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优秀公开课课件
合集下载
14.1《故都的秋》课件(共22张PPT)
都说“革命之士”多豪迈,请结合资料链接,说说为什么身为现代 作家、革命战士的郁达夫也像古人一样“逢秋悲寂寥”,笔下的故都之 秋一片“清”“静”“悲凉”呢?明确:“言为心声”“一切景语皆情语”,郁达夫笔下的秋“清”“静”“悲 凉”,正是他内心情感的写照,也是他不自觉地“以情驭景”的结果。究其原因, 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当局腐败,社会动荡不安,连年大战,民不聊生, 导致他思想苦闷。②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使然。郁达夫三岁丧父,两次婚变,两次丧子,体 验了生活更多的艰辛,养成了忧郁、沉寂的性格。在日本十年的生活又使他饱受屈 辱和歧视,为他增添了更多的苦闷。③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所致。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 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通世文学”;作者认为,对于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 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故都的 秋姿、秋色、秋味,交融着郁达夫个人的不幸遭际、心路委曲。在作者心中,“悲 凉”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更是他整个人生的感受,时代的写照。
三、细读文本,揣摩情感赏析下列句子,品味其精妙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 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 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 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 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 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 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 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 不愧杀!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 自然。从它里面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 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大概把“南”字变个“西”或“北”,也没有多少了不得的吧。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 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三、细读文本,揣摩情感赏析下列句子,品味其精妙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 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 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 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 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 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 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 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 不愧杀!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 自然。从它里面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 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大概把“南”字变个“西”或“北”,也没有多少了不得的吧。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 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故都的秋》ppt课件37张
“故都”两字点明写作的地点,不说“北 平”而说“故都”,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和 深厚的文化底蕴。
“秋”字点明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 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 合的一种境界。
(四)文眼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
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①排比手法,文气顺畅②先 用两个单音节词"清""静",又以一个双 音节词"悲凉"结尾,有抑扬顿挫的声韵 之美。
故都的秋
学习目标
1、理解重要句子的丰富内涵,赏析散文生动形象、整散结合的 语言特点; 2、鉴赏文章的意境美,并学习运用文章的艺术手法; 3、体悟作者的家国情怀,激发对家乡的热爱,培养爱国主义情 操。
一、知人论世,初入文本
(一)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 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曾留学日 本,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 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 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1945 年日本投降后被日军宪兵杀害。1952年,被中央 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
(一)作者简介
郁达夫代表作:
◎短篇小说:《沉沦》 《迟桂花》 《春风沉醉的晚上》
◎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 《出奔》
◎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充满了热 情、浓郁、清新的情韵,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 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 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 交融的画面。
“都市闲人”( 这里指的是平民),他们的形象更具故都的地方特点,
这样悠然闲适的互答,更能感悟生活的淡泊,也流露出了作者对“都市闲
“秋”字点明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 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 合的一种境界。
(四)文眼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
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①排比手法,文气顺畅②先 用两个单音节词"清""静",又以一个双 音节词"悲凉"结尾,有抑扬顿挫的声韵 之美。
故都的秋
学习目标
1、理解重要句子的丰富内涵,赏析散文生动形象、整散结合的 语言特点; 2、鉴赏文章的意境美,并学习运用文章的艺术手法; 3、体悟作者的家国情怀,激发对家乡的热爱,培养爱国主义情 操。
一、知人论世,初入文本
(一)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 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曾留学日 本,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 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 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1945 年日本投降后被日军宪兵杀害。1952年,被中央 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
(一)作者简介
郁达夫代表作:
◎短篇小说:《沉沦》 《迟桂花》 《春风沉醉的晚上》
◎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 《出奔》
◎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充满了热 情、浓郁、清新的情韵,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 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 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 交融的画面。
“都市闲人”( 这里指的是平民),他们的形象更具故都的地方特点,
这样悠然闲适的互答,更能感悟生活的淡泊,也流露出了作者对“都市闲
《故都的秋》ppt课件
萌芽的春、绿荫的夏、凋零的秋、枯寂的冬在人类科 学的进化中也逐渐迷失了。我们知道秋天的来临,竟不再 是从满地的落叶,而是市场上的蟹黄,是电视、报纸上暖 气与毛毡的广告,使我在秋天临窗北望的时候,有着一种 伤感的心情。
——《秋声一片》林清玄来自北方的果树:屋角、墙头、茅屋边上、灶房门口的那些枣树 给人无声无息、静悄悄的感觉,淡绿微黄的颜色也不艳丽, 而“西北风”、“尘沙灰土”也给人以深深的凉意。
•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 •小椭圆形的细叶 •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 •淡绿微黄的颜色
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对故 都秋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 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寂 廖、悲凉,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 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 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14.故都的秋
郁达夫
学习目标
一、了解散文基本知识,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 二、理解本文是怎样紧扣“清”“静”“悲凉” 来 写故都的秋的。 三、感受本文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学
作者简介
郁达夫 (1895~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
人。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发起成立创造社,出版了
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
作者 笔下 的南 国之 秋是 怎样 的?
