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说对“五四”文学的继承与深化
张爱玲与五四文学悲剧观的转变
上不能实现 的重大意义之 间的理性精神冲突 ,呼唤 敢 于直面 惨淡 人生和 淋漓鲜 血 的传 统 英雄来 救世 救 民。另一方 面他 的悲剧创作往往溢 出 自己古典 悲 剧观 的宣 言,有叔本华 、尼采对生命悲剧本质 的深
刻体悟 。他在 《 几乎无事 的悲剧》 中说: “ 人们灭 亡于英雄 的特别悲剧者少 ,消磨于极平常 的,或者
中国古代 不乏悲剧 ,但漫长的封 建社会 悲剧观 变化 不大。尊儒传统形成 了 “ 人格崇拜 ” “ 现世主义 ” 的社会 观和悲剧观 。孔子 “ 不语怪 力乱神 ”,修改
最 复杂深刻 的存在 , 难 以用 “ 现代 ” 或“ 非现代 ” 为 他 归类 。一方面鲁迅具有感 时忧 国精神 ,继承 了传
弊、改 良社会 ,也 即旷新年所 论 “ 民族 国家想象 ” 对 中国现代文 学的深刻影响 。 。 ] ( 另一方面他 们大都有着痛苦 的人生经历 ,创作 中不时流露 出身 世 之痛 。 《 呐喊 自序 》中鲁迅发 出从小康之家坠入 困顿 的切身感慨 ,并说 《 呐喊》是年青时候未忘尽 的残梦 。宣泄零 余者 自叙传 的郁达夫 ,书写家族血
五四启蒙者几乎 否定中国古代有悲剧 , 这 当然
收稿 日期 :2 0 1 4 — 0 3 — 1 8 作者简介 :闰美景 ( 1 9 8 8 一 ),女 ,安徽阜 阳人 ,安徽 大学文学院 2 0 1 2 级硕 士研究 生 ,主要研究方 向l中国现 当代文学 。
一
21—
不对 ,但从侧面透露 出中国传统悲剧观 已经转变 。
是此一时期悲剧创作 “ 于公 ”的一面,强调指摘时
过来的 中国人 ,悲剧创作更加注重家 国建构 的现 代 性想象 ,即社会 意义 。到张爱玲现代悲剧 的内涵 真 正丰富和完整起来 ,孜孜 以求个体人生命 、生存 的 意义和价值 。张爱玲还从 以 《 红楼 梦》为代表 的 中
五四新文学传统对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的影响
的,陈独秀则以 文 学 革 命 为 工 具 来 推 动 思 想 文 化 的 变 革。陈独秀编《新青年》、鲁迅写《呐喊》,还有茅盾、巴 金、夏衍、艾青、丁 玲 等 当 时 的 主 流 作 家 对 五 四 文 学 传 统的基本诠释,就是文学应该唤醒民众、疗救社会⑤ 。 对此新文学作家柯灵有详尽的阐述,“中国新文学运动 从来就和政治浪潮配合在一起……五四时代的文学革 命———反帝反封建,三○年代的革命文学———阶级斗 争 ,抗 战 时 期 ———同 仇 敌 忾 、抗 日 救 国 ,理 所 当 然 是 主 流 。除 此 以 外 ,就 都 看 作 … … 是 旁 门 左 道 … … 这 是 一 种不无 缺 陷 的 好 传 统,好 处 是 与 国 家 命 运 息 息 相 关……短处是无形中大大减削了文学领地”⑥ 。除了 启蒙救世的主流文学,当时还有一批作家如周作人、沈 从文、林语堂、傅 雷 等,坚 持 文 学 作 品 应 该 首 先 具 有 艺 术性,并坚守作为艺术家的职业道德底线,他们的执着 和坚持保护了文学作品的神圣性和纯洁性。除了启蒙 救世的主流文 学 和 纯 文 学,还 有 鸳 鸯 蝴 蝶 派 小 说 如 张 恨水等的作品在当时也拥有众多读者而大行其道。张 爱玲的独特之 处 在 于 集 合 了 这 些 作 家 的 特 点,将 文 人 所持的立场、艺术所具有的尊严、大众所喜爱的品味和 小市民的兴趣爱好,结合在一起,开辟了一条独具风格 的写作道路⑦ 。
张爱玲对五四 新 文 学 传 统 的 第 二 种 思 考,可 以 参 考她的一段英文自白。“中国比东南亚、印度及非洲更 早领略到家庭制度为政府腐败的根源。现时的趋势是 西方采取宽容……不予深究这制度内的痛苦。然而那 却是中国新文 学 不 遗 余 力 探 索 的 领 域,不 竭 攻 击 所 谓 ‘吃人礼教’,已达鞭 挞 死 马 的 程 度 …… 中 国 文 学 的 写 实传统持续着,因 国 耻 而 生 的 自 鄙 使 写 实 传 统 更 趋 锋 利……我自己因 受 中 国 旧 小 说 的 影 响 较 深,直 至 作 品 在国外受到与 语 言 隔 阂 同 样 严 重 的 跨 国 理 解 障 碍,受 迫去理论化与 解 释 自 己,才 发 觉 中 国 新 文 学 深 植 于 我 的心理背景。”⑧ 可见这个阶段张爱玲对此有了新的认 识,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写实来自中国文学传统,不过因 为国耻而强化了暴露社会病态、为民请命等倾向⑨ 。这 段话刊登于《世界作家简介》,说明张爱玲在美国的文 学创作遭冷遇 后 进 行 了 思 考 和 反 省,她 认 为 自 己 受 中 国旧小说的影 响 较 深,受 挫 后 才 发 现 自 己 深 受 五 四 新 文学传统的影响。她的前期作品一直为人们所诟病, 如脱离现实、格调不高,被认为是非主流、非正统的,更 有人称她为鸳鸯蝴蝶派的殿军大师。在这段自白里, 张爱玲暗示 自 己 的 作 品 实 际 上 与 五 四 新 文 学 息 息 相 关。她前期的某些作品甚至受到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影 响,下一节将会详细讨论。
五四文学精神的回响——谈张爱玲散文的精神特征
国现 当代 文 学 研 究
个对 立 的概念 来表 达她 的人 生理 念 ,在她看 来人 生 飞扬 是暂 时 的 ,而人 生安 稳才 是永恒 的。可 能是经 历 了 由贵 族到 平 民的太 大 的 变迁 ,被 时代 抛 弃 的痛 楚 时时 地 折 磨着 她 ,使 她常 常 充 满 恐惧 : “ 时代 是仓促 的 , 已经 在破 坏 中,还有 更大 的破 坏要 来。” “ 现在我寄住在旧梦 里,在旧梦里做着新梦 。”梦 中 度 日毕 竟是 虚妄 飘渺 的 ,对 现 实的疏 离只 能徒增 凄清 冷 落,所 幸 的是 ,她 没有 身 陷其中不 能 自拔 。张爱玲 从 西方 文化 中接 受 了“ 以实利 为本 位 ”的理 论, 又在特 殊 的生活境 遇 中 ,学会 了 从 日常 生 活 出发 看 问题 的立场 和 现 代 市 民独 特 的精 神 和价 值 观 。她 认 为 “ 在现 在 ,要 继续 活 下 去而 且 活 得称 心 ,真 是 生 0刘春 香 难 ,就像 ‘ 劈开 生死 路 ’那样 的艰难 巨大的事 ,所 以我 们 双手 这一代的人对于物质生活,生命的本身,能够多一点明了和爱 物 张爱 玲 的小 说 引 发 了一 次 又一 次 的 张研 热 ,然 而 她 的散 悦 ,也是应 当 的 ”。