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民事立案制度

合集下载

论民事立案登记制度

论民事立案登记制度

论民事立案登记制度
民事立案登记制度是指我国民事案件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后,需要进行登记并核定立案。

该制度作为司法实践中的一项重要程序规定,旨在保障诉讼主体的合法权益,确保诉讼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民事立案登记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确保诉讼活动的合法性、规范性和公正性。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 登记环节:当事人提起诉讼后,需要向人民法院递交诉状和相关证明材料。

法院根据规定的程序对材料进行登记,形成案件登记表,并为该案件分配案号,以标明该案件已进入司法程序。

2. 立案条件:法院在登记同时,还需要对诉讼材料进行审核,判断是否符合立案条件。

如果被告拒绝履行义务、侵犯人身权益、财产权益等,凡符合法定立案条件的民事案件,都应当予以立案。

3. 立案决定:法院根据审查结果,决定是否立案。

如符合立案条件,法院便发出立案决定书,并向当事人发出立案通知书。

如果不符合立案条件,法院会作出不予立案决定,并向当事人明确说明理由。

4. 立案登记后的程序:立案登记后,案件进入审判阶段。

法院将依法组织审理,并对案件进行查明事实、适用法律,最终做出判决或裁定。

通过民事立案登记制度,可以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益,确保诉讼活动的合法正当性,提高审判工作的效率和公正性。

同时,也便于法院对各类案件进行统计分析,为司法改革和完善法律制度提供数据支持。

论我国民事诉讼立案制度的困境及优化途径

论我国民事诉讼立案制度的困境及优化途径

论我国民事诉讼立案制度的困境及优化途径摘要:立案是指人民法院经过审查之后认为原告的起诉符合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条件,从而受理原告起诉的诉讼制度。

立案的目的是为了正式启动民事诉讼程序,使案件进入诉讼系属状态。

但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对于起诉条件的规定却不利于合理启动民事诉讼程序,从而不能较好地保障当事人的诉权。

而且现行《民事诉讼法》在原告起诉与被告答辩之间强行设置了法院审查程序以阻止一部分不符合起诉条件的诉将被告拖入讼累之中,但是这种审查程序从法理角度看既不符合诉讼的公正价值,也不利于节约有限的司法资源。

我国的立案制度规定在《民事诉讼法》第二编第十二章的起诉和受理一节,本文试图通过对现行民事诉讼立案制度进行剖析,分析目前立案制度的问题所在并提出一些改良建议。

关键词:民事诉讼;立案制度一、当前立案制度所存在的问题(一)起诉条件设置较高,不利于保障原告之诉权现行民事诉讼法将起诉条件设置的过高,这是考虑到当下“案多人少”的司法困境,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2018年的工作报告显示,全省法官年人均结案157件,其中399名法官年人均结案超过300件,特别是在法院员额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基层法院的员额法官每年都面临巨大的办案压力。

立法者正是基于此设置了较高的起诉条件,《民事诉讼法》第122条规定的起诉的积极条件既有形式审查要件,又有实质审查要件。

《民事诉讼法》第122条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下列要件:(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二)有明确的被告;(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问题在于其中的第一项和第四项的规定是无法通过形式审查就做出判断的,必须通过实质审查以及原被告双方之间的辩论来认定。

大陆法系国家将第一项及第四项称之为诉讼要件或者实体判决要件,即受诉法院对案件实体争议有权作出判决的前提条件。

而实质意义上的立案登记制则要求当事人只要提供符合形式要件的诉状并交纳诉讼费用,法院应当一律接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从而保障当事人的诉权。

立案的规章制度

立案的规章制度

第一条为规范立案工作,确保案件处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维护司法公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机关实际情况,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本机关内部立案工作,包括刑事案件、民事案件、行政案件和其他需要立案的案件。

第三条立案工作应当遵循依法、公开、公正、高效的原则。

第二章立案范围与条件第四条本机关立案范围包括:(一)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规定的民事纠纷;(三)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规定的行政争议;(四)其他依法需要立案处理的案件。

第五条立案条件:(一)有明确的原告或被告;(二)有具体的诉讼请求;(三)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四)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或控告条件;(五)不属于本机关管辖范围。

第三章立案程序第六条立案程序分为以下几个步骤:(一)立案申请:当事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向本机关提交立案申请,包括起诉状、证据材料等。

(二)审查材料:立案工作人员对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查,确认是否符合立案条件。

(三)决定立案:经审查符合立案条件的,立案工作人员应当作出立案决定,并告知当事人。

(四)登记立案:立案工作人员将案件信息登记在立案登记簿上,并出具立案通知书。

(五)送达立案通知书:立案工作人员将立案通知书送达当事人。

第四章立案期限第七条立案期限自立案材料提交之日起计算。

(一)刑事立案期限:自收到立案材料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二)民事立案期限:自收到立案材料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三)行政立案期限:自收到立案材料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

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立案期限的,应当经立案工作领导小组批准。

第五章立案监督与责任第八条立案工作应当接受上级机关和本机关内部监督。

(一)上级机关监督:上级机关对立案工作进行检查,确保立案工作符合法律法规;(二)内部监督:本机关内部设立立案监督小组,对立案工作进行监督。

第九条立案工作人员在立案工作中应当遵守以下规定:(一)依法履行职责,确保立案工作公正、高效;(二)保守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三)不得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四)不得徇私舞弊、滥用职权。

