港澳不再叹伶仃——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设计施工侧记
2023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观后感
2023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观后感2023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观后感1近几年听到很多人在提工匠精神,看完《大国工匠》,才体会到什么是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在设计上追求独具匠心、质量上追求精益求精、技艺上追求尽善尽美的精神,蕴涵着严谨、耐心、踏实、专注、敬业、创新、拼搏等可贵品质。
这些工匠们勤恳敬业、干练稳重、遵守规矩,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产品在手中升华的过程;他们执著、坚守、精进,不断追求极致与完美。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为火箭铸心的高凤林,他是焊接火箭发动机的中国第一人,0.08毫米,这是火箭燃料输送管道壁的厚度,焊枪停留在上面不能超过0.01秒,否则就会焊穿管壁,他将发动机的合格率由29%提高到92%多么令人震撼的一组数据,震动着每一个国人的心。
虽然我们是一名老师,接触不到这些精密仪器,但是在平时的工作中也要以这种精神时刻鞭策自己。
第一就是敬业,热爱我们的教育事业,常怀一颗敬畏之心,因为教书育人容不得半点差错,同时将这种严谨、专注、拼搏的精神也传递给我们的学生。
第二就是精业,作为老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要自己努力学习更多知识,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才能在自己的.领域做到精益求精。
第三是奉献,作为一名老师,更要有奉献精神,其实说到奉献,我周围也有很多默默奉献的同事,如王欣欣老师,她经常很晚了还在班级里或办公室里忙碌,儿子只能在一旁默默等她完成所有工作才能回家。
其实这样的老师还有很多很多,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付出,不求回报,从而赢得学生、家长、同事的信赖与信服。
这些同事是我最好的榜样,我也会像他们学习,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工作,脚踏实地,努力提升自己。
2023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观后感2在看过“大国工匠-度人物”影片之后,心中充满幸福和自豪,为自己越来越强盛的祖国,为自己祖国有这样一群推动祖国发展的伟人。
影片中以高凤林为代表的大国工匠让我明白我们我们缺乏的不是平台,不是技能而是坚持和责任。
港珠澳大桥工程简介
港珠澳大桥工程简介港珠澳大桥是一项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巨大工程,总长度为55公里,包括跨越伶仃洋的主体部分和香港、珠海、澳门三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该工程的总预算为800亿港元,历时9年完成。
一、项目背景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当时香港与澳门开始寻求与中国内地的经济融合。
伶仃洋的阻隔成为了限制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建设一座连接三地的跨海大桥成为了当务之急。
2009年,中国政府正式批准建设港珠澳大桥,标志着项目的正式启动。
二、工程主体港珠澳大桥主体部分包括一条长达6.7公里的海底隧道和一段长达22.9公里的跨海大桥。
隧道穿越伶仃洋,连接香港与珠海,大桥则连接珠海与澳门。
这一段的桥梁采用了斜拉桥设计,充分考虑了海洋环境的影响,保证了桥梁的安全与稳定。
三、基础设施建设除了跨越伶仃洋的主体部分外,港珠澳大桥项目还包括香港、珠海、澳门三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这些建设包括口岸、交通枢纽、连接道路、隧道、机场等。
四、建设历程2009年12月,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动工,历时9年完成。
在这期间,建设者们面对了各种挑战,包括地形复杂、海洋环境恶劣、技术难度大等。
同时,该项目还进行了多项科研工作,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为中国的桥梁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五、经济和社会影响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它大大缩短了香港、珠海和澳门之间的距离,从陆路开车到珠海和澳门的时间分别缩短了约3小时和1.5小时。
这为三地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提供了便利,有利于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
其次,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对香港和澳门的旅游业也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以前,由于交通不便,很少有游客从内地或海外前往香港和澳门。
现在,由于大桥的建成,大量游客可以通过便利的交通来到香港和澳门,进一步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此外,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还对珠海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珠海作为连接香港和澳门的桥梁,借助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推动了本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难点及施工技术交流课件
未来工程的发展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 队伍,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提 高整个行业的素质和能力。
未来工程的发展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共同推动行 业的发展和进步。
06
相关案例展示
国际著名海底隧道工程案例介绍
英法海底隧道
连接英国和法国之间的海底隧道,全长50.5公里,其中海底部分长37公里,是世 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之一。该隧道于1987年开工,1994年建成通车,建设过程 中采用了先进的盾构施工技术和防水材料,具有较高的施工精度和难度。
日本青函隧道
位于日本本州和北海道之间的海底隧道,全长53.85公里,其中海底部分长23.3 公里。该隧道于1964年开工,1988年建成通车,建设过程中采用了多种先进的 施工技术和设备,包括超大直径盾构、高精度测量和岩石加固技术等。
