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反思--第八单元 第5课时 能通过吗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8.5《能通过吗》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8.5《能通过吗》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8.5《能通过吗》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能通过吗》是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章“有趣的图形”中的一个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究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三种子图形能否通过一个特定的通道。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操作,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他们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践,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掌握判断它们能否通过特定通道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空间想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能否通过特定通道的方法。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小组合作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卡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能否通过特定通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探究新知:(1)让学生观察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模型,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特点。

(2)让学生动手操作,尝试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通过特定通道,观察是否能通过,并总结规律。

(3)教师进行讲解,明确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能否通过特定通道的原因。

3.巩固练习:设计一些有关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通过特定通道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教师进行总结。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8.5《能通过吗》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8.5《能通过吗》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8.5《能通过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能通过吗》是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章的一节实践活动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索理解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以过桥的游戏为背景,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对小数的认识也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会对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大小比较的原理,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过桥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2.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总结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过桥游戏道具、小卡片、黑板等。

2.学具准备:学生分组准备,每组一份过桥游戏道具和小卡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述一个过桥的故事,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小数的大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过桥游戏,让学生观察游戏中小数的大小比较。

引导学生发现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并总结规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通过操作过桥游戏,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操作过程,及时给予反馈。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在实践活动中的发现和经验。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8.5 能通过吗教案含反思(表格式)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8.5 能通过吗教案含反思(表格式)

第6课时能通过吗教学内容:教材第88~8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结合“能通过吗”的具体情境,借助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

2知道“几点几几米”的长度是几米几分米几厘米,知道1角=元,1分米=米。

3感受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借助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初步渗透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知道1角=元,1分米=米。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配套主题图的图片。

2交流探讨,解决问题。

(1)要想判断能否过去,实际上就是比较米与米谁高的问题。

那么,到底米和米谁更高些呢联系《买文具》一节的知识,想一想,我们可以通过什么办法来比较米和米谁更高谁能说说自己的想法?预设:生:可以把米转化为具体长度再来比较。

(老师肯定学生的想法)(2)谁能说说米、米表示的具体长度是多少预设:生:米就是3米5分米,米就是3米2分米5厘米。

(3)限高栏高是米,这个数中的“3”“5”“0”分别表示什么呢大卡车高米,这个数中的“3”“2”“5”又分别表示什么呢预设:生:整数部分表示米,小数部分第一位表示分米,第二位表示厘米,所以“3”在整数部分表示3米;“5”在小数部分第一位,表示5分米;“0”在小数部分第二位,表示0厘米。

米的“3”表示3米,“2”表示2分米,“5”表示5厘米。

(4)如何比较:3米5分米与3米2分米5厘米哪个长度更高一些呢说说你是这样比较的,找一名学生反馈。

预设:生:比较长度时,从最大单位比起,先比较米,米相同,再比较分米部分,5分米比2分米大,所以3米5分米比3米2分米5厘米大。

教师小结:既然栏杆的米比大卡车的米要高一点,大家说,大卡车能不能通过这个限高栏啊同学们真棒,在面对新的问题时,能够联系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来尝试解决,并且解决得这么好,老师给你们点赞。

3即时练习巩固。

提问:谢谢同学的帮助,李叔叔顺利地通过了限高栏。

又来了两辆大卡车,你能帮忙判断一下,他们能通过限高栏吗?己的想法。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八单元第五课时《能通过吗》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八单元第五课时《能通过吗》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八单元第五课时《能通过吗》北师大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运用“面积”的概念,通过实践活动,估算和计算简单图形的面积。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探索和感知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

培养学生运用面积单位进行度量的能力,并能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表面和图形面积大小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面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面积单位的意义及换算。

教学难点面积概念的理解和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面积单位间的换算方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面积模型、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具:直尺、圆规、面积计算练习册。

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面积实例,引发学生思考面积的概念。

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面积大小的直观感受。

第二环节:探究分组进行面积模型操作,让学生亲手感受面积。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索面积的计算方法。

第三环节:实践让学生运用面积单位进行实际测量,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实例,让学生尝试解决面积相关的实际问题。

强调面积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板书设计板书应清晰展示面积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单位换算。