浅析立案登记制度

浅析立案登记制度
浅 析 立 案登 记 制 度
王艳萍
摘 要 :任何 法律制度的建 立都 必须与本 国的 实际情 况以及 国家的法律体制相联 系。我 国法院 自2 0 1 5年 5月 1日起全面 实行 立案登记 制度 ,案件 的受理制度 ,由立案 审查制 变立案登记制 。本 文通过 对立案 审查制度优缺 点的分析 ,希 望能找到充 分发挥立案登 记制度作 用的

释不属 于法院主管范 围的案件 ,即使法院进行 了登记 ,也 应当裁定不 予
受理或驳 回起诉 。 二 、立案登 记制 度与立案审查 制度的比较 对于立案审查程序来说 ,只有经 审查符合起诉条件 的 ,法院才予 以 立案受理 ,也就是说作 为案件 的当事人 ,你 的起诉必须符 合诉讼法 的 四 个硬性规定 ,如果不符合 的话 ,法 院就有可 能拒 收你 的诉状 。而立 案登
之后再予以实施。
立案登记 的范 围为一 审 案件 ,不 包括 上诉 、申诉 和 申请 再 审 的案 件 ,因立案登记制度 主要解决 的是起诉难 的问题 ,旨在解 决部分法 院对 于 当事人起诉 的案件既不受理 、也不依法 出具不予受理裁 定甚至连起 诉 材料都拒绝接收 的问题 。而上诉 、申诉 、再审 为已决 案件 的纠错程 序。 因此 ,立案登记制度并不适用 于这些案件 。 当然 ,立案登记制度也并不意 味着今后人们 向法 院提起的每个诉 讼 案件都必然会被法 院受理 。因为法 院审理案件与否最终还 要遵循包括 三 大诉讼法在 内的相关法律法规——一对于依据现行法律法 规及其 司法 解
( 二 )适用 范围
过程 中一并审理 ,法院却经常在审查立案 的阶段 ,就简单 地以不符合 条 件为 由将原告的起诉拒之于门外 。立案登记制下 ,当事人 只要提供符合 形式要件的诉状 ,法院应 当一律接收 ,法院在原告起诉 的阶段只对诉状 做形式上的审查 ,具有实质意义 的审查是在案件登记并 系属于诉讼程 序

《民事立案登记制度研究》范文

《民事立案登记制度研究》范文

《民事立案登记制度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司法体系当中,民事诉讼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对于保护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正、公平、有序发展,民事立案登记制度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民事立案登记制度的内涵、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二、民事立案登记制度的内涵民事立案登记制度,是指当事人将所涉及的民事纠纷事项向法院提出诉讼申请,法院对申请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予以受理的制度。

这一制度的核心在于确保法院对符合条件的案件进行及时、公正的受理,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三、民事立案登记制度的现状当前,我国民事立案登记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首先,这一制度有效保障了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提高了司法公正性。

其次,通过实行立案登记制度,大大降低了法院的办案压力,提高了司法效率。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四、民事立案登记制度存在的问题(一)立案审查标准不明确当前,对于何种情况的案件应予以受理,何种情况的案件应不予受理,法律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指导标准。

这导致在具体操作中,各地法院对相同案件可能做出不同的决定。

(二)异地诉讼立案难由于户籍制度和地区限制的存在,许多当事人在异地提起诉讼时面临诸多困难。

虽然法律已经规定了异地诉讼的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许多障碍。

(三)信息化程度不足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许多法院并未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立案登记的效率。

这导致许多当事人需要亲自前往法院办理相关手续,增加了诉讼成本和时间成本。

五、完善民事立案登记制度的建议(一)明确立案审查标准为了确保各地法院在处理立案申请时能够遵循统一的审查标准,建议最高人民法院出台更为详细的指导性文件,明确何种情况的案件应予以受理,何种情况的案件应不予受理。

同时,各地法院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二)简化异地诉讼程序为了解决异地诉讼立案难的问题,建议进一步简化异地诉讼程序。

例如,可以建立全国统一的在线立案系统,使当事人可以在任何地方通过互联网提交诉讼申请。

刍议民事初审立案制度

刍议民事初审立案制度

刍议民事初审立案制度Ξ黄玉麟(湘潭大学法学院,湖南湘潭411105)摘 要:针对立案工作特点,结合对诉权的尊重和保护,通过我国的起诉和受理的现状,探讨关于初审立案的两种不同制度的问题。

关键词:诉权;立案登记制度;立案审查制度中图分类号:DF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334(2009)03-0045-03 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关键时期,很多矛盾和问题都会反映到审判工作来,司法实践中在立案环节随意限制和剥夺当事人诉权行使的现象十分突出。

如某高级法院下发的内部文件就规定,对集资纠纷、土地纠纷、职工下岗等13类“涉及面广、敏感性强、社会关注”的案件暂不受理[1]。

如果各级人民法院对一些新类型案件和敏感案件应否受理认识不一,制定不同的标准,就会引发、扩大矛盾,激发不安定因素。

研究立案制度对于维护当事人诉权,完善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拟对民事立案制度的改革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我国民事立案制度之现状与问题评析《法律辞典》对“立案”的解释:“立案是民事、行政、刑事诉讼程序的开始阶段,人民法院、公安、检察机关对管辖范围内发生的民事纠纷、行政侵权争议和涉嫌犯罪行为进行审查后,决定列为诉讼案件进行侦查或审理的程序。

