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 第一节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知识梳理 苏教版

高中生物 第一节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知识梳理 苏教版

第一节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知识梳理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生物学家通过对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的研究,认识到染色体在生物的遗传中有重要作用。

2.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R型菌落粗糙,无荚膜,无毒;S型菌落光滑,有荚膜,有毒;R型小鼠不死亡S型小鼠死亡加热杀死S型小鼠不死亡R型+加热杀死S型小鼠死亡无毒R型与加热杀死有毒S型球菌混合后,转化为有毒的S型,并且这种性状的转化是可遗传的。

3.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艾弗里发现使R型球菌转化为S型球菌并不需要S型球菌的完整细胞,而是化合物DNA使球菌的致病性状发生转化。

这种能携带遗传信息,控制生物体特定性状,并通过细胞增殖过程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的物质,称为遗传物质。

4.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然后用被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现象:标记蛋白质的噬菌体侵染、离心后放射性物质存在于大肠杆菌外,标记DNA的噬菌体侵染、离心后放射性物质存在于大肠杆菌内。

5.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从病毒中提取的物质中,只有RNA能使烟草感染花叶病,说明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除此之外,流感病毒、HIV病毒的遗传物质也是RNA,但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二、提取DNA1.原理:DNA在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解度是随着氯化钠的浓度的变化而改变的。

当氯化钠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4 mol/L时,DNA的溶解度最低。

利用这一原理,可以使溶解在氯化钠溶液中的DNA析出。

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可以溶于酒精溶液。

利用这一原理,可以进一步提取出含杂质较少的DNA。

2.方法步骤:制备鸡血细胞液时要加入柠檬酸钠,以防止血液凝固,然后向盛有鸡血细胞液的烧杯中加入蒸馏水20 mL,同时快速搅拌,使血细胞加速破裂。

然后过滤,取其滤液;在获得的滤液中加入物质的量浓度为2 mol/L的氯化钠溶液40 mL,混合均匀,使DNA充分溶解;之后沿烧杯内壁缓缓加入蒸馏水,同时用玻璃棒搅拌,这时烧杯中出现白色的丝状物。

专题8遗传的分子基础(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免费2013届

专题8遗传的分子基础(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免费2013届

专题8 遗传的分子基础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1.(2011年广东理综卷)艾弗里和同事用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从表可知( )A.①不能证明S型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B.②说明S型菌的荚膜多糖有酶活性C.③和④说明S型菌的DNA是转化因子D.①~④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解析:本题考查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的结论及分析。

据①可知,蛋白质不能引起R型菌转化为S型菌,故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A项错。

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或RNA,多糖不具有酶活性,故B项错。

加入DNA的一组中转化出现了S型菌,而将DNA水解后则不能完成转化,③和④对照可说明DNA是转化因子,故C项正确。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相对于整个生物界而言的,而非针对某一种生物,此实验只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故D项错。

答案:C。

2.(2011年江苏卷)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B.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C.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D.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解析:对噬菌体进行标记,应先分别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再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故A错误;在侵染过程中须经过短时间的保温,故B错误;沉淀物中含有少量放射性35S,可能是搅拌不充分,含35S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脱落所致,故C正确;因为在侵染实验中蛋白质没有进入大肠杆菌,不能排除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故D错误。

答案:C。

3.(2010年江苏卷)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是漫长的,直到20世纪初期,人们仍普遍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当时人们作出判断的理由不包括( )A.不同生物的蛋白质在结构上存在差异B.蛋白质与生物的性状密切相关C.蛋白质比DNA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并且能够自我复制D.蛋白质中氨基酸的不同排列组合可以贮存大量遗传信息解析:蛋白质不具热稳定性,也不能复制,故选C项。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

基础达标辽宁六校协作体期初考试)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以证明转化因子是 S 型细菌的 DNAB.艾弗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不足以彻底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之所以更有说服力,是因为其蛋白质与 DNA 彻底分离D.为确认蛋白质外壳是否注入细菌体内,可用32P 标记噬菌体答案 B解析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不能证明转化因子是 DNA,A 项错误;艾弗里的实验所提纯的DNA 中仍然含有少量的蛋白质,因此不足以彻底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B 项正确;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是利用同位素标记法间接地将 DNA 和蛋白质分开,而不是彻底分离,C 项错误;为确认蛋白质外壳是否注入细菌体内,可用35S 标记噬菌体,D 项错误。

