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北方土地利用与沙漠化
沙漠化治理的方法和成果
沙漠化治理的方法和成果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沙漠化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沙漠化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采取了各种手段进行沙漠化治理。
本文将介绍一些沙漠化治理的方法和成果。
一、广植多种树木广植多种树木是沙漠化治理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植树造林的方式来增加土地覆盖率,减少土地水分蒸发和风沙侵蚀,使得土地环境变得更加适宜生物生存,从而防止土地继续沙漠化。
我国沙漠化治理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2002年到2012年十年间,我国森林面积增加了2.23亿亩,达到了21.66亿亩。
尤其是在北方,黄河流域、渭河流域、长江中下游等地,广植树木的沙漠化防治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固沙治理固沙治理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固定沙土表层,增加土壤稳定性,减少风沙侵袭的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运用于干旱缺水的地区,通过植被措施和风沙网等措施来固定沙土表层,防止风吹雨淋等自然因素加剧了土地沙漠化的趋势。
目前,固沙治理已在我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例如,新疆沙漠化治理带”。
这个工程在收到了广泛的赞誉和成效。
三、水源治理沙漠化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水的缺乏,因此,在沙漠化治理中,水源治理也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改善水源环境,修建水库、堤坝、水井等,扩大地下水埋深,提高旱地农业灌溉效能,可以有效地防治沙漠化。
在这方面,我国也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例如,扶贫先扶志工程推进了沙漠生态建设和生态扶贫,利用那些绝境的宝贵资源,探索了修复塬上生态治理新模式,这些都为沙漠化治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总之,通过广植多种树木、固沙治理、水源治理等多种措施,沙漠化治理已经取得了很多积极的成效。
未来我们要更加努力地开展沙漠化治理工作,推动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和应用,以更加有效的方式治理沙漠化。
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相信我们一定可以使沙漠变成另一个绿洲,为人类的生态环境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生态扶贫生态扶贫是针对沙漠地区贫困人口的一种治理方式。
我国北方的土地利用与沙漠化
利 用方式来适应 由于 气候 波动 、降水变化.
的 自然过程 。如牧民利用天然牧场 ,逐水 草而居 ;农 民则实行 农田轮作制等。在人
1 8 ~l 9 9 7 9 3年的 7 间 ,由 3 5 6 k 年 2 8 m ( 占监测 区域总 面积 的 6 5 %)下降 到 7.
3 4 6 7 m ( 0 9 . k 占面 积 的 6 . %) 3 5 ,减 少
方地 区 ;土地 利 用 ;沙 漠 化
1 引言
水土流失是一个世界性的环境问题
I
,
近几十年来受到 了广泛关注。水土流失
感数据分析测算 ,约有 1% 的沙漠化土 0 地得到逆转。
在 上述 工作 的基 础上 ,选 择 另一 个 时段的遥感资料 (9 7年和 1 9 18 9 3年 TM 数据 )对 毛乌素 沙 区进行 了连续 动态 监
而 引人 关 注 。
了 l3 3 6. km 9 ,总 体上处 于逆转过程
沙漠 化是 在干 旱 、半干 旱及部 分半
0 中, 平均每年约有2 6 6 i 7 .k 土地得到 了治 制或 日游耕制 ,贝 充分利用 了天然草场的 n 再 生能 力和土 壤物 理化 学特性 的恢 复能 理。 协调了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 自然恢复 但就 整个北 方而 言 ,进入 9 0年 代 , 力, 沙漠化土地的蔓延又有加速的趋 势 ,以每 之 间的关系 , 达到 了一种原始的可持续发 展。其实质就是人类活动尚未超越 自然资 源的 负荷限度 , 天然植被 自我恢复能力 在
如 温 室效 应 气 体 增 加 ,大 河 断 流 、火 灾 、库区地震 、水 土流 失等 ,而 土地 沙 漠 化 则是 更 为 明 显 的 一 例 。 在我 国北 方 ,历史 上游 牧 民族 由于 政治经济利益的驱使或气候暖温和冷干的
近50年来中国北方地区沙漠化的发展与防治战略及途径
20 0 8年 5月
第 4 卷第 3 0 期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 社会 科 学版 )
Ma y,2 0 0 8
Vo. 0 No 3 14 .