可以通过图表、公式等形式,直观地呈现面积知识。

作业设计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涵盖面积的概念、计算和单位换算。

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解决生活中的面积问题。

课后反思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思考如何更好地将面积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因为这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以及学生能否有效掌握知识和技能。

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第一环节:导入在导入环节,教师需要精心设计问题,确保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5课时能通过吗∣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5课时能通过吗∣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5课时能通过吗∣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分析等活动,让学生理解能通过吗的概念,掌握判断物体能否通过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判断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能通过吗的概念,掌握判断物体能否通过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重点:理解能通过吗的概念,学会判断物体能否通过的方法。

3.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能通过吗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教鞭等。

2. 学具:学生自备的数学学习用品、剪刀、纸张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物体能否通过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新课:讲解能通过吗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等活动,掌握判断物体能否通过的基本方法。

3. 操练: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五、板书设计1. 板书能通过吗2. 板书内容:能通过吗的概念、判断物体能否通过的基本方法、练习题等。

六、作业设计1. 基础作业:完成教材P页的相关练习题。

2. 提高作业: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道能通过吗的问题,并解答。

3. 拓展作业:研究物体能否通过的其他方法,下节课分享。

七、课后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通过课后作业和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2. 教学方法是否合适:分析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一、导入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关键。

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小汽车通过隧道、小船通过桥洞等,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物体能否通过的问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5能通过吗(3)-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5能通过吗(3)-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5 能通过吗(3)北师大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5 能通过吗(3)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八章第五节。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能通过吗(3)的相关知识。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能通过吗(3)的概念,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进行测量和比较,以及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能通过吗(3)的概念,理解其含义和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和比较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能通过吗(3)的概念,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运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和比较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直尺、三角板、圆规等测量工具。

2. 学具:学生每人准备一把直尺和一张白纸。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小明家的门宽2米,他的自行车车轮直径是0.5米,请问小明的自行车能通过这扇门吗?”2. 讲解:讲解能通过吗(3)的概念,以及如何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和比较。

3. 演示:教师使用直尺和三角板等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操作,展示如何测量和比较物体的长度、宽度和高度等。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练习,使用直尺和白纸进行测量和比较,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能通过吗(3)2. 板书内容:能通过吗(3)的概念和应用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实际问题解决步骤和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直尺和三角板测量你的课桌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并记录下来。

请用直尺和三角板测量你的房间的一角,并计算出该角的度数。

2. 答案:课桌的长度:120厘米,宽度:60厘米,高度:75厘米。

房间的角度:90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测量工具的原理和使用方法,例如直尺的刻度原理、三角板的构造等。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5 能通过吗(3)-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5 能通过吗(3)-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5 能通过吗(3)-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理解“能通过吗”的概念,能够通过加减法口算和竖式计算解决问题。

2.掌握行比例中的概念和算法。

3.练习举一反三,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行比例中的概念和算法。

2.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教学难点1.理解比例的概念和运用。

2.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件: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第五节课。

2.教具:课件、黑板、粉笔、书本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根据上一节课学习加减法口算和竖式计算的内容,让学生回答几个口算题和竖式填空题。

2. 学习行比例1.投影展示行比例的例子,让学生思考比例中的概念和运用。

2.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找出其中的比例,并计算比例的值。

3.在黑板上画出两行物品,分别设为A行和B行,让学生思考两行物品的比例,完成行比例填空题。

4.让学生结合练习册上的例子,自己完成行比例计算题。

3. 解决实际问题1.投影展示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比例计算解决问题。

2.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自己计算问题答案。

3.让学生在课堂上互相讨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4. 归纳总结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比例?2.如何通过比例计算解决实际问题?3.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是什么?5. 课堂练习1.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册上的练习题。

2.教师巡视课堂,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指导和点评。

6. 课后作业布置练习册上的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并及时向教师请教问题。

五、教学评价1. 教师评价通过课堂观察和作业批改,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以此为依据开展下一步教学。

2. 学生自评通过课堂互动和课后作业的答案比对,让学生自我检测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和不足之处,进而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目的是教授行比例的概念和运用,以及通过比例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投影展示、黑板讲解、互动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实践和师生互动中掌握新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5 能通过吗 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5 能通过吗 北师大版

能通过吗教学目标1、结合买书的问题情景,探索小数加减法(没有退位、进位)的算理和算法,并经历交流各自的过程。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从其他单位里面小数的计算来感受小数的存在,从而更深层次的理解小数,和小数点对齐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与算法。

