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内容的“低俗化”对新闻事业的伤害

合集下载

浅析新闻媒体职业道德失范问题

浅析新闻媒体职业道德失范问题

浅析新闻媒体职业道德失范问题摘要:新闻媒体的职业道德失范问题久已存在,本文拟从其表现入手分析原因并提出防备措施,以期改善我国新闻生态环境,促进我国新闻事业的健康开展。

关键词:新闻媒体;职业道德失范;防备措施新闻媒体职业道德失范在我国影响深远,不从基本上予以解决,我国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会大打折扣,新闻事业的开展也会备受妨碍。

一、新闻媒体职业道德失范的含义和表现新闻媒体职业道德失范是指新闻媒体工作者在新闻职业行为过程中,违背职业道德,使得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媒体传播力受到损害的状态。

新闻媒体职业道德失范表现很多,大体可以分为下列几个方面:〔一〕有偿新闻有偿新闻是指新闻工作者在发布新闻时受到了当事人的贿赂。

实践中就是对有新闻刊发需求的机构或个人索取费用,缴纳费用后才予以刊发该新闻。

这种做法在20世纪90年代非常盛行,后来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署的严厉管控下有所收敛,但现在仍有一些媒体运用各种借口和方式到达收取费用的目的。

有偿新闻的出现很多是因为媒体经营状况不太好,对记者采编人员也要求创收,于是就有了版面出让和以新闻报道形式出现的软广告等,当然还有采编人员接受贿赂中饱私囊的情况。

有偿新闻的实质是公权力的滥用,是新闻工作者违反职业道德,违背新闻真实性的根本原那么,是欺骗广阔媒体受众的行为,其危害性是十分巨大的。

〔二〕虚假新闻虚假新闻主要指的是新闻工作者违背新闻报道的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原那么——真实性原那么,采用和刊发虚假的新闻报道。

虚假新闻的产生有很多原因,一是为到达政治宣传的目的,虚构和编造新闻。

示例,新冠肺炎疫情使得武汉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灾难,而医护人员为诊治感染者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有很多可歌可泣事迹。

但一些新闻媒体却为了追求轰动和刺激效应,不顾事实,肆意夸大,刊出了诸如“医护人员生产20多天抛下双胞胎儿子返岗,丈夫送其到医院后返家,双胞胎儿子居然问妈妈去哪儿了〞等一些令人瞠目结舌的新闻,遭到受众的恶感。

融媒体时代“污名化”传播的社会影响及危害

融媒体时代“污名化”传播的社会影响及危害

融媒体时代“污名化”传播的社会影响及危害融媒体时代,社交媒体、新闻报道和网络平台的普及使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快速和广泛。

然而在这背后,却引发了“污名化”传播的社会问题,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及危害也逐渐显现出来。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阐述融媒体时代“污名化”传播的社会影响及危害,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并提出应对之策。

融媒体时代“污名化”传播加剧了个体的心理压力。

在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上,一些道德绑架、造谣诽谤等负面信息传播迅速,使得受害者面临着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和谩骂,造成心理上的困扰和痛苦。

这种负面信息的传播极大地影响了个人的心理健康,甚至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的出现。

“污名化”传播也会对受害者的社会角色产生影响。

一旦受到“污名化”传播的对象,受害者可能会受到社会排斥,失去工作机会,甚至导致家庭破裂等问题,对受害者的社会角色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

这种巨大的社会压力也会使受害者陷入绝望和无助之中。

“污名化”传播也会对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一方面,这种现象会导致社会道德水平的下降,促使更多人参与到造谣、诽谤等负面言论的传播中,从而形成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这种传播会破坏社会的和谐氛围,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甚至引发更多的恶性事件和社会动荡。

融媒体时代“污名化”传播的危害在于其可能使受害者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在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上,一些负面信息的传播可能会导致受害者遭遇暴力攻击、言语威胁等,甚至有可能对受害者的人身安全构成实质性的威胁。

这种现象严重违背了个体的基本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融媒体时代“污名化”传播的危害在于其可能会对社会秩序和稳定造成重大的冲击。

在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上,一些负面信息的传播可能会引发社会舆论的大规模情绪激动,导致社会动荡和不稳定的局面。

尤其是当一些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受到“污名化”传播的影响时,有可能会对整个社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融媒体时代“污名化”传播的危害在于其可能会对个体和社会的发展造成阻碍。

网络新闻传播的负效应及应对措施

网络新闻传播的负效应及应对措施

网络新闻传播的负效应及应对措施作者:赵鹏来源:《新媒体研究》 2017年第4期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技术在新闻媒体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有效推动了新闻事业的发展,大大增强了新闻传播的效果。

但是,网络工具的使用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同时加上新闻媒体管理不完善,直接导致网络新闻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一定的问题,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如虚假新闻、恶意炒作、低俗化内容。

如果不能够有效控制这些负面影响,就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影响网络新闻公信力和权威性。

关键词网络新闻传播;负效应;应对措施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04-0018-02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闻事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时机。

互联网给新闻传播提供了更新的载体,使新闻传播的公信力大大提升。

但是,在网络新闻传播发展的过程中,既有便利和动力,也会受到网络技术自身发展的因素,而出现一些负面影响。

一些虚假新闻和低俗化内容的出现,导致网络事业健康发展受到影响。

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该注重加强对于网络新闻传播的负效应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应对措施,切实为网络新闻传播的健康发展创设良好的条件。

1 网络新闻的特征1.1 实时性实时性是网络新闻的重要特性。

对于新闻事件来说,报道时间越迅速,就可以让公众最快了解新闻信息。

网络新闻对于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来说是一种冲击,很好地实现了网络与公众之间的有效互动。

在网络新闻传播中,我们能够看到许多丰富多彩和形态各异的新闻,正是因为有网络新闻传播的存在,才使得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

实效性作为网络新闻的生命,是网络新闻更好发展的坚实基础。

1.2 多元化互联网为人与人、不同国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

网络新闻传播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满足了不同阶层对于新闻种类的需求,又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人群的关注度,这些群体对于网络新闻的关注又很好地促进了网络新闻的发展。