近 5 来 中 国北 方 地 区 沙 漠 化 的发 展 与 防治 战 略及 途 径 0年
王 涛
( 中国科学 院 沙漠 与沙漠化重点实验 室 , 中国科 学院 寒 区旱 区环境 与工程研究所 , 兰州 7 0 0 ) 30 0
[ 摘
要] 中国北方在过去 的 5 0年里 , 沙漠化 土地 以其广泛 的分 布和迅速发展构成 了区域 主要 的
环境 和社 会经济问题 。对北方 2 0 0k 范 围 内的遥感 监测 和评 价结 果表 明 , 2 0 5 ×1 m2 到 0 0年 , 主要 典型
根据 《 合 国 防治 荒 漠 化 公 约 》 我 国 的实 联 和 际情 况 , 荒漠 化 可划 分 为 以下 主 要类 型 , : 漠 即 沙
化 ( oi eet i t n) 水 土 流 失 (Wae Ae l n D sric i a fao 、 tr
因, 把不 应该 成 为沙 漠 的地方 破坏 成 为沙 漠” “ ,在
年里 , 它们 的发展速度 、 分布范 围和危害程度都在
逐 渐增 大 。我 国北 方 荒漠 化表 现 的 主要形 式 之一
就 是 沙漠 化 。在 国家 “ 部 大 开 发 ” 略 的 实 施 西 战
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等方面开展了大量 的研究 和实践推广工作 , 17 年联合 国荒漠化大会 以 为 97 后, 在北方地区大规模开展沙漠化研究奠定 了坚
个 多世 纪 以来 。强 调 人 地 关 系 及 其相 互 作 用 , 即: 只有 人类 活 动 对 自然 环境 和 资 源 的不 利 影 响
我国土地沙化现状及其防治对策
我国土地沙化现状及其防治对策随着人类对土地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我国土地沙化现象日益严重。
沙化对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一、土地沙化现状我国沙漠化、荒漠化、石漠化等土地沙化类型丰富,沙化程度也不同。
据统计,我国土地沙化面积已经超过250万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25%以上,其中严重沙化面积达到80万平方公里。
这些沙化区域多分布在北方和西北地区,其中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等地沙化情况最为严重。
土地沙化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土地贫瘠化:沙化土壤的肥力和持水能力都较差,导致土地贫瘠化,无法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
2.水土流失:沙化土地的地表覆盖物较少,易受风蚀、水蚀等自然力的侵蚀,导致水土流失加剧。
3.生态破坏:沙漠化区域的生态系统已经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也随之出现。
4.气候变化:土地沙化会导致当地气候变化,如降雨量减少、气温升高等。
土地沙化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生产受阻:沙化土地的肥力较差,无法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求,导致农业生产受阻。
2.水资源短缺:沙漠化区域水资源稀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限制,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
3.生态旅游业受影响:沙漠化区域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态旅游业也受到影响。
土地沙化对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居民生活困难:沙漠化区域的居民生活困难,缺乏水、食物等基本生活资源。
2.移民潮增加:由于沙漠化区域的土地无法满足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许多人被迫离开家园,成为流离失所的灾民。
3.社会稳定受影响:沙漠化区域的社会稳定受到影响,社会治安问题也随之产生。
二、土地沙化原因土地沙化的原因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气候因素:气候干旱、降水不足、风力强大等因素是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人类活动:人类的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砍伐等活动也是土地沙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保护环境论文2000字
保护环境论文2000字我国北方的土地利用与沙漠化学院:理学院姓名:林某某学号:155461000x目录1引言.............................................1 2 土地利用与沙漠化的发展..................1 3土地利用与沙漠化防治.....................3 4结论 (4)提要: 沙漠化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一个重大的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
土地利用的方式和程度是沙漠化发展或逆转的主导因素。
人类经济活动强度的增加和范围的扩大,造成北方地区农牧交错带的逐渐北移,大面积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和地表植被覆盖的减少,使得以风沙活动为主导外营力的沙漠化过程得以发展。
我国北方地区近 50 年来的土地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展,已达近 35万km2,其蔓延的速率呈加快的趋势。
关键词: 北方地区;土地利用;沙漠化1 引言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尤其是我国北方的沙漠化(沙质荒漠化)以其面积广大和发展迅速而引人关注。
我国北方沙漠化的发生发展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历史,而且尤以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发展速度为最快。
沙漠化过程使土壤的风蚀—风积作用加剧,破坏了土壤的理化性质,降低乃至丧失了土地生产潜力,并使自然环境趋于恶化,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也严重影响广大农牧区人民生活水平和生存环境。
为此,深入开展人为作用,特别是土地利用在沙漠化过程中作用的研究,对于阐明沙漠化形成机制,丰富沙漠化研究的理论和制定防治沙漠化的政策及措施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土地利用与沙漠化的发展中国北方地区历史上由于气候干旱、自然资源贫乏,利用困难等原因而成为古代经济落后的地区,是许多游牧部族先后活动的场所。
他们利用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来适应由于气候波动、降水变化的自然过程。
如牧民利用天然牧场,逐水草而居;农民则实行农田轮作制等。
在人类历史的绝大部分时段内,牧民通过游牧,充分利用天然草场的多样性和季节性的临时积水,使牲畜及时获得食物,这样也避免了草场的过度放牧。
中国沙漠化的进程与现状(内容详实)
中国沙漠化的进程与现状学院:医学院专业年级:13级临床专业姓名:唐霜学号:2135111671摘要:沙漠化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人类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问题,我国也逐渐加强对荒漠化的重视,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本文主要讲我国的沙漠化的成因,分类,演变发展,现状,症结分析和解决途径,最后再有关于土地沙漠化的思考关键词:荒漠化,荒漠化成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退更换植,围栏封育【注】沙漠化即沙质荒漠化,是我国荒漠化的最主要表现形式。
Ⅰ中国沙漠化成因,在我国,沙漠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地质时代开始的大陆性干寒气候和季风性气候引起的。
从中国文明史的发展过程来看,我国的沙漠化进程和扩张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人为因素。
自然成因是以沙漠学专家董光荣【1】为代表,认为沙漠化是一种“环境变化过程”,是沙漠的演变过程,发生在整个第四纪,人类历史时期只是最近的一个阶段,自然因素是沙漠化产生的主要原因,主要是由于气候干旱造成的,人类活动的影响是次要的。