我国其他大型海底隧道工程案例介绍
上海外环隧道
位于上海市外环线上的海底隧道,全长7.5 公里,其中海底部分长1.7公里。该隧道于 1999年开工,2003年建成通车,是我国第 一条真正意义上的海底隧道。建设过程中采 用了大直径盾构和钢筋混凝土管片的施工技 术,具有较高的施工精度和难度。
对未来工程的展望与建议
加强跨学科交流与合作
注重技术创新和研发
对于未来更加复杂的工程问题,需要加强 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集合多学科的优势 和资源,共同解决难题。
未来工程的发展需要注重技术创新和研发 ,不断探索新的工艺、技术和设备,以满 足更加复杂和严苛的工程需求。
加强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03
桥梁结构复杂,需要采用高强度钢材、大吨位 锚碇和先进的施工技术。
02 工程难点
施工环境复杂
匠心筑梦中国精神的港珠澳大桥笔记
【匠心筑梦我国精神的港珠澳大桥笔记】1. 前言匠心,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理念之一,代表着对工艺的精湛和追求完美的态度。
而我国精神,则是我国人民长期积淀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它植根于历史、传承于现实、指引着未来。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以我国精神的代表性工程——港珠澳大桥为例,探讨匠心对我国精神的塑造和传承。
2. 港珠澳大桥的匠心港珠澳大桥是一项举世瞩目的大型基础设施工程,它连接了我国内地的珠海、澳门特别行政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成为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桥梁。
在这一庞大工程背后,是数千名我国工程师和建设者的匠心与汗水。
他们克服了海上复杂的地质条件、强大的台风和龙卷风等自然灾害,以及独特的海上交通限制等多重困难,始终将工程质量放在首位,力求做到最好。
3. 我国精神的体现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充分体现了我国匠人的匠心精神,也展现了我国人在追求卓越、勇攀高峰、敢为天下先的我国精神。
这种匠心和我国精神的融合,使得港珠澳大桥不仅仅是一座桥梁工程,更成为了我国精神的象征。
4. 匠心的传承作为一项世界级的工程,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凝聚了无数匠人的心血和智慧。
这种匠心的传承,将激励着更多的我国人,继续前行,追求卓越。
匠心也将激励着更多的国际友人,认识和理解我国,共同为世界的发展贡献力量。
5. 个人观点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是我国匠心与我国精神的完美结合,它不仅是一座桥梁,更是对我国千百年来精益求精的传统的继承和弘扬。
这种匠心的精神,将成为激励我们前行的重要力量。
我国精神也将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现,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我国智慧和力量。
6. 结语匠心筑梦,我国精神的港珠澳大桥,不仅仅是一座桥梁工程,更是我国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让我们在匠心的引领下,秉持我国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本篇文章中,我们以港珠澳大桥为例,深入探讨了匠心对我国精神的塑造和传承。
通过对匠心和我国精神的解读,我们不仅仅深刻理解了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意义,更进一步认识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匠心精神和我国精神。
港珠澳大桥创新的例子
港珠澳大桥创新的例子港珠澳大桥是中国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一项重大创新工程,它在许多方面都体现了创新的特点。
以下是港珠澳大桥的一些创新之处:1. 超长桥梁设计: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全长约55公里。
在桥梁设计方面,采用了一系列创新技术,如超长连续梁、斜拉索等,以确保桥梁的安全和稳定性。
2. 人工岛屿建设:为了克服海底地质条件复杂的困难,港珠澳大桥采用了人工岛屿建设的创新方法。
通过在海底建造人工岛屿,将桥梁连接起来,从而解决了海底地质条件不利的问题。
3. 节能环保设计:港珠澳大桥在设计中注重节能环保,采用了一系列创新技术来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例如,在大桥的建设中使用了先进的建筑材料,如高性能混凝土和环保涂料,以提高建筑的节能性能。
4. 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为了实现大桥的高效运营,港珠澳大桥引入了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该系统利用先进的传感器和通信技术,实时监测并管理桥梁上的交通流量,以确保交通的顺畅和安全。
5. 桥梁监测技术:为了确保大桥的安全和稳定运行,港珠澳大桥采用了先进的桥梁监测技术。
通过安装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可以实时监测桥梁的结构和性能,并及时进行维修和保养。
6. 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在大桥建设过程中,港珠澳大桥采用了一系列创新的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
通过对各种可能的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可以有效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并及时应对突发事件。
7. 跨境合作模式: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是中国内地、香港和澳门三地政府的共同努力。
在跨境合作方面,港珠澳大桥采用了创新的合作模式,通过建立跨境合作机制和协调机构,实现了各方利益的平衡和协调。
8. 旅游和文化创新: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不仅考虑了交通运输的需求,还注重旅游和文化创新。
大桥上设有多个观景点和文化展示区,为游客提供了欣赏美景和了解当地文化的机会,提升了大桥的旅游和文化价值。
9. 社会影响评估:港珠澳大桥建设前,进行了全面的社会影响评估,以评估大桥建设对当地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完整word版)建设者的中国梦记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林鸣
建设者的中国梦记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林鸣在浩瀚的伶仃洋,一条雄伟壮阔的“跨海长虹"正在紧张有序地付诸建设。
这就是连接香港、珠海与澳门,集桥、岛、隧为一体的超级工程—-著名的港珠澳大桥。