教学难点1、真正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竖式中的小数点为什么一定要对齐?2、带领学生从其他单位里面感受小数的存在和计算。

教学关键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训练导入:1、出示练习题。

1元+2角3吨+1克1米+1千克1米+18分米3千克+500克3厘米—8毫米这些题在计算过程中,能否直接相减?为什么?1、谈话引入。

老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元、角、分单位之间的小数相加,那其他单位之前,相加是不是也是遵循着这样的小数相加规律呢?老师: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这题:货车载重后的高度为3.25米,而路过路口的限制高度为3.5米,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判断一下,货车能通过吗?学生:能。

老师:为什么呢?学生:货车的高度为3.25m,3.25m=325cm,此处限高为3.50m,3.50=350cm,350-325=25cm大于0,所以能过去。

老师:恩,很好,解决的非常好,那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学生:那就是用小数的原理来做。

老师:对,今天就是学习用其他单位来进行小数的运算!老师:用小数就可以直接进行计算:3.50-3.25=0.25(米)大于0 ,所以可以通过。

这样计算是不是简单了一些?学生:是的呢!二、探究新知。

出示问题:淘气在书店买了一本《童话故事》,花了3.2元,他又买了一本《数学世界》,花了11.5元,淘气一共花了多少元?通过读题,你明白了什么?说给大家听。

3.2元=()元()角11.5元=()元()角共有()元()角,或者等于()元。

解决问题、汇报交流。

方法一:3.2元=32角11.5元=115角32角+115角=147角=14.7元方法二:3元2角+11元5角14元7角方法三:元角3.2+11.514.7三、巩固训练第89页“练一练”第3和4题。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8.5《能通过吗》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8.5《能通过吗》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8.5《能通过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能通过吗》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小数的含义,掌握小数的加减法运算。

为后续学习更高级的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运算,对小数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对小数的实际应用还不够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深刻理解小数的含义和应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小数的含义,掌握小数的加减法运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小数的加减法运算。

2.难点:理解小数的含义,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小数。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小数的含义和应用。

同时,利用直观教具,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加深对小数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小数卡片2.实物教具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购物,称重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中有什么数学信息?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具体的问题,如购物时找零,称重时计算等,让学生尝试解决。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小数的存在,并解释小数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小数的加减法运算,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解答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运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称重等,检验学生对小数的理解和掌握。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小数除了在购物,称重等方面有应用,还可以用在哪些地方?让学生举例说明。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小数的含义和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有关小数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课堂内容,板书重点知识点,方便学生复习。

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5能通过吗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5能通过吗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5 能通过吗北师大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5 能通过吗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第8.5节的内容。

我们将通过实际的情景引入,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能通过吗”这个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我们将通过例题的讲解和随堂的练习,让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这个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能通过吗”的问题含义,并能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

同时,我也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能通过吗”的问题含义,并能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并掌握这个知识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会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的图片和例子,让学生理解“能通过吗”的问题含义。

2. 例题讲解:我会通过一些例题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能通过吗”的问题的解题方法。

3.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 “能通过吗”的问题含义2. “能通过吗”的问题解题方法七、作业设计问题1:一张纸的长度是30厘米,宽度是20厘米,请问这张纸能通过一个宽15厘米的门吗?问题2:一条路的长度是200米,宽度是10米,请问一辆车能通过这条路吗?答案:问题1:能通过,因为30厘米 > 15厘米。

问题2:能通过,因为200米 > 10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能通过吗”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

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学生还是会对一些细节问题处理不够好,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纠正。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情景引入的设计情景引入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的重要环节。

我选择了图片和实际例子来展示“能通过吗”的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

这个设计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帮助他们理解抽象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认识小数第5课时能通过吗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认识小数第5课时能通过吗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认识小数第5课时能通过吗北师大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认识小数第5课时一、教学内容1. 小数的组成: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2. 小数点的意义:小数点将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分开;3. 小数的读写:整数部分按整数的读写法读写,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按数字的读写法读写;4. 小数的比较: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再比较十分位,十分位大的数就大,十分位相同的,再比较百分位,百分位大的数就大,以此类推;5. 小数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时找零等。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小数的组成,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了解小数点的作用,学会比较小数的大小,并能运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小数的组成,小数的读写,小数的比较。

