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马原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总结
马克思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应用答:1)含义:①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②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2)特点: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它随时间、条件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它贯穿于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中。
3)作用:① a.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前提,为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提供条件。
b.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作用、吸引有利因素来发展自己,推动事物的发展。
c.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② a.斗争性使矛盾双方的力量发生变化,推动事物发展。
b.矛盾的斗争突破某一事物的界限,使旧的统一体瓦解,旧事物转化为新事物。
4)联系:(辩证关系)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
A.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性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B.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5)方法论:A.坚持用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全面地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的那一面B.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
2.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应用。
答:(一)主次矛盾1)辩证关系原理:①主要矛盾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2)方法论:办事情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善于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3)应用:①说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②说明我国现阶段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制度。
③说明对待股份制,不能笼统地判定它的性质,国家和集体控股,股份制就有明显的公有性质。
(二)矛盾的主次关系1)原理内容:①在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
(完整word版)马原期末复习重点
马原期末复习重点整理1.第一章第一节一之(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P32: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32-倒1(1)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33-1(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没有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1)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33-2(2)物质的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物质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静止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又是未来运动的起点)。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把握二者辩证关系有重要意义。
3、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1)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一去不复返);33-3(2)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其特点是三维性;33-34、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从本质上说也是物质的。
33-34(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33(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33(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3-342.第一章第一节二之(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37: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37-3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开学说明。
38-4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3.第一章第一节三之(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P42: 1.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马原知识点总结期末
马原知识点总结期末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1.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意识,社会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和法律等上层建筑;社会的发展总的来看,是不断推动生产力进步的生产关系的进步。
即是说,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历史的发展总的来说,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历史。
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2.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是主观臆造的,而是通过对历史和社会实践的概括总结得出的。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是空想的历史观,而是实证历史研究的精神产物;不是书斋里的思辨,而是全面观察社会生产实践的真理;不靠个人的意识和意志,而是派大量的社会实际调查询问、编制和综合资料。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1.社会生产和劳动在社会形态中的基本地位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之一,就是通过劳动创造新的产品,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这是人的生活第一的历史要求。
在社会生产中,劳动是一切的最终的和永久的根源;劳动是一切的财富创造者。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基本原理1.社会变革和社会革命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在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日益加剧的阶级斗争基础上产生的,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和不稳定性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推动和影响下产生和发展的。
2.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是根本的,维护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有效形式。
3.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强保证,是国家政权的表现形式,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最佳形式,是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国家安全和稳定的最有力的保障。
《马原》期末知识点复习与总结
《马原》期末知识点复习与总结马原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我国大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理论课程。
通过学习马原,可以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概念和理论,具备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下面是对《马原》期末知识点的复习与总结,供参考。
1.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基本原理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理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3.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和社会革命理论-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任务和基本路线4.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共产党的最早领导者和主要创立者-中国共产党的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和理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使命5.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理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人文主义等的比较-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传统文化等的关系6.当代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与误解-资本主义复辟和意识形态的压力-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困难和挑战-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意义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以上是对《马原》期末知识点的复习与总结的主要内容,每个知识点都需要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理解。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熟练掌握,可以提高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马原期末复习知识总结
马原期末复习知识总结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1. 世界观:指人们对世界、对人生、对人类社会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2. 方法论:是研究和解决问题的一套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世界观,强调矛盾的普遍存在和发展,以及事物变化的根源与动力。
4.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论,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关系1.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存在形式,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2.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或者精神是世界的根本存在形式,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3.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关系表现为认识论、本体论和价值论三个方面的斗争。
三、客观和主观的辩证关系1.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论,包含了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方面。
2. 客观性:是指事物和现象在存在上的独立性和客观规律性。
3. 主观性:是指人的意识、思维和判断等活动的特点。
4. 客观与主观的辩证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既强调客观规律性,又强调主观能动性。
四、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 实践: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现实的改造活动,也是认识的来源和准绳。
2. 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理解,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3.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表现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真理性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
五、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1. 物质是世界的本质和实在,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存在的基础。
2. 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是人类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3. 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表现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力。
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 生产力:指人类在生产实践中所创造的消费资料和生产工具,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2. 生产关系:是在生产力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权利义务关系。
马原期末复习要点-完整版详细版
复习要点:绪论: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后人进一步创新发展了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同时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即现代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它一方面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革命运动的反映,另一方面又是为实现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自由资本主义时代,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特定的阶段--机器大工业的社会化生产的新的阶段。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和基本矛盾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根本的社会经济根源。
