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过程中的民族主体性
论新时代中国德性伦理学的民族性、主体性和原创性
时 代
某种呼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崇高而艰
中 国
巨的事业,需要有科学的伦理思想及其精神力量来鼓舞和支持。在多样化的德性伦理学语境里,马克德 Nhomakorabea性
思主义德性论是主流。民族性、主体性和原创性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德性论的生命活力所在,也是其在
伦
现代世界伦理学领域内建立独特学术话语体系具有根本重要意义的问题。
74
学 术
论新时代中国德性伦理学的民族性、主体性和
论 衡
原创性
□ 王文东
摘要:在现代伦理学多样化理论取向的学术环境下,新时代德性伦理学是心性、行为、规范、工夫、境 界五位一体的伦理学新形态。民族性、主体性和原创性是新时代中国德性伦理学发时代之心声、为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道德支持和精神鼓舞的重要因素。民族性是新时代德性伦理学体现的中国特色、中 国风格与中国气派,主体性是新时代德性伦理学追求自主、能动与自由的价值特质,原创性是新时代德性 伦理学的创造活力和创新性贡献。新时代中国德性伦理学主流是马克思主义德性论或马克思主义德性伦 理学,是民族性、主体性和原创性相统一的伦理学理论形态,对于当代人类反思和探讨伦理学的学科结构、 推动伦理学研究领域的整合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将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
范、工夫、境界的统一为基本内容。“心性”即心德,是基于人性内在本质的道德心理、情感、智慧及心
灵的美善之性,心性的美善是德性的基础、源头和内在动力。“行为”即行德或德行,是心德见之于外
的理性行为,是心德由内而外的客观事实。“规范”即道德律,是心德、行德依循之法则,规范以内在
的心德为源头,同时又构成行为之法则。“工夫”即修炼,是身心修养技术以及对由此技术获得的经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 9 No 2 1 .
导 , 且尤 其 需要 把 马 克思 主 义的 普遍 真理 同 中国革 盾论 》 篇 哲学 名 著 。这 两 篇 著 作 , 其 对 中 国革 命 而 两 就 命 的具 体 实际 相结 台 他认 为 , 克思 主义 哲 学 与 中 的经 验教 训从 思 想 路 线 和方 法 上所 作 的 潍 刻 的 哲 学 马 国的实 际相 结台 , 使这 种 哲 学在 内容 和形 式 上 都 要 总结 而言 , 会 就其 对马 克 思 主义认 识 论 和 辩 证 法 的基 本 发 生 蛮 化 , 的 内 容 被 大 大地 充 实 和 丰 富 了 , 它 在表 现 原理 的 阐述 的 完 整 性 、 明晰 性 和创 造 性 而 言 , 其 深 就 形式 上 也带 着 必 须有 的 中 国特性 中国 作 风和 中 国 气 ^浅 出 、 俗 易懂 的表 达 形 式 而 言 . 其 对 中 国革 命 通 就
导 中 国革命 和社 会 主义 建设 的伟 大 实 践 中 , 马克 思 象 的空 洞 的 马克思 主义 。因 此 , 马 克 思 主 义在 中 国 把 使 主义普 遍 原 理 同 中国革 命 和建 设 的具 悻 实践 相结 台 , 具 体化 , 之在 其 每一 表 现 中带 着必 须 有 的 中 国 的 特 使 创造 性 地 丰 富和 发 展 了马 克思 主 义及 其哲 学 , 成 了 性 , 是 说 , 照 中 国的 特点 去应 用 它 , 为全 党 亟 待 形 就 按 成 毛泽 东 思 想 和邓 小 平理 论 , 力地 推 进 了马 克 思 主义 了解 并 亟颁 解魂 的 问题 。关 于 “ 国化 含 义 , 有 ” 中 的 在这 哲 学 的 中 国化 , 为 指 导 中国革 命 和建 设 事业 的科 学 里 毛泽 东作 了十分 清楚 明确 的 表 述 。 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研究主体向度的历史性考察
作者简介 : 朱银银 (9 4 ) 男 , 18 一 , 湖北襄樊人 , 潭大学哲 学与历史文化学院马克思 主义哲学专业 20 湘 0 8级硕士研究生。
马 克思 主义哲 学 中 国化 就 是把 马克 思 主义 哲 学 身 独特 的视 角 出发 , 能够 突 出 自己与众不 同 的理论 旨
在 的普 遍 原理 和 中国 的具 体 实践相 结合 。其 中 , 至少有 趣 和需 要 , 理论研 究 中打上个 人烙 印 。本 文试 图从 两个 层 面 : 一是 把 马克思 主义哲学 的普 遍原 理运用 于 马克思 主义哲 学 中国化研 究过程 中的主体 维度 出发 , 更 中国革命 和建 设 的具体 实践 , 并对 这一 具体 实践 过程 反 思 马克思 主义哲 学 中国化 的历 史发 展 , 好 的实现 进行 理论 总结 和具 体概 括 , 成具 有 中国特 色 的马克 马克 思 主义哲 学 中国化 。 形 思 主义 ; 是把 马克 思 主义哲 学 的普遍 原理 与 中国传 二
( 湘潭大学 哲学与历史文化 学院, 湖南 湘潭 4 10 ) 115
摘
要: 从理论层 面来看 , 马克思主 义哲 学中国化是 一个 主体性 思维与 经典文本 交互作用 的过 程 , 经典 文本 的生成及 是
其实践解读过 程。它构成 了马克思主 义哲 学发展史的历 时性和 内生性特 点 , 对马克 思主 义哲 学实质的理 解必须结合 时代 的 实践需要 。从 主体 的向度和历 史反思 的角度 , 对马克思主 义哲 学哲 学 中国化 的阶段性成 果所表征 的主体地 位和作 用加 以区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哲 学 是 人 类 理 论 思 维 的最 高 形 式 . 一 个 民族 的精 神 支 柱 是 中国 化 的 马 克 思 主 义思 想 体 系 :另 一 方 面 是 马 克 思 主义 哲 学 与 新 时期 哲 学 研 究 与 发 展 以 马 克 思 主 义 为 指 导 .面 向 中 国社 会 发 中国 传 统 哲 学 ( 化 ) 结合 , 判 地 继 承 历 史 遗 产 , 马 克 思 主 展 的 现 实 . 持 为人 民 服 务 , 社 会 主义 服 务 的政 治 方 向 , 持 文 相 批 把 坚 为 坚
在 1 1 — 99 , 涵 马 克思 主义 哲 学 作 为世 界 观 和 方 法论 . 整 个 马 克思 主义 的 阶 段 : 第 一 阶 段 (9 7 14 )马 克 思 主义 哲 学 中 国化 的 主 要 成 是 理 论 基 础 而政 治 经 济 学 、 学 社会 主义 则 是 马 克 思 主 义哲 学 在 就 是 由 以毛 泽 东 为 代 表 的 一 些 政 治 家 做 出来 的 , 达 、 思 奇 等 科 李 艾
的 片 面 理 解 . 侧 重 点 在 于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的 宣 传 、 播 , 么 上 研 究 、 体 系 上 建 构 马 克 思 主义 哲 学 , 始 真 正形 成 合 力 , 而 其 传 那 从 开 从 开创 了马 克 思 主 义哲 学 中 国化 的 新 局 面 我们 现在 的理 解 , 侧 重 点 在 于 马克 思 主 义 哲 学 的发 展 、 新 。 其 创 探 析 马克 思 主 义哲 学 中 国 化 问 题 应 从 两 个 方 面 理 解 :一 方 面是 马 克 思 主 义哲 学 的基 本 原理 与 中 国 社 会 实 践 相 结 合 .形 成
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及主体性思想探微
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及主体性思想探微仲彬【摘要】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的特征在于,遵循主体出发的原则,从主体的视角来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用实践改造的原则,来揭示人的方式如何改造物的存在方式;依照人性发展的原则,揭示人性的发展与自然界、社会的发展的和谐一致。
马克思的“三形态”理论在本质上也是关于人的主体性发展的三阶段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现实的主体有其自身的规定性:客观实在性、自觉意识性、社会历史性、主动创造性;人的主体性能自觉地认识、掌握和超越来自客体的制约性、主体的限定性。