难点:小数的比较,小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购物场景,让学生观察价格标签上的小数,引导学生思考小数的组成和意义。

2. 讲解小数的组成:教师通过示例,讲解小数的组成,让学生理解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关系。

3. 讲解小数点的意义:教师通过示例,讲解小数点的作用,让学生明白小数点将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分开。

4. 讲解小数的读写:教师通过示例,讲解小数的读写方法,让学生掌握小数的读写规则。

5. 讲解小数的比较:教师通过示例,讲解小数的比较方法,让学生学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6. 应用练习:教师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小数解决,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 .十位十分位百分位七、作业设计1.22.33.454.5671.22.33.454.5671.22.33.454.5674. 请在购物场景中,运用小数解决找零问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对小数的组成、小数点的意义、小数的读写和小数的比较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能运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

8.5能通过吗(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8.5能通过吗(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8.5能通过吗(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教案:8.5能通过吗——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67页至第69页,主要讲述小数及小数加减法的相关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小数的定义、小数的数位、小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小数的定义、小数的数位、小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能够熟练地进行小数的加减法运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小数的加减法运算,特别是涉及到不同数位的小数加减法。

2. 重点:小数的定义、小数的数位、小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尺子、圆规。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创设一个购物场景,让学生观察商品价格,发现小数的存在,引出小数的相关知识。

2. 知识讲解:讲解小数的定义、小数的数位,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概念。

3. 例题讲解:讲解小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通过具体例题让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小数的加减法运算。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小数的定义:小数的数位:小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判断题:① 小数是分数的一种特殊形式。

()② 小数的数位从左到右依次为个位、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等。

()(2)计算题:a. 2.3 + 1.5b. 4.6 2.1c. 3.8 + 0.5d. 5.2 1.82. 作业答案:(1)判断题:① ×② √(2)计算题:③ a. 2.3 + 1.5 = 3.8b. 4.6 2.1 = 2.5c. 3.8 + 0.5 = 4.3d. 5.2 1.8 = 3.4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购物场景的创设,让学生接触小数,引出小数的相关知识。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认识小数第5课时能通过吗北师大版(年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认识小数第5课时能通过吗北师大版(年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认识小数第5课时能通过吗北师大版(年秋)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认识小数第5课时能通过吗北师大版(年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八章第三节“认识小数”的相关内容。

具体包括小数的读写方法、小数的数位顺序、小数点的作用以及小数大小的比较。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理解小数的数位顺序,明白小数点的作用,并能够熟练地进行小数大小的比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小数的数位顺序、小数点的作用以及小数大小的比较。

教学重点:小数的读写方法和小数的数位顺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PPT学具:练习本、笔五、教学过程1.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价格标签,找到小数点,并读出小数。

2.小数的读写方法:通过示例讲解小数的读写方法,如0.5读作“零点五”,写作“0.5”。

3.小数的数位顺序:讲解小数的数位顺序,从左到右依次为个位、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等。

4.小数点的作用:解释小数点的作用,表示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分界。

5.小数大小的比较:讲解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十分位,十分位上大的数就大,依此类推。

6.例题讲解:出示例题,如比较0.5和0.6的大小,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7.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如比较0.2和0.3的大小,0.7和0.8的大小。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小数的读写方法、数位顺序、小数点的作用以及小数大小的比较。

七、作业设计1.作业题目:(1)读出下列小数:0.25、1.75、3.2(2)写出下列小数:0.8读作“零点八”,写作“0.8”(3)比较下列小数的大小:0.5和0.6,0.7和0.82.答案:(1)0.25读作“零点二五”,1.75读作“一点七五”,3.2读作“三点二”(2)0.8写作“0.8”(3)0.5<0.6,0.7<0.8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价格标签,让学生初步认识小数,并通过讲解小数的读写方法、数位顺序、小数点的作用以及小数大小的比较,使学生掌握小数的基本知识。

