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下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尝试——以《三国演义》为例

合集下载

从“观其大略”到“文本细读”——以《三国演义》为例略谈整本书阅读策略

从“观其大略”到“文本细读”——以《三国演义》为例略谈整本书阅读策略

这也是历史镜鉴, 不可不察。
百里, 马谡拒谏失街亭, 孔明挥泪 斩马谡, 司马懿诈病赚曹爽等。 这
期 时, 告诉学生可以借助书中的 “目 录” 和书结尾的 《古风篇》。 在此
二、 “大” “小” 专题重点读
些章节要重点读。 以此为基础, 再精选再精读:
基础上, 教师补充毛批 (毛宗岗批
(一) “大专题” 是指主要情 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刘玄德三顾草
览, 走马观花, 而是观其大略: 全 国, 导致诸镇角立; 诸镇角立, 导 关云长刮骨疗毒, 关云长败走麦

九 书写了哪些人, 哪些事。 遇到看不 致三国之分。 这正是小说叙述之 城, 兄逼弟曹植赋诗, 陆逊营烧七
年 懂的地方可以 “越” 过, 不要 “执 逻辑。

五 着”。 读完要写 “概要”。 写概要
下联。
休教天下人负我。” “夫英雄者, 赏作者写作艺术。
(二) “小专题” 阅读。 分为 胸怀大志, 腹有良谋, 有包藏宇宙
蓄势 (一) 刘备赴襄阳, 蔡瑁
两部分: 一是精选、 精读 “小情 之机, 吞天吐地之志者也。” “淡 设计杀害, 只好撞西门, 跃马过檀
节”, 比如: 曹操杀吕伯奢全家、 泊以明志, 宁静以致远。” ……
最后我想说的是, 不管是哪一 种方法, “整本书阅读” 的关键在 于教师的阅读意愿是否强烈, 阅读
面是否开阔, 阅读鉴赏力是否到 位。 可以说 “整本书阅读” 的成功 与否首先在于老师, 然后才是学 生。 北斗七星在夜空熠熠生辉, 人 们抬起头一眼能够辨认, 这是因为 七个星星依照一定的位置摆列, 而 北极星居于首并永居不动; 一座拱 桥由一块块石头建造, 它们各有其 形态, 但一块块石头并不能就构成 拱桥, 是桥拱让一块块石头形成 拱桥。

《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推进教学设计与评价

《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推进教学设计与评价

《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推进教学设计与评价一、课前谈话(一)理解阅读的意义“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

”阅读并不是让我们学会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

(二)一句话说三国(评价:五分钟的课前谈话,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懂得阅读的意义,激励学生阅读;二是摸清学情,学生读了一个月的《三国演义》,读得怎么样了?教师优美的语言,为本堂课奠定了表达的基调。

)二、整体感知《三国演义》,介绍读书角度。

(一)分享关于《三国》,你想说谁?关于周瑜的教师总结语:乌林侥倖数帆风,便傍吴船向蜀中。

刘葛关张无寸土,肯容公瑾擅江东。

这是咏史中写给周瑜的。

关于诸葛亮、关羽的总结语.......总结:那我还知道毛泽东主席说:看《三国演义》,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而且要看组织。

金庸的书评让我们看人物,毛主席的书评让我们看组织,不同的人看同一本书,角度是可以不一样的。

(二)拓展读书角度其实读这本书的角度还有很多,比如你去理清人物关系,你去寻找故事发生的环境,你去寻找故事主题......《三国》让所有人畅所欲言,从人物到场面,从场景到书评,阅读的角度不同,我们的体会就有所不同,可以是鲜活的人物;可以是回到那荡气回肠的古战场;可以是与名家的一次对话,文化的碰撞、交流和交融,才使得文化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时代延续。

(评价:一个月的阅读,相信很多学生读《三国演义》整本书已经接近尾声,但不用猜,很多孩子都是囫囵吞枣的状态下读的,所以拓展学生的读书角度,让学生带着新的角度再次走进书中,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新的读书法的挑战。