为 了追求人 生 安稳 ,她对 世俗 人生 的 “ 格 文 成 熟 作 品却 早 于小 说 。且不 说 早 在 1 3 年 她 就在 《 美 晚 质性 ” 外亲 近 也 就不 足 为怪 了。 98 大 她的好友苏青是个非常实际的女子,在现代作家 中,苏 报 》 上 发表 了一 篇 英文 散 文  ̄h ta 1 r,w a i l w a ie h ta gr ’S 俗 我 lf 》 ,仅 以大 家所 熟知 的 《 才 梦 》 ( 9 9 ie 天 1 3 )而论 ,就 比 青 的 “ ” 可 以称 最 。张 爱 玲在 《 看 苏青 》一 文 中写 道 : 如果 必 须 把 女人 作 者特 别 分 作 一档 来 评 论 的话 ,那 么 ,把 小说 《 沉香 屑— — 第 一 炉 香 》 ( 9 3 14 )早发 表 四 年 。从 事 张 “ 爱 玲研 究 多年 的 台湾 东海 大 学 中文 系 副 教授 周 芬伶 说 : “ 张 我 同冰 心 、 白薇 她 们 来 比较 我 实在 不 能 引 以 为荣 ,只 有 和 苏 爱 玲 的 小 说 是 旧 时 代 的 总 结 , 她 的 散 文 却 是 新 时 代 的 开 青 相 提 并 论 我 是心 甘情 愿 的 。” 张爱 玲 认 同 苏青 , 她认 为 女 踏 启 。 ”此 言充 分 肯 定 了张 爱玲 散文 精 神 的现 代 性 。 张爱 玲 的 作 家 中 “ 实 地把 握 住 生活 情 趣 的 ,苏 青 是 第一 人 ”。文 学 散文 成 就 ,不 仅 体现 在 那 遍布 于作 品 中 让读 者惊 羡 不 已 的散 创 作 中 怎样 才 能 把 握 住 生 活情 趣 呢 ?她 认 为 就 是 要 不 避 凡 珠 碎 玉 般 的文 字 和奇 语 ,也 不仅 仅 是 让人 们 捉 摸 不 定 、总 是 俗 、沉 入 民 间 ,在 那 里洗 尽 英雄 主义 的铅 华 与浪 漫 主义 的 幻 充满新鲜感的 “ 甲归田式 自由散漫 ”的文章结构;张爱玲 梦 。 只有 这 样 , 才 能建 起 文 学 真 实 、可 信 的基 础 。 解 的散 文 ,继 承 了五 四 时期 的文 学传 统 , 大胆 地 进行 个 性 化 的 她 自己 也正 是 这样 做 的 。 《 言无 忌 》 是张 爱玲 的散 文 童 追 求 ,毫无 避 讳 的 书 写着 对 凡俗 而 真 切 的 市井 生 活 的好 感 , 名篇 ,文 章对 “ ”、 “ ” 、 “ ”等 问题大 谈特 谈 。对 于 钱 穿 吃 在对 卑 微 生 活 中挣 扎 的小 人 物 寄予 同情 的 同 时 ,也 对人 性 的 钱她 写道 : “ . 平生 第一 次挣钱 ,是 中学时代 ,画 了一张漫 画投 缺 失 、传 统 文 化 的 负 面 影 响 予 以深 刻 地 批 判 。 张 爱 玲 的 散 到英 文大 美晚 报 ,报馆 里给 了我 五块钱 ,我立刻 去 买 了一 只小 文 ,与 五 四 文学 倡 导个 性 主 义 、人 道 主 义 、 富于 批 判精 神 的 号 的丹琪 唇膏 。我 母亲怪 我 不把 那张钞 票 留着做 个纪 念 ,可是 特征是一脉相承的。 我 不像她 那 么富 于情感 。对 于我 ,钱 就是钱 ,可 以买到各 种我 要 的东 西 。”她对 钱 的态度 就是 这样 坦率 实际 , “ 喜欢 钱 , 我 五 四 时期 是提 倡 个 性 解放 ,鼓 励个 性 发 展的 年代 。 “ 我 是 因为我 没吃 过钱 的苦 ,… …不 知道 钱的坏 处 ,只 知道钱 的好
被消解的“五四”爱情神话——浅析张爱玲的《五四遗事》
被消解的“五四”爱情神话——浅析张爱玲的《五四遗事》作者:张倩来源:《资治文摘》2017年第01期【摘要】张爱玲的《五四遗事》是描写“五四”新青年婚恋题材的短篇小说。
她在小说中展现了新青年们进退维谷的婚恋状态,更创新性的将眼光投射到了男“娜拉”出走后的困境,以及对新旧女性婚恋状态的审视,将两性关系放置到历史语境中进行审视、批判和反思,消解了“五四”的爱情神话。
【关键字】“五四”;女性爱情悲剧;爱情神话张爱玲的《五四遗事》讲述了一段受“五四”先进思潮影响的青年男女,追求恋爱和婚姻自由的一出闹剧。
新青年罗和新女性密斯范相识相恋,而罗在家乡早已娶妻,为了与密斯范结合,罗回到家乡与妻子离婚,历时六年,终于大功告成。
离婚归来的罗发现密斯范顶不住家中的压力,已经准备嫁人。
气急败坏的罗娶了王家小姐,才发现密斯范由于新女性的身份婚事告吹,两人再次相遇后,旧情复燃,罗再次离婚,历时五年终与密斯范成婚。
婚后的罗大失所望,经济拮据,后经他人的劝说,将前两位妻子接来同住,最终成了“一夫三妻”的滑稽模式。
一、男“娜拉”的出走“五四”时期,接受新思想的女性抗争封建礼教,拒绝包办婚姻,试图冲出家庭牢笼,她们将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看做自己的心灵导师,掀起了“娜拉出走”的热潮。
这种小资产阶级爱情至上主义的风潮被鲁迅及时叫停。
1923,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的讲演中指出:由于缺乏独立的经济地位,娜拉出走以后“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鲁迅用《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来警醒人们:建立在依附男性和缺乏经济独立上的出走,不过是由父权家庭的“牢笼”逃向夫权家庭的“牢笼”,距离女性独立、婚姻自由的目的地,中国女性要走的路还很长。
在《五四遗事》中,张爱玲对“五四”所带来的自由恋爱,并不否定,只是带着嘲讽的语气描写当年的做派。
小说重心在于“恋爱自由”、“婚姻自由”进入中国环境后的变异,最终被拖回了传统。
书中的人物并没有真实的姓名,而是用简单的姓氏或者是“密斯”代替,张爱玲将人物符号化,她所指的并不是某一个人,而是特定的一个群体。
_五四_启蒙传统在老舍_张爱玲小说中的呈现_尤红娟
2009年7月第25卷第4期唐都学刊Tangdu JournalJu.l 2009V o.l 25 N o .4收稿日期:2009-04-20基金项目:2006年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基金项目(06J K 126)作者简介:尤红娟(1973)),女,陕西西安人,西安文理学院讲师,文学硕士;高月丽(1955)),女,陕西西安人,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副教授。