廿四桥的明月
钱塘江的秋潮
普陀山的凉雾
荔枝湾的残荷
全文总结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 凉。”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 将自然 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 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 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寂寞。”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
《故都的秋》ppt课件
1、一椽破屋 荒凉、萧条、破败 2、一碗浓茶 清闲 、耐人回味 3、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 冷色调,高远清冷 4、驯鸽的飞声 听觉,以声衬静,突显静谧 5、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悠闲惬意 6、喇叭似的牵牛花 蓝色白色 偏好冷色,突显清冷 7、疏疏落落的秋草 悲凉
秋院晨景
怎样突显“秋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秋味之“清”(清闲、清冷):颜色—冷色调,清冷之感 (青天色、蓝白朵牵牛花);内心—静坐小院、泡一浓茶、 细数日光、静对蓝朵等,体现清闲之感。 秋味之“静”:声音—驯鸽的飞声(环境之静)。 秋味之“悲凉”:环境—“破屋”“疏疏落落的秋草”。
赏析第七段的写景语言有何特点: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太阳又露出脸来了…
①语言简洁凝练,一句一景,写出了北国清秋之雨忽来忽 去的情景。
②用词精确,使用形容词“灰沉沉” “息列索落” ,动 词“卷”“露”把云的景象、雨的阵势描写得活灵活现。
秋雨话凉
秋雨话凉图是如何体现“清 、静、悲凉”的特点的?
行动: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 去一立。 清闲
秋果胜景中,为何又出现了北风黄尘? 用北风黄尘反衬秋果奇景,在对故都金 秋的热爱眷恋中还表达出一种悲凉感:因 为红枣之后,风来冬到,好景不长。
秋景总结
秋景图
景物
破屋 浓茶 青 秋院晨景图 天 鸽声 日光
牵牛花 秋草
秋槐落蕊图 槐树 落蕊
秋蝉残鸣图 秋雨话凉图
蝉叫
凉风 雨 都市闲人
秋果奇景图
枣子
感官角度
1934 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 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解读题目
“故都”就是北平,既然是写北平的秋,为什么作者不直接 用“北平的秋”作为题目,而用“故都”二字?
秋院晨景
怎样突显“秋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秋味之“清”(清闲、清冷):颜色—冷色调,清冷之感 (青天色、蓝白朵牵牛花);内心—静坐小院、泡一浓茶、 细数日光、静对蓝朵等,体现清闲之感。 秋味之“静”:声音—驯鸽的飞声(环境之静)。 秋味之“悲凉”:环境—“破屋”“疏疏落落的秋草”。
赏析第七段的写景语言有何特点: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太阳又露出脸来了…
①语言简洁凝练,一句一景,写出了北国清秋之雨忽来忽 去的情景。
②用词精确,使用形容词“灰沉沉” “息列索落” ,动 词“卷”“露”把云的景象、雨的阵势描写得活灵活现。
秋雨话凉
秋雨话凉图是如何体现“清 、静、悲凉”的特点的?
行动: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 去一立。 清闲
秋果胜景中,为何又出现了北风黄尘? 用北风黄尘反衬秋果奇景,在对故都金 秋的热爱眷恋中还表达出一种悲凉感:因 为红枣之后,风来冬到,好景不长。
秋景总结
秋景图
景物
破屋 浓茶 青 秋院晨景图 天 鸽声 日光
牵牛花 秋草
秋槐落蕊图 槐树 落蕊
秋蝉残鸣图 秋雨话凉图
蝉叫
凉风 雨 都市闲人
秋果奇景图
枣子
感官角度
1934 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 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解读题目
“故都”就是北平,既然是写北平的秋,为什么作者不直接 用“北平的秋”作为题目,而用“故都”二字?
《故都的秋》ppt课件35张
“故都”表明作者写作的地点,指“北平”, 但是作者不说北平的秋天,说“故都”,是要表达深切的眷恋之意。
“秋”是作者全文描写的内容,描写的核心。
“故都”与“秋”结合在一起, 题目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故都 的秋
请用文章语言概括北国秋天与南国秋天的特点
☆北国之秋:来得清,来 得静,来得悲凉。
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 是故都赏景的心态,更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折去( zhé ) 落蕊( ruǐ ) 平仄( zè ) 嘶叫( sī ) 陪衬( chèn ) 廿四桥( niàn )
一椽(chuán ) 落寞( luò ) 岐韵( qí ) 橄榄( lǎn ) 夹袄( ǎo ) 潭柘寺( zhè )
灰沉沉的天(灰色) • 青布单衣 • 枣树(淡绿微黄)
冷色
(冷色调给人以冷清、 萧瑟、落寞之感。)
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 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 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为了形象地说明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的特点 。“黄酒之与白干”比喻南国之秋秋味平淡,北
向往
秋晨院落 秋槐落蕊
观秋色:清
故
记叙
秋蝉残鸣 听秋声:静
品味
都 的 秋
分写 (3—11段)
秋雨话凉 秋日胜果 人皆感秋
品秋味:悲凉
议论
中国文人尤甚
赞美
非到北方不可
总写
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12—13段) 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
眷恋
☆南国的秋:草木凋得慢, 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
《故都的秋》ppt课件完美版
赏析本文写作特色
情景交融 用中国古典诗词融情于景、以景显情的
手法,创造意象真切典型、情味含蓄隽永的 “意境”。(3-11) 虚实相生
用中国古典诗词以虚衬实、运虚入实的 手法,在正面写景抒情之外,运用侧面烘托、 对比联想、议论深化的表现手法开拓或升华 意境的思想情感内涵。(2、12、13) 此外,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似淡实腴,修辞 自然而讲究。
7、列出文章结构图,文章的主旨,写作特色是什么?