四川雅安检测)将 R 型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

该小鼠体内 S 型、 R 型细菌含量变化情况以及与此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最可能是图 1,小鼠的免疫调节导致 R 型细菌数量逐渐下降B.最可能是图 2,小鼠体内的 S 型细菌最初来自 R 型细菌的转化C.最可能是图 1,死亡小鼠体内只能分离出活的 S 型细菌D.最可能是图 2,小鼠体内 S 型细菌与 R 型细菌为共生关系答案 B解析 随着 R 型细菌转化成 S 型细菌以及 S 型细菌通过分裂繁殖,S 型细菌的数量变化呈“S”型曲线;而 R型细菌被注射到小鼠体内,开始时大部份会被免疫系统泯灭,随着小鼠免疫系统被破坏,R 型细菌数量又会增加。

. (2022 辽宁六校协作体期初考试)某同学分离纯化了甲、乙两种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重新组合为“杂合”噬菌体,然后分别感染大肠杆菌,并对子代噬菌体的表现型做出预测,见下表。

其中预测正确的是( )A.1、3B.1、4C.2、3D.2、4答案 B解析 DNA 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组成成份为甲的 DNA 和乙的蛋白质的“杂合”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后,得到的子代噬菌体的表现型与甲种一致;组成成份为乙的 DNA 和甲的蛋白质的“杂合”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后,得到的子代噬菌体的表现型与乙种一致。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6单元第1讲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课件苏教版必修2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6单元第1讲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课件苏教版必修2

15
(4)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的实验思路是什么? 提示:直接分离 S 型细菌的 DNA、荚膜多糖、蛋白质等,将它
们分别与 R 型细菌混合培养,研究它们各自的遗传功能。
16
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和体外转化实验的比较
项目
体内转化实验
体外转化实验
培养细菌
在小鼠体内
体外培养基
R 型细菌与 S 型细菌 S 型细菌各组成成分
实验对照
的毒性对照
的作用进行对照
17
休息时间到啦
同学们,下课休息十分钟。现在是休息时间,你们休息一 下眼睛,
看看远处,要保护好眼睛哦~站起来动一动,久坐对身体 不好哦~
栏目导航
18
将物质提纯分离后,直
用__加__热__杀_死__的__S_型__细__菌__注射
巧妙
接地、单独地观察某种
到小鼠体内作为对照实验来
解析答案
32
C [R 型细菌和 S 型细菌的 DNA 都是双链结构,其中碱基的配 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因此 R 型菌转化为 S 型菌后的 DNA 中, 嘌呤碱基总比例不会改变,依然是占 50%,A 错误;整合到 R 型菌 内的 DNA 分子片段,表达产物不都是荚膜多糖,B 错误;基因是有 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即一个 DNA 分子中有多个基因,每个基因 都具有 RNA 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因此进入 R 型菌的 DNA 片段上, 可有多个 RNA 聚合酶结合位点,C 正确;S 型菌转录的 mRNA 上, 可由多个核糖体共同合成多条相同的肽链,而不是一条,D 错误。]
28
4.(2019·太原模拟)艾弗里和同事用 R 型和 S 型肺炎双球菌进行
实验,结果如表所示。由表可知( )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精品学案: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1)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精品学案: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1)

第17讲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最新考纲]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Ⅱ)。

考点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5年5考)1.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1)实验材料:S型和R型肺炎双球菌、小鼠。

S型细菌R型细菌菌落光滑粗糙菌体有多糖类荚膜无多糖类荚膜毒性有毒性,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无毒(2)实验过程及结果:(3)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

提醒: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没有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1)实验目的:探究S型细菌中的“转化因子”是DNA还是蛋白质或多糖?(2)方法:直接分离S型细菌的DNA、荚膜多糖、蛋白质等,将它们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研究它们各自的遗传功能。

(3)实验过程及结果(4)结论: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1.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中“加热”是否已导致DNA和蛋白质变性?提示加热杀死S型细菌的过程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是其内部的DNA在加热结束后随温度的恢复又逐渐恢复活性。