1825年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周期性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制度并不能保证社会生产力的充分发展,相反,这种生产力正在起来反抗束缚它进一步发展的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
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19世纪30年代以来,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在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开始上升到了首位。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在当时欧洲的发达国家,已经逐步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工业无产阶级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
无产阶级需要科学的理论。
这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实践和阶级基础。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成为真正科学理论的创立者,与他们个人的主观条件即与他们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是分不开的。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马原》复习资料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理论来源、经典著作、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答: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经典著作:两人《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新莱茵报》马《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恩《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整理出版《资本论》二三卷鲜明特征:(1)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应。
(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2)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按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它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1)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2)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3)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可知论VS不可知论;唯物史观VS唯心史观;辩证法VS形而上学)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3、物质观(物质的含义、意识的含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运动观(运动的含义、运动与静止、运动与物质的关系)、时空观(时间的含义及其特点、空间的含义及其特点、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答:(一)物质观物质的含义: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意识的含义: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物质觉得意识。
马原期末知识总结
马原期末知识总结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叶以后在世界上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的科学理论和社会实践指导思想。
(1)马克思主义的起源马克思主义最早的概念是在德国出现的,主要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
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著作,如《共产党宣言》等,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思想。
(2)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逐渐发展为一个庞大系统的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1)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强调宇宙界是一个无数矛盾斗争的复杂系统,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通过矛盾的斗争,事物才能不断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物质第一性原则、任何事物都存在内因和外因的联系、量变转化为质变、否定之否定原则等。
(2)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又一个基本观点,强调人类社会是物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必然的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社会革命的规律、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等。
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法则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基础,主要包括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法则。
(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包括:矛盾普遍性与斗争性、事物发展的主导性、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等。
(2)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法则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法则包括:否定之否定、质量互变、肯定的否定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马克思主义与自然科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科学是揭示客观规律性的一种学科,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其相互联系的一面。
自然科学在实践中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以及唯物辩证法的方法,可以更好地揭示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2.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密切相关。
(完整)马原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超详细版),文档
马原期末总复习知识点重点汇总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含义1、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学说是关于社会睁开规律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①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1848 年初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
②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资本主义经济的睁开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供应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3、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睁开的。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一致。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睁开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世界观与哲学的根本问题1、世界观与哲学的根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关系的根本见解。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依照的根本方法。
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的重要根本问题,是思想和存在关系的问题。
思想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根本依照。
3、哲学又能够划分为可知论和不能知论。
①可知论:主张世界是能够认识的,包括唯心主义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可知论。
②不能知论:主张世界是不能够够认识的,只有少许唯心论是不能知论。
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①辩证法是用联系和睁开的见解对待世界,认为事物是宽泛联系和睁开变化的,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②形而上学是用孤立、静止的见解对待世界,认为世界上所有事物和现象,都是孤立存在的,是静止不变的。
形而上学否认事物睁开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③辩证法的三种根本历史形态:朴素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④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宽泛联系和永远睁开的科学。
客观辩证法: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自己固有的辩证运动规律。
主观辩证法:亦称“思想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辩证法是第一性的,主观辩证法是第二性的。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改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为划分哲学中的根本门派确立了科学的标准。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极其理论意义1、辩证唯心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列宁的物质见解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经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知识(完整版)
一、简答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答案: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④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2、怎样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答案:首先回答实践的含义,然后实践的特点,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的本质,最后是回答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的本质:(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社会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方法论?答案: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有保留其积极因素。
方法论:这告诉我们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既不能完全肯定一切也不能完全否定一切.肯定中包含否定。
否定中包含肯定,尤其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时,我们因该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4、怎样理解价值与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答案: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期末马原知识点总结
期末马原知识点总结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唯物的;世界的发展变化是由物质内在的矛盾性运动和相互作用决定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是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反对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
它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规律性。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基础。
3.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实践的反映。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基础。
4. 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这主要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阶级斗争、社会形态的更替等规律。
5.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着不同的阶级,阶级是根本的社会政治实体。
资本主义社会是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而产生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无阶级社会。
6.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的内在矛盾推动而产生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它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周期性经济危机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等内容。
2.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辩证法的哲学,包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过程、规律、方法和哲学基本原理的阐述。
3.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对社会发展规律、阶级斗争规律、社会形态更替规律的研究。
4.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包括对道德、价值、人的本质、人的自由等问题的阐述。
5.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是对科学研究方法、科学实践、科学发展规律等问题的阐述。
马原期末重点总结
马原期末重点总结1. 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是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先进的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相互联系的,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实践指导。