)三、识曹操(一)探究——奸雄还是英雄“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许劭用短短十一个字,道尽了曹操这一生之作为。

那究竟,他这一生是功大于过之英雄,还是奸雄呢?1.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建议:(1)小组分工合作,选好记录员,汇报员(2)根据章回名字,小组成员一起商议选定最感兴趣的章节(3)每个小组成员都拿好笔,做批注(4)小组内发言,集思广益,记录员根据组内发言,整理并记录(5)小组共同梳理如何汇报(表格填关键字词)(6)由汇报员全班汇报(格式:我们组看的事件是__________,曹操的形象是_____,依据是________)2.汇报:“奸雄”观点(1)杀恩人(废汉帝陈留践位)师补充:因误会再加上曹操疑心太重杀死吕伯奢全家,最后曹操对陈宫说到:“身逢这样的险恶世道,只好宁教我负他人,莫叫他人负我了。

整本书阅读课程化实施地探索——以《三国演义》为例

整本书阅读课程化实施地探索——以《三国演义》为例

整本书阅读课程化实施地探索——以《三国演义》为例一、引言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整本书阅读课程化实施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中规定:“在小学阶段的三个学段中,第一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5 万字;第二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40 万字;第三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100万字。

”新课标明确将“整本书阅读”归入六大任务群中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可见整本书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化实施是指将整本书阅读融入课程体系,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四大名著之一,具有丰富的故事情节、复杂的人物关系、经典的战役和深厚的历史背景,是开展整本书阅读的理想选择。

本研究旨在探讨以《三国演义》为例的整本书阅读课程化实施,以期为文学类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整本书阅读课程化实施的理论基础整本书阅读是指学生在一定时间内阅读完整的书籍,从而深入理解作品主题、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

课程化阅读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并注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性。

课程化阅读的实施策略主要包括分层次阅读、分角色讨论、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创意写作与艺术表现等。

三、《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在《三国演义》的课程化阅读实施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整体教学目标与任务,即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产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古典名著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历史意识。

其次,选择适当的课程内容与教材。

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提升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阅读中国古典名著,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某些历史时期的文化、精神以及社会特点;尝试品味古典名著的语言特点,进而获得阅读名著的乐趣。

《三国演义》由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活动引领,评价激励,推动高中名著阅读——以《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

活动引领,评价激励,推动高中名著阅读——以《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

探索篇•课题荟萃名著阅读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然而,目前高中生经典阅读的现状却令人担忧:一方面,经典阅读正逐渐被高中生冷落。

另一方面,由于升学压力的不断加大,时间紧迫,许多学生对阅读也变得越来越没有耐性。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提高名著阅读教学的效益,我们专门把推动经典名著阅读作为课题进行研究。

下面我以高一年级《三国演义》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来谈谈“活动引领、评价激励”的一些具体做法。

第一步:趣味导读,激发兴趣开设《三国演义》导读课,开展趣味知识竞赛,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答对一题加一分,最后累计得分最多的三个小组分别评为一、二、三等奖,奖励学生喜欢的小文具。

竞赛内容全部与《三国演义》有关,强调趣味性,如趣味歇后语、成语竞猜、情节判断等。

以这种竞赛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初步了解学生对《三国演义》的熟悉程度。

第二步:制订计划,明确要求首先,按照自愿组合的原则,将全班分成几个阅读小组。

各小组自己推选组长,制订好本组的阅读计划,组长负责跟进与登记组员的阅读进度与阅读情况,教师定期检查与督促各小组阅读进度。

对于全班,也有一个大概的进度要求,《三国演义》共120回,我们要求学生每天读1~2回,每个星期最少读完10回。

其次,保障课外阅读时间,每天午读时间专门供学生阅读,每周开设两节阅读课,供学生自读和阅读交流。

再次,要求学生做好批注、读书笔记与读后感。

要求学生进行批注阅读并准备一本读书笔记,每天坚持做笔记,摘抄好词、好句或精彩片段,每周写一篇读书心得或读后感。

读完整本书以后,就自己感兴趣或者体会特别深刻的话题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小论文。