2.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导致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时遗传物质、原料、能量分别由哪方提供?其转化的实质是什么?提示实现转化时遗传物质来自S型细菌,原料和能量均来自R型细菌,转化实质为“基因重组”。

3.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设置“S型细菌的DNA中加DNA酶”实验组的作用是什么?提示起对照作用,用DNA酶分解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不能使R型细菌转化,可见DNA被分解后的产物不能使R型细菌转化,DNA才是使R型细菌转化的物质。

4.两个转化实验有哪些相同点及联系?提示(1)相同点:所用材料相同;两实验都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

(2)联系:体内转化实验是体外转化实验的基础,体外转化实验是体内转化实验的延伸。

1.(2017·经典高考)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S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为粗糙的,R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为光滑的B.S型菌的DNA经加热后失活,因而注射S型菌后的小鼠仍存活C.从病死小鼠中分离得到的肺炎双球菌只有S型菌而无R型菌D.该实验未证明R型菌转化为S型菌是由S型菌的DNA引起的『解析』S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为光滑的,R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为粗糙的,A错误;S型菌加热后蛋白质变性,导致细菌死亡,所以注射S型菌后的小鼠仍能存活,B错误;转化的效率不是100%,所以从病死小鼠中可分离得到S型菌和R型菌,C错误;本实验是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实验结论是S型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促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但未证明转化因子是DNA,D 正确。

高考生物(苏)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第6单元 第1讲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高考生物(苏)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第6单元 第1讲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第六单元遗传的分子基础第1讲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考纲考情知识整合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R型活菌、S型细菌(DNA、蛋白质、多糖荚膜)实验过程,Ⅰ,将R型活菌注射到小鼠体内→________,R型活菌和S DNA混合培养→________Ⅱ,将S型活菌注射到小鼠体内→________,R型活菌和S蛋白质混合培养→________Ⅲ,将加热杀死的S型菌注射到小鼠体内→________,R型活菌和S多糖荚膜混合培养→________Ⅳ,将R型活菌和S死菌混合注射到小体内→________,R型活菌与用DNA酶处理的S DNA混合培养→________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内含有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________,S DNA是促进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物质,即____________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侵染过程,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对比实验,用35S标记噬菌体,让其侵染大肠杆菌后搅拌并离心,上清液中含________,即________________,沉淀中无________,即________用32P标记噬菌体,让其侵染大肠杆菌后搅拌并离心,上清液中无________,即________________,沉淀中有________,即________结论,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________,而不是________,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RNA也是遗传物质的实验1.实验材料:烟草花叶病毒和烟草,烟草花叶病毒的组成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及结果3.实验结果分析与结论:烟草花叶病毒的________能自我复制,并控制生物的遗传性状,因此________是它的遗传物质。

四、生物的遗传物质1.连线2.规律大多数生物以DNA为遗传物质,一般来说只有在生物体内不存在DNA时,RNA才成为这种生物的遗传物质。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DNA】检测题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DNA】检测题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DNA】检测题1.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是漫长的,直到20世纪初期,人们仍普遍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当时人们作出判断的理由不包括( )A.不同生物的蛋白质在结构上存在差异B.蛋白质与生物的性状密切相关C.蛋白质比DNA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并且能够自我复制D.蛋白质中氨基酸的不同排列组合可以贮存大量遗传信息2.如图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的基本步骤,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都要加热处理B.③要将所有提取物与R菌共同培养C.④的结果是只有S或R一种菌落D.①④的结果可能是有S、R两种菌落3.赫尔希和蔡斯进行了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 )A.标记噬菌体时,应将其培养在含放射性的完全营养液中B.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利用细菌中的脱氧核苷酸合成其子代DNAC.若该实验标记C、H、O、N元素,则无法将蛋白质和DNA区分开D.该实验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4.将TMV型病毒的蛋白质与HRV型病毒的RNA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组合型病毒,用这个病毒去感染烟草,则在烟草体内分离出来的子代病毒为( )A.TMV型蛋白质和HRV型RNA B.HRV型蛋白质和TMV型RNA C.TMV型蛋白质和TMV型RNA D.HRV型蛋白质和HRV型RNA5.下列有关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叙述,错误的是( )A.沃森和克里克建立模型的主要依据是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B.DNA分子的基本骨架由磷酸和核糖交替连接而成,且分布于外侧C.DNA分子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按反向平行的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DNA分子中嘌呤和嘧啶含量相等,嘌呤只能和嘧啶碱基发生互补配对6.在搭建DNA分子模型的实验中,若有4种碱基塑料片共20个,其中4个C、6个G、3个A、7个T,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14个,脱氧核糖塑料片40个,磷酸塑料片100个,代表氢键的连接物若干,脱氧核糖和碱基之间的连接物若干,则( )A.能搭建出20个脱氧核苷酸B.所搭建的DNA分子片段最长含7个碱基对C.能搭建出410种不同的DNA分子模型D.能搭建出一个含4个碱基对的DNA分子片段7.早期,科学家对DNA分子复制方式的预测如图甲所示。

