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教案导读:课文记叙了发明家将矛和盾的优点合二为一,发明坦克的故事。
由此启迪人们:谁善于把别人的优点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教育学生要学人之长,补己之短,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善于研究,热爱科学。
教学要求:1、学习生字新词,通过各种方式理解上下文的意思。
2、读懂课文,了解发明家怎样吧矛和盾的优点集中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3、能用例子来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含义。
4、培养学生学会集别人的优点。
教学重点:1、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发明家如何讲矛盾的优点集于一身发明坦克。
2、理解关键句,能用例子来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学情分析:1、学生对于坦克的发明过程充满兴趣,但是对坦克的作用并不是太了解。
2、要把学习的重点引导到发明过程中如何取长补短的过程,而不是如何研究和改进新型坦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话题引入新课。
1、出示教学图片,引导学生汇报课前搜集资料,谈谈对矛和盾的认识。
2、教师引导: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发展,古式武器矛和盾一根本不能满足新时代战争的需求,人们因此发明了许多更先进的武器。
比如说:坦克。
3、出示各种坦克图片,引导学生汇报搜集资料,交流对坦克的了解。
4、教师导入:有心的发明家总是从生活中,自然中寻找灵感,受到启发而发明创造的。
莱特兄弟研究鸟儿飞翔的奥秘发明出飞机;从鱼儿在水中上潜下游中受到启发发明了潜水艇;而中的发明家从矛和盾的身上受到启发,发明了坦克。
今天,我们来看看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
(板书:矛和盾的集合。
理解“集合”的含义)。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正确流利。
2、抽读生字卡片,指导字形。
三、再读课文,感悟大意。
1、指名分节读文,思考课文内容。
2、说说课文大概讲了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发明家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告诉人们要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四、细读课文,分小组展开自学。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三年级上册)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出示铅笔,橡皮师:小朋友的铅笔盒里都有(铅笔)和(橡皮)。
如果把它们合二为一,就变成了一支带橡皮的铅笔,这就是集合(板书集合)。
想想这样集合有什么好处?师:对啊,这么一支带橡皮的铅笔集合了铅笔和橡皮的优点,用起来非常方便!在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用“集合”的方法会使生活变得很方便。
我们一起看看。
2.出示图片电风扇取暖器集合成什么?(空调)空调集合了电风扇和取暖器的优点,既可以扇风又可以取暖,真是用处大。
出示矛盾图片师:这是(矛)。
学生读,这是(盾)。
学生读,书写矛盾,注意矛的最后一笔是“撇”。
我们一起来写写。
书写矛盾师:矛和盾都是古代的兵器,它们有什么作用呢?(进攻,自卫)3.师:如果我们把矛和盾这两种兵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矛和盾的集合》(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矛和盾怎样集合?矛和盾能集合成什么?)二,初读课文1.师:小朋友真会动脑筋。
现在就请你们带着这些问题,仔细读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了,读通顺流利。
2.读词语。
师:小朋友读得可真认真,课文中有许多词语,你们会读吗?课件出示: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紧张危急(把你的心提起来,再危急一点)指名,小组读合二为一大显神威(更有气势,更威武)庞然大物(谁读得更大点)乱成一团指名,男生读全班齐读3.师:小朋友词语读得这么好,相信你们课文也会读得很精彩。
分小节朗读。
三,解决问题1.集合成什么?(1)读了课文,你知道矛和盾集合成了什么(坦克)见过坦克吗?谁来介绍介绍坦克?生说小结:在小朋友眼里,坦克是非常威武,非常厉害的。
想知道坦克第一次上战场是什么样子吗?请小朋友再认认真真地读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自由读)(2)指名读:谁来第一个介绍,谁还想再来介绍介绍。
能从这段话中找出一个词概括坦克第一次上战场的样子吗?(大显神威)。
你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坦克是“大显神威”(3)指导朗读。
25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25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本文是关于25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目标:•能借助工具书独立识字,与人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
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采用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简单复述。
•通过学习,懂得坦克是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而成的。
•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意思。
在此基础上做合理的想象,与人交流。
[教学过程]第一环节:o创设情境、由鲜明意象导入新课(这个环节分为两个小点)•教师借助多媒体或图画也可以是课文插图,导出“矛”和“盾”。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讲述对图中矛和盾的理解,最后小结:“矛:能攻不能守;盾:能守不能攻”,为后续的教学做铺垫。
•揭示课题:教师指出:“矛”和“盾”是功能完全不同的两样武器,它们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设想,如果把它们的优点集合在一起会有什么结果呢?第二环节:借助识字工具阅读课文,交流识字(这个环节分为3个小点)1、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借助字典、工具书查阅生字,认字。
(这个活动也可以放在学生预习时就完成)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字义,在学习伙伴间交流识字方法。
(因为学生已经有两年多的识字经验,到了三年级上学期末,学习课文生字就能更加放手,让学生自由识记。
)•以“摘苹果”、“抓阄认字”、组词等游戏形式检查认字情况。
第三环节:读读画画,了解坦克的由来(这个环节分为8个小点)o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故事)o再次默读课文,并思考“发明家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中在一起发明坦克的?”要求默读时找出有关段落,画出关键词语。
