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复发风险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论文
胃肠道间质瘤的66例临床病理诊断及预后分析
3 讨 论
G I S T发 生 于 胃肠 肌壁 ,是 由梭形 细 胞 和 上皮 样 细胞 构 成 的 最 常见 的 间 叶源 性 型 主要 表 明细胞 的 分化程 度 或方 向 ,与 GI S T的生 物学
2 . 2 免疫 组 化 本组 6 6例 病 例 均 进 行 了 抗 体 C D 3 4 、C D1 1 7 、S 一1 0 0、
V i me n t i n 、S MA 的 标 记 , 阳 性 表 达 分 别 为 : C D3 4 5 5例 ( 8 3 . 3 %) , C D1 1 7 6 0例 ( 9 0 . 9 %) , S 一 1 0 0蛋 白 7例 ( 1 0 . 6 %) , V i me n t i n 3 4例 ( 5 1 . 5 %) ,S MA 2 1 例 ( 3 1 . 8 % o
上皮 样 细胞 ,且 同 一肿 瘤 中常 出现 两 种 细胞 成 分 。梭 形 细 胞 核 杆 状 ,两 端 尖 或钝 圆 ,呈 不 同程 度 的异 型 性 ,细 胞 质 丰 富略 嗜 酸性 ,细 胞排 列 呈 编 织 状 、旋 涡状 、栅栏 状 。上 皮样 细 胞 呈 圆形 或 多 角形 ,核 圆形 ,细胞 质 丰 富淡 染 ,呈 空 泡 状 ,瘤 细 胞 呈 弥 漫 片状 、巢 索 状 、假 菊 形 团 样 排 列 。 间质 改 变 有 黏 液变 性 、出血 、坏 死 等 。核 分 裂相 计 数 小 于 5 / 5 0 HP F者 2 6例 ,大 于 5 / 5 0 H P F者 4 0例 。
S ・ 1 0 0蛋 白 7例 ( 1 0 . 6 % ),V i me n t i n 3 4例 ( 5 1 . 5 % ),S MA2 1 例 ( 3 1 . 8 % )。 随访 时 间 1 2~ 4 8个 月 ,2 例病人 死亡 。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点与预后的关系
8 8・ 9
实 用 医 药杂 志 2 1 0 0年 l O月 第 2 7卷 第 l O期
P a d& P ar. 0 2 . 0 0 1 01 rcJMe h r V l 7 2 1 — 0N . n 0
胃肠道间质瘤 ] 胃肠 道 间 质瘤 ; 理 ; 关 病 预后 【 图分 类 号】 R 3 .:7 53 中 7 52R 3 . 【 文献 标 识 码】 B
5 H F计 数 ; 无 薄 壁 扩 张 血 管 , 管 直 径 > . 为 薄 壁 0 P 有 血 0 mm 2 血管 。 i 免 疫 组 化 检测 - 3 全部 9 6例行 免疫 组 化 染 色 , 记 抗 体 标
为 C 1 、D 4 S Dl 7 C 3 、MA, i e t 、一 0 V m ni S 1 0和 K 6 。 Dl7抗 体 n i C 1 7 购 自上海 长 岛 生 物公 司 。 瘤细 胞 胞 质 或胞 核 呈 棕 黄 色且 背 肿 景 清 晰者 为 阳性[ 3 1 。 1 统计 学 方 法 - 4 随访 采 用 门诊 复查 、电话 进 行 ,全 部 9 6
标 准 :① 于消化 道 的间质性 肿瘤 ;② 免 疫组 化 C 1 DI7或
C3 D 4阳性 , 平 滑 肌 、 经 分 化 或无 分 化 。 伴 神 1 病 理 资 料 收 集 复 阅 HE染 色切 片 , 新 诊 断 , 收 集 . 2 重 并 肿 瘤 相 关 临床 及 病 理 资 料 。肿 瘤 细胞 密 集 程 度 ( 密 度 ≥ 高 10 0 0个 / mm ;低 密 度 < 0 0个/ m ) 10 m ;核 分 裂 象 数 目采 用
例患 者 进 行分 析 , 阐 明该 病 的病 理 特 点 及 其 预后 。 以
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分析
[ 中图分类号】R 4 0 7 4 2 ( 2 0 1 3 ) O 2 ( c ) 一 0 0 9 6 — 0 2
胃肠间质瘤( 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s t r o m a l t u mo r , G I S T ) 是临床常见 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 , 起源于胃肠道 c a j a r 细胞或间质干细胞【 “ 。 其有 较高的复发率和转 移率 , 恶化程度较高 , 临床预后不 良。为 r 探 讨 胃肠 问质瘤 ( 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s t r o m a l t u m o r s , G I S T ) 不 同部 位的病理 学特征 , 分析影 响其预后 的相关 因素 。该组研 究通 过
1 1 一般 资 料
有关 , 经比较 , 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 P < 0 . 0 5 ) 。
表 2 分析肿瘤部位与肿瘤恶性 程度的关 n ( %) 】
患者中男 1 7例 , 女1 3例。 年龄 2 2 ~ 7 3 岁, 平均年龄为( 4 8 . 5 ±
3 . 4 ) 岁。 肿瘤直径为 1 — 3 2 c m, 平 均为中位大d x ( 7 . 1  ̄ 0 . 6 ) c m。 肿瘤
表 1 分析肿瘤部位与肿瘤直径的关 n ( %) 】
对漯河医学 高等专科学 校第 附属 医院 2 0 1 0年 1月一2 0 l 2年
1 月经病 理诊断确诊 的 3 0例 G I S T患者, 不 同肿瘤部位的肿瘤病 理特 征的研究 , 来分析其病 理学 特点 , 现分析报道如下 。
发病部位 : 胃2 l 例、 小肠 4例 、 结直肠 2 例、 食管 3 例。 根据 N I H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及预后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及预后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是起源于胃肠道间质细胞的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胃肠道的壁层,约占所有胃肠道肿瘤的1-3%。
该种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一直是临床上的难题,但随着对GIST的认识和治疗手段的不断改进,其预后得到了明显改善。
GIST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腹痛、消化道出血、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出现贫血、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
诊断GIST的关键是通过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和病理组织学检查来明确肿瘤的部位、大小、浸润程度以及组织学类型等重要信息。
免疫组化染色对诊断GIST也有一定的帮助,特别是CD117(c-kit)和CD34阳性可以确诊GIST。
治疗GIST的首选方法是手术切除,目的是完全切除肿瘤。
术前会根据影像学和病理检查结果评估肿瘤的浸润深度和周围器官的受累情况,以决定是否需要行根治性手术或姑息手术。
如果肿瘤不能完全切除或术后复发、转移,则需要采取其他治疗手段,如放疗、靶向药物治疗(如Imatinib)和化疗等,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和提高生活质量。
近年来,靶向治疗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GIST的治疗策略和预后。
C-kit基因突变是GIST发生的主要分子机制,而Imatinib正是一种靶向C-kit突变的药物。
目前,Imatinib 被广泛应用于GIST的治疗。
通过Imatinib治疗,可以显著延长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无法耐受或反应不佳的患者,还可以考虑使用其他靶向药物,如Sunitinib和Regorafenib等。
GIST的预后主要取决于肿瘤的分期、大小、浸润深度和遗传学特征等因素。
与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相比,GIST的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达到70-80%。
对于早期发现的小肿瘤,手术切除后预后较好;而对于晚期病例,靶向药物治疗可以明显延长生存时间。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及预后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及预后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的肿瘤,多数来源于肠壁内的间质细胞或胃肠道的基质细胞,属于少见的肿瘤。
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胃肠道的免疫状态相关,包括胃肠道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干细胞以及肌纤维细胞等。
GIST的临床特征包括肿瘤的生长依赖于酪氨酸激酶(KIT)或结肠癌激酶(PDGFRA)突变,在影像学检查中呈现为实质性肿块,血液学检查中可以检测到贫血、低白细胞和低血小板等表现。
病理学检查可通过组织学、免疫组织学和分子遗传学等方法对GIST进行确诊,目前的肿瘤标记物如C-肽、胃泌素、胃动力素等并不适用于GIST的诊断。
GIST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切除和药物治疗。
手术切除是治疗GIST的首选方法,但对于大侵犯型或转移性肿瘤患者,还需要辅助使用靶向药物治疗。
