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教学案例
《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教学设计
《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明确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关注并认同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了解我国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的举措,自觉投身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行动中。
二、教材分析1.程标准对本框的基本要求:阐明科学发展观的含义;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理解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2.本节的教学内容是必修1《经济生活》第十一“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的第二框题,讲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必须以什么样的发展观及战略作指导。
这一框分为两目,第一目“树立科学发展观”,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发展观。
第二目“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目的是使学生对我国如何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及走什么样的经济发展道路有明确认识。
3.《义务教育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九“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第二目“同绘小康蓝图”,涉及以下内容:一是认识我国人民的生活实现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及其深远意义;二是理解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三是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这些内容与第十一第一框的内容大体相同。
三、学情分析1.学生在九年级思想品德中已经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所了解。
2.学生学习本时可能对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要求了解不多,在理解相关理论方面有一定的困难。
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理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科学发展观分析和看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已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建设全面小康贡献力量。
《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教学设计
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能够:1.理解小康社会的概念及其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2.掌握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的策略和途径;3.分析小康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挑战和机遇;4.运用所学知识,提出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举措。
二、教学内容1.小康社会的概念和特征;2.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3.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的策略和途径;4.小康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5.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举措。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什么是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与哪些因素有关?•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是什么?第二步:讲解小康社会的概念和特征(20分钟)在本部分,教师可以利用PPT和课件等教学辅助工具,向学生介绍小康社会的概念和特征。
教师重点强调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对于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性,以及小康社会的特征包括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实现等。
第三步:探讨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30分钟)在此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教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探讨政府的宏观调控、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开发等因素对于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四步:分析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的策略和途径(30分钟)在本部分,教师可以介绍并讲解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的策略和途径。
教师可以通过列举实例、引用相关数据等方式,向学生展示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
第五步:讨论小康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20分钟)在此环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小康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教师可以分配学生阅读相关文献和报告,或提供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学生可以就政治、经济、环境等方面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分析。
第六步:总结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举措(20分钟)在此环节,教师总结前面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提出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举措。
《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教学设计人教版
《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教学设计设计者:(315300)慈溪市育才中学孙克友一、设计思想:1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2回归生活世界,追求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课程生态观。
二、教材分析:“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是新教材高一《经济生活》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的第二框题,属于必修课内容。
本框题由两个目题构成:一是树立科学发展观,二是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其主要内容是阐明科学发展观的涵义和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在新教材内容编排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框题是根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进行编写的,在新教材中有着重要地位,且对我们的经济生活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和教育意义。
同时对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对学生树立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
因此,此框题在新教材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新教材的教育目的和归宿。
三、学情分析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和状况:第一,学生已经学习了本课题的第一框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了解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是什么,而本框题则是进一步学习为什么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怎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小康社会经济的发展方面的内容。
因此,学生已经有相应的知识铺垫,具备学习相关知识基础。
第二,高一学生具备一定的经济生活常识,有一定的社会经济生活阅历,通过近一个学期的经济生活知识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经济生活基础知识,了解了一定经济发展运行的常识,为本框题的学习准备了一定的经济常识和知识的基础。
第三,高一学生拥有一定经济生活体验,具备一定的信息收集和筛选能力、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具备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对问题的一定的探究能力,伙伴合作能力;具备初步的现代信息技术。
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①学生的心理包括情感、意志、注意、思维、能力、气质与性格等。
高一的学生生活中已经遇到了我们经济的发展与能源高消耗、资源缺乏,环境的恶化相伴的社会问题,更是切身体会到了学生学习生活中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矛盾问题。
高一年级新教材教案: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的教案
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的教案
1.学习目标:树立科学发展观
2.重点: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3.难点:如何实现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4.关键词:以人为本、协调发展、五个统筹
5.基本概念:信息化、高新技术产业、城镇化
教学过程:
通过书本P103页上的材料分析我国在过去的经济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以此导入新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来促进小康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1、让学生掌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2、通过银川市未来发展目标和张家港的发展分别分析科学发展观的四方面内容。
3、学生通过阅读书本了解科学发展观的目的
二、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重点)
这个部分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何促进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让学生发表个人的观点,然后老师根据学生的观点主要归纳总结出四个方面的解决方法:
1、优化产业结构(通过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院士徐匡迪的演讲得出优化产业结构的必要性)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仪征市沿江开发总体构想为例子),在这个部分让学生了解信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这两个概念。
3、统筹城乡发展(以我市的统筹城乡的发展为例),在这个部分让学生了解城镇化这个概念。
4、统筹区域发展(教师可以举例东西部地区的差异从而让学生更加了解统筹区域发展在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中的重要性)
三、对本节课做一个归纳总结。
《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教学设计.doc
《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教学设计《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屮明确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关注并认同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了解我国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的举措,自觉投身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行动中。
二、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对本框的基本要求:阐明科学发展观的含义;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理解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2.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必修1《经济生活》第十…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的第二框题,讲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必须以什么样的发展观及战略作指导。
这一框分为两目,第一目“树立科学发展观”,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发展观。
第二目“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目的是使学生对我国如何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及走什么样的经济发展道路有明确认识。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九课“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第二目“同绘小康蓝图”,涉及以下内容:一是认识我国人民的生活实现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及其深远意义;二是理解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三是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这些内容与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大体相同。
三、学情分析1.学生在九年级思想品德课屮已经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所了解。
2.学生学习本课吋可能对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要求了解不多,在理解相关理论方而有一泄的困难。
四、教学口标知识目标: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理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科学发展观分析和看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案
高一政治第四单元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案市二中政治组:韩春萍2005 . 8 一.教学内容: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2.促进小康社会经济的发展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同学们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性及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具体目标,并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了解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2.价值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和活动,使同学们感受到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活动中去。
三.教学重点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2.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四.教学难点对科学发展观涵义的全面理解以及在经济发展中如何真正贯彻科学发展观。
五.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
制作多媒体课件,收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巨大变化的具体材料和数据,增强教学的说服力。
2.图示片面发展观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强调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感和必要性3.展示有关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等现代产业兴起和发展的材料,树立学科学、学文化的意识学生准备:预习本课内容,分小组对课本中的有关提问进行准备,并通过网络、图书查阅和收集有关材料,作好发言准备。
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过程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1课时)1.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请同学们结合课本中的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三个问题,从而导入新课,而巨大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党提出的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中共十三大正式制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2000年),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案
高一政治第四单元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案市二中政治组:韩春萍2005 . 8 一.教学内容: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2.促进小康社会经济的发展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同学们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性及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具体目标,并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了解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2.价值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和活动,使同学们感受到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活动中去。
三.教学重点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2.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四.教学难点对科学发展观涵义的全面理解以及在经济发展中如何真正贯彻科学发展观。
五.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
制作多媒体课件,收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巨大变化的具体材料和数据,增强教学的说服力。
2.图示片面发展观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强调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感和必要性3.展示有关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等现代产业兴起和发展的材料,树立学科学、学文化的意识学生准备:预习本课内容,分小组对课本中的有关提问进行准备,并通过网络、图书查阅和收集有关材料,作好发言准备。
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过程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1课时)1.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请同学们结合课本中的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三个问题,从而导入新课,而巨大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党提出的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中共十三大正式制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2000年),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和意义。
2.掌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3.分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条件和挑战。