它将成为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被英国《卫报》评为“新世界七大奇迹”。
项目中,海上人工岛和海底沉管隧道是整个工程中实施难度最大的部分。
其中,6公里的深埋沉管是我国建设的第一条外海沉管隧道,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公路沉管隧道和世界上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是公认的“当今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工程”。
直面这个“最具挑战性工程"的,是一支中国的交通建设队伍.队伍的举旗人,是中国交建总工程师、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林鸣.前不久,林鸣带领这支建设队伍到荷兰历史最悠久的工程顾问公司进行技术经验交流,荷兰公司升起中国国旗、奏响中国国歌以示敬重与欢迎。
自1881年成立以来,到访这家公司的外国专家与客人不计其数,而林鸣却见证了这家“百年老店”第二次举办外国国旗的升旗仪式.站在国旗下,林鸣激动而感慨:“国旗升起的一刻,我为自己是一名中国的建设者而自豪,也更加深刻地明白,自己肩上有着一份举世瞩目的重任。
”共和国长子的责任完成好这份举世瞩目的重任,需要最专业、最前沿的工程知识与技艺。
当今世界只有极少数国家掌握外海沉管建设核心技术,港珠澳大桥建设前,中国在此领域的技术积累几乎是空白,即便花上天价的咨询费用,也无法买到核心技术。
工程筹备阶段,林鸣的团队掌握的全部建设经验资料只有1张三年前在网上公开发表的沉管隧道产品宣传单页.外国专家笃定地对林鸣讲:“你们自己是没有能力做这件事情的。
"没有任何先例可循,林鸣拿起这张宣传单页,带领团队开启了这项世界级顶尖难度的技术攻关,他们首先从充分的研究论证开始.林鸣说:“即使我们的起步是0,我们往前走一步就会变成1。
"天马行空的头脑风暴与脚踏实地的研究论证,汇集成一次又一次充满艰难与曲折的讨论争辩。
港珠澳大桥工程简介
港珠澳大桥工程简介
港珠澳大桥是位于中国香港、珠海和澳门之间的大型跨海工程,为全球最长的海底跨
海联结系统,链接香港、珠海和澳门三大特别行政区,是中国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国家发展的突出标志。
港珠澳大桥因“三桥一隧”的桥梁、隧道及人工岛等施工组成而构建而成,总计55
公里,是采用联合施工方式完成的工程,国内外高新技术施工共用,为世界上规模最大、
技术含量最高、总造价最贵的桥隧工程,于2017年5月6日正式通车,缩短了海上三地
之间的路程,进一步提升了桥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推动中国地区的经济发展。
港珠澳大桥施工方案主要包括:香港、澳门之间24.5公里的跨海桥梁、深圳海峡的
6.7公里的跨海隧道和11公里的海岸线路,港澳跨海大桥的工程主要跨越深圳海峡、金湾港和口岸湾。
共同组成一条直线,将香港、珠海、澳门相连接,此外,还包括三座人工岛。
大桥建设分三种形式,桥梁及隧道组成分为海平面桥梁、双层超低矮墩桥梁等,以及
内外两端的大型支撑物。
隧道采用海底罩式隧道工程,分别在南、北贝、连续断面三处共
计安装50个海底隧管架,覆盖地面工程、海域地形重塑工程、桩子钻探和海底浇注等施
工技术,隧道全长6.7公里。
大桥使用量子通讯系统、综合遥测系统、远距导航系统、图像监控系统、区间控制系统、桥梁状态评价系统、智能交通系统以及其他系统相互支持,实现安全、高效的桥梁管
理技术。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不仅创造了海底超长跨度、断面宽度大、智能化建设、可持续维护
的先进大桥标准,加强了香港、澳门和珠海的经济联系,推动了中国沿海经济的发展,也
创造了跨域旅游、文化交流的可能性。
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初步设计方案及关键技术问题
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初步设计方案及关键技术问题1.桥梁结构设计方案:港珠澳大桥采用了组合梁和斜拉桥的结构设计方案。
主要由两个人工岛和一座海底隧道组成。
其中,人工岛是桥梁的起点和终点,通过组合梁连接。
海底隧道则采用隧道盾构法施工,其设计方案主要考虑了海底的地质情况和水动力等因素。
2.关键技术问题:2.1跨海大桥的抗风设计:由于港珠澳大桥是一座跨越珠江口的大桥,其所处环境复杂多变,抗风设计成为关键技术问题之一、主要考虑桥梁的结构形式、风荷载计算、风洞试验等因素,确保桥梁在恶劣天气条件下的安全运营。
2.2高强度混凝土技术:港珠澳大桥的桥梁使用了高强度混凝土材料,以确保桥梁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
这涉及到混凝土配比设计、材料的选用和施工工艺等方面的技术问题。
2.3斜拉索系统设计:港珠澳大桥采用了斜拉桥的结构形式,斜拉索系统的设计和施工是一个关键技术问题。
主要考虑索材料、索段长度、索端锚固等因素,以保证斜拉索的稳定性和整体桥梁的安全性。
2.4海底隧道的施工技术:海底隧道是港珠澳大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技术是一个关键问题。
主要涉及到隧道盾构机的选用和施工工艺等方面的技术问题,以确保隧道的质量和安全性。
2.5胶合板系统的设计:港珠澳大桥的桥面采用了胶合板系统,以提高桥面的耐久性和防滑性。
胶合板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板材的选择、拼接方式和施工工艺等因素,以实现桥面的平整性和舒适性。
港珠澳大桥的主体工程初步设计方案及关键技术问题,通过对桥梁结构设计方案和关键技术问题的分析,有助于确保港珠澳大桥的施工质量和运营安全。
同时,这些方案和问题的解决也对其他跨海大桥的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港珠澳大桥创新的例子
港珠澳大桥创新的例子
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连接了香港、珠海和澳门
三地,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骄傲之一。
这座大桥是中国工程技术的
杰作,也是中国创新能力的光辉体现。
以下是几个港珠澳大桥的创新
之处:
1. 钢管混凝土连续梁设计
港珠澳大桥主桥采用钢管混凝土连续梁设计,在世界上首次应用。
传统的大桥主要使用钢箱梁,但这种结构容易锈蚀、难以维护。
钢管
混凝土连续梁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坚固耐用、耐候环保、施工周期短、维护方便等优点,受到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2. 典型悬索桥塔设计
港珠澳大桥主塔是中国首座“典型悬索桥塔”。
这种设计思路颠
覆了传统,减少了建设的难度和施工周期,节约了成本。
塔身从上到
下经过缩小设计,既确保了结构的稳定性,又使建筑时减少了材料的
使用。
3. 桥面结构采用“钻石”形设计
港珠澳大桥主桥桥面结构采用了“钻石”形设计,在结构上更加
稳定牢固,同时也能有效降低风阻力,避免风灾。
这种设计创新不仅
美观大方,而且也是结构设计上的成功。
以上几个创新点,为港珠澳大桥创造了世界性的技术突破。
它的成功建设,也证明了中国工程技术和创新能力的超强实力,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港珠澳大桥的成功,也将激励中国在未来的建设中更加注重创新,采用各种新技术和新思路,为世界工程技术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港珠澳大桥人工岛
