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文本解读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教学设计1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教学设计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文化历史的见证,是人类情感表达的载体。

解读文学作品是文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教师应该提倡个性化解读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来分析作品,从而更好地体验文学作品,提升文学素养。

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概念,理解作品表达的意涵,培养学生意识到文学作品的重要性。

2.掌握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去感受和思考作品中传递的情感和思想。

二、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在教学前先介绍一下文学作品的基本概念,让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2)教师在上课前可以预习一下文学作品,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深度分析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2.学习方法(1)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情况,包括作者的思想倾向、语言风格、时代背景等等。

让学生对一个文学作品有基本的了解,可以更好地进行个性化解读。

(2)引导学生通过内心感受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

学生将会对文学作品有不同的体验和感悟,发现作品的不同之处,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来了解文学作品的深层含义。

(3)通过分析作品的文学技法、修辞技能、音乐性和形式等方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

(4)通过多角度的讨论,让学生对作品的内涵表达达成共识,并且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3.个性化解读(1)鼓励学生在学习文学作品时,根据个人的理解来进行文本的解读。

学生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运用自己的语言、生活经验等对文学作品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成文章,分享给同学和老师,并且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互动和交流。

(3)引导学生运用互联网、图书馆等渠道来寻找和分享有关的文学作品解读。

4.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一篇文学作品的解读。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感受,分析作品中的文学语言,表达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文学类文本阅读教案三篇

文学类文本阅读教案三篇

文学类文本阅读教案三篇文学类文本阅读教案(一)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课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阅读与欣赏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明确小说阅读常见的考点。

过程与方法 1.实战演练,运用模式解题;2.熟练掌握各考点的答题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初步的欣赏小说的能力。

教学重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鉴赏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内容提要】面对现今学生阅读量少、质量差的情况,教师在小说阅读教学中应注意学生为阅读主体,有其个体差异,不应强求一律;在师生合作探究中,发掘潜能,陶冶情操,培养创造性思维;在小说阅读教学中评价应重过程,重视学生阅读态度、方法及习惯的培养。

一.导入新课。

阅读是一种享受——享受明媚的阳光;享受清新的空气;享受深邃的历练。

阅读是一种情怀——关照自然,渴望倾听,亲近生命,走入心灵。

在各式文学作品中,最普及最流行的体裁要算是小说,别林斯基曾说过,什么书最被人爱读和争购?乃是小说。

同样,在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中,小说也有出现的趋势,以它为命题材料,用来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既然大家如此关注它,那么我们该如何解答小说类阅读分析题呢?今天我们将共同来探讨小说的阅读,从阅读中走进亲近生命,走入作者的心灵,碰撞出生命的火花。

二.复习小说文体知识。

过渡:大家都知道,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其自身的特点,那就是:故事情节完整,人物个性鲜明,环境描写逼真,主题思想深刻,构思角度精巧。

这样,我们在阅读小说时就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捕捉答题技巧。

师:分析小说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人物主人公刻画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环境描写衬托对比等)环境自然环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社会环境交代时代背景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三.考纲解读㈠考纲要求1.分析综合C⑴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⑵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鉴赏评价D⑴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⑵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⑶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3.探究F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⑵探讨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语文阅读课教案文学作品的解读与评析

语文阅读课教案文学作品的解读与评析

语文阅读课教案文学作品的解读与评析教案主题:语文阅读课教案——文学作品的解读与评析目标:通过解读和评析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语文水平。

一、导入(200字左右)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使用一些有趣的故事或者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可以通过展示一幅画作或者播放一段音乐视频等方式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所表达的个人情感和社会价值。

二、解读文学作品(400字左右)1.选择合适的文学作品在解读文学作品的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年级特点选择一篇适合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寓言等。

同时,要求学生提前阅读文学作品,并思考作品中的核心主题和情感。

2.背景介绍教师应当向学生介绍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及创作动机,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评析作品。

3.文学形式和艺术手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文学作品的形式特点和艺术手法,如运用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和描写、抒情、叙事等文学形式。

通过了解和分析这些艺术手法和形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4.主题与情感体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寻找主题和情感,通过细致的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深入体验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思想及社会价值观。

三、评析文学作品(600字左右)1.思考与讨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思考与讨论,例如: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否真实可信、作品中的情节安排是否合理自然、作品中的价值观是否积极向上等。

学生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2.提供多元视角教师可以提供不同的视角和观点,以启发学生思考。

例如,引导学生从历史、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来评析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多元文化意识。

3.对比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不同的文学作品或者同一作家不同作品之间的异同,体会作品中的风格和主题的变化。

通过对比分析,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与表达方式。

四、总结与延伸(200字左右)在本节课的总结与延伸环节,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小结概括,巩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文学类文本阅读教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教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教案【教案名称】: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文学类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1.阅读和理解文学类文本。

2.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风格和主题。

3.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分析文学作品。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2.分析文学作品的深层含义和主题。

【教学准备】:1.文学类文本,如小说、诗歌、戏剧等。

2.针对性的课堂活动和讨论题目。

3.特定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文学类文本,引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2.提问:什么是文学?文学有哪些形式?3.讨论学生对文学的认识和喜好。