%Marxist subjectivity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observation of subjectivity - orientated principle, so as to interpret and get hold of the world from subjectivity perspective ; by application and reform principle to disclose bow to improve the manner of material existence through that of human beings. Marxist "Three Form" theory is in essence a "Three Stage"theory in regards of hu- man subjectivity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Marxism, a real and concrete subject has its own stipulation: objective reality, selfconsciousness, social historicality, active creativity. Human subjectivity can consciously know, interpret and surpass both the constraints from objectivity and the stipulation from subjectivity.【期刊名称】《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24)005【总页数】9页(P97-104,124)【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主体;主体性【作者】仲彬【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政治理论一系,江苏南京21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A81在马克思的理论中,他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起初就是从主体性理论切入的。
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论析
值得指出的是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作为历史 的主
被改造对象的特性 、 规律 、 内容 的同时 , 不断使 自身得 到 发展 。马 克思 指 出 :全部 社会 生活 在本 质上是 实践 “ 的。 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 , 都能在人的
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 主体的作用和地位也只有 以实践的方式得到展开和确 证, 所谓能动 l 创造性正是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基本 生、
人与客体 的人所发生区分而不仅仅是与动物区别开来 的关键所 在 。 首先 , 主体具有 自主性。 所谓 自 性乃是指对象性 主 活动 中行 为 的发 出者和 承担者 所具有 的主动 、 积极 、 自 我 做主 的状态 和意 识 。马克思 、 格斯 在 《 意 志意 识 恩 德
形 态》 中就把 主体 的活动称 为 “ 自主活 动 ”并 认 为 : , “ 这 种 自主 活动就 是对 生产力 总和 的 占有 以及 由此 而来 的
性认知为其前提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 人因为能够反 映事物的本质性规律而将 自身置于 自然界和社会的主 体地位。 对此, 马克思指出: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许 “ 多建筑 师惭愧 。 但是 , 蹩脚 的建 筑师从 一开 始就 比最 最
灵 巧 的蜜蜂 高 明的地 方 , 它在 用蜂 蜡建筑 蜂房 以前 , 是 已经在 自己的头脑 中把它 建成 了” 40 。[ 2 k  ̄
第一 , 实践意义上的主体。 主体是与客体相对的概 念 ,而对象性活动则是两者相互联系和相与区分的中
介性因素 , 主体要赢得相对于客体的规定性 , 这乃是因 为人能够实践。因之 , 所谓 的主体 , 首先是指实践的主
体, 如果 无 法成 为实 践活 动 的担 当者 , 不能称 之 为主 就 体 。 前 的一切 唯物 主义 的主要缺 点是 : 从 对事物 、 现实 、
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体思想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体思想研究2023-10-27contents •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体思想的形成•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体思想的核心内容•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体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目录contents •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体思想的现实意义和价值•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体思想的未来发展及前景展望目录01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体思想的形成03德国哲学家康德和黑格尔的思想影响康德的“自由意志”思想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思想为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体思想提供了哲学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体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01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资本主义制度逐渐确立,社会矛盾日益凸显,这为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体思想提供了现实背景。
02欧洲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为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体思想提供了社会基础和理论借鉴。
康德、黑格尔等德国古典哲学家对人的本质、自由和理性的探讨为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体思想提供了理论借鉴。
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体思想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亚当·斯密等英国政治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规律的探讨为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体思想提供了经济学视角。
英国政治经济学傅立叶、圣西门等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为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体思想提供了社会学思考。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开始明确提出人民主体思想,强调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体思想的形成过程《共产党宣言》时期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阐述了人民主体思想,提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并将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
《资本论》时期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规律,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进一步丰富了人民主体思想。
