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课件】(85张)

合集下载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知识梳理-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知识梳理-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知识体系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时间知道大概,但是朝代更迭得弄清楚)二、江南开发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1)社会环境:从西晋末年起,北方战乱,江南相对安定,北人南迁;(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2)劳动力和技术:北人南迁,带来生产工具和技术、劳动力。

(3)自然环境: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4)统治者:南方统治者的重视;(5)劳动人民: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努力。

2.影响:①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创造了条件;②促进了民族交融。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意义1.措施:(1)迁都: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2)实行汉化政策:改籍贯、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定门第,通婚姻;(3)颁布均田令,均田制与租调制相互配合。

2.意义:性质: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封建化改革。

(1)推动了北方民族交融,缓解了民族矛盾;(2)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3)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与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主要形式1、民族迁徙;2、联合斗争;3、友好往来;4、改革;5、战争。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一、隋朝兴亡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

2、统一: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近400年)分裂的局面。

3、建设:广设仓库;兴建洛阳城;开通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和影响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意义:(1)政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2)经济—a.有利于促进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b.促进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

消极影响: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4、暴亡:618年,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1、建立: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2、唐朝的繁荣(1)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国家出现的开明政治局面。

专题0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解析版)

专题0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解析版)

专题0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1.(2021湖南省适应考)据《南史》载,刚担任尚书省右仆射的世族子弟王僧达“自负才地,一二年间便望宰相”;其孙王融“自恃人地,三十内望为公辅”。

这说明南朝A.选官重视才能与人品B.用官看重名士对人才的举荐C.门阀观念依然在流行D.世族子弟直接继承父祖官爵【答案】C【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刚担任尚书省右仆射的世族子弟便可知自己几年之后的仕途会高升,说明当时门阀观念依然在流行,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才能与人品及人才的举荐,而是出身门第,排除AB;从材料中看不出官爵的直接继承关系,排除D。

2.(2021年江苏省适应考)唐中期以来,城隍神成为官府所规定祭祀的神衹。

各座城市的行政首脑每年按时举行祭祀城隍的仪式。

城隍已被民众奉为专门守护城池的神衹,而且其神格及影响超过土地神。

当时,大众的城隍信仰浓烈是源于A.官府推崇神灵崇拜B.儒学正统面临挑战C.土地财富作用削弱D.城市经济功能凸显【答案】D【解析】根据“城隍神成为官府所规定祭祀的神衹”“而且其神格及影响超过土地神”等信息可得出,随着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经济功能不断增强,因此政府才会更加重视对“城隍”的信仰,同时也使“城隍”的地位有所提高,故D项正确;政府的神灵崇拜并不属于根源,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与儒学相关的内容,不能体现儒学正统地位面临挑战,排除B项;材料强调与城市相关的内容,并没有涉及到土地问题,排除C项。

3.(2021年辽宁省适应考)水碾恺是利用水力碾磨谷物的工具,能提高生产效率,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

但唐玄宗曾派人毁除王公权要私设的水碾皑,严令“凡水有溉灌者,碾恺不得与争其利”;宋真宗也令“毁官水础三所”,保证京师漕运畅通。

据此可知A.唐宋统治者对水碾皑的推广持否定态度B.唐宋官府垄断水碾皑业以获得巨额利润C.水碾恺业的发展需要官府的引导与规范D.水碾碳业的发展对社会稳定造成了冲击【答案】C【解析】唐代拆除王公权要私设的水碾皑是为了避免与民争利,宋代拆除官水础是为了保障漕运的畅通,说明官府在引导和规范水碾恺业的发展,故选C;唐代仅仅是拆除与民争利的水碾恺业,而宋代也仅仅拆除了三所妨碍漕运的官水础,说明拆除是有明确目的性的,不是对水碾皑的推广持否定态度,排除A;据题意可知唐宋官府并没有垄断水碾皑业,排除B;水碾皑业明显没有对社会稳定造成冲击,排除D。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知识体系-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知识体系-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魏晋至隋唐时期(220—907年)是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时期。