二、阅读文学类文本(15分钟)1.提供一篇适合学生能力的文学作品。

2.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文本内容。

三、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风格和主题(15分钟)1.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如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

2.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如语言、描写、节奏等。

3.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的主题是什么,通过细节和事件找出作品的核心思想。

四、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分析文学作品(20分钟)1.引导学生运用“四步鉴赏法”:感知、分析、评价、表达。

2.提示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感知情感、理解意义、品味风格。

3.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用词、描写、比喻等修辞手法。

五、讨论和分享(20分钟)1.分组讨论: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2.分享讨论:请学生代表小组分享自己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

六、扩展活动(20分钟)1.阅读其他类似风格和主题的文学作品,对比分析。

文学文本解读教案

文学文本解读教案

文学文本解读教案第一章:文学文本解读概述1.1 文学文本的定义与特点1.2 文学文本解读的重要性1.3 文学文本解读的基本方法与步骤1.4 文学文本解读的评价标准第二章:文学语言的理解与分析2.1 文学语言的特点与作用2.2 文学语言的理解方法2.3 文学语言的修辞手法分析2.4 文学语言的风格与语境分析第三章:文学形象的理解与分析3.1 文学形象的定义与特点3.2 文学形象的分类与作用3.3 文学形象的理解方法3.4 文学形象的审美分析第四章:文学主题的解读与探讨4.1 文学主题的定义与作用4.2 文学主题的解读方法4.3 文学主题的探讨与分析4.4 文学主题的启示与思考第五章:文学作品的背景与作者分析5.1 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分析5.2 作品作者的生平和思想分析5.3 作品作者的创作动机与目的分析5.4 作品作者的创作风格与流派分析第六章:文学形式与结构分析6.1 文学形式的概念与作用6.2 叙事文学的结构分析6.3 抒情文学的形式特点与分析6.4 戏剧文学的对话与场景分析第七章:文学类型的特点与解读7.1 文学类型的定义与分类7.2 不同文学类型的特点与区别7.3 各类文学类型的解读方法7.4 文学类型的审美价值与影响第八章:文学象征与隐喻的解读8.1 文学象征与隐喻的概念与作用8.2 象征与隐喻的识别与分析8.3 象征与隐喻的主题意义解读8.4 象征与隐喻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第九章:文学人物形象的解读与分析9.1 文学人物形象的重要性9.2 人物形象的类型与特点9.3 人物形象的解读方法与技巧9.4 人物形象的分析与评价第十章:文学批评方法与视角10.1 文学批评的概念与作用10.2 文学批评的主要方法与分类10.3 文本批评与历史文化批评的运用10.4 文学批评的写作技巧与原则第十一章:文学流派与时期分析11.1 文学流派的定义与特点11.2 主要文学流派的介绍与分析11.3 文学时期的划分与特点11.4 特定时期文学作品的解读与评价第十二章: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12.1 文学与绘画的关系与解读12.2 文学与音乐的关系与解读12.3 文学与影视的关系与解读12.4 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综合分析第十三章:比较文学与跨文化解读13.1 比较文学的概念与作用13.2 文学作品的跨文化解读与比较13.3 文学作品的跨文化翻译与传播13.4 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与实践第十四章:文学文本的现代解读与应用14.1 现代文学文本的特点与解读方法14.2 网络文学与数字媒体的解读与应用14.3 文学文本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与影响14.4 文学文本的创新解读与应用实践第十五章:文学文本解读的综合训练与评价15.1 文学文本解读的案例分析与讨论15.2 文学文本解读的写作训练与评价15.3 文学文本解读的口语表达与交流15.4 文学文本解读的学习总结与反思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涵盖了文学文本解读的各个方面,从文学文本的定义与特点、文学语言与形象的分析,到文学主题的解读、文学作品的背景分析,再到文学形式与结构、文学类型的特点与解读、文学象征与隐喻的解读、文学人物形象的解读与分析、文学批评方法与视角等。

文学类文本阅读教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教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类文本的特点和分类。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文学类文本的定义和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的目的和意义。

2.讲解文学类文本的特点和分类(15分钟)详细讲解文学作品的特点和分类,如小说、诗歌、戏剧等。

3.分析文学类文本结构(20分钟)以一篇短篇小说或一首诗歌为例,分析其结构,包括起承转合、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等。

4.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钟)选择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进行课堂阅读,并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以检验他们对作品的理解能力。

5.讨论和分析(20分钟)学生就所阅读的文学作品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同时,老师也应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品的主题、情感和意义。

6.总结(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概括文学作品的特点和分类,重点强调文学阅读的重要性和对学生的培养意义。

四、教学手段1.讲解法:通过讲解文学作品的特点和分类,让学生了解文学的基本知识。

2.阅读法: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培养其文学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3.讨论法:通过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提高其文学素养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评估1.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以及讨论等。

2.作业评估: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如阅读一篇文学作品并写读后感,评估学生的文学阅读和表达能力。

六、拓展延伸1.学生可以自行选择一部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并写一篇读后感。

2.让学生模仿一首诗歌的写作风格,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并进行分享和交流。

3.组织文学作品朗读比赛,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表演才能和语言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重点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确保课堂内容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文学教案 经典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