(本训练旨在让学生在阅读课文1——4自然段的同时,勾画具有总结性的词语:“比赛想法发明”,勾画完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o再读课文,小组讨论,课文是怎样从这三方面写发明家发明坦克的?o学生在交流中学习词句。
学生交流时侧重于两个训练点:(1)理解这几个段落中较难理解的词语“难以招架”、“紧张危急”。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篇1:《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熟悉“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全班能正确读写生词,在此基础上每个人还能依据自己的水平用一个词或几个词造句、写话。
4、养同学针对课文内容提有价值的问题的力量。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生词并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一些生词的读写和运用。
【教学预备】矛和盾的图片及有关生字的课件【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假如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同学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生词卡片,开火车请同学读。
3、巩固新词。
〖照看差异策略:想把生词读一遍的得一颗星,想把生词读一遍并用其中喜爱的一个词或几个词说话的得两颗星。
4、指读课文,读后评议订正错误。
5、自己把课文再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照看差异策略:允许优生离开座位关心学困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6、了解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教学意图:教学中常会遇到在把握生字词时不同水平的同学把握的速度是不一样的,一些优生常在统一的教学步调后无所事事,甚至做些小动作,在这种时候设计异步教学大有好处,以上两个异步策略的设计就是让优生发挥出更大的潜力,让学困生有可能的话也摘到更大的果子吃。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1、同学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座沟通沟通。
3、全班初步沟通所提的问题。
4、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5、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⑴创造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创造坦克的?⑴“是的,谁擅长把别人的特长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成功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同学争论的话题。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结构梳理与写作特点分析
01
02
03
结构清晰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通过 起因、经过、结果三个部 分来叙述矛和盾的集合过 程。
语言简练
作者运用简练的语言,准 确地表达了矛和盾的特点 以及它们在战斗中的重要 作用。
描写生动
通过对战斗场面的生动描 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紧 张激烈的战斗中。
矛盾冲突展现与主题思想探讨
矛盾冲突
文章中展现了进攻与防御、矛与盾之间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在战斗中不断激化,最终通过矛和盾的集合得到了 解决。
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讲述矛和盾的集合过程,表达了“团结就是力量”的主题思想。只有进攻和防御相互配合、协调一致, 才能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取得战斗的胜利。同时,文章也暗示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团结协作,共同面 对困难和挑战。
教材来源
本课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 上册第七单元第25课。
内容概述
课文讲述了发明家手持矛和盾, 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 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的故事。
教学目标与要求
01 02
知识与技能
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 者”的道理。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汇报人: 2024-01-13
contents
目录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拓展:古代兵器知识普及 • 思维训练:辩证看待问题能力培养 • 语言表达训练:复述、演讲技巧指导 • 课堂互动环节设计 • 总结回顾与作业布置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教材背景及内容概述预习下节 Nhomakorabea内容提示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读懂本课内容,通过了解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并感悟发明家遇到困难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
2、正确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1、通过不同的读书方式,体会发明家的思考过程,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了解发明家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的过程,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并感悟出发明家善于发现、勤于思考、敢于实践的品质。
教学用具:Powerpoint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以疑入课,引发思考出示课题,读题质疑。
出示投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自学,默读课文,找到答案。
二、深入学习,了解发明过程。
发明家为什么要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由学生的见解,引读第二段第1句话。
出示投影,句式对比。
引导学生读出“紧张、危急”。
发明家产生了怎样的想法?去掉关联词“如果……就……”,假设想象变成了现实,发明家会是怎样的心情?然而,有了铁屋子就够了吗?发明家通过进一步的思考,心情有了怎样的变化?请同桌二位同学配合读,读出发明家心情的变化。