/五四0启蒙传统在老舍、张爱玲小说中的呈现尤红娟,高月丽(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065)摘 要:老舍与张爱玲都是各自所生活的城市的忠实书写者。
作为/五四0新文化运动之后成长起来的作家,受时代浸染,其小说创作或隐或显地呈现启蒙意识。
老舍立足民间,直接承继启蒙传统;张爱玲将新文学传统隐蔽地介入到她的小说中,转化成叙事背景。
对于二人都关注和表现的都市女性悲剧,老舍注重从社会批判的角度来解读,张爱玲倚重挖掘女性自身的劣根性,其创作延续并发展着/五四0新文化运动以来一直提倡的改造社会、改造国民性的启蒙传统。
关键词:启蒙;民间立场;叙事背景;女性;悲剧中图分类号:I24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300(2009)04-0105-04一、老舍:民间立场之上的显性承继作为/五四0文学革命后成长起来的作家,老舍反复强调/五四0对他的巨大影响:/感谢-五四.,它叫我变成了作家0,/-五四.运动给了我一个新的心灵0。
[1](P346)思想文化启蒙是/五四0文学的重要主题,老舍从创作开始就显示出启蒙者的个性特色。
5老张的哲学6思想启蒙的意识清晰醒目。
5二马6有意识地站在异域对比中英两国文化和国民性,在极为广阔的背景上批判封闭落后的传统文化和老中国人性格。
5猫城记6全面深刻暴露国民劣根性,对国人的愚昧麻木、狭隘自私、无国家观念、无民族意识等等进行批判,并以亡国灭种的严峻现实说明国民劣根性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将启蒙主题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
5四世同堂6把小羊圈胡同中的各色人等推到民族危亡的镜头前去曝光,体现了对国民性的批判和重塑,是继承启蒙传统的集中体现。
张爱玲的创作与新文学之关系
第29卷第3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5月 Vol. 29 No.3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y 2007────────── 收稿日期:2007-02-02作者简介:朱智秀(1973-),女,山西稷山人,兰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 4 -张爱玲的创作与新文学之关系朱智秀(兰州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摘 要:张爱玲的创作与新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一种以继承为主而又有所突破发展的关系。
她积极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选择了独特的艺术领域进行创作,丰富了现代文学小说的艺术世界。
关键词:张爱玲;新文学;小说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7)03-0004-03一张爱玲的小说创作深受新文学的影响,这是不容置疑的。
但应该引起特别注意的是,她并不是从完全肯定的意义上认同与接受新文学,而是在对它充分认识理解的基础上否定了它的许多重要创作倾向,实现了现代小说创作的巨大突破。
这是张爱玲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创造性贡献,也是现代小说发展日益成熟的表现。
张爱玲出生于1920年9月,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余波激荡神州大地之时。
“文学革命”掀起之后几年内,社会上的文学思潮及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白话文学逐步代替文言文学渐成社会主流,以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学小说作家人才辈出,白话小说创作已成蔚然之势。
同时,现代白话诗、现代散文、现代戏剧等都以不同于传统文学的面貌登上文坛。
1921年沈雁冰接编鸳鸯蝴蝶派主办的主要杂志《小说月报》并对之进行了改革,使之成为新文学的发表园地,这标志着新文学以其锐不可当之势战胜了旧文学成为现代文学发展中的主体力量。
“五四”新文学发展的成就,正是张爱玲可以继承的文化遗产,也是张爱玲在小说中实现文化创造的一个基点。
张爱玲是新文学创作的受益者,这样说主要基于以下几点事实。
五四文学精神的回响_谈张爱玲散文的精神特征_刘春香
欣赏,显示了作家在张扬个性的同时所具的人道主义情怀。在 猴而冠’更为严重的嘲讽”。张爱玲热爱艺术,不但在绘画
《气短情长及其他》中的“小女人”一节,她满怀深情地描写 上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在艺术鉴赏方面见解独到。对模特造
了一个八、九岁的女孩子:“微黄的长长的脸,淡眉毛,窄瘦 型的不满,反映了她对亵渎艺术的不能容忍。由对模特的揶
——谈张爱玲散文的精神特征
度日毕竟是虚妄飘渺的,对现实的疏离只能徒增凄清冷落,所 幸的是,她没有身陷其中不能自拔。张爱玲从西方文化中接受
了“以实利为本位”的理论,又在特殊的生活境遇中,学会了
从日常生活出发看问题的立场和现代市民独特的精神和价值
○刘春香
观。她认为“生在现在,要继续活下去而且活得称心,真是
可靠的个性的表现。
了。她认为衣服不是不相干的行头,“衣服是一种语言,
郁达夫所论,当然不包括尚未涉入文坛的张爱玲;但不 (是)随身携带的一种袖珍戏剧”。张爱玲曾写专文《更衣
容否认的是,张爱玲的散文清晰地显现了郁达夫所说的现代 记》来探讨服装问题。该文生动地记录了三百年来中国时装的
散文的特征。翻开她的散文作品,她那独具鲜明个性的话语 变化,并提出了服装的流行,是与“公众的幻想”息息相关
针,把她织好的一截粉蓝绒线的小袖口套在她朋友的腕子上试 的、吞没一切的热情;既然它是唯一合法的热情,它的畸形
样子,她的朋友伸出一双手,左右端详,也是喜孜孜的。她的 发达是与他方面的冲淡平静完全失去比例的。”作者以“割
绒线一定只够做这么一截子小袖口,我知道。因为她很像我的 股煨汤”给生病的父母吃为例,抨击了这种流传了两千年的