第三步:提供指导,增强信心经典名著一般篇幅较长,阅读难度较大,学生往往难以坚持读完整本书。

这就需要教师提供方法和培养习惯来增强学生阅读的能力与信心。

在阅读《三国演义》之前,我们专门开设了两节名著阅读方法指导课,向学生介绍名著阅读的基本方法,如默读、朗读、浏览、赏析、圈点、摘录、批注、比较等。

如何推进高中整本书阅读活动的开展——以《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为例

如何推进高中整本书阅读活动的开展——以《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为例

教育界/ EDUCATION CIRCLE2020年第36期(总第408期)▲课例点评【摘要】在我国古代,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塾,学生都是以整本书为学习对象的。

与单篇阅读相比,整本书阅读更能提供相对完整的文化场域,承载综合能力的进阶发展。

《普通高中语文课堂标准(2017年版)》要求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推广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是继承优良传统、推进传统教学理念与现代教学方式深度融合的要求,也是在阅读过程中帮助学生完善认知过程、灵活运用阅读策略、发展语文综合素养的需要。

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优化教学指导,以符合现代化教育理念的教学指导方式推动高中整本书阅读活动的顺利展开。

【关键词】高中语文;整本书;《三国演义》;教学策略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使得文化速食主义盛行,知识碎片化现象严重。

整本书阅读是以整本书为阅读对象,强调阅读的连续性和整体性的活动。

因此,推广整本书阅读不仅可以有效改善高中生虚浮、躁动的学习心态,还能通过系统化的整本书阅读,加强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魅力的感知,让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养成个性化的阅读习惯,找到适合自己的知识汲取方法。

《三国演义》是高中生必读文学著作之一,也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更是历史演义中的代表作品。

该著作从历史故事中脱胎而来,包含大量的历史知识,却又有着现实历史中所没有的精彩和传奇,情节跌宕、扣人心弦,完美地契合高中生的阶段性学习特征。

在本文中,笔者将以《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浅谈语文教师如何推进高中整本书阅读活动的开展。

一、利用影视资源,顺利导入课堂兴趣是支持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活动的内在动力。

在组织整本书阅读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主动阅读兴趣的激活和维持,这是成功推进整本书阅读活动开展的需要。

作为视觉文化浸润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影视作品对高中生的吸引力要远大于名著原文。

因此,在推进整本书阅读活动时,教师不妨利用影视资源导入整本书阅读活动,以超强的视听刺激引起学生的文本阅读兴趣。

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法概述

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法概述

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法概述摘要:阅读教学是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整本书阅读作为重要的阅读模式,在养成阅读习惯、挖掘思维深度、培养文化素养、提高鉴赏能力等诸多方面都有积极作用。

基于此,本研究简述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法,旨在助力高中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法引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1]。

“整本书阅读”开始走进高中语文课堂,教师遵循“读完、读懂、读活”的基本原则指导学生参与阅读学习过程,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做题多、阅读少;浅层阅读多、深层阅读少;碎片化阅读多、系统性阅读少”的问题。

基于培育高中生“语言构建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欣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目标,当前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指导模式还需要继续深入探索和进一步完善发展。

1.关注作品语言,实现语言建构与运用阅读是学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整本书阅读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语言材料,学生通读作品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关注作品的语言风格,吸收语言经验,进而提高语用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完成两个重要的阅读任务,其一清晰认知作品语言风格;其二具备判断作品人物语言的能力,尤其是在小说阅读中要善于分析和解读人物语。

积累语言材料和表达经验之后,需要给学生提供交流平台,让学生尝试运用语言,比如在整本书阅读阶段开展读后感写作和分享活动,测评学生的阅读效果;也可以组织读书交流活动,给学生语言表达的机会。

以《水浒传》整本书阅读过程为例,可以组织学生写人物评价,给学生锤炼语言的机会,让学生的语言构建与运用素养得到提升。

2.精读文本内容,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需要逐步发展语文思维,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但是思维培养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有效的引导和启发。