引导学生体会“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这句话的含义,进而理解发明家在盾的自卫的基础上又加上了矛的进攻,并装上了轮子和履带,发明出了坦克。
出示投影,通过填空练习,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刚才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了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出坦克的,下面就让我们用师生合作朗读的方式来回顾一下吧。
三、感受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感悟发明家的优秀品质。
1、出示坦克图片2、引导学生读课文,感受坦克在战场上的作用。
3、播放影片那么,就让我们用朗读把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样子读出来吧。
4、为什么坦克能发挥出这么强大的威力?发明家把矛和盾的长处合而为一发明出了坦克这种威力强大的武器,你觉得发明家是个怎样的人?教师小结。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矛和盾的集合》教案教材分析:《矛和盾的集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
该组教材按“怎样看问题”选编了4篇课文,本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
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1-4段)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
第二部(第5段)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
第三部分(第6段)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
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
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3.体会发明家勤于思考、勤于实践的品质,学会集合优点于一生。
重难点:重点:了解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合二为一发明坦克的过程。
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即“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并举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认识矛和盾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认识这两种武器吗?(板书:矛盾)随机教学“矛和盾”字。
说说你对它们的了解。
2、师小结:矛和盾是古代的两种兵器。
矛长长的,头上尖尖的,用来进攻。
盾就是盾牌,是用来抵挡的,保护自己的。
(教师随机板书:矛——进攻。
盾——自卫。
)3、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题目是《矛和盾的集合》(师补充课题)。
用来进攻的矛和用来防守的盾怎么能集合起来呢?学了课文你就知道了。
二、自学课文,了解文章大意1、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读顺。
2.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词语:集合招架紧张自卫进攻炮口坦克战场合二为一大显神威庞然大物自由读——指名读——同桌接读(2)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生正音。
小学优秀教学教学设计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优秀教学教学设计《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与反思小学优秀教学教学设计《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与反思文昌市会文镇冠南小学学科:语文姓名:张金恋教材分析:《矛和盾的集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
该组教材按“如何看问题”选编了4篇课文,本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竞赛时,由矛和盾的优势想到了发明坦克。
由此说明“谁擅长把他人的优势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成功者”的道理。
课文由三部份组成:第一部份(1-4段)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进程中,为了爱惜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二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
第二部(第5段)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
第三部份(第6段)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擅长把他人的优势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成功者”这一道理。
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进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表达。
叙事简练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要紧特点。
教学目标一、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合二为一、战场、大显神威、第一次、乱成一团、优势、成功者”等词语。
二、正确朗诵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
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体会明白得“谁擅长把他人的优势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成功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讲明道理的表达方式。
重难点:知道“谁擅长把他人的优势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成功者”的含义。
教学进程小学优秀教学教学设计《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与反思文昌市会文镇冠南小学学科:语文姓名:张金恋教材分析:《矛和盾的集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
该组教材按“如何看问题”选编了4篇课文,本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竞赛时,由矛和盾的优势想到了发明坦克。
由此说明“谁擅长把他人的优势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成功者”的道理。
矛和盾的集合
《矛和盾的集合》【教材分析】《矛和盾的集合》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组的第一篇课文。