目前,GIST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Imatinib(格列卫)和Sunitinib(舒尼替尼)等。
其中,Imatinib是一种靶向激酶抑制剂,能够抑制KIT和PDGFRA突变的表现,已成为GIST治疗的标准药物。
Sunitinib是一种多靶点抑制剂,对于不能耐受Imatinib或肿瘤进展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
对于GIST的预后评估,国际上主要使用梅里克评分法(Miettinen criteria)和AFIP 评分法(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Armed Forces Institute of Pathology)。
其中,梅里克评分法主要是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分级和性质等因素进行评分,得分越高,预后越差。
AFIP评分法,则是根据GIST的组织学类型和细胞形态等进行评分,得分越高,预后越差。
除此之外,目前还有许多其他预后评估方法,如求生曲线、生存率和复发率等。
总之,GIST是一种少见的肿瘤,在临床上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病理学和分子遗传学等方法,治疗则主要以手术切除和药物治疗为主。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观察
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中最常见病理类型是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临床表现为全消化道(食道到直肠)罹患的间叶源性肿瘤的其中一类。
其来源于组织结构相对未分化的间叶细胞。
据相关研究认为,作为非上皮源性肿瘤的胃肠道间质瘤主要起源是消化道中免疫组化表达CD117阳性的、组织形态富于梭形、上皮形或多形性细胞的间叶干细胞。
近年来GIST其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仍较为困难[1]。
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共收治重症胃肠道间质瘤211 临床资料回顾21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男性胃肠道间质瘤13例,女性胃肠道间质瘤8例,患病年龄在23~72岁之间,平均年龄53岁,病程最短10 d,最长6年。
肿瘤发病部位:发病于胃部15例(占71.4%),其中胃底部间质瘤4例、体部间质瘤8例、窦部间质瘤3例;发病于十二指肠1例(4.8%);为降部间质瘤;发病于小肠2例(9.6%),其中空肠间质瘤1例、回肠间质瘤1例;发病于结肠3例(14.3%),全部为升结肠间质瘤。
全部病例均经手术治疗1.1 临床表现本组胃肠道常见症状:临床表现为腹痛、腹部肿物和消化道出血有15例;有4例直肠胃肠道间质瘤表现为便秘、下腹坠胀;有2例回肠胃肠道间质瘤因肿瘤压迫膀胱以尿频为主要临床表现。
术前相关检查情况:本组21例患者术前均选择行消化道内镜、消化道钡剂造影、B超、CT扫描、或MRI成像等相关辅助检查。
消化道钡剂造影13例有阳性发现,表现为局部的充盈缺损(胃)或肠壁受压变形(十二指肠)。
19例患者行消化内镜检查,16例有阳性发现。
电子胃镜检查诊断为胃恶性肿瘤1例、胃间质瘤2例、胃平滑肌瘤5例、胃黏膜下肿瘤伴溃疡7例。
电子结肠镜对3例升结肠间质瘤检查时无阳性发现。
小肠、升结肠间质瘤在B超、CT扫描或MRI成像检查下以腹腔椭圆形肿块为表现, CT或MRI同时可对肿瘤与周围脏器的关系、浸润情况有良好的显示;具较高的诊断准确性。
术后病理报告情况:本组21例胃肠道间质瘤中,良性间质瘤14例;交界性间质瘤4例;恶性间质瘤3例。
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分析
文献标 识码 :B
Cl i n i c a l Fe a t u r e s a n d P r o g n o s t i c Fa c t o r s o f G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S t r o ma l T u mo r / S HI S h a n—g e, MI AO J i n —c h a o , HUANG J i a—
r o n g , e t a 1 . / / ( P e n g p a i Me mo r i a l Ho s p i t a l o f Ha i f e n g C o u n t y i n S h a n w e i , Ha i f e n g 5 1 6 4 0 0 , C HI N A) A b s t r a c t : O b j e c t i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c l i n i c a l f e a t u r e s o f 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s t r o ma l t u m o r s ,a n d t o a n a l y z e t h e f a c t o r s a f f e c t i n g t h e
p r o g n o s i s . Me t h o d s Co l l e c t i n g c l i n i c l a d a t a i n 4 6 c a s e s wi t h 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l a s t r o ma l t u mo r s i n t h e h o s p i t a l f r o m F e b r u a r y, 2 0 0 9 t o Ma r c h , 2 01 3,a n d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l y a n a l y z i n g t h e c l i n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p r o g n o s t i c f a c t o r s . Re s u l t s G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s t r o ma l t u mo r s w e r e c o mmo n
2023胃肠间质瘤复发风险评估研究进展(全文)
2023胃肠间质瘤复发风险评估研究进展(全文)摘要鉴定和精准评估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及风险分层,不仅对建立可靠的预后模型和制定完善的随访计划至关重要,而且对选择潜在的新辅助治疗获益人群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目前国际上已建立了多个风险分层模型,但是精准评估患者复发风险仍具有挑战性,且这些预测模型的性能仍需提高。
本文综述了G1ST患者复发风险评估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总结了肿瘤相关特征参数、新型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影像学征象及分子病理学特征相关的潜在的复发风险预测标志物及模型,以期为G1ST患者的精准风险分层和个体化靶向治疗评估提供参考。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1stroma1tumor,GIST)是一种潜在的恶性肉瘤来源于能分化为胃肠道的起搏细胞——卡氏间质细胞interstitia1ce11sofCaja11ICC)[1]β流行病学上,GIST的发病率在每年每106人中出现6~22例[1]。
目前,根治性手术切除仍然是局限性或潜在可切除的G1ST患者获得治愈性生存的主要治疗方式但术后的复发和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2]。
国际上已建立了多个风险分层系统来评估原发性GIST术后复发风险,包括改良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1InstitutesofHea1th,NIH)分类系统、美国国防病理研究所(ArmedForcesInstituteofPatho1ogy,AFIP)标准以及国家癌症综合网络(Nationa1ComprehensiveCancerNetwork z NCCN)指南等。
临床实践中主要根据改良版NIH标准评估患者术后复发风险。
该标准纳入肿瘤大小、核分裂象计数、肿瘤部位和肿瘤有无破裂,将GIST患者分为4类(极低、低、中、高危1对于仅接受单纯手术治疗后的高风险的人群,其2年内的复发风险超过50%[3]o靶向KIT和(或)PDGFRA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kinaseinhibitor,TKI)的问世,使晚期G1ST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从18个月提高至5年以上[4-5]。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及预后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及预后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发病率在所有胃肠道肿瘤中仅占1-2%。
其发生机制还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表明与KIT基因突变有关。
本文将介绍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其预后。