诸如,“气候干燥是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沙漠化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受降水变化的控制,是气候变干的结果”等观点。
有人甚至更深入地从全球气候变化的角度,利用我国700多个气象站点30年的平均气象资料,研究论证了我国沙漠化面积的扩大与CO2浓度的增加所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之间的定量关系而后者多认为,沙漠化是在自然因素基础上,主要由人为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即人是沙漠化的主要导致者。
沙漠学专家朱震达【2】是这一观点的代表。
他们认为沙漠化是一种“环境退化过程”,发生在人类历史时期,人为因素是引起沙漠化的主要原因。
并计算出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沙漠化占沙漠化总面积的94.5%。
Ⅱ沙漠的分类①沙漠地区来分:草原地区沙漠: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乌兰布和沙漠(内蒙古)荒漠地区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河西走廊地区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腾格里沙漠(新疆,西北)。
②、沙漠形成的时间上分类;地质时期形成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河西走廊地区沙漠、腾格里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
我国北方土地利用和沙漠化防治
蔓 延 又 有 加速 的趋 势 , 以每 年 2 6 方 公 里 的速 度 扩 展 , 4 0平 形 和少数民族混居的地区 ,由于国家对少数民族在计划 生育上
r实行 照顾 政 策 等 一 些 原 因 , 况 更 是如 此 。 情
沙漠化土地得到逆转 。 8 代 以后 , 方 沙 漠 化 地 区 很 少 再 有 移 民 涌 人 , 由于 人 0年 北 但 E基数 大 , 加 的速 度 并 不 见 减 缓 , 别 是 在 农 牧 交错 区汉 族 l 增 特
但就整个北方 而言 , 上世 纪 9 0年代 以来 , 沙漠化 土地 的
响广大农牧民生活水平 和生 存环 境。为此 , 深人开展人为作
在 我 国 北 方 , 史 卜 牧 民族 由于 政 治 经 济 利 益 的驱 使 历 游
用 , 别 是 土 地 利 用 在 沙 化 过 程 中 作 用 的研 究 , 于 阐 明 沙 或 气 候 变 化 , 有 南 进 和 北 退 的 过 程 ; 广 大 地 区 随 着 统 治 特 对 时 而 漠 化 形 成 机 制 , 富 沙 漠 化 研 究 的理 论 和制 定 防 治 沙 漠 化 的 民族 的更 迭 ,农 业 或牧 业 为 主 的 土 地 利 用 方 式 也 多 次 交 替 , 丰
下游地 区: 现代 的沙漠化土地从上世纪 5 年代后期到 7 0 0年 因 素 与 自然 因 素 的 相 互 作 用 使 北 方 干 旱 草 原 地 带 的 沙 漠 化 代 中期 平均以每年 16 5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蔓延 , 8 到 0年代 几度发 生和蔓延 , 随着人 口的增加和 经济活动 的加剧 , 沙漠
甍 ≮
N E( t E NG N y
我国北方沙漠化概况,沙区地貌与气候特征
·95·
属及菊科蒿属等旱生、中旱生的灌木、半灌木外, 在低洼湖盆河流沿岸等低湿沙地上发育有白榆 (U lm us p um ila ) 及耐干旱、抗贫瘠、耐沙埋的樟子 松 (P inus sy lv estis va r. m ongo lica) 的疏林草地。 中西部发育的主要为夏绿旱生、超旱生的灌木、半 灌木群落, 这是由于中西部沙区降雨较少或极少、 湿度高或很高所致, 故越往西部以小灌木、小半灌 木群落为主, 这些群落中也伴有少量多年生草本, 群落的下层常形成夏雨型一年生或二年生荒漠草 本层, 这对牲畜恢复生机与抓膘等均较有利。 3. 2 沙区气候四大特征
我国西部荒漠化生态环境及其治理论文集
两岸平原, 西辽河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中戈 壁、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 等, 由东向西呈现平原与下陷盆地或山地、高平原 与下陷的高湖盆镶嵌排列的重复成带分布。 这种 地貌构造形态迥异的单元, 影响水热条件再分配, 导致各自然条件和草地资源组合上显著差异, 使 各个草地大类型上具有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向。
2. 66
宁夏
1. 42
1. 06
0. 40
0. 68
0. 25
0. 44
0. 77
4. 37
青海
7. 63
5. 70
3. 49
5. 89
3. 70
6. 50
0. 44
2. 49
陕西
2. 17
1. 62
2. 17
12. 30
山西
0. 01
0. 01
0. 01
0. 06
河北
0. 45
0. 34
0. 45
0. 52
0. 70
我国荒漠化现状、成因与防治对策
我国荒漠化现状、成因与防治对策一、本文概述荒漠化,作为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全面解析我国荒漠化的现状,深入探究其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防治对策。
文章将从多个维度对我国荒漠化问题展开深入剖析,以期为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我们将概述我国荒漠化的基本情况,包括荒漠化的范围、程度以及发展趋势。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荒漠化的成因,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我们将提出一系列防治对策,包括政策层面的引导、科技支撑、公众参与等方面,以期为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荒漠化问题的关注,共同推动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我国荒漠化现状荒漠化,这一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尤为突出。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荒漠化现象日益严重,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荒漠化主要发生在西北、华北和东北的部分地区。
其中,西北地区受影响最为严重,特别是新疆、内蒙古、甘肃等地,荒漠化现象十分普遍。
这些地区的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生态脆弱,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从类型上看,我国荒漠化主要表现为土地沙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等多种形式。
其中,土地沙漠化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它导致了大片肥沃土地的丧失,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
石漠化则主要发生在喀斯特地貌区,这些地区的地表土层薄,岩石裸露,一旦遭受破坏,恢复起来十分困难。
水土流失则主要发生在坡地、丘陵地区,它导致了土地肥力的下降,加剧了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从发展趋势来看,虽然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防治荒漠化,但总体来说,荒漠化现象仍在不断蔓延。
这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荒漠化问题,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来防治荒漠化,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浅谈北方荒漠化防治与土地利用
简 单 地 说 土 地 荒 漠 化 就 是 指 土 地 退 化 , 叫 “ 漠 化 ” 19 也 沙 。 9 2年
的3 0个 省 ( 自治 区 、 直辖 市 ) 8 9个 县 ( 、 ) 我 国荒 漠化 土地 的 8 旗 区 。” 中 。 大风造 成 的风蚀 荒漠 化 面积 最大 . 了 1 07万 平 方公 里 。据 以 占 6.