4.讨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路径和策略。
二、教学内容2.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和意义1.小康社会的定义和内涵。
2.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和意义。
2.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1.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的主要内容。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的重要意义。
2.3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条件和挑战1.分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条件。
2.面临的经济挑战及应对策略。
2.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路径和策略1.选择合适的经济发展路径。
2.实施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策略。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目标和指标。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和引入介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和意义,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激发思考。
3.2 学习和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及其重要意义,分析实现这些目标所需的经济条件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应对策略。
3.3 总结和归纳让学生总结和归纳所学内容,理清思路,并对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路径和策略提出自己的看法。
3.4 讲评和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讲评和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解答疑惑。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法:通过讲解、示范和讨论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互动交流。
2.分组讨论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3.问题解决法: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讨论、互动和总结,教师对学生进行实时评价,评估学生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评价方式可以包括口头评价、书面评价和小组评价等。
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策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优秀教案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一、课标与教学要求:课程标准:描绘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阐明科学发展观的涵义;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教学要求:知识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的知识(1)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
(3)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的后果。
(4)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知识(1)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3)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4)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5)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的问题(1)结合我国及本地经济建设的现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
(2)结合典型事例,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二)、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全面的、联系的眼光与科学发展观分析问题,看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1、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但是,我们目前的小康仍然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为此,我党提出,抓住这二十年大好的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通过分析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应当使学生认识到事物是在不断发展的,是在不断前进的。
2、结合我国经济发展与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以GDP的增长作为衡量工作成就的唯一指标,忽视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收入差距等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应当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现代化建设和实际工作;认识到事物之间都是普遍联系的,只强调GDP的增长,忽视其他方面,会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高一政治教案第二框 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doc
第二框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教学目标】识记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后果,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及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教学重难点】全面理解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方法】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教学设计】一、树立科学发展观1、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危害迎面而来的两辆汽车平安驶过,没有事故,没有损失,也没有产生GDP:如果这两辆—汽车发生刮蹭,发生小事故,造成轻微损失,两车修理创造GDP2000元;如果这两辆汽车猛烈相撞,发生大事故,两车报废,会创造GDP20万元。
请思考从这个例子来看,GDP增长了吗,社会财富增加了吗? (GDP增长了,社会财富没有相应增加,因为GDP的增长是以汽车高速行驶造成的损失带来的,GDP的增长甚至与汽车事故造成的损失相抵消。
)某地区砍伐森林使人们失去了家园和生存空间。
这种GDP增长,对改善人民生活、国家的发展有益吗? (无益,因为片面的经济增长,没有实现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
可能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GDP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发明之一”。
GDP是衡量一国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
但是GDP远非“完美”。
比如昆明的滇池近几十年来污染严重,周围的农田、化工厂是主要污染源。
如果将这些农田和化工厂几十年来的利润汇总有几十个亿。
虽然带动了当地的就业,创造了物质财富,但同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如果现在要使滇池水变清,将劣五类水变回到二类水,最起码要投入百个亿。
这样一笔账算来,滇池周围十年来的经济活动可就亏大了。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经济总量增长的过程,必然是自然资源消耗增加的过程,也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过程。
绿色GDP是指从现行的GDP扣除消耗的资源环境’成本和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服务费用。
高一政治教案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一、课标与教学要求:
(1)课程标准:
描绘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阐明科学发展观的含义,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
1、识记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后果,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2、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及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2、运用所学知识说明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辨证的、全面的、联系的观点,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科学、健康发展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让学生用科学的发展观认识经济建设,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教材梳理:
(1)知识结构:基本内涵
以人为本
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协调发展
促进可持续发展
小康
社会
经济
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经济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续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
(2)知识要点:
1、科学的发展观就是坚持,树立、、
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的全面发展。
2、全面发展,就是要以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全面进步。
3、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发展、统筹发展、统筹发展、统筹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
4、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的和谐,实现和、、