1. 临床表现胃肠道间质瘤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常见症状为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或疼痛、恶心、呕吐等。
有时还会出现梗阻症状,如呕吐、便秘等。
但这些症状都比较非特异,不易被诊断。
2. 影像学检查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
CT可以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分布等,MRI则更准确地显示肿瘤的韧带和邻近组织的受累情况。
此外,内镜检查对于诊断胃肠道间质瘤也有较大帮助,可以直接观察肿瘤、取活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组织学检查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金标准,可以明确病理类型和分级。
良性间质瘤常为非常低度的肿瘤,恶性间质瘤则可为低、中、高度的肿瘤。
病理检查有助于区分肿瘤的性质和预后,同时也是明确治疗方案的基础。
1. 手术治疗手术是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治疗方式,包括肿瘤切除和淋巴结清扫。
在手术前需要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考虑肿瘤的位置、大小、分化程度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因素,制定出合理的手术计划。
2. 化学治疗胃肠道间质瘤对传统化疗常常不敏感,但是对基于分子靶向的药物治疗效果较好。
靶向药物主要靶向KIT基因编码的酪氨酸激酶,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对于具有KIT 基因突变的患者,靶向药物治疗是一个有效的治疗方式。
3. 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在胃肠道间质瘤治疗中的作用相对较小,主要用于手术后、术前或无法手术的患者。
放疗对肿瘤的边缘控制效果较好,但其副作用较大,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
胃肠道间质瘤的预后与其病理类型、大小、生长方式、分化程度、基因突变等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良性间质瘤的预后较好,恶性间质瘤则预后相对较差,容易出现复发和转移。
新的研究表明,对于具有KIT基因突变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靶向药物治疗能够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 关键 词 】 胃肠 间质瘤 ;病理 特 征 ;预后
中 图分类 号 :R 7 3 5
文 献标 识码 :B
文章编 号 :1 6 7 1 - 8 1 9 4( 2 0 1 7 )0 5 - 0 0 5 9 - 0 2
的大小 。每个 肿瘤行C D C D 、S - 1 0 0 、平滑肌肌 动蛋 白 ( S MA)
的免疫 组化检 测 。肿瘤 的核分裂 像通过显微 镜观察记录 。按照N I H 规 定的F l e t c h e r 分级将G I S T 按照恶性程度进行 分级。
1 - 3观 察指标 :观察 患者的肿瘤部 位与直径 、F l e t c h e r 分级 以及临床症
例 。年龄2 3 - 7 4 岁 ,平 均年龄为 ( 4 9 . 5 ±1 3 . 7 )岁 。肿瘤部位主要有 : 6 3 例 位于 胃、6 例位于结直 肠 、1 2 例位于小 肠 以及9 例位 于食管 。肿瘤 直径 大小范 围为 1 ~3 4 c m,平均直径 大小为 ( 7 . 7 ±0 . 6 )c m。根据美 国国立卫生研 究所 ( N I H)规定的危 险度 对G I S T 进行分级 ,其 中1 2 例 便 、腹 胀以及腹痛等。本组患者 中血便在小肠 中占5 0 . O % ( 6 / 1 2 ),结 直肠 中占5 0 . O %( 3 / 6 ),腹胀在结直肠 中占1 0 0 . O %( 6 6),腹痛在结 /
g2 患者 的肿瘤 部位 与 临床 症状 之 间的 关 系 ( n )
者 没有 进行 化疗 或者 放疗 治疗 。排 除标准 :患 者没 有完 整的 临床资
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
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胃肠间质瘤患者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42~72周岁,平均(56.62±10.21)岁:其中胃间质瘤36例,肠间质瘤24例。所选患者的相关检查结果均符合胃肠间质瘤疾病的诊断标准[2],均未患有其他严重的恶性肿瘤疾病或器官病变等,所有患者均未有手术治疗禁忌证或药物过敏史。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预后效果;影响因素
胃肠道疾病是我国发生率极高的疾病,近几年来我国胃肠道恶性肿瘤疾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胃肠间质瘤已成为临床常见疾病,>40周岁的中老年人群是该病发生的高危人群。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症状不具备特异性和典型性,临床诊断难度较大,容易导致误诊、漏诊情况的发生。目前针对胃肠间质瘤的治疗,临床上一般采用手术方案,但是患者的疾病预后恢复情况不佳,容易导致疾病的复发和转移[1]。本文主要就胃肠间质瘤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总结,探讨影响手术治疗预后效果恢复的相关因素,现报告如下。
方法:回顾性分析患者的病情资料,总结胃肠间质瘤患者的基本共性特征。利用免疫组化检查针对患者的病理标本进行检测[3],观察患者的病理特征。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跟踪随访0.5年,根据患者的疾病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分析影响患者疾病预后效果的原因及相关因素。
观察指标:分析患者的病情资料,总结胃肠间质瘤临床上常见的共性病理特征。对比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分析影响胃肠间质瘤转移或复发的相关因素。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选择用n(%)表示计数资料,(x±s)表示计量资料;前者选择χ2进行检验,后者选择t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症状: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数量的结节,其中单发结节33例,多发结节27例。所有患者均伴有消化道出血、疼痛等临床症状,免疫组化阳性结果出现率较高,S-100和SMA呈现病灶性分布。其中出现吞咽困难症状患者3例,胃肠溃疡4例,临床症状伴有不甚明显的胃肠道梗阻现象,消化道出血、包块及疼痛症状明显加重;有2例患者出现体温持续发热、体重减轻的症状,外在身形出现明显的消瘦,初步判断为恶性胃肠间质瘤疾病;3例患者腹腔中存在大量腹水。不同病症的胃肠间质瘤疾病伴有不同的临床病理特征,临床症状不具有典型性。
胃肠道外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对预后的影响
胃肠道外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对预后的影响刘立成1,刘雅刚1,徐文通2Effectofclinicopathologicalfeaturesandtherapeuticmethodsonprognosisinextra-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LIULicheng1,LIUYagang1,XUWentong21DepartmentofGeneralSurgery,CenterHospitalofCangzhou,HebeiCangzhou061000,China;2DepartmentofGeneralSurgery,GeneralHospitalofPLA,Beijing100853,China.【Abstract】 Objective:Toanalyzetheclinicalcharacters,survivalratesofextra-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EGIST)andsurgicaltreatmentorimatinibtherapytotheinfluenceofsurvivaltime.Methods:Theclinicaldataof40patientswithextra-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whowereadmittedtoourhospitalfromJanuary2010toDecember2018wereretrospectivelyanalyzed.Alldatawereanalyzedusingthettestandchi-squaretest,andthesurvivalrateofpatientswasanalyzedusingthelifetableandKaplan-Meiercurves.Results:Allpatientswerefollowedupwiththemediantimeof24months(3to76months).Theoversurvivalrates(OS)of1-year,3-year,5-yearwere75%,42%and35%intheallpatients.Thesurvivalratesof1-year,2-year,3-yearinthegroupofreceivingR0resectionandimatinibmesylate(3cases)were100%,100%and100%respectively.Thesurvivalratesof1-year,2-year,3-yearinthegroupofreceivingR0resectionwithoutimatinibmesylate(14cases)were100%,91.0%and91.0%,respectively.Thesurvivalratesof1-year,2-year,3-yearinthegroupofreceivingnonR0resectionwithimatinibmesylate(12cases)were91.7%,50.3%and33.5%,respectively.Thesurvivalratesof1-year,2-year,3-yearinthegroupofreceivingnonR0resectionwithoutimatinibmesylate(11cases)were18.2%9.0%and0,respectively.Thesedifferenceshadobviousstatisticalsignificancebetweenthesegroups(P=0.000).Conclusion:EGISThaslowmorbidityandpoorprognosis.Theresectionmode,ruptureoftumors,recurrenceandmetastasis,NIHandtargetingtherapyareimportantfactorsaffectingtheprognosisofEGIST.【Keywords】extra-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treatment,pathology,prognosisModernOncology2021,29(09):1556-1559【摘要】 目的:分析胃肠道外间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EGIST)的临床特征、手术方式和伊马替尼治疗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及预后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及预后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罕见的胃肠道原发性肿瘤,起源于胃肠道的间质细胞。
GIST具有高度异质性,临床表现多样,预后不一,目前临床上对GIST的诊断和治疗仍然存在许多挑战。
本文将对GIST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综述。
一、诊断1. 临床表现GIST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大小和生长速度。
常见的症状包括腹痛、腹部肿块、腹泻、消化道出血和贫血等。
部分患者可无症状或表现为非特异性腹痛。
由于GIST的生长速度通常较慢,因此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
当肿瘤长大或侵犯邻近器官时,可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2. 影像学检查胸腔/腹部CT扫描是GIST的常规影像学检查,可用于确定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和侵犯情况。
胃肠道造影和内镜检查可以帮助确定肿瘤的精准位置和周围组织的受累情况,对于外科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PET-CT检查对GIST的诊断和评估肿瘤治疗效果有一定的帮助。
组织活检是诊断GIST的关键步骤,通过组织活检可明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和分级,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以确定肿瘤的CD117、CD34、DOG-1等间质瘤标记物的表达情况,以及Ki-67指数等预后因素的评估。
4. 分子生物学检查约95%的GIST存在KIT或PDGFRA基因的突变,因此分子生物学检查可帮助确定GIST的诊断和预后评估。
分子生物学检查还可用于指导靶向治疗的选药和调整治疗方案。
二、治疗1. 外科手术外科手术切除是GIST的唯一根治疗方法,适用于早期病灶和病灶完全切除的晚期患者。
对于胃部小肿瘤,可行内镜下黏膜下肿瘤剥离术(ESD)或内镜下粘膜下切除术(EMR)。
对于大肿瘤或有恶性生物学行为的GIST,可行根治性手术切除。
对于不可切除的或转移性GIST,手术治疗可用于减轻肿瘤负担或控制肿瘤相关症状,但不能根治。
2. 靶向治疗对于无法外科手术切除的或有转移的GIST患者,靶向治疗是肿瘤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控制手段。
伊马替尼、西罗替尼和拉帕替尼等靶向药物已被证明对GIST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有效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并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及预后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及预后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罕见但具有挑战性的肿瘤,起源于胃肠道壁中的间质细胞。
虽然GIST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但近年来对其诊治和预后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
本文将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及预后进行阐述。
一、诊断1. 临床表现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症状因病变部位和大小而异,常见的症状包括腹痛、腹部肿块、恶心、呕吐、消化道出血等。
有些患者可能会因胃肠道间质瘤引起的贫血而就医。
2. 影像学检查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不具有特异性,但结合临床表现和病史,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波、CT、MRI等。
3. 病理检查胃肠道间质瘤的确诊需要通过病理检查,包括组织活检和免疫组化染色。
目前,CD117(c-kit)、CD34、DOG1等标记物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依据。
4. 分子生物学检查在临床实践中,分子生物学检查也被用于辅助诊断胃肠道间质瘤。
GIST多数呈现c-kit基因突变或PDGFRA基因突变,这些变异对于靶向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二、治疗1. 手术治疗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肿瘤,辅助治疗是必需的。
常规手术治疗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首选方法,包括局部切除、根治性切除等。
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肿瘤,辅助治疗是必需的。
2. 靶向治疗对于具有c-kit或PDGFRA基因突变的GIST患者,靶向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伊马替尼(Imatinib)是GIST靶向治疗的首选药物,具有显著的疗效和生存优势。
对于无法手术切除或转移的GIST患者,靶向治疗已成为标准治疗方案之一。
3. 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在治疗胃肠道间质瘤中并不是首选方法,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术后残留肿瘤、复发肿瘤或局部晚期GIST患者,放射治疗可能被用于增加局部控制的概率。
4. 化疗传统化疗在治疗GIST中并不常见,但在伊马替尼无效或难以耐受的患者中,化疗可能会成为一种选择。
三、预后胃肠道间质瘤的预后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肿瘤的大小、部位、组织学类型、c-kit 或PDGFRA基因突变情况等。
胃肠道间质瘤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其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其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其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参考病历号奇偶数按照1:1比例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43例,对照组行单纯靶向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开展手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统计治疗后肿瘤转移情况,并分析具体影响因素。
结果就治疗总有效率而言,观察组为93.02%明显高于对照组74.42%,P<0.05;相较于未复发转移患者,复发转移患者胃部发生肿瘤几率较低,肿瘤直径5-10cm、核分裂数为5-10/50HP占比较高,P<0.05。
