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2促进小康社会 经济 发展

合集下载

加快张掖全面小康进程的分析与思考

加快张掖全面小康进程的分析与思考

加快张掖全面小康进程的分析与思考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努力实现张掖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摆在张掖市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面前的重大战略任务。

为了全面反映张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展情况,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我们对张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

总体认为,张掖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稳步推进,但要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依然面临巨大的困难与挑战。

一、张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情况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测算,2010年张掖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实现程度为64.8%,比全省62.7%高2.1个百分点,比西部平均水平69%低4.2个百分点,比全国80.1%低15.3个百分点。

张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实现程度居全省第5位。

从六大项指标的实现程度看,经济发展的实现程度为53.2%、社会和谐60.8%、生活质量72.6%、民主法制96%、文化教育53.7%、资源环境69.8%。

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1、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张掖市积极应对加快发展和经济环境复杂严峻形势的挑战,立足区域战略定位,创新完善发展思路,抢抓机遇,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实现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2010年生产总值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212.7亿元,同比增长11.5%。

2010年张掖经济发展实现程度为53.2%。

反映经济发展的5项监测指标中,人均GDP实现程度46.2%,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实现程度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实现程度70.4%,城镇人口比重实现程度58.3%,城镇登记失业率实现程度达到100%。

2、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2010年张掖社会和谐实现程度为60.8%。

反映社会和谐的5项监测指标中,基尼系数实现程度57.8%,城乡居民收入比实现程度达到100%,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实现程度66%,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实现程度达到100%。

2024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逐步实现

2024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逐步实现
推进干部交流轮岗
实施干部交流轮岗制度,促进干部在不同岗位和地区间的交流锻 炼,增强干部队伍的活力和整体功能。
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建立健全干部考核评价机制,鼓励干部敢于担当、积极作为,营 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反腐败斗争形势分析及应对策略
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01
要清醒认识当前反腐败斗争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保持
数字经济发展
互联网内容建设
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 体布局,建设数字基础设施,推动数据资 源开发利用和保护。
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 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06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引领
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
各级党组织要切实担负起管党治党的主体责 任,把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贯穿到党的建设 各个方面。
严明党的纪律
坚持党的纪律面前人人平等,严格遵守党的各项纪律规定,对违反 纪律的行为严肃查处。
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鼓励党员干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敢于揭露和纠正自身的缺点和 错误,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THANKS
感谢观看
通过各类媒体、文化活动等途径,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各领域、各环节,推 动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 制。
示范引领和实践养成相结合
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广泛开展道德实 践活动,引导人们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理解和认同。
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要突破, 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创新主体活力充分激发,企业 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者:暂无来源:《新长征》 2015年第12期到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

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是在两个时期的背景下确定的。

一是今后5 年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规划。

小康目标到现在已经是最后 5 年了,所以“十三五”规划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或者说是纲领性文件,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线图。

二是“十三五”规划将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后编制的第一个5 年规划,所以这5 年规划也就是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个重要规划,到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2050 年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是中国梦的具体体现,“十三五”时期是百年大业最关键的冲刺5 年。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

全面小康不仅要追求发展的速度,更要强调发展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同时,这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要让包括贫困人口在内的更广大的人民群众都能感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

因此,这也是国家治理理念现代化的重大推进。

“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同志在20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任务的形成,经历了几代领导人的发展,从改革开放之初提出小康之家、小康水平,到2000 年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仍不全面、低水平、不平衡。

2002 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正式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民的小康社会,其维度不仅包括经济、政治,也包括生态环境文明等多方面。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成功地迈上了三个大的台阶,即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作者:暂无来源:《实践·党的教育版》 2020年第6期习近平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4月22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

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

自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提出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以来,经过几代人一以贯之、接续奋斗,总体而言,我国已经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成效比当初预期的还要好。

作出这个重要判断,是有充分依据的。

——从综合发展指标看,我国经济实力大幅跃升,2018年经济总量9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折合约9770美元,在中等收入国家中位居前列。

从人类发展指数看,2017年在世界189个国家和地区中我国排在第86位。

我国城镇化率接近60%,高于中等收入国家52%的平均水平。

——从人民生活水平看,党的十八大确定的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番目标,可以如期实现。

