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第二课时导学案

合集下载

19范进中举(2)导学案

19范进中举(2)导学案

装订线19 范进中举(第二课时)课型:新授主备人:樊春平审核组长:樊春平审核主任:王留群温馨寄语:没有一次争取是一劳永逸的,争取是一种每天重复不断的行动,人们必须天天坚持。

使用说明:依据“自学质疑”中的自读作业,通读课文,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目标:1.学会概括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性.2.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

3.体会通过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4.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民的毒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学习重点、难点:理解文章内容,欣赏讽刺艺术;范进发疯的原因及文章主题的理解。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探究,分析人物性格,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

知识链接:关于科举制度:封建科举制度是隋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科举是分科举人的意思。

历代科举制度不一,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基本相同。

清代规定:凡参加正式科举考试之前必须参加童试,童试参加者称儒童或童生(不管年龄大小),经过童试被录取入县学的称秀才,也叫生员、相公,还叫进学等。

这是得功名的起点。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考试时间在秋季,又称秋闱(wéi)或大比,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为举人。

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称春闱或礼闱)。

参加者是举人,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的称进士。

殿试分三甲录取。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

科举考试实际上是由下而上的层层考试。

科举考试明朝以后主要考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某个文句为题作文,文章有固定的格式,内容是阐释孔孟之道,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允许越轨半步,严重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加之参考人数多,入选者少,官场黑暗,许多读书人老死科场,利欲熏心,精神畸形,成了科举的奴隶,成了科举制度的受害者。

《范进中举》第二课时导学案

《范进中举》第二课时导学案

《范进中举》第二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品味个性鲜明的人物语言和动作,分析人物形象,明确人物的典型意义;2、学习通过夸张、对比、讽刺的手法以及典型细节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3、认识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并科学认识、评价封建科举制度。

资料一:关于《儒林外史》“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

《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全书用白话写成,语言准确、生动、幽默、洗练,细节描写传神,人物栩栩如生,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成功的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儒林外史》成书于作者50岁以前。

这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共55回,刻画了100多个人物,但并无一个中心人物做主干,是连缀很多故事而成的长篇小说,体制上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资料二: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讽刺小说家。

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曾祖父、祖父、叔祖均凭科举显达。

其父吴霖起为人正直耿介,不慕荣利,对吴敬梓颇有影响。

吴敬梓13岁丧母,后随父到任所,20岁中秀才(此后即屡举不中),23岁丧父。

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既无心做官,对虚伪的人际关系又深感厌恶。

安徽巡抚推荐他应博学洪词考试,他竟装病不去。

他不善持家,遇贫即施,家产卖尽,直至1754年53岁去逝时,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他出身于仕宦名门,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对于如官僚豪绅、纨绔子弟、举业中人、清客等卑劣的灵魂,腐朽的生活有较深刻的了解;加上他个人经济地位的剧变,使他与广大下层人民有较多的接触,这些成了他创作《儒林外史》的丰富的素材,费20年心血著成《儒林外史》。

资料三:关于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始于隋唐时期。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童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称为库生,俗称秀才。

《范进中举》第二课时导学案

《范进中举》第二课时导学案

《范进中举》第二课时导学案单位:和硕县第一中学编者:【学习目标】1.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性格;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和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态。

【教学重点】分析范进、胡屠户众乡邻、张乡绅等艺术形象。

【教学难点】了解封建社会对人心灵的荼害。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画出文中描写范进、胡屠户、众乡邻和张乡绅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并在文中做批注,不少于5处。

2运用双色笔,规范书写,认真思考,独立完成导学案。

【知识链接】对基础知识和故事梗概进行复习。

【预习案】我的疑问。

【探究案】一、本文重要的人物主要是:范进、胡屠户、张乡绅和众乡邻,他们先后有没有明显的变化呢?这样的变化又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呢?1.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范进中举前后对比。

范进中举前中举后人物性格吃、住、用每日小菜饭、茅草屋、家徒四壁地位语言第5、8段,“噫!好了!我中了!”……“中了!中了!”……第11段,范进道:“晚生久仰……不曾拜会。