统 计 .0年 代 以 来 仅 土 地 沙 化 面 积 扩 大 速 度 . 年 就 有 2 6 7 每 4 0平 方 公
关 键 词 :北 方 ;荒 漠 化 防 治 ;土 地 利 用
中图 分类 号 : 7 X11
引 言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09 83 (0 00— 03 0 10— 6 12 1 )7 0 1- 2
现 代 的 沙漠 化 土 地 从 本 世 纪 5 O年代 后 期 到 7 0年 代 中期 平 均 每 年 以 1 6 k 的 速度 在 蔓 延 。通 过 大范 围野 外 调 查 和 遥感 技术 5 0 m 的 应 用 . 合我 们 的研 究 和 分析 结 果 表 明 , 7 结 从 0年 代 中期 至 8 0年 代 后 期 , 漠 化 土 地 更 以 年 均 2 0 k 的 速度 在 加 速 扩 展 , 样 , 沙 10 m 这 整 个北 方 沙 漠 化土 地 面 积 已达 近 3 0 0 k , 分 布 和 蔓延 主 要 在 5 0 0 m 其 以下 3个 地 区 : . 干 旱地 带 的农 牧 交错 地 区 . 1半 占北方 沙 漠 化 土地 总 面 积 的 4 .% . 别 是 草 原农 垦 区 , 河 北 省 坝上 及 内蒙 古 后 山 05 特 如 的 草原 农 垦 区 ,沙 漠 化 土地 面积 从 5 O年代 末 期 占农 田面 积 的 3 % 增加 到 7 0年 代 中期 的 1% ,0年 代 后期 的 2 %: .半 干 旱地 带 波 3 8 5 2 状 沙 质 草 原 区 , 3 .%, 科 尔 沁 草 原 沙 漠 化 土 地 的 发 展 , 5 占 65 如 从 0 年 代末期 占草 原 面积 的 2 % ,增 加 到 7 O O年 代 中期 的 5 %, O年代 3 8
华北地区荒漠化进程与防治对策
华北地区荒漠化进程与防治对策荒漠化是指原本非荒漠地区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植被丧失,土壤贫瘠等一系列问题引起的一种生态环境变化现象。
华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但也面临着严重的荒漠化问题。
本文将探讨华北地区荒漠化的进程,以及相应的防治对策。
一、华北地区荒漠化的进程华北地区主要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是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
然而,长期以来,华北地区面临着严峻的荒漠化问题。
1. 自然因素华北地区地处内陆,地形起伏较大,气候干旱,降水量不足。
这些自然因素导致了其水资源短缺,土壤贫瘠,植被覆盖率低,容易遭受荒漠化的侵袭。
2. 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对华北地区荒漠化进程的加剧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大规模的土地开发、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等行为,严重破坏了植被的生态平衡,导致了土地的退化和沙漠化的扩张。
二、华北地区荒漠化的影响荒漠化对华北地区以及整个中国的影响是深远的。
1. 生态环境破坏荒漠化导致的植被丧失、土壤贫瘠,破坏了华北地区的生态平衡。
这不仅影响着华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和面源供应稳定,还降低了土地的生产力和宜居性,给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2. 气候变化荒漠化加速了土地的水分蒸发,进一步减少了土壤的湿度,使得华北地区的气候变得更加干燥。
这种气候变化会对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产生负面影响,并进一步加剧了干旱和荒漠化的扩张。
三、华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对策为了应对华北地区面临的荒漠化问题,政府和社会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对策。
1. 加强植物恢复和保护增加植被覆盖是防治荒漠化的关键措施之一。
政府应该加大植树造林的投入,种植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树种,并建立相关的保护制度,保护原始森林和天然草场。
2. 合理利用水资源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利用地下水和水库蓄水,不浪费水资源。
同时,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水土流失,保持土壤湿度,抑制荒漠化的进程。
3. 加强法律法规和监管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土地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
中国土地荒漠化现状分布
中国土地荒漠化现状分布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中国学者称沙漠化)危害范围最广、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
其广阔的干旱、半干旱及部分湿润、半湿润地区上存在严重的荒漠化问题,危害着农田、牧场、交通及人民生活,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和环境退化。
中国土地荒漠化是人口总量超出脆弱环境的承受能力所造成的。
中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3.4×105km2。
其中已荒漠化了的土地共1.76×105km2,潜在荒漠化土地1.58×105km2。
在地域上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断续分布延伸长达5 500km,涉及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和新疆等省(区)共212个旗、县。
另外,中国南方的部分湿润地区也出现了土地荒漠化的问题。
中国荒漠化土地因所处自然地带的不同,其特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1)湿润及半湿润地带的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三江平原、嫩江下游、黄淮海平原的中部和北部、江西南昌及鄱阳湖区、近3000km的沿海地带和海南岛西南部等地,约占中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3.9%。
该区的荒漠化土地仅出现于沙性物质丰富、人类活动强烈的地区,与河流沉积物及海岸沙质沉积物受风力吹扬有关。
其特点是分布零散,面积不大,影响范围小,风沙景观一般只出现于干旱多风季节。
(2)半干旱地区的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贺兰山与乌鞘岭一线以东、白城与康平一线以西,长城以北、国境线以南的呼伦贝尔、科尔沁、鄂尔多斯等地,即分布在内蒙古东部与中部、河北北部、山西西北、陕北与宁夏东南部。
其都发生在干草原区及荒漠草原区,是中国荒漠化土地比较集中分布的地区,约占中国荒漠化地总面积的65.4%。
它是过度的土地利用和干旱多风沙质地表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3)干旱荒漠地区的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中国的狼山、贺兰山和乌鞘岭一线以西的广大地区,较集中分布在一些大沙漠边缘(如阿拉善的中部、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等地区),占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30.7%。
纵向对比:我国北方与南方水土保持方式的差异性
纵向对比:我国北方与南方水土保持方式的差异性我国北方与南方的水土保持方式存在显著的差异,这是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人文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致。
本文将从纵向对比的角度,探讨我国北方与南方水土保持方式的差异性。
首先,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相对恶劣,土地质量较差,水资源匮乏,气候干旱,降水少,大多数地区都处于半干旱或干旱状态。
因此,北方地区的水土保持方式主要集中在治理沙漠化、防风固沙、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等方面。
例如,在内蒙古、甘肃等地,人们采用了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草原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工程等措施,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土地质量。
相比之下,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相对优越,气候温和湿润,降水充沛,水资源丰富。
南方地区的水土保持方式主要集中在保护水资源、防洪排涝和植树造林等方面。
例如,在广东、福建等南方省份,人们采用了建设水库、修建堤坝、绿化城市和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等措施,有效地保护了当地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其次,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文因素也存在差异。
北方地区的人口密度相对较低,农民以种植粮食为主,土地利用率较高。
南方地区的人口密度相对较高,农民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土地利用率较低。