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到2018年底农村贫困人口还有1660万人,2012年底以来累计减少8239万人,成效举世公认。

我国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如以家庭年收入10万元至50万元作为标准,已超过4亿人。

2018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占居民消费支出比重)已降至28.4%。

家电全面普及,汽车快速进入寻常百姓家,2018年全国居民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为33辆,高于新加坡和香港;住房条件显著改善,2017年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为36.9和46.7平方米,高于一些发达国家。

——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看,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正在由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毛入学率2018年已达48.1%。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均预期寿命2017年达76.7岁,比世界平均预期寿命高4.2岁。

我国农村居民接入电力的比例为100%(2016年),饮用安全水源的人口比例达95.8%(2015年),均远高于87.4%和71%的世界平均水平。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1. 引言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经济建设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

经济建设的目标是以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为核心,实现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包括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政策措施以及取得的成就。

2. 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战略方针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战略方针包括了多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如下:2.1 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基本方向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2 创新驱动和科技引领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要以创新驱动和科技引领为核心,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创新,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国家竞争力。

2.3 优化产业结构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要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转变,提高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能源、通信等方面,提高国家整体发展水平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程度。

3.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政策措施为实现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具体如下:3.1 扩大内需中国政府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扩大内需,增加居民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3.2 加强创新驱动中国政府鼓励创新创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3.3 促进区域发展中国政府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通过发展区域经济,实现全国各地区的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3.4 推动绿色发展中国政府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成就经过持续的努力,中国在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具体如下:4.1 经济增长的稳定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并在全球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长,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16项指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16项指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16项指标(新华网2004-03-11 16:14:54 )来源:经济参考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十一.五”计划基本思路研究课题组:李善同侯永志孙志燕冯杰内容提要: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及其目标确定的原则,建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和制度四个方面的16项指标,经济方面4项指标,社会方面7项指标,环境方面3项指标,制度方面2项指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现代化建设第三个战略阶段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发展阶段。

其目标的确定,必须符合最新的发展理念,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体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要求,借鉴国际经验,以及体现综合性、简洁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

鉴此,我们建议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和制度四个方面共16项指标。

在经济主题方面,有4项指标;在社会主题方面,有7项指标;在环境主题方面,有3项指标;在制度主题方面,有2项指标。

经济主题第一项指标:人均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反映的是一定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

根据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

实现这一目标,GDP必须保持年均7.2%的速度。

根据改革以来的历史经验以及对经济增长的有关预测,这一目标是可能实现的。

1980-2000年,GDP年均增长9.7%。

考虑到增长条件的变化,未来20年,GDP增长速度可能达不到这样的水平。

但是,保持GDP年均增长7.2%左右是完全有可能的。

综合考虑,我们建议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人均GDP目标设定为25000元。

按照汇率法计算,这一水平相当于现在的3000美元左右。

考虑到通货膨胀和美元币值变动等因素,2020年,人均GDP可能在4000到5000美元之间。

第二项指标:非农产业就业比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是一条普遍的规律。

1980-2000年,劳动力向非农转移年均0.94个百分点。

我国的政党制度

我国的政党制度
坚持以人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主体地位、 发挥首创精神、保障人民权益、共同富裕、全面发展、 共享成果。
(2013石质检二) 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十八大为什么 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 番”的新目标。(12分) (1)地位、执政方式、作用(调动、小康)(4分) (2)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当前我国所有问 题的关键。提出新目标,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党和国家做出重大决策的一般程序及体现的道理:
①中共提出建议--------中共的地位+领导方式
②民主党派参与协商----政党制度名称、内容1、 参政基本点 ③国务院编制草案------国务院的性质、职能; ④形成决议后交全国人大审议---全国人大的性质、职权
+国体、政体;
⑤人大审议时政协参与协商----政协的性质、职能、 人民民主的特点;
2、人民政协
(1)性质:3是(≠国家机关,不能履行政府职能) (2)构成:≠民主党派; 推荐产生≠选举产生;
(3)主题:团结和民主(≠科学、发展、民生 )
(4)职能:记准、区分(形式 时间 主动性) 1)政治协商:开会讨论;决策前、执行中 (被动) 2)民主监督:批评、建议、提意见;执行、工作情况 3)参政议政:调查报告、提案、建议案;(主动性) 4)注意细节:①与人代会职权、人大代表权利区分开 ②体现民主政治建设; 【运用:行为主体是政协时:先具体,再宏观;
高频易错点 1、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2、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进行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3、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4、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 5、人民政协是多党合作的国家机构,以团结和发展为主题 6、政协具有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政治协商的政府职能 7、我国实行共产党领导、民主党派合作的多党制 8、中共作为执政党,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处于最高地位 9、党中央是最高国家权力中心,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是 其执行机关 10、中共要坚持科学执政的基本方式,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 11、中共提出的方针政策要经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上升 为国家意志 12、中共与人大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是上下级关系。 13、民主党派参与党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 14、政协代表人民的利益行使国家权力 15、政协对党和政府的监督具有法律效力