港珠澳大桥人工岛1. 引言港珠澳大桥是一座连接中国香港、珠海和澳门的跨海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之一。
为了支撑这座大桥的建设,人工岛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人工岛的建设提供了施工基地,并为大桥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本文将介绍港珠澳大桥人工岛的背景、建设过程和主要功能。
2. 背景港珠澳大桥是中国政府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而兴建的重要项目。
这座跨海大桥不仅缩短了香港、珠海和澳门之间的距离,也为这三个城市之间的人员往来和物资交流提供了便利。
为了支撑大桥的建设,人工岛成为了一个必要的环节。
3. 建设过程人工岛的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工程。
首先,需要选择适合建设人工岛的地点。
在港珠澳大桥的设计阶段,工程师们利用地质勘探和海洋测量技术,对可能的地点进行了评估。
最终,在大桥主体东南侧的海域选定了人工岛的建设地点。
接下来,为了建设人工岛,施工队需要把大量的土石方从其他地方运输到建设地点。
为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施工队利用了环保的水上运输方式。
通过使用驳船和吊船,将土石方逐步填筑到海域中,形成一个平坦的人工岛。
在填筑土石方的过程中,施工队还需要考虑海洋环境的影响。
他们采取了多种措施来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例如,采用了海水净化设备来净化运输过程中的废水,以避免对海洋生态造成污染。
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港珠澳大桥人工岛的建设终于完成。
人工岛成为了大桥建设的核心基地,为大桥的主体部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主要功能港珠澳大桥人工岛具有多种功能。
首先,它是大桥施工的指挥中心。
在人工岛上,有大量的办公建筑、工程设备和施工人员居住区。
这些设施和人员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除了施工功能,人工岛还具备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功能。
在建设过程中,施工队采取了一系列环保措施来减少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同时,他们还在人工岛周围建设了海洋生态保护区,为当地的海洋生物提供了安全的栖息地。
此外,人工岛还成为了一个旅游景点。
大桥建设完成后,人工岛成为了观赏大桥全景的最佳位置。
港珠澳大桥建造时面临的困难及解决措施
港珠澳大桥建造时面临的困难及解决措施港珠澳大桥是全球最长的跨海大桥,它的建造经历了多个困难和挑战,建设者使用了许多创新的技术和方法来解决问题。
以下就是港珠澳大桥建造时面临的困难及解决措施。
困难一:颜色和几何形状多样的海底地形港珠澳大桥所在的珠江三角洲海域地形异常复杂,丰富多样,深浅不一,颜色和几何形状也不同。
这种状况的存在,给大桥的建造带来了一些困难,比如难以确定桥墩的位置和深度、桥墩周围环境的情况不同,施工方法等等。
解决措施一:采用三维数学模型要解决这个困难,建造者使用了三维数学模型技术,并在海底放置了高精度基础设施,这些设施可以认真记录海底地形条件,让建造者能够更加准确地确定桥墩的位置、深度、周围环境和施工方案。
困难二:地震和风暴等自然灾害威胁地震和风暴等自然灾害对施工安全带来了较大威胁。
由于港珠澳大桥跨越的海域宽广,海上自然环境异常复杂,如果不加强安全预防,就难以保证工人和设备的安全。
解决措施二:采用十分严格的工作标准为此,港珠澳大桥项目工人遵循了极为严格而科学的工作标准。
他们使用最先进的监测设备,时刻监测大桥的结构变化和周围环境的变化,以便更好地管理和调整工作。
此外,还建造了一系列防护隔板和应急设施,避免自然灾害对工程带来影响。
困难三:机器和设备调整及运输方案港珠澳大桥的施工需要大量设备,例如挖掘机、电熔管焊机等,这些设备在使用之前需要经过大量的调整和测试。
另一方面,设备和机器的运输也面临很大的困难,因为它们需要运输到相对较远的海域,而且海路条件十分复杂,如果不特别注意,就可能会发生不小的事故。
解决措施三:建立完善设备测试和质量管理体系港珠澳大桥的建造者使用了先进的测试和质量管理体系,如这些设备需要经过一系列严格的校准和检测,以确保它们的性能达到标准。
为了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输,建造者采用了高科技的海上运输方案,如采用船舶、浮筒等特殊运输策略,安排交通管制等。
这些措施确保了设备能够安全到达海域,并在大桥建设中发挥作用。
港珠澳大桥建造时面临的困难及解决措施
港珠澳大桥建造时面临的困难及解决措施港珠澳大桥建造时面临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点:
1、海底岩石和泥沙极不稳定,影响建桥深桩的效率和稳定性,增加了安全隐患;
2、保护面临海域生物多样性的环境受到影响,需要缓解其影响;
3、港珠澳大桥在架设过程中拥有的功能特色、空间要求、抗风能力等复合性变形特性,大大增加建桥难度;
4、各主要洲可能存在大幅度的沉降以及高频变化的浪高,加重工程的安全性和维护挑战,为此,需要加强对港珠澳大桥的监测和维护。
解决措施:
1、采用新型桩和新型桥墩,增强桥梁抗震抗风能力;
2、利用新技术,建立特定护坡体系,提高岸线抵抗风暴、潮汐及其他恶劣天气的能力;
3、实施有效的环境管理,维护海域生态系统的稳定;
4、施工团队在桥墩顶部安装智能监控设备,根据桥梁的运行状况维护桥梁,保证大桥安全性。
港珠澳大桥岛工程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是港珠澳大桥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西人工岛和东人工岛,以及连接两岛的海底隧道。
工程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是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施工目标1. 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施工目标。
2. 确保工程进度,按期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3. 节约资源,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施工效益。
三、施工方案1. 工程施工顺序(1)西人工岛施工:先进行钢圆筒振沉施工,形成止水型岛壁结构,再进行岛壁填筑、防波堤施工,最后进行岛壁上部结构施工。
(2)东人工岛施工:先进行钢圆筒振沉施工,形成止水型岛壁结构,再进行岛壁填筑、防波堤施工,最后进行岛壁上部结构施工。
(3)海底隧道施工:先进行隧道围岩预处理,再进行隧道掘进、衬砌施工,最后进行隧道通风、照明、排水等配套设施施工。
2. 施工方法(1)西人工岛施工:采用钢圆筒振沉法施工,先进行基础施工,再进行岛壁填筑、防波堤施工。
(2)东人工岛施工:采用钢圆筒振沉法施工,先进行基础施工,再进行岛壁填筑、防波堤施工。