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以《三国演义》为例

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以《三国演义》为例

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以《三国演义》为例整本书阅读对学生积累丰富的知识、培养多元思维方式、塑造优秀的道德品质具有综合的促进作用。

教师实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能够为学生引领具体的阅读方向,提高学生阅读的计划性和投入性。

同时,在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中,教师还可以根据书籍内容以及学生的知识素养和兴趣爱好设置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一、抓住书籍脉络,进行阅读引导整本书具有内容丰富、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等特点,学生阅读经验不足,在阅读之前普遍缺乏明确的方向,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

而每本书都有前言部分,运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全书的主要内容,提炼全书的思想主旨。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仔细阅读前言部分,了解整本书的整体脉络,形成宏观的阅读思路,制定宏观的阅读计划。

例如,在进行《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时,教师可以设计“整体导读”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书籍的整体脉络。

本书的前言内容为“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刘备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参与镇压黄巾军。

后来董卓进入朝堂,把持朝政。

曹操、袁绍等共同讨伐董卓……赤壁之战时,孙权和刘备联盟,打败了曹操,随后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六出祁山,病逝于五丈原……”根据这些内容,教师可以分别设计以下阅读任务:《三国演义》故事的时间跨度;《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三国演义》的主要事件。

学生可以从这些角度分析前言内容,首先认识到故事从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开始,到西晋建立,三国归一结束,时间跨度近一百年。

其次梳理出书籍的主要人物有刘备、诸葛亮、曹操、关羽、张飞等。

最后,按照先后顺序梳理主要事件:黄巾起义、讨伐董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六出祁山、三国归晋等。

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课时,让学生合理分配时间展开阅读。

比如,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篇幅相对较少,属于故事的初始阶段,那么学生可以作为一个专题阅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以《三国演义》为例---整本书深度阅读与微专题学习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以《三国演义》为例---整本书深度阅读与微专题学习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以《三国演义》为例---整本书深度阅读与微专题学习设计一、《三国演义》阅读现状前不久对江苏某四星级高中高二文科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数据大致上反映了学生阅读的真实状况。

这所学校共有3个文科班,总人数148人,三个班各项数据和比例大致相同,下表是其中一个班的情况,全班共50人。

可以看出,学生较早开始了《三国》的阅读,所受影响多样化,多数人已经通读了原著,但真正喜欢阅读《三国》的人比例较低,只占30%,与不喜欢阅读《三国》的比例大致相当。

不喜欢阅读《三国》的理由,比较集中的有:“人名太多,记不住,人物出场没多久就死了”;“人物情节太复杂,血腥场面多,打打杀杀,内容无趣”;“人物层出不穷,你欺我诈,视性命如草芥,有很多小配角的情况弄不清”;“没有细腻的情感,道德观有问题”等等。

而喜欢阅读《三国》的理由,较多的是“我是诸葛亮、赵云、周瑜的死忠粉”,“为赵云打Call”,“情节引人入胜”,“寫出了英雄们的叱咤风云和落魄”等等。

由此可见,整本的长篇小说人物众多,会对阅读产生一定干扰,有的“过场式人物”就多达数百人,这对习惯了快餐化阅读、浅化阅读的学生来说,是容易造成混乱的;其次,长篇小说情节复杂,多为非线性结构,头绪繁多,要梳理情节是不容易的;第三,长篇小说的内容多与当代生活“有距离”,时代背景、社会氛围、思想观念以及人的审美趣味等,都可能与今天不一样,这也会对阅读造成干扰。

