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江淮名校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安徽省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安徽省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安徽省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4题;共28分)1. (2分) (2018高三上·杭州月考)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 如果说G20让杭州蜚(fěi)声中外,那么,半个多月后的亚运会,将正式迎来“杭州时间”。

据悉,目前杭州正加紧建设,届时将展现给世界最精萃的风采。

B . 近期,西湖区申花路上一条无证犬四处乱窜,让人不禁(jìn)心生恐慌。

接警后,城管队员不顾安危奋勇捕捉,搏得了市民的一片赞扬声。

C . 生病了,深夜买药往往受药店营业时间掣(zhì)肘,难以解决。

但阿里健康最近解决了此问题,其秘决就在于借助手机淘宝,实现“24小时送药,30分钟送达”的便民服务。

D . 钱塘自古悠久,从钻(zuān)木取火的蒙昧岁月,到扺掌而谈的儒雅风华,无一不在警示着杭城的子弟,砥砺学问,探索新知,要做时代的弄潮儿。

2. (2分) (2016高一上·大同期中)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 寥廓笙萧火钵桀骜不驯B . 作揖撰写箕踞婆娑起舞C . 蠕动干躁菲薄戮力同心D . 拜谒翌年淬火挺而走险3. (2分) (2018高一上·西湖月考)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 这种靠努力换取的爱常常会使人感到:归根结蒂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B . 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瑕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

C . 这个节目融合了京剧、粤剧、秦腔等中国戏曲的精萃,舞者多变的动作和戏剧化的表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喜怒哀乐的情绪。

D . 每到节日,我总会收到一些小礼物,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一张名信片,上面签着全班同学的名字。

4. (2分)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消防工作必须立足于_____,从提高公众的防火意识做起。

2017 -2018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2017 -2018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2017—2018学年(上)高二级模块五考试语文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1分)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两个错误的一项是A.商贾(ɡǔ)框架(kuànɡ) 面颊(jiá) 潜移默化(qián)B.亲昵(nì) 粳米(ɡěnɡ) 籼稻(shàn) 鳞次栉比(zhì)C.花蕊(lěi)拘泥(nì)稽首(qǐ)悲恸欲绝(tònɡ)D.押解(jiè) 觊觎(jì)汗涔涔(chén) 忧心忡忡(chōnɡ)2.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A.一些人对教养的修炼就是不以为意,依然不拘小节,我行我素,甚至放纵自我。

B.法属留尼旺岛真的是一处光怪陆离的散落在蓝色海洋中的风情小镇,它让每一位去过的游客都不禁流连忘返,感叹:“呆在这里,这才是生活!”C.有段时间,沪深股市指数波动非常大,有时一天上涨几百点,有时一天下跌几百点,涨跌幅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D.就在现场一团混乱之际,竟有小偷趁热打铁,不顾军警、消防人员全力抢救伤员,打劫民众遗留在现场的财物,随即被警方发现当场逮捕。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每年7月21日,甘地纪念日,印度加尔各答都会举行集会纪念“圣雄”,可以堪称当地一大盛事。

B.“国家队”要不要进场救市的问题,在领导和群众中广泛引起了讨论。

C.荆州谢家桥一号墓的棺外紧紧裹着四层丝绸棺罩,考古人员介绍:这是迄今发现的层数最多的而且保存又是如此完好。

D.随着全面放开二孩的政策出现,是否生二胎,引发了广大市民的关注和热议。

4.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雷雨》是曹禺的优秀话剧剧本,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

《雷雨》通过一个资本家周朴园家庭内部的种种纠葛和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揭露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腐朽、伪善、凶残的阶级本性,鞭挞了黑暗的社会。

2017—2018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2017—2018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2017—2018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100分)一、选择题(共9小题,每小题2分,共18分)1、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召唤(zhào) 迤逦(lǐ) 参省(xǐng)B、约(yāo)二斤鸡蛋参(cān)乘饿莩(fǔ)C、嗫嚅(rú) 孝悌(dì)废墟(xū)D、刀俎(zǔ) 数(shù)罟远瀛观(guàn)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斑斓沮丧遐想残骸B.寒喧斟酌雾霭炫耀C.涵养狙击饿殍暴躁D.高亢讪笑啃噬胡诌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北京人爱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他们总是__________,冷眼旁观。

