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点;(3)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欣赏古典诗歌;(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2)体会诗歌中传达的真挚情感和人文精神;(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意象分析;(3)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和价值观。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点;(2)从多个角度分析和欣赏诗歌;(3)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字词、句式、意象等知识点;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朗读、翻译和背诵诗歌;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4. 案例分析法:分析其他类似诗歌,进行对比学习。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诗歌的内容,了解相关背景知识;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查找生僻字词的解释;3. 教学资源:教学课件、参考资料、相关诗歌作品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朗读、翻译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3. 讲解分析:讲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句式和意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节奏、韵律和表达手法,分享学习心得;5. 案例分析:对比分析其他类似诗歌,加深对《涉江采芙蓉》的理解;6.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所传达的美好情感,体会作者的心境;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4. 诗歌鉴赏能力:通过课后练习和课堂互动,评估学生对诗歌意象、节奏和韵律的欣赏能力。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
(2)理解《涉江采芙蓉》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涉江采芙蓉》。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2)体会友谊、爱情的珍贵,学会珍惜身边的人。
(3)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主题。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难点词汇的解释。
(2)诗歌意象的把握和表现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涉江采芙蓉》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2)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涉江采芙蓉》,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难点词汇。
(2)深入分析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情感交流。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2. 写一篇关于《涉江采芙蓉》的鉴赏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合作表现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兴趣。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熟读背诵情况、诗歌鉴赏文章的写作水平等。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材为人教版高中必修一《文学概论》中的《诗三首》之一《涉江采芙蓉》。
该诗是唐代诗人杨玉环所作,以山水间的自然景致和心情抒发为主题,形成了自然、感性和意境的完美结合。
本课时主要教学目标为:1. 学生能够理解唐诗艺术的特点和意蕴2. 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各类修辞手法3. 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注释《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和意义二、教学设计1. 预习:在学生阅读之前,老师要求学生预习杨玉环的生平背景,了解她与唐玄宗的故事以及杨玉环的文学成就。
同时,引导学生阅读诗词中的几个重要句子,了解具体表现和意义。
2. 精读:老师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涉江采芙蓉》,注意把握韵律规则和修辞语言,特别注意由杨玉环自己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和对自身情感的抒发。
学生在朗读时,既要体会意境也要品味诗词的韵味。
3. 解读: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各种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词表达的深刻内涵。
如“采”、“摘”、“折”是反复使用的修辞,通过对花的简单动作描述传递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追求自然之美,颂扬大自然。
4. 总结: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如抒发情感、颂扬景色、融汇自然、和谐相处等。
学生简述自己的理解,写出对学习的感悟以及对诗词的评论。
同时开放化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察进行探究,并且通过问题、答案展开讨论。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采取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教师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对样例的引导和分析启发孩子的思维,同时开放化的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进行举一反三式的拓展,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理解诗词中的情感、意境。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创作小诗或者题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当然,也可以为学生展示其他经典诗歌,加深学生对于中国文学艺术的总体认识。
《涉江采芙蓉》教案(精选7篇)
《涉江采芙蓉》教案《涉江采芙蓉》教案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涉江采芙蓉》教案(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涉江采芙蓉》教案1教学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3.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4.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字词过关,读懂诗歌,对诗歌的初步鉴赏。
难点:通过品味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教学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由回顾“诗歌(古风)发展脉络”导入新课:我在刚学过的《孔雀东南飞》一课中给大家归纳过“诗歌(古风)发展脉络”这一知识点,不知同学们还有印象吗?即《诗经》——楚辞——乐府民歌。
由于当时只学到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孔雀东南飞》,所以只归纳到此。
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诗歌(古风)的又一个重要阶段——《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的《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
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有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
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钟嵘《诗品》评价道:“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今天,我们首先学习其中的一篇《涉江采芙蓉》,“窥一斑而见全豹”,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让大家对《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点有一个初步的感悟。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
2、教师范读。
3、一生朗读,师生评价。
4、整体感知:全诗抒发了游子思念亲人(妻子)、思念家乡的情感。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释义。
(2)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含蓄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2)如何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 情感教学法:以情促知,以知育情,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涉江采芙蓉》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意境。
(2)简单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歌的感悟。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涉江采芙蓉》。
2. 结合课内学习,课外阅读其他有关古典诗歌的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写一篇关于《涉江采芙蓉》的感悟文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感悟文章评估:阅读学生提交的感悟文章,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效果,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
