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第1课时
游褒禅山记 第一课时
山东省诸城实验中学2010级高三课时学案学科____ 姓名_______ 使用时间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编号课题游褒禅山记编制人任晓丽陈浩审核人任晓丽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现象。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解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课堂学习学生笔记学案内容【课前预习案】一、作者介绍及背景介绍见《导学练》P36页。
学习要求:熟记关于作者的文学常识二、语言积累1、听范读,正音庐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有穴窈()然则或咎()其欲出者无物以相()之2、读准节奏: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三、文言知识梳理1、初步疏通文意,借助工具书与《导学练》,掌握本课重要的文言现象2、预习检测(要求:独立完成)(1)正音无物以相()之长乐王回深父()(2)词类活用1.始舍于其址。
2.名之曰褒禅。
3.有泉侧出。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5.而其见愈奇。
6.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7.火尚足以明也。
8.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9.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学案内容学生笔记(3)文言固定句式1.其孰能讥之乎?()2.何可胜道也哉!()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重点翻译句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5)归纳“其”的用法三、听范读四、整体感知古人在有几种写感受常用一句话,请找出本文主旨句是哪句?。
2013.12.15 游褒禅山记 第一课时
池州千秋学校人本大课堂语文登山型创感学道班级________姓名日期2013/12/15 编号054 编制高一语文组审核【自研课导学】晨读课:(40分钟)目标:1.自主大声地朗读《游褒禅山记》,读正确、读流利。
25分钟2.同桌互读,纠错。
注意长句和难句的朗读。
10分钟检效:组长督促组员完成朗读任务,随机抽查。
5分钟预习课(晚自习20分钟)自读自悟《游褒禅山记》20分钟内完成如下任务:资料准备:查找资料,了解王安石其人其作品。
自主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其含义和用法。
自我感悟:整理知识卡片,积累文言文知识。
【展示课导学】(课题:《游褒禅山记》时段:第一课时)·学习主题(1分钟):通过反复诵读,交流展示,能掌握诵读的要领,积累文言字、词、句,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句中的含义和用法。
定向导学·互动展示·当堂反馈课堂元素导学流程自研自探环节合作探究环节展示提升·质疑评价环节总结归纳环节自学指导互动策略展示方案随堂笔记内容、学法、时间程序、要求、时间内容、方式、时间成果记录、知识生成、规律总结音读读准读畅内容:能准确朗读全文方法:1.下面三级标准,你能在哪一层级达标?*正确流畅地读;**有节奏动听地读;***有理解有韵味地读。
2.读后,尝试填一填:关闭书本,完成随堂笔记处的名句填空。
预时:5分钟小对子:A、学习对子间相互听读你最喜欢的段落,要读得有感情;预时:3分钟互助组:组长主持组内互动,重点交流以下内容:我认为比较难译的句子。
预时4分钟共同体:①抽签:教师给出抽签顺序,确定本组展示方案。
②预演:大组长带领本组成员完成展示前的准备,参照展示方案,分派好展示任务,同时进行组内小展示.大组长带领成员将形成的展示方案在黑板上进行板书规划。
预时:7分钟展示课题一激情诵读建议:1.能在展示区板书本组提供全班同学注意的诵读提示(如读音,断句,重音,语气,情绪等),并作诵读指导;2.能有调动全班激情的诵读展示活动,如本组示范读;分组表演读;轮换听读;选段竞读;无句读诵读(出示不加标点的课文段落)等;3.当堂重点强读,快速记忆,比赛谁积累得多。
游褒禅山记第1课时
课堂训练2:
课文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依次记述( 介绍褒禅山概况。 1、课文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依次记述(每
格一字): 格一字): 寺 洞 碑 名 山之___ 山之___ 山之___ 山之___ ___、 ___、 ___、 ___。 山之___、山之___、山之___、山之___。 2、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 第一段写仆碑, 文字? 文字? 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 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 3、第一段说明事物方位清楚,层次井然。交代 第一段说明事物方位清楚,层次井然。 空间的变化,其作用是(不超过10个字): 10个字 空间的变化,其作用是(不超过10个字): 作者游褒禅山的踪迹。 作者游褒禅山的踪迹。
第1课时 课时
游褒禅山记
作者:王安石 作者:
大余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何永安 2010年12月27日制作 年 月 日制作
导入、激趣
•
刘勰《文心雕龙》 刘勰《文心雕龙》:“登山则情满于山,观 登山则情满于山, 海则意溢于海。 历代文人骚客、雅士名流, 海则意溢于海。”历代文人骚客、雅士名流,多 喜欢游览名胜古迹,吟诗作赋, 喜欢游览名胜古迹,吟诗作赋,借以抒发胸中感 或仕途失意,或忧国忧民;或从容淡定, 慨。或仕途失意,或忧国忧民;或从容淡定,或 超然物外;或寓情于景,或因事见理。 超然物外;或寓情于景,或因事见理。王羲之在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中感慨于良辰美景的同时抒发人生 短暂、世事无常、修短随化之悲叹;苏轼月夜泛 短暂、世事无常、修短随化之悲叹; 游赤壁,描绘了“清风明月交织, 游赤壁,描绘了“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 的美妙景色,抒发了超然物外的人生哲理。 映”的美妙景色,抒发了超然物外的人生哲理。 今天将要学习的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今天将要学习的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又抒发 了怎样的情怀,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了怎样的情怀,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第1课时
9.作者为何由“仆碑”而“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
其传而莫能名者”?“仆碑”和“古书”有什么关系?