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

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

历年中央“一号文件”回顾来源:中国广播网 2010年02月01日2004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下发,被人们称为“高含金量”的一号文件。

文件的主旨: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并提出了“少取、多予、放活”六字方针。

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下发。

文件要求,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00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全面部署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方面工作。

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

文件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200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下发。

《意见》四大亮点: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继续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提高农村生产和农村生活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农村体制建设和组织建设。

2009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下发。

文件分为“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支撑和服务体系”、“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五部分,重点突出农业发展与促进农民增收。

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2010年1月4日 11:282009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当我们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上回眸时看到,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内容是立足强农惠农,着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这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第5个关注“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是改革开放以来第10个中央一号文件。

2024年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年份

2024年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年份

科技创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推动 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应对挑战和机遇的策略和措施
深,提升产业竞争力
扩大开放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加大扶贫力度,确保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实现
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未 来展望
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和愿景
全面小康社会对全球发展的贡献和影响
促进全球经济增 长:全面小康社 会的实现将释放 巨大的消费潜力, 为全球经济增长 提供动力。
推动全球可持续 发展:全面小康 社会注重绿色发 展、循环发展和 低碳发展,为全 球可持续发展提 供借鉴。
增进国际交流与 合作:全面小康 社会建设过程中, 中国将进一步扩 大开放,加强与 世界各国的交流 与合作。
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
提出时间:1979年,邓小平首次提出“小康”概念
定义:小康社会是指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的基础上,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安 居乐业的状态
发展阶段:总体小康、全面小康、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实现现代化
意义:全面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阶段性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迈向全面小康社会面临 的挑战和机遇
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产业结构调整困难 人口老龄化加速
经济发展: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带来 巨大的经济机遇
机遇和优势
国际合作: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有利 于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社会进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促进 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
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
促进经济发展: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保障人民权益:全面小康社会注重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全面检查小康社会即兴评述

全面检查小康社会即兴评述

全面检查小康社会即兴评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

改革开放以来,党使用“小康”概念来确立发展目标,将老百姓过好日子的朴素愿望与国家的发展进程联系起来,把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小康”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受到历史条件限制,这种追求长期以来并未实现。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人民逐步改变了国家“一穷二白”的局面。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

此后,小康内涵不断丰富,目标不断聚焦,从“实现温饱”到“小康生活”,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持续加强。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惠及十几亿人口,2 020年,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确定的消除贫困目标,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贫困问题,实现了从贫穷、温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大飞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价值目标追求,重视教育、医疗、就业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增强了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既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也是对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目标。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就提出为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探索国家建设道路过程中形成“四个现代化”思想。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认为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必须经过分阶段、长时期的努力实现现代化。

伴随着科学制定和完善现代化发展目标,小康社会蓝图逐渐绘就。

党的十二大首次将小康作为主要奋斗目标。

党的十三大确定“三步走”战略,将实现小康列为第二步目标。

新世纪前夕,我国实现了人民生活总体小康,完成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成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成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成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成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要目标。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我将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估和探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成绩。

一、经济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的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再次,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大幅扩大,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家之一。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中国的经济建设成绩斐然,为全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二、社会建设另中国在社会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中国的基本公共服务覆盖范围大幅扩大,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改善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

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覆盖面逐步扩大,为全国人民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再次,中国的城乡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中国的社会建设成绩斐然,为全国人民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

三、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治理大气、水污染等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

中国的生态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

再次,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全社会绿色发展意识不断增强。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成绩斐然,为全国人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态环境。