文学教案 经典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

文学教案经典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文学教案:经典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一、引言文学作品是人们用文字艺术表达情感、思想和观念的创作,是文化传承和思想交流的重要媒介。

本教案旨在通过分析和解读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思辨能力和创造力,拓展视野,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经典文学作品的背景和意义;2. 学会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主题和人物形象;3. 掌握解读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4.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升审美水平。

三、教学内容1. 经典文学作品评析(1) 文学作品背景介绍(2) 主题分析(3) 结构分析(4) 人物形象解读2. 文学作品解读实例(1) 《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通过对贾府衰落和贾宝玉一生的描写,展现出封建社会虚伪和人性的矛盾,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

- 背景介绍:清代社会背景、贾府的家族衰落- 主题分析:伦理道德、爱与悲剧- 结构分析:太虚幻境、林黛玉的悲剧命运- 人物形象解读:宝玉、黛玉、贾母等人物特点和象征意义(2) 《傲慢与偏见》: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伊丽莎白·班内特和达西先生之间爱情的曲折发展,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偏见和社会阶级之间的隔阂。

- 背景介绍:19世纪英国乡村社会- 主题分析:爱情与婚姻、社会阶级差异- 结构分析:爱情的曲折发展、阶级冲突的升温- 人物形象解读:伊丽莎白、达西等人物性格塑造和形象意义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学科知识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外延。

2. 分析法:通过对文学作品的主题、结构和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3. 互动探究法:借助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促进学生互助学习和思维碰撞,使学生形成全面的解读。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与文学作品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

2. 知识讲解:分别对选取的经典文学作品进行背景、主题、结构和人物形象的讲解,确保学生对作品的整体了解。

现代文学名篇解读教案

现代文学名篇解读教案

现代文学名篇解读教案一、引言现代文学名篇是文学的瑰宝,它们不仅具有艺术的魅力,更能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类情感。

本教案旨在通过解读现代文学名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点,提升对文学的鉴赏能力。

二、名篇选取1. 《围城》作者:钱钟书2. 《茶馆》作者:老舍3. 《红高粱家族》作者:莫言三、教学目标1. 理解现代文学名篇的主题和情感。

2. 分析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结构特点。

3. 掌握解读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4. 能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评价。

四、教学内容1. 《围城》的解读a. 主题:对传统道德观念和社会习俗的批判,以及个体自由与社会压力的冲突。

b. 文学手法:夹叙夹议、对白和独白交替使用,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

c. 结构特点:多线叙事,呈现了不同人物的观点和经历,以揭示社会的复杂性。

2. 《茶馆》的解读a. 主题: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和传统与现实的冲突。

b. 文学手法:对白的运用,以及戏剧化的语言和情节安排。

c. 结构特点:以京剧《茶馆》为线索,展示了晚清时期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命运,反映了中国历史的起伏。

3. 《红高粱家族》的解读a. 主题:家族历史与个体命运的交织,对暴力、战争和女性命运的关注。

b. 文学手法:叙述者的视角和语言风格,对细节和形象的生动描绘。

c. 结构特点:跳跃的时间线和多个叙事层面,呈现了一个庞大的家族传奇。

五、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逐段解读文学名篇的情节、人物和主题,分析文学手法和结构特点,并引导学生思考。

2. 学生讨论: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交流彼此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3. 学生演讲: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名篇段落,进行演讲或朗读,并分享自己的解读和感受。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并对文学作品有深入的理解,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2. 作业评价:布置与名篇相关的写作或阅读任务,评价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文学解析教案模板范文

文学解析教案模板范文

文学解析教案模板范文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情节;2)学生能够分析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3)学生能够运用文学理论分析文学作品。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2)通过分组讨论和个人思考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3)通过课堂展示和互动交流的方式,促进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感;2)引导学生对人生、社会、历史等问题进行深刻思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情节;2)指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3)培养学生运用文学理论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2.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抓住文学作品的核心思想;2)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抽象概念和情感表达;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层理解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文学作品,并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初步了解;2)教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产生兴趣。

2. 学习新课。

1)教师讲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2)教师逐段解读文学作品,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3)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就文学作品的主题、情节和语言特点展开讨论。

3. 梳理知识点。

1)教师总结文学作品的核心思想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梳理学习内容;2)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思考作品对人生的启示。

4. 巩固提高。

1)教师布置相关阅读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其他文学作品来巩固所学知识;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写作和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围绕文学作品展开教学,通过讲解、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高中: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文学解读教案

高中: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文学解读教案

高中: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文学解读教案引言在高中阶段,文学课程不仅要求学生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还需要培养他们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本教案旨在引导高中学生通过系统化的方法,深入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并从中找到与作者意图相关的主题、象征和隐喻等元素。

教学目标•培养高中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能力•培养高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供有效的文本分析工具和方法教材准备•选取适合年级水平的文学作品(如小说、剧本、诗歌等)•准备纸笔或电子设备教案流程步骤 1:背景知识铺垫(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过的关于文学形式、结构、概念等基础知识,并与此次要阅读的作品进行关联。

步骤 2:整体阅读与理解(15分钟)•让每个学生独立阅读文学作品,并在阅读过程中标记他们认为重要的部分。

•对于理解较困难的地方,鼓励学生通过猜测、推断等方式进行尝试,同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步骤 3:主题分析(20分钟)•引导学生针对文学作品中揭示的核心思想或意义,提取出主题。

