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14课 唐诗五首导学与探究 粤教版必修3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4课《唐诗五首--登高》 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登高》是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四单元第14课《唐诗五首》中的第三首。
学生主要通过本单元的古诗学习,从而领略我国古诗词巨大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创作风格。
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座巍巍高峰,大历二年(767),五十六岁的杜甫流寓夔州,于重阳节登高却因无心游赏,而写下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登高》,诗歌通过写登高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再现了一位忧国忧民、伤心伤己的诗人形象。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对中国古典诗歌有了一定的认识,而杜甫又是他们比较熟悉的诗人,所以他们能较流畅地朗诵全诗,并在反复诵读中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意象,通过意象体会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感,从而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设计理念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本课的教学主要围绕“诵、感、说、悟”四个字进行。
诵:通过反复诵读,自我感悟,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内涵;感:通过文字、声音、画面的多元感知,感受诗歌中的美;说:通过小组协作,发言讨论,提高学习的主体意识;悟:在“诵、感、悟”的基础上,结合教师的点拨,综合体悟作者的思想与情感、作品的意蕴和艺术。
四、教学目标(一)认识与能力: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体味诗歌意蕴深远的特点,赏析诗歌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忧思。
五、教学重点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品味鉴赏诗歌语言,了解本诗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六、教学难点在合作探究中体味诗歌意蕴深远的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忧思。
七、教具准备黑板、粉笔、多媒体八、课时安排1课时九、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十、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人们喜欢到野外去踏春,去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
语文粤教版必修3学案:第14课唐诗五首 Word版含解析
第14课唐诗五首阳春三月,春风和畅是美;炎炎夏日,浓浓绿荫是美;秋高气爽,天高云淡是美;隆冬时分,皑皑白雪是美。
清晨,美是一缕明媚的阳光;黄昏,美是一抹斜斜的夕阳;傍晚,美是一勾弯弯的新月;深夜,美是一曲蛙鸣虫唱。
如果凝神细视,风花雪月、山川风物均可入画;如果凝神谛听,斗转星移、一草一木均可入诗。
自然是人类的朋友,走进自然,倾听自然的声音,有如天籁;置身自然,温暖的阳光,清新的空气,蔚蓝的海水,肥沃的土壤,青山绿水……都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慷慨馈赠。
走近自然,我们感受到了祥和之美,人类应该保护自然,让自然绽放独特的光彩。
走进唐诗,你可以体味到这一切的美。
也许,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都藏着一个小小的唐朝,所以在1.诗意地生活,就应该如王维一般,享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悠然自得;诗意地生活,就应该如王昌龄一样,感受“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慷慨果敢;诗意地生活,就应该如杜甫一般登高望远,感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壮阔波澜……生活在水泥钢筋筑就的林立的高楼之间,我们切不可忘却回归精神家园的道路,吟咏传统的经典名句,体会生活中处处都有的哲理和诗意。
[写作运用]适用于“读书”“精神生活”“诗意地生活”等话题。
2.想做一只鸟,却没有高空任你飞;想做一条鱼,却没有阔海任你跃。
你有兼济天下的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现实却将你锁进了冰冷的铁笼。
你无奈,于是你站在现实的对面流泪,为你挚爱的国家和人民;站在现实的背后幻想,幻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即使“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就这样站在现实中,你用笔写下你的傲然脊骨,挥洒着民族的浩然正气。
这些都化为一颗耀眼的明星,缀在天空中,供我们瞻仰。
当人们跟随着李白的狂歌尽洒飘飘欲仙时,是你将人们拉回苦痛的人间。
你,一个平凡的见证者,记录下战争的罪恶。