本组课文以思想方法为专题,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想问题,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
这篇课文是一篇科学寓言,作者黄水清。
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
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
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
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
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
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学情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作为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在第一学段学习中已基本掌握了“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的方法,在本课中,应该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通过这样的方法训练,为第三学段“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奠定基础;《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应该让学生“能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作为三年级的学生做到这一点还有很大困难,结合本篇课文特点,可以向学生渗透通过抓住关键语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单元教学目标】1.学习本组课文,要边读边想,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矛和盾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使用矛和盾的技巧;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知识点(1)矛矛是一种长杆武器,是古代军队中常用的武器之一。
矛头通常为尖锐金属头部,杆身长约2米,可以单手或双手使用。
矛的优点是攻击距离长、打击力强。
但其缺点是杆身较长,使用起来较为费力,同时矛头较容易损坏。
(2)盾盾是一种防护用具,用以防御各种攻击。
盾分为轻型盾和重型盾两种。
轻型盾主要用于防护敌人的攻击,例如箭矢、长矛等。
重型盾则主要用于近身战斗防御。
2. 技巧使用矛和盾需要注意以下技巧:1.矛的使用需要把握距离和节奏,随时准备进行攻击和防御;2.盾的使用要始终面向敌方,随时准备防御敌人的攻击;3.矛手要善于运用身体的力量,使矛的攻击更具威力;4.盾手要注意力量的分配,避免被敌人破盾而受到伤害;5.矛手和盾手需密切配合,形成默契的战斗配合。
3. 实践操作1.学生分组,每组3-4人;2.给每组发放矛和盾,进行练习;3.教师指导学生按照技巧练习,提出修改意见。
三、教学重点1.矛和盾的概念和特点;2.矛和盾的使用技巧;3.矛手和盾手的配合默契程度。
四、教学方法1.讲解法:对矛和盾的概念和特点进行讲解;2.示范法:教师演示如何使用矛和盾;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互相协作配合;4.交互讨论法:学生在练习中发现问题和困难,向教师和同学请教和交流。
五、教学后记通过本次教学,学生掌握了矛和盾的概念和特点,学习了使用矛和盾的技巧,并在实践操作中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对此表现出很高的兴趣和热情。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案例分析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案例分析引言在授课中,采用教学案例的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本文介绍了一个关于“矛和盾的集合”教学案例的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集合运算中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案例一、原题在中国传统语境中,有一个典故:一天,士兵在练武,两人交锋,其中一人拿的是矛,另一个拿的是盾,后来人们问:如果他们两个站在一起,谁会胜利?这是一个悖论(“矛和盾的问题”)。
我们将“拿矛的人”集合定义为A,将“拿盾的人”集合定义为B,即:A = {拿矛的人}B = {拿盾的人}请问在这个语境下,集合A和集合B是否存在交集,空集,互补集等性质?二、分析1.这是一个典型的“悖论”问题,通过该问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集合以及集合的交集、空集、互补集等基本概念。
2.我们可以通过画Venn图的方式来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
3.最终可以得出结论:集合A和B没有交集,因为拿矛的人不会同时拿盾,也不是空集,因为两个集合都有元素存在。
4.此外,我们还可以拓展讨论相关问题,如“两个集合的并集是什么?”,“两个集合的交集是什么?”等等。
三、教学建议1.以问题为引导,帮助学生思考什么是集合,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2.通过Venn图等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应用集合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3.引导学生讨论相关问题,扩展和深化对集合的理解。
结论通过上述教学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通过举例和问题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教师应该利用各种方法,如Venn图、举例、讨论等,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矛和盾的集合》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矛和盾的集合》原文及教案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
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
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1916年9月15日,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
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发现问题在《论语》中记载着孔子这样一段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意思是说:当一个人对问题进行探索到欲通未通之际,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来讲,这种状态叫“愤”“悱”。
这时只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稍加启示引导,就可使学生豁然醒悟。
而学生的“愤”“悱”又必须以自主的阅读、思考、探索为基础。
因此,应帮助学生养成课前自读课文,画出不懂的问题,查找相关的资料的好习惯,使学生逐步做到课前“有备而来”。