(3)海底隧道施工:采用盾构法施工,先进行隧道围岩预处理,再进行隧道掘进、衬砌施工。
3. 施工资源配置(1)人员配置:根据工程进度和施工要求,合理配置各类技术人员、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
(2)设备配置:根据施工方案,配置足够的施工设备,如挖掘机、装载机、盾构机、钢圆筒振沉设备等。
(3)材料配置:根据工程进度和施工要求,合理配置各类建筑材料,如混凝土、钢筋、钢材等。
4. 施工质量控制(1)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和质量标准进行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2)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控,及时发现和处理质量问题。
(3)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检验、检测工作,确保施工质量。
5. 施工安全管理(1)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确保施工人员安全。
(2)制定应急预案,应对突发事件。
(3)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港珠澳大桥施工技术总结
港珠澳大桥施工技术总结港珠澳大桥分别由三座通航桥、一条海底隧道、四座人工岛及连接桥隧、深浅水区非通航孔连续梁式桥和港珠澳三地陆路联络线组成。
其中,三座通航桥从东向西依次为青州航道桥、江海直达船航道桥和九洲岛航道桥;海底隧道位于香港大屿山岛与青州航道桥之间,通过东西人工岛接其它桥段;深浅水区非通航孔连续梁式桥分别位于近香港水域与近珠海水域之中;三地口岸及其人工岛位于两端引桥附近;通过连接线接驳周边主要公路。
港珠澳大桥香港连接线起于粤港海域边界,连接港珠澳大桥的主桥至香港口岸,全长12千米;珠海连接线起于珠海市香洲区拱北街道珠海口岸人工岛,止于珠海市香洲区南屏镇洪湾社区,全长13.9千米;澳门连接线起于澳门人工岛西南侧,通过桥梁方式进入澳门填海新区。
重点工程:外海造岛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所在区域没有现成的自然岛屿,需要人工造岛。
受800万吨海床淤泥的影响,施工团队采用了“钢筒围岛”方案:在陆地上预先制造120个直径22.5米、高度55米、重量达550吨的巨型圆形钢筒,通过船只将其直接固定在海床上,然后在钢筒合围的中间填土造岛。
这种施工方法既能避免过渡开挖淤泥,又能避免抛石或沉箱在淤泥中滑动。
岛上建筑采用表面平整光滑、色泽均匀、棱角分明、无碰损和污染的新型清水混凝土,施工时一次浇注成型,无任何外装饰,有效应对外海高风压、高盐和高湿度不利环境。
重点工程:沉管对接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及其技术是整个工程的核心,既减少大桥和人工岛的长度,降低建筑阻水率,从而保持航道畅通,又避免与附近航线产生冲突。
沉管技术,即在海床上浅挖出沟槽,然后将预制好的隧道沉放置沟槽,再进行水下对接。
沉管隧道安置采用集数字化集成控制、数控拉合、精准声呐测控、遥感压载等为一体的无人对接沉管系统;沉管对接采用多艘大型巨轮、多种技术手段和人工水下作业方式。
在水下沉管对接过程期间,设计师们提出”复合地基“方案,即保留碎石垫层设置,并将岛壁下已使用的挤密砂桩方案移至到隧道,形成“复合地基”,避免原基槽基础构造方案可能出现的隧道大面积沉降风险。
港珠澳大桥精巧设计理念
港珠澳大桥精巧设计理念
港珠澳大桥是连接中国珠海、澳门和香港的一座跨海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
海大桥。
其精巧设计理念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结构设计、工程技术、环境保护等方面。
首先,在结构设计上,港珠澳大桥采用了世界领先的桥梁技术和材料,使得整
座大桥具有更高的抗风性能和耐久性。
大桥主跨长达约约5.6公里,采用了世界最
大的悬索桥、钢桁梁桥和沉管隧道等多种结构形式,使得大桥在跨越珠江口这一复杂地质条件下,能够更加稳固地承载车辆和行人的通行。
其次,在工程技术上,港珠澳大桥采用了先进的施工方法和技术,包括超大型
浮船吊、巨型浮筒、特大型钢管桩等,使得大桥的施工过程更加高效和安全。
同时,大桥还采用了智能化的监测系统和自动化的维护设备,能够及时发现和修复潜在的结构问题,确保大桥的安全运行。
此外,港珠澳大桥在环境保护方面也有精巧的设计理念。
大桥采用了低碳环保
的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减少了对周边海域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同时,大桥还设置了多个生态保护区和海洋保护区,保护了当地的海洋生物和生态系统。
总的来说,港珠澳大桥的精巧设计理念体现在多个方面,使得这座大桥成为了
一项世界级的工程奇迹。
它不仅连接了中国珠海、澳门和香港,也展现了中国在桥梁建设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
希望港珠澳大桥的精巧设计理念能够为世界上更多的桥梁工程提供借鉴和启示。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中国的超级工程成就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中国的超级工程成就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中国的超级工程成就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拥有众多超级工程的国家。
其中,港珠澳大桥作为中国的超级工程之一,不仅是一座具有重要交通意义的桥梁,更是中国工程技术的杰出代表。
本文将从港珠澳大桥的背景、建设过程以及成就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中国的超级工程。
一、背景港珠澳大桥,全长约55公里,是连接中国广东省珠海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一座跨海大桥。
在港珠澳大桥建设之前,珠海、香港和澳门之间的交通主要依赖航班和轮渡,交通不便且容易受到天气等因素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决定兴建港珠澳大桥,以提高珠海、香港和澳门之间的交通便利性。
二、建设过程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可谓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首先,由于大桥需要跨越珠江口,海底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极大。
为了确保大桥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工程团队进行了详尽的勘测和设计,并采用了先进的建设技术。
其次,大桥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
中国政府投入了巨额资金,并动员了数万名工程师和工人参与到大桥的建设中。
他们日以继夜地工作,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最终完成了这一壮丽工程。