(2)理解《涉江采芙蓉》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默写,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发言,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离别的痛苦的表达。
(2)理解友情和爱情的珍贵,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
(2)理解诗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诗中意象和表现手法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涉江采芙蓉》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讲解材料。
(3)准备教学活动和课堂讨论的问题。
2. 学生准备:(1)预习《涉江采芙蓉》。
(2)了解诗人的背景和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朗读《涉江采芙蓉》。
(2)提问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和感受。
2. 讲解:(1)讲解诗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讲解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3. 分析:(1)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课堂发言。
4. 应用:(1)让学生进行朗读和默写练习。
(2)让学生进行文学鉴赏练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1)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学生的合作和发言情况。
2. 教师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评价。
(2)教师对学生的合作和发言情况的评价。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将《涉江采芙蓉》与其他唐代诗人创作的离别诗进行比较,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2)分析不同诗人对离别情感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特色。
2. 创作练习:(1)邀请学生尝试创作一首离别诗,要求运用《涉江采芙蓉》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涉江采芙蓉》公开示范课教学设计 3篇
《涉江采芙蓉》公开示范课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和诗歌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过这样一句诗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有没有听过?“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
”一般我们以为,生与死的距离,就足以隔开两个人了。
但是,最可怕的距离,是两个人的心明明贴的很近,却不能在一起。
这是怎样的一种伤痛?今天让我们走进《涉江采芙蓉》,共同感受诗中挥之不去的思念与忧伤。
二、介绍文学常识1《古诗十九首》东汉末年文人作品,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誉为“五言之冠冕”,用平浅质朴的文字表现深厚的感情,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之情。
梁萧统将之合收在《文选》中。
2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
3《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知1、学生自读一遍诗。
2、听范读一遍,跟读一遍,教师做朗读指导。
本文是一首五言诗,读的时候节奏是“二、三式”,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要注意读准语调,语速和断句。
3、下面来练习朗读,朗读时想象诗句的画面,感悟诗句的情感。
四、品读鉴赏逐句解读鉴赏诗歌,师生交流,讨论。
1、鉴赏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1)这两句诗有哪些意象?明确:“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体会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 诗意境和情感的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2. 诗中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3.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课件。
2. 相关参考资料和文献。
3. 学生分组合作所需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涉江采芙蓉》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意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探究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教师引导学生分享学习成果,解答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合作,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4. 欣赏与感悟(1)学生分享对诗中意境和情感的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5. 拓展延伸(1)学生举例其他类似诗歌,进行比较分析。
(2)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古代诗歌的艺术特点。
6. 小结与作业(1)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
(2)学生完成作业: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运用比较分析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诗句,掌握诗人的表达技巧。
七、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情况。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涉江采芙蓉》的诗意、诗境和诗意。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简介:介绍《涉江采芙蓉》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1.2.2 诗歌解析:分析《涉江采芙蓉》的诗意、诗境和诗意。
1.2.3 鉴赏技巧:教授如何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掌握《涉江采芙蓉》的诗意、诗境和诗意。
2.1.2 培养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2.2 教学难点2.2.1 理解《涉江采芙蓉》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2.2.2 深入领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涉江采芙蓉》,理解诗意。
3.1.2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1.3 分析讲解:教师对诗歌进行详细解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资料。
3.2.2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更多关于《涉江采芙蓉》的背景信息。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4.1.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涉江采芙蓉》的作者和背景。
4.1.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
4.1.3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1.4 分析讲解:教师对诗歌进行详细解析。
4.1.5 鉴赏练习:让学生尝试欣赏其他古典诗词,提高鉴赏能力。
4.2 时间安排4.2.1 导入新课:5分钟4.2.2 阅读理解:10分钟4.2.3 讨论交流:15分钟4.2.4 分析讲解:20分钟4.2.5 鉴赏练习:10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5.1.1 学生自主阅读和理解诗歌的能力。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6篇)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6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诵读理解诗歌。
(知识能力)2.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过程方法)3.通过诵读、理解,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难点】1.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描绘出采莲思人的画面感。
2.理解中国古典诗歌中思乡怀人的“哀伤”和“美丽”。
【教学方法】对话探讨法多媒体演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初中和小学已经学过很多中国古典诗歌,古人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也善于用丰富的诗歌内容和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远的如《诗经》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近的唐诗有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宋词有李之仪的“我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元曲有徐再思的“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二、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介绍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吟读、译读、背读、阅读。
1、吟读:体会情味(方式:听录音、尝试读出情味)要求:a)声音要有起伏。
b)节奏比较自由。
c)读出一点古人的味道。
教学过程:(1)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正音。
(2)提出要求,请一位学生按照要求吟读一遍。
朗读指导:五言诗的断句: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本诗采用二三字格式断句,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3)全班齐读。