点拨 作者并不只想就“仆碑”上的文字进行议论,
而是想议论人们对所有“不存”的“古书”上的知识
的误传而带来的危害,从而得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 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结论,因此作者自然由“仆碑” 过渡到“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 名者”。“仆碑”和“古书”是特殊和一般的关系,
(5)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 ..
形容词用作名词,艰险偏远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6)盖其又深,则其至 又加少矣: 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虚词 4. (1)于 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 古人之观于 . 有得 介词,对、对于 其址 介词,在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 . 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介词,到 . 至于 险远介词,不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 . (2)乃
(三)文言句式 5. (1)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判断句。 ____________ (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于其址始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拥火: 拿着火把。拥,持、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盖 其又深: . 发语词,也有“大概”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不能十一:
《游褒禅山记》第一课时1
第三遍默读,理解文意。
1、在读准字音、揣摩韵味的基础上,尝试用点读法脱离书本初步翻译课文,找出不懂的字词句。
2、小组互相探讨,尝试解决一部分不懂的字、词、句。
3、打开课文,对照注释,再解决一部分不懂的字、词、句。
三、理清思路
(一)、(1—2):记叙——。
1、介绍褒禅山概况。
2.借助古汉语词典,解决课文中不理解的文言词语。
3.写下自己不能解决的文言现象和其他阅读困惑。
预习案——再读文本·深入预习
一.了解作者Leabharlann 写作背景(一)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
A、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老人。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王安石一生在从政、治学的道路上都是坚韧不拔地前进的。他在宋神宗时作宰相,认准了“变法”于国有利,决心推行新法,尽管守旧派强烈反对,他却毫不动摇,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反对北宋初年淫靡的文风,主张“文以适用为本,务求有补于世”。他的文章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洗炼,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了解作者的这些生平事迹,能更深刻地理解这篇游记体散文所蕴含的深意。
咎()好游()仆()碑
无物以相()之何可胜()道也哉
长乐王回深父()
第二遍齐读,读出韵味。读完后,指出断句的不足(解决节奏问题)、语气的不足(解决文言文虚词在文章韵味中的重要作用,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在读法上的不同)
注意三个长句中停顿的划分并正音:
A.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元日
高二语文课件 游褒禅山记1
慧空禅院
石碑
图
资料
作者的有关资料。
一、身世 二、为官情况 三、辞职后的生活 四、其他文学成就 。
范读课文 (要求理解文 章布局上的特
点) —————————————
正音
褒bāo 庐lú 冢zhǒng 华huā 谬miù 。
重点词语
▪1、实词 ▪址:山脚。 卒:死。阳: 山之南, ▪河之北。 ▪2、词类活用 ▪始舍于其址:名作动,筑
基础上诵读课文,加深 理解并落实背诵要求。
二、掌握词类活用 和一词多义的用法;特 别“其”“道”“名” 等词的用法;积
作者简介
1、见课本P94注解。
2、补充: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他在政治上推行新政,被列宁 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改革家, 他反对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 为有补于世”。他的散文结构严谨, 说理透彻,笔力雄健、语言洗炼, 在唐八大家中独树一帜。
游
褒
禅
王 安
山石
记
游褒禅山记
教学目的。
⑴指名学生朗读。
教学重点。
⑵正音、解词、重点难句。
教学过程
⑶华山洞照。方位图。
第一课时
⑷齐读课文
1、作者简介。 ⑸作业
2、范读课文。 ①熟读全文;②完成练习一、
3、讲读第1段 二。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从记游 到议论,因 事说理的手法。 二、学习本文所论述 的要有志向 不盲从,努力向上和
难句解释
(1)“今言华如 华实之华者,盖音谬 也。”
现在说“华” ( huā )如“华实”的
难句解释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 华山之阳名之也”
在现代语中应是两句话: 因为它是在华山南边,(所以) 这样称呼它。“名之”是下半 句,表示结果。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10课《游褒禅山记》精品课件(第1课时)
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 话来概括全文主旨,例如《醉翁亭记 的 “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 , 就最能代表作者的意图。
问:《游褒禅山记》能否用 一句话概括其主旨?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 以无悔矣。”
归纳主题
治学 两个不同的事物联 本文把______ 游山 和______ 游山 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 系起来,借______ 尽吾志 深思慎取 ”的道理。 学都要‚________” 和‚________
慧空禅院
坐落在褒禅山西 南面半山腰上的 褒禅寺
华阳洞入口
华阳洞