四、国家治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中国的国家治理水平显著提高。

中国的政府效能不断提升,为全国人民提供更加高效的公共服务。

中国的依法治国水平显著提高,社会治安得到有效维护。

再次,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成为全球性大国的影响力和制高点。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D的十六大提出的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

依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1],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和各地统计研究部门对2000年~2022年全国及各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进行了统计监测。

结果标明,过往的十年中,在D中心、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努力克服了严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生产本钞票上涨、“非典〞疫情、罕见的冰雪灾难与大地震、泥石流,以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等众多不利因素的碍事,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开发,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建设与自然环境保卫态势良好。

全国及各地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展顺利,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59.6%提高到2022年的80.1%据最新统计数据分析,2022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2]抵达80.1%,比2000年提高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个百分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六大方面:经济开发、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的实现程度都有较大的提高〔见表1〕。

表1:2000-2022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在六大方面的实现程度76.1%“经济开发〞包括人均GDP、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和失业率〔城镇〕五项监测指标,要紧反映经济方面的开发情况。

据监测,2022年中国在经济开发方面的实现程度为76.1%,比2000年提高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个百分点。

从五项监测指标来瞧,2022年人均GDP抵达29992元〔当年价〕,按可比价格计算,是2000年的倍,十年间年均增长9.8%,实现程度首次超过60%,抵达64.0%;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抵达1.76%,比2000年的0.90%几乎翻了一番,实现程度为70.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抵达43.1%,比2000年的39.0%上升了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86.2%;城镇人口比重抵达49.95%,比2000年的36.22%上升了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83.3%;失业率一直维持在目标范围内,实现程度为100%。

请简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

请简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

请简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重要目标,旨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国家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991年)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中国社会主义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这一时期,中国开始推行改革开放政策,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

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改革成为关键的一步,农村的土地私有化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释放,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加快发展速度(1992年-2012年)在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后,中国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步伐。

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快速发展的经济实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支撑。

此时期,中国政府大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条件。

中国还致力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推动社会发展和技术创新。

第三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3年-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定于2010年中共中央提出。

这一阶段,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结构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社会民生领域得到进一步改善,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

中国还加大了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摸索到加快发展,再到全面推进的阶段。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努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结果,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和潜力。

作为一名写手,我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追求发展、改革创新的过程,既要在经济发展上取得成绩,也要关注社会民生,注重可持续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综合性的目标,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和贡献。

乡村振兴1248体系

乡村振兴1248体系

乡村振兴1248体系乡村振兴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旨在振兴和发展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

乡村振兴体系是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础,包含了一系列有机衔接的重要内容和支撑体系。

乡村振兴体系的构成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解读。

首先,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包括了农业产业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培育、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一系列措施。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乡村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农民增收致富。

其次,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体系的重要内容。

这包括了农村道路、供水、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服务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第三,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是乡村振兴体系的重要支撑。

这包括了村级组织建设、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农村法治建设等。

通过完善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等治理机制,提高农村治理能力和水平,实现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最后,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体系的重要内容。

这包括了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乡村旅游开发、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等。

通过传承乡土文化、挖掘乡村特色,培育乡村文化产业,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精神文明水平,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体系的落实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各方共同参与。

政府应制定健全相关政策和规划,提供政策支持和公共服务;市场应发挥决定性作用,培育乡村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应加强组织力量,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建设。

乡村振兴体系的实施对于中国的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全面推动乡村振兴体系,可以加快农村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民共同富裕。

两利四率目标 -回复

两利四率目标 -回复

两利四率目标-回复【两利四率目标】是指中国国家发展的宏观目标,主要包括实现两个基本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人民获得更多实惠、经济高质量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型工业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

下面我将逐步回答这个主题,详细介绍每个目标的具体内容及其重要性。

首先,实现两个基本现代化是指在经济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基础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经济现代化是指实现国民经济高度发展,国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指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全面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代化的国家。

实现两个基本现代化既是我国的迫切需要,也是广大人民的强烈期望,对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其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实现两个基本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建设,在国家治理、社会制度、国家核心竞争力等方面不断提高。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核心是要坚持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的建设质量和能力。

人民获得更多实惠是实现两利四率目标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

这包括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加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做好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工作,不断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指在提高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