2.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范畴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基本范畴包括矛盾、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运动发展。
3.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人的认识源于社会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实践的本质是人类与自然的物质交往,包括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认识实践。
4. 认识的辩证过程认识的辩证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从实践的感性认识到抽象的理性认识,再从抽象的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感性认识。
5. 矛盾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矛盾论的基本观点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论的方法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
6. 唯物史观和历史辩证法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历史辩证法是研究历史发展规律的方法论,包括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连续性、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
7.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哲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主体是能动的,能够通过对客体的实践改造来认识客体。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辩证的,既是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又受客观规律的限制。
8. 必然性与自由意志的关系必然性与自由意志的关系是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必然性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自由意志是对主观能动性的实现。
必然性与自由意志是辩证的统一,在实践中实现。
9. 实践的历史和社会条件实践的历史条件是指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发展。
实践的社会条件是指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
实践的历史和社会条件决定了人类实践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10. 价值和人的全面发展价值是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的重要范畴,是社会实践目标与人的需要的统一。
马原期末考试各章复习要点
各章复习要点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和三大直接理论来源4、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客观和主观条件5、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第一章:唯物辩证法1、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哲学,二者的关系。
2、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所包含的内容,对两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所形成的不同派别。
3、关于世界的本质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的不同派别4、关于世界的状态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的不同观点5、哲学史上对物质的认识所经历的发展历程及其不同阶段的具体表现6、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概念、唯一特性和根本属性的认识7、如何正确理解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否认这种不可分割性会导致哪些错误观点。
8、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是什么9、物质的两种存在形态是如何区分和统一的10、意识的本质是什么11、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12、现实生活中如何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及其现实意义14、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是什么15、如何理解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及其方法论意义16、如何理解发展的实质和过程性及其方法论意义17、事物发展的三大根本规律及其分别揭示的内容18、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各自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及其相互关系;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方法论意义。
19、质量互变规律: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生活中如何坚持和运用好适度原则;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20、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特点及其方法论意义。
21、坚持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着重需要增强哪些方面的思维能力第二章:认识论1、实践的内涵和基本特征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3、认识的本质是什么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与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5、认识的发展: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具体形式;二者的辩证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分别会导致哪些错误。
(完整word版)马克思原理复习资料(word文档良心出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一、简答题1、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是什么?(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D、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2、规律及其根本特点●规律就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根本特点:1、必然性 2、普遍性 3、客观性3、物质世界的三大发展规律分别是什么?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什么?●物质世界的三大发展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4、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C、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5、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论述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基本原则的哲学基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共性。
建设社会主义又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个性。
邓小平理论,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就是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普遍性和中国的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6、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几个方面?●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的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7、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是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的过程。
8、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相互包含,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9、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规律分别是什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10、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主要内容。
《马原》-期末知识点考点总结
1.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意识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相互关系必然性与偶然性既对立又统一。
首先,两者相互对立。
它们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趋势,处于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
其次,两者又相互统一。
必然性与偶然性相互依赖:必然性离不开偶然性,必然性靠偶然性表现,靠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偶然性也离不开必然性,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制约。
在一定的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为事物存在和发展提供前提。
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2.为事物发展提供条件。
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各自得到发展。
3.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事物之所以能够转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具有相互贯通的关系,事物的发展方向是有规律地向自己对立面转化。
!!"#()&!1.引起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比的变化。
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引起矛盾统一体的破裂。
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的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4.质变与量变相互关系原理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的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3.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的。
马原期末知识点总结
马原期末知识点总结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整体,它是人类自己创造的,人类意识能够认识客观世界,参与改造世界,人与自然是统一的。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基本原理。
1.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发展的具体过程都是以辩证法为基本规律的。
辩证法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这种矛盾在事物的发展中表现为对立统一。
(2)质量互变规律: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由于事物内部矛盾的不断发展变化,事物的数量变化会引起事物的质量变化。
(3)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旧事物的消亡和新事物的产生是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的。
2.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而产生。
生产力的发展是第一生产关系发展的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会导致生产力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制度和社会变革是由物质生产条件和社会的生产关系决定的。
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商品交换和资本主义剥削。
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最根本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内容:1.商品和货币商品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生产者为了交换而生产的产品。
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
2.价值和剩余价值价值是商品的经济属性,是商品交换之间的等价关系。
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剥削工人而获得的价值。
3.资本和资本主义制度资本是一种价值的价值增殖。
资本主义制度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通过商品交换和剥削关系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形态。
4.资本主义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是指通过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压榨而获得剩余价值,这个剩余价值又被资本家用来扩大再生产。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世界的本质、人的本质和人与世界的关系。
2.物质与意识、本质与现象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主观反映物质的存在和运动的精神现象,物质是本质,意识是现象。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1.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物质是有永恒性和普遍性的,世界是运动着的。
2.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还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是生产关系的变革所引起的。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
2.辩证法的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还包括辩证法的思维方法,强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强调捕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和转折。