目睹国破山河,城春草木,为什么你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你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高中语文必修3第14课《唐诗五首》(学生版)导学稿
高一语文学科导学稿(学生版)班级:姓名:小组:座号:【课题】古典诗歌教学(粤教版语文必修3第四单元)【学习目标】1. 能通过自主学习课文内容,了解近体诗、宋词、元曲的发展情况,培养自身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包括:整体感知,揣摩语句,理清思路,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音韵美等能力。
(理解、分析)2. 能以本单元为例学习并掌握鉴赏古诗的步骤和方法。
(理解、运用)3.能了解近体诗、宋词、元曲的艺术特点,提高欣赏古典诗歌的水平。
(理解、运用)4.能通过了解各大诗人、词人的人生经历,思考其作品饱含的深意,从中汲取人生的教益。
(情感态度价值观)14《唐诗五首》【课题】《唐诗五首》(粤教版语文必修3第14课)【课型】本文属于古典诗歌基本阅读课【学习目标】1.能通过自主预习,了解古体诗、近体诗的有关常识。
(理解)2.能以这五首诗为例学习并掌握鉴赏古典诗歌的步骤和方法。
(理解、运用)3.能理清每首诗的思路,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握每首诗的艺术特色,从而背诵这五首诗。
(理解、背诵)4. 能通过了解王维、王昌龄、杜甫、刘禹锡、李商隐的人生经历,思考其作品饱含的深意,从中汲取人生的教益(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重点】1. 能理清每首诗的思路,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握每首诗的艺术特色,从而背诵这五首诗。
(理解、背诵)2. 能通过了解王维、王昌龄、杜甫、刘禹锡、李商隐的人生经历,思考其作品饱含的深意,从中汲取人生的教益(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难点】1.能理清每首诗的思路,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握每首诗的艺术特色,从而背诵这五首诗。
(理解、背诵)2. 能以这五首诗为例学习并掌握鉴赏古典诗歌的步骤和方法。
(理解、运用)【课前预习积累】1、字音识记秋暝.()竹喧.()浣.女()江渚.()双鬓.()潦.倒()锦瑟.()枉.然()2、词义辨析【作客做客】(1)老先生深有感触地说:“叶落要归根,那________他乡的滋味实在不好受呀!”(2)张老师在感恩主题班会上深情地说:“孩子们,每当我家访临走时,你们的父母总是真诚邀请我再次到家________,我分明看到了他们对你们的期盼,盼望你们将来都能成才!”【惘然枉然】(3)想法再好,不去付诸实施也是________。
粤教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4.14《唐诗五首》备课参考素材 粤教版必修3
15.广东教育版语文必修3《唐诗五首》参考资料第一板块1.整体感知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抒写了诗人远离尘俗、隐居田园的愿望;王昌龄的《从军行(之四)》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杜甫的《登高》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抒发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独、忧国伤时的复杂感情;刘禹锡的《石头城》通篇写景,前两句写六代帝王之都已成空城,后两句借月抒情,其中渗透了诗人对往昔繁华的追忆,也寄寓着对国运衰微感慨;李商隐的《锦瑟》在比喻和象征中,熔铸了诗人一生的遭遇,表达了诗人悲感、怨恨的怅惘苦痛的心情。
《蜀道难》是李白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诗歌充分体现了诗人雄奇瑰丽、富于浪漫色彩的独特风格。
白居易的《琵琶行》通过对一个琵琶女不幸遭遇的生动描绘,抒发了他被谗遭贬的的悲愤心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同情。
柳永的《雨霖铃》主要以冷落凄凉的秋景来衬托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这种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谱成了这首词的主旋律。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描绘了赤壁附近的壮阔景象,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赞美,抒发了诗人的理想抱负以及对老大无为的感叹。
2.学法指导学习近体诗应从朗读入手感悟意境。
《山居秋暝》描写山居生活的美好,表达诗人远离尘嚣、隐居山林的愿望。
首联用叙述口吻读出,颔联、颈联用轻快调子读,尾联用肯定语气缓缓读出。
《从军行》表现戍边将士杀敌报国的豪情。
应该把握豪壮基调,读得豪气干云。
《登高》抒发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
首联应读出节奏感,颔联应读得气势开阔,颈联宜缓读,尾联“艰难苦恨”应读得缓慢、沉重。
《石头城》寄寓国运衰微的感慨。
应把握凄凉的感情基调。
《锦瑟》情调低沉,诵读时语调宜缓慢。
第二板块1.文题解读《山居秋暝》:题目点明了描写的对象和季节,表达了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3学案:第14课唐诗五首含解析
第14课唐诗五首阳春三月,春风和畅是美;炎炎夏日,浓浓绿荫是美;秋高气爽,天高云淡是美;隆冬时分,皑皑白雪是美。
清晨,美是一缕明媚的阳光;黄昏,美是一抹斜斜的夕阳;傍晚,美是一勾弯弯的新月;深夜,美是一曲蛙鸣虫唱。
如果凝神细视,风花雪月、山川风物均可入画;如果凝神谛听,斗转星移、一草一木均可入诗。