初读感知
故都 的 秋
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表明描写的地点
含深切的眷恋之 意,也暗含着一种 文化底蕴。
确定描写的内容
因“故都”的修 饰而被赋予了厚 重的人文色彩
解题:
“故都”二字意味着北平不再是垂拱天下的政 治中心,亦非京都繁华之地,但却是拥有数百 年辉煌的历史文化的旧都。
“故都”与“秋”所组合的标题,既让人肃然 感受到故都的苍凉和凄清,也会很自然地读出 作者心中对这座历史名城的珍爱、赞叹及深情 的眷恋和向往。
划分层次段落
一、总起 (1-2)
从记叙和议论两方 面记叙故都纷繁多 彩的秋天景象,赞 美北国之秋。
三、总括 (1314)
总写作者对北国、 江南之秋的不同感 受,表达对北国之 秋的向往之情。
让我们来学学元代的马致远,写曲《天 净沙·秋思》怎么样?
《天净沙·秋思》 (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
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 (仿写)
破屋浓茶小院, 漏光鸽声碧天,秋
草蓝朵残垣。 槐蕊铺地, 落寞人在故都。
仿句练习 秋,在小院中低矮的破屋内外, ———————, ———————. 在秋蝉的每一声残叫里, 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
高中语文2.故都的秋(共50张优质PPT)优秀课件
问答声
悲凉 〔秋味〕
眷恋之情 落寞之感 家国之思
以景显情
完美结合
以情驭景
北京还有哪些秋景?
看看下面几幅图
香山红叶
颐和园
慕田峪长城
合作探究
作者既是描写故都之秋,但是也有一些段落,笔墨有些宕开, 给人一种枝蔓感觉。比方还写了江南的秋。有什么用意?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聚〞。本文的 “形〞“神〞是什么?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
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后,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避居杭州,写了大 量的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 青岛去北平, 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散文《故都的秋》。
理解课题
“故都〞说明描写的地点,含有 深切的眷念之意,蕴含文化底蕴。
“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
秋天是什么样子的?
看看下面几幅秋景图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毛泽东笔下秋天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笔下秋天
农民眼里的秋天
郁达夫眼里秋天是什么样子的?
郁达夫
“故都的秋〞里郁达夫为何将北平称为“故都〞?
1、“故都〞即已久远的都城,让人的思念有点悲 切。因此用“故都〞恰好表达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短篇小说: 《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奠》、《迟桂花》 中篇小说:
《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
《出奔》 散 文:
《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著名的文学家、 作家,翻译家胡愈之 先生曾作这样的评价 :
在中国文学史上 ,将永远铭刻着郁达 夫的名字,在中国人 民法西斯战争的纪念 碑上,也将永远铭刻 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分析:秋的全盛时期不 在果实成熟红透,却在 将熟未熟的青涩日子。 色调与全文一致
《故都的秋》ppt课件25张
(以景显情,情景交融)
作业
在故都里,我们见识了郁达夫 眼中“清、静、悲凉”的秋。 那么你眼中的秋又是怎么样的 呢?请以记叙文的方式,写一 篇500字的小作文。
谢 谢 观 看
淡绿微黄 色彩饱和度低
清
清秋
写景角度 感官角度、色彩角度
分析完这五幅秋景图,思考一下为什么作者不写名胜古迹,而要详写 这些景色呢?
名胜古迹中作者所欣赏的也是一些平常的自然 景观,而这几幅秋景图中的景物取材于大自然, 甚至随处可见,所以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更能 表现秋的色、秋的声、秋的味,也反映了作者热 爱自然、亲近自然的审美品味。
作者既然写了故都的秋,为何还要写江南的秋呢?
以江南的秋烘托对比北方的秋,衬托北方秋天的醇厚、浓郁
思考文中那些自然段描写了“故都的秋天”,写了秋天的什么?试用几个简 洁的词语概括。
秋院清晨(3)
秋槐落蕊(4)
秋蝉残鸣(5)
秋雨话凉(6-9)
秋日胜果(10)
这五幅秋景图是如何表现故都的秋中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请同学们阅读第三段,进 行赏析。
饱尝了人生的愁苦和哀痛。
故都的秋具有怎样的特点,让郁达夫如此怀念?(试看找出课文中最简洁的能够概括故都 秋天特点的句子)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清、静、悲凉
奠定全文的基调和底色
文中除了故都的秋,还有没有描写了其他地方的秋呢? 请读1、2自然段,找找作者眼中其他地方的秋的特点。
江南的秋:慢、润、淡
2.课文最后两节作家采用了什么手法?