人们在对于某些新闻产生反应的同时,就会使世界一体化的数据连接出现变化。

论新闻媒体如何抵制“三俗”之风

论新闻媒体如何抵制“三俗”之风

论新闻媒体如何抵制“三俗”之风目前,我国部分新闻媒体报道的内容和形式流于低俗、庸俗、媚俗的现象,简称“三俗”。

这一现象不仅有损于我国传媒市场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因此,新闻媒体机构应从强化媒介自律意识,摆正自身位置;全面提高媒介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树立品牌意识,构建媒体精品战略等方面来抵制“三俗”。

标签:新闻媒体;抵制;三俗[当前我国新闻媒体的三俗化倾向主要是指部分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形式流于低俗、庸俗、媚俗的现象。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我国传媒业的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新闻媒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与日俱增。

然而,市场化媒体在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的驱使下,使新闻报道内容日渐走向低俗、庸俗、媚俗的误区,这一现象不仅有损于我国传媒市场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强化媒介自律意识摆正自身位置新闻自律,是新闻工作者及新闻媒介机构对所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进行自我限制或自我约束的一种行为。

相对于行政法规,它是一种新闻界内在的、非强制性的自我约束行为。

一套完善的新闻自律机制,不但能在外在层面上对违反新闻道德的行为进行约束,而且能把新闻职业道德内化为一种由内而外、自觉遵守的习惯,保证新闻事业的专业性和纯洁性。

美国新闻学者约翰·赫尔顿指出:“在新闻领域里,没有哪个问题比新闻道德问题更重要,更难以琢磨,更带有普遍性。

事实上,如果新闻工作一旦丧失道德价值,它即刻便会变成一种对社会无用的东西,就会失去任何存在的理由”。

虽然从1942 年马星野起草制定《中国新闻记者信条》12 条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后范长江在1950 年7 月提出人民新闻工作者的四个信条:消息绝对真实、思想要正确、群众观点的建立、建立自我批评,再到后来正式成文《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等行业自律规则诞生,借以规范新闻传播行为,并在一定程度上使新闻队伍的道德“滑坡”得到遏制,不正之风对新闻领域的侵袭有所收敛。

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现状危害与建议

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现状危害与建议

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现状危害与建议1. 引言1.1 新媒体虚假新闻的定义新媒体虚假新闻的定义是指利用新兴的网络和数字技术传播虚假或不实信息的行为。

这类虚假新闻通常通过社交媒体、博客、在线论坛等新媒体平台快速传播,可能造成公众的误解和恐慌。

新媒体虚假新闻的特点包括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难以监管、缺乏真实性和客观性等。

在信息爆炸的当下,这种现象愈发普遍,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新媒体虚假新闻的传播往往以制造轰动性标题和内容为手段,吸引公众的注意和点击量,进而达到某种目的。

虚假新闻通常在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的网络环境中迅速传播开来,给公众带来了信息的混乱和不确定性。

由于新媒体传播的便捷性和匿名性,虚假新闻给公众带来的危害更是不可估量。

如何正确应对新媒体虚假新闻,提高公众的辨别能力和媒体素养,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虚假新闻的流传虚假新闻的流传主要是通过新媒体平台迅速传播。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而新媒体的兴起更加加速了虚假新闻的传播过程。

虚假新闻往往会通过社交媒体、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迅速传播,甚至有可能在不经意间被大量转发,造成更大的影响。

虚假新闻的流传往往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比如标题党、点击率导向、算法推荐等。

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和获取点击量,会更倾向于发布一些具有煽动性和耸动性的虚假新闻,这导致了虚假新闻在网络上的传播更为猖狂。

一些新媒体平台的算法推荐也可能会让虚假新闻获得更大的曝光,加剧了虚假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

虚假新闻的流传不仅影响了公众的判断力和观点,还可能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危害公共利益。

加强监管、提升媒体素养、共同打击虚假新闻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正文2.1 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现状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虚假新闻传播越来越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新媒体的快速传播和广泛传播使得虚假信息更容易被传播和触及更多的受众群体。

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虚假新闻往往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造成不良影响。

从低俗新闻的“失范”管窥新闻编辑的原则

从低俗新闻的“失范”管窥新闻编辑的原则

从低俗新闻的“失范”管窥新闻编辑的原则作者:龚孟伟来源:《编辑之友》2011年第10期新闻报道从其诞生之日起就肩负引导、教育、宣传和娱乐的功能,它本应雄踞于人类精神之巅,成为传播和繁荣社会文化的“灯塔”和引领社会进步的“航标”,成为“弘扬先进文化、主流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

但市场经济利益的诱导、颓废文化的影响、娱乐消费的浸染和相关部门监管不力等因素,导致了新闻采编低俗化,即编辑过程中挑战新闻真实性的底线,逾越新闻伦理、侵犯个人隐私、迎合低级趣味等。

低俗新闻摒弃了新闻应该担当的社会责任,逾越了新闻编辑的原则,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害,基于此,本文拟从低俗新闻的“失范”人手,探析新闻编辑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低俗新闻“失范”的表现、危害与根源低俗新闻是指在新闻采编和报道中放弃了新闻的社会责任,僭越了新闻伦理,突破了新闻的道德底线,片面迎合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以增加阅昕率获得经济效益为目的而详细报道膻色腥等事件的异化新闻。

低俗新闻失范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在内容上,将名人隐私、暴力凶杀、金钱色情、封建迷信、重大灾难等负面事件放大,以渲染细节、追求感官刺激、吸引眼球为手段,甚至不惜炮制虚假新闻,以求占领传媒市场,攫取最大利润,这类新闻均可纳入低俗新闻的范畴;在形式上,低俗新闻采编缺乏监管,“过分强调故事性、趣味性,片面追求刺激和悬念,……印刷媒体在标题的设置上极具煽情化,在版面的处理上追求感官的刺激,电子媒体则以色情的画面、挑逗的动作和粗俗肉麻的语言来迎合低级趣味”。

