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报告单

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报告单

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报告单1. 实验目的1.1 了解什么是平均速度嘿,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平均速度。

说白了,就是小车在一段时间内走了多远,这个速度怎么算呢?你看,小车飞快地跑,我们可不能只看它的瞬间速度,要算算它的“平均分”才行。

就像我们考试,老师可不是只看你做对了几道题,而是看你整体的表现对吧?1.2 学习速度测量的方法在这次实验中,我们不仅要测量小车的速度,还要学会怎么准确地记录数据。

就像做饭,你得先把食材准备好,才能做出美味的菜。

实验也是一样,准备充分才能取得好结果,今天我们就来做这个“美味”的实验吧!2. 实验器材2.1 必要的工具首先,我们得准备好一些实验工具。

别担心,咱们的器材可简单了。

需要小车、秒表,还有一根绳子,当然,绳子得长得够,像个小长龙才能测得准确。

还有,别忘了用来做记录的小本本,随时随地记下小车的“足迹”。

2.2 选定实验场地实验场地也很重要。

我们选择一个平坦的地方,最好是操场上,这样小车才能飞得更远,不至于因为地形原因而“摔跤”。

一想到小车在操场上奔驰的样子,心里就有点小激动,想象一下,仿佛在看一场小车的“速度与激情”!3. 实验步骤3.1 开始实验好啦,实验正式开始啦!首先,我们把小车放在起点。

然后,找一个小伙伴来负责秒表,咱们要齐心协力,才能把这个实验做好。

准备好了吗?3、2、1,GO!小车开始动啦!我们一起盯着小车,看它怎么从起点一路狂奔。

3.2 记录时间与距离当小车到达终点的时候,快点看看秒表,记录下它花了多久。

别忘了,我们还得测量它跑的距离哦。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用绳子量一下,从起点到终点的距离。

这样,时间和距离都有了,咱们就可以计算出小车的平均速度了。

4. 数据处理4.1 计算平均速度好了,数据都记录下来了,接下来就是计算平均速度的环节。

公式很简单:速度=距离/时间。

拿出计算器,咔嚓咔嚓,算一算,看小车的表现怎么样。

啊哈,这个速度可真是让人惊讶!没想到我们的小车居然这么厉害,真是车如飞!4.2 分析实验结果分析结果的时候,我们可以总结一下。

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报告范文_实验报告_

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报告范文_实验报告_

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报告范文篇一: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指导老师:实验目的:练习使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速度=距离s用符号表示V=时间t实验器材:木块木板小车刻度尺秒表实验过程:1、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完好。

2、按课本23页图1.4-1组装器材。

3、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小木板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了路程s1,填入表格中。

4、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小木板的时间t1,填入表格中。

5、根据测得的s1和t1,利用公式算出小车通过全车的平均速度v16、将小木板移至斜面中部,测出小车到小木板的距离s27、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上半段的平均速度v2。

篇二: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学校班级实验日期年月日同组人一、实验名称:测量平均速度二、实验目的:1.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测出小车在斜坡各段的平均速度,验证小车在斜坡滑下是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

2巩固刻度尺和秒表的使用。

三、实验原理:v=s/t四、实验器材:停表、木板、小车、刻度尺、金属片、木块五、需要测量的物理量:路程s和时间t六、实验步骤:1.将木块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很小的坡度。

2.将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s1,用停表测量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1。

3.根据测得的s1、t1,利用公式v1=s1/t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中部,重复上述过程,进行第二次测量。

5.利用s1—s2=s3,t1—t2=t3,求出v3。

6.收集数据的表格:路程S1=S2=S3=S1-S2=运动时间平均速度t1=t2=t3=t1-t2=V1=V2=V3=八、结论:小车在半程运动的速度快。

(填“前”或“后”)。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导学案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导学案

第四节:实验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目的:练习使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速度=时间距离 用符号表示 V=ts 实验器材:木块 木板 小车 刻度尺 秒表实验过程:1、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完好。

2、按课本23页图1.4-1组装器材。

3、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小木板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了路程s 1,填入表格中。