”……“晚生侥幸……可为惊喜。

”……动作神态2.仔细阅读有关胡屠户的语句,将相应的语句填入下列表格。

胡屠户中举前中举后人物性格对范进的态度骂:赞:贺礼离开范家的神态、动作对范母称呼3.范进中举前后,众乡邻和张乡绅对范进的态度有何变化呢?人物内容中举前中举后人物性格众乡邻(语言、动作)张乡绅(语言、动作)二、范进中了举人,他和周围的人所展现出的状态极为不同,你知道原因吗?【能力拓展】李宁说过:一切皆有可能。

在众人皆大欢喜,仍沉浸在高中的喜悦之中时,随着一声“四报到”,又一拨报录人来到范进家中,原来中举的不是这个范进,是邻庄的范进,前三报都错了,你觉得接下来范进(妻、母)、胡屠户众乡邻和张乡绅等人会有何反应呢?请在5分钟内,发挥你充分的想象力,写一段100字左右的短文。

老师温馨提示:运用人物描写,并充分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19.范进中举2导学案

19.范进中举2导学案
初三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型:新授课
设计:黄敏
审核:
审批:
班级:
小组:
姓名:
使用时间:__9__月__16__日星期_三_
课题:19、范进中举吴敬梓
第_2课时
累计___2___课时
学习过程
流程及学习内容
要求和方法
一、解读课题、目标
学习目标:
1、理解分析胡屠户人物形象。(前后对比)
2、以胡屠户为主要对象,分析本文鲜明的人物形象和讽刺艺术。本文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讽刺艺术。讽刺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对比、夸张、直接写实等。
五、拓展延伸:
作为毕业班的你们,你从范进身上受到什么启示呢?你们应该如何摆正有效利用课堂
回顾小说三要素,温故知新
采用表格的形式,直观明了。也有助于学生采集信息,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让学生从中发现人物态度的截然不同,并归纳总结写作手法,领悟讽刺小说的艺术表达效果
中考题型训练
小说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放在当时大的社会背景下思考其社会根源。
由小说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学会学以此为鉴。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
3、探究小说的社会根源,引导学生如何面对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难点预设:
1、重点:目标2
2、难点:如何辨证看待封建科举制度(联系现实)。
二、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围绕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三、析形象,悟人物:
从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变化和典型细节,归纳人物性格。
归纳人物性格: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形象地表现出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三、品味经典,提升能力
以胡屠户为主要对象,分析本文鲜明的人物形象和讽刺艺术。(从文中赏析运用夸张、对比手法,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等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范进中举 师生共用导学案第二课时

范进中举 师生共用导学案第二课时

范进中举师生共用导学案第二课时19、《范进中举》第二课时【前提测评】1、“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吧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

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

’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本处对胡屠户主要运用了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了胡屠户口是心非、嗜钱如命、虚伪庸俗的性格。

2、加点词在称谓方式上不同的一项是: A、内中一人道:“在下..倒有一个主意。

” B、“我小老...这一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

” C、张乡绅先攀谈道:“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

” D、范进道:“晚生..侥幸,实是有愧。

”【自主学习】1、速读课文,比较范进中举前后变化:内容比较生活境况社会地位处世态度时间比较住茅草屋,吃小菜饭;不知猪油味;因中举前赴试全家挨饿了两被丈人骂做“现世宝”、三天,母亲饿的两眼“癞虾蟆”、尖嘴猴腮。

甘受屈辱,唯唯连声。

看不见。

邻居拿鸡蛋送白酒,众人称他“范老爷”;文中举后胡屠户送肉送银子;人称他“文曲星”;胡屠对张乡绅阿谀奉迎,张乡绅送银送房。

户称他“贤胥老爷”;张对胡屠户势利虚伪。

乡绅拜访,称兄联谊。

【合作研讨】2、根据上表分析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自私虚伪,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

(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置老母和妻子挨饿于不顾,可见他急切地艳羡功名富贵。

)2、仔细阅读第五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①、范进喜疯的过程可分为几个过程:四个:昏厥、疯跑、跌倒、风走集上。

③、“噫!好了!我中了!”的言外之意是什么?道出了热衷功名的范进此时什么样的心态?难以置信;终于不用考了,终于可以摆脱贫穷的命运和别人的白眼了。

④、作者借一个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这种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很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作者对科举制度怀着深恶痛疾情感的流露,范进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信奉者,这个嘴巴既是打在范进脸上,却也是印在科举制度的心上,正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无情的鞭挞。