•鼓励学生使用支持性证据来支撑他们选择的主题,并解释为何这个主题与作品其他元素相关。

步骤 4:象征与隐喻分析(20分钟)•解释并讨论作者可能使用的象征和隐喻元素。

•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和文本细节,探索其中蕴含的深层含义。

步骤 5:角色分析(15分钟)•让学生选择一个关键角色,并详细分析其特点、动机和发展变化等方面。

•激发深入思考,探究角色行为背后的原因和目的。

步骤 6:结构与叙事技巧分析(15分钟)•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安排和叙事技巧,并探讨它们如何影响读者的理解和体验。

步骤 7:讨论和总结(15分钟)•让学生互相分享他们的发现、观点和理解,并促进有关文学作品的深入讨论。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观点和收获,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练习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另外一部文学作品,按照上述教案的步骤进行分析和解读,并撰写一篇相关作业。

教学反思与评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参与度、讨论水平以及书面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进行评估。

通过文本解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二语文教案设计——以《祝福》为例

通过文本解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二语文教案设计——以《祝福》为例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文本解读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祝福》为例进行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掌握《祝福》的基本情节及主旨。

2.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感受文本的情感和意义,并对其进行评价和解读。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祝福》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2.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张字母重组图片,让学生猜测出单词“blessing”,并向学生介绍《祝福》这个故事的主题。

2.阅读过程:(1)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选出1-2个问题,以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思考和探究。

(2)分析文本情节:逐段分析文本的情节发展,让学生理解情节的转折和契机,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理解人物形象:通过细节描述和对话等方式,让学生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进一步深入理解文本。

3.课堂讨论:(1)主题探究:探究《祝福》这个故事的主题和意义,并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找到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2)价值评价:让学生自主评价文本的价值,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4.课后作业:(1)分析文本情节:①按照文章中描述的时间顺序,简要叙述《祝福》的情节发展。

②列出三个情节转折,分析它们的作用。

(2)理解人物形象:选择故事中的一位人物,描述他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以及在故事发展中的作用。

(3)思考题目:你认为这个故事的主题是什么,你对这个主题有什么感悟?四、教学成果通过该教案的设计和实施,可以达到以下的成果:(1)学生能够掌握《祝福》的基本情节和主旨。

(2)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以提高,特别是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得到了锻炼。

(3)学生能够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并对文本进行评价和解读。

五、教学思考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可以发现,通过文本解读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分析文本情节和理解人物形象这种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并且引导学生从主题和价值评价的角度来进行思考和观察。

初中文学类文本解读教案

初中文学类文本解读教案

初中文学类文本解读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骆驼祥子》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内容:1. 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 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3.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把握。

2. 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的分析。

教学难点:1. 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2.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小说《骆驼祥子》的文本。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骆驼祥子》的作者老舍及其文学地位。

2.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标题,提问:“骆驼祥子”是谁?为什么用“骆驼”来形容他?二、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15分钟)1. 教师简要概述小说的故事情节,强调主要人物和事件。

2. 学生分享对主人公祥子的印象,讨论他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三、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象征元素,如骆驼、车、城市等。

2. 学生分组讨论这些象征元素的意义和它们与主题的联系。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10分钟)1. 教师提出几个引导性问题,如:“小说通过祥子的故事传达了哪些社会 messages?”“你认为作者对祥子的命运有何态度?”2. 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祥子的形象和小说的主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和收获。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阅读老舍的其他作品,了解他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倾向。

2. 学生可以尝试写一篇关于《骆驼祥子》的读后感,表达对小说主题的思考和感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文学类文本阅读教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教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教案教案标题:培养学生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力的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文学类文本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文学类文本的阅读兴趣和欣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类文本分析和解读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1. 创造一个引人入胜的环境,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可以使用图片、音乐或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有关文学的知识,如文学的定义、文学类文本的特点等。

探究:1. 提供一段文学类文本,如一首诗、一篇小说或一段戏剧对话等。

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这段文本的主题是什么?- 文本中有哪些重要的情节或事件?- 文本中有哪些重要的人物?- 文本中有哪些重要的意象或象征?- 文本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 分组讨论学生的观点和理解,并鼓励他们互相交流和分享。

解读:1.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解读文学类文本,包括主题、情节、人物、意象等方面的分析。

2. 引导学生注意作者使用的语言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等,并解释其在文本中的作用。

3. 引导学生思考文学类文本与作者的背景和时代背景的关系,以及文学类文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拓展:1. 提供更多的文学类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分析,以拓宽他们的文学视野。

2.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故事或戏剧等,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表达能力。

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学生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需要注意的要点。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和欣赏文学类文本,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评估:1. 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或任务,以评估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鼓励学生在小组或班级中展示他们的文学类文本分析和解读成果。

这个教案旨在通过引入、探究、解读、拓展、总结和评估等步骤,帮助学生培养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习水平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文学鉴赏:中学文学名篇解读教案

文学鉴赏:中学文学名篇解读教案

文学鉴赏:中学文学名篇解读教案一、引言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文学鉴赏课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本教案旨在辅助中学语文教师进行中学文学名篇的解读教学,并提供一些相关的方法和技巧。