第12节,承接上文,呼应开头,同时采用了一组鲜明的 对比,说明北国之秋味烈、味深、味浓、味久,南国之秋 味润、味浅、味淡、味短。
最后一节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 情。
作业
在故都里,我们见识了郁达夫 眼中“清、静、悲凉”的秋。 那么你眼中的秋又是怎么样的 呢?请以记叙文的方式,写一 篇500字的小作文。
谢 谢 观 看
淡绿微黄 色彩饱和度低
清
清秋
写景角度 感官角度、色彩角度
分析完这五幅秋景图,思考一下为什么作者不写名胜古迹,而要详写 这些景色呢?
名胜古迹中作者所欣赏的也是一些平常的自然 景观,而这几幅秋景图中的景物取材于大自然, 甚至随处可见,所以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更能 表现秋的色、秋的声、秋的味,也反映了作者热 爱自然、亲近自然的审美品味。
作者既然写了故都的秋,为何还要写江南的秋呢?
以江南的秋烘托对比北方的秋,衬托北方秋天的醇厚、浓郁
思考文中那些自然段描写了“故都的秋天”,写了秋天的什么?试用几个简 洁的词语概括。
秋院清晨(3)
秋槐落蕊(4)
秋蝉残鸣(5)
秋雨话凉(6-9)
秋日胜果(10)
这五幅秋景图是如何表现故都的秋中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请同学们阅读第三段,进 行赏析。
饱尝了人生的愁苦和哀痛。
故都的秋具有怎样的特点,让郁达夫如此怀念?(试看找出课文中最简洁的能够概括故都 秋天特点的句子)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清、静、悲凉
奠定全文的基调和底色
文中除了故都的秋,还有没有描写了其他地方的秋呢? 请读1、2自然段,找找作者眼中其他地方的秋的特点。
江南的秋:慢、润、淡
2.课文最后两节作家采用了什么手法?
第12节,承接上文,呼应开头,同时采用了一组鲜明的 对比,说明北国之秋味烈、味深、味浓、味久,南国之秋 味润、味浅、味淡、味短。
最后一节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 情。
《故都的秋》ppt课件
自由赏析另外四幅画,品味故都的秋。提示: 用“我从……的描写中品出了故都的秋的……特 点”的形式表述。
示例:我从秋槐的落蕊中品出了秋的凄清; 我从秋蝉的残鸣声中品出了秋的寂静; 我从秋雨的忽来忽去中品出了秋的凄凉; 我从都市闲人的互答中品出了秋的清闲; ……
秋槐落蕊图
思考与探讨
•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只能感 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问题探究
3.阅读第一、第二自然段,“北国的秋”与“南 国的秋”各有什么特点?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南国之秋:慢、润、淡
4、小组合作: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描绘了 几幅秋景?用绘画方式,将文本描绘出来,并分 别给每幅秋景图命名,各小组展示并分享绘画作 品。
五幅图景
清晨品秋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鸣图 秋雨话凉图 庭院秋果图
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 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
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 郁达夫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生活使他饱受 屈辱和歧视;
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 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 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思考与探讨
作者多次写南国之秋,还写了最让作者 思念的北国之景,有何作用?