范进中举2

范进中举2
绥德县辛店中学“6+1”导学案
班级

科目
语文
编号
主备人
梁焕艳
授课时间




3、范进中举后为何会发疯?由此可看出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
4、找出文中胡屠夫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语言,从中可看出胡屠户是怎样的一个人?
【达标检测】
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还是悲剧?结合课文的具体描写,谈谈你的看法。
老师导学
课题
《范进中举》第二课时
备课成员
审核人



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学习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2、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复习上节内容】
文中写了几个人物?重点写了哪几个?
【依标自学】
读范进“疯了”这一精彩片段思考
1、范进发疯的过程可以分几个层次(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
2、文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来刻画范进的疯态?(找出关键的词语)
老师导学
小结
反思
作业设计(基础性题)
作业设计(拓展提高题)
绥德县辛店中学“6+1”导学案
班级
科目
编号
主备人
授课时间




小组展示
老师导学
课题
备课成员
审核人




质疑探究




预习检测
老师导学
达标检测
依标自学
小结
互动交流
反思
作业设计(基础性题)
作业设计(拓展提高题)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14《范进中举》(第2课时)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14《范进中举》(第2课时)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doc
3、周恩来总理从小就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目标,你的读书目标是什么呢?请用一句话概括。
示例一:为了“中国梦”而读书。示例二:为了国家的富强而读书。
二、阅读“范进因没有盘费……骂得范进摸门不着”与“范进一面自绾了头发……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两部分,回答问题。
1、请给以上两个文段各拟一个简洁精炼的小标题。
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分别写出探究结果。
材料一:曾几何时,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为祖国的四化建设而学习,学习是为报效祖国。而现在的学生对学习的目标认识不清,特别是中学生,普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征,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无强烈的责任感,做事随心所欲,在学习上,总认为学习是家长逼着学习,学校逼着学习,对学习的作用和目的无清晰的认识,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和动机。这就造成了“他们想学就学,想学多少学多少,别人管不着”的现象。
①材料一探究:中学生对学习的作用和目的认识有误。
②材料二探究:为“能有一个好工作”而学的同学所占比例最多,为65%;为“父母”、为“国家”而学的同学占小部分比例;为“人类”、为“真理”而学的同学所占比例为零;“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的同学也占有3%的比例。
2、针对上述问题,你认为应怎样解决?社会、家庭、学校、学生多方面共同努力,通过转变观念、统一认识,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进而明确学习的目的。
材料二:下表是同学们对全国同学学习目的的调查表。
学习目的
②对比法:即让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待同一对象采取不同的甚至完全矛盾的态度,造成鲜明对照,从而产生强烈的讽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借助工具书,查找资料对课文进行预习。
2、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这些变化?表现胡屠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范进中举

范进中举

《范进中举》导学案(二课时)教学目标一、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二、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与今天口语的差异。

三、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教学设想一、使学生理解对比手法和讽刺艺术,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二、以课堂练习为线索,组织教学。

第一课时采用以练代讲的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达到理解文章内容的目的。

第二课时抓住中举前后对比进行分析,使学生感受文中的讽刺艺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教学时教二课时教学方法:导学案六环节自主学习模式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1、比较导入: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

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也可以运用对联等形式导入:2、对联导入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枯竭,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古人云:人生四大乐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

二、指导预习、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要求:(1)了解作者吴敬梓。

(2)了解课文内容。

(3)《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2 补充介绍鲁迅对《儒林外史》的评价。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书,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摘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3 疑难词语补充解释。

进学:科举时代,童生应岁试、科试而考中入县学,称为进学,即文中所说的中了相公。

“相”读xiàng,不读xiāng;“中”读zhòng,不读zhōng。

范进中举第二课时导学案

范进中举第二课时导学案
讨论并归纳:(l)语言描写,(2)动作描写,
小说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写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2.提问:张乡绅张静斋是作者刻画的一个次要人物,范进中举后,张乡绅为什么来拜会,又送银又送房?
讨论并归纳:他结交新贵,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杨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
3.提问:范进未中举前,家里断粮有没有乡邻来接济?中举后乡邻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范进疯了都是众邻居来帮忙这表现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众乡邻对权势者或敬畏或献媚,对不幸者冷酷无情。表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C、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D、“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②品析对比的讽刺手法:思考《范进中举》是怎样运用对比进行讽刺的?
●合作探究
1.提问: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这些变化?表现胡屠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中举后:邻居纷纷送来鸡、蛋、酒、米,张乡绅上门赠银送屋,胡屠户送来几千钱祝贺。
A)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同情可怜者,扶危济困的社会风气。
B)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尊重知识,崇尚才学的社会风尚。
C)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D)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势利、冷酷的关系。
●练习与作业
阅读文章选段,回答后面文题。
范进不看便罢,-------快些迎着去寻他。”
1.选文第一段除了从、、等方面对范进进行了正面描写外,还对他进行了描写。