总之,低俗新闻充满了疯狂的猎奇、心理的畸变和对道德与生命的漠视,践踏了新闻行业的职业操守和社会良心。

低俗新闻失范的危害巨大,它将导致新闻的责任性、严肃性、针砭性屡遭越位,使庸俗文化泛滥,受众的价值观扭曲,社会不良风气盛行。

首先,低俗新闻导致媒体错位及其社会规范功能的缺失。

新闻采编和报道的低俗化倾向导致了“新闻功能的萎缩和新闻本性的迷失”,新闻媒体也在追逐市场效益的竞争中,丧失了守望环境、协调社会、传承文化遗产、法律和习俗的社会规范功能。

网络新闻媒体新闻传播伦理失范的表现以及其社会负面影响

网络新闻媒体新闻传播伦理失范的表现以及其社会负面影响

原因解析
抢发乌龙新闻,首先暴露了一些新闻网站把关不严的问题。为何传统媒体出 现乌龙新闻的概率相对要小很多,一个重要原因是传统媒体有更完善的“把关” 机制,有很多道防范新闻失实的关口。但一些新媒体、网络媒体为了“抢新 闻”,简化了审核、把关的流程,因此容易让假新闻蒙混过关。
其次, 新闻公关成本也是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之一。相对于传统纸媒、电视新 闻而言,在发出虚假新闻后,新媒体直接删除文稿的处理成本是很低的,编辑 人员承担的责任减少,使各类网络媒体轻视新闻的基本原则。
新闻报道对个体缺乏尊重对普通生命的尊重。国内媒体对“网红” 蜂拥而至,追捧、热议、观望、跟风者更是比比皆是。网络媒体的推 波助澜,使极端的思想变得愈发扭曲。
媒体在新的形势下追求经济利益无可厚非。遗憾的是,正是由于 片面追求短暂的经济效益,有些媒体一味迎合大众的猎奇心理,趋俗 弃雅。最后结果是,经济利益驱动下一些媒体将传播的出发点基于点 击率、收视率、发行量的提升,而不是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传媒功能。
新闻自律及新闻他律机制的缺位在一个健全的市场经济与法治社 会里,职业的自律及他律意识都是极为重要的两种规范力量。就新闻 媒体报道而言,记者在从事新闻传播活动时,按照一定的职业准则控 制或约束自己的行为,真实、公正、不带偏见和私利地从多方面对发 生的事情进行报道,以对社会负责、对公众负责,这是记者高度自律 的表现。
原因分析
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缺失。新闻工作者新闻理想动摇,自控力较差, 没有坚持新闻道德操守。
媒体过度市场化。新闻媒体在市场化浪潮冲击下逐利趋向日益强烈, 而采编人员的待遇、收入结构、社会地位都发生了明显变化,特别是在 当前许多媒体经营收入不断下滑的情况下,采编人员收入与新闻单位效 益直接挂钩,更加使得媒体和从业人员的驱利行为日趋严重。

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现状危害与建议

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现状危害与建议

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现状危害与建议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便利化。

与此虚假新闻传播的问题也愈发严重。

新媒体虚假新闻的传播不仅严重影响了公众的判断力和认知能力,更为社会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危害。

有必要对新媒体虚假新闻的现状危害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我们来看一下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的现状。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虚假新闻的泛滥。

虚假新闻往往以点击率和流量为目的,在一些不法分子的操纵下,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新闻客户端等途径传播。

虚假新闻的内容多种多样,有的是编造出来的假新闻,有的是对真实新闻的歪曲和抹黑,还有的是完全失实的信息,但由于它们能够迅速扩散和产生共鸣,许多人往往会被其所欺骗。

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所造成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

它严重破坏了公众的信息选择权和知情权。

在信息泛滥的背景下,许多人往往难以分辨真伪新闻,导致容易被误导或者受到不良影响。

虚假新闻也会给社会安全和稳定带来极大的风险。

一些虚假新闻可能引发群体事件,甚至造成社会动荡。

虚假新闻还会对相关产业和民众的信任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

对媒体的信任是社会运行的基础,一旦公众对新媒体的真实性产生质疑,将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不利影响。

鉴于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所带来的巨大危害,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遏制。

新媒体平台应当严格审查新闻内容,加强编辑与审核,防止虚假信息的传播。

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虚假新闻制造者的打击力度,依法惩处违法行为。

公众自身也应当提高信息辨识能力,培养自己的理性思维和判断能力,避免被虚假新闻所误导。

加强新闻伦理建设,传媒从业人员应将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作为新闻报道的准则,不给虚假新闻提供温床。

在新媒体时代,虚假新闻的传播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

唯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有效地净化新媒体环境,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和安全。

只有在这样的努力下,新媒体才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而不是成为社会的负担。

低俗新闻的危害及预防知识

低俗新闻的危害及预防知识

诱发社会问题: 低俗新闻往往涉 及暴力、色情等 元素,长期接触 可能导致公众产 生暴力倾向、性 取向偏离等社会 问题。
扭曲社会价值观:低俗新闻往往传递负能量,影响公众对社会价值观的正确认识
损害媒体公信力:低俗新闻报道不实或夸大其词,损害媒体公信力,降低公众对媒体的信 任
诱发社会问题:低俗新闻可能引发社会问题,如暴力、色情等,对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
扭曲社会主流价 值观:低俗新闻 往往以猎奇、暴 力、色情等元素 吸引眼球,长期 接触低俗新闻可 能导致公众价值 观偏离社会主流 价值观。
降低文化品位: 低俗新闻往往缺 乏深度和内涵, 长期接触可能导 致公众文化品位 下降,对高雅文 化失去兴趣。
损害媒体公信力: 低俗新闻往往追 求点击率和关注 度,忽视新闻的 真实性和客观性, 长期接触可能导 致公众对媒体公 信力产生怀疑。
误导青少年等群体:低俗新闻对青少年等群体具有极大的误导作用,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和成长
侵犯隐私权:低俗新闻往往涉及个人隐私,给当事人带来伤害 侵犯名誉权:低俗新闻可能对个人或企业名誉造成损害 侵犯肖像权:未经许可使用他人肖像进行报道可能构成侵权 侵犯知识产权:抄袭或盗用他人作品可能涉及知识产权侵权
遵守法律法规,禁止传播低俗、不良信息 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辨别能力 建立有效的审核机制,确保新闻内容健康向上 加强行业自律,共同维护良好的新闻传播环境
了解低俗新闻的界定和相关法律 法规
了解如何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 权益
添加标题
的法律责任和 后果
了解如何遵守法律法规,共同维 护网络健康
加强行业自律:建 立行业自律机制, 规范新闻从业人员 的行为
建立举报奖励制度 :鼓励公众积极举 报低俗新闻,对举 报者给予一定的奖 励