郁达夫与孙荃(原配) 郁达夫与夫人王映霞
郁达夫在苏门答腊最后的寓所
郁达夫北京故居(前海北沿11号院)
写作背景
从1921年到1933年间,郁达夫积极参加左翼文 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郁达 夫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 “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 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 秋》。
文本结构
2024版《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ppt课件
运用丰富的色彩词汇,如“碧绿的天 空”、“灰色的瓦屋”、“青天下驯鸽 的飞声”等,描绘出秋天绚丽多彩的画 面,给读者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审美体验:感受秋天之美,品味生活之韵
感受秋天之美
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和赞美,引 导读者去感受秋天独特的美感和韵 味,欣赏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好季 节。
品味生活之韵
借助对秋天景物的描绘和感悟,引 导读者去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品味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和韵味,从 而更加珍惜和热爱生活。
《故都的秋》公开课 一等奖ppt课件
目录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历史文化背景探讨 • 艺术手法与审美体验 • 知识拓展与延伸思考 • 课堂互动与总结回顾
课程介绍与背景
01
《故都的秋》背景及作者简介
01
郁达夫与《故都的秋》
介绍郁达夫的生平、文学成就以及《故都的秋》的创作背 景。
当代社会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A
教育传承
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途径,加强对传统 文化的教育和传承,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 趣和热爱。
媒体传播
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平台,积极 传播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传统 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B
C
社会活动
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如传统文化节、 诗词朗诵会、国学讲座等,营造浓厚的传统 文化氛围。
秋天主题在其他艺术形式中表现
音乐
介绍与秋天相关的音乐作品,如《秋日的私语》、《金秋时节》等, 让学生感受音乐中的秋天氛围。
美术
展示以秋天为主题的美术作品,如油画、水彩画、摄影等,引导学 生欣赏秋天的色彩和美感。
影视
推荐与秋天相关的电影、电视剧或纪录片,如《秋天的童话》、《秋 日传奇》等,让学生从影视作品中感受秋天的气息和情感。
审美体验:感受秋天之美,品味生活之韵
感受秋天之美
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和赞美,引 导读者去感受秋天独特的美感和韵 味,欣赏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好季 节。
品味生活之韵
借助对秋天景物的描绘和感悟,引 导读者去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品味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和韵味,从 而更加珍惜和热爱生活。
《故都的秋》公开课 一等奖ppt课件
目录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历史文化背景探讨 • 艺术手法与审美体验 • 知识拓展与延伸思考 • 课堂互动与总结回顾
课程介绍与背景
01
《故都的秋》背景及作者简介
01
郁达夫与《故都的秋》
介绍郁达夫的生平、文学成就以及《故都的秋》的创作背 景。
当代社会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A
教育传承
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途径,加强对传统 文化的教育和传承,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 趣和热爱。
媒体传播
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平台,积极 传播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传统 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B
C
社会活动
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如传统文化节、 诗词朗诵会、国学讲座等,营造浓厚的传统 文化氛围。
秋天主题在其他艺术形式中表现
音乐
介绍与秋天相关的音乐作品,如《秋日的私语》、《金秋时节》等, 让学生感受音乐中的秋天氛围。
美术
展示以秋天为主题的美术作品,如油画、水彩画、摄影等,引导学 生欣赏秋天的色彩和美感。
影视
推荐与秋天相关的电影、电视剧或纪录片,如《秋天的童话》、《秋 日传奇》等,让学生从影视作品中感受秋天的气息和情感。
《故都的秋》课件(共3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秋院晨景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胜果
冷色调(清)
以动衬静(静)
主观感受(悲凉)
秋色: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秋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
“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自然而然地也能感到十分的秋意
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同学们再见!
授课老师:课件创作组
时间:2024年9月1日
南国的秋
本体
北国的秋
甘甜可口
黄酒
喻体
白干
清香、后劲足
回味不永
不浓易饿
稀饭
馍馍
有味耐饥
味淡
鲈鱼
大蟹
味浓
玲珑如意
黄犬
骆驼
跋涉千万里
逗玩邀宠
这五种景物彼此有无什么顺序可寻?
体现了散文的哪一个重要的特点?
蝉
凄苦哀痛”的意境格调不符?
《故都的秋》公开课ppt课件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 ,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 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 触觉。”:运用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手法,将 落蕊比作花而非花,形象地描绘出落蕊的形 态和触感。同时,“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 有”表达出秋天的静谧和萧瑟之感。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 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 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通 过对秋蝉残声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秋天的 萧瑟氛围。同时,“北平处处全长着树”表 达出故都秋天的独特景象。
03
文学手法与技巧探讨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
比喻
文章中大量运用比喻手法,如“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 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 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将秋蝉的 啼声比作“衰弱的残声”,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秋天萧瑟 凄凉的氛围。
拟人
文章中大量运用比喻手法,如“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 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 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将秋蝉的 啼声比作“衰弱的残声”,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秋天萧瑟 凄凉的氛围。
时代背景
探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以 及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主题和特点。
文学风格与特点
分析郁达夫的文学风格,如抒情、描写等, 在《故都的秋》中的体现。
课程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郁达夫及其文学创作,掌握《故 都的秋》的主题、情感和文学手法。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眷恋之情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审美意识。
文学风格及流派分析
文学风格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著称,文章语言优美、凝练,情感真 挚、深沉。作者通过对秋天景物的细腻描绘和深入挖掘,展现了自己对秋天的独 特感受和深刻理解,同时也传达了对生命、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悟。
《故都的秋》ppt课件44张
2、从结构上看,此段议论为最后赞美北国之秋强烈情感的抒发做了蓄势和铺垫。
◆赏析第13段:“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 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南国的秋
对比 比喻 突显北国之秋的浓郁隽永 北国的秋
甘甜可口,回味不永 黄酒 白干 清香后劲足如秋之内蕴
写出环境的清、静、悲凉,作者又用有着京腔京调 的平民来丰富自然风物,用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 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味,反映了作 者心中隐含着的对故都的深厚情感。
秋果奇景图
赏析图画五 如何体现“清、静、悲凉”?