舒同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创始人和第一届主席,后任第2届、第3届名誉主席、 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毛泽东主席赞扬他是“红军书法家、党内一 枝笔”,是当代自成一体的书法大师。
华阳洞
华阳洞
华阳洞
华阳洞
华阳洞
华阳洞
华阳洞
王 安石作宰相期间,大兴变法, 遭到保守派的猛烈攻击,但仍然立场 坚定,宣称“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 法,人言不足恤”。变法失败后,被 迫辞去相位。随后几度复出,又几度 辞官。晚年隐居钟山。
“尽吾志而不 能至者,可以无 悔矣。”
王安石其人之文学篇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 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 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 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 “务为有补于世”。他的文章结 构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 语言洗炼,在唐宋八大家中独 “唐宋八大家” 树一帜。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 之一 《临川集拾遗》等。本文选自 《临川先生文集》。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 寺 、山之___ 碑。 名 、山之___ 洞 、山之___ 山之___
2、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 文字?
游褒禅山记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介作者与课文,学生分小组合作,积累文言词语、句式。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在初中我们学过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有《小石潭记》、《醉翁亭记》等,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呢?那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这篇游记与我们学习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的议论,记游实际上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学习这类游记有助于同学们提高思维的能力为此我们共同来研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二、整体感知:1.放视频,学生跟着阅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4.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疏通文意。
5.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提问:本文各段落写了什么内容?点拨:①(1~2):记叙——游山经过。
②(3~4):议论——游山心得。
③(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
三、掌握重点文言词句学生分小组合作,翻译各段,解决各段的文言字词句,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教师点拨。
1.课文第一段重点掌握词句。
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居住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距其院东五里:名→状,往东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表判断,为,是“……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2.课文第二段重点掌握词句有泉侧出名→状,从旁边有穴窈然幽深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问其深形→名,深度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动,到尽头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而”,表修饰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动→名,见到的景象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分之一则其至又加少矣动→名,到达的人/ 更火尚足以明也形→动,照明则或咎其欲出者有人/ 责怪,埋怨3.课文第三段掌握下列词句往往有得心得,收获,名词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因为/ 并且,连词夷以近…险以远而且,表并列,连词古人之观于天地观察,动词非常之观不平常/ 景观,名词常在于险远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形→名,让人迷惑的地方/到达/ 帮助于人为可讥:对于/ 是,算得上,动词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鱼虫、鸟兽:介词结构后置句不随以止也:不随(之)以止也省略句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4.课文第四段重点掌握词句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因为后世之谬其传弄错,使……错,使动用法而莫能名者没有人/ 名→动,识其本名何可胜道也哉尽,完/ 说,动词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的原因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句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判断句四、布置作业1.诵读全文2.将文中出现的有“其”字的句子全部找出来,并归类整理。
《游褒禅山记》课时1
褒禅山视频 /edu/ppt/ppt_playVideo.acti on?mediaVo.resId=55d6e295af508f0099b1c764
我国地大物博,奇山异水遍布大江南北,历代文人 骚客,雅士名流,多喜访游这些胜景,吟诗作赋,挥 毫作文,描写各地各时独特风景,借以抒发其胸中块 垒,或失意仕途,或忧国忧民,或高超出世,一言以 蔽之,多是景为情役。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则 独出机抒,走出了写景抒情的窠臼,闯入了记叙说理 的新境界。那么此文记了什么地方的胜景,又阐述了 什么道理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这篇美文吧!