二、目标•了解中学文学名篇的背景和作者背景。

•掌握分析中学文学名篇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提高对中学文学名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三、教案内容1. 中学文学名篇简介介绍常见中学文学名篇的选取原则、代表作品和作者背景,例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让学生了解这些作品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为后续分析做铺垫。

2. 分析文本结构与形式针对每个中学文学名篇,从宏观层面分析其整体结构,包括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等。

同时,讨论不同文学形式(如小说、诗歌、戏剧等)对作品的影响和表现手法。

3. 解读主题与情感通过分析情节和人物关系,深入理解中学文学名篇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蕴含的道德、哲理和情感,并与自身经历和社会现实进行联系。

激发学生思考并就作品进行个人评价。

4. 对比演绎将不同中学文学名篇进行比较与对照,探讨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

指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辨别不同风格、文化传统和艺术特点的能力。

5. 表达与创作引导学生通过创意写作或绘画等方式表达对中学文学名篇的理解与想象。

鼓励他们根据自身经验或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衍生出新的故事或观点,并进行分享和讨论。

四、教案实施1.开启讨论:简要介绍选取的中学文学名篇,并了解学生对该作品的了解程度。

2.组织课堂活动:根据教案内容,选取适合的文学名篇进行详细解读和分析。

3.提问引导: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观点。

4.互动交流:组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或辩论等活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5.示范演示:教师演示对中学文学名篇的解读技巧,并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在其他作品中。

文学解析教案模板范文

文学解析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

- 掌握作品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 熟悉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 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 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人文素养。

-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提升人生价值。

二、教学内容以《红楼梦》为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 《红楼梦》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 《红楼梦》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

2. 教学难点:- 理解《红楼梦》的复杂人物关系。

- 分析《红楼梦》的象征意义。

- 掌握《红楼梦》的文学价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 提问:同学们对《红楼梦》有哪些了解?- 展示《红楼梦》的图片和简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作品分析- 主题思想:- 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 探讨作品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揭露。

- 分析作品对人性、爱情、婚姻等问题的探讨。

- 艺术手法和风格:- 分析作品的描写手法、结构安排、语言风格等。

- 探讨作品对古典小说的贡献和影响。

- 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 介绍《红楼梦》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曹雪芹的生平。

- 分析作品与当时社会的关系。

3. 课堂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手法、人物形象等。

-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 写作练习- 让学生根据作品内容,写一篇读书笔记或评论文章。

- 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写作水平。

5. 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 鼓励学生课后继续阅读《红楼梦》,深入理解作品。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写作情况。

- 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 评估学生的读书笔记或评论文章的质量。

- 了解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程度。

3. 课后反馈:- 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评价和建议。

初中语文阅读教案:分析和解读经典文学作品的文本理解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教案:分析和解读经典文学作品的文本理解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教案:分析和解读经典文学作品的文本理解策略引言在初中语文教育中,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情感体验和批判思维能力。

然而,对于许多学生来说,理解和分析复杂的文学作品可能是一项困难的任务。

因此,本教案将重点介绍一些有效的文本理解策略,以帮助初中生更好地阅读、分析和解读经典文学作品。

1. 理解背景知识在阅读任何一部经典文学作品之前,先了解作者的背景信息、时代背景和作品相关的历史背景是很重要的。

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所涉及到的人物、事件和主题。

1.1 作者背景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风格、主题偏好等方面的信息。

1.2 时代背景介绍作品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等方面的信息,帮助理解其中蕴含的社会意义。

1.3 历史背景介绍作品中涉及到的历史事件、人物以及其影响,有助于理解作品中相关情节和主题。

2. 分析文学元素了解作品中的文学元素是理解和分析经典文学作品的关键。

以下几个方面是需要关注的:2.1 主题作品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价值观以及人生哲理。

2.2 情节作品中发生的事件和故事情节,包括起承转合、高潮和结局等。

2.3 人物形象作品中各个角色的塑造方式,包括外貌、性格、言行举止等。

2.4 符号与意象作品中使用的符号和意象,用来传递更深层次的含义和感情。

3. 阅读策略3.1 留白与推测在阅读过程中留白也是一种重要策略。

学生可以运用自己的想象力进行推测,弥补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中未明确呈现出来的细节。

3.2 关键词标记法通过标记文章中出现频率较高或对理解整体内容至关重要的关键词,有助于抓住作品的主题、核心观点或情节变化。

3.3 感受反应法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记录自己在读作品时的感受和思考,并根据这些感受与思考进行分析和解读。

3.4 提问法通过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思考,并引导他们深入探索作品中更深层次的含义。

结论通过理解背景知识、分析文学元素和运用阅读策略,初中生可以更好地阅读、分析和解读经典文学作品。

高中一年级:文学作品解读教案

高中一年级:文学作品解读教案

高中一年级:文学作品解读教案1. 引言本节课的主题是文学作品解读,旨在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的深入探讨和分析,引导学生发展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本教案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作品选择、课前准备、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评价与反思等。

2. 教材选择为了使学生充分接触到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我们建议选择几篇具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或诗歌进行解读。