高三生物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生物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生物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试题答案及解析1.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下列关于人类探索遗传奥秘历程中的科学实验方法及技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孟德尔在豌豆杂交实验时,运用了假说—演绎法B.萨顿根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类比推理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C.格里菲思利用肺炎(双)球菌研究遗传物质时,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D.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答案】C【解析】孟德尔在利用豌豆发现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时,使用了假说演绎法,故A正确;萨顿根据基因和染色体的平行关系,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故B正确;格里菲思利用肺炎(双)球菌研究遗传物质时,是把S型细菌的成分分离,分别感染R型细菌,观察是否出现S型细菌的菌落,没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故C错;DNA双螺旋结构就是物理模型,故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科学史的发现,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和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的能力。

2.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B.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C.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D.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答案】C【解析】噬菌体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对噬菌体进行标记,应先分别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再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A错误。

在侵染过程中需经过短时间的保温,保温时间过长,有一部分子代噬菌体已从大肠杆菌中释放出来,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导致实验误差,B错误。

若搅拌不充分,含35S的蛋白质外壳没有从大肠杆菌表面脱落,经离心后随大肠杆菌进入下层沉淀,使沉淀物中含有少量放射性,C正确。

2021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2021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2021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1.实验原理(1)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

(2)遗传病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和家系调查的方式了解其发病情况。

2.调查流程1.发病率与遗传方式的调查2.注意的问题(1)调查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600度以上)等。

(2)调查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时,要在群体中随机抽样调查,并保证调查的群体足够大。

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某种遗传病的患病人数某种遗传病的被调查人数×100%。

(3)调查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要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并绘出遗传系谱图。

问题探究能否在普通学校调查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概率?提示 不能,因为学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没有做到在人群中随机调查。

考向一实验基础15.某城市兔唇畸形新生儿出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城市,研究这种现象是否由遗传因素引起的方法不包括()A.对正常个体与兔唇畸形个体进行基因组比较研究B.对该城市出生的同卵双胞胎进行相关的调查统计分析C.对该城市出生的兔唇畸形患者的血型进行调查统计分析D.对兔唇畸形患者的家系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答案C解析对比兔唇畸形个体与正常个体的基因组,如果有明显差异,可判断畸形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A项正确;同卵双胞胎若表现型不同,则最可能是由环境因素引起,若均表现兔唇畸形,则最可能由遗传因素引起,B项正确;血型与兔唇畸形无关,兔唇为多基因遗传病,C项错误;对兔唇畸形患者的家系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可判断兔唇是否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D项正确。

16.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以“研究××病的遗传方式”为子课题,下列调查的遗传病与选择的方法最合理的是()A.研究猫叫综合征的遗传方式,在学校内随机抽样调查B.研究青少年型糖尿病,在患者家系中调查C.研究白化病的遗传方式,在全市中抽样调查D.研究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在患者家系中调查答案D解析研究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不能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而应在患该遗传病的家系中调查。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例5.T2噬菌体侵染
细菌的部分实验如
图所示。下列叙述
正确的是( A )
保温培养
搅拌
A. 选用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成分只有蛋白质和DNA
B. 被35S标记的噬菌体是通过将其接种在含有35S的培养基中培养而获得的
C. 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为了使DNA和蛋白质分离
D. 该实验得到的子代噬菌体中,大多数含有放射性32P
注射加热致死 的S型细菌
将R型活细菌与加 热致死的S型细菌 混合后注射
格里菲斯
不死亡
死亡
不死亡
死亡
第1组 分析 结论
第2组
第3组
第4组
1
R型细菌无致、病性,S型细菌有致病2性说明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无致病性
2
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3说明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转化因子,将R型活菌转化为S型活菌
2