本位主义就“要从个人做起,要讲人道,爱人类,便须使自己 的敏感和机警,也捕捉到了一些愚弱国民的影形。应该说,
从历史文化角度解读张爱玲自译《五四遗事》的策略
第34卷第6期V ol.34No.6开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2014年6月20日Jun.20201431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4.06.015张爱玲作为女性作家,自出道以来便以其独特的文风、细腻的文笔和入木三分的人物角色刻画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对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张爱玲创作价值备受关注之时,其翻译却在创作光芒的掩盖下,长期处于被漠视的地位。
赵新宇在《试论张爱玲的翻译》一文中指出,“张爱玲的翻译生涯可分为:涵泳砥砺期、翻译实践期和精益求精期。
”现阶段,对于本应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张爱玲研究,却出现了“对于张氏所从事中国古典文学及翻译工作方面的研究缺乏观照,一方面是精细的不能再精细的《传奇》中每篇小说之汗牛充栋的长篇论文连篇累牍,一方面却是对这位大家其他卓越成就的漠然无视。
”这样的研究状态显然有失偏颇,因此本文立足历史文化这一宏观背景,对张爱玲自译作品的代表《五四遗事》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张爱玲的综合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参考。
一、张爱玲《五四遗事》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1956年9月,张爱玲在美国《记者》(The Reporter)双周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Stale M ates——A Sho rt Sto ry Set in the T ime When L ove Came to China的英文小说,并于次年将其自译为《五四遗事——罗文涛三美团圆》,发表在台湾《文学杂志》上。
“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正处于新思想与封建传统相碰撞的复杂社会背景下。
这一时期的中国作家大多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思想的洗礼,或直接参与其中,或为“五四”运动执笔助威。
张爱玲虽不曾直接参与其中,却也见证了“五四”运动对于当时社会、经济以及文化上的深远影响,亦冷眼旁观了文人们对于“五四”理想化爱情的过度追捧。
浅析张爱玲小说《五四遗事》
Vol.18No.2 Jun.2018
浅析张爱玲小说《五四遗事》
婚,与密斯范缔结婚姻。两人走进婚姻围城后, 密斯范却性情大变,两人关系恶化,在亲朋好友 的怂恿下,罗索性将并未再婚的两位前妻接了 来,凑成三美 同 游 西 湖 的 “圆 满 ”画 卷,羡 煞 旁 人。张爱玲在文末调侃道:“不用另外找搭子, 关起门来就是一桌麻将”。[2]83
一、对五四时代潮流的反讽 除了故事情节本身的戏谑、荒诞之外,整篇 小说的意象和氛围也有一种对于时代浪潮的反 讽与颠覆之感。这篇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都没 有具体的姓名,男主人公以姓氏和英译文密斯 (英文中 miss意为小姐、女士)来代替,以抽象 的符号代替具体的姓名彰显出两个五四青年本 身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而张爱玲在刻画人物外 貌时,浓墨 重 彩 的 描 写 了 两 位 “密 斯 ”的 “黑 框 眼镜”、“金表”“前刘海齐眉毛”等能代表五四 新女性装扮的特征,两位青年男子身着五四时 兴的长衫在湖上泛泛而谈新文学运动、浪漫派 诗人雪莱,种种的浪漫景象本该与承载千年浪 漫历史记忆的杭州西湖相得益彰,而在张爱玲 笔下却有一种浓得化不开的世俗气。以往文人
张爱玲在阐释自己的文学创作观时曾表 示:“中国 观 众 最 难 应 付 的 一 点 并 不 是 低 级 趣 味或 是 理 解 能 力 差,而 是 他 们 太 习 惯 于 传 奇”。[1]83张爱玲对作为五四文学精神之重要组 成部分 的 浪 漫、传 奇 始 终 持 怀 疑 的 态 度。 《五 四遗事》是 建 国 后 张 爱 玲 移 居 美 国 时 期 的 作 品。这篇小说 1956年由张爱玲使用英文创作 完成,中文版于 1957年一月刊登在台北《文学 杂志》第一期。这篇小说算是张爱玲“反传奇” 叙事的一次总结兼终结。小说的题目就告知了 故事发生的具体的年代———那个高喊启蒙、救 亡口号的五四。而遗事则具有一种对五四往事 追朔回 忆 的 的 时 代 隔 绝 感。小 说 的 故 事 很 简 单,五四年代,两男两女泛舟于杭州西湖之上, 她们是典型受到五四思想解放浪潮感染的新青 年。男主人公罗与女主人公密斯范相爱,但罗 家中已有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所迎娶的结发 妻子,罗为了与密斯范有情人终成眷属开始了 离婚拉锯战,谁料在罗休妻后阴差阳错密斯范 另嫁他人,罗一气之下娶王姓小姐。多年后,两 人又在湖中重逢,旧情复燃。罗又与王小姐离
张爱玲小说《五四遗事》读后感(范本)
张爱玲小说《五四遗事》读后感张爱玲小说《五四遗事》读后感导读:《五四遗事》是张爱玲的喜剧小说,台北《文学》杂志,1957年,收入《惘然记》。
小说以中学老师罗的婚姻为主要情节,反映了五四运动的不彻底性和不要过分迷信自由恋爱。
张爱玲小说《五四遗事》读后感张爱玲的《五四遗事》是一篇特别具有震撼力的小说,特别是对学生或者是青年人,看过后会给你一种当头棒喝之感。
张爱玲通过罗与密斯范的爱情婚姻纠葛,给我们提出了一个相当严肃的问题,张爱玲在小说中并没有给主人公取上具体的名字,只是用姓氏简单的替代,视乎代表着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两个人出现,她要表现的是一群人,特别是现代的青年人。
罗为追求自由婚姻,而想同密斯范结婚。