例如:•短篇小说:《草房子》、《钟鼓楼》、《大明湖畔》等;•诗歌: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唐代诗人的部分诗歌。

3. 课前准备在上述选定的文学作品之后,老师需要做以下准备工作:•精读选定的文学作品,并理解其中蕴含的主题和意义;•准备相关辅助资料,如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提前进行思考,并准备问题以引导讨论,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和表达个人观点。

4.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和演绎能力;•引导学生用批判性思维去解读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鼓励他们分享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5. 教学过程本节课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第一步:导入引导学生回顾文学作品的定义、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文学作品的欣赏。

第二步:介绍选定的文学作品向学生介绍选定的文学作品,并简要讲述作者背景、时代背景等相关信息。

将重点放在主题和意义上,激发学生对该作品的兴趣。

第三步:全班共同阅读与讨论让全班一起阅读选定的文学作品,并组织相关问题引导全班共同讨论。

可以提问问题如下:1.你对这篇文学作品有什么直观感受?2.这个作品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3.你在作品中发现了哪些具体细节支持了你的理解?第四步:小组讨论与展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文学作品展开深入讨论,并准备一份小组报告。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比如角色塑造、故事结构、隐喻运用等。

第五步:学生个人表达鼓励学生对自己所研究的文学作品进行个人思考和表达。

每位学生可以选择一段话或诗句,并简要阐述自己对此的理解和感悟。

激发高中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文学作品解读教案

激发高中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文学作品解读教案

激发高中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文学作品解读教案介绍本文是一份旨在激发高中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教案,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

通过这份教案,我们将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分析和解读技巧,并运用这些技巧来研究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

教案内容第一步:导入与预习•引导学生对待阅读课程保持积极态度。

•提供简要而引人入胜的介绍,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能够全面理解原著与艺术及其所揭示的意义之间的联系。

第二步:作者背景分析与书籍背景知识•简要介绍作者和其背景(如时代背景、经历等)。

•了解并讨论书籍所处时代或相关事件以增进对作品理解的背景知识。

第三步:主题与核心思想分析•探讨作品中可能存在的主题和核心思想。

•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示例及相关材料找出支持主题和核心思想的证据并进行论述。

第四步:角色分析•分析作品中的关键角色,并了解其行为、动机和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引导学生通过记述,拓展性问题和小组讨论来深入理解角色。

第五步:情节结构和线索分析•分析作品中的情节结构和线索,探究其背后的含义和隐喻。

•引导学生通过寻找重要事件、冲突点以及作者使用的象征和意象等,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

第六步:文学手法与语言运用分析•探究作者在作品中所使用的各种文学手法(如比喻、暗示、对话等)以及语言运用。

•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并阐明作者用这些手法来传达意图和增强作品效果的可能性。

第七步:相关讨论与作业•进行课堂讨论,促进同学之间对于文本理解之间的交流与分享。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结束语通过这份激发高中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教案,我们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深入的阅读、分析和解读,进一步提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欣赏能力。

这将为他们以后的大学学习和个人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并在文化艺术领域中获得更深层次的享受和表达能力。

文学类文本教案

文学类文本教案

文学类文本教案教案标题:探索文学类文本中的主题和情感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文学类文本的主题和情感。

2. 学生能够分析文学类文本中的主题和情感,并能够用适当的词汇和句子表达出来。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写出自己的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重点:1. 理解文学类文本的主题和情感。

2. 分析文学类文本中的主题和情感。

3. 运用适当的词汇和句子表达主题和情感。

教学准备:1. 多样的文学类文本,如诗歌、小说、散文等。

2. 学生笔记本和写作工具。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引入学生对文学的兴趣,例如分享一段有趣的文学作品或者提出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

2. 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和情感对于读者的重要性。

探索(15分钟):1. 分发一篇文学类文本给学生,要求他们独立阅读,并思考其中的主题和情感。

2.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文本的理解,特别是关于主题和情感的部分。

3. 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具体细节,以支持他们的观点。

解释(10分钟):1. 解释主题和情感的概念,并提供相关的定义和例子。

2. 引导学生思考主题和情感是如何通过文学手法来表达的。

实践(15分钟):1. 分发一些文学类文本给学生,并要求他们分析其中的主题和情感。

2. 学生可以以小组形式合作,或者独立完成分析。

3. 鼓励学生用适当的词汇和句子来表达他们的分析结果。

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主题和情感在文学中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文学作品,提升自己对主题和情感的理解能力。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写一篇自己的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主题和情感。

2.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学形式,如诗歌、故事等。

3.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互相评价和提供建议。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2. 评估学生在分析文学类文本中主题和情感的能力。

3. 评估学生在写作中表达主题和情感的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文本解读一、文本概念的含义1、广义:所有传达着某种意义的客体,由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而成、具有多层次结构的能指系统。

2、狭义:由语言符号所组成的文学文本。

具有自足性、封闭性和能指性。

自足、封闭:在各种艺术技巧和规则的作用下组合而成的完整、独立的艺术世界;能指:各个要素相互连接、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具有多重内涵的意义系统。

(语言——意义)3、作品与文本的联系与区别文本概念表明了作家不是作品意义的权威,作品的意义存在于文本结构之中,作家的写作只是为读者一个具有能指功能(可以包含意义),可供解释的客体。