02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体思想的核心内容人民主体概念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民主体是指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作为活动的主体,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原则解析
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原则解析作者:王茂泽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王茂泽(西北师大政法学院哲学系,甘肃兰州 730070)摘要:本文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原则的内涵和外延,从历史哲学的视角分析了其合理性与科学性,最后表明了其哲学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主体性;主体性原则;实践中图分类号:A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3-0128-02主体性问题是近现代理性哲学的基本范畴,主体性原则作为哲学的一个基本原则经历了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历史演变过程。
西方哲学主体性思想最初萌发于古希腊哲学,经历了由笛卡尔的自我意识到康德的先验意识论,再到黑格尔的实体主体论,最后到马克思的实践主体论的历史演进过程。
主体性原则的形成和发展是传统西方哲学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
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原则对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在我国现阶段,正确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观,对于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原则的内涵和外延(一)主体的含义主体就是指那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以不同方式认识和改造世界与自我的人,现实的主体既有个体主体,又有集体主体,如国家、民族、阶级等,还有类主体即社会化了的人类。
那些远古的野蛮人、具有人的机能的狼孩以及刚出生的婴儿,即使是正常的成年人,若不具备特定历史时代所需要的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技能、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或者具备了这些条件而不参加生产实践活动,都不能表现和确证自己的主体地位。
因此,作为主体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的规定性在马克思看来,主体的规定性是指作为主体的人的内在结构和本质属性,具体表现为客观实在性、社会历史性和自觉能动性三种形式。
客观实在性是指主体既是“自然存在物”,是有血有肉、有生命的客观物质实体,又是“实践存在物”即感性的活动主体。
简述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思想
主 。一 直 没 有较 大 的成 就 ,直 到 文 艺 复 兴 与 宗教
改革 的兴 起 。关 于 主 体 的哲 学 又 重 新 出现 了新 的 希望 。
( )我 思 故 我 在 1
历 程 。普 罗 泰戈 拉 认 为 人 完 全 可 以凭 借 自己的逻
各 斯去 描述 和衡 量 万 物 的 存 在 和非 存 在 ,人 是事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手稿中分析异化劳动时指出在资本主义体制下的异化劳动最终会导致主体与自然界与人本身人类本质和人同人相异化即异化劳动会导致主体丧失对自然界人与人人类社会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
第1 O卷 第 3期 2l 年 9 月 0O
西部 教育 研究
We t i a Ed c t n Re e r h s n u ai s a c Ch o
关 于人 的 思想 中 。这 一原 则 也 充 分 说 明 了古 希 腊 哲 学 开始 了对 人 的关 注 。他 的贡 献 在 于 使 哲 学从
体 性 思 想研 究 非常 深 刻, 取 得 了丰硕 的成 果 。 比 也
如 .马 克思 哲 学 的 主 体 性 思 想 的 生成 发 展 过 程 、
源 。并 无探讨 关 于人 自身 的哲学 。
( )人是 万物的步 的萌 芽。 2 、近代 西方哲 学 中主 体性 原 则的发展
中 世 纪 的 西 方 哲 学 以教 会 哲 学 和 经 院哲 学 为
当 智者 派 普 罗 泰戈 拉 的 “ 是 万物 的尺 度 ”l 人 I l 的 观 点 像 一 声 鸣 响 进 发 在 古 希 腊 哲 学 的天 空 时 , 西 方哲 学 开 始 了 由 自然 界 向人 、向主 体 性 迈进 的
主 体 性 思 想不 仅 对 哲 学 史作 出 了伟 大的 贡 献 .而 且 对 当代 中 国正 在进 行 的 改革 开 放 事 业 和 构 建 以人 为 本 的 和谐 社 会
浅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性的意义
浅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性的意义摘要:本文主要从哲学视角出发,结合相关哲学原理浅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过程中民族性的内在要求和表现,并综合论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性研究的学科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性;意义一、民族性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民族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和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的过程。
毛泽东在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向全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不同历史条件和国际形势,我们党重新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其中,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也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性形成的问题。
而民族性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其表现主要有两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需要(普遍性)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必然具有普适性,也即具有普遍的有效性。
那么,当马克思主义用于指导全世界不同国家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时,就必然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也即立足该国的国情(特殊性)。
在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初,马、恩就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绝不是僵硬的教条,而是一种能够被灵活应用的行动指导。
恩格斯在《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中论述了共产主义者不是以某种哲学作为前提,而是把迄今为止的全部历史,特别是这一历史目前在各国文明造成的实际结果作为前提。