新媒体对新闻行业的冲击与未来发展

新媒体对新闻行业的冲击与未来发展

新媒体对新闻行业的冲击与未来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传统的新闻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对新闻行业的冲击,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

一、新媒体对新闻行业的冲击1.1 信息传播速度加快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

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新闻可以在瞬间传播到全球各个角落。

相比之下,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相对较慢,需要经过编辑、印刷和分发等环节。

新媒体的快速传播使得新闻行业需要更加迅速地反应和应对突发事件,以保持竞争力。

1.2 传播渠道多样化传统媒体主要依靠报纸、电视和广播等渠道传播新闻。

而新媒体则提供了更多的传播渠道,如微博、微信、视频网站等。

这些新媒体平台的用户数量庞大,覆盖面广,使得新闻可以更加精准地传递给目标受众。

同时,新媒体还提供了更多的互动性,用户可以通过评论、点赞等方式参与到新闻报道中,增加了新闻的参与度和影响力。

1.3 新闻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化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新闻内容的呈现方式。

传统媒体主要以文字、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呈现新闻,而新媒体则更加注重多媒体的融合。

通过新媒体平台,新闻可以以图文并茂、视频直播等形式呈现,使得新闻更加生动、直观,增强了用户的阅读体验。

二、新媒体对新闻行业的未来发展2.1 数据驱动的新闻报道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来挖掘新闻报道的潜在价值。

通过对用户行为数据的分析,新媒体可以更好地了解用户的兴趣和需求,从而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新闻内容。

同时,新媒体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来预测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势,提前做好报道准备。

2.2 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可以相互融合。

传统媒体可以借助新媒体的技术和平台,提升自身的传播效果和用户体验。

同时,新媒体也可以借鉴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经验和专业素养,提高新闻内容的质量和可信度。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将为新闻行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现状危害与建议

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现状危害与建议

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现状危害与建议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大大提升,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虚假新闻的传播。

新媒体虚假新闻的传播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一大问题,对社会、民众和公共利益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从虚假新闻传播的现状出发,分析其危害,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可以尽快解决这一严重问题。

一、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现状1. 新媒体虚假新闻的制造者多样化在新媒体时代,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发布和传播信息,这使得新媒体虚假新闻的制造者变得多样化,包括个人、组织、政府及外部势力等。

2. 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速度快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很快,虚假新闻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全世界,造成巨大的影响。

3. 虚假新闻造成的危害广泛虚假新闻可以扭曲事实、误导民众,损害社会稳定,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对社会、公共利益和民众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1. 破坏社会稳定虚假新闻的传播会扭曲事实,误导民众,导致社会舆论的混乱和不稳定。

2. 损害公共利益虚假新闻会误导政府决策,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损害公共利益。

3. 伤害个人权益虚假新闻可能会对个人、组织或企业造成不公平的待遇,伤害其合法权益。

4. 造成恐慌和混乱虚假新闻可能会引发社会恐慌,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暴力事件。

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新媒体虚假新闻的监管,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对虚假新闻的制造者和传播者进行严厉打击和处罚。

2. 提升民众的媒体素养加强媒体素养教育,提高民众对新媒体虚假新闻的辨别能力,增强民众的自我保护意识。

3. 加强自律和诚信建设媒体和新闻从业者要加强自律,提高行业标准和诚信意识,不传播虚假新闻,做到客观公正,维护社会和谐。

4. 推动新闻事实核查加强新闻事实核查,建立专门的事实核查机构,对疑似虚假新闻进行核实,及时发布事实核查结果。

5. 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维护网络信息的安全和稳定,防范网络虚假新闻的传播。

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现状危害与建议

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现状危害与建议

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现状危害与建议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为各种类型的虚假新闻提供了传播的渠道。

虚假新闻的传播不仅损害了公众的信息权益,还可能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

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的现状、危害,同时提出有效的应对建议。

一、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现状1. 虚假新闻泛滥在新媒体平台上,虚假新闻的传播速度和范围远远超出了传统媒体。

一些以获取点击量为目的的自媒体人、网络媒体机构和个人在编造和传播虚假新闻,以制造话题和炒作自己,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给公众带来了误导,并严重损害了社会的信任度。

2. 社会恐慌加剧虚假新闻的传播会导致公众的恐慌情绪,煽动情绪化的舆论,给社会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尤其是在一些重大突发事件的时候,虚假新闻的传播会给公众和政府带来巨大的困扰,甚至影响到应急处理的效果。

3. 舆论导向被扭曲新媒体虚假新闻的传播往往带有明显的个人或团体意识形态倾向,甚至可能是有组织的利益诉求。

这严重损害了公众的客观判断和公正看待事物的能力,导致舆论的扭曲和偏颇。

1. 损害公众权益虚假新闻的传播严重损害了公众的信息权益。

因为虚假新闻的存在,公众在获取信息时往往陷入信息困境。

这不仅使得公众很难辨别真伪,还容易被误导和欺骗,最终导致了社会的信任危机。

2. 影响社会稳定虚假新闻的传播可能导致社会恐慌情绪的加剧,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

一旦恶意虚假新闻大规模传播,可能引发群体事件,破坏社会秩序,甚至影响国家安全。

虚假新闻对舆论导向的扭曲影响较大,一些虚假信息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导致公众对事件的认知产生偏差,最终损害了公众的切身利益。

三、应对建议1. 强化法律监管政府部门应加大对虚假新闻的打击力度,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如制定更为明确且严格的新媒体虚假新闻发布、传播等方面的法规和处罚标准,对散布虚假信息的主体给予相对应的法律制裁,加大违法成本,并且加强网络媒体的自律和监管。