”民事诉讼立案由起诉和受理构成,是公民诉权与司法权力相联系的纽带,缺其一则不能产生启动司法程序的效力。

作为宪法权的诉权是当事人请求法院行使审判权以保护其民事权益的权利[2]。

当事人有无诉权,以及诉权能否实现,由起诉及立案环节所决定。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了立案审查程序,经审查符合起诉条件的,才予以立案受理,法院作为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渠道,也是最后的救济关卡,承担着彰显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职责。

但是,现行立案审查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以下弊端。

(一)立案庭的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偏低。

20世纪末始,由最高人民法院统一部署,全国法院普遍展开了较为彻底的工作改革,即建立立案庭,由其专司案件受理,在立案工作中推行公开立案,接受当事人监督。

我国民事诉讼立案审查制度的重构

我国民事诉讼立案审查制度的重构
( h n o g Unv ri Jn n 2 0 0 , ia) S a d n iest ia 5 1 0 Chn y,
Ab ta t s r c :Th i i c s — ii g c ns s p i n i o t n a t o i i a to e cv l a e fln e or hi s a mp r a t p r fc vl c i n.Ac o di g t h a i c r n o t e b sc
t or ft e t a iina i htofa to n he t or fee e t o e u i n a iia i n,t e he y o h r d to lrg c i n a d t he y o lm n spr s c to nd ltg to he c n—
Th n tt to lRe o s r c i n o h v l e I s iu i na c n t u to ft e Ci i
Ca e Fii n o s i n Ch na s - lng Ce s r h p i i SUN o g— i g n lan
p o e u i n a r e tt e p r i s rg c i n,i i rtc lt e o t u tt i i c s —ii g c n— r s c to nd p ot c h a te ’ i htofa to t sc iia o r c ns r c hec v l a e fln e s s p i or hi n Chi a a m p e e t f r alc n or hi n t ou s i i pr c d e r f r . n nd i l m n o m e s s p i he c r e ofcv l o e ur e o m

浅析我国立案登记制度

浅析我国立案登记制度

使用简洁的语言 ,简明扼要地在向法院提交的起诉状 中至少载明
包括对法院具有管辖权的简要阐述 、对诉讼请求的简要 阐述 、寻求
的作 出救 济判 决 的请 求三 个方 面 内容 即 可 ,只需 要能 够让 被 告清
楚该起诉状内容即可 ,在提起诉讼后还需要原告将传票和起诉状
送 达 到被告 手 中。
我国立案登记制度对起诉条件依然有一定的门槛 ,已经导致人案 矛盾更加突出,如果 目前我国实行与国外一致的立案登记制度 ,案
件将会出现更大的增长 ,现有 的司法资源并不能完全满足案件大
量增长的需要 ,会导致法官工作压力进一步加大。
(二 )缺乏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法院应当是解决矛盾纠纷的最后手段,司法裁判具有终局
(三 )国内外对比
通过前文的论述 ,我们可以明确我国 目前实施的立案登记制
度并不是不需要任何审查即对所以案件予以立案 ,而是依然要审
查其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而且涉及到一定程度的实质审查 ,同时也
不是对所有类别的案件均适用立案登记制度。而在法治发达国家,
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诉讼 ,均只需要
三 、实施 “准立 案登记 制度 ”的原 因分析
我国 目前实施 “准立案登记制度”应当是依据我国的现实国
情确定的,符合我国实际情况 ,毕竟国内外现实 国情不一致 ,就我
国目前而言至少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 )司法 资源有 限
立案审查制度下 ,人少案多 、人案矛盾突出的问题 已经存在
(二 )对起诉条件仍涉及实质审查 根据《行政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 ,法律规定的起诉 条件至少包括利害关系人 、明确的被告 、具体诉讼请求和事实依 据 、受案范围和管辖四个方面 ,法院在立案时应 当审查当事人起诉 是否符合前述四个条件。上述四个条件看似简单 ,但是实质上法官 根据这四个条件审查时不仅仅涉及形式审查 ,还会涉及实质审查 , 实际上在大陆法系国家利害关系人 、具体诉讼请求和事实依据 、受 案范围和管辖均是实质审查的范畴。例如对是否为利害关系人 的 审查 ,必然涉及对案件事实和理由的判断 ,这从相应 的裁判文书中 可以明显看 出,例如广西壮族 自治区合浦县人民法院(2015)合立 行初字第 1 1号不予立案的行政裁定书c 关于是否具有利害关系的 表述表明法院对当事人与行政 行为是否具有利害关系涉及实体审 查。而且我国法律并未对“利害关系”的标准进行详细规定 ,这也可 能会导致某些法官会将对利害关系的审查演变为对是否是适格原 告的审查 ,进行完全的实质审查。 (三 )并非 所有 案 件均适 用 立案 登记 制度 我 国目前并未将所有类别的案件纳入立案登记制度的实施范 围 ,所 以不是所有的案件均适用于立案登记制度的相关法律规定 。

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有哪些

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有哪些

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有哪些民事诉讼是指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就民事权益的确权、维护权利或解决争议,通过司法机关进行的法律程序。

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主要包括立案、举证、开庭审理、判决和执行等环节。

下面将对每个环节进行详细介绍。

一、立案1. 提起诉讼:当事人将民事争议提交给人民法院,申请开展民事诉讼程序。

2. 受理与审查:法院对提起的诉讼申请进行受理和初步审查,确定符合立案条件的案件。

3. 确定管辖权:法院需要确定自己是否具有管辖权,即该案件是否属于法院所在地、专属管辖或同级法院管辖范围内。

4. 立案通知:法院根据审查结果向当事人送达立案通知书,通知当事人补充材料、缴纳诉讼费,并告知相关权利义务。

二、举证1. 原告举证:原告需要提供相关证据来证明自己的主张,包括书证、物证、证人证言等。

2. 被告举证:被告可以提供证据来反驳原告的主张或者主张反诉,以维护自己的权益。

3. 举证期限:一般法院会规定双方举证期限,要求当事人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证据,并可以申请延长或减少举证期限。