二、整体感知初读质疑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当尊重他们的个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他们的学习潜能很巧妙地牵引出来。
在上课一开始,教师就在学生课前预习质疑的基础上进行筛选,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并提炼出两个重点问题:1.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2.“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这一提炼,既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又带着他们直奔文章的关键处。
此环节的设计使以后的教学呈辐射状,可谓万变不离其宗。
三、以疑促读交流感悟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矛和盾的集合》是人教版三上的一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联想并发明了坦克。
用此事实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目标:1.认识并会写“矛、盾、集”等生字。
能正确读“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
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都喜欢听故事,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寓言故事,你要认真看、仔细听。
(播放《自相矛盾》)2.这个寓言故事的名字是什么?(自相矛盾)3.故事当中提到了两种兵器,谁知道?先说“矛”:出示田字格中的“矛”(看这个“矛”字:横撇点横钩,竖钩加撇把笔收)师先说一遍顺口溜,生跟说,再指定生说。
指导写“矛”字(横钩稍长在中线上边,撇要舒展在中间),生练习写两个“矛”。
再说“盾”:出示田字格中的“盾”(再看“盾”字:平撇竖撇连十目。
)师先说一遍顺口溜,生跟说,再指定生说。
指导写“盾”字(平撇要平,横要比平撇长,“目”字横折压中线),生练习写两个“盾”。
展示字两个字连起来读是一个词,读“矛盾”再把这个词语写一遍,相信你能比刚才写得还好4.故事当中提到这两种兵器是干什么用的呢?(生回答,师板书:进攻自卫)一个进攻,一个防守,如果把它们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25课《矛和盾的集合》看老师补充课题5.补充课题,指导写“集”字。
注意“集”字是上下结构,上边是四横,下边的“木”横要长一些,托住上边,撇和捺要舒展对称。
学生写两个“集”字。
6.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1.快把书翻开第101页自己读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读不好的句子多读几遍,争取把句子读通顺。
三年级《矛和盾集合》教学设计
三年级《矛和盾集合》教学设计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三年级《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一、猜字导入1、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件礼物。
(出示图片和象形字。
)2、你能把这两个字放到相应的图片下面吗?你认识这两种武器吗?(出示生字。
)你们知道矛和盾用来干什么的吗?3、师一边范写,一边阐述(矛:古代一种兵器,长形,尖头,我们看矛这个字,是个象形字,这里的撇可别忘了,一看这字给人感觉这个武器很锋利。
盾,古代作战时挡御刀箭等的武器。
盾的这一撇,特别的长,这样盾就大一点,才能抵挡矛的进攻。
生书空。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矛和盾的集合。
(出示课题,齐读)5、读了课文,你有什么问题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过渡:会提问题的人,是最会读书的人,小朋友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读课文吧。
1、自由朗读课文,请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2、出示下面词语:第一组:坦克手持蜗牛雨点般指2名学生读。
再出示拼音。
(他们读的正确吗?我们也来读一遍。
)紧张固然乌龟炮口战场首次长处胜利者招架合二为一大显神威乱成一团左抵右挡a.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练习,请1-2个学生朗读,要求声音响亮,流畅。
b.出示:试一试,真有趣左抵右挡左()右()(左躲右闪、左顾右盼、左思右想、左邻右舍)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组更有意思的词语,快来读一读吧。
3、第二组:矛、雨点般、戳、进攻盾、左抵右挡、招架、自卫a.自由读。
b.指生读。
做“戳”的动作。
你发现了什么?c、描写“矛”的这些词语和描写“盾”的这些词语我们还可以对着读呢!男女生合作一下好不好?女生读“矛”,男生就紧接着读”盾”。
d、通过了读词语,我们知道矛的长处是-----,盾的长处是----。
3、小朋友真能干。
不过,读书有一种很重要的本领,就是把课文读成一句话或者是一小段话。
你会吗?(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发明家把()和()(),发明了()。
4、课文中有一句话也是说这个意思,你能快速找出来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矛和盾的优质课教学设计
矛和盾的优质课教学设计矛和盾的集合优质课教学设计(精选11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矛和盾的集合优质课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矛和盾的优质课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简析《矛和盾的集合》是一篇新课文,全文在大家已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的基础上加以深化,一改以往“矛”和“盾”不能并存的观念,不仅使“矛”与“盾”同时存在,而且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进而形象地介绍了现代新式武器——坦克的诞生,使学生在这通俗易懂的故事中明白“只有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学会集中各事物的优点,才能创造出新事物”的深刻道理。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
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
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
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
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
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矛和盾的集合优质课教学设计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及教材重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会认六个生字,会写十四个生字。