在指导各国的具体实践活动时,马、恩始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打上民族性的印记。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的延续和发展,胡锦涛同志指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要真正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必须结合当前新形势,把马克思主义民族化。
(二)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指导中国取得了革命的成功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并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之全球性与民族性
世界历史转变是社会发展 的必然趋势 , 中国在这一 过程 中, 不能 自我封闭、 我孤立, 自 置身其外, 而是要 积极地融入其中, 在全球背景下解决 自身的发展 问 题 中国实践的世界性特点, 决定了关乎中国发展命 运 的 马克 思主义 哲学 中国化 就不 能 只是局 限于 中华 民族狭隘视野之 内, 忽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与 中国
一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兼具全球性与 民族
性 双重 属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具有 民族性特点是显而
易见 的 , 实质 就 是 马克 思 主义 哲 学基 本原 理 与 中 其
西方 , 但却是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的集大成者 , 具有世 界性品格。马克思恩格斯在对前人成果进行积极扬 弃的基础上, 在分析资本 主义社会发展灭亡的过程
的矛盾运 动, 构成 了推 动马克 思主 义哲 学中国化的 内在动 力, 并在这一过程 中形成 了具有 中国气派 的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熏新
成 秉 。正 视 和 处 理 好 全 球 性 与 民族性 的 辩 证 关 系 , 于 实 现 马克 思 主 义 哲 学 进 一 步 中 固化 、 导 当前 实践 具 有 重 大 的 现 实 意 对 指
国传统哲学。 由此可见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 马克 思 主义哲 学 中华 民族 化 、 中国本土 化
但是 , 马克 思 主 义哲 学 中 国化不 是 简 单 的 民族 化、 本土化 的过 程 , 同时又具有全 球 性 的属 性也 是 它
不争的事实。其一,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 民族历史 向
义
【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 学; 中固化 ; 全球性 ; 民族 性
【 中图分类号】 B 一0 o
【 文献标识码】 A
马克思主体性概念的两个维度
马克思主体性概念的两个维度一、概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主体性概念占据着核心地位,它不仅关系到对人的本质理解,也深刻影响着对社会历史发展的解读。
马克思的主体性概念,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一是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的实践主体性,二是作为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动力的社会主体性。
这两个维度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马克思关于主体性的全面理解。
实践主体性强调的是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能动作用。
在马克思看来,人不仅仅是历史的产物,更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的实践活动,如生产劳动、社会交往等,不仅改变着自然和社会,也塑造着人的自我意识和社会关系。
这一维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精神,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社会主体性则侧重于人在阶级社会中的集体行动和阶级斗争。
马克思认为,人的主体性不仅仅是个体的自我实现,更重要的是作为阶级成员在历史进程中的集体行动。
社会主体性关注的是人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以及如何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社会变革和解放。
这两个维度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实践主体性是社会主体性的基础,没有个体的实践活动,集体行动和社会变革就无从谈起。
而社会主体性则赋予实践主体性以社会和历史的深度,使个体行动超越个体的局限,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
本论文将围绕这两个维度,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体性概念的内涵及其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地位,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理论和实践中的意义。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马克思的主体性理论,也能为当代社会发展和人的解放提供理论启示。
主体性概念在哲学史上的重要性在哲学史上,主体性概念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它作为哲学思考的核心议题之一,贯穿了哲学发展的始终,对哲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体性概念在哲学史上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其对于人类自我认知的深化。
从古希腊哲学家开始,哲学家们就开始探讨人的本质和存在方式,主体性概念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逐渐凸显出其重要性。
哲学家们通过主体性概念的探讨,不断深化对于人类自我认知的理解,从而推动了哲学理论的发展。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过程中的民族主体性
的马克思主义观》 一文中说 : 当这过渡时代 , “ 伦理的 李 大钊此 时还是无 意 识 间在 精 神 理念 层 面坚 守 了民
感化 , 人道 的运动 , 该倍加 努力 , 应 以图划 出人类 在前 族 主体性原 则 , 为马 克思主 义哲学 中 国化典 型代表 作 史 中所 受 的恶 习染 , 养 的恶 性 质 , 可单 靠 物质 的 的毛泽 东 对 民族 主体 性 的守 护 则 是 一 种 理 论 自觉 。 所 不
第3 3卷第 1 期
论 马克 思 主 义 哲 学 中 国 化 历 史 过 程 中 的 民族 主 体 性
李 文 , 思章 胡
( 湘潭 大 学 哲 学 与 历 史 文 化 学 院 , 南 湘 潭 4 10 ) 湖 115
摘
一
要 :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中国化 的历 史过 程 中 , 在 民族 主 体 性 原 则 的 守护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中 国化 的一 个理 论 传 统 。 这
理 论 强调 对 中国 传 统 文化 的批 判 吸 收 以及 对 中国革 命 和 建 设 实践 的 关 注 。 后 现 代 主 义 的 兴起 赋 予 民 族 主 体 性 原 则 自觉 守 关 键 词 : 克 思主 义 哲 学 ; 国化 ; 马 中 民族 主 体 性
中图 分 类 号 :2 B7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 4- 9 5 2 1 )1 0 l- 0 10 -- 7 (0 1 O — o 8 _ 3 -9 - -