BS北师版 三年级数学 上册第一学期秋(教学设计 教案)第八单元 认识小数 第5课时 能通过吗

BS北师版 三年级数学 上册第一学期秋(教学设计 教案)第八单元  认识小数 第5课时  能通过吗

第八单元认识小数第5课时能通过吗教学内容:教材第88、89页。

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人民币的单位及温度的单位。

2.能对长度单位等作初步估计。

3.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进一步认识生活中的小数,理解小数的具体含义。

难点:能够列举出生活中使用小数的例子,加深理解小数的具体含义。

教学准备与方法:课件、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今天给大家看一幅图,说说你从中了解到什么数学信息。

(课件出示教材第88页情境图)面对这样的情境,你想知道什么呢?汽车能通过吗?这与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有关呢?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可见小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是很广泛的,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生活中的小数。

二、探索新知。

师:3.25米有多高?3.50米呢?汽车到底能不能通过呢?想一想,说一说。

3.25米就是3米2分米5厘米。

3.5米应该是3米5分米。

3米2分米5厘米比3米5分米小,所以大卡车应该能过去。

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推算出新问题的结论,这样迁移类推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很好。

生活中有许多小数,请大家看一看,读一读,跟同学说一说,这些表示什么意思。

(课件出示教材第88页图)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把你的想法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可以见到小数,你能表示出0.5元和0.5米这两个小数吗?师:你知道几个0.1元是1元吗?师:10个0.1元是1元,那几个0.1米是1米呢?师:想一想几个0.1就是1。

三、巩固练习完成课本89页“练一练”第1、2、3题。

四、全课总结,课外延伸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2、你能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利用课余时间量一量篮球场的长和宽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实践一下。

板书设计:能通过吗3.25米<3.50米能通过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教学反思:让学生去感受长度、钱数等生活数据,并理解它们的含义,在课堂中进行交流。

让学生了解数学来自于生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了培养学生的数感的目的,学生亲身体会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应用紧密相连。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8.5能通过吗 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8.5能通过吗 教案

第5课时能通过吗课时目标导航一、教学内容小数的意义。

教材第88页二、教学目标1.借助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

2.知道“几点几米”的长度是几米几分米几厘米,知道1角=元,1分米=米。

3.感受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重点难点重点:感受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掌握常用单位与小数之间的换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一、情境引入课件出示教材第88页情境图师:淘气的爸爸是一名卡车司机,卡车在行驶过程中遇到了一个限高杆,淘气的爸爸突然减速把车停了下来。

怎么回事呢?原来淘气的爸爸不能确定卡车能否通过限高杆,同学们能帮帮淘气的爸爸吗?二、学习新课1.想一想,说一说。

师: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限高杆的高度是米,卡车的高度是米师:你能说说它们分别表示几米几分米几厘米吗?学生相互交流,点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明确:①元是3元2角5分,那么米就是3米2分米5厘米。

②米应该是3米5分米。

师:通过将单名数换算成复名数,现在你能判断淘气爸爸的卡车能否通过吗?提示:要求汽车到底能不能通过,就是比较米与米的大小。

明确:因为3米2分米5厘米<3米5分米,所以米<米,所以大卡车应该能过去。

2.看一看,说一说。

师:生活中有许多小数,你都在哪里见过?举例说一说。

学生自由回答。

师:从这四幅图中,你发现了哪些小数?请读一读,并说一说它们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教材第88页第2问学生相互交流,点名小组代表回答,集体订正。

3.摆一摆,说一说。

课件依次出示1枚1角硬币、2枚1角硬币、3枚1角硬币师:1个1角是多少元?2个1角是多少元?3个1角是多少元?学生齐答。

师:5个1角是多少元?10个1角是多少元?学生思考,点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明确:5个1角是5个元,是元;10个1角是10个元,是1元。

板书师:在尺子上找一找,数一数,1分米是多少米?米师:5个1分米是多少米?10个1分米是多少米?点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5 能通过吗教案与反思精品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5 能通过吗教案与反思精品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棋辰学校陈慧兰
1.让学生去感受长度、钱数等生活数据,并理解它们的含义,在课堂中进行交流。

让学生了解数学来自于生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了培养学生的数感的目的,学生亲身体会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应用紧密相连。

2.课中呈现感悟生活数学。

我在课中再次呈现生活中表示长度的小数。

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实际含义,拓宽学生的视野,感受到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相同的小数在不同的情境中的实际含义。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小数的不同含义,加深对小数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