因此,在北方地区,人们更加注重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在南方地区,人们更加注重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经济效益。
最后,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政策环境也存在差异。
由于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恶劣,政府在水土保持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力资源。
例如,在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补偿办法》,对草原生态进行了有效保护和修复。
而在南方地区,政府更加注重发展经济和提高农业效益,在水土保持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
综上所述,我国北方与南方的水土保持方式存在显著差异。
北方地区主要采取治理沙漠化、防风固沙、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等措施,南方地区主要采取保护水资源、防洪排涝和植树造林等措施。
这种差异性不仅是由于自然环境、人文因素和政策环境等多种因素所致,也反映了我国不同地区的发展特点和经济需求。
中国土地退化的空间分布规律
中国土地退化的空间分布规律一、引言中国土地退化问题日益严重,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了有效应对土地退化问题,了解其空间分布规律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中国土地退化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详细分析,以期为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二、北方地区北方地区是我国土地退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
这里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地沙化、土壤盐渍化和水土流失。
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开垦、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
三、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是中国土地退化的另一个重要区域。
这里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
黄土高原的土壤质地疏松,容易受到风化和侵蚀,加上过度放牧和不当的农业耕作方式,加剧了土地退化的程度。
四、西南地区西南地区主要包括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这里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石漠化和水土流失。
该地区山多平地少,植被覆盖率低,加上陡坡耕作和过度开发,导致土地退化问题严重。
五、东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但同时也面临着土地退化的挑战。
这里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壤盐渍化和海岸侵蚀。
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海平面上升和气候变化等因素,东部沿海地区的土地退化问题日益严重。
六、东北黑土区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但近年来也出现了严重的黑土退化问题。
这里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壤侵蚀和肥力下降。
过度耕作、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是导致黑土退化的主要原因。
七、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我国的重要生态屏障,但同时也面临着土地退化的威胁。
这里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草地退化和冰川融化。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导致青藏高原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八、长江流域长江流域是我国的重要经济区域,但同时也存在着土地退化问题。
这里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
过度开发、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是导致长江流域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九、西北干旱区西北干旱区是我国的重要能源基地,但同时也面临着土地退化的挑战。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沙漠化成因与防治技术
条 件 十分恶劣 , 农牧 业生 产水平 低而 不稳 。 不 完全 据 统 计, 农牧 交 错带 中段 的 7 旗 ( ) 5个 县 中有 6 1个 为 贫 困旗 ( )其 中 国家重 点扶 持 的贫 困旗 ( ) 1 县 , 县 有 6
。
上亿 公 顷 良田 , 防风 固沙的 巨大生态 屏 障。 因此 , 是 农牧 交 错带 的生 态恢 复 与 重建 , 其是 其 土地 沙漠 尤 化 的 防治 , 西 部 大开 发 及 全 国生 态环 境 建设 具 有 对
维普资讯
第 2 卷第 2 0 期
20 0 2年 6 月
干 旱 地 区 农 业 研 究
Rcc r h j t eArd Ar a sa c Ⅱ h i e s
Vo.0No 2 12 .
J n 2 0 u . 02
中 国北 方 农 牧 交错 带土 地沙 漠化 成 因与 防治 技 术
廖允成 , 付增光 ,贾志宽 ,王龙 昌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 陕西 杨受 1 20 ) 1 10
摘
要 : 中匡北方农牧交错 带土地沙漠化 的现状、 固及防治技术 等问题进行分析 , 出北方农牧交错带是 对 成 指
中国沙漠 化发展 最快、 生态环境最脆 弱的地 区之 一, 其根 本原 固在于礁采、 过牧 、 滥垦 等人 为活动过度 。提 出农牧变 错 带 防治沙漠化 的三大技术体 系, 即沙地植被恢 复与固沙技术体 系、 牧业集 约化技 术体 系和 区域农 业优势 资源 农 开发与沙产业技术体 系。 关键 词:土地沙漠托 ; 防沙沿 沙; 技术体 系; 农牧交错 带
称 为 土地沙质 荒漠 化 。 因此 , 土地 沙漠 化 的形成 主要 是 发 生 在脆 弱 生态环 境 下 ( 戈 壁、 漠 、 原等 干 如 荒 草
我国西北地区土壤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西北地区土壤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的原因
及对策
我国西北地区土壤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这个
地区地势高低起伏,地形复杂,地势阶梯状,加剧了水土流失的程度。
其次,这个地区降水稀少,水资源相对匮乏,导致水土不易保持。
再次,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降水不规律,干旱频发,无法形成有效的土
壤覆盖层,进一步加剧了土壤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的趋势。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应加强防风
固沙措施,比如植树造林、搭建遮风网。
这些措施可以降低风蚀,减
少沙尘暴的发生,防止土壤沙漠化。
其次,应建设水利设施,提高水
资源利用率。
例如,修建水渠、堤防、水库等,以供农田灌溉和农作
物生长使用。
此外,还需要加强土地治理和保护,建立科学的耕作制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防止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土地。
综上所述,要解决我国西北地区土壤沙漠化和水土流失问题,需
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
只有通过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土地和水资源,
才能保护好这片土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北方土地利用与沙漠化研究
由此 不 难 看 出 。 地 沙 漠 化最 主 要 的原 因是 人 类 的 不合 理 土 用地 , 度樵 采 、 度 放牧 以及 过 度 农 垦等 不 合 理 用地 , 过 过 加
剧 了 土地沙 漠化 。
k / ,0年 代达 到 24 0k / 【 土 地沙 漠 化 已严 重 影 响 mz 9 年 6 m2 3 年 J 。
我 国沙 漠 化 土 地 主要 分 布 于包 括 内蒙 古 、 宁夏 、 肃 、 甘 新疆 、 河北 等 省在 内 的部 分半 湿润 、 旱 、 干旱 地 区 。 国 干 半 我
g
沙 漠 化土 地 面积 达 3 7万 k 占国土 总面 积 的 3 5 。 中 m, .% 其 8 严 重程 度 、 烈发 展程 度 、 强 正在 发展 ( 中等程 度 )轻 度 但 有 、 潜 在 危 险 的 分 别 占 沙 漠 化 土 地 面 积 的 1. 、8 % 、 0 % 1. 2 3
2 土地 利用 与沙 漠化 发展 的关 系
21 土 地 利 用 与 沙 漠 化 之 间 的 相 互 关 系 .