2、译读:理解内容(方式:师生探讨、学生分享)要求:a)将古诗译为现代散文b)尽量做到字句优美c)用解释扩展的方法来解释,即将有的字解释一下,把有的意思扩展一下,加入一些自己想象的画面和情感的词语。
高一下册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
高一下册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高一下册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高一下册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其实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高二语文优秀教案设计(5篇)
高二语文优秀教案设计(5篇)高二语文优秀教案设计【篇1】一、关于教材《涉江采芙蓉》是新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
这首古体诗不论是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已经达到了十分纯熟的境界。
《古诗十九首》在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因此,它十分重要。
二、关于学情这首诗内容不难,可以从多个角度解读。
新课标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此进行一些探讨。
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卷古诗词的集中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积累了一定的兴趣,这是进一步引导学生热爱和学习古诗词的前提。
三、关于教学方法1、联想想象法2、意象分析法3、探究合作法四、关于教具1、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投影片2、课文配乐朗读3、课文意境视频资料五、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以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品论导入。
2、提问: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精选6篇)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精选6篇)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识记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背诵全诗。
2、能力方面(1)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2)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3)培养学生通过意象来赏析诗歌的能力。
(4)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3、情感方面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诗歌的朗读;(2)诗歌的赏析;(3)诗歌的表现手法难点:通过抓住意象来赏析诗歌。
【教学方法】导读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以有关芙蓉的名句引入课题。
二、通过导学案学习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
《古诗十九首》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
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语言浅近凝练,自然和谐,艺术成就很高。
是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
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
它是五言诗的发端,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三、引导赏析(一)初读,整体感知(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作品)1、试为这首诗划分节奏。
(学生划分,师生共同明确)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你认为全篇中哪个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忧伤。
是“思”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
3、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思”的举动是什么?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吗?可否举例?明确:是采摘芙蓉。
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
4、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为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明确:芙蓉,即荷花,为全诗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并欣赏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
2. 诗歌的意象分析和意境欣赏。
3.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读。
2.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评价。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课文、注释、相关背景资料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辛弃疾及其作品《涉江采芙蓉》。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含义。
(2)学生合作探讨,解决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的问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知识和古代文化。
(2)教师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
(3)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和主题思想。
4. 欣赏与感悟(1)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学价值,提高审美情趣。
5. 小结与作业(2)学生完成作业,包括背诵课文、完成练习题等。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组织学生将《涉江采芙蓉》与其他涉江题材的诗作进行比较,如《江南逢李龟年》、《渔家傲·秋思》等,分析各自的主题、意象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2. 创意写作:鼓励学生以《涉江采芙蓉》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或故事,可以是对原诗的续写、改写,或是以同样的题材创作。
七、课堂互动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涉江采芙蓉》中的关键字词和意象,每组挑选代表进行分享。
2. 问答环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针对诗歌的内容、背景、艺术特色等问题进行互动。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课文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领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家庭观念。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课文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境和情感的领会。
2. 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的能力培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涉江采芙蓉》。
2. 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图片等。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涉江采芙蓉》的作者、背景等。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的音乐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课文。
(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思念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5. 课堂小结(2)学生展示学习收获和感悟。
6. 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涉江采芙蓉》。
(2)结合课文,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将《涉江采芙蓉》与其他表达思乡思亲情感的诗词进行比较,如《登高》等,分析其异同点。
2. 创作实践:邀请学生尝试创作一首表达思乡思亲情感的诗,分享并交流创作心得。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分享中的积极性与投入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课文《涉江采芙蓉》的情况以及读后感的质量。
3. 创作实践:评价学生在创作实践中表现出的创造力和对情感的表达能力。
八、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鼓励优点,指出不足。
《涉江采芙蓉》的教案
《涉江采芙蓉》的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了解《涉江采芙蓉》的作者背景及其创作背景。
2. 分析并欣赏《涉江采芙蓉》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3. 深入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主题,体会诗人的情感。
4. 提升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翻译:让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诗歌意象分析:分析课文中运用的意象,如“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等。
3. 艺术特色探讨:探讨诗人运用古风、意象、寓情于景等手法表现主题。
4. 情感体验与表达: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导入新课1. 播放古典音乐,营造良好氛围。