4、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小木板的时间t 1,填入表格中。

5、根据测得的s 1和t 1,利用公式 算出小车通过全车的平均速度v 16、将小木板移至斜面中部,测出小车到小木板的距离s 27、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 2所用的时间t 2,算出小车上半段的平均速度v 2。

8、记录数据表格路程(厘米)运动时间(秒) 平均速度(厘米/秒) S 1=t 1= V 1= S 2= t 2= V 2=课堂练习: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8分)1.观察如3-12图的停表(秒表),每一小格代表___________s ,此时的秒表所表示的时间是_________s 。

2.一位同学骑自行车行驶在一段公路上,前5 min 行驶了1200 m ,然后又用0.5 h 行驶了8 km ,最后用5 min 行驶1000 m 。

这位同学骑自行车前5min 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___m/s ,中途8 km 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___m/s ,通过整段公路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________m/s 。

3.一小车以30 m/s 的速度匀速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有紧急情况,经过0.6 s 开始刹车,又经过4.4 s 滑行52 m 后停止,则从发现情况到停车,车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

二 .选择题(每题2分,共8分)4. 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一条直线通过一段路程,运动得越来越快,在通过这段路程的最后3m 时,用了2s ,则该物体在整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可能是 ( )A .1.5m/sB .2m/sC .1m/sD .2.5m/s5. 用图象表示物体运动规律,图3—14中表示同一运动规律的是: ( )A .甲图和丙图 B.甲图和丁图 C .乙图和丙图 D.乙图和丁图6.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3-15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mm )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 、B 、C 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

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2024)

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2024)

2024/1/29
平均速度定义
物体在某段时间内运动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即$v = frac{Delta x}{Delta t}$,其中$v$表示平均速度,$Delta x$表示位移,$Delta t$表示时间。
计算公式
根据实验数据,通过测量物体在不同要注意的是,在计算过程中要保持单位一致,避免出现错误结 果。
6
02
实验器材与装置
2024/1/29
7
主要器材及功能介绍
光电门
发射和接收光线的装置,当物 体通过时,会遮挡光线并触发 计时器开始或停止计时。
滑块
连接在滑轨上,可沿滑轨滑动 ,其上固定有待测物体。
光电计时器
用于测量物体通过两个光电门 之间的时间间隔,从而计算出 物体的平均速度。
2024/1/29
在实验过程中,避免用手直接 触摸光电门和滑块,以免影响 实验结果或造成意外伤害。
确保实验环境安静且无干扰光 源,以免影响光电门的正常工
作。
在实验结束后,及时关闭光电 计时器并断开电源,避免长时
间空转造成损坏。
2024/1/29
10
2024/1/29
03
实验步骤与方法
11
准备工作及初始设置
01
选择合适的实验场地, 确保场地平整、无障碍 物,并标记好起点和终 点。
度。
实验结果表明,物体的平均 速度与运动距离和所需时间 有关,符合速度定义公式 v
= s/t。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 测量精度和误差控制,以确保 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0
拓展应用场景举例
体育运动
在田径比赛中,通过测量运动员 跑过特定距离所需的时间来计算 其平均速度,从而评估其运动表

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平均速度实验报告篇一: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报告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班级:姓名:日期:一、实验目的1、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3、学会简单的实验报告4、会用公式v二、实验原理v 进行简单的计算三、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停表、刻度尺、木块四、实验步骤1、检查实验器材是否完好无损。

2、按课本23页图1、4-1组装器材。

3、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运动到斜面底端要通过的路程s1 ,填入表格。

4、用停表测量小车通过路程s1 的时间t1,填入表格。

5、根据测得s1 和t1利用公式v算出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1。

6、将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测出小车到斜面中部的距离s2 ,填入表格。

7、用停表测量小车通过路程s2的时间t2,填入表格。

8、根据测得s2 和t2利用公式v速度v2。

五、实验结论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是:六、讨论1、你的数据和其他同学相同吗?为什么?2、如何得出小车在整段路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请将结果填入表格。