3 .% 、 10 。 05 4 .%
幅
冬
野 外调 查及 遥 感 图像 的探测 结果 表 明 ,0世纪 7 2 0年 代 中期至 8 O年 代后 期 , 地 沙漠 化速 度 达 21 0k / 。 2 土 0 m2 而 0 年 世纪 5 0年 代 后期 到 7 0年代 中期 仅 为 l5 0kn/ 2 目前 , 6 l2 1 年[ 。 北 方 沙 漠化 土 地 面积 已达 3 5万 k 半 干 旱 地带 的农 牧 交 m,
我 国生 态 环境 建 设 和 社 会 经济 发 展 , 造成 了土 地 生 产 力 衰
退、 生态 破坏 、 境恶 化 , 及 人类 生存 发 展 , 利 用 土地 资 环 危 可 源 丧 失 。 通 、 利等 设施 及 国 防基 地 的安 全和 正 常运 行 受 交 水 到威 胁 。 强沙 漠 化研 究及 其 灾 害防 治 工作 已刻 不 容缓 , 加 而 且 沙 漠化 并 非不 可 治 理 , 遥感 数 据 分 析 表明 经 过 积 极 采 取 措 施 进 行 治 理 的地 区 , 漠 化 土 地 空 间 范 围有 所 减 少 , 沙 约 1%的沙漠 化 土地得 到 恢复 。 0
中国东北的土地沙漠化问题研究
中国东北的土地沙漠化问题研究中国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但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土地沙漠化问题日益严重。
本文将探讨中国东北的土地沙漠化问题,其中包括主要原因、影响和可能的应对措施。
东北地区的土地沙漠化问题主要源于两个因素: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
首先,气候变化是东北地区土地沙漠化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东北地区气候变得越来越干燥,降雨量减少,蒸发增加,导致土壤湿度下降。
这种气候变化不利于植被的生长,从而加速了土地沙漠化的进程。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为活动,包括过度放牧、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的农业耕作等。
过度放牧导致了植被破坏和土壤侵蚀,加剧了土地沙漠化的程度。
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的农业耕作导致了土地的生态环境退化,使土壤质量下降,土地变得更加易于沙漠化。
中国东北地区的土地沙漠化问题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农业产业和经济发展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沙漠化导致了水土流失和水资源减少,严重影响了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农作物的生长。
其次,土地沙漠化使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循环系统发生了变化,进而影响到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最后,土地沙漠化也对当地农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许多农民失去了耕地和收入来源。
针对东北地区土地沙漠化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应对措施。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严格控制开发行为,保护并修复受损的土地和植被。
此外,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农民的扶持力度,鼓励他们采取适当的农业耕作方式,提高土地的管理和利用效率。
另外,我们还可以引入适应性农业技术,例如节水灌溉和高效肥料利用等。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并减少对土壤的负荷。
此外,我们还可以采用梯田和栽培草坡等措施,防止水和土壤流失,提高土地保育能力。
除此之外,教育和宣传也是解决东北地区土地沙漠化问题的重要手段。
我们可以加强对农民和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教育,提高他们对土地沙漠化问题的认识,促进全社会的环境保护行动。
北方的土地利用与沙漠化
北方的土地利用与沙漠化土地利用的现状北方地区的土地利用面临着诸多的挑战,首要的问题是人口的增长和扩张式经济模式。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建设也在不断地扩大。
而这些城市往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导致大量的农田和草原被占用,进而引发土地资源的枯竭。
另外一个关键问题是农业生产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由于过度的农业活动,以及不合理的管理方式,导致土地被大量损毁和失去肥力。
还有一些其他原因,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过度开采矿产资源等,这些问题也对北方土地的利用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北方土地的类型北方土地的类型比较丰富,包括:草原、沙漠、盆地、山地、平原等等。
在这些区域中,草原所占比例最大,占据了北方土地总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以上。
草原土地的利用方式主要包括放牧和种植,而沙漠地带则主要用于旅游等特殊领域。
沙漠化的影响和原因沙漠化问题是北方土地利用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沙漠化是指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引起植被破坏,土壤流失,水源减少等现象而形成的一种土地资源退化。
沙漠化的影响非常严重,它不仅影响到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还会对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多个领域产生严重的影响。
造成沙漠化的主要原因包括:人类活动,如移民、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土质不良等;恶劣的环境和地形,如山区、丘陵等。
这些原因同时存在导致了沙漠化的产生和加剧。
方案和建议为了应对北方土地利用和沙漠化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和解决方案。