【素材积累】
从诞生的那一刻起,我们旧像一支离弦的箭,嗖嗖地直向着生命的终点射去。

但我们无论怎样地气喘吁吁疾步如飞,也赶不上岁月那轻捷的步履。

她无声无息波澜不惊地带走纷沓的人群,卷走一个又一个朝代,不摘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停留,也不摘心灵的重重羁绊前稍一驻足。

无论历经了多少沧海桑田的变迁,她永远年轻、纯洁、轻盈、清澈如初。

时光不老人易老。

穿行摘一片又一片洁白的日子里,我们可曾朝涂曦霞,暮染烟岚,摘她的脉络里注进拼搏的汗水,把每一页洁白的日子都涂成一幅斑斓的图画,剪成一贴丰满的记忆?穿行摘一片又一片洁白的日子里,我们可曾删繁旧简,除去芜杂的枝蔓,抖落发黄的往事,省略多余的情节,向着既定的目标轻装向前。

《能通过吗》(教案)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能通过吗》(教案)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第八单元认识小数·第5课时能通过吗·教案班级:课时:课型:一、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了把带有元、角、分的量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并会进行小数的比较。

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借助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认识小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借助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2.理解以“米”“元”为单位的小数的意义,知道1角=0.1元,1分米=0.1米。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借助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认识小数。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板块【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师: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吗?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1)测量比较短的物体,通常用()作单位,也可以用()表示。

生:测量较短的物体用厘米,可以用“cm”表示。

(2)测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作单位,用字母()表示,生:测量较短的物体用米,可以用“m”表示。

师:你知道米、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吗?1米=()分米1分米=()厘米1米=()厘米生: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师:李叔叔要去牧场拉草料,他的卡车高度是3.25 米,但是在公路上行驶时遇到了一个限高杆。

限高杆的高度是 3.50 米,他能开过去吗?师:说一说你从图中的数学信息?生:大卡车的高度是3.25,公路限高杆的高度是3.50米。

师:李叔叔能开过去吗?发挥你们的聪明才干,一起来看看吧(板书课题:能通过吗)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唤起学生对米、分米和厘米之间的认识,为新课的开展打下基础。

第二板块【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课件出示教材:(1)3.25 米有多高?3.50 米呢?师:想一想,怎样判断卡车能否通过限高杆呢?学生思考,举手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比较 3.25 米和 3.50 米的大小,若 3.25 米大,则不能通过;若 3.50 米大,则能通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单元认识小数
第5课时能通过吗
教学内容:
教材第88、89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人民币的单位及温度的单位。

2.能对长度单位等作初步估计。

3.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认识生活中的小数,理解小数的具体含义。

难点:能够列举出生活中使用小数的例子,加深理解小数的具体含义。

教学准备与方法:
课件、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今天给大家看一幅图,说说你从中了解到什么数学信息。

(课件出示教材第88页情境图)
面对这样的情境,你想知道什么呢?
汽车能通过吗?这与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有关呢?
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可见小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是很广泛的,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生活中的小数。

二、探索新知。

师:3.25米有多高?3.50米呢?汽车到底能不能通过呢?想一想,说一说。

3.25米就是3米2分米5厘米。

3.5米应该是3米5分米。

3米2分米5厘米比3米5分米小,所以大卡车应该能过去。

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推算出新问题的结论,这样迁移类推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很好。

生活中有许多小数,请大家看一看,读一读,跟同学说一说,这些表示什么意思。

(课件出示教材第88页图)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把你的想法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可以见到小数,你能表示出0.5元和0.5米这两个小数吗?
师:你知道几个0.1元是1元吗?
师:10个0.1元是1元,那几个0.1米是1米呢?
师:想一想几个0.1就是1。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89页“练一练”第1、2、3题。

四、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你能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利用课余时间量一量篮球场的长和宽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实践一下。

板书设计:
能通过吗
3.25米<3.50米能通过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教学反思:
让学生去感受长度、钱数等生活数据,并理解它们的含义,在课堂中进行交流。

让学生了解数学来自于生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了培养学生的数感的目的,学生亲身体会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应用紧密相连。

在课中再次呈现生活中表示长度的小数。

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实际含义,拓宽学生的视野,感受到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相同的小数在不同的情境中的实际含义。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小数的不同含义,加深对小数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