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现状危害与建议

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现状危害与建议

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现状危害与建议
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虚假新
闻也开始在新媒体上广泛传播,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一方面,虚假新闻会引起公众的恐慌和不安。

例如,一些假新闻会散布关于食品安全、疾病防控、自然灾害等方面的不实言论,导致公众误解和错误行动,进而造成更大的损
失。

另一方面,虚假新闻也容易被利用于政治宣传和舆论操控。

很多虚假新闻是有人为了
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恶意编造和散布的。

这些虚假新闻往往会歪曲事实,制造恐慌,进而
引导公众的情绪,达到操纵舆论的目的。

为了遏制虚假新闻的传播,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立真实性核查机制。

新闻出版机构应当对新闻内容进行核查,防止虚假新闻的
传播。

同时,也可以引入第三方机构,对新闻内容进行真实性鉴别。

二,强化立法措施。

针对虚假新闻的散布,应出台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进行惩罚,对
恶意编造和散布虚假信息的个人和组织予以严厉打击。

三,推广正确信息。

政府和新闻出版机构应当加大正面信息的宣传力度,让公众了解
真实的情况,避免误解和不必要的恐慌。

四,加强公民教育。

公民应当具备辨别虚假新闻的能力和意识,不能轻信、转发和散
布虚假信息,做到科学、理性的看待新闻。

综上所述,虚假新闻的传播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够遏
制虚假信息的传播,保护公众的安全和利益。

浅议新闻传媒低俗化现象

浅议新闻传媒低俗化现象

目录1. 引言 (2)2. 低俗化新闻传媒现状 (3)2.1新闻传媒简介 (3)2.1.1 新闻报道的特征 (3)2.1.2 新闻传媒的职能 (5)2.2 低俗化新闻传媒现状 (7)2.2.1何为新闻传媒低俗化 (7)2.2.2 新闻传媒“低俗化”表现方式 (8)2.3 新闻低俗化诱因 (11)2.3.1 受众的需求 (11)2.3.2 利益的驱使 (13)3. 应对措施 (14)3.1 提升广大受众的文化趣味 (14)3.2优化新闻从业人员职业素质 (15)3.3完善新闻媒体的管理监督机制 (15)4. 总结 (15)参考文献 (17)浅议新闻传媒低俗化现象摘要:新闻传媒作为新闻事件的代言人,肩负着传达信息、引导舆论的作用,在当今信息时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娱乐性的普遍化,传媒界“低俗化”现象日益凸显。

新闻传媒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者,还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因此,明确传媒责任和义务,坚守职业道德和行业精神,弘扬高品质的新闻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罗列、归纳新闻传媒“低俗化”的现状(形式相似度高、商业性质凸显、内容低劣等),从受众的需求和商业利益驱使的角度分析了该现象的诱因,最后从提升广大受众的文化趣味、优化新闻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健全监管部门管理力度等方面对净化新闻传媒“低俗化”提出了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新闻传媒;低俗化1. 引言当今是信息化时代,也是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适者生存”,各行各业均在新时代的渲染中做出了巨大的改变。

但是,瞬息万变的信息化和波诡云谲的市场形势,在带给各行业机遇的同时,也对其带来了巨大的考验和挑战。

新闻传媒作为新闻事件的代言人,肩负着传达信息、引导舆论的作用,在当今信息时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娱乐性的普遍化,传媒界“低俗化”现象日益凸显。

新闻传媒的“低俗化”现象伴随其“商业化”、“娱乐性”愈演愈烈,致使一部分新闻传媒在传播活动中不仅丧失了自身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将价值取向逐步转向对博人眼球的高收视率及其带来的经济效益的追求。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报道与传播伦理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报道与传播伦理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报道与传播伦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的崛起改变了传统的新闻报道和传播方式。

然而,这种变革也带来了一些伦理问题。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时代的新闻报道与传播伦理,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

一、新闻报道伦理问题1.失实报道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快,许多媒体为了争取流量和点击率,往往忽略了真实性和客观性,发布大量失实的新闻。

这不仅误导了公众,还可能对相关个人和组织产生负面影响。

解决方案:媒体应加强新闻核实的环节,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同时,建立举报机制,及时纠正和赔偿受到失实报道损害的个人和组织。

2.隐私侵犯新媒体时代,人们的个人信息在网络上暴露的风险增加。

媒体在报道时往往会涉及到个人隐私,这可能对个人的声誉和人身安全造成威胁。

解决方案:媒体应加强对于隐私保护的意识,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在报道时要尽量避免涉及个人隐私,如果确实需要涉及,应征得当事人的明确授权。

二、传播伦理问题1.社交媒体传播失控社交媒体在新媒体时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信息传播的自由度,容易引发传播失控的现象。

谣言、虚假信息在社交媒体上迅速扩散,对公众产生误导和伤害。

解决方案:建立社交媒体内容审核机制,加强对于谣言和虚假信息的查证和删除。

同时,加强对公众的教育,提升他们对于信息真实性的判断能力。

2.道德准则的缺失在新媒体时代,一些从业者缺乏道德准则,为了获取流量和收益,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和尊严。

例如,某些媒体和自媒体滥用标题党,制造低俗、煽动性的内容,迎合公众的好奇心和情绪。

解决方案:媒体应建立自律机制,制定道德准则,并公开接受监督。

同时,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对于违反伦理和法律的行为严肃查处。

三、新媒体伦理的重要性与挑战新媒体伦理意味着媒体从业者应具备责任感和道德标准,意识到自己的报道和传播对于公众社会的影响。

然而,在新媒体时代,伦理问题仍然存在,这主要源于商业化和利益的驱动,以及监管不足。

解决方案:首先,媒体从业者应加强伦理教育,培养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浅议新闻传媒低俗化现象