正确读写生字词;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能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本课说明的道理。
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培养学习边默读边动笔边思考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思考动笔画等方法,了解发明家思考的过程,在交流中,通过补充句等方法,学生体会出发明家思考的深入与全面性。
通过课外资料的引导,学生再进一步感受坦克威力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吸收他人优点的重要性。
2023年《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15篇
2023年《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15篇《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
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课前准备老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阅读有关发明家的发明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课件播放故事:《自相矛盾》。
2、播放文中的插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图,图上发明家手持矛和盾,正在与朋友比赛,从图上看,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说说“矛”和“盾”的样子和作用。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范写“矛”与“盾”)矛进攻盾自卫3、学生相互提醒:“矛”不要少一撇写成“予”字,这一撇就像锋利的矛,少了“矛”就无法进攻了,“盾”的外侧是两笔,第二笔是竖撇。
4、师:如果我们把矛和盾的这两种相对峙的兵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5、板书课题:矛和盾的集合。
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呢?根据学生反馈板书问题要点。
如:矛和盾为什么要集合?怎么集合的?结果怎么样?设计意图:课堂没有直接完整的呈现课题,而是借课文插图展开教学,逐步呈现课题,让学生在“说、写、猜”的活动中轻松有趣的走进文本。
“矛”和“盾”这两个字是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这两个字的字形又有一定难度,意思也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因此通过看图,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语境中掌握“矛”和“盾”,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同时,教师的板书示范,化解了字形的难点。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师:矛和盾这两种兵器怎么集合?集合结果会怎样?请同学们仔细读读故事吧。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小组交流(1)互相提醒容易读错认错的字词。
《矛和盾的集合》教材分析及设计
句子 的讲解 。 ( 一) 在释题时 , 笔者先 让孩 子们 找句 子——“ 坦 克把盾 的 自卫 、 矛 的进 攻合二
为一 , 在战 场上 大显 神威 ” , 再 找 出两对
意 思 相 反 的 词 ,然 后 圈 出 解 释 课 题 “ 集
容, 采取合适 的教学策 略 , 促进 学生语文 素养的整体提高 。识字 、 写字是阅读 和写
得 哇哇直叫 , 乱成一 团 , 一 下 子 退 了 十 公
( 二 )写字 。每个小学生都必 须具备
写字 的基本功 。《 矛和盾 的集合》 中, 课 题
的“ 矛” “ 盾” “ 集” 三 个 生 字 是 本 课 要 求 书 写 的生字 , 课堂中, 笔者 示范 , 让 孩 子 们
一
里 !” 这 个 句 子 中感 悟 到 , 句 话 时 , 理解“ 左抵右挡” 这 个 词 语 非 常 重要 。基 于 这 一 点 , 在教学 这 个 词 语 时 ,笔 者 创 设 了 一 个 课 堂 情 境 表演 , 让 学 生 人 人 参 与 。老 师拿 出右 手食
指来 充 当 “ 矛” , 孩 子们 用 整 个 手 掌 或 是 书
和朋 友 比赛时场 面的紧张 和危急 ,再借
助情境表演来理解“ 左抵右挡” 。 ( 三) 在 发 明家 难 以抗 敌 的紧 张 关 头 , 引 出 了想 法 : “ 盾 太 小 啦 !如 果 盾 大 得 像
一
格 的相应位 置上 ,然后让 孩子 们在生字
抄 写 本 上 各 写 一遍 。这 样 , 既 节 省 了教 学
时间 , 又让 学 生 知 道 了 规 范 汉 字 的 书 写 ,
、
识 字 和 写字
新 课标指 出 , 学 生生理 、 心 理 以及 语 言 能 力 的发 展 具 有 阶段 性 特 征 ,不 同 内 容 的 教 学 也 有 各 自 的规 律 ,教 师 应 该 根 据 不 同 学 段 学 生 的 特 点 和 不 同 的 教 学 内
矛和盾的集合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大显神威”等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弄清楚发明坦克的过程,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感知“矛”“盾”,引发思考1.师:同学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的汉字也经历了数次演变。
你们看,能猜猜这是什么字吗?(矛),真聪明,那么这个呢?(盾),这是金文的盾字,后面有一个人双手拿着盾,非常形象,从金文到小篆、楷体,盾字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才演变成今天的简体字。
2.师:其中,矛和盾是我国流传至今的两种兵器,看这个“矛”字,横撇点横钩,竖钩加撇把笔收,打仗就用它来进攻,来,伸出手,跟我一起写。
(师板写,生书空)3.师:再来看这个“盾”字,短撇长撇连十目,万箭飞来能挡住。
跟老师一起写。
(师板写,生书空)4.师:知道“矛”和“盾”有什么作用吗?(矛可以进攻,盾可以自卫)5.师:(板书:进攻、自卫)一个进攻,一个防守,如果把它们集合起来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矛和盾的集合》。
二、串联“矛”“盾”,整体感知1. 师:课前,大家都在这张任务单的收藏屋里收藏了自己最喜欢的词语,请你边读课文边圈出你所收藏的词语,然后想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 请你把自己圈出来的这些词语跟同学们分享一下,开始吧。
3. 课前,我也进行了统计,有很多人都找了以上这些词语。
4. 第一组你会读了吗?谁来试试?(读)自卫、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3.师:第二组词语,试试看。
(读)进攻、庞然大物、大显神威。
4.师:接下来的挑战难度更大,有没有信心?5.师:还是这些词语,请你把它们填进下面这段话里,自由读一读,想一想,试试看。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小学语文《矛和盾的集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新城区西光实验小学吕建毅一、教学内容分析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