意义的最终实现,依赖于文本与读者的交流,即读者的文本解读过程。

二、文学文本解读的性质和过程1、解读的性质:是一个反映、实现、改变、丰富文本的过程,也是一个融汇了读者的感受、体验、联想、想象以及审美判断等多种心里活动机制的特殊认识活动和心里活动过程。

2、解读的步骤:(1)一般性阅读:由通晓文字到初步把握作者意图或文本原意的阅读过程。

(2)细读:从“释义”到“辨味”释义,是指对语词、文句的意思的理解和确认,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通晓文字,并在通宵文字的基础上去领会语词、文句的特殊意蕴;辨味,是指对文本的特殊意味、韵致、情味以及作者用心的感知和体认。

文学欣赏一开始就有一个语言的理解即释义的问题。

这是文学欣赏的起点。

如“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其中的“潇湘”和“秦”是指与朋友分别之后各奔东西。

又如“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其中的“绿蚁”是指新酒酒面浮末的代称,这里是指新酿的酒,而不是“绿色的蚂蚁”。

但文学欣赏的高级阶段是指在释义的基础上去“会意”、“辨味”。

如陶渊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在一般性阅读的基础上,通过细致研究词语的搭配,特殊句式的意味、语气,以及特殊的修辞手段的运用等等,来细致品味每个词的本义、暗示义、联想义,在具体的语境中重新确定语词的含义和文本的主旨。

(3)批评性阅读:这是一个将文本与作者、与时代联系起来,对文本作延伸阅读的过程三、读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1、审美的态度实用:科学:科学——如读唐代诗人元稹《梦游春七十韵》,一方面通过考据确定元稹年轻时与寒门女子崔莺莺的恋情经历,确定诗中“觉来八九年,不向花回顾”,是写诗人虽然抛弃了寒门女子,但心中还是有一种负罪感,因此孤单生活了八九年。

通过考察当时的社会风尚,确定诗中“一梦何足云,良时事婚娶”、“韦门正全盛,出入多欢裕”是将负心看作是一场春梦,转而追求富家小姐,诗人如此直率自供自己始乱终弃竟毫无羞愧之意,是因为这是当时的社会风尚所容忍的行为。

科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都是树,而杨柳最多……树缝里也露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20世纪30年代就有读者对这里写到的夜晚树上的蝉声提出疑问,写信给朱自清,认为“蝉夜晚是不叫的”,以至于朱自清自己都疑惑起来,特为此致函昆虫学家刘崇乐,请教蝉是否在夜里真的不叫。

了解一些能够确定作品艺术描写是否真实的知识,在欣赏中有时也是必要的,正如朱光潜说的:在文学欣赏中,了解一些历史知识“非常重要”,“例如,要了解曹子建的《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他和甄后的关系;要欣赏陶渊明的《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订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审美:对文学的理解虽然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对它作出人任意的理解和诠释。

而且,无论是实用的理解,还是科学的理解,也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欣赏。

即使如了解文史知识、诠注字义,考据故实等,虽然能帮助我们理解作品,有时对我们理解作品还是很有必要甚至是必须的,但这种方式最终只是文学欣赏的起点。

从根本上看,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欣赏来自我们对文学的审美理解。

鲁迅:“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结冰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

……凡是科学的人们,这样的很不少,因为他们精确地钻研着一点有限的视野,便绝不能和博大的诗人的感得全人间世,同时又领会天国之极乐和地狱之大苦恼的精神相通。

”对文学作品作审美的理解,就是要与欣赏对象保持适宜的距离、一种审美观照的态度,不能用实际的态度对待文学。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文学的美。

朱光潜曾以海上航行遭遇大雾和海岸上观雾时不同的心理感受为例,来说明艺术欣赏时保持有距离的欣赏态度的重要性。

2、艺术感受力和艺术推向力3、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知识储备第一章诗歌文本解读1、概述:诗歌的外形式与内形式(1)外形式:呈现于我们面前的、可以直接感知的语言组合形式。

特征:视觉上分行排列、句式整齐;听觉上合辙押韵、抑扬顿挫、节奏分明,合于音律。

诗歌外形式上所具有的形态,与诗歌起源于原始人类集体劳动中出于协调动作、交流感情的劳动呼声有关。

诗歌的外形式给诗歌带来了特殊的美感。

(2)内形式:与诗歌的外形式相融合的,使诗情、诗意、诗味得以感性显现的表情形态。

具体来说,即诗歌的意象、意境。

诗歌要唤起读者相应的情感体验,需要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内心情感与足以唤起这份情感的外物相融合,转化为心物交融、情景相生的意象、意境,或具有强烈暗示性、隐喻性的形象,使诗情得以感性显现。

(3)外形式与内形式之关系:外形式为内形式服务、是内形式的“形式”;内形式决定外形式,是外形式的“内容”。

也就是说,诗歌的整齐、抑扬、回环等外形式上的特点给读者以特殊的视觉和听觉上美的感受,是为建构意象、营造意境即诗歌的内形式服务的。

如果它只具有精巧美丽的外形式、而不能为内形式服务,那么它就不是真正的诗歌的外形式。

(4)诗歌外形式与内形式上的特点决定了对诗歌作品的欣赏方式和对其他类型的作品的欣赏方式是很不相同的。

其中主要表现在诗须吟诵。

吟诵不仅是我们真切感受诗歌语言的美所不可缺少的环节,同时也是我们进入审美思维过程因而顺利进入诗歌情境之中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2 起兴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