这要求我们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加大绿色发展力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通过改革完善供给结构,提高供给品质和效率。

这需要通过推动产业升级、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等一系列措施,优化供给结构,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

新型工业化推进是指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推动工业化进程。

这要求我们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提高产业链和价值链水平,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实现我国的高端制造。

电网发展十五规划

电网发展十五规划

凤阳供电公司“十一五”农网规划凤阳供电公司二○○六年六月目录前言第一章地区基本情况1.1 自然地理条件及资源概况1.2 社会发展现状1.3 国民经济发展现状第二章农网概况2.1 农网现状及分析2.1.1 大电网简介2.1.2 农网现状2.1.3 需求现状2.1.4 农村电力供应现状2.1.5 调度、通信与自动化现状2.1.6 无功补偿现状2.1.7 运营概况2.2 存在主要问题第三章农村(农网)电力需求预测3.1 农村经济发展规划3.2 农村(农网)电力需求历史分析3.3 用电需求预测3.3.1 影响农村电力市场因素3.3.2 预测方法3.3.3 预测结果第四章农网规划4.1 农网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4.1.1 农网规划指导思想4.1.2 农网规划原则4.1.3 农网规划一般要求4.1.4 农网规划技术原则4.2 农网规划目标4.3 电力平衡4.4 变电站布点规划4.4.1 分区原则4.4.2 分区电力平衡4.4.3 变电站建设方案4.5 高压配电网规划4.6 35KV变电站改造规划4.7 短路电流计算4.8 35KV项目汇总及资金估算4.9 中压配电网规划4.9.1 中压配网规划4.9.2 低压配网规划4.10 无功补偿规划4.10.1 变电站无功补偿规划4.10.2 10KV线路无功补偿规划4.10.3 配电台区无功补偿规划4.10.4 无功补偿项目汇总及投资估算4.11 调度通信自动化规划4.11.1 通信规划4.11.2 自动化规划4.12 远景展望4.13 网架评价第五章投资估算5.1 经济指标5.2 投资估算第六章农网投融资规划及经济性分析6.1 农网投融资现状6.2 投融资机制现状及存在问题6.3 投融资规划6.3.1 农网投资需求6.3.2 农网投资来源分析6.3.3 农网投融资规划6.4 财务评价6.5 敏感性分析6.6 小结第七章结论与建议7.1 基本结论7.2 建议前言1 任务依据: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农电管[2005]51号《关于印发<农网规划内容深度规定及规划范本>的通知》和安徽省电力公司皖电农[2005]560号《关于修订“十一五”农网发展规划的通知》要求,重新修订了《凤阳供电公司“十一五”农网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32121发展目标

32121发展目标

32121发展目标摘要在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32121发展目标旨在通过促进经济发展、保护环境、改善社会公正和促进全球合作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详细探讨32121发展目标的定义、原因、意义以及实施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一、定义1.1 什么是32121发展目标32121发展目标(32121 Development Goals)是指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公正、全球合作和可持续发展五个方面的目标。

具体为:3%的经济增长率、2%的环境压力减轻、1%的社会公正提升、2%的全球合作增强、1%的可持续发展实现。

1.2 目标背后的意义•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对于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改善民众生活水平。

•环境保护: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挑战,保护环境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健康至关重要。

•社会公正:公平和正义是社会的基石,减少贫富差距和促进社会公正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全球合作:全球问题需要全球解决方案,加强国际合作和构建合作性国际秩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目标,既要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又要保护好未来世代的利益。

二、原因分析2.1 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影响全球化和科技进步使得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经济、环境、社会和政治问题已经超越国界。

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变得越来越重要,32121发展目标的提出也是对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回应。

2.2 发展不平衡和环境危机的威胁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贫困问题严重,经济不平衡导致社会不稳定。

同时,环境问题也愈发严峻,气候变化、资源枯竭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3 持续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全球各国和地区已经意识到,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要考虑生态环境和社会公正。