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
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本组教材的专题是科学的思想方法。
在教学本课时,应该着重引导学生掌握这个思想方法。
一是让学生懂得作者借坦克发明这件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学习正确的思想方法;二是初步了解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三、设计理念和思路在通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突出研读重点,引导学生围绕重点句进行尝试阅读,充分发挥研读对全篇课文的穿透力。
在教学中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地融合起来,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让思维在语言的优化下,更独特、更有创新性,从而实现多维教育目标的有效整合。
四、教学目标1、学习矛、盾、持、般、蜗、坦6个字;会写矛、盾等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词语;2、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重点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
了解坦克在战场上是如何大显神威的。
3、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重点句段,在理解、揣摩、内化和吸收中学习语言,提高分析概括能力和品悟积累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
2、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六、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故事引入,揭示课题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播放FLASHI动画)听了这个故事,你知道矛和盾有什么特点?2.学写矛和盾(运用字理识字的方法学习这两个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矛和盾的集合设计理念:《矛和盾的集合》是一篇新课文,全文在大家已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的基础上加以深化,一改以往“矛”和“盾”不能并存的观念,不仅使“矛”与“盾”同时存在,而且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进而形象地介绍了现代新式武器——坦克的诞生,使学生在这通俗易懂的故事中明白“只有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学会集中各事物的优点,才能创造出新事物的深刻道理。
”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用事实说明道理,语言简洁清楚。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主动获取。
并且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因此设计本课,我紧紧围绕“优势对接的思想方法”主题,按照“研读解悟第1~4段(理解什么是优势对接的思想方法),适度放大第5段(感受由“集合”思想带来的新成果),拓展提升第6段(学会优势对接的思想方法)”的思路,在学习、感受语言文字的同时,唤醒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用教材教”的新课程操作要求,帮助学生建立更清晰的文本意义,在自读自悟中有更实在更丰富的收获。
学习目标:1、能正确读写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发明坦克的过程”,在语言转换中有效理解“难以招架”、“庞然大物”、“集合”、“善于”等词语。
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并能据此提高阅读寓言故事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ppt课件一套课时安排:两课时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1、出示课件(依次出现课文插图及解说词):(1)你看到什么?从文中找出对应的句子: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
(2)导出“矛”“盾”: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教师板书:矛和盾——指导书写2、你知道矛和盾的作用吗?(板书:进攻、自卫)3、“矛”和“盾”是功能完全不同的两样武器,它们各有各的优点缺点,设想一下,如果把他们的优点集合在一起会有什么结果呢?今天,我们来学习25课《矛与盾的集合》【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实际,利用成语故事进行课前谈话。
虽然与集合无关,但避开了学生的知识盲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寓学于乐,玩的同时积累了成语,又了解了矛和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想集合矛与盾的优点发明了什么?2、交流:(1)生字和词语过关:矛盾、集合、紧张、危急、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战场、首次、长处、雨点般、胜利者、乱成一团、难以招架、左抵右挡、大显神威、合二为一;认读:蜗牛、履带、戳不到。
(2)词语运用:选用上面合适的四字词语填空。
A、中国乒乓球的国手们在奥运会上()。
对方队员面对强有力的进攻,虽然(),但最终(),摆下阵来。
B、当猎狗这个()出现在受伤的小鸟面前时,小鸟吓坏了。
C、自己选用词语说句子。
(3)出示:发明家将矛的()和盾的()合二为一,发明了()。
A、找出反义词:矛——盾;进攻——自卫B、圈出能解释课题“集合“的词:合二为一。
(教师板书:合二为一坦克)【设计说明:特级教师杨献荣曾经说过:词语教学不能出示拼音,不然会让学生养成依赖思想。
词语教学不能简单的为了检查读音,也不好单独出示,最好要在课文中理解,至少也要结合句子或短语。
总之,要把词语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边读一边理解它的意思。
因此,在检查词语的时候检查了课文的朗读情况,检查朗读时又顺带理解词语的意思,或通过动作演示,或通过朗读,先理解了部分词语的意思。
】3、过渡:矛和盾是古代兵器,发明家怎样集合它们的优点发明出威力无比的现代武器——坦克的呢?让我们一同到课文中去体会吧!【设计意图:形象直观地观看“矛”和“盾”,对它们有了初步的认知,自然地导入课题,激发了研究兴奋点】三、联系插图,体会“危急”1、课件再次出示课文图片:2、你认为哪个是发明家,你的理由是什么?出示:对方的矛如雨点般....。
....,还是难以招架....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理解:难以招架(联系句子来体会词语)对方来势猛,很难抵挡。
四、指导书写,完成作业:1、重点指导两个上下结构的字:集和架。
提醒学生注意:下面的“木”一定要写好,稳稳托住上半部。
2、作业:书写生字第二课时(复习词语,引入文本:默读课文,感悟发明家的思维过程。
三、精读课文四、拓展延伸。
五课堂小结六、实践作业,自主创新:)一、复习词语,引入文本:1、出示词语,复习巩固(1)朗读过关:A、矛盾进攻自卫合二为一坦克B、比赛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2)选用词语,根据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