当然,这份样表的数据只反映高二文科生现状,不能反映理科生的阅读状况,文科女生居多,性别差异是存在的,可问题在于,文科男生喜欢《三国》的也不很多。

在回答“受谁的影响而开始阅读《三国》”这一问题时,有7人选择了“其它”,这个“其它”其实就是“三国杀”等游戏。

二、微专题学习目标基于以上阅读现状,我把深度阅读作为《三国》阅读的总体目标,学生不喜欢《三国》可能有性别因素和性格因素等,但没有真正读懂、读透应该是主要因素。

因此,我把《三国》专题学习目标分解为三个方面,着眼点和出发点都是基于立德树人的深度阅读。

聚焦核心素养提升阅读能力——以《三国演义》为例的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课程策略

聚焦核心素养提升阅读能力——以《三国演义》为例的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课程策略

聚焦核心素养提升阅读能力——以《三国演义》为例的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课程策略[摘要]提升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是培养他们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综合实践课程是课外阅读的主要实施阵地。

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笔者以《三国演义》为例,从初中生的阅读现状,教学策略,实践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举例,以学生兴趣为切入点,多元化解读传统文化经典,从而为提升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提供行之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阅读素养阅读现状综合实践课程三国演义实施策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1]其中还明确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2]而要真正培养出孩子的语文核心素养,阅读是关键。

只有具备良好的阅读素养,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满足生活生存的需求。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该著作包含大量的历史人文知识,情节跌宕起伏,精彩纷呈。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多次选取《三国演义》中的经典篇章,纳入初中语文课堂,足见其重要性。

本文以《三国演义》为例,结合初中生普遍阅读素养欠缺的现状,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为目标,开展了系列综合实践课程,实践了行之有效的全方位教学策略。

将传统人文精神与课堂结合,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培养文化自信,提高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一、初中语文阅读现状根据初中生的阅读情况,我们在全年级随机选择了90名同学进行了一个抽样调查,分别设置阅读目的、阅读时长、阅读方式、阅读类型进行统计,得出以下图表数据:依据以上阅读分析数据表,我们得出以下有关初中生阅读现状的结论:(一)普遍缺乏阅读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尤其对于年龄尚小的初中生而言,没有阅读兴趣,就很难展开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

《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策略研究

《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策略研究

《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策略研究一、引言《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巨著,以三国时期鼎足而立的政治格局为背景,通过描绘一系列波澜壮阔的战争和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展示了那个时代的英勇、智慧和荣誉。

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理斛口欣赏这部作品,我们制定了以下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策略。

二、阅读目标理解《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和历史背景。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三、教学策略激发阅读兴趣通过介绍《三国演义》的背景和作者,以及作品中精彩的故事和人物,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制定阅读计划根据《三国演义》的篇幅和难度,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

可以按照每周阅读一定章节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完成整本书的阅读。

指导阅读方法教授学生一些阅读方法,如略读、精读、做笔记等。

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注意作品中的细节描写、人物对话和历史背景等,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开展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阅读心律口体会。

可以围绕作品中的某个情节、人物或主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作品。

拓展阅读材料提供一些与《三国演义》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如历史文献、专家评论等,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作品和历史背景。

四、评价方式阅读笔记:要求学生记录阅读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以及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

课堂讨论表现:雨介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发言叁,以及其对作品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书面测试:通过测试学生对《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等的理解程度,评价其阅读效果。

五、结语《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制定合理的阅读目标、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作品,同时培养其阅读兴趣和习惯。

一2一。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下的整本书阅读探讨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下的整本书阅读探讨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下的整本书阅读探讨摘要:在新课程内容改革的背景下,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还要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语言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还对学生整体写作能力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文章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核心理念出发,探讨了整本书阅读的定义和意义,讨论了当前高中语文阅读课存在的实际问题,并运用整本书阅读教学法,提高高中语文课的整体质量,为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整本书阅读;方法策略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接受更多的常识知识,理解和掌握大量材料,面对学习和备考的压力,提升阅读文本量、塑造他们对阅读文本材料的理解能力。

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有概念上的创造性,以便在书本上读懂更多实质性的内容,了解书中内容,从深层次掌握阅读文本本身的精神,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阅读理解能力。