自然是人类的朋友,走进自然,倾听自然的声音,有如天籁;置身自然,温暖的阳光,清新的空气,蔚蓝的海水,肥沃的土壤,青山绿水……都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慷慨馈赠。
走近自然,我们感受到了祥和之美,人类应该保护自然,让自然绽放独特的光彩。
走进唐诗,你可以体味到这一切的美。
美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字体赏美文唐诗里的中国吴可欣也许,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都藏着一个小小的唐朝,所以在今天,唐装才重回我们的衣柜,中国结又重系我们的裙衫,唐时的歌曲包上了摇滚的外壳,又一遍遍回响在我们耳畔……爱中国,可以有一千一万种理由,选一个最浪漫的理由来爱她吧——唐诗生于唐朝,唐朝生于中国,中国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唐诗!爱唐诗,更爱中国。
站在世纪的长河上,你看那牧童的手指,始终不渝地遥指着一个永恒的诗歌盛世——那是歌舞升平的唐朝,是霓裳羽衣的唐朝。
唐朝的月明。
不知谁在春江花月夜里,第一个望见了月亮,从此月的千里婵娟,夜夜照亮无寐人的寂寥。
月是游子的故乡,床前的明月光永远是思乡的霜露;月是思妇的牵挂,在捣衣声声中,夜夜减清辉。
月是孤独人的酒友,徘徊着与举杯者对影成三人。
唐朝的酒烈。
引得诗人纷纷举杯消愁,千金换酒,但求一醉。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人之一生,能向花间醉几回?临风把酒酹江,醉里挑灯看剑。
醉卧中人间荣辱皆忘,世态炎凉尽空。
今朝的酒正浓,且来烈酒一壶,放浪我豪情万丈。
唐朝的离别苦。
灞桥的水涓涓地流,流不断历历柳的影子。
木兰轻舟,已理棹催发,离愁做成昨夜的一场秋雨,添得江水流不尽。
折尽柳条留不住的,是伊人的脚步;挽断罗衣留不住的,还有岁月的裙袂。
广东省2018年高二语文 第14课 唐诗五首导学与探究 粤教版必修3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2)第14课 唐诗五首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秋暝.( ) ②竹喧.( ) ③浣.女( ) ④渚.清( ) ⑤霜鬓.( ) ⑥锦瑟.( ) ⑦惘.然( ) 2.辨形组词①⎩⎪⎨⎪⎧ 暝 瞑 ②⎩⎪⎨⎪⎧ 喧 渲 ③⎩⎪⎨⎪⎧ 潦 缭 ④⎩⎪⎨⎪⎧ 瑟 琶3.词语释义①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青海长云暗.雪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一弦.一柱.思华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百年..多病独登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只是当时已惘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名句填空(1)明月松间照,__________。
__________,莲动下渔舟。
(2)__________________,不破楼兰终不还。
(3)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__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4)山围故国周遭在,__________________。
淮水东边旧时月,__________________。
(5)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_______。
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_______。
一、初步感知1.阅读每首诗,按要求理解诗文的大意。
粤教版必修3 14 唐诗五首
14唐诗五首14.1山居秋暝王维【栏目1:原文重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栏目2:参考译文】空寂的终南山刚下了一场雨后,秋天的黄昏时候降临了。
明亮的月光在松树间照耀,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流淌。
竹林里传来喧闹声是洗衣的女子回来了,水上的莲叶摇动是打鱼的渔民下船了。
任凭春天的芳香花草消逝,我自己还是可以居留在这里。
【栏目3:主题分析】这是王维的一首山水诗,它写了山中秋雨过后黄昏的迷人景色,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闲怡自适的心境和对理想中归隐生活的追求。
诗境空明宁静而又充满勃勃生机,动与静完美结合。
【栏目4:经典赏析】首联铺设了整个画面的基调。
寥寥数字,精炼准确,极富表现力。
空山、新雨、晚来、秋,几个平淡朴实的词语,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季节天气,更营造出一种清幽境界。
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是多么宜人!这一联中,一个“空”字不仅用以描绘山村的寂静空旷,而且借“空”字以抒发归隐的情怀。
颔联写山中的具体景色。
与上联山中秋日黄昏新雨的大背景紧密相连。
雨后碧空无尘,松针如洗,皎洁的月光铺洒在松林上。
诗人特别用一“照”字,启示人们去体会那珠水晶莹的景象。
一场秋雨之后,山泉水势必增,诗人又特别用一“流”字,让人们去体味那水石相激的净净淙淙的声音。
月色泉声,视听交织,可触可感。
清泉而云“石上流”,则月光下涧水清澄见底。
这一联给山中清幽之景又涂上了一层明洁的色调。
颈联写山中的人事生活。
竹林深处传来一阵嬉闹的笑语声,那是洗衣的妇女们结伴归去;莲叶摇动,渔船返航顺水而下。
只听见竹林中的喧声而不见其人,只见到莲株的摇动而不见行舟。
不打破山中的静谧,却有一层生动温馨之美。
有静有动,动静结合,生机盎然。