政治 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北方战乱,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交融;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局面形成,政治制度不断发展,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不断完备,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逐渐成熟;唐朝安史之乱后政局动荡,唐后期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经济封建经济由遭到破坏到繁荣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隋唐时期,经济政策调整,农耕经济繁荣发展,对外交往空前繁荣思想文化封建思想文化繁荣发展,兼容并蓄。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独尊地位受到佛教、道教冲击;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特立独行的士人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民族关系 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民族大交融时期,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民南迁;隋唐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大大加快,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发展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程标准】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时空坐标】【知识梳理】 一、三国与西晋 1.三国国家 建立者 都城 起止时间 魏 曹丕 洛阳 220-265 蜀刘备 成都 221-263 吴孙权建业222-2802.西晋的短暂统一(1)建立: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2)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3)八王之乱与五胡内迁 1)八王之乱①根源:西晋建立之初,分封宗室子弟为王者27人,以郡为国,王国各自成立国军。

②影响:北方地区破坏惨重,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自此中国进入长期政权分立的时期。

2)五胡内迁①原因:三国至西晋中原内乱,人口锐减,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少数民族本身为推动自身经济发展而内迁;中原内乱,军事力量薄弱。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试题 0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Word版含解析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试题 0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Word版含解析

解密0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1.(2022年福建宁德三模)北魏孝文帝时,下令按职官高低授予地方官吏公田,如刺史15顷,太守10顷,治中、别驾各8顷,县令、郡丞各6顷,离职时移交给下任官吏,不得转卖。

该政令有助于A.阻止公田的性质变化B.规范官员的俸禄制度C.打压地方的豪强势力D.阻碍北魏的汉化进程【答案】B【解析】根据“下令按职官高低授予地方官吏公田,如刺史15顷,太守10顷,治中、别驾各8顷,县令、郡丞各6顷,离职时移交给下任官吏,不得转卖”可得出这样规定即相当于给予官员一定的财产俸禄,减少其腐败的现象,因此有利于规范官员的俸禄制度,B项正确;阻止的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目的不在于打压豪强,排除C项;材料所述措施客观上有利于北魏的汉化进程,而不是阻碍,排除D项。

故选B项。

2.(2022年广东汕头二模)据《宋书》记载:南朝宋时期,路太后(孝武帝母)的侄孙路琼之去拜访中书令王僧达,被其讥笑祖上是王家的车夫。

路太后震怒、请求孝武帝惩处。

孝武帝回道:“琼之年少、自不宜轻造诣(拜访)。

王僧达贵公子,岂可以此事加罪!”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A.门阀士族势力较为强大B.君主的权力受到削弱C.庶族地主力量不断增长D.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路太后的侄孙路琼之拜访中书令王僧达,被讥讽出身卑微;孝武帝认为路琼之不应该拜访王僧达,王僧达是门阀士族,不应该惩罚王僧达,故可知南朝时门阀士族势力较为强大,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君主的权力受到削弱,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庶族地主的信息,得不出庶族地主力量大小,排除C项;科举制加强了社会阶层流动性,排除D项。

故选A项。

3.(2022年福建三明三模)下图为唐朝岭南道怀集百姓在缴纳庸调时,由地方官折纳成银饼上交朝廷。

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货币地租取代实物地租B.赋税征收方式灵活C.政府减轻百姓赋税负担D.白银进入流通领域【答案】B【解析】通过观察图片及文字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22年”即唐朝初期,地方政府专门安排官员,负责将均田制下农民缴纳的庸调,“折纳”成银饼上交朝廷,可以用来说明当时赋税征收方式灵活,B项正确;地方官把庸调折纳成银饼,不能说明农民交纳的是货币地租,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政府“减轻”了百姓赋税负担,排除C项;白银进入流通领域与“银饼上交朝廷”不符,排除D项。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知识清单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知识清单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政权更迭二、东晋的政治特点:门阀政治门阀士族的概念:指魏晋南北朝时期具有特殊身份地位的地主阶层。