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多行手术治疗,临床效果显著,患者预后情况受肿瘤位置、体积和核分裂数等因素影响,可以此为依据制定合理的防治方案,改善患者预后质量。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单纯靶向治疗;手术治疗;预后情况;影响因素近年来,医学界日渐重视胃肠道间质瘤研究,结果显示其起源于胃肠道间叶干细胞,随着病情发展会向神经细胞和平滑肌分化,甚至会出现不定向分化情况,具有明显的恶性潜能,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必须开展科学合理的治疗工作[1]。
同时胃肠道间质瘤治疗后容易出现复发转移情况,患者预后质量不佳,因此医学界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探究影响患者预后质量的因素,以此为基础制定有效的处理方案[2]。
本次研究基于上述背景,探讨了胃肠道间质瘤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其预后影响因素,现详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7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参考病历号奇偶数按照1:1比例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43例。
对照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37岁-65岁,平均(47.63±2.37)岁,首发症状:腹部肿块或不适:24例,腹泻、便秘或肠梗阻10例,消化道出血9例;观察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36岁-64岁,平均(46.71±2.29)岁,首发症状:腹部肿块或不适:23例,腹泻、便秘或肠梗阻12例,消化道出血8例。
结直肠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特点与治疗策略探讨
摘要】现如今,我国的医学发展十分迅速,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人群发病率为10/100万~20/100万。GIST起源于胃肠壁Cajal细胞(intestinal cell of cajal,ICC)或与Ca-jal细胞同源的间叶干细胞,发病部位多见于胃(50%~60%)和小肠(20%~30%),原发结直肠GIST仅占5.0%左右。结直肠GIST发病率虽低,但由于结直肠解剖位置的特殊性和其与周围泌尿生殖系统毗邻关系的复杂性以及手术入路的多选择性,尤其是一些直肠GIST需面临是否保留肛门功能的问题,因此结直肠GIST在临床工作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本文就结直肠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与外科治疗策略探讨作一综述。
【关键词】结直肠;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间质瘤;临床病理特点;治疗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9)01-0044-01
引言
胃肠间质瘤是临床常见肿瘤之一,为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是由胃肠道的cajar细胞或者是间质干细胞逐渐发展起来的。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为高复发率和高转移瘤,发展速度较快,恶化程度高,临床预后影响因素较多。当前对于胃肠间质瘤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完整切除术,但是术后易产生并发症,如腹腔内复发或肝转移。相关研究表明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的瘤细胞可能是源于胃肠道神经丛的间质细胞,而病变的主要原因是基因突变。可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对GIST进行诊断。
外科手术切除是结直肠GIST根治的最终、惟一手段。《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017年版)》指出:结直肠GIST手术应尽量争取完整切除。如果初次手术仅为R1切除,预计再次手术难度低且风险可以控制,不会造成主要功能脏器损伤的患者,可以考虑2次手术。除非有明确的淋巴结转移迹象,一般情况下不必常规清扫。采用腹腔镜操作切除直肠GIST时,由于盆腔空间狭小,难度较大,操作过程须遵循“非接触、少挤压”的原则,并使用“取物袋”,避免肿瘤破裂播散。
胃肠间质瘤95例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
胃肠间质瘤95例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
赵春临;李鹏辉;叶延伟;赵红超;余洋;丁朝辉;张红雨
【期刊名称】《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2017(052)006
【摘要】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
近年来,人们对GIST的认识逐渐深入,诊断标准趋于统一,靶向药物伊马替尼也已成功应用于转移性GIST的治疗[1-4]。
目前该肿瘤在河南地区报道较少。
该研究对GIST术后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了解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
【总页数】3页(P769-771)
【作者】赵春临;李鹏辉;叶延伟;赵红超;余洋;丁朝辉;张红雨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郑州45005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郑州45005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郑州45005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郑州45005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郑州45005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郑州45005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郑州45005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52例原发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 [J], 王永鹏;李奕;于慧会;宋纯;
2.52例原发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 [J], 王永鹏;李奕;于慧会;宋纯
3.9例胃肠外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分析 [J], 李军扩;纪媛媛
4.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点与预后的关系 [J], 张宝玉
5.胃肠间质瘤43例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分析 [J], 白聪;李岩;杨秀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陈忠其;童亚群;冯建洪;陆玲【期刊名称】《海南医学》【年(卷),期】2016(0)13【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的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收治的120例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并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明确GIST患者的病理因素与预后的相关性。
结果 GIST患者的病灶形态以类圆形居多,肿块无包膜或有假包膜,部分病灶边缘呈分叶状,病灶向浆膜外或消化腔内生长,少数病灶有囊性变、坏死、出血等形态改变;免疫组化结果显示,DOG1、CD117、CD34、IGFIR、Desmin、SMA、S-100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6.67%(116/120)、95.00%(114/120)、80.00%(96/120)、5.83%(7/120)、3.33%(4/120)、45.00%(54/120)、6.67%(8/12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肿瘤大小、核分裂数目、NIH恶性危险度以及是否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患者的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核分裂数目、NIH危险度、肿瘤大小、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