相协调。
5、落实科学发展观,要进一步优化,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走道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明确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关注并认同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了解我国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的举措,自觉投身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行动中。
二、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对本框的基本要求:阐明科学发展观的含义;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理解什幺是新型工业化道路;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2.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必修1《经济生活》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的第二框题,讲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必须以什幺样的发展观及战略作指导。
这一框分为两目,第一目“树立科学发展观”,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发展观。
第二目“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目的是使学生对我国如何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及走什幺样的经济发展道路有明确认识。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九课“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第二目“同绘小康蓝图”,涉及以下内容:一是认识我国人民的生活实现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及其深远意义;二是理解我国。
第十一课第二框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5、(不定项)截至2005年3月底,全国已有26个省 市区宣布全面取消农业税,2005年的《政府工作报 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明确提出:“从2006年起,全国全部免征农业 税。”这意味着中国农民将彻底和有着两千多年历 史的“皇粮国税”告别。取消农业税 A、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会提高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 C、会减少国家财政收入,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D、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我们相信,在 科学发展观” 我们相信 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引 导下, 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一定能 顺利实现,一定能使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顺利实现,一定能使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也会更加卓有成 效地推向前进。 效地推向前进。
课堂练习: 1、(单项)下表为中国2003年消耗的各类资源 占世界总量的百分比及GDP占世界总量的百分 比。材料说明
启示:
1、我国职能部门没有很好地履行自己的 、 职责, 职责,如在立项和征地问题上各部门没有进 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 、 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2、环保部门也没有对 其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检测。 、违规投资, 其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检测。3、违规投资, 重复建设。 、根子在于一些地方政府、 重复建设。4、根子在于一些地方政府、地方 部门仍然停留在以铺新滩子、 部门仍然停留在以铺新滩子、以上大项目为 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 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而真正违背了中央提 出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 出的 科学发展观。
铁本集团还违背了国家的《环境保护法》 铁本集团还违背了国家的《环境保护法》、 环境影响评估法》《建设项目管理条例》 》《建设项目管理条例 《环境影响评估法》《建设项目管理条例》, 没有通过国家规定的环保部门的环境影响评估、 没有通过国家规定的环保部门的环境影响评估、 审批。可是在铁本项目半年多的建设过程中, 审批。可是在铁本项目半年多的建设过程中, 环保部门对这个项目却一直无所作为。 环保部门对这个项目却一直无所作为。 从上面的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从上面的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及其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二、教学内容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概述1.1 全面小康社会的概念与内涵1.2 经济目标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2.1 经济发展与全面小康社会的相互关系2.2 经济发展对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驱动作用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体系3.1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目标3.2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目标3.3 产业结构优化目标3.4 资源环境保护目标3.5 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目标4. 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政策措施4.1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4.2 推动创新驱动发展4.3 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4.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4.5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5. 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5.1 案例分析与讨论5.2 小组合作研究5.3 社会实践活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意义、体系及政策措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经济目标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4. 社会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全面深化改革》、《生态文明建设》等。
2. 案例材料:国内外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成功案例。
3. 视频资料:关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纪录片、新闻报道等。
4. 网络资源:相关政策文件、研究报告、新闻资讯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考察学生课堂发言、讨论、提问等情况。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及沟通能力。
4. 社会实践报告:检查学生实践活动的成果及创新能力。
2示范教案(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走进新课播放录像:《焦点访谈》一一江寓;“线木’来件戻人法息:汁断)(大家石-完录像后,心情都十仆沉重)师.A生1我国职能部门没有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如在立项和征地问题上各部门没有进行严格的確督和诗珮生2生3师大家谈得非常好。
综合大家的观点,可以看出,“铁本”案件中的根源就在于一些地方政府、地方部门仍然停留在以铺新摊子、以上大项目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而真正违背了中央提出的一一(学牛回答:八科学发痕观°师对,我们要促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发展,就要树立并落实科学发展观。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來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推进新课一、树立科学发展观1. :师迪工刚才旷賀木■'至件划「解和貸K:…川:H納 ?'拥立頁巴龙茂班2 丁阖-生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结果是会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导致咯源短缺、坏境污染、牛.态碱如所以我们娶树立科学发展观.师料学剣顶询基木内涵Q-J吋川方i'll呢?2. :(生一齐朗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务媒依同时屁示)(1、师丿生密师&生以人为本,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汽和文化权益.(2、个lil发霖兄补为丰灵为来屁忑总但示繁荣附山场景象,选举观场,阁书山场)师从这三幅照片中可以看出它们共同反映了一个什么观/?生师单纯的经济发展是片面的发展,江苏“铁本”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那么,我们怎样实砚社会的全而发展呢?生U(3(显示三组对比照片:城市一农村、东部一西部、国内一国外)师生这是一种不和谐的局面,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国内与国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匝是一种不协谓的发展状况.师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强调“协调发展”,它表现为要坚持“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从而惟进经济、政汛文化建设的各个坏节、各个方而相协狐(4)可持续发展。
高中政治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1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一、课程标准●阐明科学发展观的涵义1、标准解读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立体的、综合型的发展观。