范进中举导学案二

范进中举导学案二

学习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

2、理解人物形象。

2、学习对比夸张手法。

助读资料:1、吴敬梓和《儒林外史》: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清代小说家,汉族,安徽全椒人。

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

吴敬梓22岁时,父亲去逝,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既无心做官,对虚伪的人际关系又深感厌恶,无意进取功名。

安徽巡抚推荐他应博学洪词考试,他竟装病不去。

他不善持家,遇贫即施,家产卖尽,直至1754年53岁去世时,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雍正、乾隆年间,清朝统治者在逐渐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就采用大兴文字狱,设博学宏词科以作诱饵;考八股、开科举以牢笼士人,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来对付知识分子。

其中,以科举制为害最深,影响最广,使许多知识分子堕入追求利禄的圈套,成为愚昧无知、卑鄙无耻的市侩。

吴敬梓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所以他反对八股文,反对科举制,不愿参加博学宏词科的考试,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

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他的《儒林外史》里。

他以讽刺的手法,对这些丑恶的事物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显示出他的民主主义的思想色彩。

2、范进:主人公范进是个士人,他一直生活在穷困之中,又一直不停地应试,考了二十多次,到五十四岁才中了个秀才。

本文写他接着参加乡试又中了举人一事,文中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他那喜极而疯的形象,同时通过他的命运变化反映了世态的炎凉。

学习过程:一、整体感知:扩展题目,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自主探究1、请大家找到范进“中举发疯”的片段,细读深思,说说范进疯的程度如何?(鼓励不同角度的分析,鼓励各抒己见。

)2、“中举”是范进梦寐以求的好事,他怎么会发疯了呢?3、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说,从吴敬梓的《儒林外史》问世后,中国的小说史上才有了称得上讽刺小说的作品。

初中语文九年级《范进中举》2课时导学案

初中语文九年级《范进中举》2课时导学案
导学程序及学习内容(学案部分)
教师点拨及措施
(导案部分)
一、课前热身
谈话导入新课。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观导入新课
二、自学质疑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
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并注意他们的书写。
作揖()带挈()亲家()
醉醺醺()癞蛤蟆()星宿()
腆着()绾头发()轩敞()
学生课前自主完成,课堂上由每组小组长交换检查完成情况
教师点拨、释疑
三、合作交流
1、阅读全文,思考:
课文标题是《范进中举》,可以说“中举”是范进一生的转折点,范进中举前、中举后他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判若两人,试着讲讲其“变”有哪些?
2、范进中举前、中举后在性格上有了怎样的改变?找出文中能体现范进性格的句子。
禾梨坳乡学校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备导日期:2015年6月10日设计者:杨芳执教者:杨芳审核人:
课题
《19范进中举》(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学习运用夸张、对比手法形象地表现人物性格,揭示文章中心。
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各阶层人物的思想毒害。
学习重点
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学习难点
学习运用夸张、对比手法形象地表现人物性格,揭示文章中心。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师生共同感悟
六、达标检测
1、学完这篇课文,你能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吗?
2、你怎么看封建社会的科举?你又怎么看现在的高考?两者有区别吗?
3、请你用对比的手法写一段表现人物前后心态变化的文字
当堂完成,巩固提升
课后反思
你如何看待今天的高考?
5、请在课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范进中举》第二课时导学案