——出示课件:A、发明家将矛的()和盾的()合二为一,发明了()。
B、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二、默读课文,感悟发明家的思维过程。
1.出示;是的,谁善于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理解长处什么意思?“别人的长处”?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不动嘴唇,不出声,思考一下课文中的“谁”指的是什么?“别人”指的又是什么呢?(师在矛和盾的下面板书:发明家)3.说说题目的意思吗?(矛和盾集中在一起发明了坦克。
)(把矛和盾的优点集中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4.用上谁把这句话说完整吗?(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集中在一起发明了坦克。
)【设计说明:文章的最后一段,揭示的是一个道理,是文章的重点句,也是教学的难点。
我不同于刘老师紧扣“集合”一词展开教学,而是让学生直面文章的重难点,整堂课始终围绕重点句进行学习,试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因此,初次阅读此段话,我先让学生简单的理解这句话中“谁”和“别人”在课文中的意思,并由此理解了题目的意思,为之后的阅读理解打下基础。
】5.师:那老师心中不仅有个疑问: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的,一边读一边思考。
3.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的1-4自然段,看看课文里有几个带“然”字的词语,把它圈出来。
(生读课文圈词语。
)(指名生交流,师根据回答板书:忽然固然当然)6.请大家先来读读这三个句子。
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与乌龟。
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生读句子。
)7.理解这三个词语在句子中是什么意思呢?(1)引导理解“忽然”:(忽然就是一下子。
就是发明家一下子产生了想法。
)(2)发明家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指名回答,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3)引导理解“固然”:出示:“固然”的“然”是“这样”的意思,那“固”是什么意思呢?(1)结实,牢靠(2)坚定,不变动(3)本来(4)坚硬(课文里有个“却”,其实“固然”这个词是和“却”连起来用的,强调的是“却”,也就是强调的是后半句,再读这句。
)(生朗读句子。
)师小结:大家真能干,从一个“固然”读出了发明家修正自己的想法的过程。
(板书:修正想法)(1)引导理解“当然”:(发明家自然想到了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出示坦克图片)这就是坦克,说说履带在哪里?那轮子、矛、盾呢?这样发明家就发明了坦克。
多好的发明呀,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段。
师小结:从这个“当然”我们知道了,安上轮子和履带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是发明家想法的延伸。
(板书:延伸想法)8:师:刚才,同学们从三个带“然”字词语了解了发明家产生想法——修正想法——延伸想法的思维过程。
现在你能用上这三个关键词语,说说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吗?请同桌相互说说。
(同桌互相交流。
)9.来讲给大家听一听。
生:发明家和朋友手持矛和盾在比赛。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发明家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忽然,他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躲在里面的蜗牛或乌龟了。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
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于是,发明家就发明了坦克。
【设计意图:我捕捉到三个“然”字词语,并且引导学生透过这几个词语弄清了发明家“产生想法——修正想法——延伸想法”的思维过程。
让学生的理解过程循序渐进,强化了语言能力的训练,突出了重点。
教学时,我还引导学生通过找近义词、查字典、观看图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这样,在理解文本的同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授之以渔”,真正让语文课上的语言能力训练落实得扎实有效。
】10、课件出示坦克:看着眼前的坦克,你还能找到“矛”和“盾”的踪影吗?矛(枪口或炮口)盾(铁屋子)(资料链接:坦克:TANK,又名“战车”。
具有强大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力和坚强装甲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
乘坐3—4人,分别担负指挥、射击、驾驶等任务。
1916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最早使用坦克参加战役。
但地形、天气对它的行动有一定限制。
其实,坦克是一名战地随军记者发明的。
)11、你认为发明家的想法妙在何处?三、精读课文(一)再读课文,感受坦克的神威1、发明家将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效果怎样?(1)自由读第5自然段,你认为哪些词语最能回答这个问题?(“大显神威”)(2)哪些词语写出“大显神威”,说说你的理解。
1916年9月15日,英军的坦克首次...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冲上战场。
德国兵头一回哇直叫...退了十公里!...,乱成一团....,一下子(3)指导读出坦克的威风。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坦克,坦克,你为什么这么厉害啊!——听了大家的话,坦克他有话要说。
(课件出示坦克的自述:矛的优点是善于进攻,不善于防守,而盾的优点是善于防守,不善于进攻。
发明家就把矛和盾的优点集于一身发明了我。
我的优点是既能进攻又能自卫。
小朋友,我是不是很棒啊!)【设计说明:如果再安排领悟文章要详略得当,一节课的训练内容过多,冲淡了课堂主题,另外这对于三年级学生要求也过高。
而纠正文本之失,我认为没有必要。
因为,文章是指把坦克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这两个优点合二为一,而用履带替代轮胎是为了防御,借助履带前行是为了进攻。
更何况“履带”“方向盘”“座椅”“仪器”等都是坦克的构件,它们和“进攻”“防御”不属一类,不应并列。
因此,认为文本没有不妥之处,不必修改。
所以,这里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了这段中的一个关键词:大显神威。
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了“大显神威”一词,进而理解了坦克把矛和盾的优点集中起来,它就是胜利者,这也就解决了对文章最后一段(重点句)因果关系的理解,领悟了其中的含义,体会到其中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