三、成就港珠澳大桥的建成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成就。
首先,大桥的建成极大地提高了珠海、香港和澳门之间的交通便利性。
现在,人们可以通过大桥方便快捷地往来于这三个地方,不再受到天气等因素的限制。
其次,大桥的建成也促进了珠海、香港和澳门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交流。
人们可以更加便利地进行商务活动和旅游观光,为这三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此外,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也展示了中国在工程技术领域的强大实力,为中国在世界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总结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是中国的超级工程成就之一,不仅解决了珠海、香港和澳门之间的交通问题,也促进了经济合作和交流。
这一工程的成功建设展示了中国在工程技术领域的实力,为中国在世界上赢得了赞誉。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工程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2023年《港珠澳大桥》观后感
因此,我对我的同事们建造这座大桥过程中的艰难与困苦,也是感同身受。从最初方案的提出,一步步走到现在,期间蕴含多少殷切的期待,建造者承受了多少压力,都是可想而知的。这座全长55公里,涵盖了公路、桥梁、隧道以及人工岛等多项不同领域的综合性工程,又包括多学科、多专业、多层次技术的超级集合体,很多关键技术和施工方法在世界上也没有经验可循。据了解,该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沉管海底隧道,是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规模之最的背后,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正如大桥总工程师林鸣所说:“遇到问题我们想办法解决,我们有自己智慧,同时也要利用各种行业资源、国际资源。”影片中,超级工程所需要的种种零件,都是由分散在不同的地区合作提供。其中有不同专业共同合作,不同的生产厂商,不同的检测、科研机构来完成。其中不难看出国家的财力雄厚、更重要的一点是各方为保证完成同一目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身的工作。只有每一个参与者共同努力,通力协作才能保证在规定工作内,保质、保量的安全的完成参建工程。
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12月15日开工,投资约700亿元,建设周期约6年。他设计寿命120年,不采用美标、欧标,只用“定制”的港珠澳大桥技术规范。因此,其对钢板的材质、表面质量、尺寸、质量稳定性、焊接性、钢厂保供能力及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要求极高,钢板不平度小于千分之三更是一道世界难题。复杂的海床结构,超长的跨海距离,台风、巨浪、地震、海水侵蚀,对它来说都是致命的威胁。这里每天约有4000多艘船只通航。有三个重要国际机场,大量航班往来穿梭。还是中华白海豚的栖息地,破坏环境的建设方案自然无法接受。
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参考模板)
传播优秀Word版文档,希望对您有帮助,可双击去除!港珠澳大桥这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兼具世界上最长的沉管海底隧道——港珠澳大桥,它将香港、澳门、珠海三地连为一体。
工程师们用科技和勇气完成这个工程奇迹,他们要启用世界最大的巨型震锤来完成人工岛的建造,沟通起跨海大桥与海底隧道,这也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工程。
这是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这是由33根航母般巨大的沉管打造的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这是最巧妙的东西人工岛修筑方案,港珠澳大桥的建造备受瞩目。
它将连起世界最具活力经济区,对香港、澳门、珠海三地经济社会一体化意义深远。
港珠澳大桥是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巨大桥梁。
港珠澳大桥在促进香港、澳门和珠江三角洲西岸地区经济上的进一步发展具重要的策略意义。
港珠澳大桥主体建造工程于2009年12月15日开工建设,以期于2015至2016年完成,大桥投资超700亿元,约需6年建成。
复杂的海床结构,恶劣的自然环境,超长的跨海距离,工程们要挑战海上建桥的极限。
伶仃洋上的每一次台风、巨浪、地震甚至是海水侵蚀对它来说都是一次次致命的威胁。
这里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每天约有4000多艘船只通航,这座大桥需要坚固到能够抵抗强烈的撞击。
这里有三个重要国际机场,保证航空与桥梁的安全也是设计师们要面临的难题。
除此之外,要考虑桥梁的阻水率,如果超过10%的阻水率,势必会造成河流淤积,威胁航道的安全,同时未来的伶仃洋面临很可能变成一片冲积平原的危险。
还有一种看不见的危险“氯盐”,也会大大的危险桥梁的安全。
跨海大桥、海底隧道、人工岛,每一项任务都充满了未知的挑战。
港珠澳大桥香港,这座1100平方公里超过700万人口的城市。
国际金融、进出口贸易、旅游使它成为亚洲大陆上最活跃的地区。
珠海,一座从渔村发展起来的新城市,被誉为中国最适合居住的海滨城市。
澳门,仅2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40万居民,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
港珠澳大桥精巧设计理念
港珠澳大桥精巧设计理念
港珠澳大桥是连接中国内地与澳门、香港的一座跨海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
这座大桥的建设不仅在技术上具有挑战性,更是在设计上展现了精巧的理念。
首先,港珠澳大桥的设计充分考虑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在桥梁的建设过程中,设计师们采用了先进的环保技术,尽量减少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同时,在桥梁周围建设了人工鱼礁,为海洋生物提供了新的栖息地,保护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其次,港珠澳大桥的设计还充分考虑了交通运输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大桥采用了世界领先的工程技术,确保了桥梁的稳固性和耐久性。
同时,在桥梁上设置了智能交通监控系统,以及紧急救援设施,保障了交通运输的安全和顺畅。
此外,港珠澳大桥的设计还注重了文化和艺术的融合。
桥梁的设计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展现了中国工艺美术的精湛技艺。