三、开庭审理1. 审理程序:包括开庭公告、开庭传票、庭前准备、举证质证、辩论陈述、法庭调解等程序。

2. 听证与质证:法院会组织听证和质证,当事人可以进行陈述、辩论、质证和反质证等活动,进一步阐述自己的主张。

3. 法庭调解:法院会尽量引导当事人通过调解解决争议,当事人可以达成和解协议,减少诉讼成本和时间。

四、判决1. 判决原则:法院根据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对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符合法律规定的判决结果。

2. 判决内容:判决书包括对争议事实的认定、适用的法律条文、对当事人权益的裁决等内容。

3. 判决生效:判决书生效后,当事人需要履行判决结果,如支付款项、履行义务等。

五、执行1. 执行申请:如果判决一方不履行判决结果,另一方可以向法院提出执行申请,要求法院强制执行。

2. 执行程序:法院会对执行申请进行审查,并进行相关的执行程序,如查封、扣押、拍卖等。

浅析我国民事立案登记制度

浅析我国民事立案登记制度

浅析我国民事立案登记制度摘要:立案登记制不是对立案审查制的彻底颠覆,而是改良,立案登记并不意味着只是登记,当事人的起诉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在登记时还仍需进行审查。

只有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才应受到法律的保护,立案是法院受理的一个标志。

而随着我过目前出现的立案难的现状,本文进行了对立案登记制度的浅析和讨论,并且提出了完善其制度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立案登记制度;民事立案;制度的完善立案制度作为民事诉讼程序的关键环节,在保障诉权、提高诉讼效率、合理节约司法资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实行了几十年之久的立案审查制度,抬高了法院受理案件的门槛,限制了当事人行使诉权的范围,起诉难、立案难等问题加剧了当事人和法院之间的矛盾,在法治不断健全的新环境下,显然已经不能体现立案制度的应有之义。

一、我国民事立案登记制度的概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对人民法院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保障当事人诉权。

法院接到当事人提交的民事、行政起诉状时,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起诉,应当登记立案;对当场不能判定是否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接收起诉材料,并出具注明收到日期的书面凭证。

需要补充必要相关材料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告知当事人。

在补齐相关材料后,应当在七日内做出决定是否立案登记。

《民事诉讼法》第123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享有的起诉权利。

对符合本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起诉必须受理,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可以提起上诉。

二、民事立案登记制度的完善(一)存在的问题一是当事人将案件提交到法院,是对法院的信任,也是为了解决自身的问题。

可是我国目前立案难的问题难以解决。

立案登记制增加法院办案压力。

在大量的没有必要的案件或是可以通过其他纠纷解决机制处理的案件纷纷涌入法院系统的情况下,使得原本就稀缺的司法资源更加匮乏,办案压力的进一步加大会造成人员流失和办案质量下降。

民事诉讼立案受理规定有哪些

民事诉讼立案受理规定有哪些

民事诉讼立案受理规定有哪些一、立案受理的基本要求民事诉讼是指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因民事权益关系发生纠纷,根据法定程序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依法予以支持、保护或者恢复民事权益的行为。

立案受理是民事诉讼程序的第一步,其目的在于明确诉讼请求的事实依据,以及确认人民法院对该案件是否应当受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民事诉讼立案受理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 管辖权限要求:人民法院应当在其辖区范围内受理与民事权益有关的案件。

具体管辖权限的划分依据是案件的标的额、案件性质和特殊规定等因素,不同级别的人民法院具有不同的管辖权限。

2. 实体要件要求:在正式受理一起案件之前,人民法院必须核实诉讼请求是否符合实体要件。

实体要件主要包括诉讼主体的资格、合法性和请求是否合法、合理等。

3. 立案申请材料要求:当事人在提起诉讼时,须提交符合法律规定的立案申请材料。

一般而言,立案申请书应当包括当事人的基本信息、诉讼请求、事实与理由、证据材料等。

4. 受理范围的限制:某些特殊类型的案件可能会受到法律规定的限制,例如不予受理的案件范围、立案时效等。

5. 受理裁定的程序要求:当事人的立案申请应当由人民法院及时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裁定,并予以通知。

当事人对受理裁定不服的,可以申请复议或者上诉等救济途径。

二、立案受理的流程与注意事项民事诉讼立案受理的一般流程如下:1. 当事人提交立案申请:当事人应当按照法律规定要求,提交正确、完整的立案申请材料。

2. 法院审查立案申请:人民法院收到立案申请后,会进行审查审核,核实是否符合立案的基本要求。

3. 受理或不予受理的裁定:人民法院应当在法定时限内作出受理或不予受理的裁定,并及时通知当事人。

4. 受理裁定的后续程序:当事人对受理裁定不满意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或上诉等程序。

在民事诉讼立案受理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当事人应当确保提交的立案申请材料真实、准确,并按要求提供相关证据材料。