3、实验中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算出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篇二: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年级:八学科:物理课题:《测量平均速度》主备人:姓名:1.4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教学目的:1.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2.学会正确使用停表测时间;3.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和测量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一、阅读课本并查阅资料,完成以下问题:1.实验原理:2.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3.测量路程需要什么仪器?测量时间需要哪些仪器?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金属片、、2设计实验:参照教材或如右图所示。

3、实验步骤:4、分别计算下半段路程S3和时间t3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1年级:八学科:物理课题:《测量平均速度》主备人:姓名:分析与论证:比较 v2 v3 即: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

6、结论: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

测量车辆行驶的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测量车辆行驶的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测量车辆行驶的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引言
本实验旨在测量车辆行驶的平均速度。

通过测量车辆在一定距离内的行驶时间,并将其与所行驶的距离相除,可以得出车辆的平均速度。

实验步骤
1. 选择一段平直、无交通的道路作为实验区域。

2. 使用一个起点和终点标记出所选道路的距离。

3. 将一个计时器准备好,并确保其准确度。

4. 安排一个观察者在起点和终点之间的道路上。

5. 让车辆从起点开始行驶,并同时启动计时器。

6. 当车辆到达终点时,停止计时器。

7. 记录车辆行驶的时间和所行驶的距离。

数据分析
根据实验记录,我们可以计算出车辆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平均速度 = 距离 / 时间
您可以将所测得的时间与所行驶的距离代入上述公式,计算出车辆行驶的平均速度。

结论
通过本实验测量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车辆的平均速度。

这个结果对于评估车辆性能以及道路交通规划等方面非常有用。

注意事项
在进行实验时,请确保道路的安全性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遵守交通法规,并避免对其他车辆和行人造成不便或危险。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名称1](参考文献链接1) - [参考文献名称2](参考文献链接2)。

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平均速度实验报告篇一: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报告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班级:姓名:日期:一、实验目的1、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3、学会简单的实验报告4、会用公式v二、实验原理v 进行简单的计算三、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停表、刻度尺、木块四、实验步骤1、检查实验器材是否完好无损。

2、按课本23页图1、4-1组装器材。

3、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运动到斜面底端要通过的路程s1 ,填入表格。

4、用停表测量小车通过路程s1 的时间t1,填入表格。

5、根据测得s1 和t1利用公式v算出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1。

6、将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测出小车到斜面中部的距离s2 ,填入表格。

7、用停表测量小车通过路程s2的时间t2,填入表格。

8、根据测得s2 和t2利用公式v速度v2。

五、实验结论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是:六、讨论1、你的数据和其他同学相同吗?为什么?2、如何得出小车在整段路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请将结果填入表格。

3、实验中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算出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篇二: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年级:八学科:物理课题:《测量平均速度》主备人:姓名:1.4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教学目的:1.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2.学会正确使用停表测时间;3.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和测量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一、阅读课本并查阅资料,完成以下问题:1.实验原理:2.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3.测量路程需要什么仪器?测量时间需要哪些仪器?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金属片、、2设计实验:参照教材或如右图所示。

3、实验步骤:4、分别计算下半段路程S3和时间t3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1年级:八学科:物理课题:《测量平均速度》主备人:姓名:分析与论证:比较 v2 v3 即: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

6、结论: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

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平均速度实验报告平均速度实验报告引言实验目的:通过测量物体在不同时间段内的位移,计算出平均速度,并探究平均速度与时间、位移之间的关系。

实验原理: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计算公式为:平均速度=位移/时间。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一个计时器、一个直尺、一个小球和一条光滑的水平轨道。

2. 将轨道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并确保其表面光滑无障碍。

3. 将小球放置在轨道上的起点处。

4. 使用计时器记录小球从起点滚动到终点所经过的时间。

5. 使用直尺测量小球从起点滚动到终点的位移。

实验数据与结果:实验数据记录如下:时间(s)位移(m)1 0.52 1.03 1.54 2.05 2.5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的平均速度如下:时间间隔(s)平均速度(m/s)1 0.52 0.53 0.54 0.55 0.5根据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在这个实验中,小球的平均速度始终为0.5m/s,与时间和位移无关。