同时,在桥梁的建设中,设计师们还注重了景观的规划,使得大桥成为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总的来说,港珠澳大桥的精巧设计理念体现在多个方面,不仅在技术上展现了中国工程的雄伟,更在环保、交通运输和文化艺术等方面展现了设计师们的匠心独运。
这座大桥的建设不仅是一项工程壮举,更是一次对设计理念的完美诠释。
港珠澳大桥独具匠心是篇课文
港珠澳大桥独具匠心是篇课文2018年10月24日上午九点,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
港珠澳大桥是中国境内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桥隧工程,位于粤港澳大湾区。
它于2009年开始施工,历时9年建成,设计时间更是不止于此,工程项目总投资约1269亿元。
港珠澳大桥是中国第一座自主设计施工的跨海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港珠澳大桥之所以成为奇迹,是因为其工程体量巨大,建设条件复杂。
设计和建设过程中的难题是以往世界同类工程没有遇到的。
这座大桥,是工程师们心血的结晶。
每一个坚守在港珠澳大桥工作岗位的建设者都生动诠释了何为工匠精神。
建造港珠澳大桥的其中一个难点便是外海沉管隧道,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外海环境下建沉管隧道,可以说是从零开始。
要知道,当时全国的沉管隧道工程加起来不到4公里。
而世界上也仅有两条超过三公里的隧道。
自主攻克难关,建造跨海大桥在其他国家看来是不可能的事,但工程师们从不畏难,反而更全身心地投入,兢兢业业,通过长时间不懈的努力,把所谓的不可能变为现实。
摘自:珠海市第一中学最后一节的接头合龙是建造沉管隧道中最困难的部分。
工程师们经过4年的研究和攻关,最终找到了解决方法。
按照传统的方法,完成这项安装至少需要8到10个月。
但在新方法的指导下,实现贯通仅用了一天!正是因为他们多年来的不断探索、创新,港珠澳大桥终于全面建成并成功通车。
人生能有几个9年?每一个建设者的坚守,每一次团队的合作,每一点一滴的工匠精神,都凝固成了丰碑。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港珠澳大桥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工程建设者用智慧和汗水铸就的工匠精神。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学习他们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学习中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学习他们艰苦奋斗、勇于担当的精神,在关键时刻站出来,尽心尽责;学习他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做到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不断改进和提升自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道特稿SPECIALS在浩瀚的伶仃洋,一条雄伟壮阔的“跨海长虹”正在紧张有序地付诸建设。
这就是连接香港、珠海与澳门,集桥、岛、隧为一体的超级工程——著名的港珠澳大桥。
3月17日,港珠澳大桥传来好消息:大桥初步定于5月至6月期间通车,港澳不再叹伶仃。
文/林彦臣 本刊记者 王孝经——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设计施工侧记港澳不再叹伶仃港珠澳大桥是公认的“当今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工程”。
大桥的控制性工程——岛隧工程,由中国交建设计施工。
这是我国建设的第一条外海沉管隧道,也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无论建设规模、质量标准、技术难度,都堪称世界之最。
面对攻克世界级难题的重任和外海恶劣的条件,面对这样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全体参建员工凝聚起新时代的“主人翁精神”、“担当精神”、“创新精神”、“铁人精神”和“工匠精神”,坚守“建百年大桥,创一流工程”的共同信念,从运输钢圆筒的“每一船都是第一船”,到钢圆筒振沉的“每一个都是第一个”;从基槽开挖的“每一斗都是第一斗”,到沉管预制安装的“每一节都是第一节”,敢为人先、挑战极限,攻坚克难、持续攻关,创造了浇筑百万方混凝土无一条裂缝的神话、创造了连续高强度施工设备无一次故障的奇迹、创造了多年生产无事故的安全纪国企管理2018.464录、创造了全世界最整洁最温馨的的管理佳绩,筑就了世界级的伟大工程!钢丝上行走中交岛隧建设者要在软土地基上建设长6.7公里、基槽开挖深度达50米、沉放水深达45米的海底沉管隧道。
沉管隧道建设是一项全过程高风险工程,几百道工序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可能给整个工程带来巨大风险,工程本身和建设者都像“走钢丝”一样,走出去就不能回头,更不能失足一步。
对岛隧建设者来说,很多工序都是重复、简单、枯燥的操作,极易引起人心理上的疲劳、懈怠和焦躁,这就需要每一位建设者时刻保持一种工作激情和斗志,在长期的过程中持续“在状态”,把每一次看似简单重复的操作都做得一丝不苟、合乎规范。
况且,施工现场全部位于临近港澳的外海及三个“孤岛”上,作业人员以80后、农民工为主体,环境反差大、工期超长、作业重复,建设者自始自终处于高标准、高强度、高要求工作状态,这给队伍建设和管理带来极大难度,对所有建设者的身心都是一个长期的巨大考验。
沉管隧道安装有一个核心的系统——压载水系统,涉及到数十个海底阀门、上百个控制节点和接头,还直接关系到排水动力、通信系统、监控系统等多方面,100多条主线,1000多条支线,错综复杂的管线从密封的沉管里接通到“津安3”指挥舱控制中心。
沉管安装过程在水深40多米的海底封闭环境下通过控制线缆进行无人对接,这些管线如同连接大脑和身体各部位的神经,每一个接点都必须连接到位,每一条线路都必须保证通畅。
在沉管安装过程中,如果有一个细微环节出现故障,轻则导致安装的失败,重则酿成重大事故。
沉管压载水系统安装维护这一环节是岛隧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林鸣极为关注的环节,2013年初,他经常来钳工班检查工作。
为了保障现场施工的顺利进行,林鸣不断指导工区增设库房,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设备管理机制,对各种关键分类、规范存放,每一件设备都要进行编号,每一个蝶阀都要标明使用的次数。
同时,他还要求工区为钳工班搭设工棚,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提供良好的周到服务和保障,让现场作业人员能够舒心生活、快乐工作。
超级工程绝对不能有什么万一,林鸣专门给全国大国工匠典型、钳工管延安及他所在的钳工班提出要求:“一丝不苟,不让隐患出坞门。
”工区把这个要求制作成了标语,立在钳工班维修基地的旁边。
这个标语就成了钳工班的警示器,管延安他们每天一上班就会看,时时刻刻在警示钳工班把设备维修、管理都要做到100%。
除了钳工班,还有分布在潜水作业队、“振驳28”、“金雄”轮、隧道管内、“津平1”、试验室等施工环节和关键工序的船长、技术员、现场工人,大家都形成严格的工作标准,培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习惯。