2.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背景及创作背景。
2.2 课文朗读与翻译1. 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歌韵律。
2. 教师对课文进行逐句翻译,解释关键词语。
2.3 诗歌意象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意象,如“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意义。
2.4 艺术特色探讨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人运用的古风、意象、寓情于景等手法。
2. 学生举例分析,分享自己的感悟。
2.5 情感体验与表达1.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如离愁别绪、思乡之情等。
2. 学生进行情感表达,可以采用朗诵、绘画、写作等形式。
2. 学生进行课后拓展,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古代诗词中的意象运用。
第三章:教学评价与反馈3.1 课堂表现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鼓励。
3.2 课后作业评价1. 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关注他们对诗歌意象、艺术特色的理解和感悟。
2.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提出改进建议。
3.3 学生自我评价2. 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分享彼此的感悟和经验。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工具1.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意象分析、艺术特色等内容。
《涉江采芙蓉》教案简编
《涉江采芙蓉》教案简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向往。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释义和语句翻译。
(2)诗歌主题思想的探讨。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古汉语词语的理解。
(2)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背景及诗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字词释义和语句翻译。
(2)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引导学生热爱文学,传承文化。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查看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3. 欣赏教学: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歌的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涉江采芙蓉》全文;(2)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3)了解作者背景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学会通过诗中的意象,感知诗人情感;(3)学会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2)体会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3)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传承中华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2)诗歌的意象分析;(3)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背后的情感解读;(2)诗歌的表现手法分析。
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背景及诗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诗歌,理解字词含义;(2)指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加深对诗歌背景的了解。
3. 课堂讲解:(1)分析诗歌的意象,解读背后的情感;(2)讲解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3)赏析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4. 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2)选取代表进行汇报,交流学习心得。
5.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3)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提高文学素养。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2. 分析诗中的意象,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3. 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鉴赏分析,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 长期效果:关注学生在后续课程中的学习表现,了解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情况。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对《涉江采芙蓉》的意象、结构和表现手法进行复习和深化理解。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涉江采芙蓉教案涉江采芙蓉教案(一):《涉江采芙蓉》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潜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明白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到达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这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
从资料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有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
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诗歌的知识:诗歌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分界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就古典诗歌分为诗、词、曲。
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1.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2.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明确: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涉江采芙蓉》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
3、树立学生健康的人生观,尤其是其中的爱情观和苦难观。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诗经》一路走来,我们读过屈原的《离骚》,汨罗江边的纵身一跳,并没有真正停止了屈原的生命,借着《离骚》中芬芳馥郁的诗句,仿佛还能触摸到他的那颗滚烫的跳动的心。
于是,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都有了丰沛而清洁的源头。
我们还需感谢汉武帝,他设置了一个大规模的音乐机构——乐府,也许他只为了娱乐,了解施政效果,但客观上却起了保存民歌的作用,为后世留存了一个宝库。
时间流驶,我们来到东汉末年,有一群文人,文化素养较高,他们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创造出大量的风格独特,艺术成就很高的五言诗,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
《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并非一人一时所作,因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故编者题为“古诗”。
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二、文本解读
本篇课文的结构框架
“五个一”:一个高洁优雅的意境,一串真纯自然的举动,一声感人肺腑的叹息,来自一段深挚笃厚的爱情,一腔无以名状的忧愤。
这首诗很简单,写了一人一时一地一境。
首先我们就来欣赏诗人在诗首就为我们创设的意境,意境由多个意象组成,有哪些意象呢?
一、一个高洁优雅的意境
1、“芳草”的“兰泽”意象
兰与芳草指的是江边的芬芳馥郁的水草。
同学们知道谁的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香花香草?(屈原)
屈原对香花美草赋予善与美的高洁品性,又把穿着、佩戴、饮食香花美草比喻刻苦自修。
屈原《离骚》中出现的“芙蓉”就是这首诗中的重要意象,我们来了解一下。
2、芙蓉意象:荷花、莲花、芙蕖、菡萏等。
君子之花: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
品质高洁气质优雅
姿态优美仪表庄重
佳人之花:
采莲曲二首(其二)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
沙扬娜拉一首
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看来,芙蓉亭亭玉立,叶如裙,花如面,不愧为佳人之花。
爱情之花
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子”即“怜子”,“青”即“情”。
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由于“莲”与“怜”音同,“莲子”即“怜子”,“青”即“情”〖莲心〗和“怜心”双关,就是相爱之心。
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意境总结:那是一个夏日,花香日暖,江上芙蓉朵朵,赏心悦目,一幅纯美静谧的画面,一个高洁优雅的意境。
这样的意境,意在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二、一串真纯自然的动作
1、涉江而采的动作描写
采:采的目的——遗所思(纯洁美好)
采的方式——涉江(真挚深沉)
采的结果——所思在远道,遗之不得
抒情主人公来到这江边,看到芙蓉花开朵朵,美丽动人,自然有采摘的冲动。
他采之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动机纯不纯呢?