尾联借《楚辞·招隐士》末句之词:“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原意是招王孙出山,说山中不可久留。
而在王维的笔下,“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语文粤教版必修3学案:第14课唐诗五首Word版含解析
阳春三月,春风和畅是美;炎炎夏日,浓浓绿荫是美;秋高气爽, 天高云淡是美;隆冬时分,皑皑白雪是美。清晨,美是一缕明媚的阳 光;黄昏, 美是- -抹斜斜的夕阳;傍晚, 美是- 一勾弯弯的新月;深夜, 美是一曲蛙鸣虫唱。如果凝神细视,风花雪月、山川风物均可入画; 如果凝神谛听,斗转星移、一草一木均可入诗。自然是人类的朋友, 走进自然,倾听自然的声音,有如天籁;置身自然,温暖的阳光,清 新的空气,蔚蓝的海水,肥沃的土壤,青山绿水都是大自然给予 人类的慷慨馈赠。走近自然,我们感受到了祥和之美,人类应该保护 自然,让自然绽放独特的光彩。走进唐诗,你可以体味到这一切的美。
温馨晨读
美
字
体
庄
生
晓
梦迷Βιβλιοθήκη 蝴蝶望帝
春
心
托
杜
鹃
。
赏美文
也许,在我们每个人的心
唐诗里的中国
吴可欣
'底,都臧着
个小小的唐朝,所以在
写作延伸能力提升
E3课丙挖堀
1
El廉外远用
高中语文 4.14唐诗五首学案 粤教版必修3
唐诗五首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诵读这几首诗,领会这些诗歌的情、理、趣;把握重点词语的含义,理解各首诗的艺术特点。
2.能力目标: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知人论世,理解各首诗歌中表露的诗人的情怀。
1.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2.要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
联想和想象是填补艺术空白、品赏意境的好办法。
教材习题研讨方法点拨一、此题考查诵读诗歌和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加强对诗歌的诵读和识记有助于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正是这个意思,应引起大家的注意。
二、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雨后的山,山上的松林一尘不染,显得格外苍翠,皎洁的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觉,好像连自己的心也被洗净了一样;而此刻山泉因水量充足,流势增大,那白练似的泉水从石上流过也淙淙有声,像优美的奏鸣曲一样在身边响起,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使人感到仿佛是大自然的脉搏在轻轻地跳动着。
竹林的喧闹声是洗衣女结伴归来,莲叶的摇动是小渔船顺流而下。
这两句诗组成两幅图画。
但这两幅图画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组成一个乡居生活和谐自然、充满乡村气息的意境。
从不同侧面写出了山村居民淳厚、朴实的风尚。
2.首联属工对:每句三层,每层说一种事物的状态(包括声、色、形、动作等方面),合起来组成一幅画。
上句写空中的画面:猿在高处(即《水经注·江水》所云“高猿长啸”),声自高空传来,故列入上句;下句写江上画面,鸟盘旋于沙洲之上,诗人在高处,亦俯视所见,故列入下句。
“风急天高猿啸哀”把诗人内心的孤寂哀苦表露出来,“无边落木萧萧下”使作者联想到自己疾病缠身,年老体衰恐怕就像这落叶一样要飘零。
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与景水乳交融。
七律正格首句不用韵。
尾联属宽对:“艰难”与“潦倒”,“繁霜鬓”与“浊酒杯”皆对;“苦恨”与“新停”不对。
上句集国难家愁而言,下句单说个人因患病而停杯,属对不刻意求工,这就是不以辞害意。
高中语文 第14课 唐诗5首导学与探究 粤教版必修三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2)第14课 唐诗五首|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1.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①秋暝.( ) ②竹喧.( ) ③浣.女( ) ④渚.清( ) ⑤霜鬓.( ) ⑥锦瑟.( ) ⑦惘.然( ) 2.辨形组词①⎩⎪⎨⎪⎧ 暝 瞑 ②⎩⎪⎨⎪⎧ 喧 渲 ③⎩⎪⎨⎪⎧ 潦 缭 ④⎩⎪⎨⎪⎧ 瑟 琶3.词语释义①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青海长云暗.雪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一弦.一柱.思华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百年..多病独登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只是当时已惘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名句填空(1)明月松间照 ,__________ .__________ ,莲动下渔舟 .(2)__________________ ,不破楼兰终不还 .(3)__________________ ,不尽长江滚滚来 .__________________ ,百年多病独登台 .(4)山围故国周遭在 ,__________________ .淮水东边旧时月 ,__________________ .(5)庄生晓梦迷蝴蝶 ,__________________ .沧海月明珠有泪 ,__________________ .一、初步感知1.阅读每首|诗 ,按要求理解诗文的大意 .(1)?山居秋暝?最|后四句的意思是诗中的 "|王孙〞是____________的通称 .(2)?参军行(之四)?中前两句的意思是(3)?登高?最|后四句的意思是(4)?石头城?