结论 GIST患者的DOG1、CD117的阳性表达率较高,CD34、CD117为弥漫性阳性表达,S-100和SMA呈局灶性分布,核分裂数目、NIH危险度、肿瘤大小及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prognosis. Methods A total of 12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GIST, who underwent surgical treatment in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05 to October 2012,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s. The pathological and follow-up data of 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Correlation between GIST pathological factorsand prognosis of the patients was confirmed by the single factor andmulti-factor analysis. Results The lesions of patients with GIST were most in the round, and the mass had no envelope or pseudo capsule. Some lesions were lobulated, and growth of lesions were to the outside of the film or in the digestive cavity. A few lesions had cystic change, necrosis, hemorrhage. Immunohistochemi-c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ositive expression rates of DOG1, CD117, CD34, IGFIR, Desmin, SMA, and S-100 were re-spectively 96.67% (116/120), 95.00% (114/120), 80.00% (96/120), 5.83% (7/120), 3.33% (4/120), 45.00% (54/120), 6.67%(8/120). Single factor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urvival rates of different tu-mor size, number of nucleus division, NIH risk of malignant degree and whether to accept the mesylate for Nigeria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with 3 years (P<0.05).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imatinib mesylate treatment, number of nucleus division, NIH risk of malignant degree were the independent influence factors of prognosis of pa-tients (P<0.05). Conclusion The positive expression rates of DOG1 and CD117 are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GIST. CD117 and CD34 are the diffuse positive expression, while S-100 and SMA show focal distribution. Imatinib mesylate therapy, tumor size, number of nucleus division, NIH risk of malignant degree are all the independent influence factors for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总页数】3页(P2132-2134)【作者】陈忠其;童亚群;冯建洪;陆玲【作者单位】佛冈县人民医院病理科,广东佛冈511600;佛冈县人民医院病理科,广东佛冈 511600;佛冈县人民医院病理科,广东佛冈 511600;佛冈县人民医院病理科,广东佛冈 511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相关文献】1.肺腺癌患者血清BUB1B表达水平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 [J], 高小燕;江爱桂;卢慧宇2.血清Leptin、PKCε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J], 高飞;任冠颖;高晓培;郄帅;洪丹;杨琳3.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免疫表型、病理特征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J], 杨成;费建东4.预后营养指数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性分析 [J], 万秀萍;曾洁;边君;刘媛;翁慧斌;董姣静;祝晓;王莉娟5.NF-κB、villin蛋白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J], 张海梅;张嘉刚;易敏;杨世荣;马苑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胃肠间质瘤的病理特征及与预后的相关性
胃肠间质瘤的病理特征及与预后的相关性叶海主;何连君;刘晓平;赵文英【期刊名称】《牡丹江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8)004【摘要】目的分析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并研究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本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经病理确诊为GIST的病例44例,回顾性研究GIST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并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这些临床病理特征对GIST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病灶可位于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外及肠系膜,腔内或腔外生长,无包膜或假包膜,以类圆形居多,高度侵袭危险性者常伴出血、坏死、囊性变;镜下梭形细胞型占88.64%例(39/44),上皮样细胞型占9.09%例(4/44)、混合型占2.27%例(1/44);免疫组化显示CD117、CD34和DOG1表现出高表达的特点,分别为90.01% (40/44)、77.27% (34/44)、95.45%(42/44);Desmin、SMA、S-100和Ki-67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1.82% (14/44)、13.64% (6/44)、6.82%(3/44)和9.09% (4/44);单因素分析表明肿瘤大小、核分裂数、NIH危险分度、手术方式和是否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是影响GIST患者生存率的危险因素,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可见肿瘤大小、核分裂数、NIH危险分度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GIST患者癌细胞多以梭形细胞为主,CD117、CD34和DOGI的检测对GIST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肿瘤大小、核分裂数、NIH危险分度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总页数】5页(P1-5)【作者】叶海主;何连君;刘晓平;赵文英【作者单位】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肿瘤内科,安徽芜湖241001;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肿瘤内科,安徽芜湖241001;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肿瘤内科,安徽芜湖241001;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肿瘤内科,安徽芜湖241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相关文献】1.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J], 陈忠其;童亚群;冯建洪;陆玲2.位于空肠和回肠的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分析 [J], 陈涛; 徐超; 邹龙3.胃肠道外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对预后的影响 [J], 刘立成;刘雅刚;徐文通4.