3

4说明
(3)提出问题:转化因子是什么?
“是蛋白质!”
思路:将DNA和蛋白质分开实验,观测转化效果 “是DNA……”
①氨基酸多种多样的排列顺 序,可能蕴含着遗传信息
②蛋白质可以直接“控制” 生物的性状和代谢。
③当时没有发现其他生物大 分子有类似的结构特点
①DNA是由4种脱氧核苷酸 聚合而成,排列顺序千变万 化,可能蕴含着遗传信息
乙 32P标记的T2噬菌体

+ 细菌
混合培养 结果 搅拌、离心
上清液的放射性 __低____ 沉淀物的放射性 __高____ 子代噬菌体的放射性 ___有___
实验结果分析 分组
结果
结果分析
被32P标记的T2

2024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第16讲+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024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第16讲+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R型活细菌
1.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
死亡 不死亡 死亡
R型细菌无毒性,S型细菌有毒性 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无毒性 R型细菌可转化为S型细菌
转化因子
2.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
涉及细菌培养技术、 物质提纯和鉴定技术等
蛋白质、RNA、 脂质没有转化作用
DNA DNA
接种的方法?
提醒 ①转化的实质是基因重组而非基因突变: 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是指S型细菌的DNA片段整合到R型细 菌的DNA中,使受体细胞获得了新的遗传信息,即发生了 基因重组(属于广义上的)。 ②加热并没有使DNA完全失去活性: 加热致死S型细菌的过程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是其内 部的DNA在加热结束后随着温度的降低又逐渐恢复活性。
位,不能确定是何种元素的放射性。
考向2 围绕噬菌体的培养,考物质来源
典例2.有人将大肠杆菌的DNA聚合酶、4种脱氧核苷三磷酸
(其中的脱氧腺苷三磷酸即dATP已被某种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微
量的T2噬菌体DNA混合液在有Mg2+存在的条件下于37 ℃静置 30 min,经检测放射性标记进入了DNA分子。下列关于该实验
典例1.(2021·江西阶段性检测)艾弗里完成肺炎双球菌 体外转化实验后,持反对观点者认为“DNA可能只 是在细胞表面起化学作用形成荚膜,而不是起遗传 作用”。已知S型肺炎双球菌中存在能抗青霉素的突 变型(这种对青霉素的抗性不是荚膜产生的)。下列实 验设计思路能反驳上述观点的是 () A.R型菌+抗青霉素的S型菌DNA→预期出现抗青霉 素的S型菌 B.R型菌+抗青霉素的S型菌DNA→预期出现S型菌 C.R型菌+S型菌DNA→预期出现S型菌 D.R型菌+S型菌DNA→预期出现抗青霉素的S型菌
(1)ab段R型细菌数量减少的原因是

【原创】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第16讲 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

【原创】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第16讲 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

课题第16讲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类型复习课课时 2
教学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考纲要求):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Ⅱ)
学科核心素养:1.生命观念:DNA的结构与其作为遗传物质的功能相适应
2.科学思维:分析总结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
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3.科学探究:分析人类对遗传物质探索的实验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4个经典实验)
教学难点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教具PPT课件,电子白板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与探究”主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Ⅰ复习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必修二前两章所学的知识要点归纳Ⅱ复习新课:
考点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肺炎双球菌的类型
2.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
3.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
考点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

(1)噬菌体的结构及生活方式
(2)噬菌体的增殖
2.实验方法
同位素标记法。

该实验中用35S、32P分别标记蛋白质和DNA。

3.实验过程及结果
(1)标记噬菌体
(2)噬菌体侵染细菌
4.实验结果分析
(1)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其DNA进入细菌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

(2)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DNA遗传的。

5.结论
DNA是遗传物质。

Ⅲ课堂小结及讲评例题
作业布置课时作业本(第16讲)及相应的校本练习
板书设计1.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格里菲斯)
2.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艾弗里)
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赫尔希和蔡思)
4.烟草花叶病毒侵染实验
教学后记。