我国的民事诉讼模式

我国的民事诉讼模式

我国的民事诉讼模式民事诉讼是指由民事主体之间因具体的民事纠纷而引发的司法行为,依法要求诉讼主体通过诉讼程序解决争议的制度安排和执行方式。

在我国,民事诉讼模式主要包括立案、调解、审理、判决、执行等环节,确保公正、快速、有效地解决各种民事纠纷案件。

一、立案程序我国民事诉讼的立案程序分为口头和书面两种方式。

对于口头立案,原告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请求,并接受立案登记。

而书面立案则需要原告以书面形式提起诉讼,并附上相关的诉讼材料。

无论采取何种方式,立案程序均要求原告提供起诉状、证据材料等必要文件,并缴纳相关费用。

二、调解阶段我国强调调解在解决民事纠纷中的重要作用,视调解为一种有效便捷、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解决途径。

在民事诉讼过程中,法院会安排专门的调解员,通过耐心细致地沟通,促使当事人达成和解。

调解阶段注重双方协商,倡导和谐解决问题,降低当事人的经济和精神损失。

三、审理程序民事诉讼的审理程序主要包括开庭审理、质证、辩论和判决等环节。

开庭审理时,法庭会听取原告和被告的陈述和辩解,以及律师代理人的辩论意见。

同时,法院会对证据进行核实和审查,并进行质证。

在此过程中,法官以公正客观的角度来判断案件事实和法律依据,并最终做出裁决。

四、判决与执行民事诉讼的判决是对案件事实和法律适用进行认定,并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决定。

判决一般包括责令当事人履行义务、确认法律关系、判决赔偿等内容。

当判决生效后,当事人有义务履行判决,如有拒不执行的情况,可以申请强制执行。

执行程序包括公告执行、财产执行等方式,以保证判决的有效执行。

五、特殊程序在我国民事诉讼中,也存在一些特殊程序。

例如,对于紧急、急性、特殊案件,法院可以采取限制审理、速裁速诉的措施,以快速解决争议;对于公益诉讼,可以由符合条件的组织或个人起诉,并由法院进行审核和审理等。

六、争议解决方式多元化除了传统的民事诉讼程序外,我国还鼓励和支持当事人通过其他争议解决方式解决纠纷。

例如,调解、仲裁、行政调解等。

《民事诉讼网上立案制度研究》范文

《民事诉讼网上立案制度研究》范文

《民事诉讼网上立案制度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数字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

在此背景下,民事诉讼网上立案制度应运而生,为当事人提供了更为便捷、高效的诉讼途径。

网上立案制度的实施,不仅优化了司法资源,还提高了司法效率,使得民事诉讼更加贴近民众,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民事诉讼网上立案制度的实施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二、民事诉讼网上立案制度的实施现状(一)网上立案的流程与特点民事诉讼网上立案是指当事人通过互联网平台,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提交诉讼材料,由法院进行在线审查并决定是否受理的诉讼方式。

其流程主要包括注册账号、填写诉状、上传证据材料、缴纳费用等环节。

网上立案的特点在于其便捷性、高效性和透明性,大大缩短了当事人的诉讼周期。

(二)网上立案的适用范围与效果目前,网上立案已广泛应用于各类民事案件,如合同纠纷、侵权纠纷、婚姻家庭纠纷等。

其适用效果显著,不仅方便了当事人,也减轻了法院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司法效率。

三、民事诉讼网上立案制度存在的问题(一)技术问题虽然网上立案的流程已经相对成熟,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技术问题,如网络不稳定、系统故障等,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当事人的正常诉讼。

(二)法律问题由于网上立案是一种新型的诉讼方式,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导致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法律问题,如电子证据的认定、在线调解的效力等。

(三)普及程度问题尽管网上立案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但仍有部分群众对其不够了解,导致其应用范围受限。

同时,一些老年人、文化程度较低的群众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四、完善民事诉讼网上立案制度的建议(一)加强技术支持与维护为保障网上立案系统的稳定运行,应加强技术支持和维护工作,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数据的准确传输。

(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应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电子证据的认定规则、在线调解的效力等问题,为网上立案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民事诉讼网上立案制度研究》范文

《民事诉讼网上立案制度研究》范文

《民事诉讼网上立案制度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

在此背景下,民事诉讼网上立案制度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我国司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事诉讼网上立案制度是互联网技术在司法工作中运用的具体体现,具有提高效率、简化程序、节约资源等多方面的优势。

本文将对民事诉讼网上立案制度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民事诉讼网上立案制度的现状民事诉讼网上立案制度是指当事人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民事诉讼案件的在线申请立案。

目前,我国各级法院均已实现网上立案,形成了以法院官方网站、移动端APP、微信公众号等为主要平台的网上立案系统。

网上立案制度的实施,极大地方便了当事人进行诉讼,减少了跑腿、排队等繁琐环节,提高了司法工作的效率。

三、民事诉讼网上立案制度的主要特点1. 便捷性:当事人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随时随地进行在线申请立案,无需前往法院排队等待。

2. 高效性:网上立案系统能够自动对提交的材料进行初步审查,减少了人工审查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

3. 透明性:网上立案过程公开透明,当事人可以随时了解案件的进展情况。

4. 节约性:网上立案减少了纸张等资源的消耗,符合绿色环保的理念。

四、民事诉讼网上立案制度存在的问题尽管民事诉讼网上立案制度具有诸多优势,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 技术问题:部分当事人因网络条件不佳、设备不兼容等原因无法顺利完成网上立案。

2. 法律知识不足:部分当事人对法律程序不够了解,导致提交的材料不符合要求,需要多次修改。

3. 信息安全问题:网上立案涉及当事人的个人信息和案件材料,如何保障信息安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完善民事诉讼网上立案制度的建议1. 加强技术支持:提高网上立案系统的兼容性和稳定性,确保各类用户能够顺利完成在线申请。