明确:他采之的目的就是为了赠予所思念的人,这就要从中国古代的折芳馈赠的传统说起了。
《邶(bèi)风》
静女其娈(luán),贻(yí)我彤(tóng)管。
彤管有炜(wěi),说(yuè)怿(yì)女(rǔ)美。
自牧归(ku ì)荑(tí),洵(xún)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折芳馨兮遗所思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因为内心对你的纯洁美好的爱,因此看到荷花想采摘而赠予你;又因为爱得深沉不肤浅,因而不惜涉江之劳,也许我不善划水,不懂荡舟,但一定要涉江把花摘到,赠予最爱的你。
但,知心人却远在天涯,“路远莫致之”,美丽的东西不能送达,即使这点情意都难以传递。
于是,一腔热忱遭到一盆凉水,一霎时天地为之变色。
还是不甘心,仍要回望故乡,那儿有我的牵挂。
2、还顾而远望的动作描写
明确:目的:悲歌可以当泣,远望权且当归。
方式:还顾
结果:长路漫浩浩,归之不得
通过想象活动完成归去的目的:
还顾望旧乡,故乡的山水是那么的亲切,父老乡亲是那么淳朴,关键是淡去这背景,清晰的,放大的是你啊,日夜思念的人,看到你的容颜因思念的煎熬而日渐憔悴,“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柳永《八声甘州》)却又“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望江南》)因此泪光点点,涕泣涟涟,令人断肠。
还顾,回望更显得对故乡的依恋,对思念中人的深沉爱恋。
结果,事实上远望是看不见旧乡的,更看不见爱人,从想象中跌落到现实中,视线必被青山阻隔,为浮云所遮,事实是长路漫漫,天地苍茫,故乡归之不得,佳人见之不得。
所以,在高洁优雅的意境中,抒情主人公不辞涉江之苦而采芙蓉,欲遗所思,遗之不得,故深情回望旧乡,以望代归,却又终究是归之不得。
这一串动作是内在情感的外化,是真纯自然的。
三、一声感人肺腑的叹息
爱之深才会思之切,才会见荷花而欲遗之,遗之而不得故深情回望,回望中更感路途遥渺,相聚无望,于是,郁积在心中的忧伤就幻化为天地间的一声幽叹。
叹什么?
同心却离居,忧伤以终老。
我日夜思念的人啊,想到我们相敬如宾,彼此恩爱,我愿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怎奈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同心而离居,更难堪的是,这不是一时而是一世。
情感领悟:
四、一段深挚笃厚的爱情
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
因爱之深才会思之切,才会见荷花而欲遗之,遗之而不得故深情回望,回望中更感路途遥渺,相聚无望,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可见这种爱至深至真至纯至上,令人感佩而崇敬。
忧伤:同心、离居、终老
五、一腔无可名状的忧愤
何以有终老之叹?
时代原因:东汉中晚期朝政腐败,尤以桓灵之世为甚,桓帝时的《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诸葛亮也曾对后主劝谏道:“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汉末
外戚宦官交相干政,此起彼伏,这些人把持朝政,安插亲信,使本来就有极大弊端的东汉选举制度也破坏殆尽,举官不再问品行、学业,只看门路和金钱,这就堵塞了一般士人的出路。
士人悬梁刺股只为立德,立功,立言,怀有强烈的功名意识,为了求一官半职不惜游京师,谒州郡,以求权门的推荐援引,但事实上大多投奔无门,空怀抱负,眼见时间消逝,不免有极大的痛苦和困惑。
一方面热烈追求仕宦,一方面黑暗社会进身无望,理想与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因而就有了“游子”的乡愁和“思妇”的闺怨。
草木摇落功业无成思远路韶华易逝空床凄冷泪轻流,反映了漂泊流离之苦和离别相思之痛,表达了一种祈求社会安定、渴望家室团聚的愿望。
由于这种愿望难以实现,因此流露了浓重的感伤之情,蕴含了对社会的强烈不满。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动乱时代的音乐怨恨而愤怒,这是政治脱离政道的表现)这五个一结合铸就了一首成就极高的五言诗,讲述了东汉末年大多数文人的悲剧人生。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或就其执著追求人生价值而不得,或就同心而离居的爱情现实,或就其面对乱世给他造成的苦难,写一句话赠予他,或劝慰,或激励……给身陷愁云阴霾的人一些方向,一些能重新绽放笑容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