3.唯物史观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还包括唯物史观的方法论,认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研究历史是要以客观的态度和方法去看待和研究它。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理论1.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认为,世界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阶级的存在是因为社会中存在着私有制和剥削。
2.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学说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学说指出,意识形态的来源在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生产力决定的。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哲学1.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认为,政治是阶级斗争在国家机器中的反映。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2.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认为,民主必须紧密地联系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民主在社会制度基础上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第六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态学思想1.马克思主义的环境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环境思想认为,环境问题是人类发展的一个必然问题,和生产方式的选择和社会制度的选择密切相关。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大全
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意义。
2、为什么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3、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本质是指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4、意识的能动作用及表现。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5、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③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④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6、为什么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7、如何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②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具体表现在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8、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一方面,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另一方面,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
主要表现在: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又要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也就是要做到“异中有同,同中有异”9、如何把握量变、质变的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1.怎样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反映。
2.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创造性,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作用。
4.还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5.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6.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2.如何理解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事物是由多种矛盾构成的。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起次要作用的矛盾。
在每一对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
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
2 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就是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两点论”是指在分析事物的矛盾时,不仅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而且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
“重点论”是指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以此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
他们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地看,又要看主流大势发展趋势。
3.系统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的理解及其应用。
1.系统思维能力就是从事物相互联系的各个方面及其结构功能进行系统思考、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提高系统思维能力,要坚持系统观念,用系统思维的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
2.应用:坚持系统观念,提高系统思维能力,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与局部、当前与长远、宏观与微观、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特殊与一般的关系;要立足现实需要,以系统思维聚合力,用系统方法谋全局,把历史、现实和未来贯通起来审视,把近期、中期、远期目标统筹起来规划,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略、战略性布局和整体性推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总结绪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三个角度:a、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b、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性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讲,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分别对应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形成经历的三个阶段:及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意识。
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
实践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实践是人的存在的特有方式:一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二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的集中体现三实践是人的现实社会关系的基础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事物的普遍联系:首先,联系具有普遍性多样性;其次,联系具有客观性条件性;最后,联系具有系统性。
发展、新事物、旧事物: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世界的运动和发展: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和存在方式。
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物质不能离开运动而存在另一方面,运动时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一,偶然之中有必然,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二,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没有离开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回相互转化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的原因:第一,对立统一规律解释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钥匙”;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1、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特性。
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促进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特殊性:一是不同的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一,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二,二者相互连接,不可分割。
共性离不开个性,个别总是与一般相联系三,二者相互转化,讲究条件,矛盾普遍性的最高层次,就是矛盾存在的绝对性质量互变规律:量变是质变的必然需要,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换的规律性。
否定之否定关系: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
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
矛盾分析法作为把握世界的根本方法:一,坚持一分为二二,坚持在矛盾的统一中把握对立,对立中把握统一三,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重点论:两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
在研究复杂事物矛盾发展过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偏废。
重点论与两点论相统一:在研究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之间的辩证关系时,特别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在坚持两点论的前提下,坚持重点论。
这是唯物辩证法必须牢固坚守的一个基本的理论阵地。
规律及其客观性: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属性,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自然与社会都具有客观物质性,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联系主要表现在:自然规律是社会规律存在的基础区别表现在: 1.各自存在的领域和作用不同 2.各自期作用的方式和条件不同意识的作用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和选择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通过对自身的反思和实践活动,指导、控制、改造人自身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要做到: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二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实践是认识的检验标准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主体的能动性表现在:1,主体反映的主动性 2,主体反映的目的性3,主体反映的创造性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生动的直观,具有直接性和表面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感谢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2,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想认识相互渗透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想认识不可能自发的实现,需要认识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
一是必须在实践中占有丰富的、真实的感性材料二是必须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思维中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加工真理的客观性: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一,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是实践的基本原则二,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包容、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军事实践的特点:1,对抗性和暴烈性 2,主客体间的双向能动性 3,多变性和不确定性 4,间断性和连续性5,鲜明的社会历史性军事认识的特点:1,军事认识的隐蔽性2,军事认识的不确定性 3,军事认识的时效性 4,军事认识的超长性5,军事认识检验的残酷性第三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社会的反映。
它是具体的,历史的。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为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二社会意识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三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
四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3,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就能有力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历史可以划分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基础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它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社会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2.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与发展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表现形式与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阶级斗争,革命与改革1.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一切阶级斗争,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着经济利益这个核心展开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