而整个过程却演变成了一出彻头彻尾的闹剧,张爱玲用极具喜感的结局收场,罗与她的三个妻子最终生活在一起,一夫三妻正好凑成一桌麻将,这样的语言极具的辛辣与讽刺。
张爱玲并不是要展现罗的爱情的悲剧,也不是要你为罗与密斯范的婚姻痛哭流涕。
她只是想通过这个故事表现现代年青人的彷徨、迟疑以及摇摆不定的心理状态。
罗与密斯范都是自命于受过现代教育的人他们的打扮很摩登,他们的知识很丰富,他们明明知道有些事是不应该做的,可他们却偏偏要这样做,这才是最可悲的。
罗同自己的妻子不是自由恋爱有感情的情况下而结合的,他想同自己所爱的人结婚这并没有错。
但是他同密斯范恋爱后,他同妻子张氏的离婚,是一拖再拖,长达六年。
因此让密斯范误以为罗不愿意与自己结婚,而去同当铺老板相亲。
罗一气之下又同王氏结婚,因为当铺老板反悔,密斯范又变成单身,罗与密斯范相见后,罗觉得密斯范还是同自己相识时那样美丽,他们二人都认为还是像以前那样爱着对方的没有变,罗又经过了五年的时间同王氏离了婚。
张爱玲五十年代的作品—以政治化特征为中心
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张爱玲五十年代的作品—以政治化特征为中心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指导教师:***20030519摘要张爱玲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属于“特殊”的位置。
她四十年代的作品不同于同时期其他作家的风格。
她以都市男女的情感为题材来塑造‘张爱玲式的入物。
’但,对张爱玲作品的评价上至今为止还只是偏重于四十年代的小说。
关于张爱玲五十年代离开大陆后的作品的研究远远不如她四十年代的作品。
尤其,她五十年代的作品的评价上缺乏客观性。
到五十年代后,张爱玲的文学Jxl格上有所变化。
其中,“政治化”倾向是张爱玲五十年代作品的最突出的特征。
我在这篇论文里探讨1。
张爱玲五十年代以后的生活以及作品2。
四十年代作品与五十年代作品里对待政治问题的变化以及产生这些变化的时代背景的影响。
3。
五十年代作品中的通俗小说化特征。
关键词:张爱玲现代文学文学与政治AbsWaetEileenChangbelongsto“specialposition”inwholeChinesemodemliterature.Hernovelsin1940sareunlikelytohercolleague’s.Shedescribedurbanlifein1940sinShanghai。
Especiallyemphasizedhumandreadtotheupheaval.Sheachievedastandingaccomplishmentin40s.But,studyingChang’sworkslayparticularstressonhernovelsin1940s.Becauseofher‘'politicalsituation’'andmarriagewithHulancheng.,therearesomeprejudicesinStudyinghernovelsin1950s.AfterChang’sleftfrommainlandtoHongkongandAmericain1953,herliteraturestylehaschangedalot.Moststandingfeatureisbecomingmorepoliticalin1950snovels((yangko>>,((ThenakedEarth)).Istressedinthisthetis:1.ThelifeofChiang’safter1950andhercreationin1950s.2.Thedistinctionherpoliticalideabetween1940sand1950s.3.Pulpfictionfactorinhernovelsalter1950.Keyword:EileenchangChinesemodemliteratureTherelationofliteratureandpolitics张爱玲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大多集中在她四十年代的作品上。
张爱玲《五四遗事》中的“五四”话题与40年代“遗事”
l 中
0
张爱玲 五四遗事 中
,,
◎ 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风
( 北京 大学中文 系)
内容提 要 :
《 五 四遗 事 》是 张爱玲 1 9 5 0 年代 中期在 美国的创作 ,这 个短 小的故事很 大程度 上可 以看作 一则
文化 寓言,一方面是关于新文化传统 的,另一方面则 涉及张本人 的个人 史。张爱玲本人一 直不认 同 新文 学传统 ,对大叙事和新文艺腔 尤其反 感。作 为上 海十里 洋场 的 “ 产儿” ,她所真正 关心的是作为
日常 生活的饮食 男女 。这篇作品 带有 对 “ 五四”的反讽 ,一个 自由恋爱的传 奇 ,最终演 变成 “ 三美 团圆”的话 本。不过其恰好接续 了鲁迅 《 娜拉走后 怎样 》的题 旨,作 为喜剧 的 《 五四遗 事》正可与 作为 悲剧的 《 伤逝 》构成 对话 。 《 五四遗事 》写作发表前后 ,张爱玲进入新 的婚姻 ,其与胡 兰成的关 系也彻 底结束。而也从此时 开始 ,她与胡之 间的 “ 遗 事”却 不断被投射到新 的写作 中。张爱玲对 男女 问题持有非常现代的 态度 , 认为 只是 两情相悦 而不必 以婚姻相承诺 ,这 与胡兰成 旧派的才子佳人之思奇妙地 “ 错位 契合” 。及至 二人 结婚后 ,胡流徙生 涯中幻想着 “ 三美 团圆” ,才显露 出他们之 间真 实的 区别 。《 五 四遗 事 》可 以 看做这一 系列遭际的 “ 镜像 ” ,在此之后的张爱玲写作 中,这些 “ 遗事” 多次被调动 ,缠绕其终 身。 关键 词 : 张爱玲 、《 五四遗事 》 、S t a l e Ma t e s 、娜拉 、胡 兰成
( ( ( 粉 泪》 )选择 以往创作 中最富 戏剧张 力的 ( ( 金 锁记》为基础进行扩张 ,大概是有她 的考虑 ,不 过失败 了,十年后则 自译为 怨女 ) ) 。相对而言 , S t a l e Ma t e s 篇幅短小 ,想必她并未期待能靠这个 引起注意 ,更像是插空之作 。 张 爱玲后来 将 中英文 本都收 入 ( 《 续集》 ,其 自序中解释 : “ 故事是 同一个 ,表 现的手 法略有 出入 , 因为要迁就读者 的 口味 , 绝不能说是 翻译 。 ” 关 于是否 “ 说是 翻译 ” ,因为两 个文本她 都是 作 者 ,自有其 自由 ,因而可 以尊重她 的说法。不过 故事的 主体并无大的 出入 ,男主人公罗 ( L o )和 女主人 公范 ( F a n ) 恋爱 了, 罗有包办婚姻的妻室 , 为 了爱情 ,他与礼 法长年 抗争 ,终 于离婚 成功 。