②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__________,逆来顺受。

③还有个章法没有?我可是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从来__________。

④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__________的。

A、置之不理安分守己和和气气翻天覆地B、含糊其辞安分守己奉公守法沸反盈天C、置之度外安分守己和和气气翻天覆地D、置身事外安分守己奉公守法沸反盈天4、下列句中没有名词做状语的一项是( )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B、天下云集响应,景粮而影从C、项伯杀人,臣活之D、常以身翼蔽沛公5、《废墟的召唤》中,作者凭吊废墟的目的是( )A、通过对圆明园废墟的描绘,意在引起人们对像圆明园一样的废墟的关注,并付诸行动改变它。

B、引起人们对像圆明园废墟一样凝固的事物的关注,召唤起一种积极改革、弃旧更新、寻求新的建设和发展的时代精神。

C、宣扬废墟的警示作用,呼吁人们正视废墟。

D、让人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6、下列文言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判断句)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被动句)C、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状语后置句)D、大王来何操。

(宾语前置句)7、下列对文章的主旨的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寡人之于国也》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

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

淮南二中2019届高二(上)期中检测语文卷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

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

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

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篇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

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

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

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

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

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

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推荐学习]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1

[推荐学习]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1

2017——2018学年上期期中联考高二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歌谣的历史悠久,其源头可以上溯至人类文化的早期阶段,如宋王灼所言“天地始分而人生焉,人莫不有心,此歌曲之所起也”。

关于歌谣的起源,清人刘毓崧说“风雅之述志,著于文字;而谣谚之述志,发于语言。

语言在文字之先,故点画不先于声音,简札不先于应对”。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很难考证歌谣的发生、发展史,因为,歌谣的产生和发展超出了人类文字历史的范畴,而且,在人类开始使用文字记录历史和文化的时候,作为一种口头表达形式,歌谣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看,都已经相当完备了。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无疑是中国古代歌谣的集大成者,其中不仅包含了各种类型的歌谣,如抒情歌谣、仪式歌谣、故事歌谣、时政歌谣、史诗、风俗歌谣等,而且其艺术形式,无论是遣词造句,节奏韵律还是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也都达到了一种近乎完美的高度。

歌谣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历朝历代对歌谣都非常重视,并将歌谣视为完善礼制、考察政治、体察民情、休养生息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更为突出的是,歌谣甚至从古代开始,就被默认为是君民上下沟通的渠道,正如《毛诗序》所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民众往往选择通过歌谣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意愿,而不必担心招致责罚。

官方则可以通过采集歌谣“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

因此,古代歌谣首先便被赋予了“言情达意”的功能。

从《虞书》的“诗言志”到《礼记》的“志之所至,诗亦至焉”,再到《毛诗序》的“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人的歌谣观。

实际上“诗言志”的歌谣观一直贯穿于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所谓“千古诗教之源,未有先于言志者矣”。

直到清代末年,清人刘毓崧在《古谣谚·序》依然强调说:“诚以言为心声,而谣谚皆天簌自鸣,直抒己志,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言有尽而意无穷,可以达下情而宣上德,其关系寄托,与风雅表里相符。

安徽省江淮名校联考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安徽省江淮名校联考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她暗中发誓,一定要活着走出监狱,一定要讲述那些故事,即使披肝沥胆....也要写出来。

②他是个好高骛远的人,从不肯踏踏实实做事,更是对登高自卑....的古训嗤之以鼻。

③虽说是第一次上台,但他的表演不瘟不火....,分寸拿捏得很好。

④他只不过在做自己的事情,顺便帮了一下别人,没想到受到了不虞之誉....。

⑤新学期开始,高中语文课本改头换面....,中学语文教材改革终于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⑥恐怖分子危害平民,滥杀无辜,罪不容诛....,正义的力量决不允许他们逍遥法外。

A. ①③⑥B. ②③⑥C. ①④⑤D. ③④⑥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得到国家政策扶持后,这个县的粮食总量,以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二十的速度,大踏步地向前发展.B. 青岛“天价虾”事件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了,但许多网友仍然不时拿此事调侃青岛,甚至恶意抹黑.C. 广西传统文化既具有典型的本土特色,又兼有受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其他特点.D. 当人类信息以指数级别爆炸式增长时,我们需要能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为我们提供协助,帮助我们让生活更加便捷轻松.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 因工作调动,敝人手机号码已更换,敬请惠存,不便之处,还望海涵!B. 阁下,请您看在老先生的薄面上,退让三分吧,别去叨扰了.C. 兄台不必客气,贤侄的事在下定当鼎力相助,决不食言!D. 老弟呀,令爱大婚,家慈大寿,双喜临门,老哥哥一定要向你讨喜酒喝.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4.(三)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用“______,______”写出了自己归隐后可于高处放声长啸、可临水面作诗的闲适生活。