《范进中举》第二课时导学案
主备人:马红丽审核人:上课时间:
集体备课
批注栏
课题:《范进中举》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运用夸张、对比手法表现人物性格的讽刺艺术。
2、在阅读与表演中理解文中“笑”背后隐含的深意。
学习过程:
预习案
预习过程中,你觉得文中哪个情节最好笑?请小组成员分角色表演这个情节。
探究案
一、精读“范进疯了”这一精彩片段,仔细思考下列问题。
1、范进发疯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部分?
2、文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来刻画范进的疯态?(请找出关键性词语)
3、范进中举后为什么发疯?
二、表演课本剧
1、学生表演,并由代表说明表演此情节的理由。
2、评议谁演得最精彩,说出理由。
3、刚才看表演时,大家都在大笑。想一想,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
4、你认为这是喜剧,还是悲剧?说出理由。小组讨论后,各组长在班上交流。(提示:喜剧常用夸张的手法揭露和嘲笑现实中的丑恶事物或落后现象,悲剧常常表现有价值事物的毁灭。)
(2)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
(4)我女孩儿也吃些,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十几年里,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可怜!可怜!()
4、请根据你对"微笑"的理解,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再写两句,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三、欣赏文章的讽刺艺术。
1、哪些地方运用了夸张手法?举一例分析。
2、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举一例分析。
三、小结:
1、概括本文的主题思想。本文通过
辛辣地讽刺了
2、写作特色:
(1)运用人物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2)运用、的手法进行讽刺。

范进中举 导学案 第二课时(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整理

范进中举 导学案 第二课时(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整理

范进中举导学案第二课时(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整理其次课时学习重点:熟识重点字词,感知胡屠户的形象特点,把握小说主题,体会对比的作用一、自主学习1. 给下面加点字注音带挈()相公()行事()长亲()腆着()啐在脸上()解元()兀自()绾()桑梓()锭子()2. 解词唯唯连声:体统:行事:见教:腆着:醺:分散:不省人事:商酌:千恩万谢:3. 说说范进的形象特点及作用4. 找出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对待范进不同表现的文字,想想为什么。

二、合作探究1.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是刻画胡屠户的动作的,说说这些动词是如何精确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⑴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协商,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

⑴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勒很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⑴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

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

”屠户赶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2. 课文的最大特色在于它的讽刺艺术,可以对比、夸张、反语、直接写实。

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形成了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课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这些变化?表现胡屠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 试理解小说的主题。

比较范进与孔乙己的形象。

三、当堂检测1.我能读准生字。

带挈()相公()行事()长亲()腆着()啐在脸上()解元()兀自()绾()桑梓()锭子()2.我能说出以下词语的意思。

唯唯连声:体统:行事:见教:腆着:醺:分散:不省人事:商酌:千恩万谢:3我来说说胡屠户的形象4.我来比较范进和孔乙己的形象其次课时参考答案【自主学习】部分1. 略2. 略3. 范进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学问分子,大半生穷困不堪,到54岁才考进秀才。

他中举前,穷得揭不开锅,丈人骂他没出息,邻里无人理睬。

只得忍受屈辱,逆来顺受。

中举了,几十年的贫困、屈辱就要过去,功名富贵眼看到来,使他惊喜得发了疯。

19 范进中举 第2课时 (2)

19  范进中举 第2课时  (2)

《范进中举》导学案(第二课时)姓名班级第组第号【学习目标】1.感知小说故事情节,理清文章的结构。

2.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3.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4.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学习鲜明的对比方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学习通过对话、细节、对比等刻画人物的写法。

【学习重点】1.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思想的毒害,批判趋炎附势的世风。

2.学习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艺术手法,体会通过语言、动作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学习难点】1.学习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艺术手法,体会通过语言、动作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预习案】自主学习夯实基础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理清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且初步感知了胡屠户的性格特点。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究文本,品析文章的人物形象,并学习对比和夸张的写作手法。

(一)文本探究1.再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描写范进的语句。

想想造成这种性格的成因。

【交流点拨】(1)中举之前:(2)中举之时相信:每个孩子都是珍贵的存在;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教师点拨】①典型意义:通过范进这一典型形象的刻画,小说对于科举制度的批判入木三分。

②成因:科举考试对读书人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摧残,摧残到人不像人的样子,摧残到丧失了人格的地步。

)2.中举前后他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是怎样的?速读课文,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原句来。

【交流点拨】中举前:中举后:3.范进中举前、中举后在性格上有了怎样的改变?4.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5.乡邻们的变化说明了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表现了怎样的社会风气?6.张乡绅是个怎样的人?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7.张乡绅对待范进态度的变化反应了什么?教师小结:从小说中三类人的变化,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有钱有势的人极力巴结奉承,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表现出了科举制度下的世态炎凉。