张爱玲的悲剧创作与五四文学
悲剧创作最繁荣 。当时最具代表 陛的两个文学 团
体 :文 学 研 究 会 ( 1 9 2 1 . 1 — 1 9 3 2 . 1 2 ) 和 创 造 社 ( 1 9 2 1 . 2 — 1 9 2 9 . 7 ) 。创 造社 倡 导 浪 漫 的 一 派认 为 :
零余者的 自 叙传 , 任凭情感倾泻 。 书写家族血泪史
的 巴金 、 丁玲 、 卢隐、 萧红 、 白薇 ……此 阶段无 不都
在进行 自赎式的悲剧作。但是“ 于私” 的这一方
而 只是上述 “ 于公 ” 一方 面 的 附属 。五 四悲 剧创作 无论 是现实 派还 是浪 漫派 ,双方最 终 的 目标 共 同
“ 现在还是呐喊的时代 ,我们应该大家一齐站起
指 向唤醒 民众觉 悟 这一 点上 ,这就 是一 贯 被 尊为
形而 上 的 问题 ” 。【 6 1 西 方最 具 代表性 的现 代 主义 文 学, 不是 与西 方现 代 文明 的进 程相一 致 的 , 而 是 产 生 于对 西方 现代 文 明的反 省 、 批 判和仇 视 。 对 人 的
五 四正统 的启 蒙主 义 。 五 四启蒙 者在评 价 中 国古 典文 学 时 ,几 乎否
我们也应该低诉 , 我们也应该呻吟 , 我们也应该冷 嘲热骂。一切的不平呀 , 一切的陈腐呀, 一切的抑
郁呀 , 一切 的苦痛 呀 , 破哟 , 破哟 , 把这 四千数 百年 来 的沉 闷的空 气 冲破 哟 !要 使 我们 的 叫声 惊 破 了
张爱玲小说超越雅俗与融会中西的艺术特征
张爱玲小说超越雅俗与融会中西的艺术特征汉语言文学1702班0601170235 徐焕燕摘要: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与近现代通俗小说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她对之又有全面的超越。
张爱玲小说的特色是她善于将古、今、中、外、雅、俗有机成功地融会贯通在她的作品中。
张爱玲以其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学底蕴、深受西方文化新潮影响的审美品味,加上她独特的视角选择、超凡的想象力、女性的细腻情感、对人性深邃的洞察和理解、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形成她小说雅俗共赏的独特魅力。
她的《金锁记》被文学评论家夏志清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中篇小说”,他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一度在两岸三地掀起“张爱玲热”。
她可以跻身于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群的“第一集团”,成为最冒尖者之一,毕竟有她的道理在,这是谁也无法否定得了的。
本文试图从思想内容方面和艺术表现方面说明张爱玲小说作品中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分别体现及两种艺术碰撞融合擦出的璀璨火花,并结合张爱玲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她特殊的家庭环境及个人经历简述其小说超越雅俗与融会中西的历史成因。
一. 张爱玲小说中传统艺术精神的表现张爱玲的创作受到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是很大的,从她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
张爱玲众多的小说均受到了古典小说的影响。
我们从她的小说集《传奇》来看,“传奇”之名,起于晚唐裴铡的小说集《传奇》,后来逐渐被认为是一种小说的体裁,并作为唐人文言小说的通称而沿用。
作者大都以史家笔法,传奇闻异事,唐传奇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张爱玲将自己的小说集命名为《传奇》,是有受到早期传统小说的影响和启发的,张爱玲的《传奇》与唐传奇之间应该有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一是强调对于“传奇”的理解不同。
唐传奇有“搜奇记逸”“作意好奇”之意,目的是将奇诡动人的故事传示于人,有闻加工,无闻虚构,从而使小说所传之“奇”,成为有意为之之奇,使有限的文字生出无限的波澜,以曲折委婉的情节引人入胜。
而张爱玲的《传奇》之意却全然不同,她曾这样解说《传奇》的封面,一张晚清的时装仕女图。
冰心_丁玲_张爱玲_五四_女性神话的终结
冰心・丁玲・张爱玲———“五四”女性神话的终结姚玳玫 到了本世纪初,帝制的推翻使中国人渐渐悟到个人的价值,而女性觉醒作为个人觉醒的副产品也悄然临世。
一批才华横溢的女作家脱颖之初都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女性代言人的角色,她们有意无意地站在“五四”新文学的旗帜下,以反封建为发轫而走进女性幽微封闭的内在世界。
于是,中国的女性文学便诞生了。
冰心:建构神话现代中国的第一代女作家其实是当时、演绎者,而身为“女性家族”中的大姐,冰心的为人为文更带有楷模性质。
开始写作时的冰心才17岁。
她带着中国式的家庭教养和西洋教会式的文化熏染,闯进了文坛。
以《两个家庭》为代表的一批“少作”显示着冰心的纯情与天真,在那近乎学生作文式幼稚、清浅又不乏庄重的抒写中,一个关于现代理想女性的神话悄然推出。
早期的冰心致力于寻找从历史幽深处走出来的中国女性的角色意义———爱的秉赋及其对人间的照耀。
来自基督教的博爱情怀与中国古老的母性传统相融合,使冰心笔下的女性含义得到了一种现代改良:由从父从夫从子的陈辞滥调中解脱出来,而获得了以爱为精神支点而涵括良好教养、学识、持家能力及耐劳品质的新内容。
像亚倩、M 太太、S 、云英等,都是冰心女性观的体现者。
把爱落实在女人的妻性母性上,是年轻的冰心有别于当时其他女作家之处。
冰心世界里的女人往往不是那种与男性相对应的自然意义上的女性角色,而是与丈夫、儿子相对应的家庭意义上的妻子、母亲角色,她们的“爱”多不是指男女爱情,而是指一种更为广泛博大的以给予和牺牲为表征的母亲情怀。