【步步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第17讲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名师优质课件 苏教版

【步步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第17讲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名师优质课件 苏教版

考点一 肺炎球菌转化实验
(2)结论:加热杀死的 S 型球菌中,含有某种促成 R 型球菌转化
为 S 型球菌的“ 转化因子 ”。
2.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 (1)过程
考点一
基础回扣 要点探究 命题设计 实验拓展 返回
考点一 肺炎球菌转化实验
(2)结论: DNA 才是使 R 型球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即 DNA 是“转化因子”,是遗传物质。
考点一
基础回扣 要点探究 命题设计 实验拓展 返回
考点一 肺炎球菌转化实验
1.培养基中的 R 型和 S 型球菌的区分 (1)制作装片,显微观察是否有 荚膜 结构。 (2)培养形成菌落——培养基中两种细菌不断增殖形成 菌落,肉眼观察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表面光滑的为 S型 细菌,表面粗糙的为 R型 细菌。
考点一
基础回扣 要点探究 命题设计 实验拓展 返回
考点一 肺炎球菌转化实验
2.利用表格区分两个转化实验
体内转化实验
体外转化实验
操作人
格里菲思
艾弗里及其同事
细菌培养场所
小鼠体内
培养基(体外)
R 型球菌与 S 型球 S 型球菌各成分作用的
实施的对照
菌的毒性对照
相互对照
结果观察
小鼠是否死亡 培养基中菌落类型
含 32P 噬菌 体+细菌
含 35S 噬菌 体+细菌
上清液中几乎无 32P—DNA 进入
32P,32P 主要分布 了宿主细胞内
在宿主细胞内
宿 主 细 胞 内 无 35S—蛋白质外
35S,35S 主要分布 壳未进入宿主
在上清液中
细胞,留在外面
考点二
基础回扣 要点探究 命题设计 实验拓展 返回
考点二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并讨论:
3、实验结果分析 【问题七】用35S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标记的 大肠杆菌,沉淀物中也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
提示: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含35S的噬菌体吸 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
思考并讨论:
3、实验结果分析 【问题八】用32P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标记的 大肠杆菌,上清液中含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 提示: ①保温时间过短,有一部分噬菌体还没有侵染到 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上清 液中出现放射性。 ②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 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也会使上清液中 出现放射性。
【随堂练习4】如果用15N、32P、 35S标记噬菌体 后,让其侵染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组成 结构成分中,能够找到的放射性元素情形为 ( ) A.可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 B.可在DNA中找到15N和32P C.可在外壳中找到15N D.可在DNA中找到15N、32P、35S
【总结归纳】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和肺炎球 菌体外转化实验的比较:
【问题二】证明蛋白质和DNA谁是遗传物质的实 验设计思路
设法把DNA和蛋白质分离开来,单独地、 直接地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大证据: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
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阅读教材P59—P61的
积极思维)
R型菌 无荚膜 肺炎双 球菌 S型菌 有荚膜
【随堂练习2】利用两种类型的肺炎双球菌进行相关转化 实验.各组肺炎双球菌先进行图示处理,再培养一段时 间后注射到不同小鼠体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多选) ( )
A、通过E、F对照,能说明转化因子是DNA而不是蛋白 质 B、F组可以分离出S和R两种肺炎双球菌 C、F组产生的S肺炎双球菌可能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D、能导致小鼠死亡的是A、B、C、D四组
R型和S型
R型
结论:S菌的DNA是“转化因子” ,即DNA是遗传物 质 蛋白质、多糖等不是遗传物质
思考并讨论:
【问题四】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实质?
提示:转化的实质是基因重组而非基因突变:肺炎双球 菌转化实验中S型细菌的DNA片段整合到R型细菌的 DNA中,使受体细胞获得了新的遗传信息,即发生了基 因重组。
无毒
菌落粗糙
有毒
(使人患肺炎 或使小鼠患 败血症)
菌落光滑Biblioteka 1.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
存活
死亡 存活
死亡
R型活细菌 S型活细菌