(2)在《逍遥游》中,庄子认为“______,______,______”,便“无所待”而达到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

2018—2018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2018.1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题。

陶然亭是清代名亭,现为中国四大历史名亭之一。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工部郎中江藻奉命监理黑窑厂,他在慈悲庵西部甲(建筑/构筑)了一座小亭,并取白居易诗“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句中“陶然”二字为亭命名,陶然亭公园及其周边地区即因此得名。

小亭自落成之日便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lài),被乙(誉为/喻为)“周侯藉卉之所,右军修禊.(qì)之地”,更被全国各地来京的文人视为必游之地。

清代200余年间,此亭享誉经久....,成为都中一胜。

....,长胜不衰陶然亭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半,面积90平方米。

亭上有苏式彩绘,屋内梁栋饰有山水花鸟彩画。

两根大梁上绘《彩菊》《太白醉酒》《刘海戏金蟾.(chán)》,亭上有三大匾,一是建亭人江藻亲笔题写,一是取齐白石《西江月·重上陶然亭望西山》词,还有一块是郭沫若题“陶然亭公园”门额中字。

东向门柱上悬有一联:“似闻陶令开三径,来与弥陀共一龛.(kān)”,为清人林则徐丙(拟就/拟作)。

亭间悬有一联:“慧眼光中,□□□□□□□;烟花象外,坐一堂白月清风....”,乃令人所书。

另一联“烟藏古寺无人到,榻倚深堂有月来”是翁方纲所撰..,光绪年间慈悲庵的主持僧静明请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重写。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A.青睐.(lài)白月清风 B.修禊.(qì)长胜不衰C.金蟾.(chán)享誉经久 D.一龛.(kān)所撰2.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语句,恰当一项是A.看满目花红柳绿 B.有姹紫嫣红相伴C.开半亩红莲碧沼 D.来三春莺歌燕舞3.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A.构筑喻为拟作 B.构筑誉为拟就C.建筑誉为拟就 D.建筑喻为拟作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放寒假了,他终于踏上了海南的土地。

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古代,随着香药输入途径的多元化及香药进口数量的增加,中国史籍中关于香药特性的记载日趋详细准确,香药功用的发掘日益丰富。

部分香药虽早在汉代已传入中国,但由汉至隋的八百余年间,因传入香药种类及数量有限,加之其使用人群多局限于宗教僧侣及皇宫贵族,故史籍中关于香药的记载较为简略。

唐宋时期,香药输入的种类及数量虽较之前代有大幅增加,关于香药的记录也更为详细,但人们对香药的认识仍存在很大程度的偏颇,就连世代经营香药的土生波斯人李珣,也误将本是同物异名的熏陆香和乳香当成两种不同香药。

经过历代本草学家及医者们的不断积累和发现,明代史籍中关于香药的记载,无论从书写体例还是编撰内容来看,都更为准确详实。

明初以来,随着时人对香药特性的深入了解,东南亚香药在中国的应用重点逐渐从宗教祭祀、熏衣化妆、医疗保健领域扩展至饮食调味。

从记录香药使用情况的书籍类型来看,明以前记载香药的史籍主要为宗教典籍、本草书籍、药书及香谱四大类,香药主要作为药材、香品被时人使用。

与前代不同的是,日用类书、沿海方志及海洋图书成为明代记录香药特性及其应用情况的核心资料。

例如,《瀛涯胜览》《东西洋考》等海洋图书对于香药的种类、产地、特性及功用皆给予了详细介绍,从这类书籍的撰写者来看,他们或亲赴海外,或身居市舶之职,或久居沿海重镇,耳闻目睹香药贸易之盛况,对海舶香药的记载自然颇为准确,也更具针对性;而《多能鄙事》《便民图纂》等日用类书则以丰富的实例介绍了香药在饮食、保健等日常生活领域应用的过程,荤素菜肴、茶酒汤水、肉脯果干中加入香药的例子比比皆是。

从记载内容及书写特点来看,香药在日常生活中的消费重点在明初发生了重要转变,从疗疾保健转向了美食调味。

元代的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中,关于胡椒应用于饮食的记录多达三十余条,然而在介绍这些食谱之前几乎都先强调其食疗保健功效,而明代的记录则多略去对其治病保健功效的介绍,更强调香药的调味及腌制功能。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请将选择题1-—4、7—-10、15——18题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2。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周飞亚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

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

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

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

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的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

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

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

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

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

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

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6)