全诗的意思是(5)依据课文注释 ,翻译出?锦瑟?的大意 .二、深层探究2.阅读?山居秋暝? ,答复以下问题 .(1)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诗人在尾联采用什么抒情方式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阅读?参军行(之四)? ,答复以下问题 .(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2)第三、四两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4.阅读?登高? ,答复以下问题 .(1)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融进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2)前人评此诗颈联有 "片言百意〞之赞语 , "百意〞表达在哪里 ?(3) "艰难苦恨繁霜鬓〞中 "艰难〞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4)后四句的所思所感 ,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 ?5.阅读?石头城? ,答复以下问题 .(1)全诗都写了哪三种 "境〞 ?诗中的 "境〞所包含的 "意〞是什么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阅读?锦瑟? ,答复以下问题 .(1)首|联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2) ?三、技法迁移巧用典故言简意丰[文本回忆] 李商隐的?锦瑟?运用了庄生梦蝶、望帝啼鹃、明珠有泪、暖玉生烟四个典故 ,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惆怅和悲伤的情感 ,使文章意蕴丰富 ,增强了艺术魅力 .[技法点拨] 用典 ,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 ,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典故用得适当 ,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能显得既典雅幽默又含蓄有致 ,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具体说来有如下作用:(1)品评历史 ,借古论今 .①古代诗人在一些以慨叹历史为主题的诗歌中 ,往往通过引用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的典故来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②针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弊端 ,古代诗人在受到周围环境的限制不便畅所欲言的时候 ,往往引用典故来影射时事 ,到达借古讽今的表达效果 .(2)抒情言志 ,说明心迹 .诗歌的本质特征就在于抒情 ,但诗人的情感有时并不直接流露 ,而是借助典故作委婉含蓄的表达 .从抒发情感类型的角度 ,我们通常可以分为这样几种情况:①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讴歌和赞美 .②表达对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进取和追求 .③表达对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慨叹 .(3)引发联想 ,创新意境 .诗词中 ,在对现实景物描绘时引用典故 ,可把此时此景与彼时彼景相联 ,能创设新的画面 ,加深诗的意境 ,促使人产生联想 ,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迁移运用] 曹操?短歌行?中写道: "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请指出其中运用的典故 ,再说说有什么作用 .答案解析第14课唐诗五首|第1课时导学与探究根底梳理1.①mínɡ②xuān③huàn④zhǔ⑤bìn⑥sè⑦wǎnɡ2.①秋暝瞑目②喧哗渲染③潦草缭绕④锦瑟琵琶3.①盘旋.②使……暗(昏暗) .③这里将瑟弦和系弦的柱合起来指弹奏乐器.④一生.⑤失意的样子.⑥寄居在别处 .4.(1)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2)黄沙百战穿金甲(3)无边落木萧萧下万里悲秋常作客(4)潮打空城寂寞回夜深还过女墙来(5)望帝春心托杜鹃蓝田日暖玉生烟文本互动1.(1)竹林中声音喧哗 ,是妇女们洗完衣衫回家 .莲叶摇动 ,小渔船顺流而下 .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落 ,秋景也很好 ,|王孙自可留居山中 . 古代贵族子弟(2)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 ,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3)离家万里 ,悲叹自己经常漂泊他乡 ,衰老多病 ,寒秋中单独登临高台 .世事艰难 ,可恨秋霜凝染了我的双鬓 ,穷困潦倒 ,于是不得不放下这浇愁的酒杯 .(4)群山围绕着故都(金陵) ,四面群山还在 ,长江的潮水拍打着空城 ,带来丝丝寂寞的心情 .秦淮河上东边升起的那轮明月啊 ,依然是旧时的明月 ,漫漫长夜 ,冷冷的月光从高上下低的城垛照进城来 .(5)锦瑟为何竟然有五十条弦 ?弹起锦瑟 ,便追忆起美好的青春年华 ,我心像庄子为蝴蝶晓梦而迷惘;又像望帝化杜鹃 ,寄托春心哀怨 .沧海明月高照 ,鲛人泣泪皆成珠;蓝田红日和暖 ,可看到良玉生烟 .如此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才来追忆吗 ,当时就已经怅惘如失了 .2.