重物 质变更 , 由此 而提 出“ 心 ” 灵 肉” 面 改造 教 条主义 时说 :许 多马 克思 列 宁 主义 的学 者也 是 言 并 物 “ 两 “ 的观 点 。暂 不论李 大 钊对 马克思 理 论 的评 价 是 否客 必称 希腊 , 于 自己的祖宗 , 对不 住 , 对 则 忘记 了。 【 ”3 观 , 物心 ” 灵 肉” 就“ “ 两面改 造观 的提 出而 言 , 体 现 不 忘“ 则 祖宗 ” 是要 继 承 中 国传 统文 化 的优 越 成果 , 就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 1937年出版的李达著《社会学大纲》一书是中国人 自己写的第一部马列主义哲学教科书。在书的开头,李 达首先提起全书的根本论纲,指出:“社会学的唯一的 科学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这个科学的方法,是把社 会当作不断的发展着的、生动的有机体解释的。”他在 书中认为,社会存在规定社会意识,“这个论纲,是历 史唯物论的根本论纲,历史唯物论的全部内容,都是这 个根本论纲的说明”。
• 三是每一步骤都须用革命的方法,从组织共产党一直到 实现共产社会,其间须经过几多步骤,每个步骤之中, 或者又须经过几多曲折的步骤,但每个步骤都必须采用 革命的方法,不可采用改良的方法。
• 陈独秀于1922年在《新青年》第9卷第6号上发表 的《马克思学说》一文,是继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 观》之后又一篇系统介绍马克思学说的文章。在这篇文 章中,陈独秀把唯物史观概括为两点:
陈独秀与《新青年》
• 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武器,对传统的封建旧文 化展开了全面、彻底和猛烈的进攻,矛头直指封建专 制主义以及为其服务的儒学孔教。新文化运动的历史 作用主要在于,它通过对民主科学的大力弘扬和对封 建专制主义的揭露批判,打破了封建思想文化的一统 天下,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这就为马克思 主义及其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扫清了思想障碍。
四、瞿秋白与辩证法唯物论的最初介绍
• 瞿秋白,出生于江苏常州, 1917年秋考入北京俄文 专修馆学习。五四运动爆发 后,他成为北京学生爱国运 动的领导人之一,并参加了 李大钊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 究会。
• 在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瞿秋白最突出的贡 献之一,就是他第一个在中国介绍了辩证法唯物论。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四个部分:一是互 辩法唯物论的哲学或马克思主义的总宇宙观;二是社 会学的方法论或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论;三是社会经 济的理论或经济学;四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理论, 共产主义或科学的社会主义。其中第二、三部分是用 互辩法唯物论的观点研究人类社会生活的结果;第四 部分在理论上是前三部分的结论,在实践上是马克思 主义整个系统形成之动机和目的;而最根本的基础, 贯穿始终的观点则是互辩法唯物论。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主体性探微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主体性探微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它提出了历史的客观性和历史主体性的观点,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历史主体的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入手,探讨历史主体性的内涵和作用。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它从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认为人类历史是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者之间矛盾运动的表现,是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必然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将人类历史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些阶段之间的转变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引起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的客观性,认为历史的发展不是任意的,而是受一定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的。
二、历史主体性的内涵历史主体性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观点之一,它强调历史活动的主体是人类社会群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
历史主体性首先包括集体主体和个体主体两个方面。
集体主体是指人类社会群体作为历史发展的主体,通过集体的力量推动社会变革。
个体主体是指每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价值和作用。
其次,历史主体性还包括社会实践和思维认识两个层面。
社会实践是历史主体通过劳动和生产活动改造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过程,是历史的物质基础。
思维认识是历史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思维活动指导实践和改变现实。
三、历史主体性的作用历史主体性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体现在多个层面。
首先,历史主体性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源泉。
历史主体通过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发展,创造出新的社会关系和制度。
历史主体的活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
其次,历史主体性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基础。
历史主体通过劳动和生产活动改变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推动社会制度的转变。
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历史主体不断追求发展和进步,为实现社会变革提供了物质和精神的基础。
再次,历史主体性是历史发展的制高点。
历史主体的思维认识能力决定了历史的方向和前进的步伐。
何谓主体性?一个实践哲学的考察
何谓主体性?一个实践哲学的考察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文化建设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一个重大命题,也是根本的出发点。
从理论来讲,主体性是一个哲学范畴,指的是人在实践活动中与对象性客体形成的关系、地位、作用和影响的性质。
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可以从文化建构主体性、文化内核主体性、文化方法主体性三个层次理解。
文化建构主体性文化建构主体性指的是文化建构者的主体性,是由谁来建构、由谁来发展文化,最终要服务于谁的问题。
中华民族的文化建构主体性体现在中华民族作为整体在由古至今数千年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主导性地位和主创者的重要作用。
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是人类社会中非常特殊的民族和文明,核心就在于其在文明发展的数千年历史中始终保持了民族主体的一致性和文明记录的连续性。