发展需要建立在可持续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并为后代留下更好的世界。

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思路 加速农村小康社会建设

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思路 加速农村小康社会建设

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加速农村小康社会建设
董跃民
【期刊名称】《学习论坛》
【年(卷),期】2003()11
【摘要】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是党中央就"三农"问题给我们提出的明确任务.党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我们每一个关心、研究和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都应当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谋求发展农村经济的新途径,寻求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
【总页数】1页(P44-44)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村小康建设;中国;城乡统筹;“三农”问题;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
【作者】董跃民
【作者单位】中共许昌市委党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3.8
【相关文献】
1.深入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创新农业和农村工作思路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 [J], 张松岭
2.关于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速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思考 [J], 黄明光;董媛;
3.关于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速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思考 [J], 黄明光;董媛
4.创新思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 [J], 李睿
5.创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的新探索——读《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评价体系研究》 [J], 张全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加快河南城镇化进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河南城镇化进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河南城镇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田合生
【期刊名称】《学习论坛》
【年(卷),期】2004()11
【摘要】河南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水平 ,制约着“三农”问题的解决和河南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

河南应从省情出发 ,大型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三头并举”、共同发展 ,以产业兴市为基础 ,搞好配套改革 ,注重整体规划 ,抓住“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历史机遇 ,促进河南经济快速协调发展 ,走出自己特色的城镇化建设道路 ,早日实现河南小康社会目标。

【总页数】3页(P78-80)
【关键词】城镇化;工业化;“三头并举”;产业兴市;中原城市群
【作者】田合生
【作者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1.1
【相关文献】
1.创新思路加快发展全面加快小康社会进程--云南省宣威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思路和创新实践 [J], 朱兴友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加快城镇化进程--基于河北省城镇化的调查分析 [J], 王文录
3.加快青海城镇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J], 盛国滨
4.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为解决“三农”问题服务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服务——建设部提出今后村镇建设将重点抓好几项工作 [J], 本刊记者;
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下)加速城镇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
三大产业在各国GDP中所占的比重(%)
第一产业 第二产 (广义农业) 业 第三产业
(广义服务 业) (广义工业)
高收入国家
中等收入国 家 低收入国家 我国

13
33
37
64
50
32 14.6
37 52.2
31 33.2
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我国离工业化还有多远
从就业和城镇 化指标看,我 国的工业化之 路才刚刚走了 一半左右。
我国离工业化还有多远
从就业和城镇 化指标看,我 国的工业化之 路才刚刚走了 一半左右。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我国离工业化还有多远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 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江泽民 2006年1月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建 设创新型国家,并把”创新型国家”作为我国发展的战略.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条道路、一个方针、三个转变
一条道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个方针: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 方针
对面开来的两辆汽 车平安驶过,没有 事故,没有损失, 也没有产生GDP
这两辆汽车发生刮蹭, 这两辆汽车猛烈相 发生小事故,造成轻 撞,发生大事故, 微损失,两车修理创 两车报废,再造两 造GDP2000元 车创造GDP20万元
材料一:某地区砍伐大片森林,制作家具,然后投放市场销售, 这个地区的GDP因此增长了。但是,砍伐森林导致资源减少、水 土流失和洪水泛滥,甚至使人们失去家园和生存空间。
第一个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
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三大产业在各国GDP中所占的比重(%)
第一产业 第二产 (广义农业) 业 第三产业
(广义服务 业) (广义工业)
高收入国家
中等收入国 家 低收入国家 我国