东汉时期的累世公卿、经学世家等豪强世族是门阀士族的前身,曹魏行九品中正制使其取得政治特权,西晋的占田制又使其取得经济特权,这种制度在东晋臻于鼎盛。

门阀士族制度确立后,为确保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大讲郡望、谱学,严禁士庶通婚,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划分。

三、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

②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③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

④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

⑤南方一些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措施,促进了南方的发展。

(2)影响经济:①江南经济的逐渐开发,使南北方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政治:②南方的开发直接影响了古代中国政治中心向东、向南移动。

文化:③南方社会的开发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④南方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北方人口的进一步南迁。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内容迁都洛阳;鲜卑贵族改籍贯;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二)特点汉化为主;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学习、相互影响。

(三)评价一方面,孝文帝汉化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另一方面,孝文帝汉化改革,丢掉了拓跋族的勇武质朴特点,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全盘汉化,使得鲜卑拓跋贵族迅速腐化,严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一、政权更迭二、对隋开通大运河的认识一方面,开凿大运河给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是隋朝速亡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大运河的开通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它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对巩固统一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泽被后世。

高考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pptx课件

高考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pptx课件

1.“随着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东晋南朝时期,
江南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农田,水稻产量提高,
麦、菽等北方作物在南方推广。”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 )
A.手工业发展情况
B.商业发展情况
C.海外贸易发展情况 D.农业发展情况
D
2.(2022年1月·北京学考)北魏孝文帝采取迁都洛阳、易服装、 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改革措施。这些措施的影响是( ) A.推动了门第观念的淡化 B.为北魏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C.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 D.有利于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C
北方的基础。因此B项正确。
5.(双选)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是中国古代 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其中图所示①②对应的朝代是( )
A.蜀 C.东汉 AB
B.西晋 D.北朝
6.(双选)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下面是魏晋 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示意图,从图中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
(2)武则天时期。 ①唐高宗死后,皇后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 ②唐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3)“开元盛世”。 ①唐玄宗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 制。 ②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3.唐朝的民族关系。 (1)与东突厥。 ①贞观初年,唐军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 ②后来反叛唐朝重建政权,到8世纪中叶为回纥所灭。
课时2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考点1 隋朝兴亡 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1)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是为 隋文帝。 (2)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2.隋朝的建设。 (1)广设仓库。 (2)隋炀帝兴建洛阳城。 (3)开通大运河: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 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019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2019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解析
5.唐朝武则天崇佛,唐武宗灭佛,秦朝焚书坑儒,汉朝独尊儒术。这 四个实例从本质上说明了( )
A.思想服务于政治的需要 B.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 C.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 D.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
答案 A
解析 不同历史时期的皇帝实行不同的思想政策,本质上都是为了统治 的需要,故A项正确。
答案
解析
6.李白以仙人自诩,诗作往往飘飘欲仙,人称诗仙;杜甫的政治抱负 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人称诗圣;王维的诗清冷幽邃,远离尘 世,人称诗佛。这一文化现象表明当时( )
答案
解析
18. 如图是青海都兰县唐代吐蕃贵族墓葬中出土的纹锦。图案中,驾车 出行的太阳神题材来自欧洲,驾车的有翼神马源自希腊神话,联珠纹是波斯 的特征,太阳神的手印和坐姿是弥勒菩萨的形象,织入的汉字“吉”和织造 技术来自中原。该文物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青海是当时欧亚经济文化中心 B.中国丝织技术已传往世界各地 C.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D.欧亚各地区宗教文化不断融合 答案 C
A.王羲之 B.颜真卿 C.柳公权 D.顾恺之 答案 A
答案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姨母帖》是王羲之的作品,故选A项。颜真 卿、柳公权楷书著名,顾恺之是画家,故排除B、C、D三项。
解析
9.下图是唐朝书法家颜真卿44岁时书写的《多宝塔碑》,是颜书中留 传下来最早的楷书作品。对其评价最为贴切的是( )
解析
19.隋唐时期,波斯人创立的祆教、摩尼教,阿拉伯人创立的伊斯兰 教、景教(基督教的一个派别)传入中国,在西域胡人中广泛流传。这一现象 ()
A.体现了隋唐社会的开放 B.表明佛教、道教的衰落 C.成为中华文明先进性的表征 D.反映了儒学与外来文化冲突
答案 A