尽管中华民族的内涵外延在不断变化和扩大,中华民族的活动范围从数千年前的黄河—长江区域,逐渐拓展到东亚乃至漂洋过海散布到全世界。
中华民族主体也从最早的炎黄子孙到华夏民族到今天包括五十六个民族的多民族整体。
但是中华民族经历数千年的文明演化和民族交融,始终具有内在的血脉连续性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社会文化生活的共同性和融合性,呈现出文明的统一性。
这种稳定且连续的民族主体性和主体意识,在世界各民族中都是较为少见的。
这体现了中华民族内在高度一致的统一性和向心的主体性。
坚持中华民族文化建构主体性,就是要始终把文化建设权、创制权牢牢握在自己手里。
因为只有中国人最能够了解中国社会、中国国情和中国人的心声,知道中国老百姓所思所想,说出他们心里的话,创造他们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建构让中国老百姓舒畅生活的文化制度和文化环境。
坚持中华民族文化建构主体性既不能食古不化,因为当前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是当代中华民族,当代中华民族创建的文化就要符合历史现实,符合时代需要,适应当代中华民族的文化需求;当然,更不能食洋不化、盲目照搬。
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有其自身的主体性和适用性,盲目照搬外来文化既会水土不服,让人民群众反感错愕,最终也会割裂文化共同体,这也从根本上违背了坚持中华民族文化建构主体性的原则。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价值取向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价值取向
王洪秋
【期刊名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年(卷),期】2006(000)003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即是人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终极目标即要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价值取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性思想批判现实社会并导向未来社会的根本旨意,脱离价值取向谈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将会导致实证化和庸俗化倾向。
因此,面向未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该不断挖掘其价值向度,以此回应当代社会现实的挑战并能更好地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
【总页数】3页(P22-24)
【作者】王洪秋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0
【相关文献】
1.民族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价值取向
2.哲学的主体性追问及其时代意义——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性问题
3.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创新的价值取向
4.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创新的价值取向
5.当代中国哲学建构的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相通互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民族的主体性”
关于“民族的主体性”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所谓民族的主体性,就是民族在延续发展中贯穿始终的中心,它是使一个民族得以以独立的身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各种性质的综合。
而民族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则是民族主体性的精神方面,它包括民族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
一个民族,只有产生了民族的主体意识,才能具有自觉的内在凝聚力,才能有推动民族延续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国文化基本精神,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体意识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自觉能动性的鲜明标志。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事业中,弘扬我们民族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至关重要。
中国人多年的文化困惑,归根结底是一个如何处理好接受外来先进文化与保持自己文化的民族独立性的关系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能否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精神,实在是关键所在。
没有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没有不断进取的拼搏精神,没有独立的意志和民族的尊严,就有可能随人俯仰、任人宰割,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被同化;而没有“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气魄和胆量,就有可能因循守旧、闭关自守,因为顽固不化而葬送民族的前途。
“中体西用”是不对的。
但它作为一种时代思潮,亦传达了当时人们的一种忧虑,即害怕在外来文化的汹涌冲击下丧失了民族的自我。
其实,只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精神,这种忧虑就是多余的。
一个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并不在于保持旧“体”,而取决于民族的主体意识。
有些“全盘西化”论者和“彻底摧毁与重建”论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自我更新、自我扬弃的能力持悲观态度,主张让外来文化来冲垮中国传统文化。
这种主张的根本错误就在于无视保持民族文化独立性的重要,看不到弘扬民族精神在文明再造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西体中用”论者主张以西化为体,以民族化为用,其所注意的只是保持文化的民族形式。
其实,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不能仅仅依靠文化的民族外壳,更重要的是要将外来文化从体到用彻头彻尾地“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5-哲学的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
4、哲学不可能是永恒不变的
5、真正的哲学必须面对时代
(二)哲学的民族性
1、不同的民族共同体都有自己不同的哲学
2、哲学的民族性表现在各种哲学在思维方 式、范畴运用、价值观念和作品风格都有 自己的民族特点
古代中国:注重人伦,即人际关系中的伦 理道德,因而道德哲学较为突出。
从思维方式看
古代西方:强调的是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和 划分,它们明于天人之分,讲求观察、实 验、理性的方法,一般来说擅长分析;
古代中国:是以天人合一方式出现的主客 体统一的思维方式,它强调主体,强调依 靠主体的内在意识和道德实践来实现主客 体的统一,它运用的是反求诸己的内省方 法,一般来说擅长综合。
冯友兰论中国哲学、印度哲学与希腊哲学的特点
三种哲学与宗教的联系 印度哲学与宗教的联系最为 紧密,它可以说是对宗教 (婆罗门教、蓍那教和佛教) 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精致思 辨和系统论证。 希腊哲学与宗教的联系最不 紧密,它可以说是与神话世 界观相决裂的产物。 中国哲学处于这两个极端之 间,它对宗教的态度可以说 是若即若离,无可无不可。