13
33
37
64
50
32 14.6
37 52.2
31 33.2
案例:全球四分之一的笔记本电脑和三分之一的数码相机 是我国苏州生产的,然而每销售一台电脑我们要给英特 尔几十美元,微软几十美元,中国人自己赚的大概只剩 10个苹果的钱。生产一台DVD,我们的利润只有1-2美 元。生产一件MP3,我们的利润只有一美元多。 原因在哪里?
案例:全球四分之一的笔记本电脑和三分之一的数码相机 是我国苏州生产的,然而每销售一台电脑我们要给英特 尔几十美元,微软几十美元,中国人自己赚的大概只剩 10个苹果的钱。生产一台DVD,我们的利润只有1-2美 元。生产一件MP3,我们的利润只有一美元多。 原因在哪里? ——缺”芯”。没有专利,没有核心技术,我们只能受 制于人,只能赚取可怜的加工费,而将绝大部分利润 奉送那些掌握专利技术和行业标准的的发达国家.
探究:看漫画并结合材料一,思考讨论:这种GDP增 长,对改善人民生活、国家发展有益吗?为什么?
谈谈你读以上漫画的感想?
猛兽般的洪水!
过度砍伐
土地沙漠化
水污染
白色污染
沙尘暴
GDP作为衡量一国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 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发明之一” 。
但是GDP远非“完美”——— GDP,不能直接反映老百姓人均实际收入
第二个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1985-2000年的15年是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期,GDP的 年均增长率为8.7%。但是,高增长的代价是巨大的,粗放 扩张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能源浪费大、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 日益凸显。据有关研究机构计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 每年由生态和环境破坏带来的损失占GDP的比重达到8% 以上。 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 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比美国、欧盟、日 本、印度分别高2.5倍、4.9倍、8.7倍和43%。当前我国GDP 每增长一个单位,所消耗的能源、水和原材料的用量是世界 平均水平的4-5倍。 我国每万元GDP消耗的钢材、铜、铝、铅、锌分别是 世界平均水平的5.6、4.8、4.9、4.9和4.4倍
GDP,不能有效显现环保的品质指标
GDP,更不能反映出人类为经济增长而付出的代价 GDP没有告诉我们,青山绿水又浊了几多?土地资源又 没了几顷?朴朴古貌的老弄幽巷又少了几条?
绿色GDP
GDP总量-(环境资源成本+环境资源保护服务费用)
片 面 追 求 经 济 快 速 增 长
一系列社会问题
资源短缺
环境污染
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 发展和 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 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 节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 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 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 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 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 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 续发展。
【 重点难点】
1、贯彻落实树立科学发展观 (重点) 2、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难点)
一、贯彻落实树立科学发展观
1.必要性(为什么) 2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第一要义
核心
基本要求 根本方法
(是什么)
二、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怎么做)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发 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材料一: 发达国家三大产业在GDP的比重是:三、二、一 我国三大产业在GDP的比重是: 二、三、一 我国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三大产业的关系还不协调。 材料二: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21.7%, 增加到2006年的40.7%;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 的63.8%,下降到2006年的38.9%。 材料三: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为2.26 万亿美圆,约占世界生产总值的5%;当年,我国消耗石油3亿吨, 约占世界消耗量的7.8%;消耗原煤21.4亿吨,约占世界消耗量的 39.6%;消耗粗钢3.5亿吨,约占世界消耗量的31.8%;消耗水泥 10.5吨,约占世界消耗量的47.7%。 请问以上材料给我国建设有什么启示?
把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坚 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 路作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大举措。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把深化改革、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断优 化发展环境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途径。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二、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怎么做)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 续发展能力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思考:漫画与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以畅销全球的芭比娃娃为例,美国商务部的数 终消费者手中时总共增值9.34 美元。“中国制造”在这块全球增值的大蛋糕中只 分得了0.35美元,占不到4%,而美国的玩具厂商和 零售商得到的却是“中国制造”的23倍。
生态破坏
树 立 科 学 发 展 观
一、贯彻落实树立科学发展观
1.必要性(为什么)
第一,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 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二, GDP增长并不一定带来社会财 富增长。片面追求GDP增长会带来一系 列的社会问题,如资源短缺、环境污 染、收入差距拉大等。
汉寿一中 袁小英 制作
题解: 又好又快 “好”在“快”前:体现中国经济增长 思路的变化,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将 更加重视质量和效益,把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节约用地会放在更突出的 战略位置,并强化节能降耗和污染减 排指标的约束。
【学习目标】
1、理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 性;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2、理解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 要措施要求。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什么)
发展 以人为本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全面协调可持续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 统筹兼顾
全 面 发 展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 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 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 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 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三个转变 A.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 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B.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 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C.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 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从就业和城镇 化指标看,我 国的工业化之 路才刚刚走了 一半左右。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党的十六大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促进 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 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投资、消费和净出口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 车”,但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主要依 靠 投资和出口拉动,最终消费的贡献则较小。 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 21.7%,增加到2006年的40.7%,消费对经济 增长的贡献率,由由2000年的63.8%,下降到 2006年的38.9%。 2000―2006年,我国最终消费率由61.1%下降 到50%,7年平均消费率为55.73%,比世界 77%―79%的平均消费率低20多个百分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