“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
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在小椭圆形的细 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 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是作者对生命衰亡的 体味,渲染出了北国之秋的萧瑟、悲凉,以动衬静, 牵动作者心魂,加“浓”了秋味。
引秋蝉入景与全文感情基调和谐。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 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 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 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 里的家虫。”
探
阅读3——11段,请用四个字的词语概括出这五幅故都秋天的画面。
究
秋院晨景 图(3)
秋槐落蕊 图(4)
秋蝉残鸣 图(5)
秋雨话凉图 (6-10)
秋果奇景 图(11)
秋院晨景图
赏析图画一
①碧绿的天色、青天、牵牛花的蓝朵;蓝色 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秋色:冷色调,清冷之感
②西山的虫唱、潭柘寺的钟声、驯鸽的飞声
◆赏析第13段:“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 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南国的秋
对比 比喻 突显北国之秋的浓郁隽永 北国的秋
甘甜可口,回味不永 黄酒 白干 清香后劲足如秋之内蕴
写出环境的清、静、悲凉,作者又用有着京腔京调 的平民来丰富自然风物,用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 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味,反映了作 者心中隐含着的对故都的深厚情感。
秋果奇景图
赏析图画五 如何体现“清、静、悲凉”?
“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
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在小椭圆形的细 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 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是作者对生命衰亡的 体味,渲染出了北国之秋的萧瑟、悲凉,以动衬静, 牵动作者心魂,加“浓”了秋味。
引秋蝉入景与全文感情基调和谐。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 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 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 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 里的家虫。”
探
阅读3——11段,请用四个字的词语概括出这五幅故都秋天的画面。
究
秋院晨景 图(3)
秋槐落蕊 图(4)
秋蝉残鸣 图(5)
秋雨话凉图 (6-10)
秋果奇景 图(11)
秋院晨景图
赏析图画一
①碧绿的天色、青天、牵牛花的蓝朵;蓝色 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秋色:冷色调,清冷之感
②西山的虫唱、潭柘寺的钟声、驯鸽的飞声
《故都的秋》ppt课件32张-
题目解读
故 都 的 秋
1.故都的秋给人的整体感受是什么?(请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文中哪些段落集中描写了故都秋景?主要写了什么哪些景物?
3-11段主要写了秋花、秋树、秋蝉、秋雨、秋果。
统领全文
自主探究
快速阅读3-11段,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几幅故都秋天的图景?请同学们分别为这几幅秋景取个诗意的名字。
研读思考
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说法:有人认为是悲秋,也有人认为是颂秋。你认为呢?请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这篇文章是一曲悲凉的颂歌。文章的开头“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文章的最后“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些句子都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深深的向往和眷念之情。那他为什么用这么不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还有作者本人特有的忧郁气质有关。文章总的感情基调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
玲珑邀宠气派不够
味美细腻秋味柔软
大快朵颐秋味刚强
跋涉千里豪放阔远
南国的秋
北国的秋
味道不足秋味平淡
不浓易饿秋味稀薄
清香劲足秋味浓烈
有味耐饥秋味厚实
大蟹
黄酒
白干
稀饭
馍馍
鲈鱼
黄犬
骆驼
南国的秋味比不上北国的秋味
直抒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
拓展思考,深化理解
1、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故 都 的 秋
1.故都的秋给人的整体感受是什么?(请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文中哪些段落集中描写了故都秋景?主要写了什么哪些景物?
3-11段主要写了秋花、秋树、秋蝉、秋雨、秋果。
统领全文
自主探究
快速阅读3-11段,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几幅故都秋天的图景?请同学们分别为这几幅秋景取个诗意的名字。
研读思考
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说法:有人认为是悲秋,也有人认为是颂秋。你认为呢?请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这篇文章是一曲悲凉的颂歌。文章的开头“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文章的最后“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些句子都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深深的向往和眷念之情。那他为什么用这么不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还有作者本人特有的忧郁气质有关。文章总的感情基调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
玲珑邀宠气派不够
味美细腻秋味柔软
大快朵颐秋味刚强
跋涉千里豪放阔远
南国的秋
北国的秋
味道不足秋味平淡
不浓易饿秋味稀薄
清香劲足秋味浓烈
有味耐饥秋味厚实
大蟹
黄酒
白干
稀饭
馍馍
鲈鱼
黄犬
骆驼
南国的秋味比不上北国的秋味
直抒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
拓展思考,深化理解
1、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故都的秋》ppt课件
秋槐落蕊图
北国的槐树也可以勾起郁达夫对秋意 的联想,尤其是槐树的落蕊,没有声音, 没有气味,只有“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 触觉,另外槐树下扫帚的丝纹也会想到落 寞,这或许就是“悲凉”的意味。
秋蝉残鸣图
北平的秋蝉到处都有,是“家虫”,因 此他们的衰弱的残声也到处都是,于普通 北平的百姓来说,那就是秋的象征,那就 是他们秋天的再平常不过的生活,以动衬 静,这也是“静”的特点。
3.郁达夫也感染上了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
三、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 17日),男,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 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 命烈士。曾留学日本,毕业于名古屋第 八高等学校(现名古屋大学)和东京帝 国大学(现东京大学)。
•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 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 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 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 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