(1)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 ,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 .有声有色、动静结合 .以 "喧〞来反衬 "静〞 ,这种以动写静的手法 ,更衬出山林的 "空〞和 "静〞 .(2)直抒胸臆 . "|王孙〞本指贵族公子 ,这里指诗人自己 .点出了全诗主旨: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吧 ,这里秋景迷人 ,我愿留居山中 .一方面表露了诗人对山中秋色的喜爱 ,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隐居山林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的意愿 .3.(1)青海湖上空 ,长云弥漫;湖的北面 ,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 ,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和孤城遥遥相对的是军事要塞 - -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 ,就是当时西北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2)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 "黄沙百战穿金甲〞说明戍边时间之漫长 ,战事之频繁 ,战斗之艰苦 ,敌军之强悍 ,边地之荒凉 . "黄沙〞二字 ,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但是 ,金甲尽管磨穿 ,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 ,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更加坚决 ,发出 "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壮誓言 .三、四两句之间 ,虽有转折 ,但两句比照鲜明 .4.(1)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 .诗人登上高处 ,峡中不断传来 "高猿长啸〞之声 ,便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 ,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 ,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油然而生 ,尤其是 "无边、不尽〞 ,透出其沉郁悲凉 ,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 ,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2) "万里〞写离家之远 , "秋〞写时之凄惨 , "常〞写漂泊之久 , "作客〞写暂栖他乡 ,居无定所; "百年〞写一生 , "多病〞写身体之衰弱 , "独〞写晚年孤寂、凄凉 , "登台〞写情郁心中 ,愁苦难遣 .(3)这是本诗的总结句 , "艰难〞既包含了自身的命运 ,也包含了国运的衰落 .(4)颈联从时空着笔 ,由异乡漂泊到疾病缠身 , "万里、百年〞照应上联的 "无边、不尽〞 ,使悲秋具体而沉痛 .尾联从白发日多写到因病断饮 ,使人联想到诗人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 .这样 ,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5.(1)①山围故国 .群山依然围着石头城 ,可旧日的繁华已空无所有 ,有苍茫悲凉之感.②潮打空城 .潮水依旧 ,城却不再 ,一 "空〞字足见其凄凉;因而 ,潮水碰到冰冷的石壁 ,只会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 .潮水如此 ,人何以堪?③月照女墙 .旧时的明月 ,仍旧从城垛后面升起 . "还过〞一词 ,意味深长 ,说明月是见证 ,虽然还来 ,然而许多东西已一去不复返 .(2)全诗采用借古喻今的手法 ,通过景物描写 ,感慨城墙仍在 ,江潮和明月不变 ,但石头城这座古城却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感慨唐|王朝也已由盛变衰 ,期望着唐代统治者能吸取历史教训 .6.(1)以 "锦瑟〞起兴 ,引出对 "华年〞往事的追忆 . "五十弦〞暗合诗人行将五十 ,流露出虚度春秋的伤感 .奠定了全诗凄凉悲怨的基调 .一饭三吐哺 ,犹恐失天下之士也〞 .意思是周公为了招揽天下有识之士 ,一次沐浴要三次握着头发 ,他念叨的是如何让贤士归依自己;一顿饭要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 ,他担忧的是因自己接待贤士缓慢而失掉了人才 .诗人巧用这个典故 ,以周公殷勤待贤、礼贤下士之非凡气度来勉励自己 ,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假设渴、一统天下的壮志 .。
广东省高明实验中学粤教高一语文必修三学案第14课唐诗五首锦瑟教师
14、唐诗五首——锦瑟课课型课时讲学时班姓题间级名锦新授 1 课2018年瑟时 3 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认识李商隐及其诗歌能力目标:鉴赏这首诗,品尝诗歌境界,从而领悟诗歌美感。
感情目标:【学习重难点】教课要点:鉴赏本诗哀怨的基调、迷离的境界、清丽的语言。
教课难点:本诗的旨意。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李商隐 ( 约 813—约 858) 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
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 ( 今河南沁阳 ) 人,出身小官僚家庭。