2. 普及法律知识:通过宣传、培训等方式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当事人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民事诉讼立案登记制研究》范文

《民事诉讼立案登记制研究》范文

《民事诉讼立案登记制研究》篇一一、引言民事诉讼立案登记制,作为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提高司法效率,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近年来,我国司法制度不断进步,立案登记制度也逐步得到完善和优化。

本文旨在研究民事诉讼立案登记制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二、民事诉讼立案登记制的基本概念民事诉讼立案登记制是指当事人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时,法院应当对当事人的起诉材料进行登记,对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及时立案。

该制度在确保案件符合起诉条件的前提下,有利于当事人更快地进入诉讼程序,从而及时维护其合法权益。

三、民事诉讼立案登记制的重要性(一)提高司法效率通过实行立案登记制,法院可以及时对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进行立案,避免了因起诉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要求而导致的拖延现象,从而提高了司法效率。

(二)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立案登记制使当事人能够更快地进入诉讼程序,有效保护其合法权益,尤其是对于急需维权、急迫利益的情况更为明显。

同时,对于恶意诉讼和滥用诉权的行为也起到了抑制作用。

(三)促进司法公正通过公开、透明的登记制度,有助于社会公众对司法活动的监督,有利于实现司法公正。

同时,该制度也促使法院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司法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意识。

四、民事诉讼立案登记制的实施现状及问题(一)实施现状目前,我国各级法院已普遍实行民事诉讼立案登记制。

该制度在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提高司法效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1. 起诉材料要求严格:部分当事人因起诉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要求而无法及时立案,导致维权困难。

2. 法院内部管理不到位:部分法院在执行立案登记制时存在不规范、不透明的现象,导致司法公正性受到质疑。

3. 立案与审判衔接不顺畅:在案件登记后,往往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审查和等待程序才能进入审判阶段,影响了当事人的权益保护。

五、完善民事诉讼立案登记制的建议(一)简化起诉材料要求为方便当事人起诉,应适当简化起诉材料要求。

论民事诉讼立案审查制度(宋旺兴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论民事诉讼立案审查制度(宋旺兴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论民事诉讼立案审查制度宋旺兴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上传时间:2008-7-2关键词: 立案登记/立案审查/程序审查/实体审查内容提要: 在民事诉讼中,对于当事人的起诉,国外大多数国家实行立案登记制度,我国实行程序审查和实体审查相结合的立案审查制度。

这种制度存在很多弊端,有人主张废除该制度,实行立案登记制度。

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对现行程序审查和实体审查相结合的立案审查制度进行改良而不是全盘否定,似乎更符合我国的国情。

引言当今,公民的权利意识正在逐步增强,当事人将纠纷诉诸司法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法院受理的案件数量日益增多,但是,社会各界对法院在案件受理中的审查制度非常不满,认为现行的立案审查制度,严重限制了当事人的诉权,应该取消,并主张实行立案登记制度,让所有的纠纷有得到法院救济的渠道。

而法院认为,由于案件的立案审查把关不严,将很多纠纷纳入到司法系统中,而法院最终不能解决这些纠纷,导致了社会各界对法院的不满。

因此,立案审查制度的存废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笔者是一名多年从事立案审查实务的法官,愿从法官的角度谈一谈自己对立案审查制度的看法,以对民诉法的修改尽自己绵薄之力。

一、民事案件立案审查制度法院对民事案件的受理,又称立案受理或简称立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指所有一审、二审和特殊程序等立案,狭义指一审普通程序立案。

本文探讨的是狭义概念,立案审查制度是指法院在受理案件的过程中,依据法律规定对当事人的起诉是否符合受理条件进行审查,以决定是否受理的制度。

民事诉讼起源于当事人的起诉,并实行不告不理和处分原则,正如古罗马的法谚所言,没有原告也就没有法官,审判权的启动必须是被动的,“从性质上说,司法权自身不是主动的,要想使它行动,就得推动它”[1]。

但是,仅有当事人的起诉,还不足以启动诉讼程序,诉讼程序的启动还有赖于当事人起诉行为的正确与否,只有经法院审查才能确定起诉行为的正确性并决定是否受理。

当事人的诉讼行为与法院审查行为的结合,诉讼程序才能开始。

民事诉讼立案登记制度是什么

民事诉讼立案登记制度是什么

民事诉讼立案登记制度是什么立案登记制是指案件受理制度。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见》提出的要求,改革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对人民法院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保障当事人诉权。

加大立案信息的网上公开力度。

推动完善诉讼收费制度。

【为您推荐】泗洪县律师新津县律师洞口县律师武昌区律师赤壁市律师宝安区律师涟水县律师▲民事诉讼立案登记制度是民法改革的成果之一,民事诉讼立案登记制度的设立改变了民事诉讼立案难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民事案件的立案效率,是一种利国利民的制度。

有利于促进司法公正,减少办案拖沓的坏现象。

下面小编为大家具体讲解相关内容。

▲一、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指导思想(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通过立案登记制改革,推动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二)坚持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

依法保障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方便当事人诉讼,做到公开、透明、高效。

(三)坚持有案必立、有诉必理。

对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案件,法院必须依法受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阻挠法院受理案件。