具体措施如下:•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
建设灌溉系统、公路、铁路等设施,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土地保护,减轻土地利用压力。
•加强土地保护。
加强草原退化、沙漠化等土地保护的力度,防止土地资源的进一步消失和损害。
•推广现代化农业。
优化耕种技术,推广天然有机农业,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益,保证农民的稳定收入。
•加强环境监测和预警。
科学衡量气候和环境的变化,掌握沙漠化及其他治理方面的情况,制定相应的计划和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沙漠化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一个重大的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
土地利用的方式和程度是沙漠化发展或逆转的主导因素。
人类经济活动强度的增加和范围的扩大,造成北方地区农牧交错带的逐渐北移,大面积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和地表植被覆盖的减少,使得以风沙活动为主导外营力的沙漠化过程得以发展。
我国北方地区近 50 年来的土地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展,已达近 35万km2,其蔓延的速率呈加快的趋势。
据历史资料分析、野外调查和遥感动态监测与评价,对典型沙漠化地区的土地利用与沙漠化过程的发展及其防治开展了深入的研究。
1 引言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尤其是我国北方的沙漠化(沙质荒漠化)以其面积广大和发展迅速而引人关注。
根据北方自然环境背景、人类活动与社会经济特点及其相互作用,通过近 20 年沙漠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我们将沙漠化的概念总结为:沙漠化是在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与自然资源环境不相协调所产生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1]。
我国北方沙漠化的发生发展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历史,而且尤以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发展速度为最快。
沙漠化过程使土壤的风蚀—风积作用加剧,破坏了土壤的理化性质,降低乃至丧失了土地生产潜力,并使自然环境趋于恶化,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也严重影响广大农牧区人民生活水平和生存环境。
为此,深入开展人为作用,特别是土地利用在沙漠化过程中作用的研究,对于阐明沙漠化形成机制,丰富沙漠化研究的理论和制定防治沙漠化的政策及措施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中国北方地区沙漠化的发展与时空分布我国北方的土地沙漠化过程按其发生性质可以分为沙质草原沙漠化、固定沙丘(沙地)活化和沙丘前移入侵三种类型。
历史时期的土地沙漠化主要发生在干草原及荒漠草原地带和干旱地带的沙漠边缘河流沿岸或深入到沙漠内部的河流下游地区。
现代的沙漠化土地从本世纪 50 年代后期到 70 年代中期平均每年以 1 560km2的速度在蔓延。
通过大范围野外调查和遥感技术的应用,结合我们的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从70 年代中期至 80 年代后期,沙漠化土地更以年均 2100km2 的速度在加速扩展,这样,整个北方沙漠化土地面积已达近 350000km2, 其分布和蔓延主要在以下 3 个地区[2]:1 半干旱地带的农牧交错地区,占北方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的 40.5%,特别是草原农垦区,如河北省坝上及内蒙古后山的草原农垦区,沙漠化土地面积从 50 年代末期占农田面积的 3% 增加到 70 年代中期的 13%,80 年代后期的 25%;2 半干旱地带波状沙质草原区,占 36.5%,如科尔沁草原沙漠化土地的发展,从 50 年代末期占草原面积的 20%,增加到 70 年代中期的 53%,80 年代后期的 77.6%;3 干旱地带绿洲边缘及内陆河下游地区,占 23.0%,主要表现在固定沙丘的活化,如弱水下游沙漠化土地的发展从 50 年代末占该地区面积的 5% 增加到 70 年代中期的 22%,80 年代后期的 36%。
相同时期内凡是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治理的地区,沙漠化土地空间范围有所减少,据遥感数据分析测算,约有 10% 的沙漠化土地得到逆转。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我们选择另一个时段的遥感资料(1987 年和 1993 年 TM 数据)对毛乌素沙区进行了连续动态监测,结果表明,沙漠化土地面积在 1987~1993 年的 7 年间,由 32586km2(占监测区域总面积的 67.5%)下降到30496.7km2(占面积的 63.5%),减少了 1936.3km2,总体上处于逆转过程中,平均每年约有 276.6km2 土地得到了治理。
但就整个北方而言,进入 90 年代,沙漠化土地的蔓延又有加速的趋势,以每年 2460km2 的速度扩展[3],形势更为严峻。
3 土地利用与沙漠化的发展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个人地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程度上。
在大部分的人类文明历史时期,自然资源与环境决定着人类的土地利用。
但在现代的过程中,由于人口增加和科技进步,使得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之需求的增加成为必须和可能,因而逐渐在人地关系中提升了人类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和调控力。
在许多情况下,这是人类在有效利用资源方面的进步。
但也时常因不合理的方式,不同程度地作用于资源环境的变化过程,引起乃至控制着资源环境的不良渐变或突变,如温室效应气体增加,大河断流、火灾、库区地震、水土流失等,而土地沙漠化则是更为明显的一例。
在我国北方,历史上游牧民族由于政治经济利益的驱使或气候暖温和冷干的变化,时有南进和北退的过程;而广大地区随着统治民族的更迭,农业或牧业为主的土地利用方式也多次交替,其利用强度也有差异,使历史时期的沙漠化土地也处于一个发展与逆转相互交替的过程中。