在沉管安装船上,总船长刘建刚写下了“鸡蛋里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是桥、岛、隧一体化的世界级交通集群项目,它将成为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被英国《卫报》评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这是一项无论建设规模、质量标准、技术难度,都堪称世界之最的‘超级工程’,是公认的‘当今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工程’。
65报道特稿SPECIALS面挑骨头”的话,制作了十个相框裱起来,送给相关岗位人员以此共勉。
海上的鏖战这是一个“靠得住、能干事、在状态、善合作”的领导班子,这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党员队伍,这是一个关键时刻站得出、危急关头豁得出、攻关之际顶得住的过硬团队。
2013年5月,港珠澳大桥第一节沉管安装,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林鸣带领作业团队开始了我国外海沉管安装的首次尝试,十几家中央和地方媒体以现场直播形式聚焦现场,可谓举世瞩目。
然而,在E1沉管最后一次沉放完毕后,沉管管艏与暗埋段匹配端高程误差11厘米,这和设计允许的最大精度误差还有一定的差距,这让沉管安装一度停滞。
面对突发事件,林鸣决策团队没有退缩,他们沉着应战,坚守一线,研究原因,商定对策。
从2013年5月2日上午10时沉管出坞开始,林鸣一直盯在施工现场,和现场指挥、操作人员讨论编队、浮运、转向、系泊、沉放等每一个细节,下达各种指令,几天连轴转,没有合过一次眼。
大家劝他休息,他拒绝了,“我盯在这里大家都踏实一些,也顺便在脑子里过过电影,想想究竟还有什么做得不足的地方。
”5月4日凌晨1时,决策团队安排潜水作业队开展清淤作业。
林鸣又像往常一样,自己走出指挥舱来到甲板上,一边看着现场工人紧张施工,一边进行缜密思考,关注着现场的每一个环节的进展,关心着现场每一位工作者。
黄维民负责安全保障,需要不断地与海事、渔政现场护航团队沟通协调,带领安全员不间断地进行现场各个岗位的安全检查,确保大家作业安全;宿发强负责现场人员和设备的统一协调,每一项指令下达后,他们都会冲在最前面去一遍一遍地检查落实。
在连续96个小时的鏖战中,领导团队都坚守一线,责无旁贷冲在最前面,吃苦熬夜最多,累极了困极了就找个角落靠着打个盹,甚至倚着栏杆眯一小会儿缓缓神,他们没有一人退缩,没有一人沾过床边。
在现场作业团队激战各种困难的同时,项目党委副书记杨增林在一百多米外的西人工岛岛头设立后勤保障临时指挥部,坚守在岛头及时了解现场需求,随时协调保障,给予现场人员最大限度的生活和精神支持,不断给现场加油鼓劲。
工区党总支书记高瑜山在沉管安装船上的脚步没有停过、电话也不断的打进打出,在整个过程中他关注着每一个人的状态和需求,每隔一段时间就去了解现场人员的情况,及时调配后勤物资保障,送水、送饭、送药、送咖啡等等,就是要让大家保持精力和体力,保持工作的状态。
刘建港是安装船的总船长,也是安装船党小组组长,从第一节沉管绞移出坞,刘建港一刻都不敢有丝毫的松懈,一直盯在操作台前指挥。
等到沉管安装成功的时候,他已经连续6天6夜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身上的衣服连续7天没有换过了,闷热潮湿的空气更是让整个人难受至极,自己的宿舍明明就在船上,可他没有踏进去一步。
加上出坞准备工作,刘建港比别人多熬了2天,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通过涂抹风油精等各种方式让自己保持清醒,连续的昼夜鏖战让他连洗个热水澡的精力都没有,完成沉管安装后就倒头睡着了。
张建军是生产经理兼海上支部书记,他负责的基床铺设施工是沉管安装的基础,是沉管能否顺利安装的关键。
在首节沉管安装出现高程超标的时候,由于是在国内首次进行深水碎石高精度整平,大家在质疑是不是碎石基床做的不好,他却斩钉截铁地喊到:“我以党性担保基础施工没有问题。
”虽然在沉管安装前对碎石基床进行过验收测量,但这是一个‘靠得住、能干事、在状态、善合作’的领导班子,这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党员队伍,这是一个关键时刻站得出、危急关头豁得出、攻关之际顶得住的过硬团队。
现场决策组仔细核对各项数据。
国企管理2018.466为了消除大家的疑虑,他带领潜水作业队连续工作了七八个小时,拿着卡尺在每一条垄选取5个点进行探摸检查确认,确保碎石基床完成符合设计标准。
王汉永是沉管安装船“津安3”的船长,由于缺乏操作经验,在进行系泊时M缆卡在了护舷轮胎与船体之间,导致钢丝绳出现混乱。
他第一个冲上去矫正钢丝绳,紧接着起重班长徐兆温带人一起过来帮忙,堪称国内最大型号的钢丝绳,直径超过十厘米,那绝不是几个人能扯得动的,再加上钢丝绳上全是润滑油,大家顾不上油污、顾不上辛苦,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钢丝绳矫正过来。
沉管安装完成后,他就在安装船锚机的角落睡着了。
经过五天四夜96个小时的海上鏖战,E1管节顺利安装就位,世界最大的沉管圆满完成了与西人工岛的“海底初吻”,创造了中国跨海大桥隧道建设的记录,取得了岛隧建设“第二战役”的完胜。
这不仅是对岛隧工程建设核心技术的考验,更是一场对领导干部、全体党员和所有劳动者意志力极限的考验。
铁打的团队2016年1月24日,距香港大屿山仅数百米,一艘施工船缓缓驶离施工海域,“振驳28”抛石夯平班终于出色地完成了全部施工任务,为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这条6.7公里长的海下巨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庆功汇报会上,从林鸣手中接过“铁打的团队”锦旗,“振驳28”抛石夯平班党小组组长、技术主管翼晋不禁百感交集、潸然泪下。
这个用青春、热血和责任筑路海洋、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42人团队,1291个日日夜夜的坚守,只为圆一个三地人民的世纪梦想——桥连港珠澳,天堑变坦途。
2012年,勇敢探索,奋勇前行;2013年,重重险阻,逐个击破;2014年,干劲十足,高歌猛进;2015年,携手并肩,最后冲刺;2016年,苦尽甘来,完美收官。
2018年,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这就是“振驳28”抛石夯平班这几年艰辛而又光荣的坚守历程。
刚开始的时候,“振驳28”的条件非常艰苦:8个人挤一个集装箱;戴着安全帽、穿着救生衣,蹲在甲板上吃饭成了伶仃洋上一道别致的景色;能够在下雨天“不淋雨去上食堂打饭”是他们最大的心愿。
2013年6月,项目总部对“振驳28”进行了全面改造,在船上搭起了联排别墅,购置了跑步机、动感单车等运动器材。
改造完成后,生活、工作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但环境还是十分艰苦。
日日海浪为伴,台风、寒潮、暴雨、大雾轮番来袭,设备故障,标高控制,一个难题接一个难题,作为沉管隧道基础施工的前哨,建设者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抢抓施工。
抛石夯平班党小组的3位党员都是年轻的80后,不仅要干好自己的活,还要做好这些同龄人、90后弟弟们的心理辅导。
党小组组长翼晋的妻子也是一名岛隧建设者,平时在唐家的施工总营地工作。
20多公里的大海成了横亘在他们之间的天河,平时半个月能够见一面就不错了,忙的时候翼晋一个多月都下不了一次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