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突变型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J], 吴小延;刘小云;古家美;黄永诗;王芳;汤涛5.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免疫表型、病理特征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J], 杨成;费建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10.3760/cma.j.issn.1671-0274.2016.11.022作者单位:310003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王东海现在在奉化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通信作者:于吉人,Email :yujr0909@ 【摘要】目的根据2008年改良NIH 复发风险分级标准,探讨低复发风险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根治性手术,且未行靶向治疗的205例低复发风险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根据本组患者肿瘤直径及核分裂象数,进一步分为:A组:核分裂象数≤2个/50HPF且肿瘤直径≤4.0cm (100例);B 组:核分裂象数≤2个/50HPF且肿瘤直径>4.0cm (49例);C组:核分裂象数>2个/50HPF且肿瘤直径≤4.0cm (36例);D 组:核分裂象数>2个/50HPF且肿瘤直径>4.0cm (20例)。
结果本组205例低复发风险GIST患者中,肿瘤位于胃者100例(48.8%),位于十二指肠者34例(16.6%),位于小肠者64例(31.2%),位于结直肠者7例(3.4%)。
中位肿瘤直径为4.0(2.1~5.0)cm ,中位核分裂象数为2(0~5)个/50HPF。
多因素分析提示,核分裂象数>2个/50HPF和肿瘤直径>4.0cm 分别为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
全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76(13~161)月,A组、B 组、C组和D 组患者的3年无复发生存率(RFS)分别为99.0%,98.0%,94.4%和78.3%;5年RFS分别为99.0%,95.2%,94.4%和7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对于改良NIH 标准评估的低复发风险患者,核分裂象数>2个/50HPF且肿瘤直径>4.0cm 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差,在治疗及临床随访中需密切关注。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复发,低风险;预后根治性手术切除是原发性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但仍有部分患者会出现术后复发[1-2]。
肿瘤直径、核分裂象数、肿瘤部位以及肿瘤是否破裂是预后相关的重要临床和病理学指标。
2008年,Joensuu [1]根据上述指标提出了包括低复发风险GIST在内的改良NIH 复发风险评估方法。
低复发风险GIST整体预后较好,但在临床发现有少数患者较早出现了肿瘤复发。
研究表明,对于肿瘤直径<5cm 的GIST患者,部分人群仍存在高复发风险可能,肿瘤直径和核分裂象计数是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但肿瘤部位与预后的相关性尚不明确[3-5]。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5例低复发风险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拟探讨其临床特点和病理学特点及预后特点。
一、资料与方法1.低复发风险GIST评估标准:本研究依据2008年改良NIH 复发风险评估方法[1],定义低复发风险GIST为:2.0cm <肿瘤直径≤5.0cm ,且核分裂象数≤5个/50HPF。
肿瘤组织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在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中,于增生最活跃的肿瘤组织内寻找核分裂象,对每50HPF下核分裂象数进行计数。
2.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的原发性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
病例入选标准:(1)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R0)者;(2)病理学上符合GIST的形态特点,且免疫组织化学为CD117阳性或DOG-1阳性;(3)满足上述低复发风险GIST评估标准。
病例排除标准:(1)存在远处转移;(2)术前或术后接受化疗、放疗或靶向治疗;(3)合并其他恶性肿瘤。
依据上述标准,共205例低复发风险GIST患者纳入本研究,男性102例,女性103例,患者中位年龄56(24~85)岁,>65岁者47例(22.9%),中位核分裂象数为2(0~5)个/50HPF,中位肿瘤直径为4.0(2.1~5.0)cm 。
本组GIST临床病理特征见表1。
3.研究分组:根据核分裂象数及肿瘤直径,患者分为如下4组:A组:核分裂象数≤2个/50HPF且肿瘤直径≤4.0cm(100例);B 组:核分裂象数≤2个/50HPF且肿瘤直径>4.0cm (49例);C组:核分裂象数>2个/50HPF且肿瘤直径≤4.0cm (36例);D 组:核分裂象数>2个/50HPF且肿瘤直径>4.0cm (20例)。
4.随访:全组205例患者均接受随访,常规随访项目为全腹增强CT或MRI检查,每6个月随访1次,5年后每年随访1次。
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均经多排螺旋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证实。
无复发生存时间(recurrence free survival ,RFS)定义为自接受根治性手术至出现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所经历的时间。
随访时间截至2015年6月31日,仍然存活且无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的影像学证据患者,或由于非GIST原因导致死亡的患者均定义为截尾数据。
5.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采用Kaplan-Meier 法估算RFS并使用Log-rank 检验。
多因素分析应用Cox 比例风险模型,采用前进法筛选独立危险因素,检验水准α=0.05。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短篇论著·低复发风险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王东海寿春晖杨伟历张卿高原沈倩云赵志成于吉人注:A组:核分裂象数≤2个/50HPF且肿瘤直径≤4.0cm (100例);B 组:核分裂象数≤2个/50HPF且肿瘤直径>4.0cm (49例);C组:核分裂象数>2个/50HPF且肿瘤直径≤4.0cm (36例);D 组:核分裂象数>2个/50HPF且肿瘤直径>4.0cm (20例)图1低复发风险GIST亚分组患者的生存曲线比较表2低复发风险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组别性别(男/女)年龄(岁,>65/≤65)肿瘤部位(非胃部/胃部)消化道出血(有/无)核分裂象数(个,>2/≤2)a 肿瘤直径(cm ,>4.0/≤4.0)HR(95%CI)0.59(0.19~1.80)1.55(0.48~5.05)1.67(0.55~5.11)3.28(0.90~11.93)8.31(2.51~27.49)4.47(1.38~14.53)P值>0.05>0.05>0.05>0.05<0.01<0.05HR(95%CI)----7.90(2.40~26.01)4.24(1.30~13.81)P值----<0.01<0.05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注:a 计数50HPF下核分裂象数表1205例低复发风险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临床病理特征性别男女年龄(岁)≤65>65临床症状消化道出血腹痛(或胀)其他症状无明显症状肿瘤部位胃十二指肠小肠结直肠核分裂象数(个/50HPF)≤2>2肿瘤直径(cm )≤4.0>4.0例(%)102(49.8)103(50.2)158(77.1)47(22.9)109(53.2)44(21.5)12(5.8)40(19.5)100(48.8)34(16.6)64(31.2)7(3.4)149(72.7)56(27.3)136(66.3)69(33.7)二、结果1.低复发风险GIST患者术后复发情况:全组中位随访时间为76(13~161)月,其中8例(3.9%)失访。
随访期间,13例出现肿瘤复发,9例患者由于非GIST原因死亡(心脑血管疾病5例,肺癌1例,尿毒症1例,白血病1例,外伤1例),3年RFS为96.0%,5年RFS为95.3%。
单因素分析提示,核分裂象数>2个/50HPF和肿瘤直径>4.0cm 分别与患者术后复发有关(均P<0.05)。
多因素Cox 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提示,核分裂象数>2个/50HPF和肿瘤直径>4.0cm 分别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见表2。