当这种爱被作为信仰、使命而付诸实现时,它因不受原欲诸杂质的干扰而显得格外圣洁、纯粹。
那时的冰心像虔诚的修女维护着女性这圣洁的一面,有意无意地把传统中国妇女相夫课子的温良品格与普泛的人类之爱衔接起来,于是,女性的牺牲、忍让、忘我、依顺诸品质便在爱的涵义里获得新的解释、肯定和认同。
《两个家庭》初露作家女性构想的端倪。
把女主人公安排在单门独户的新式小家庭中,并非无意之举,它意味着亚倩们已进入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作为小家庭的女主人独立承担着自己的角色命运。
浅析张爱玲小说对“五四”文学的继承与深化
浅析张爱玲小说对“五四”文学的继承与深化浅析张爱玲小说对“五四”文学的继承与深化论文关键词:张爱玲五四文学叙事背景女性悲剧启蒙传统论文摘要:张爱玲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成长起来的作家,“五四经验”永远烙印在她的心中,因此她的小说创作或隐或现地呈现着启蒙意识。
张爱玲将新文学传统隐蔽地介入到她的小说中,转化为小说的背景,侧重挖掘女性自身的劣根性来展现女性悲剧,这种创作延续并发展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一直提倡的改造社会、改造国民性的启蒙传统。
一、引言出生于20世纪20年代,活跃于40年代的张爱玲,不论是生活经历还是审美取向都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拉开了距离,但是,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成长起来的作家,这种距离并不能改变她与“五四”文学之间的关系。
正如她自己也不得不承认的:“我觉得不但我们这一代和上一代,就连大陆的下一代,尽管反胡适的时候许多青年已经不知道在反些什么,我想只要有心理学家荣格所谓民族回忆这样东西,像五四这样的经验是忘不了的,无论湮没多久也还是在思想背景里。
”[1]正如张爱玲所言,如果能从更深层次观望,我们会发现她的作品与五四文学仍然有着许多内在的承接点。
她将新文学传统隐蔽地介绍到她的小说中,转化为小说的背景;她侧重挖掘女性自身的劣根性来展现女性悲剧,这种创作延续并发展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一直提倡的改造社会、改造国民性的启蒙传统。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转为叙事背景张爱玲生活和写作的年代,距离“五四”新文化运动已过去很久了。
在张爱玲的写作中,她似乎有意无意地以一种与五四启蒙叙事以及三四十年代救亡叙事截然对立的姿态独立于世,她不可能拥有“五四”知识分子那种以理想主义为底色的精英意识和使命感,她只是将新文学小说创造出来的世界隐蔽地介入到她的小说中,转化成她笔下传奇故事发生的背景。
在《年青的时候》中,“新文学” 以一种美好纯净的象征构成了一种隐蔽性背景。
潘汝良是一名大学生,他对俄国女郎沁西亚那虚无飘渺的罗曼蒂克之爱,就像新文学小说中的世界一样,虽美好却在现实中难以立足。
张爱玲和五四女性文学的逆向写作
Reverse Writing of Eileen Chang and the May 4th
Female Literature
作者: 林幸谦[1]
作者机构: [1]香港浸会大学
出版物刊名: 职大学报
页码: 1-10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5期
主题词: 张爱玲;五四女性文学;逆向写作
摘要:张爱玲及五四时期的女作家在现实世界和个人经历中饱受压迫和摧残,五四女性文学的女性形象往往受到父系意识形态并通过模仿男性叙事而建构自身的声音,这是新旧交替之际女性突破“他者”属性所面临的被殖民、被同化的叙事危机,女性难以在错综复杂的权力结构中找到解构和颠覆的话语武器。
张爱玲的逆向写作中的女性人物却被视为真实的女性实体,其丑怪疏离、压抑疯狂并未被刻意回避而是被勇敢地重现。
张爱玲在重写女性自我的基础上,已经克服了宗法父权意图将女性作家阉割的内化心理,克服了性别错位和角色反串的制约。
张爱玲对于女性主体身份的定义与对男权法则的解码、解构的努力拓展了女性观看和书写的能力与抵抗的空间。
以张爱玲为例,谈谈古典文学资源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存在方式及其作用
以张爱玲为例,谈谈古典文学资源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存在方式及其作用张爱玲的文字是意象式文字,她擅用华美凄艳的古典意象构筑自己笔下的“荒凉之域”。
本文抽取其中的月亮、镜子、绣花鞋三个意象为代表,分析意象在张氏作品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对形成其艺术成就的突出贡献。
在这些古典味极浓的意象中,蕴含着一个现代人的思考。
(1)月亮①在代表作《金锁记》中,张爱玲对这一意象的使用达到了顶峰。
全篇九处写到月亮,或蜻蜓点水,一笔带过;或浓墨重彩,精雕细琢,将故事的悲剧性和悲剧的深刻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浸透了生命中种种不尽苍凉的情绪。
②《金锁记》开篇时写的是那个月亮,结尾时仍然是那个月亮,或许永远是那个月亮,没有完,就像小说中的故事一样没有完。
它当然也是从古以来最深刻的一出悲剧。
从唐诗宋词到现代小说,月亮这一意象完成了一次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变。
李白的“床前明月光”、“举杯邀明月”、“莫使金樽空对月”等月亮意象表达的依然是亘古不变的内涵——对宇宙时空的敬畏,对永恒的精神家园的追往。
③到了鲁迅的《狂人日记》,月亮的意象则具有了现代意义。
月亮在《金锁记》中具有象征意义,并成为人的心理世界的映照:对周围S机四伏的惶惑不安,焦虑,恐惧,因洞穿了那个貌似和谐安详的吃R世界而产生的疯狂。
张爱玲则成功地继承了鲁迅将月亮意象生发出的现代内涵,并将其尽善尽美。
就这一点而言,鲁迅和张爱玲在对月亮意象的书写上,都脱胎于古典,并被赋予现代性内涵,令月亮意象具有了开创性的隐喻义——疯狂。