从范畴运用看
古代西方:矛盾、一多、感性理性、质 量、肯定否定
古代中国:理气、有无、动静、形神、 知行;
(三)哲学的阶级性
普列汉诺夫论哲学的阶级性
俄国著名哲学家普列汉 诺夫指出:“各阶级的 人生观和世界观是各不 相同的,是依照各阶级 的地位、需要、意图, 以及各阶级的相互斗争 程度而改变的。”
五、哲学的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
(一)时代精神的精华
1、哲学家论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哲学并不站在它的时代 以外,它就是对它的时 代的实质的知识”。 “每个人都是他那时代 的产儿。哲学也是这样, 它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 它的时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2月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F eb,2011第33卷第1期Journa l o f Y anan U niversity(Socia l Sc i ence)V ol 33N o 1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过程中的民族主体性李 文,胡思章(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湖南湘潭411105)摘 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中,民族主体性原则的守护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个理论传统。
这一理论强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吸收以及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关注。
后现代主义的兴起赋予民族主体性原则自觉守护的现实性,同时也预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复归。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民族主体性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9975(2011)01 0018 03收稿日期:2010-10-09作者简介:李 文(1984 ),男,湖南永州人,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
一、民族主体性自觉守护的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可以被理解为一个静态的命题,也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
但是不论是静态的命题还是动态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都蕴含着主体性的向度。
就命题本身而言,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而不是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化?这在最初的马克思主义者那里显然是一个不证自明,不言而喻的事实。
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命题本身就蕴含着对民族主体性的守护。
回顾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过程,民族主体性守护的理路则清晰可见。
李大钊在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一文中说: 当这过渡时代,伦理的感化,人道的运动,应该倍加努力,以图划出人类在前史中所受的恶习染,所养的恶性质,不可单靠物质的变更。
这是马氏学说应加救正的地方。
我们主张以人道主义改造人类精神,同时以社会主义改造经济组织。
不改造经济组织,单求改造人类精神,必致没有效果。
不改造人类精神,单等改造经济组织,也怕不能成功。
我们主张物心两面的改造,灵肉一致的改造。
[1]在这段论述中,李大钊指出马克思的理论偏重物质变更,并由此而提出 物心 灵肉 两面改造的观点。
暂不论李大钊对马克思理论的评价是否客观,就 物心 灵肉 两面改造观的提出而言,则体现了李大钊对民族主体性的守护。
注重人内在精神世界的改造,关注理想人格的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之一,钱穆在探讨中西文化的差异时就曾指出,中国文化是以德为本的内倾性农耕文化,西方文化则是以物为本的外倾性商业文化。
中国文化的内倾性表现为道德精神,它注重人的德行修养,关注人之生命的意义,旨在追求一种完美的理想人格。
与此相应,西方文化的外倾性则表现为物质形象,偏重创物造物。
不难看出,李大钊正是在固守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体认和理解。
可以说,作为中国第一位马克思主义者的李大钊无意识间在精神理念层面坚守了民族主体性原则。
李大钊此时还是无意识间在精神理念层面坚守了民族主体性原则,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典型代表的毛泽东对民族主体性的守护则是一种理论自觉。
1940年,毛泽东在论及新民主主义文化时指出 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
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
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
[2]706从毛泽东论述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顺序亦可看出毛泽东对民族主体性的自觉守护。
1941年,毛泽东在延安批评教条主义时说: 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
[3]797不忘 祖宗 就是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成果,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性,独立性和主体性。
从李大钊对民族主体性守护的无意识到毛泽东对民族主体性守护的自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传统,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守民族主体性原则的一种独特形式。
如果拒绝简单的历史分析,把问题进向深处,为什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中,中国的先进分子会自觉不自觉的守护了民族主体性原则?民族主体性守护的实质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中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
就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而言,两者不是 主体 客体 关系,也不是 主体 主体 关系,而是一种 主体 中介 主体 的交互主体性关系,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都居于主体地位,两者通过人这一 意识形态中之认识者 发生关系。
之所以把人称为 意识形态中之认识者 ,是因为就认识者而言,他在认识任何对象之前,已有认识前结构和先入之见的参与。
这种认识的前结构和先入之见正是意识形态通过教化的方式植入认识者的,传统文化则充当了这一意识形态功能。
每一个民族对外来思想和文化的理解,都不可能离开自己文化所固有的价值标准和思维方式。
这意味着任何一种关于外来思想的解释,都一定有着特定的理论预设和前提。
[4]23也就是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中作为中介的 意识形态中之认识者 不是在以努力改变自身的方式迎接外来思想的洗礼,而是在固守着传统思想原则、思维方式的前提下,审视着周边的一切,并且始终把 化它为我 作为两种思想结合的价值取向。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中, 意识形态中之认识者 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剪裁 马克思主义哲学,使之 化 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 为我所有 的真理。