浅议新闻传媒低俗化现象

目录1. 引言 (2)2. 低俗化新闻传媒现状 (3)2.1新闻传媒简介 (3)2。

1.1 新闻报道的特征 (3)2。

1.2 新闻传媒的职能 (4)2.2 低俗化新闻传媒现状 (6)2。

2.1何为新闻传媒低俗化 (6)2。

2.2 新闻传媒“低俗化”表现方式 (6)2。

3 新闻低俗化诱因 (9)2。

3.1 受众的需求 (9)2.3.2 利益的驱使 (10)3. 应对措施 (11)3。

1 提升广大受众的文化趣味 (11)3。

2优化新闻从业人员职业素质 (12)3.3完善新闻媒体的管理监督机制 (12)4. 总结 (12)参考文献 (14)浅议新闻传媒低俗化现象摘要:新闻传媒作为新闻事件的代言人,肩负着传达信息、引导舆论的作用,在当今信息时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娱乐性的普遍化,传媒界“低俗化"现象日益凸显.新闻传媒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者,还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因此,明确传媒责任和义务,坚守职业道德和行业精神,弘扬高品质的新闻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罗列、归纳新闻传媒“低俗化”的现状(形式相似度高、商业性质凸显、内容低劣等),从受众的需求和商业利益驱使的角度分析了该现象的诱因,最后从提升广大受众的文化趣味、优化新闻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健全监管部门管理力度等方面对净化新闻传媒“低俗化”提出了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新闻传媒;低俗化1. 引言当今是信息化时代,也是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适者生存",各行各业均在新时代的渲染中做出了巨大的改变。

但是,瞬息万变的信息化和波诡云谲的市场形势,在带给各行业机遇的同时,也对其带来了巨大的考验和挑战。

新闻传媒作为新闻事件的代言人,肩负着传达信息、引导舆论的作用,在当今信息时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娱乐性的普遍化,传媒界“低俗化"现象日益凸显。

新闻传媒的“低俗化”现象伴随其“商业化”、“娱乐性”愈演愈烈,致使一部分新闻传媒在传播活动中不仅丧失了自身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将价值取向逐步转向对博人眼球的高收视率及其带来的经济效益的追求.这类新闻传媒打着“为满足受众低层次、通俗化文化趣味的需要”的旗帜,大批量地制造、渲染品质低下的新闻,使信息传递平台充斥着诸如炒作明星绯闻、迎合猎奇心理、专重感官刺激、渲染色情暴力等不良倾向的低俗之风。

传媒行业新媒体对新闻报道的影响

传媒行业新媒体对新闻报道的影响

传媒行业新媒体对新闻报道的影响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发展,传媒行业的新闻报道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对新闻报道的影响。

新媒体的兴起给传媒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首先,新媒体的出现使得新闻报道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

传统媒体通常需要经过编辑的整理和排版,然后再通过纸质媒介进行传播,整个过程耗时较长。

而新媒体则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实时发布新闻,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递给读者。

这意味着人们可以更加及时地获取到最新的新闻信息。

其次,新媒体的普及也提供了更多新闻报道的渠道。

传统媒体主要包括电视、广播和报纸等,而新媒体包括网络新闻、微信公众号、微博等。

这些新的媒体平台不仅扩大了新闻报道的覆盖面,也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更多的表达平台。

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更为灵活,无论是在新闻报道形式上还是在内容呈现方式上都更具多样性。

这使得新闻报道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然而,新媒体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信息的传播速度过快,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受到了挑战。

有时候,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很快在网络上迅速传播,给读者带来不准确的信息。

这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加审慎地核实信息的真实性,确保发布的内容准确可靠。

其次,新媒体的多样性也给新闻报道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传统媒体的报道通常经过编辑的加工和整理,而新媒体的报道更为直接、随意。

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更加注重内容的准确性和专业性,避免出现粗制滥造的报道。

另外,新媒体的普及也给新闻传播带来了商业化的压力。

传统媒体主要通过广告和订阅收入来维持运营,而新媒体则主要依靠页面浏览量和广告点击量来盈利。

这使得一些新闻机构更加注重点击量和流量,而忽视了新闻报道的质量和价值。

在这种商业逻辑的驱动下,新闻报道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浮躁和低俗现象。

综上所述,新媒体对新闻报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新媒体的时代,新闻报道的传播速度加快、渠道多样化,但同时也面临着信息准确性和真实性的挑战,以及商业化压力的考验。

融媒体时代“污名化”传播的社会影响及危害

融媒体时代“污名化”传播的社会影响及危害

融媒体时代“污名化”传播的社会影响及危害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快速和便捷,然而同时也带来了“污名化”传播现象的加剧。

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传播的源头,一旦受到污名化,这样的信息会以更加迅速的速度传播开来,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及危害。

本文将从社会影响和危害两个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让我们来看看融媒体时代“污名化”传播对社会的影响。

污名化传播会造成受害者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在融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快,受害者一旦被污名化,就会立刻受到广泛关注,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包括言语暴力、人身攻击甚至身体伤害。

在过去的一些案例中,因为网络上的污名化传播,一些受害者甚至遭受到了围攻和暴力行为,对其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污名化传播对受害者的心理健康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在融媒体时代,一旦被污名化,受害者就会成为舆论的焦点,可能会受到持续不断的攻击和辱骂,造成心理上的巨大折磨。

这些负面的言论和评价可能会使受害者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会导致严重的自杀行为。

污名化传播也会对社会公共秩序造成破坏。

在融媒体时代,一些不法分子可能会利用污名化传播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他们可能会借机散布不实信息,对某些人或组织进行诽谤和攻击,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和不稳定。

更甚者,一些极端分子可能会利用污名化传播来对目标进行报复或者进行犯罪活动,给社会安全带来威胁。

污名化传播会加剧社会的分化和对立。

在融媒体时代,一些不良信息往往会被无限放大,在社交媒体上流传开来,导致受害者和传播者之间的对立和争执。

这种对立和争执会进一步加剧社会的分裂和不稳定,对社会和谐产生严重的危害。

污名化传播会破坏人们的社会信任和公信力。

在融媒体时代,一旦被污名化,受害者的社会形象和信誉可能会受到极大的损害,甚至可能会失去工作、朋友和家庭。

这种损害会对个人的社会信任和公信力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对受害者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困扰和挑战。