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 (837 年) ,因为令狐的介绍,得中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一世宦途崎岖 , 因无心卷入朋党之争的旋涡 , 遇到两派的打压、排斥 , 终生抑郁不得志。
其感情经历也异于常人 , 年青时曾有一场为世俗所不容的爱情 ,后与老婆琴瑟相合 , 但中年丧妻。
四十六岁就抑郁而亡。
他宦途的崎岖 , 感情的失落 , 性格的善感 , 致使其诗郁闷感慨 , 常感叹个人的堕落和世运的衰微 , 揭露政治的黑暗。
因为他多愁善感和复杂的意念 , 其诗常避重就轻 , 拥有象征意味。
其诗想像巧妙 , 词句精警 , 色彩浓丽 , 常镶嵌典故 , 境界模糊。
2、艺术成就他的诗以七律成就为最高,其余五言、绝句、七古、五古等也多闻名篇,多出警语。
他的诗重境界,幽微委婉,深情绵邈,隐晦波折,寄望极深,秾艳绚丽,金玉其外,精髓此中;擅长利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经过想象、联想和象征,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他的“比兴”取法《诗经》,“佳人香草”效仿《离骚》,深沉沉浑得杜甫诗神髓,绚丽的想象、用语则直接受益于李贺。
李商隐的咏史诗借古讽今,毫无忌惮;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最高,他的《无题》诗十余首,取前两字为题而本质是无题的诗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其余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写想象,写伤感。
李商隐的文章也是文囿异卉,他的工本章奏则典丽公整,才思富瞻,不受文体所限而擅长表情达意,对后代影响很大,被奉为四六文的金科玉律。
高中语文 14 唐诗五首名师导航 粤教版必修3
第四单元古典诗歌(2)14 唐诗五首名师导航内容感知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艺术成就的一个高峰。
在形式上,完善了五言、七言古体诗,创制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格律诗体,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形式。
反映的内容极为广阔,上自统治阶层,下至黎民百姓,从社会的政治经济,到百姓的日常生活,唐诗都有所反映。
其风格流派也是异彩纷呈,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课文所选的五首诗歌,是从不同时期\,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角度来选择的。
《山居秋暝》是一首山水名篇,写了山中秋雨过后黄昏时的迷人景色,表现了诗人渴望隐居山林、闲怡自适的心境,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从军行(之四)》写出边塞生活的荒凉艰苦,在辽阔的边疆背景下抒写了战士们的豪情壮志。
《登高》通过诗人登高远望,抒发了长年漂泊、老病孤苦的郁闷和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
《石头城》描写了诗人眼前荒凉的景象,从中渗透了作者对往昔繁华的回忆,以凄凉的基调寄寓着国运衰微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希望当时统治者应以前车之覆为鉴的愿望。
《锦瑟》这首诗在艺术上极富个性,运用了典故、比兴、象征手法,创造出一种幽婉、哀怆的艺术意境。
有人认为此诗是追怀诗人死去的妻子王氏,有人认为是描绘音乐的咏物诗,有人则认为是李商隐晚年追叙生平、自伤身世之辞。
基础梳理一、字音识记浣.女(huàn)渚.清(zhǔ)琴弦.(xián)惘.然(wǎng)二、重要词语1.一词多义2.词类活用某某长云暗雪山(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暗)一弦一柱思华年(弦、柱,名词用作动词,弹奏)3.文言虚词4.古今异义词百年..多病独登台(古义:指一生。
今义:一百年)三、文学常识1.王维(701—761),字摩诘,某某祁(今某某祁县)人。
盛某某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另外,一些赠别亲友和写日常生活的小诗,如《送元二使安西》《相思》《九月九日忆某某兄弟》等,也为古今传诵。
王维生前身后均享有盛名,有“天下文宗”“诗佛”的美称。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4课《唐诗五首--登高》 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登高》是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四单元第14课《唐诗五首》中的第三首。
学生主要通过本单元的古诗学习,从而领略我国古诗词巨大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创作风格。
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座巍巍高峰,大历二年(767),五十六岁的杜甫流寓夔州,于重阳节登高却因无心游赏,而写下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登高》,诗歌通过写登高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再现了一位忧国忧民、伤心伤己的诗人形象。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对中国古典诗歌有了一定的认识,而杜甫又是他们比较熟悉的诗人,所以他们能较流畅地朗诵全诗,并在反复诵读中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意象,通过意象体会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感,从而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设计理念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本课的教学主要围绕“诵、感、说、悟”四个字进行。