但在这一过程中,人类活动总是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起诱发作用,表现在历史上沙漠化的发生期往往与一些重大事件相关联,如民族之间的征战频繁和政治上动荡不定的东汉末年、唐代末期及五代、宋辽对峙以及明中叶以后和清中叶以后的时期都是沙漠化的发展期。
而这些时期也正与气候较为冷干相吻合,这也加剧了沙漠化的过程,减弱了退化土地自我恢复的能力,导致了自然环境的进一步退化。
这种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北方干旱草原地带的沙漠化数度发生和蔓延,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活动的加剧,沙漠化土地的面积和程度总体上也就处于一个扩大和加重的过程中。
中国北方地区历史上由于气候干旱、自然资源贫乏,利用困难等原因而成为古代经济落后的地区,是许多游牧部族先后活动的场所。
他们利用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来适应由于气候波动、降水变化的自然过程。
如牧民利用天然牧场,逐水草而居;农民则实行农田轮作制等。
在人类历史的绝大部分时段内,牧民通过游牧,充分利用天然草场的多样性和季节性的临时积水,使牲畜及时获得食物,这样也避免了草场的过度放牧。
而农田轮作制或曰游耕制,则充分利用了天然草场的再生能力和土壤物理化学特性的恢复能力,协调了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自然恢复之间的关系,达到了一种原始的可持续发展。
其实质就是人类活动尚未超越自然资源的负荷限度,在天然植被自我恢复能力的调节下,生态系统保持着动态的平衡,环境相对稳定。
但自 18 世纪中叶以后,特别是进入 20 世纪以来,北方地区的人口随着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拓荒而迅速增长。
50 年代以来,又经历了合作化、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几次拓荒高潮,使人口的年增长率达 2.5%~3.0%。
例如,农牧交错的沙漠化地区人口平均年增长率从 50 年代至 80 年代曾达到 3.08%,平均人口密度从 10~15 人/km2 增加到 40~60 人/km2,高者可达 80 人/km2。
内蒙古乌蒙后山 7 个受沙漠化危害的县(旗)的农业人口也从 1949 年的 51.5 万增加到 1985 年的 125.8 万。
尽管进入 80 年代以后,北方沙漠化地区很少再有移民涌入,但由于人口基数已大,人口增加的速度并不见减缓,特别是在农牧交错区汉族和少数民族混居的地区,由于国家对少数民族在计划生育上实行照顾政策等一些原因,情况更是如此。
人口的增长和社会需求的扩大,加大了土地资源利用的压力,也破坏了传统土地利用的合理性。
草原被进一步开垦,也使草场面积锐减,许多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从以放牧为主转变成以农耕为主。
土地利用的强度也逐渐加大,轮作制由往常的十几年间隔减为几年或隔年,甚至连年耕作;倍增的牧畜又集中在逐渐减少的草场,加大了放牧的负载;日常生活所需燃料的增加也使樵采活动加强,这些都构成了导致沙漠化发生发展的主导人为因素——过度开垦、放牧和樵采。
根据对我国北方沙漠化的研究,朱震达等于 1989 年提出了以土地利用为主的人类活动与沙漠化土地的成因分类和发展面积表[4],以草原过度农垦为主造成的沙漠化土地面积为 44700km2,占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的 25.4%;以草原过度放牧为主的 49900km2,占总面积的 28.3%;以过度樵采为主的 56000km2,占总面积的 31.8%;以工矿交通城市建设破坏植被为主的 1300km2,占总面积的 0.7%;以水资源利用不当为主的 14700km2,占总面积的 8.3%。
沙漠化的过程就是在上述土地利用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系统平衡,导致地表植被的衰退或消失之后,风作用于地表而产生的风蚀、搬运、堆积的风沙运动过程,主要包括:①风力作用下沙质地表形态的发育过程;②固定沙丘的活化过程;③沙漠边缘风力作用下的沙丘前移过程。
我国北方沙漠化土地就是在人类活动的干扰和上述风沙运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4 土地利用与沙漠化防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使沙漠化处于发展过程中,欲求受沙漠化影响地区可持续发展和沙漠化的防治,根本出路在于合理高效的土地利用。
根据我国北方沙漠化地区自然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特点,土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沙漠化治理的典型经验,沙漠化土地的防治必须本着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目标,建立既可防止土地沙漠化,又可促进生产发展的资源节约型、适度开发型和环境保护型的经济体系。
在沙漠化土地治理的具体措施上,在农牧交错地区可针对沙区中居民点、耕地、草场相对分散分布的特点,可以生态户为基础,采取天然封育,调整以旱作农业为主的土地利用结构,扩大林草用地比重,集约经营水土条件较好的土地,并和营造防风沙林带、林网及沙丘表面栽植固沙植物、丘间地营造片林或封育相结合的措施;在草原牧区,除了合理确定草场载畜量,轮牧和建立人工草地及饲料基地外,还应与合理配置水井,确定放牧点密度,修建牧道等结合起来;在干旱地带,要以内陆河流域为生态单元进行全面规划,合理确定用水计划,以绿洲为中心,建立绿洲内部护田林网、绿洲边缘乔灌结合的防沙林带和绿洲外围沙丘固定等措施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防治体系。
许多实践证明了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可以达到土地沙漠化的防治及可持续利用的目的的。
以陕西省榆林地区为例[5],据史书记载,在 1500 年前,榆林地区还是个林草茂密,宜农宜牧之地。
后因历代征战摧残,乱砍滥伐,植被覆盖率仅有 1.8%,流沙已越过长城,逼近榆林城。
据调查,在解放前的 100 多年时间里,有近 13.4万hm2 农田和草场院由于沙漠化而被放弃,11.3万hm2 农田和 26.7万hm2 草场受到沙漠化的威胁,产量和载畜量低而不稳。
自 50 年代以来,通过统一规划、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坚持以治沙造林、保护和发展农牧业为主导,取得了很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从 1950 年到 1990 年底,榆林治沙造林保存面积达 74.0万hm2,恢复和改良草场 66.7万hm2 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