高考历史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主题探究3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

高考历史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主题探究3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
考向预测: 1.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史实考查民族关系发展的方式和特点。2.通过情境设置考查对北魏孝文帝改 革的全面认识。3.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唐朝的民族政策考查民族交融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
创新应用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
情境设计 材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交融的成果①,又促进了这一交融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 族交融,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 的附带同化②。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交融的同时,也带来了它们的优秀思想 文化③,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为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据曹文柱等《乾坤众生》整理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对隋唐繁荣的影响。
答案
【参考答案】 特点:以由北向南迁徙为主;迁徙规模大,涉及人口多,迁徙活动范围广;(北魏)政府组织和被动迁徙 并存(裹挟人数比例高) ;迁徙涉及阶层广,民族成分繁杂。影响:开创了民族文化交融的良好时代氛围,营造了隋唐 时期开明的民族观和兼收并蓄的文化观;人口的大量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和发展,为隋唐的繁荣奠定了经济基 础;民族文化交融催生了制度创新,如均田制等,为隋唐的繁荣奠定了制度基础。 【解题思路】 第一小问特点,据“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 百七十余万口’之多”得出以由北向南迁徙为主;据“全国设21个州,有20个州遍布着流动人口的足迹。见于记载的 两晋流动人口约150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得出迁徙规模大,涉及人口多,迁徙活动范围广;据“史书中关于‘百官 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 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得出迁徙涉及阶层广,民族成分繁杂。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从良好的时代氛围、 隋唐时期开明的民族观和兼收并蓄的文化观、经济发展、制度创新等方面分析。

专题0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口袋书】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专题0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口袋书】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专题0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魏蜀吴西晋十六国东 晋北魏宋齐梁陈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十国注:图片修改方法—将图片复制到PPT 中则可编辑`【知识点01】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制度变迁、民族交融和文化成就【难点】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性南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几个阶段,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

尽管战火连绵,形势动荡,但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进步,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

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一、政权更迭【任务一】请各位同学思维导图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情况,指出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很短暂的原因.【提示】第一: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严重矛盾、政治腐败1、过多封王(27个同姓王),导致诸侯手中权力过大2、惠帝司马衷天生愚笨,即位后贾后掌权,外戚干政与分封诸侯矛盾加剧3、八王之乱(导火索)4.、奢侈腐败严重(如石崇王凯比阔气)第二:士族门阀政治的影响:士族门阀在中央把持朝政、在地方拥兵自重,形成潜在的割据势力第三:民族问题汉末以来一些少数民族内迁,统治者没有处理好新旧住民与各民族的矛盾,导致激化民族矛盾。

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第四、人民起义【小结】西晋统一短暂迅速灭亡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素质、政府决策的失误(如封王过多)、政治的腐败以及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政府又未及时处理好与内迁少数民族的矛盾;在“八王之乱”打击和“五胡乱华”的背景下最终被内迁的匈奴贵族所灭。

当然小农经济的分散性也是其根因。

【任务二】指出该时期政权更迭的特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特点:更迭频繁,短暂统一,长期分裂,南北对峙。