诵:通过反复诵读,自我感悟,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内涵;感:通过文字、声音、画面的多元感知,感受诗歌中的美;说:通过小组协作,发言讨论,提高学习的主体意识;悟:在“诵、感、悟”的基础上,结合教师的点拨,综合体悟作者的思想与情感、作品的意蕴和艺术。
四、教学目标(一)认识与能力: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体味诗歌意蕴深远的特点,赏析诗歌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忧思。
五、教学重点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品味鉴赏诗歌语言,了解本诗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六、教学难点在合作探究中体味诗歌意蕴深远的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忧思。
七、教具准备黑板、粉笔、多媒体八、课时安排1课时九、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十、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人们喜欢到野外去踏春,去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2)
第14课 唐诗五首
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秋暝.( ) ②竹喧.( ) ③浣.
女( ) ④渚.清( ) ⑤霜鬓.( ) ⑥锦瑟.
( ) ⑦惘.
然( ) 2.辨形组词
①⎩⎪⎨⎪⎧
暝
瞑 ②⎩⎪⎨⎪⎧
喧 渲 ③⎩⎪⎨⎪⎧ 潦
缭 ④⎩⎪⎨⎪⎧ 瑟 琶
3.词语释义
①渚清沙白鸟飞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青海长云暗.
雪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一弦.一柱.
思华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百年..
多病独登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只是当时已惘然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万里悲秋常作客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名句填空
(1)明月松间照,__________。
__________,莲动下渔舟。
(2)__________________,不破楼兰终不还。
(3)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__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4)山围故国周遭在,__________________。
淮水东边旧时月,
__________________。
(5)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_______。
沧海月明珠有泪,
__________________。
一、初步感知
1.阅读每首诗,按要求理解诗文的大意。
(1)《山居秋暝》最后四句的意思是
诗中的“王孙”是____________的通称。
(2)《从军行(之四)》中前两句的意思是
(3)《登高》最后四句的意思是
(4)《石头城》全诗的意思是
(5)依据课文注释,翻译出《锦瑟》的大意。
二、深层探究
2.阅读《山居秋暝》,回答问题。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诗人在尾联采用什么抒情方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阅读《从军行(之四)》,回答问题。
(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2)第三、四两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4.阅读《登高》,回答问题。
(1)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融进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2)前人评此诗颈联有“片言百意”之赞语,“百意”体现在哪里?
(3)“艰难苦恨繁霜鬓”中“艰难”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4)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
5.阅读《石头城》,回答问题。
(1)全诗都写了哪三种“境”?诗中的“境”所包含的“意”是什么?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阅读《锦瑟》,回答问题。
(1)首联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2)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四个典故,各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