朗读正音
1、庐冢(zhǒnɡ) 2、盖音谬(miù)也 3、窈(yǎo)然 4、仆(pū)道 5、无物以相(xiànɡ)之 6、何可胜(shènɡ)道 7、王回深父(fǔ)
朗读停顿
以其/ 乃华山之阳/ 名之也
而/余悔其随之/ 而不得/ 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 学者不可以/ 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庐陵/肖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予弟/安 国/平父、安上/纯父
之华(?)山,唐 浮图慧褒始舍于其 址,而卒葬之;以 故其后名之曰“褒 禅”。今所谓慧空 禅院者,褒之庐冢 也。距其院东五里, 所谓华山洞者,以
疏通文 褒禅山亦谓 意
褒禅山也叫华山。唐代和尚 慧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定居,死后 葬在这里;因为这个缘故,从那 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 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 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 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 而这样称呼它。距离山洞一百多 步,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那上 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从 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 的名称。现在把“华”念做“华 实”的“华”,大概是读音错了。
第10课《游褒禅山记》
姓名。
• 2.作者游华山洞有何得?
• (1)尽吾志无悔矣——余亦悔其随之而不 得极夫游之乐也。
• (2)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有碑仆 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 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盖音谬也。
——前“其”:代词,它(代“穴”)。 后“其”:代词,那些(作“好游者”定语)。
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前“其”:代词,它(代后洞)。 后“其”:代词,那些(代游客)
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代词,他们(指古人)。
7、而余亦悔其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代词,指自己。
8、视其左右 ——代词,它(指洞,洞壁)。
马云的商业帝国
• 从2009年至今,每年一次的“双十一”逐渐成为 中国电子商务行业乃至全社会关注的年度盛事。
• 2009年11月11日发起“品牌商品五折”活动,当 天销售额1亿元;
• 2010年同一天,销售额为9.36亿元; • 2011年的“双十一”,成交额飙升至52亿元; • 2012,天猫“双十一”实现191亿成交额。 • 2013截止11月12日0点,天猫和淘宝“双十一”总
至于幽暗昏惑 形→名,让人迷惑的地方 于人为可讥 对于 / 是,算得上,动词 其孰能讥之乎 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鱼虫、鸟兽 状语后置
不随以止也 =不随(之)以止也。省略句 此余之所得也 判断句
明确思路:第三段着重写了什么? 可分几层意思?
叹
古人求思之深
余
志
之
奇观常 在险远
课件1: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作者:王安石
本课学习目标
★ 学习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 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体会“深 思慎取”的重要性。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因 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 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
他两度为相进行变法,强调“权 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列宁称 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这样写在文尾,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 节,这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归纳主题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 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 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写作手法
1、因事见理 叙议结合
2、重点突出 详略得当
3、文笔简洁 语言凝炼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在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游 记,借游生议,说明要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 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 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十六年后,王安石拜相,他 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 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 也”的观点是一致的。
第三段:重点词句
往往有得 心得,收获,名词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因为/并且,连词 夷以近……险以远 而且,表并列,连词 古人之观于天地 观察,动词 非常之观 不平常/景观,名词 常在于险远 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到达/帮助
至于幽暗昏惑 形→名,幽深昏暗、让人迷惑的地方 于人为可讥 对于/是,算得上,动词 其孰难能道讥,之副乎词,表反问语气
第二段: 游华山洞的经过 ——叙
记游洞经过
前洞 后洞
平旷 记游者甚众 窈、寒、深 记游者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作者为何由“仆碑”而“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
其传而莫能名者”?“仆碑”和“古书”有什么关系?
点拨 作者并不只想就“仆碑”上的文字进行议论,
而是想议论人们对所有“不存”的“古书”上的知识
的误传而带来的危害,从而得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 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结论,因此作者自然由“仆碑” 过渡到“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 名者”。“仆碑”和“古书”是特殊和一般的关系,
科目一考试 / 2016年科目一模拟考试题 科目二考试 2016年科目二考试技巧、考试内容、 考试视频 科目三考试 / 实际道路考试技巧 科目四考试 / 安全文明驾驶常识考试 最新试题
1.结构图解
2.中心主旨
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说明无论是治学还是做
其他任何事情,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
而慎取”的态度,才能取得成功。
3.写作特色
1.因事说理,以小见大。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景物的描绘,而重
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
材料和依据。文章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
(三)文言句式 5. (1)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判断句。 ____________ (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于其址始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 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
文本互动 一、初步感知 (一)实词 1.古今异义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 古义: 十分之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数词,十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 之观 .. 古义: 不平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程度副词,很,十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以其乃 华山之阳名之也 . 副词,竟、竟然 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 . 连词,于是 入,具告沛公 良乃 . 出 以副词,才。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 .