污名化传播会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严重的阻碍。

新媒体内容的“低俗化”对新闻事业的伤害

新媒体内容的“低俗化”对新闻事业的伤害

新媒体内容的“低俗化”对新闻事业的伤害新媒体内容的低俗化对新闻事业的伤害媒体是信息传递的主要媒介,其不但是新闻工作者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更能发挥教育广大受众、协调社会关系、传承民族文化、检测社会环境、传递信息等重要作用。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新媒体的传播速度更快,波及面更广,产生的影响更大,因此,新媒体必须要将传播新闻的真实性和全面性作为自己的责任。

但,由于时代进步的速度太快,加之有一部分人将新闻报道与经济挂钩,在既得利益面前就忘记了新闻报道的责任与使命,用低俗、庸俗、乏味的内容迎合部分受众的特殊喜好,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媒体人理应进行自我反思,并寻求解决的途径。

1.新媒体低俗化的表现和对新闻事业的伤害网络的四通八达,手机和电脑等通讯端的普及,为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环境与平台。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新媒体出现了蓬勃发展的一个小高潮,新闻事业出现了娱乐化与市场化特征,这种变异最明显的表现为:各行各业的典型和规范被当红明星所取代,学者没有美女能吸引眼球,娱乐新闻代替了各种文化占领着头条,各类捕风捉影的新闻淹没了事实的真相,总结而言就是低俗与端庄的比拼,前者显然更具优势。

不得不说,在新媒体的新闻报道中,的确刮起了一阵低俗之风。

在饱受低俗化新闻的伤害之后,公众总结出中国新媒体的四大公害:低俗恶搞、不良广告、有偿新闻和虚假报道。

与环境污染相比,这种精神垃圾的确给广大受众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正在成长的青少年而言,这种伤害是不可逆的,所以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新媒体报道内容低俗化的危害总结如下:①新闻报道严肃性匮乏,模糊了新闻与娱乐的界限;②虚假新闻满天飞,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给人民生活和政府工作带来很多困扰;③与优良的传统文化背道而驰,血腥、露骨的画面随处可见,恶化了社会风气,缺少人文关怀的正能量传播;④过度关注社会中的丑陋现象和生活琐事,不利于现代文明的传播和推广,拉低广大群众的整体素质;⑤不尊重报道的事实,新闻内容主观并且断章取义,致使媒体在受众面前的公信力极具下降。

融媒体时代“污名化”传播的社会影响及危害

融媒体时代“污名化”传播的社会影响及危害

融媒体时代“污名化”传播的社会影响及危害融媒体时代,“污名化”传播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社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和危害。

融媒体时代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但同时也增加了“污名化”传播的可能性和影响范围。

本文将就融媒体时代“污名化”传播的社会影响及危害进行探讨。

融媒体时代“污名化”传播带来的社会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个体的伤害。

在融媒体时代,社交平台、新闻媒体等都成为了“污名化”传播的渠道。

一旦个体被“污名化”,其形象和声誉都会受到极大的伤害。

一些名人明星因为传言、绯闻被肆意“污名化”,不仅影响了他们的事业和生活,也给其粉丝和支持者带来了负面情绪。

二是对群体态度的影响。

融媒体时代的社交平台成为了群体舆论的重要表达和传播渠道。

一旦某一群体被“污名化”,就会导致社会对该群体的态度发生负面变化,甚至引发社会歧视和偏见。

一些少数民族、性别群体等因为媒体的“污名化”报道而遭受到社会的歧视和排斥,造成了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

三是对社会风气的影响。

融媒体时代“污名化”传播会导致社会风气的恶化。

一些偏见、负面情绪被放大和传播,导致社会的不和谐和不稳定。

一些社会事件被夸大和“污名化”,引发了社会的恐慌和焦虑情绪,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一是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

由于融媒体时代“污名化”传播的普及和影响范围扩大,给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问题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些弱势群体因为“污名化”而失去了应有的权利和机会,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现象。

针对上述问题及危害,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融媒体时代“污名化”传播的监管,规范传播行为,打击虚假信息和恶意造谣,保护个体和群体的合法权益。

媒体、社交平台等传播渠道应加强自律,培养良好的传播氛围,传播积极正能量的信息和观点,倡导理性、平等、包容的价值观念,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良性发展。

公众应增强媒体素养和批判思维,理性对待各种信息,不轻易相信、传播谣言和负面信息,维护个体和群体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公正和平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媒体内容的“低俗化”对新闻事业的伤害
作者:唐建勋
来源:《中国传媒科技》2017年第04期
摘要:高速发展的经济给社会大众带来了一个日渐凸显的社会问题——网络媒体、自媒体等新媒体呈现出低俗化的趋势。

某些新媒体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就无下限地迎合一部分受众的低俗喜好,传播一些充满低级趣味的新闻内容。

本文对新媒体“低俗化”的现象进行梳理,从宏观角度、媒体角度等出发,指出这种不良媒体行为给普遍受众造成的伤害,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内容;低俗化;新闻报道;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34(2017)04-069-02 DOI:10.19483/ki.11-4653/n.2017.04.014
引言
媒体是信息传递的主要媒介,其不但是新闻工作者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更能发挥教育广大受众、协调社会关系、传承民族文化、检测社会环境、传递信息等重要作用。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新媒体的传播速度更快,波及面更广,产生的影响更大,因此,新媒体必须要将“传播新闻的真实性和全面性”作为自己的责任。

但,由于时代进步的速度太快,加之有一部分人将新闻报道与经济挂钩,在既得利益面前就忘记了新闻报道的责任与使命,用低俗、庸俗、乏味的内容迎合部分受众的特殊喜好,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媒体人理应进行自我反思,并寻求解决的途径。

1.新媒体“低俗化”的表现和对新闻事业的伤害
网络的四通八达,手机和电脑等通讯端的普及,为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环境与平台。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新媒体出现了蓬勃发展的一个小高潮,新闻事业出现了娱乐化与市场化特征,这种变异最明显的表现为:各行各业的典型和规范被当红明星所取代,学者没有美女能吸引眼球,娱乐新闻代替了各种文化占领着头条,各类捕风捉影的新闻淹没了事实的真相,总结而言就是“低俗”与“端庄”的比拼,前者显然更具优势。