2.低复发风险GIST亚分组患者术后复发情况:A组、B 组、C组和D 组患者的3年RFS分别为99.0%、98.0%、94.4%和78.3%;5年RFS分别为99.0%、95.2%、94.4%和7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图1。
三、讨论本研究分析了205例低复发风险GIST患者,发现肿瘤好发于胃,其次为小肠,该结果与国内外报道相符[3-4]。
消化道出血是GIST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20%~53%患者表现为呕血或者黑粪[6]。
研究表明,消化道出血与肿瘤直径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随着肿瘤逐渐增大,可引起局部黏膜缺血,从而形成溃疡及出血,但消化道出血与GIST患者的预后是否相关,尚未达成共识[7-8]。
本研究中53.2%患者存在消化道出血症状,与上述报道相符,然而多因素Cox 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提示消化道出血不是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核分裂象数是评估GIST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多数研究将核分裂象数作为半定量参数(5个/50高倍视野、10个/50HPF为分界点)来评估患者的复发风险,Rossi等[9]则将核分裂象数进行定量后应用于列线图模型来预测GIST患者的10年生存率,发现其模型预测效果明显优于半定量方法。
本研究显示,2个/50HPF<核分裂象数≤5个/50HPF的GIST患者,预后明显差于核分裂象数≤2个/50HPF患者,该结论与Joensuu 等[10]的报道一致。
同时,肿瘤直径>4.0cm 也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但肿瘤部位与患者长期预后未见明显相关性。
本研究发现,核分裂象数>2个/50HPF且肿瘤直径>4.0cm 的D 组患者3年及5年无复发生存率低于其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这提示,低复发风险患者中仍存在相对高危患者,改良NIH 标准是否适用于国内低复发风险GIST患者的评估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对于该部分相对高危的患者是否需要接受术后辅助治疗,需要进一步临床研究。
近年国内外指南均推荐中、高复发风险GIST患者接受伊马替尼术后辅助治疗[11-12]。
多项研究显示,伊马替尼能够显著延长高复发风险GIST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时间及总生存时间,且3年辅助治疗显著优于1年[13-14]。
有研究虽提到给予部分低复发风险患者术后辅助治疗,但其是否有生存获益未见报道[15]。
综上所述,改良NIH标准评估的低复发风险GIST患者中,仍有部分患者预后较差,其病理学特征为核分裂象数>2个/50HPF且肿瘤直径>4.0cm,在治疗及临床随访中需密切关注。
参考文献[1]Joensuu H.Risk stratification of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J].Hum Pathol,2008,39(10):1411-1419.DOI:10.1016/j.humpath.2008.06.025.[2]SteigenSE,EideTJ.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a review[J].APMIS,2009,117(2):73-86.DOI:10.1111/j.1600-0463.2008.00020.x.[3]Kim MY,ParkYS,ChoiKD,et al.Predictors of recurrence after resection of small gastric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of 5cm or less[J].JClin Gastroenterol,2012,46(2):130-137.DOI:10.1097/MCG.0b013e31821f8bf6.[4]高晓东,薛安慰,方勇,等.小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5,18(4):338-341.DOI:10.3760/cma.j.issn.1671-0274.2015.04.010.[5]Guller U,TarantinoI,CernyT,et al.Revisiting a dogma:similar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small bowel and gastric GIST.Apopulation-based propensity scoreSEERanalysis[J].Gastric Cancer,2015,In press.DOI:10.1007/s10120-015-0571-3.[6]Scarpa M,Bertin M,RuffoloC,et al.Asystematic review on the clinical diagnosi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J].J Surg Oncol,2008,98(5):384-392.DOI:10.1002/jso.21120.[7]李若彤,张国敬,付蔚华,等.胃肠间质瘤合并消化道出血的预后分析[J].中华肿瘤杂志,2016,38(5):377-380.DOI:10.3760/cma.j.issn.0253-3766.2016.05.011.[8]LvA,LiZ,Tian X,et al.SKP2high expression,KITexon 11deletions,and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as predictors of poor prognosis in 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J].PLoSOne,2013,8(5):e62951.DOI:10.1371/journal.pone.0062951.[9]RossiS,MiceliR,MesseriniL,et al.Natural history of imatinib-naive GISTs: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929cases with long-term follow-up and development of a survival nomogram based on mitotic index and size as continuous variables[J].Am JSurg Pathol,2011,35(11):1646-1656.DOI:10.1097/PAS.0b013e31822d63a7.[10]Joensuu H,VehtariA,Riihim覿ki J,et al.Risk of recurrence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 after surgery:an analysis of pooled population-based cohorts[J].Lancet Oncol,2012,13(3):265-274.DOI:10.1016/S1470-2045(11)70299-6.[11]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s:ESMO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treatment and follow-up[J].Ann Oncol,2014,25Suppl3:iii21-iii26.DOI:10.1093/annonc/mdu255.[12]中国CSCO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13年版)[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4,17(4):393-398.DOI:10.3760/cma.j.issn.1671-0274.2014.04.022.[13]Jiang WZ,Guan GX,Lu HS,et al.Adjuvant imatinib treatment afterR0resection for patients with high-risk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a median follow-up of44 months[J].JSurg Oncol,2011,104(7):760-764.DOI:10.1002/jso.22010.[14]Joensuu H,Eriksson M,Sundby HK,et al.One vs three years of adjuvant imatinib for operable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a randomized trial[J].JAMA,2012,307(12):1265-1272.DOI:10.1001/jama.2012.347.[15]HarlanLC,Eisenstein J,Russell MC,et al.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treatment patterns of a population-based sample [J].JSurg Oncol,2015,111(6):702-707.DOI:10.1002/jso.23879.(收稿日期:2016-07-17)(本文编辑:朱雯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