Hale Waihona Puke 形容词,是,对 吴广以为然 . 意动,认为正确 成然 之 . 天下物皆然 代词,这样,如此 . (3)然 连词,然而 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然 . 哗然而骇者 形容词后面词缀 . 助词,……的样子。 临于泉上者 有亭翼然 .
2.一词多义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 极夫游之乐也 动词,能够 . (1)得 名词,心得,收获。 往往有得 .
非常之观 形容词,平常,寻常 (2)常 . 副词,常常。 常 在于险远 . 古人之观于天地 动词,观察 . (3)观 名词,景象。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 盖音谬 也 形容词,错误 . (4)谬 其传而莫能名者 后世之谬 .
第 10 课 游褒禅山记互动学案 第 1 课时
目标定位 1.掌握重点字词 (正音、虚词、一字多义、活用、通假 等 )。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 文言现象。背诵课文。 2.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学习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前后照应的写法。 3.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 人生态度。
3段的议论作铺垫:第一,用“前洞”的平旷与“后洞”
的幽深作比;第二,用“前洞”的“记游者甚众”与 “后洞”的“来而记之者已少”“又加少”对比;第三,
用“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之深对比;第四,
用余进洞愈深所见之景愈奇与“既其出”“不得极夫游
8.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由 “仆碑”生发出“深思而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 有联系吗? 点拨 作者游褒禅山,本来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但作 者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 出“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从“入之 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悟出“而世之奇伟、瑰怪、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 “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极 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具体分析了“至”的 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 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 “深思而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 在“深思而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
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谨慎地选 译文: 取的缘故了
。
二、深层探究
7.本文是一篇游记,但又不仅仅限于游记,在课文1、2段,
为了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作者是如何行文的?试从表 达上简析。 点拨 文章1、2段,主要用记叙方式,写出游山的见闻 及经过。其中第1段特别提到华山洞旁的“仆碑”上所刻 山名为“花山”,为第4段的议论埋下伏笔,认真考证碑 上的文字,探索事理的本源,是他“求思之深”的精神, 也是文中“深思而慎取”的依据。第2段中四处对比为第
(5)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 ..
形容词用作名词,艰险偏远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6)盖其又深,则其至 又加少矣: 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虚词 4. (1)于 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 古人之观于 . 有得 介词,对、对于 其址 介词,在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 . 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介词,到 . 至于 险远介词,不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 . (2)乃
⑥其至又加少:
那些到的人更加少。加少,更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方是时:
正当这个时候。方,当、正在。是时,指决定从洞中退出的时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点和面的关系,是“斑”和“豹”的关系。
10.这篇文章的主题,一直被人们理解为是说学习贵在有 志。古人如此看,今人也如此看。你是怎么看的?请结 合文章内容探究一下。 点拨 作者记褒禅山后洞之游,因受“怠而欲出者”的 影响,“不得极夫游之乐”,回来以后,自悔之情不能 已,同时悟出治学之道,庶几类此,因此作文,劝喻人 们在学习中必须深入思考,谨慎选取,而不可浅尝辄止, 人云亦云。把这篇文章的主题归纳为有志是不够准确的。 有志是在学业、事业中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 一条件。王安石此文不在强调有志,而是在能否深入到 险远地方见非常之观的诸多条件中,强调了“不随以 止”,只要我们对原文稍加分析,是不难明白这一点的。 对于写仆碑上漫灭的碑文中犹可辨识的字,其目的不是 为了表现有志的主题,而是为了表现不人云亦云(“随以 止”),必须深思而慎取的主题。
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
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
想内容和谐统一。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 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 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记游部分就写景来 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第 1 段 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 2 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前者又 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 记游后洞经过颇详。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 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议 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记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 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 议游华山洞的心得, 又议“志”较详, 议“力”“物”从略。
动词,弄错。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 (5)名 名词用作动词,说明白。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 者 .
3.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筑舍定居。 (1)唐浮图慧褒始舍 于其址: ____________________ . 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 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 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 (3)则其好游者不能穷 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4)火尚足以明 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拥火: 拿着火把。拥,持、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盖 其又深: . 发语词,也有“大概”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不能十一:
不及十分之一。不能,不及、不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② (3)此所以 学者 .. ..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①古义: 是两个词,相当于“……的缘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常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古义: 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至于 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 古义: 到达,达到……地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表示另提起一事的介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