讨论与分析: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小球的平均速度始终为0.5m/s,无论时间和位移如何变化。

这是因为我们设置的轨道是水平且光滑的,没有外力的作用,小球在滚动过程中没有受到阻力,因此其速度保持不变。

然而,我们也可以预测到,在现实世界中,物体的平均速度通常会受到外力的作用而发生变化。

例如,如果我们在轨道上施加一个水平向右的力,小球将会受到推动而加速,其平均速度将会增加。

相反,如果我们施加一个水平向左的力,小球将会受到阻碍而减速,其平均速度将会减小。

结论: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学习到了如何计算平均速度,并了解了平均速度与时间、位移之间的关系。

在理想的条件下,物体的平均速度保持不变,但在现实世界中,外力的作用会导致平均速度发生变化。

这个实验为我们理解速度和运动提供了基础,并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物体的运动提供了参考。

附录:实验中使用的器材:计时器、直尺、小球和水平轨道。

实验中记录的数据:时间间隔和位移。

实验中得出的结论:平均速度与时间和位移无关,但在现实世界中可能会受到外力的作用而发生变化。

测量平均速度

测量平均速度
3、利用S1-S2=s3,t1-t2=t3,算出BC之间的S3、t3,再用v3=S3/t3算出v3记于表格。
4、比较v1、v2、v3的大小从而得出实验结论。
5、收拾整理器材。
数据记录、处理、结果表述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S1=
t1=
v1=
S2=
t2=
v2=
S3=
t3=
v3=
讨论、分析实验中的问题
两次测量所取的路程相同或不同,小车的平均速度相同吗?
青树坪中心中学实验报告
______学科______年级______班级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测量平均速度
实验目的进一步练习使用停表测量时间及刻度尺测长度
实验器材秒表、带刻度的木板(或轨道小车)、小车、弹簧片、木块、刻度尺.
评语:
实验原理:V=S/置,把木板和木块组装成斜面,小车放于斜面顶端A点,弹簧片固定在斜面下端C点,测出距离S1记录于表格中;测出时间为t1,同样记录于表格中,利用公式v1=S1/t1计算出v1记于表格。
2、将金属片放于B处固定,重复步骤上述过程,进行第二次测量,同时将AB之间的S2、t2和计算出的v2记于表格。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doc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doc

班级: 姓名: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器材:
四、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五、实验步骤:
六、收集数据的表格:
七、结论:小车在 半程运动的速度快。

(填“前”或“后”)
V 2= t 2= S 2= V 3=
t 3= t 1- t 2= S 3=S 1-S 2= V 1= t 1= S 1= 平均速度 运动时间 路 程
课后练一练
1.如果有手表和停表两种计时器供你选择,你将选择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金属片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斜面应保持很小的坡度,这对实验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
4、骑自行车上坡用50s,下坡用20s,坡长100m,求上坡的平均速度,下坡的平均速度,上、下坡一次的平均速度。

5、一列火车长200m,以20m/s的速度通过长1800m的铁路桥,这列火车通过大桥用了多
少时间?
6、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

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m/s的速度行驶500s,紧接着在模拟山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驶100s。

求:(1)该汽车在模拟上路上行驶的路程;(2)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7.某同学测得散步时脉搏每分钟跳动80次,平均每走3步通过2m距离,他测得走完某段路程正好45步,脉搏跳动40次,求:(1)这段路程多长?
(2)他散步的平均速度多大?。

物理《测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物理《测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第四节 测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班 组 姓名
一、实验原理
二、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停表、刻度尺、金属片、木块
三、实验装
置:
器材说明:
1、调整斜面呈 较小 的坡度,使小车从静止释放 (可加速下滑即可,并且不会滑落斜面),实验时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________时造成的误差
2、斜面的作用:使小车从静止开始做变速(加速)运动
3、金属片(挡板)的作用:让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来,与小车相碰发出声音,便于测出小车行驶相同路程的时间,(便于测量小车运动时间)准确测量
四、实验步骤:
1、全程及上半程的
测量 t
s v
2、下半程测量
下半程时间如何测量:t3=t1-t2
思考:为什么不能从中间开始释放测量下半程的时间?
3、测量中注意问题:①小车运动距离为车头到车头的距离。