▲二、登记立案范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登记立案:(一)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有明确的被告、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依据,属于人民法院主管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的;(二)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以及其他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行政诉讼,有明确的被告、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的;(三)属于告诉才处理的案件,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以及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应当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的案件,被害人告诉,且有明确的被告人、具体的诉讼请求和证明被告人犯罪事实的证据,属于受诉人民法院管辖的;(四)生效法律文书有给付内容且执行标的和被执行人明确,权利人或其继承人、权利承受人在法定期限内提出申请,属于受申请人民法院管辖的;(五)赔偿请求人向作为赔偿义务机关的人民法院提出申请,对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等作出的赔偿、复议决定或者对逾期不作为不服,提出赔偿申请的。

立案制度范本

立案制度范本

立案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立案工作,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等法律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立案是指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诉讼请求,经审查认为符合起诉条件,决定接受审理并启动诉讼程序的行为。

第三条立案工作应当坚持公开、公正、公平、高效的原则,依法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第二章立案条件第四条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诉讼,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二)有明确的被告;(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四)属于法院受理的范围和管辖权。

第五条法院对下列起诉不予受理:(一)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案件;(二)依法应当由仲裁机构处理的仲裁事项;(三)法律规定的其他不属法院受理的案件。

第三章立案程序第六条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诉讼,应当提交起诉状或者其他诉讼材料。

起诉状应当载明当事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住所等信息,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理由。

第七条法院应当对当事人提交的起诉状和其他诉讼材料进行审查。

审查内容包括:(一)是否符合起诉条件;(二)是否属于法院受理的范围和管辖权;(三)是否提交了必要的证据材料。

第八条法院应当在收到起诉状或者其他诉讼材料之日起五日内,决定是否立案。

对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立案并通知当事人;对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裁定不予受理,并通知当事人。

第九条法院立案后,应当及时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并通知当事人双方预交案件受理费。

第四章立案审查第十条法院在立案审查过程中,可以要求当事人提供必要的证据材料,并进行必要的调查核实。

第十一条法院在立案审查过程中,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裁定不予受理:(一)不符合起诉条件;(二)不属于法院受理的范围和管辖权;(三)证据不足或者证据材料不符合要求;(四)其他应当裁定不予受理的情形。

第五章立案文书第十二条法院决定立案的,应当制作立案通知书,并送达当事人。

立案登记制度

立案登记制度

立案登记制度立案登记制度是指对企事业单位的设立、变更、解散等法律行为进行登记备案的制度。

它在我国法律体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自愿性、公示性、民事立法性等特点。

下面将从制度目的、重要性和存在问题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立案登记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通过对企事业单位的设立、变更、解散等法律行为进行登记备案,能够使其法律地位获得确认,从而有力保障单位的权益。

同时,立案登记制度还可以提供充分的公开透明性,使社会公众对单位的经营状况和法律地位有所了解,进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其次,立案登记制度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企事业单位的登记备案,可以加强对单位的监管和管理,提高国家的治理水平。

其次,它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立案登记制度可以规范企业行为,保障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行,促进经济发展。

再次,它是法治社会建设的有力支撑。

立案登记制度的实施,有助于建立和完善法律体系,提高法治社会的建设水平。

然而,当前我国的立案登记制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首先,登记程序复杂繁琐,办理时间长。

由于手续繁杂,企业办理登记备案需要提交大量材料,办理时间长,给企业的正常运营带来了一定影响。

其次,登记机构的服务效率不高。

一些登记机构办事效率低下,办理登记备案需要漫长的等待时间。

再次,登记制度的监管不够严格。

一些企业在登记备案时存在弄虚作假、欺诈行为,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够强力,导致登记制度的实施效果不佳。

因此,建议在提升立案登记制度的质量和效率方面,我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应该简化登记程序,减少繁琐的材料要求,提高办理效率。

同时,可以采取移动办公等信息化手段,加快办理速度,提供便捷的服务。

其次,要加强对登记机构的监管,对于违规操作和失职行为,要依法严惩,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

最后,还需加强对企业行为的监督和处罚力度,对于弄虚作假和欺骗行为,要追究法律责任,维护登记制度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民事诉讼立案等级制度是什么?

民事诉讼立案等级制度是什么?

民事诉讼立案等级制度是什么?现阶段我国有很多民事纠纷,这些小的纠纷不至于上升到治安案件或者刑事案件,这时候就需要相关的民事案件来处理,但是很多人对于民事诉讼方面的规定并不了解。

那么民事诉讼立案等级制度是什么?下面我将就民事诉讼立案等级制度是什么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解释。

现阶段我国有很多民事纠纷,这些小的纠纷不至于上升到治安案件或者刑事案件,这时候就需要相关的民事案件来处理,但是很多人对于民事诉讼方面的规定并不了解。

那么民事诉讼立案等级制度是什么?下面我将就民事诉讼立案等级制度是什么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解释。

▲民事诉讼立案等级制度是什么?民事诉讼法院立案条件有哪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08条之规定,起诉的实质要件是】1、原告是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2、有明确的被告;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4、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相关名词解释】1、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财产权利、人身权利和其他权益遭到他人的侵害或与之发生了权利、义务争议。

2、明确的被告”指的是原告起诉的相对方应该是明白、确切、具体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如果没有被告或被告不明确,就不能起诉和送达。

当然被告下落不明不属于没有明确的被告。

3、具体的诉讼请求”是指原告要求人民法院解决的请求内容其内涵外延应当明确、具体,请求人民法院保护什么、支持什么、反对什么应当清楚、明白、具体,不能模棱两可、含混不清。

即必须向法院说明案件事实和证据事实及其理由。

4、属于人民法院受理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指的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而提起的诉讼,应当属于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范围。