但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二、制度变迁:1、中央机构的变化——三省制的形成: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体制。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串讲(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课件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串讲(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课件
(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享 有特权,佛教盛行,地主庄园经济、寺院庄园经济膨胀。这一 时期,战乱频仍,社会精壮劳动力的损失极大。庄园经济恶性 膨胀,大量隐匿农户,封建国家与地主、寺院争夺对土地和劳 动力的控制也就非常剧烈。
(三)着眼于文化层面 8.(2016· 全国卷Ⅱ)如图为三国曹魏《三体 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 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 字体反映了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解析
(
)
9. (2016· 全国卷Ⅲ)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 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 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 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文学艺术与社会环境的关
系。皇帝好恶和朝代更替都是影响社会对艺术评判的因素,但不 是主要因素,故排除 A、D 两项;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说 法过于绝对,故排除 B 项;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 既与王羲之的艺术成就有关,也与社会环境和时代选择分不开, 故 C 项符合题意。 答案:C
)
10.(2014· 全国卷Ⅰ)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 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 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 )
04
通史综合检测
01
高考“两大视角”解读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①原因:佛教盛行严 重影响政府财政收 入
②斗争:南朝范缜提 出人的精神和肉体 是统一的,批判佛教 的形神分离观点;统 治者也几度灭佛;唐 中期韩愈用儒家的
天命论和封建纲常 反对佛教,并提倡复 兴儒学
-23-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 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四
时空坐标
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
()
A.相权有所分散
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
C.“外朝”参议要政
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
-20-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 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四
时空坐标
知知能能构构建建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参与决策,都 是为了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故选A项;由材料不能推断参与决 策的官员是贵族身份,无法体现出贵族化趋势,排除B项;政事堂是 唐朝中央机构,并非“外朝”,排除C项;材料介绍政事堂官员的组成, 没有涉及决策过程的透明开放,排除D项。
-21-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 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四
时空坐标
知知能能构构建建
-22-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 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时空坐标
知知能能构构建建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考点四
时期
发展
反佛斗争
-8-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 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知识梳理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知识梳理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

专题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1.三国与西晋(1)三国(220—280年)国号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魏年曹丕洛阳汉221年刘备成都吴229年孙权建业(2)西晋(266—316年):实现了国家的短暂统一。

①少数民族向内地迁徙。

②八王之乱加速西晋灭亡。

2.东晋与南朝(1)政治特点:士族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2)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①原因:北方战乱,人口南迁,补充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自然条件优越。

②表现: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明显进步。

③影响:促进江南经济发展,文化进步,民族交融。

3.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统治①民族交融: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的割据政权都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②淝水之战:前秦政权迅速崩溃,民族矛盾加剧。

(2)北魏孝文帝改革①措施a.政治: 。

b.社会习俗: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同汉族通婚。

②影响: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

[小结]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阶段特征1.政治:政权并立,更迭频繁。

2.经济:江南经济获得开发。

3.思想:儒释道三教思想交融。

4.民族:民族交融。

答案:220 匈奴、羯、氐、羌、鲜卑迁都洛阳民族矛盾二、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一)隋朝兴亡1.概况:581年建立,定都长安;589年,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统一;618年隋朝灭亡。

2.兴建仓库: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

3.大运河开通的意义: 、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促进了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1.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定都长安。