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6)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绣闼弘扬起讫斩钉截铁变本加厉匪夷所思
B.笼统濒临鲲鹏殚精竭虑涸泽而鱼苦心孤诣
C.联袂膨胀苍海一蹴而就变幻莫测得鱼忘荃
D.妨碍逃逸躁动趋之若骛感恩带德陈词滥调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这件案子亏得法官_______,终于真相大白,洗刷了被告的冤情。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的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D.网络词语“刷朋友圈”表达的其实是“看朋友圈”的意思,“刷”这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看”的动作,加大了表达的趣味性。
5.下列文学常识和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的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因此又叫“别号”。例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欧阳修号“六一居士”,又号“醉翁”。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6~8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2024学年安徽省江淮名校高二语文(上)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学年安徽省江淮名校高二语文(上)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学年安徽省江淮名校高二语文(上)期中考试卷2024.11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①《论语·学而》中写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以此为起点,书中相继提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等观点。

如果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对其加以审视会发现,《论语》围绕自我了解与自我实现等问题,进行了关于自我认同的一系列建构。

②《论语》中认为不怨恨是面对负面评价时的正确态度。

《论语·学而》中写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因他人的不了解而怨恨,这可以看作是孔子面临认同危机时所采取的基本态度。

孔子真正受到无限的敬仰和尊崇是从汉代开始,而在其所处的春秋时期,孔子也会遭遇负面评价。

如《论语·子罕》中记载:“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该评价颇有讽刺意味,博学与一无所成的鲜明对比,几乎要让人对孔子的博学都有所质疑。

而孔子面对质疑真正做到了“不愠”。

③同时,孔子并不一味屈从他人的评价。

如《论语·八佾》中记载:“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郓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孔子当时已经以知礼而闻名乡里,但他入太庙助祭时却凡事都要问清楚,因而便有人质疑他不知礼。

对此,孔子并未急于辩解自己是否知礼,而是从礼的内涵出发来回应对方:凡事都问仔细才真正符合礼的要求。

这样,对方的质疑便不攻自破。

安徽省淮南市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安徽省淮南市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安徽省淮南市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

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

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

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篇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

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

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

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

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

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

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江淮名校高二期中语文试卷

江淮名校高二期中语文试卷

一、基础知识(30分)1.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窘迫(jiǒng pò)沉湎(chén miǎn)颠簸(diān bǒ)B. 沉思(chén sī)琢磨(zuó mó)稻谷(dào gǔ)C. 精湛(jīng zhàn)谛听(dì tīng)毛茸茸(máo róng róng)D. 踉跄(liàng qiàng)蕴藏(yùn cáng)剥削(bō xuē)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情愫赫赫威严腹诽B. 遐想铿锵有力芬芳馥郁C. 恣睢纵横捭阖破釜沉舟D. 洒脱风和日丽纷至沓来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精神生活却越来越空虚。

B.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深刻认识到,只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结合实际。

C. 他的文章语言流畅,结构严谨,读起来让人赏心悦目。

D. 为了提高班级的卫生水平,我们开展了卫生大扫除活动,但效果并不理想。

4.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美轮美奂气宇轩昂精神矍铄B. 纵横捭阖美轮美奂雕梁画栋C. 雕梁画栋纵横捭阖精神矍铄D. 精神矍铄纵横捭阖美轮美奂5.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他的演讲非常精彩,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B.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大家齐心协力,共克时艰。

C. 她虽然年纪轻轻,但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D. 他的观点独树一帜,与众不同,让人耳目一新。

二、阅读理解(50分)(一)现代文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一个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

在这样的时代,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焦虑感也越来越强。

在这个时代,我们更需要一种平静的心态,一种淡泊名利的心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淮名校高二年级(上)期中联考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诚然,远古先民尚不懂获取熟食之法,在经过长时间同自然界之间的交互适应之后,逐步认识到“火”对于饮食生活的作用与意义。

随着探索与实践的深入,慢慢学会了将动物或者植物放入火中炙烤后再进食之法。

除此之外,人们还学会了用适当的媒介物来获得熟食,如石烙与石烹。

虽然上述之法皆笨拙落后,但它表明人们在饮食生活方面已经比茹毛饮血阶段有了跨步式的前进,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映射出那些孕育在饮食生活中的设计意识萌芽。

陶器的出现使饮食的技艺与内容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最为直接与便利的条件。

从考古发掘的资料来看,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出现了用于烹煮食物的陶鼎、甑、灶与盆等器具。