②小车从斜面顶端要从静止释放。

③测量过程中不要改变斜面的坡度。

五、实验记录表格:(记录结果要有单位)
路程/cm
运动时间
/s
平均速度
s1= t1= v1= cm/s=
m/s
s2= t2= v2= cm/s=
m/s
比较v1、v2、v3速度大小:________________。

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实验器材:小车、直尺、秒表、测量带。

实验原理:
平均速度可以通过测量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走过的距离,然后除以所花费的时间来计算。

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平均速度 = 总位移 / 总时间
实验步骤:
1. 准备工作:将小车放在直尺上。

2. 将小车推动,开始计时。

3. 记录小车经过的位置,并记录经过的时间。

4. 继续推动小车,直到它停下来。

5. 停止计时并记录总时间。

6. 使用测量带测量小车的总位移。

7. 计算小车的平均速度。

实验数据记录:
小车总位移:10米
总时间:8秒
实验结果计算:
平均速度 = 小车总位移 / 总时间
平均速度 = 10 / 8 = 1.25米/秒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出,小车的平均速度为1.25米/秒。

实验误差分析:
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包括小车行走过程中的摩擦力等非理想因素。

此外,实验数据的记录和测量也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实验改进:
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1. 重复实验多次,取多组数据求平均值,以减少误差的影响。

2. 使用更精确的测量工具,如数字测量仪器,提高测量的准确度。

3. 在小车行走过程中避免干扰因素,例如减少与地面的摩擦力等。

4. 进一步优化实验设计,考虑影响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总结: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成功测量出了小车的平均速度,并对实验误差进行了分析。

通过改进实验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平均速度的测量实验报告

平均速度的测量实验报告

平均速度的测量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测量物体在不同时间段内的位移,计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从而加深对平均速度概念的理解,并掌握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技巧。

二、实验原理平均速度的定义为: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与这段时间的比值。

即:\v =\frac{\Delta x}{\Delta t}\其中,\(v\)表示平均速度,\(\Delta x\)表示位移,\(\Delta t\)表示时间。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通过测量物体在直线上运动的距离和所用的时间,来计算平均速度。

三、实验器材1、长木板2、小车3、刻度尺4、秒表5、木块四、实验步骤1、将长木板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用木块将木板的一端垫高,形成一个斜面。

2、将小车放在斜面的顶端,使其能够自由下滑。

3、在木板上选定两个位置\(A\)和\(B\),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出\(A\)和\(B\)之间的距离\(s\)。

4、让小车从斜面顶端\(A\)处自由下滑,同时用秒表开始计时,当小车到达\(B\)处时,停止计时,记录所用的时间\(t\)。

5、改变斜面的倾斜程度,重复上述步骤,测量多组数据。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实验次数|斜面倾斜程度|位移\(s\)(m)|时间\(t\)(s)|平均速度\(v\)(m/s)||||||||1|较缓|05|20|025||2|较缓|08|32|025||3|较陡|06|15|04||4|较陡|07|18|039||5|最陡|08|12|067||6|最陡|10|15|067|计算平均速度的公式为:\(v =\frac{s}{t}\)通过计算得到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平均速度,并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六、实验误差分析1、测量位移时存在的误差:刻度尺的精度有限,以及测量时的读数误差,可能导致位移的测量值存在偏差。

2、测量时间时存在的误差:秒表的启动和停止操作可能存在反应时间的延迟,导致时间测量不准确。

3、斜面的摩擦力:斜面与小车之间存在摩擦力,这会影响小车的运动速度,从而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实验:测量平均速度