2.唐朝前期的繁荣(1)贞观之治(唐太宗):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2)武则天的统治: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统编教材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统编教材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统编教材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学段及学科
高中历史
教材版本
统编教材
单元名称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单元教材主题内容与价值作用
1、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使高中学生在初步接触唯物史观的基本特点和历史时空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趋势的认识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单元目标
通过教学目标的达成,能够进一步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树立对于家国情怀的人文追求。掌握历史发展脉络“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重点、难点与关键
(三)是否能够深挖教材信息,构建本单元不同课时内容间所学知识的联系(如教材33页பைடு நூலகம்敦煌莫高窟壁画利的唐朝曲辕犁”);
(四)是否能够运用有关史料,对历史知识进行合理评价(如对两税法利弊的认识)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第二课时:《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第三课时:《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
教学难点: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区域开发。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
教学设计建议:(一)指导学生明确时代特征和史学价值
(二)结合义务教育阶段所学知识进行课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建议:(一)遵循课标要求达成有效教学
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2.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3.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4.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教学重点)5.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区域开发(教学难点)6.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复习课件: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复习课件: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的管辖 .
归附:东突厥灭亡后,回纥南移,归附唐朝 册封: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瓦解:9世纪回鹘政权瓦解。隋唐时期的回纥人是维吾尔族 先民的主体
统一: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
吐蕃 和亲: 文成公主入藏 .
西南
会盟:9世纪中期,唐蕃会盟
南诏 南诏王多经唐朝加封;遣子弟入唐学习
东北 靺鞨 册封:唐玄宗册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618年 唐朝建立
江南经济发展
907年 唐朝灭亡
九品中正制
孝文帝改革
三省体制、 租调制
科举制
开明民族政策
三省六部制、御史台、 租庸调制、两税法
主题概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这是中华文明的成熟时期,具体表现在: (1)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民族交融局面;隋唐时期结 束分裂,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3)制度创新:选官制度由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 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 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 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 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 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深化拓展]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1.内涵:民族交融是指各民 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 言、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趋向一致。 2.原因 (1)根本原因:在共同生活的地域内,民族之间密切交往,互相影响。 (2)具体原因:先进文化吸引;战争影响;统治政策推进。 3.方式 (1)民族迁徙:少数民族内迁,与汉族人民杂居相处。 (2)联合斗争:各族人民联合斗争,反对统治者剥削压迫,民族联系更加密切。 (3)友好往来:北方几次短暂统一造就的和平环境使民族交融加快。 (4)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返回 解析
返回
9.(2016·全国卷Ⅲ)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 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 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 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文学艺术与社会环境的关 系。皇帝好恶和朝代更替都是影响社会对艺术评判的因素,但不 是主要因素,故排除 A、D 两项;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说 法过于绝对,故排除 B 项;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 既与王羲之的艺术成就有关,也与社会环境和时代选择分不开, 故 C 项符合题意。 答案:C
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
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
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解析
返回
6.(2017·全国卷Ⅱ)《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
女子达到 13 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
A.抵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
C.增加财税收入
D.稳定个体小农
解析:材料显示政府是分散土地经营,不是抵制土地兼并,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对人口增长的相关信息,故 B 项错
误;材料中“按户缴纳赋税”“必须嫁娶,不得拖延”说明政
府鼓励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生产,以此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 C
文化雕版印刷术、火药发明;书法成为自觉的艺术,文人画开始