作者将南国之秋与故都的秋进行对比,突出了故都秋的 “清”“静”“悲凉”,运用“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 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的比喻,突出了故都秋的味烈、 味深、味浓、味久。将外国对秋天的感受与中国文人学士对于 秋天的感受进行对比,加深秋给人的“深沉、幽远、严厉、萧 索”感觉。
描绘了秋院清晨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声图、秋雨话凉图、 秋果奇景图。运用视听、触觉、俯仰、动静、颜色、对话、联 想和想象,描绘了一幅幅生动形象又极富感染力的故都秋景图。
14.1故都的秋/郁达夫
肆
的激 热发 情在
自 然 中 感 受 生 活
学习目标
叁
力陶 ,冶 培性 养情 写, 作提 能高 力审
美 能
故都的秋-公开课图文PPT课件
2021/6/7
23
❖ (2)学生讨论其余四幅图面的景物如何体现故 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
“秋槐落蕊”图:“静”—“铺得满地的落蕊”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 感觉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感觉”;“清”— “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 得清闲”;“悲凉”—“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 点落寞”。
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 分 子作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 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 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 具有强烈的主观抒 情色彩。他的散 文直抒胸臆,毫无隐饰地表现了一个 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 苦闷心情,写得清新秀丽,富有气 势和神韵,与他的小说一样,具有真 率,热情、明丽、酣畅的风格。16
2021/6/7
王实甫
7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
2021/6/78 Nhomakorabea•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 天涯
2021/6/7
9
•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点此播放视频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学会 分析 借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方法。 2、理清文章结构,深入体会作者的 情感。
• 3、抓住关键句和词语进行品评和鉴 赏语言特色、艺术手法。
2021/6/7
18
1、给下列红色字注音:
点缀 (zhuì) 辍学(chuò)
混沌( dùn ) 馄饨( h ú ntún) 萧条( xiāo) 笙箫( xiāo) 落蕊( ruǐ ) 一椽( chuán ) 槐树( huái) 平仄( zè) 著单衣(zhuó)
《故都的秋》公开课课件(45张ppt)
秋思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仿《秋思》
小院 破壁 破屋 碧天 飞声 漏光 蓝朵 白花 秋草 浓茶 槐蕊
▪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的情景?让我们 一起来欣赏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
郁达夫
地点
内容
故都的秋
写景抒情散文
几声秋蝉的哀鸣足以 牵动作者心魂,渲染了 故都之秋寂廖、悲凉的 气氛。此处以动衬静, 令人顿生“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之感,加 “浓”了秋味。
秋雨话凉图
那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 雨来。一层雨过,云渐渐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 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 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 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 凉了!”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7/262021/7/262021/7/262021/7/267/26/2021
▪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7月26日星期一2021/7/262021/7/262021/7/26
郁达夫
检查预习
▪ 1、郁达夫, 原名 郁文,字 达,夫浙江富
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
教学重点 1、训练学生在阅读中快速把握文章意蕴, 并作适当归纳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体会 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和悲凉、伤 感之音。 3、领会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 交融、浑然一体的艺术风格。
本文写于1934年,九· 一八事变之后,北 平将遭到日寇践踏,在这个时候,郁达夫正 是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色的心情重 游故地的。 再加上 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他 三岁丧父,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 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呢?17 岁随长兄到日本 留学10 年,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 苦闷、消沉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有一种伤 感的、灰冷的调子。
杜牧《山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白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 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
齐读
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秋风秋雨愁煞人。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 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浏览课文 思考讨论
1、总印象从开篇的文眼里来:可是啊,北
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 凉。
浏览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结构 讨论明确:
总----分------总
粗读课文思考
写了故都的秋哪些 景物?请用短语概括。
清
小院清秋 秋槐落蕊 秋蝉残声 秋雨话凉 清秋佳果
静
悲凉
欣赏第一幅画 思考:画面中是如何体现“清、 静、悲凉”的特点的? 冷色:青、蓝、灰、白 破败景象:破屋、破壁腰 以动衬静:驯鸽的飞声
结构上:前后呼应。
散文选材:形散神聚
小结文章艺术技巧 向课文学作文
• 1、感官体验 • 2、以情驭景--花、槐、雨、蝉、果--形
以景显情-- 清 静 悲凉 --神 • 3、对比、衬托、直抒胸臆等 • 4、散文选材:形散神聚
秋
秋天,这北国 的秋天,若留得住的 话,我愿意把寿命的 三分之二折去,换得 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清
净
欣赏后四幅画 自由赏析另外四幅画,品味故都的 秋。 (1)小组讨论 (2)交流汇报(结合幻灯片点拨)用 “我从……的描写中品出了故都的 秋的……特点”的形式表述。
欣赏后四幅画
我从秋槐的落蕊中品出了秋的凄清; 我从秋蝉的残鸣声中品出了秋的寂静; 我从秋雨的忽来忽去中品出了秋的凄凉; 我从都市闲人的互答中品出了秋的清闲;
普遍性 从自己身边普通的、细小的 事物来写对秋的感觉,容易引起读者 的共鸣。
主观上
1 旧中国政治黑暗,作者思想苦闷,逃避现实。
2 郁达夫个人气质上有多愁善感的一面。
3 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 。
客观上
季节是秋天,所以作者选取了秋天所特有的 景物和特有的自然色彩。
文中为何多次提到南国之秋?