实验:测量平均速度

___2_4 ___m/s
运动时间(s) t1=4 t2= t3= t1- t2=
平均速度(m/s) V1=? V2= V3=
将金属片移至S1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 顶点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 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金属片
实验时注意观察表的示数。
金属片
金属片
实验数据:
路 程(m) S1=0.6 S2=0.3 S3=S1-S2= 0.3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m/s)
t1=4 t2=2.5
V1= 0.15 V2= 0.12
t3= t1- t2= 1.5 V3= 0.2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
度变化情况是怎样的? 说出所有你的发现。
【分析与论证】
v2<v3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 来越大,说明小车沿斜面下 滑运动越来越快。
【结论】
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快
➢巩固练习
1、一个物体沿平直路运动,由静止起在10s内加 速到20m/s,共运动了80m,该物体在10s内平均 速度是 [ C ]
A.20m/s C.8m/s
B.10m/s D.都不对
2、某汽车沿直线运动时,前半段路程用 20m/s速度行驶,后半段路程用30m/s速度
行驶,在整个路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为
实验目的:测量小车从斜面滑下的平均速度
S1
金属挡板
s3t3 t1
S2
t2
金属挡板的作用:便于测量时间
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 v s t
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停表、刻度尺
【步骤】
1.使斜面保持一定的坡度,把小
车放在斜面顶端,挡板放在斜面的

测量物体旋转的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测量物体旋转的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测量物体旋转的平均速度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测量物体旋转的平均速度,并通过实验结果验证旋转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2. 实验装置和材料- 一个旋转台- 一个计时器- 一个测速仪- 一个测角仪- 一个物体(例如旋转木马)3. 实验步骤1. 将旋转台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并确保其稳定性。

2. 将旋转木马放置在旋转台上,并使其与旋转台的轴线重合。

3. 使用计时器记录时间起点。

4. 启动旋转台,并同时启动计时器。

5. 每隔一定时间间隔(例如10秒),使用测速仪测量旋转木马的速度,并记录下来。

6. 持续测量一段时间后,停止旋转,并停止计时器。

7. 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出每个时间间隔内旋转的平均速度。

4. 数据处理和分析将测得的速度与相应的时间间隔进行对应,绘制出散点图。

通过观察图形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旋转速度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2. 旋转速度的增长趋势可以用直线近似表示。

5. 结论通过实验可得出旋转物体的平均速度与时间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即随着时间的增长,旋转速度也会增加。

此外,通过绘制速度时间散点图,我们可以看出旋转速度的变化趋势可以近似用直线表示。

6.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1. 确保旋转台的稳定性,避免因不稳定造成的实验误差。

2. 使用测速仪时,应保持仪器与旋转物体之间的距离恒定,以确保测量准确性。

3. 测量时间间隔的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保证测量结果的有效性。

7. 实验改进方向1. 考虑使用更精确的测速仪器,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2. 增加实验重复次数,以得到更可靠的数据。

3. 研究旋转物体与其他因素(如物体质量、摩擦力等)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深入理解旋转运动的特性。

8. 参考文献- [插入参考文献1]- [插入参考文献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级: 八 学科: 物理 课题:《测量平均速度》主备人: 姓名:
1
1.4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教学目的:
1.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2.学会正确使用停表测时间;
3.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和测量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一、阅读课本并查阅资料,完成以下问题:
1.实验原理:
2.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3.测量路程需要什么仪器?测量时间需要哪些仪器?
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
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金属片、 、。

2设计实验:参照教材或如右图所示。

3、实验步骤:1.2.3.4.5参照课本23页
4、分别计算下半段路程S 3和时间t 3
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3
年级:八学科:物理课题:《测量平均速度》主备人:姓名:
分析与论证:比较 v2 v3即: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

6、结论: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

7、注意:测量小车通过的路曾时,必须从开始计时的车头(或车尾)量到计时结束的车头(或车尾),不可以从斜面的顶端量到斜面的底端或从车头量到车尾。

五、知识点归纳:
1.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长度的基本单位是;测量时间的工具是,时间的基本单位是。

2.实验测得斜面全长是S,小车在全程的运动的时间是t;上半段的长是S1,运动的时间是t1。

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上半段的平均速度是;下半段路程是,运动的时间是,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是 .
3.实验证明:小车在斜面的段平均速度最大,运动最;在斜面段平均速度最小,运动最。

结果表明:物体做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大小与和
有关。

课后反思: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