受诉人民法院管辖,是指依照民事诉讼法有关地域、级别、专属管辖的规定,应属该院管辖。

行政诉讼立案条件1、起诉状符合规定的格式,内容完整,数量符合规定(每增加一名被告,增加一份);2、原告是具体行政行为的相对人或利害关系人,具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我国民事立案制度
作者:刘瑞丰
来源:《法制博览》2013年第07期
【摘要】我国现行民诉立法规定了实质为立案审查制的立案模式,一些学者提出立案登记制较审查制更有利于保护当事人诉权,本文认为立案登记制的适用弊大于利,立案审查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需要完善。

【关键词】立案审查制;立案登记制;比较与完善
在民事起诉程序中,立案是关键的环节。

纠纷发生以后,当事人的起诉将引起司法程序启动,而立案制度是当事人能否真正进入司法程序的关键。

通常,宽松的立案条件便于当事人成功起诉,而高台阶的立案条件缩小了进入法院的案件数量和范围。

我国现行法治下的民事起诉制度无疑是较为严格的立案审查制。

一些学者也因此认为,立案审查制限制了当事人行使正当诉权,应当实行立案登记制,扩大法院的审理范围,最大限度的保护当事人的诉权。

事实上,在我国的现实司法环境下,采用立案登记制弊大于利,立案审查制的存在有其合理性。

一、我国民事起诉立案程序现状与实质
新《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二)有明确的被告;(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第一百二十一条规定了当事人起诉状的内容具体要求;除此之外,也规定了民事诉讼的立案原则、立案目标和机构的设置。

在我国现行法制下的立案程序实行立审分离,较之以前的自审自立模式,在加强当事人诉讼权利的保障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而这一模式要求立案庭负责对起诉到法院的案件进行审查,只有通过立案庭审查的案件才能进入审裁程序进行审理。

立案庭受理案件要依法进行,即立案庭要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第一百二十一条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立案工作的暂行规定》的要求对当事人的起诉进行审查后方决定是否予以立案。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民事起诉的一般条件是要求法院对起诉要件进行审查的,这在学术界被称为民事起诉的立案审查制。

二、立案登记制的提出与分析比较
伴随一些立案难现象的出现,立案审查制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他们认为,立案审查制对起诉要件的审查,实际上是一种“先审后立”的现象,这样就违背了正当的程序原则,严重损害了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立案制度应当改革,以适应现代民事案件新颖化与大数量化趋势。

所谓立案登记制度,是指当事人因纠纷而起诉到法院以后,法院只进行形式的认定,而不作实质审查,直接进入审判程序,由法官直接对案件进行审理的诉讼制度。

这样的立案模式常
见于英美法系国家。

其优点很明显:第一、法院受案的范围较大,可以尽可能的将社会纠纷引入诉讼程序,扩大司法管辖的范围,增强社会主体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利益的积极性。

第二、尽可能的维护当事人的诉权,防止了绝大多数该立而不立案的情形,增强了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权威。

但其缺点也是较为突出的,尤其是将其使用到我国现实司法环境下时,问题明显:首先,立案登记制的实行导致大量的民事是诉求案件涌向法院,冲击着法院的审判承受能力,就我国司法系统下的法院内部系统看来,各级法院的审判压力都比较大,平均每位法官几乎每天至少应当裁判一例案件,加之,新型市场经济下的案件新异化,高素质法官数量不足,以及媒体的过分介入和舆论的压力,带来了审判难度高,审判时间延长的情形,多数案件不能及时审理,当事人正当诉求不能得到及时救济。

其次,不合法民事诉求对正当诉讼的干扰,立案登记制使得一些本不属于法院主管的案件涌入,甚至重复起诉的案件都“顺利”地进入审判程序,干扰了高效的司法行为,浪费了司法资源,拖延了合理的当事人诉求,造成滥讼和当事人讼累的现象。

由此可以看出,在我国现实司法环境下,实行立案登记制弊大于利,不符合起诉立案的基本现实。

反之,在我国现有立案审查模式下,逐渐加以完善该程序是稳中求胜,合理有效的正确思路。

当然我国现行立案审查机制也并非毫无弊病,在立案审查模式适用的表象下有立案高阶性,高要求与立案难的现象。

但也并非现状主流,在庞大的案件中也只占少数。

究其根源,主要原因是案件多、法院防止滥诉的考量和法院结案率考评机制的影响。

三、立案审查模式制度的完善构想
(一)提高法官素质,增加法官编制
良好的法官素质与高效的结案率事成正比的,从我国基层法院的法官现状来看,素质偏低与编制不足是案件难以及时裁判完结与阻却立案的关键因素。

因此足够的法官数量与高效的司法裁判是解决目前立案难的方法之一。

(二)改革司法考评机制
结案率的过分要求与法官评估考核机制是案件被拒于法院大门之外的又一因素。

法官的年终结案率的考评以及案件难易、案件数量、人员素质配备的不合理。

因此,对法官的综合素质进行考评,采取专家评价,当事人评价等民主化、专业化评定考核方式,而非单纯依靠结案率的数据来考量法院及法官成绩是改革的重点。

(三)立案监督及责任承担的立法化
目前我国法律体系中对立案行为的监督和归责性条文规定较少及模糊。

在给与法院系统设立立案庭的同时却不规定制约机制,造成法律漏洞。

所以,从检察院监督权在立案阶段的介
入,到立案行为法律后果的承担条文化,明确化是走向法制监督完善化,立案程序化,合理化,法制化的关键步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