在科学发展观中,全面发展是关键。
协调发展是核心。
可持续发展是支撑。
全面、协调、可持续三个方面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整体。
在科学发展观的这三个方面的综合理念中,以人为本是基本的价值取向。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仍然是我们的根本任务,这一点绝不能动摇。
从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来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讲到底,就是要使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都能得到发展,而在这些发展中首先是经济的发展。
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来看,我们只有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才能促进政治进步和文化繁荣,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也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 识记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的后果;我国新的产业格局• 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及统筹城乡、区域发展(2)能力方面• 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我国的经济建设与发展不能继续重复旧的发展模式,必须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可以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教学重点•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本质和核心以及意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4、教学难点•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新型工业化的特点二、知识结构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主旨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如何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三、教学过程一、树立科学发展观【探究一】这种GDP增长,对人民生活的改善、国家的发展有益吗?1、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片面的经济发展及其后果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1)以人为本——本质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教案2人教版
第四单元面对市场经济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第二框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课时教学设计与教案设计人: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曹建民一、课程标准要求课程标准对本框的基本要求:阐明科学发展观的含义;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理解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二、教育教学目标(见教学参考)1.知识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的知识: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的后果。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知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的问题:结合典型事例,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全面的、联系的眼光与科学发展观分析和看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与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以GDP 的增长作为衡量工作成就的惟一指标,忽视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收入差距等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应当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实际工作:认识到事物之间都是普遍联系的,只强调GDP的增长,忽视其他方面,会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我国的经济建设与发展不能继续重复旧的发展模式,必须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这一代高中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结合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讲述这些理论,可以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他们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文化,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出一份力。
三、教学提纲框题: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1.树立科学发展观(1)片面的经济发展及其后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拓展:环境友好型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 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 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相比,环境友好型社会更 为强调生产和消费活动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强调人类必须将其生产和生活强度规范在生态环 境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强调综合运用技术、经 济、管理等多种措施降低经济社会的环境影响。
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往往带来一系列
社会问题,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小知识
绿色GDP
GDP是最重要的经济核算指标,但它没有扣 除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所造成的损失。为了校 正这一缺陷,世界银行在1997年推出绿色 GDP作为新的国民经济的核算标准。将国民 经济发展中的能源耗竭、矿产品耗竭和二氧化 碳的排量折合成美元,再对GDP进行核减, 形成绿色GDP,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源 损失包括环境损失之后的真实国民财富。绿色 GDP占GDP比重越高,表示国民经济增长的 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
国内生产总值(GDP)一直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 济发展最重要的指标,但是现行GDP只反映了经 济总量的增长,却没有全面反应经济增长对资源 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容易高估经济规 模与经济发展,给人一种扭曲的经济图象。
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GDP的增加,甚至把 GDP作为衡量建设成就和成绩大小的唯一指标, 而忽视会的全面进步,是片面的。
知识拓展:循环经济
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 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 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 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 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 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 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 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 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 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2、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于更好地发展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国家 的发展首先是经济的发展,需要长期保持 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并实现速度、结构、 质量、效益的统一,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 和人的全面发展。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国 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升级——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两坚持、三转变)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农”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 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 持续发展能力——基本国策。
(2)科学发展观
①第一要义是发展; ②核心是以人为本; ③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④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知识拓展:节约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 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 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 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资 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 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 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