(2)镜子①镜子在古典文学中也是常见的意象,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张爱玲小说主要取镜子的“易碎感”作为意象的功能意义。
镜子象征了她笔下的人物关系和人的生存处境。
将人物放置于镜子的包围之中,让人感到处处是危险——“来自生存的惘惘的威胁”,并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多层次的功能意义。
②张爱玲借镜子的意象写幻觉,时空跳跃淡入化出,剪接得不露痕迹,不仅在传统小说中不曾见到,在现代小说中亦不多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五 四 启 蒙叙 事 以及 三 四 十年 代救 亡 叙 事截 然 对 立 的姿 态独
立 于 世 ,她 不 可 能拥 有 “ 四 ”知识 分 子那 种 以理 想 主 义为 五
就 连 人 陆 的下 ~代 ,尽管 反 胡 适 的时 候许 多青 年 已经 不 知 道 底 色 的精 英 意 识和 使 命感 ,她 只 是将 新 文学 小 说创 造 出 来 的
张 爱 玲 小 说对 四’ 学 的 继 承 与 深 化 “ 五 ’ 文
。刘 臻
摘 要 : 张 爱玲作 为 “ 四 ”新 文 化 运 动之 后 成 长起 来 的作 家 , “ 四 经验 ” 永 远 烙 印在 她 的 心 中 , 因此她 的小 五 五
说创作或隐或现地呈现着启蒙意识。张爱玲将新文学传统 隐蔽地介入到她的小说 中,转化为小说的背景,侧重挖掘 女性 自身的劣根性来展现女性悲剧,这种创作延续并发展着 “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一直提倡的改造社会、改造 国
【 3】官雅娟.封锁传 奇一 一传 奇的建构 与解 构 [ .安徽 文学, 川
2 0 (8 ). 0 9,
[ 4】胡 亭 亭 .张 爱玲 的世 界 【 .杭 州 : 浙 江 人 民 出版 社 , 2 0 . M】 06 [5】吴 晓 东. “ 台” : 张 爱 玲 小 说 中 的 空 间 意 义 生 产 [ 】.现 阳 J
在 《 青 的时候 》中 , “ 年 新文 学 ” 以一 种美 好纯 净 的象
正 如张 爱 玲所 言 ,如果 能 从 更深 层 次观 望 ,我们 会 发 现 征 构成 了一种 隐蔽 性 背景 。潘 汝 良是一 名 大 学 生 ,他对 俄 国
她 的作 品 与五 四 文学 仍 然 有着 许 多 内在 的 承接 点。 她将 新 文 女 郎沁 西 亚那 虚 无飘 渺 的 罗曼 蒂 克之 爱 ,就像 新 文 学小 说 中 学传 统 隐 蔽地 介 绍到 她 的 小说 中,转 化 为 小说 的背 景 :她 侧
参考文献 :
f1] 洪国.瞬 间与永 恒一论张 爱玲 小说的 空间形式 【 董 J】.长春
( 郑雪 瑞 北京 大 学 中文 系 10 7 ) 8 1 0
早 期 的新 文 学小 说世 界 中 ,书 和 爱情 紧 密相 联 ,屡 见 不 鲜 。 可 以说 ,书 既是 爱情 的见 证 ,又 是 爱情 悲剧 中的 一个 背 景或
的空 间 、被 断绝 的时 间 中 ,她 想 说的 到底 是 什 么 ?笔 者 认 为 《 锁 》有 很 多含 义 : 一方 面 张 爱玲 给我 们 提 供 了一 个幻 想 封
师 范 学 院 学报 ( 文社 会 科 学 版 ), 2 0 , ( ). 人 06 7 【 2】冯 爱 琳 .时间 意 识 与 张 爱玲 小说 [ 】. 州 学 院 学报 ,2 0 , J 惠 0 3
民性 的启 蒙 传统 。
关键词:张爱玲
五 四文 学
叙事背景 女性悲剧 启蒙传统
一
、
引言
国 民性 的 启 蒙传 统 。 二 、 “ 四 ”新文 化 运 动转 为 叙 事 背景 五 张 爱玲 生 活和 写 作 的年 代 ,距 离 “ 四 ”新文 化 运 动 已 五 过 去 很 久 了 。在张 爱 玲 的 写作 中 ,她 似 乎有 意 无 意地 以一种
( ). 1
的空 间 以安 慰现 实 中 的人 们 ; 另一 方 面她 用 《 锁 》 让读 者 封 产 生跟 现 实 隔离 的 理想 。在 《 锁 》 中我 们 看 到 了在 现实 与 封
理 想 的冲 突 之 间 ,孤 军奋 斗 的现 代 人 的形 象 ,他 们 促 使我 们 不 断地 寻 找 现 实 中的 “ 封锁 空 间 ”。
出生 于 2 世 纪2 年代 ,活 跃于 4 年 代 的 张爱 玲 ,不 论 是 O O O 生 活 经 历 还 是 审 美 取 向 都 与 “ 四 ” 新 文 化 运 动 拉 开 了距 五 离 ,但 是 ,作 为 “ 四 ”新 文 化运 动 之后 成 长 起 来 的作 家 , 五 这 种 距 离并 不 能 改变 她 与 “ 四 ”文 学之 间 的关 系 。正 如 她 五 自己也 不得 不承 认 的 : “ 觉 得 不但 我们 这 一 代和 上 一 代 , 我
20 . 0 6
术 , 可 是 现 代 小 说 打 破 了 用 时 间 流 方 式 叙 述 的 模 式 ” 的 意
义 ,这 是 跟 传 统 小说 不 同 的 地 方 。
[ 2】吴晓 东, 《 “ 阳台”: 张爱玲 小说 中的空 间意义生产 》 , 现代 中国,第9辑 ,2 0 年7月。 07
重挖 掘 女性 自身 的劣 根 性 来展 现 女性 悲 剧 ,这 种 创 作延 续 并 发 展着 “ 四 ”新文 化 运动 以来 一直 提 倡 的 改造 社会 、改 造 五 的世 界 一样 ,虽 美好 却 在 现 实 中难 以立 足 。 《 生缘 》 中 , 半 沈 世 钧 婚后 多 年 ,仍 难 以忘怀 旧 日恋人 顾 曼桢 ,夹在 尘 封 的 《 文 学 大系 》 中 的一 封信 件 更 是勾 起 了他 的美 好 回忆 。在 新
注释:
[1]虽 然 他 认 定 时 间 的 重 要 性 ,可 还 是 说 “ 然 小 说 是 时 间 艺 虽
代 中国,20 , ( 07 9).
[6】约 瑟夫 ・弗兰克 等著 ,秦林 芳编译 .现 代 小说 中的空 间形 式 [ .北京大学 出版社 ,1 9 . M】 91 【 7]张 爱玲 . 封锁 【 A】.张爱玲 集 【 C】.北京 十月文艺 出版社 ,
在 反些 什 么 ,我 想 只要 有 心 理 学家 荣 格所 谓 民族 回忆 这样 东 世 界 隐蔽 地 介 入到 她 的小 说 中 ,转 化 成她 笔 下传 奇 故 事发 生
西 ,像 五 四 这样 的 经验 是 忘 不 了 的, 无论 湮 没 多久 也 还是 在 的 背 景 。
思 想 背 景里 。 ”I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