以耐火程度而言,这些陶器也只能适用于烹煮植物类食品,还未能达到以高温烹煮肉类食物的基本条件。

进入上古三代,在人类摆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价值意识的萌芽在造物成型的过程中逐渐凸现出来,饮食器具在保留了原始社会陶质器皿的基础上,首先在贵族阶层开始盛行以青铜材质为主的饮食器具。

伴随青铜器皿的出现,所有的食物皆可使用炊具直接与火相交而进行烹制。

与此同时,此般金属器具的推广与普及又逐步扩大了人们对食材与肴馔加工的工艺范围与技艺方法,除一般的蒸与煮之外,人们还能熟练采用煎、炒以及炸等多元的烹饪加工技艺。

此时青铜容器的造型(参见图1)较为丰富而多样,不仅满足了盛食、盛水与酒的需要,更能实现社会各阶层所反映的不同饮食层次与一定“礼仪性装饰”的需要。

至殷商时,随着一种带釉硬陶的出现,开启了原始瓷器的滥觞,以此为基点也说明了人类饮食器具的材质选择也在逐渐向着多元化的趋势前行。

与此同时,
饮食器皿在礼制、葬俗、祭祀等社会功能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并在西周时期形成了一系列等级森严的礼仪制度。

至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丝毫未能切断饮食器具的总体发展进程。

铁制工具的出现并大量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促使了农耕文明相较之前代有了跨越式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提升的速度显著加快。

反映在饮食器具方面,虽然在对质地的选择方面并没有较大的变化,但社会生活的普遍需求却逐渐加大,各个诸侯国都出现了不同设计风格的饮食器具。

陶质饮食器具的使用畛域依然是中下阶层的首要选择,贵族阶层仍然是以青铜器为大宗。

此外,漆木器的数量也呈现出增多的趋势。

秦代饮食器具在经历了春秋战国的社会分离后,进入了寰宇周天、瞬然归一的时代,三代以来所划定的礼乐制度被秦人以法制的框架重新定义。

曾一度作为礼制载体的饮食器具的社会功能也逐渐由祭祀鬼神的神秘礼器还原为以“用”为主旨且满足人们生活礼俗需要的物质载体。

不仅过分奇巧之物不适合当时的社会审美,就连带有实用礼仪性的仿铜陶礼器中的某些种类也渐自退出了社会生活的器用舞台,“实用”与“审美”相契合的致用之器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推崇,在工匠创造与诠释的同时也为釉陶器、漆木器等饮食器具的出现埋下了历史的伏笔。

(摘编自《从礼仪到致用——古代饮食器具的审美走向》)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远古先民茹毛饮血,在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后,逐渐掌握了获取熟食的方法,能够利用炊具烤熟食物。

B. 新石器晚期,陶器出现,它的出现使饮食的技艺与内容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但耐火程度差,只能烹煮植物类食品。

C. 进入上古三代,价值意识的萌芽在造物成型的过程中逐渐凸现出来,人们开始热衷于以青铜材质为主的饮食器具。

D. 春秋战国时期,铁质工具的出现与应用,促使农耕文明跨越式的发展,饮食器具的社会需求也随之逐渐加大。

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除一般的蒸与煮外,人们还出现熟练采用煎、炒以及炸等多元的烹饪加工技艺,这得益于人们对金属器具的推广与普及。

B. 从陶器到青铜器,到殷商时代出现的带釉硬陶,这个发展过程说明人类饮食器具的材质选择在向着多元化的趋势前行。

C. 饮食器具在礼制、葬俗、祭祀等方面的社会功能日益凸显,并于本周形成了一系列等级森严的礼仪制度。

D. 秦时废除三代以来所划定的礼乐制度,将饮食器具还原为以“用”为主旨且满足人们生活礼俗需要的载体。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随着社会的发展,朝代的更迭,饮食器具的造型、材质、作用也在不断变化着,并逐渐实现“实用”与“审美”的结合。

B. 自上古三代以来,饮食器具的选择与使用便体现森严的等级制度,陶制是中下层的首选,青铜器为贵族所用。

C. 饮食器具自诞生以来,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礼仪性”装饰作用。

D. 本文概述了饮食器具的发展过程并分述不同历史时期饮食器具的特点,条理清晰,观点明确。

【答案】1. D 2. D 3. C
【解析】
.....................
2. 试题分析:“废除”错,原文为“三代以来所划定的礼乐制度被秦人以法制的框架重新定义”。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此题选项D偷换概念。

3. 试题分析:错在“饮食器具自诞生以来”,原文并未谈论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礼仪性”装饰作用。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