出现,绘画理论形成,唐诗繁荣;佛道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又 呈现三教合一的趋势。
大题增分
01 高考“两大视角”解读
考什么·怎么考——析得清清楚楚
02 素养“通史融会”提升
是什么·为什么——学得明明白白
03 大题“针对题型”增分
差什么·补什么——练得扎扎实实
(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享 有特权,佛教盛行,地主庄园经济、寺院庄园经济膨胀。这一 时期,战乱频仍,社会精壮劳动力的损失极大。庄园经济恶性 膨胀,大量隐匿农户,封建国家与地主、寺院争夺对土地和劳 动力的控制也就非常剧烈。
返回
(3)商品经济水平较低。战乱、分裂的局面下,商品经 济发展缓慢,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占主体地位。
返回
二、从“命题意图”析高考
(一)探索知识的深度 第 2 题,给定唐代后期某一地区的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隐 性考查小农经济的发展。 第 5 题,以武则天时期议政机构改名、议政人数增加、议政 人员更替切入,考查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加强皇权的作用,深 化考生对三省六部制的认识。 第 9 题,题干给出了唐太宗推崇王羲之书法的新情境,考查王 羲之在书法史上地位确立的原因,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 唯物史观,使考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历史价值。
A 项错误;官修史书更易颂今,使历史评价有失公正,B 项错
误;解释历史往往都带有主观性,而非客观性,D 项错误。 答案:C
返回
7.(2016·全国卷Ⅱ)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
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
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三项在材料中均无从体现。
答案:A
返回
2.唐代敦煌户籍残卷记载:700 年,户主张玄均 34 岁为丁男,户
内另有丁男 1 人,寡 1 人,合应授田 230 亩,而其实际授田为
75 亩;721 年,董思切一户应授田 131 亩,而实授田为 28 亩。
这反映了唐代
()
A.田制已遭到破坏
B.分配土地严重不均
通史串讲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进一步
发展;隋唐时期,典章制度发达,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进一步 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耕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经济得到
开发;隋唐时期,经济政策调整,生产工具改进,交通发达,农 业、手工业繁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丝织业;白瓷;灌钢法(魏晋南北朝)→缂丝;制瓷业形 工
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造船业;官营手工业雇匠(隋唐) 业
北方商业一度破坏;洛阳、建康等城市繁荣(魏晋南北 商
朝)→大运河;陆上、海上丝绸之路;柜坊、飞钱;城 业
市中市坊分开(隋唐)
返回
02
试能力——析“材”证“史”
OPTIO N
返回
1.《抱朴子·吴失篇》说,东吴大姓“僮仆成军,闭门成市,牛羊
掩原隰,田池布千里”。这说明当时东吴
()
A.地主田庄自给自足
B.不注重保护环境
C.士族制度十分腐朽
D.农业商品化加强
解析:地主田庄的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占有大片
土地和山林川泽,种植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还经营手工业、
渔牧业,材料讲述东吴大姓的经济状况,可以“闭门成市”,
结合东汉以来田庄经济的发展状况,故 A 项正确;B、C、D
返回
10.(2014·全国卷Ⅰ)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
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
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解析:由材料可知,唐高祖认为自己是老子的后裔,故把老子置
户数 24 103 10 2 139
户数比例 17.3% 74.1% 7.2% 1.4% 100%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解析
返回
3.(2014·海南高考)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 15 岁男子依照制度
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 15 岁、
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
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解析:从官修史书的参与者来看,政治意味很强,政府主导
修史的方向,反映了官修史书的政治性,故 C 项正确;历史
记载的真实性体现在对史实的如实记录,而材料信息未体现,
返回
(二)转换知识的角度 第 4 题,传统上一般考查唐末藩镇割据对中央集权的削弱 作用,但此题材料却从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反映出藩镇对中 央的维护作用,给了考生一个不一样的“藩镇割据”,体现了 对考生辩证认识问题能力的考查。 (三)拓展知识的宽度 第 6 题,通过古代史书由私家修撰转变为官修并由宰相主 持、皇帝参与的变化切入,考查历史主干知识——重史传统。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解析
返回
5.(2018·全国卷Ⅱ)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
不断出现店肆,如长安胜业坊出现卖蒸饼的店家,宣平坊内
有油坊等。这说明当时
()
A.城市坊市分离格局已形成 B.政府重视对城市严格管理
C.商业活动突破了空间限制 D.政府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城市坊市分离的格局形成于唐朝之前,且从材料中“坊
内也不断出现店肆”可知,坊和市界限不是十分严格,故 A
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政府重视对城市严格管理,故 B 项错
项正确;材料中说明是发展个体小农,不是稳定个体小农,故
D 项错误。 答案:C
返回
(二)着眼于政治层面
4.(2018·全国卷Ⅰ)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
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于孔子之上;武则天却把佛教置于道教之上;而唐武宗则大规模
“灭佛”。由此来看,儒家思想的政治地位相对比较稳固,没有
太大的起落,故 C 项最符合题意。A 项说法过于绝对,三人的
行为很难决定宗教的兴亡;B 项说法错误,武则天时期佛教的地
位就超越了道教;D 项不符合史实,既然佛教能够在当时排位靠 前,说明其还是有一定的社会基础的。 答案:C
04 通史综合检测
返回
01 高考“两大视角”解读 考什么·怎么考——析得清清楚楚
返回
一、从“考点布设”析高考
(一)着眼于经济层面
1.(2017·全国卷Ⅱ)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
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
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解析:题干体现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科举制是封建选
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
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出身卑微的读书人为了入
仕,刻苦读书,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故选 D
项。官员的文化素养和能力是两个概念,故排除 A 项。题干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