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

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诗经召南鹊巢》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译文:翠绿繁茂的桃树啊,花儿开得红灿灿。

这个姑娘嫁过门啊,定使家庭和顺又美满。

翠绿繁茂的桃树啊,丰腴的鲜桃结满枝。

这个姑娘嫁过门啊,定使家庭融洽又欢喜。

翠绿繁茂的桃树啊,叶子长得密稠稠。

这个姑娘嫁过门啊,定使夫妻和乐共白头。

夭夭(音yao):少壮茂盛貌。

灼灼:花朵盛开的样子。

华:花。

之子:这个人,那个人,此指新娘。

于归:出嫁。

宜:使……和顺。

室家、家室、家人:均指家庭,倒文以叶韵。

《左传》:“女有家,男有室。

室家谓夫妇也。

”或云:“室谓夫妇所居;家谓一门之内。

”蕡(fén):果实丰腴,红白相间,果将熟的样子。

蓁蓁(音zhēn):树叶繁茂貌。

《桃夭》是《诗经·国风·周南》里的一篇,是贺新婚歌,也即送新嫁娘歌。

在新婚喜庆的日子里,伴娘送新娘出门,大家簇拥着新娘向新郎家走去,一路唱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红灿灿的桃花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娶到这样的姑娘,一家子怎不和顺美满呢!果实累累的桃树比喻新娘将会为男家多生贵子(旧观念多子多福),使其一家人丁兴旺。

枝叶茂密的桃树比兴新娘子将使一家如枝叶层出,永远昌盛。

通篇以红灿灿的桃花、丰满鲜美的桃实、青葱茂盛的桃叶来比对新婚夫妇美好的青春,祝福他们的爱情象桃花般绚丽,桃树般长青。

此诗运用迭章、迭句手法,每章结构相同,只更换少数字句,这样反复咏赞,音韵缭绕;优美的乐句与新娘的美貌、爱情的欢乐交融在一起,十分贴切地渲染了新婚的喜庆气氛。

3、意象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

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温庭筠《菩萨蛮》译文:“水精”就是水晶,“颇黎”就是玻璃,“人胜”是女子戴在鬓发上的花饰;“香红”指女子之面,乌黑的头发分开在红润而透着香气的脸颊两边。

这首词写女子绣房里的陈设,女子的梦境,女子的容颜和头饰。

俞平伯在分析这首词的时候说,温庭筠“每截取可以调和的诸印象而杂置一处,听其自然融合……譬之双美,异地相逢,一朝绾合,柔情美景并入毫端,固未易以迹象求也。

” (1)何谓意象?简单的说,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

(2)意象的作用。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

有意象就有诗味,无意象就无诗味。

因此诗歌的写作既忌有意无象,也忌有象无意,如某刊物发表的一首诗《勤奋》,可谓有意无象:“天才与勤奋作伴/成功与刻苦相连/不要期待幸运/也不要坐等明天/听天由命,是懒惰者的信条/把握人生,是勤奋者的箴言。

”这样的诗,只是一般哲理的直白,缺乏比喻象征,忽视形象,不讲意象,因而就像“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一类的小格言一样,作为格言尚可,作为诗实在不行。

高尔基说得好:“真正的诗,即使略带哲学性,总是以专讲道理的东西为羞耻。

”另一种情况是有象无意,有一首诗歌这样写道:“平滑的镜面/反射着物体的图象/映出了少女的笑脸/照出了老人的目光。

”又有人咏虾为:“弯着腰,绝不是对人恭敬。

”咏山羊云:“翘着的胡子,不表明年岁大。

”都是只知状物,不知寄托寓意,缺乏诗情画意,充其量不过是对事物特有形态的解说,味同嚼蜡,实为无深刻意蕴的肤浅之作。

所以有象无意,说到底就是立意浮浅或者说忽略了立意。

意是诗的主旨,是意境的内核,这种意,不是意念的意,而是意趣的意。

即经过情思的物态化后可看可听可感的“意”。

正如诗中之象,也非纯客观的景物刻画,而是情思化后的“象”。

立意贵在高洁巧妙,不能鄙俗不堪,取象贵在浅近亲切,又不能隐晦太多。

这种分寸确实难以把握。

所以,古代的费经虞说:“诗贵似浅非浅,不得似深非深”。

因此诗作要出新寓意于极常见的物象刻画之中,使人一看就懂,却又回味无穷。

4、意象叠加美国诗人庞德的名作《在一个地铁车站》是意象派代表作: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呈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这首在西方遐迩闻名的诗歌脱胎于唐代诗人崔护的《过故人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经庞德本人证实,他承认自己的这首诗是模仿崔护的崔护的《过故人庄》。

在崔护的诗中,“人面”和“桃花”中间还有距离,但在庞德的诗中,两者叠加在一起而融为一体了。

用庞德的话说“‘意象’是这样一种东西:它表现的是在一刹那时间中理智和情感的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