S型活型菌 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菌内有促使R型细菌转 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
2.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 对S型菌进行各种物质 前提: 的提取、提纯、鉴定
(直接分离法)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 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转化实 验 验 设 计 思 路 处 理 方 法
设法将DNA和其他物质分开,单独地研究 它们各自不同的遗传功能 放射性同位素 标记法: 直接分离法
:分离S型 细菌的DNA、蛋白质和多糖 等,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
分别标记DNA和蛋 白质的特有元素
结 论
,而蛋白 DNA是遗传物质 DNA是遗传物质
二、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
T2噬菌体是一种 DNA病毒, 其营寄生生活。
T2噬菌 体的化 学成分
DNA 蛋白质
(C、H、O、N、P) (C、H、O、N、S)
区分噬菌体中DNA 和蛋白质的方法: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35S标记蛋白质、32P标记DNA)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32P和35S的存在部位:
思考并讨论:
【拓展思维1】既然高温将有毒的S型肺炎双球菌 杀死,为什么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中还存在转 化因子促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提示:DNA、蛋白质的热稳定性不同:加热杀死 的S菌,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DNA加热变 (DNA双螺旋解旋)后,在低温条件下其结构可 恢复。
【随堂练习1】格里菲思和艾弗里所进行的肺炎双 球菌的转化实验证实了( ) ①DNA是遗传物质 ②RNA是遗传物质 ③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④蛋白质和多糖不是遗传物质 ⑤S型细菌的性状是由DNA决定的 ⑥在转化过程中,S型细菌的DNA可能进入了R型细 菌的体内 A.①④⑤⑥ B.②④⑤⑥ C.②③⑤⑥ D.③④⑤⑥
【拓展延伸】T2噬菌体的繁殖
繁殖需要的条件 模板 合成T2噬菌体DNA 的原料 合成T2 噬菌 体蛋 白质 原料 场所 内容 噬菌体 的DNA
大肠杆菌 提供的四 种脱氧核苷酸 大肠杆菌 的氨基酸
大肠杆菌的 核糖体
【随堂练习3】为了探究T2噬菌体的遗传物 质,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 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经保温培养、搅拌 离心,检测放射性,预计上清液中应没有 放射性,但结果出现了放射性。则标记的 元素及误差原因是( ) A.S; 培养时间过长 B.P; 培养时间过长 C.P; 搅拌不够充分 D.S; 搅拌不够充分
考点一:探索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 【问题一】19世纪末,生物学家通过科学研究认 识到,染色体在生物的遗传中具有重要作用,而 染色体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那么,这两 种物质中谁是遗传物质呢?请问有几种可能?
三种可能,即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 是遗传物质;DNA和蛋白质都是遗传物 质。
考点一:探索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
拓展思维2:如何用32P和35S来分别标记噬菌体呢?
结果:分别获得DNA含32P和蛋白质含35S的噬菌体
思考并讨论:
【问题五】用35S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标记的 大肠杆菌,根据放射性在离心管中的位置能说 明什么结果? 提示:说明细菌体内无35S,体外有35S →说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到大肠杆菌内 【问题六】用32P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标记的 大肠杆菌,根据放射性在离心管中的位置能说 明什么结果? 提示:说明细菌体内有32P ,体外无32P →说明噬菌体的DNA进入到大肠杆菌内 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但不能证明蛋白 质等不是遗传物质 质是不是遗传物质
思考并讨论:(阅读教材P62的积极思维)
噬菌体等病毒都是严格在活细胞内寄生并繁殖的,人 工提供的培养基不能直接培养(并标记)病毒,必须用活 细胞(寄主)培养(并标记)病毒。因此“标记噬菌体”必 须分两步进行! 32P和35S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 方法:用分别含 标记 大肠 菌,让其繁殖若干代 杆菌 结果:分别获得含32P和35S的大肠杆菌 标记 噬菌 体 方法:用分别含32P和35S的大肠杆菌培养噬菌 体,让噬菌体大量繁殖
第四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一节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
(第一课时)
考纲要求: 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C 复习目标: 1、借助于实验流程图,列表比较肺炎双球 菌的体内转化和体外转化; 2、结合病毒的结构、繁殖等有关知识,理 解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及原理,并 列表比较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和噬 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