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则立足其时代性 剪裁 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因此,从这一意思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一个双向互动的 剪裁 过程。
在这样一个双向互动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上实现了对等的置换,由此而创生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 异质共生 的哲学新形态。
值得指出的是,把马克主义哲学界定为主体并不是对民族主体性的否定,相反民族主体性只有在 主体间 的相互交往中才能得到更好的彰显。
方克立在 略论现代新儒家之得失 一文中就指出: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不是中国文化的危机,而是给伟大中华文明的复兴带来了生机。
马克思主义只是提供了一种新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人类文明指出了一条通向大同的道路,它并不否定也不能代替民族文化的主体性。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要在中国生根发展,不能没有中国文化这个接受主体。
在肯定民族文化主体性这一点上,马克思主义和现代新儒家并没有根本的分歧。
[5]二、民族主体性自觉守护的基本样式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过程中对民族主体性的自觉守护是以 现实关怀 的方式表现和落实的,具体而言,这种 现实关怀 表现为两种基本样式:一是强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吸收,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二是强调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为出发点,以此来体认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吸收是民族主体性自觉守护的样式之一。
1938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说: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割断历史。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2]534显然,毛泽东这里所说的珍贵的遗产就是中国传统文化。
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毛泽东的一贯主张是批判吸收,他说: 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的兼收并蓄。
[3]707-708民族新文化的发展需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继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则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传承性和独立性, 民族主体性即民族的主体意识,亦即民族的自觉能动性,其中包含民族的独立意识、民族的自尊心等等 民族的主体性还含蕴着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民族文化的自主性 。
[6]261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吸收本身就是意味着民族主体性原则的自觉守护。
就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而言,批判吸收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学说中国话,使之以 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呈现。
黑格尔就说过: 一个民族除非用自己的语言来习知那最优秀的东西,那么这东西就不会真正成为它的财富,它还将是野蛮的。
[7]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首先要在语言形式上 中国化 ,就是要把矛盾 化 为阴阳,把物质意识 化 为形神,把规律 化 为理,把认识与实践 化 为知与行。
值得指出的是,语言形式上的 中国化 并不是文字上的游戏,恩格斯在 反杜林论 中说: 哲学在这里被 扬弃 了,就是说, 既被克服又被保存 ,按其形式来说是被克服了,按其现实的内容来说是被保存了。
因此,在杜林先生只看到 文字游戏 的地方,只要比较仔细地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某种现实的内容。
[8]481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被 扬弃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形式上被克服,内容上则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被保存。
从这一意义上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也就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创生过程。
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的关注是民族主体性自觉守护的另一种样式。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的关注则体现了民族的主体意识。
1930年5月,毛泽东在 反对本本主义 一文中说: 马克思主义的 本本 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我们需要 本本 ,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9]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说: 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国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
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
毛泽东进一步说: 离开中国的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使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
[2]5341940年,毛泽东在论及新民主主义文化时又说: 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
[2]707不难看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中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关注和重视。
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 哪怕是已被认识到具有 普遍性 的真理,也同样要在高扬的民族主体旗帜下,将其化为 我的真理 无论是李大钊、陈独秀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启蒙工作,还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宣传普及,都从未放弃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服务于中国现实,即民族主体性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