不得不说,在新媒体的新闻报道中,的确刮起了一阵“低俗之风”。

在饱受“低俗化”新闻的伤害之后,公众总结出中国新媒体的“四大公害”:低俗恶搞、不良广告、有偿新闻和虚假报道。

与环境污染相比,这种“精神垃圾”的确给广大受众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正在成长的青少年而言,这种伤害是不可逆的,所以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新媒体报道内容“低俗化”的危害总结如下:
①新闻报道严肃性匮乏,模糊了新闻与娱乐的界限;
②虚假新闻满天飞,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给人民生活和政府工作带来很多困扰;
③与优良的传统文化背道而驰,血腥、露骨的画面随处可见,恶化了社会风气,缺少人文关怀的正能量传播;
④过度关注社会中的丑陋现象和生活琐事,不利于现代文明的传播和推广,拉低广大群众的整体素质;
⑤不尊重报道的事实,新闻内容主观并且断章取义,致使媒体在受众面前的公信力极具下降。

2.遏制新媒体新闻报道“低俗化”的有效措施
在各类新媒体报道中,“低俗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恶疾”,可谓根深蒂固。

所以,想要将其连根拔起就必须做好长期奋战,并且多管齐下的准备。

首选,必须认清现状,世界发展的大环境和方面是无法改变的,文化的多样性也已经成为固定不变的趋势。

我们想要找到突破口就必须从社会价值观的引导、虚假新闻的打击治理等方面入手,从一点一点的改变做起,具体的应对措施如下。

2.1完善与新媒体新闻报道相关的法律法规
无规矩不成方圆,很多网络新闻和自媒体新闻报道中“低俗化”内容屡见不鲜的原因就在于我国针对这方面并没有出台专门的、用于规范管理的法律法规。

在之前发生的与新媒体新闻报道有关的案件时,所有的裁定都只能一道司法解释和说明,法律上的空白令很多人开始“有恃无恐”。

所以,想要从根本上杜绝新媒体报道中的低俗内容,就必须从法律规范入手,由政府部门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强制性地对媒介中新闻报道内容进行约束。

媒体是信息传播的中介,必须本着对社会和受众负责的态度,从法律和道德两方面考虑,从人性化的角度挖掘出更具报道价值的新闻,而不是一味地迎合人们的需求,拉低新闻档次。

2.2从新媒体自身出发,强化行业自律性
作为新闻传播的媒介,抛开法律的束缚,行业内部应该强化职业道德素养。

在进行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时,应能够从具有建设性的视角出发,不人云亦云;对于当下的热点话题,理智对待,不跟风炒作;努力挖掘出事件中具有普遍价值的内容,给群众以正面积极的引导。

新媒体需要抛开经济因素的影响,正确分析社会各层的审美需求和收视习惯,而不是一味地降低水准。

媒体对受众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积极引导能够有效地帮助人们提高需求的层次,培养受众对高层次内容的喜好。

2.3提高新闻人素质,注重行业内的素质培养
给新闻工作者、媒体工作者制定清楚的自律信条,严格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

要求其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维护好自身的形象以及整个媒体的形象。

一旦发现有人不遵守职业道德,并给社会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抹黑了媒体在社会和受众心目中的形象,就必须要进行严肃的处理,以儆效尤,给其他人员以警示。

定时为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水平。

2.4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体系的作用
有少数受众尤其追求低俗趣味的新闻内容,而部分网站和自媒体从利益角度考虑,也会为这类人设置专门的板块,进而伤害到其他受众。

所以,一旦有人发现这种情况应马上遏制或者进行举报,以方便相关部门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杜绝这样的事情一而再地发生。

2.5引导社会受众培养积极向上的审美观
无论是校园还是社区,都要以一个小的群体为单位,进行具有高级趣味的审美取向引导,提醒人们应时刻保持头脑清醒,不要用一种浮躁的文化心理沉溺在新媒体所营造的虚假快感中。

对于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各类新闻,人们必须有选择性地阅读和接受。

对于一些不良信息,要自己抵制,做到不看不传播。

多关注一些与自身进步和发展有关的信息,多吸取能够提升自我修养的内容,多学习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凸显人文精神价值的报道。

2.6合理使用各类新媒介
信息时代,消息的传播不胫而走,同时诞生了很多新型的媒介,令人们只需要动动手就能够接触到最新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

出于新鲜感或者好奇心,面对如此五花八门的信息难免会被迷惑,这就需要人们锻炼自己的自律性,选择对自身有所帮助和提升的信息进行获取,远离那些充满低级趣味的新闻传媒内容。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自觉地远离那些“低俗化”的信息,存在于新媒体中的这些不良新闻内容就没有了传播的对象,没有了市场份额,那么其传播渠道就会被堵死,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新媒体新闻报道中低俗化现象的进一步恶化。

快节奏的发展步伐,给现代明文带来了很多挑战。

近些年诞生了很多类型的媒体,依赖于网络,滋生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所以,当新媒体低俗化的现象出现之后,就相当于给时代的发展敲响了一面警钟,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平行的,相反,文化与经济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新闻报道的低俗化会给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并且值得每个人警惕并且自我反思。

虽然社会的高速发展会给人类营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和物质享受,但并不是所有的发展都是进步的、完美的,可能某些缺陷是存在于边缘的,而且无法避免的,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并不是对这些缺陷视而不见,而是以正确的态度面对那些发展留下的弊端,并努力使其成为督促更大发展的新动力。

3.结论
目前,我国正处于积极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在融入世界市场的同时我们也在迎接着巨大的挑战。

但媒体低俗化的发展趋势对于国家进步、人文建设和社会风气是极其不利的,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只有全方面地加强应对措施,才可以令新时代的媒体造福于民,令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真正实现我们所畅想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梁博.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提升路径[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7(02):211-212,202.
[2]刘书文.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优化视听新媒体节目内容的探讨[J]. 新闻研究导刊,2017(02):55-56.
[3]宫春洁. 新媒体传播对影视内容生产的影响[J]. 新媒体研究,2017(01):1-2.
[4]王鑫. 新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J]. 新媒体研究,2017(01):76-77.
[5]黎斌. 媒体融合新思维:从“内容为王”到“‘内容+’为王”[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01):27-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