烘托对比,点出北国之秋味的醇厚、 表现对故都之秋的依恋之情。 浓郁,
秋雨话凉
•泛 凉
秋枣 奇 景图
•) 秋 草(黄色)落蕊(灰白) 树影(暗灰) 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 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以动衬静(静)
秋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 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 “缓慢悠闲”的人声
主观感受(悲凉)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落 寞
• 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
•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 更是北国的特产,因 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 屋子又低,所以无论 在什么地方,都听得 见它们的啼唱。在南 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 上去才听得到的。这 秋蝉的嘶叫,在北方 可和蟋蟀耗子一样, 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 养在家里的家虫。
• 秋蝉残鸣图
“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 惬意)自然而然地也能感到十分的秋 意
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 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细读课文,思考作者如何描绘秋景?
• 视觉 • 触觉 • 听觉 • 味觉
思考讨论
为什么没有选择游人如织的
名胜古迹 ?
作者的心情:苦闷 落寞 悲凉 本文的基调:清 静 悲凉
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描写春景、 秋景、冬景,写成片段,要求 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 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 是离人泪。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教学重点 1、训练学生在阅读中快速把握文章意蕴, 并作适当归纳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体会 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和悲凉、伤 感之音。 3、领会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 交融、浑然一体的艺术风格。
本文写于1934年,九· 一八事变之后,北 平将遭到日寇践踏,在这个时候,郁达夫正 是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色的心情重 游故地的。 再加上 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他 三岁丧父,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 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呢?17 岁随长兄到日本 留学10 年,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 苦闷、消沉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有一种伤 感的、灰冷的调子。
杜牧《山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白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 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
齐读
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秋风秋雨愁煞人。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 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浏览课文 思考讨论
1、总印象从开篇的文眼里来:可是啊,北
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 凉。
浏览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结构 讨论明确:
总----分------总
粗读课文思考
写了故都的秋哪些 景物?请用短语概括。
清
小院清秋 秋槐落蕊 秋蝉残声 秋雨话凉 清秋佳果
静
悲凉
欣赏第一幅画 思考:画面中是如何体现“清、 静、悲凉”的特点的? 冷色:青、蓝、灰、白 破败景象:破屋、破壁腰 以动衬静:驯鸽的飞声
结构上:前后呼应。
散文选材:形散神聚
小结文章艺术技巧 向课文学作文
• 1、感官体验 • 2、以情驭景--花、槐、雨、蝉、果--形
以景显情-- 清 静 悲凉 --神 • 3、对比、衬托、直抒胸臆等 • 4、散文选材:形散神聚
秋
秋天,这北国 的秋天,若留得住的 话,我愿意把寿命的 三分之二折去,换得 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清
净
欣赏后四幅画 自由赏析另外四幅画,品味故都的 秋。 (1)小组讨论 (2)交流汇报(结合幻灯片点拨)用 “我从……的描写中品出了故都的 秋的……特点”的形式表述。
欣赏后四幅画
我从秋槐的落蕊中品出了秋的凄清; 我从秋蝉的残鸣声中品出了秋的寂静; 我从秋雨的忽来忽去中品出了秋的凄凉; 我从都市闲人的互答中品出了秋的清闲;
普遍性 从自己身边普通的、细小的 事物来写对秋的感觉,容易引起读者 的共鸣。
主观上
1 旧中国政治黑暗,作者思想苦闷,逃避现实。
2 郁达夫个人气质上有多愁善感的一面。
3 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 。
客观上
季节是秋天,所以作者选取了秋天所特有的 景物和特有的自然色彩。
文中为何多次提到南国之秋?
烘托对比,点出北国之秋味的醇厚、 表现对故都之秋的依恋之情。 浓郁,
秋雨话凉
•泛 凉
秋枣 奇 景图
•) 秋 草(黄色)落蕊(灰白) 树影(暗灰) 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 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以动衬静(静)
秋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 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 “缓慢悠闲”的人声
主观感受(悲凉)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落 寞
• 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
•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 更是北国的特产,因 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 屋子又低,所以无论 在什么地方,都听得 见它们的啼唱。在南 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 上去才听得到的。这 秋蝉的嘶叫,在北方 可和蟋蟀耗子一样, 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 养在家里的家虫。
• 秋蝉残鸣图
“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 惬意)自然而然地也能感到十分的秋 意
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 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细读课文,思考作者如何描绘秋景?
• 视觉 • 触觉 • 听觉 • 味觉
思考讨论
为什么没有选择游人如织的
名胜古迹 ?
作者的心情:苦闷 落寞 悲凉 本文的基调:清 静 悲凉
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描写春景、 秋景、冬景,写成片段,要求 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 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 是离人泪。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