这正是范进所生活的社会环境。

8.主题归纳:小说通过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真实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心灵的荼毒以及在科举制度下形成的炎凉世态。

范进中举导学案第2课时

范进中举导学案第2课时

北冶一中八年级语文导学案设计人:李俊海审议人:八年级语文教研组审核:王晓总第课时课题:范进中举课型:新授课第 2 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2、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

3、体会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重点难点预见】1、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2、体会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知识链接】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枯竭,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古人云:人生四大乐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

【学法指导】讨论法自学法点评法【学习流程】自主学习:1、提问: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讨论并归纳: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

第一层写昏厥。

第二层写疯跑。

第三层写跌倒。

第四层写疯走集上。

合作探究:1. 范进为什么会发疯?1)社会原因: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禁锢人们思想,选拔驯顺的爪牙,借以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2)个人原因:范进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了举人。

几十年的痴情的追求,一旦功名到手惊喜得发了疯,这是有其必然性的。

(从病理学分析:范进多年屡试不第,中了秀才后又中举人,连自己也不敢相信,所以神经受不了刺激,便发疯了。

这种发疯是一种心理变态的表现。

)2.提问: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备注(教师复备栏及学生笔记)讨论并归纳: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

范进末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

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

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进中举》第二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品味个性鲜明的人物语言和动作,分析人物形象,明确人物的典型意义;
2、学习通过夸张、对比、讽刺的手法以及典型细节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并科学认识、评价封建科举制度。

资料一:关于《儒林外史》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

《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全书用白话写成,语言准确、生动、幽默、洗练,细节描写传神,人物栩栩如生,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成功的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儒林外史》成书于作者50岁以前。

这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共55回,刻画了100多个人物,但并无一个中心人物做主干,是连缀很多故事而成的长篇小说,体制上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资料二: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讽刺小说家。

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曾祖父、祖父、叔祖均凭科举显达。

其父吴霖起为人正直耿介,不慕荣利,对吴敬梓颇有影响。

吴敬梓13岁丧母,后随父到任所,20岁中秀才(此后即屡举不中),23岁丧父。

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既无心做官,对虚伪的人际关系又深感厌恶。

安徽巡抚推荐他应博学洪词考试,他竟装病不去。

他不善持家,遇贫即施,家产卖尽,直至1754年53岁去逝时,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他出身于仕宦名门,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对于如官僚豪绅、纨绔子弟、举业中人、清客等卑劣的灵魂,腐朽的生活有较深刻的了解;加上他个人经济地位的剧变,使他与广大下层人民有较多的接触,这些成了他创作《儒林外史》的丰富的素材,费20年心血著成《儒林外史》。

资料三:关于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始于隋唐时期。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童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称为库生,俗称秀才。

这是功名的起点。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2)(3)。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

乡试取中后称为,第一名称为。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

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为,第一名为。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

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

殿试分三甲录取。

第一甲踢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第二名俗称,第三名俗称,合称为三鼎甲。

以上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考试限定由四书五经命题,考生不能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最终成为科举考试的奴隶。

一、字词积累(给字词注音,另外请注意课文中其他未列出的字词)
作揖带挈亲家醺醺癞蛤蟆星宿
腆着绾轩敞簇拥侥幸攥
多音字辨音组词:
()(星宿)()(妥帖)
宿()(住宿)帖()(请贴)模()(模样)颤()(颤抖)()(一宿)()(画帖)()(模范)()(颤栗)二、解释词语
作揖:
倒运:
狗血喷头:
不省人事:
商酌:
三、用一句话概括文章故事情节。

四、阅读课文,找出文章的三要素。

人物:
情节:
环境:
补充资料:小说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

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科幻、公案、传奇、武侠、言情、同人、官宦等。

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

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

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同时,小说是一种写作方法。

五、浏览课文,完成表格,并在课文相应位置做好标记。

并揣摩人物语言(用什么样的语气说,有没有什么动作?)
从中,你看出胡屠户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表格四:众乡邻在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六、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还是悲剧呢?
七、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要写范进中举这样的事?(文章主旨)
八、文中哪一个画面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想想为什么这个画面能给你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仔细揣摩这个画面作者是怎么刻画的,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九、本文通过多处细节描写,将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和胡屠户那种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前倨后恭的市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请你任选一个场面,细腻地刻画描写人物的动作和神态,一百字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