一、整本书阅读的概念及意义(一)整本书阅读的概念整本书阅读是指教育课程内容为阅读逻辑上完整的书,教师专门指导学生阅读该文本。

全文阅读文本要求学生探索和思考文化背景、知识内容和书本结构,以及书中包含的更深层次的真理。

这是对以前强调篇章而不是整体的“零散阅读”的一种补充和优化措施。

(二)整本书阅读的意义整本书阅读,不仅拓展了学生对课外阅读文章的视野,还有助于他們更好地理解、摘录阅读内容并深入理解文本,能有效树立学生课外阅读的观念,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整篇文章的内容,不仅可以增加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能给予学生充足时间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传承优良传统文化,吸收借鉴优秀的外来文化。

二、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方法存在的问题(一)教学过程趣味性不足,学生缺乏积极性在高中语文课上,常常缺乏对趣味因素重要性的总结。

在设计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虽然课程的组织形式可以保证满足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但却遗漏了对学生阅读热情的详细研究。

基于学科融合的阅读成果展示范式探微——以《三国演义》为例

基于学科融合的阅读成果展示范式探微——以《三国演义》为例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主要变化之一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提到“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的要求。

因此,在小学生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内容,突破单一的阅读视角,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策划丰富的阅读实践活动。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五年级下册“快乐阅读吧”阅读板块的推荐书目为四大名著,其中《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这部小说深受学生喜爱。

在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时候,我们综合语文、数学、美术学科知识,进行了跨学科融合阅读成果展示的探索,旨在帮助学生打破单一学科阅读思维定式,多角度审视、理解、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养。

一、语文视角———演三国故事,精彩剧献气势磅礴的历史战争场面,运筹帷幄的经典谋略故事,独具特色的鲜明人物形象,是《三国演义》的典型特征。

语文视角下,我们探索了剧本排演方式来进一步了解故事,揣摩人物。

学生通过小伙伴共读,熟读三国故事,选定展演内容。

通过小组研讨人物性格、语言、外貌等特征,结合已有生活经验和已知文本内容,创设了文学情境,再现历史经典。

在《桃园三结义》剧本展演时,扮演张飞的学生在精心设计的动作、眼神和对白中,将张飞的粗鲁莽撞和爱憎分明展现得淋漓尽致,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基于学科融合的阅读成果展示范式探微———以《三国演义》为例韩永洁(石家庄市藁城区工业路小学,河北石家庄052160)摘要:课程标准立足学生核心素养,明确提出六大“学习任务群”。

基于学习任务群中的跨学科学习,以《三国演义》阅读成果展示为例进行范式研究,将小学语文教学与数学、美术学科教育实践相融合,可通过不同视角对《三国演义》中的语言、人物、情节展开解读,既能加强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又能帮助学生打破单一学科的阅读思维定式,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素养。

《三国演义》的深度阅读教学方法初探

《三国演义》的深度阅读教学方法初探

《三国演义》的深度阅读教学方法初探统编版总主编温儒敏教授说:“让中小学生多读名著,非常重要,不只是学语文的需要,也是为学生的一生‘打底子的需要’。

”最新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初中名著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阵地。

”现实中的初中名著阅读仍存在不尽人意之处,大部分学生的阅读是快餐式浅阅读、网络碎片化阅读。

阅读缺乏广度与深度,为应付考试,学生带着功利性色彩阅读文学名著,对作品阅读不够深入,记忆、感悟不够深刻。

初中学生课业负担偏重,功课压力大,没有充裕的时间进行阅读。

阅读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活力不足。

阅读教学的课时有限,往往无法安排讲授或分享,教师直接用列提纲、梳理知识点等“干货”方式来提高教学效率。

经典名著被分解为断裂的知识点和名言警句而失去美感。

学生因此不能进行系统阅读、自主鉴赏、评价、分享阅读感悟而无法掌握迁移应用的能力。

为此,笔者以长篇经典名著《三国演义》为例,尝试用以下方法指导所教两个教学班的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合作探究,以期提高教学实效。

一、名著深度阅读的方法温儒敏教授说:“名著阅读是为学生一生‘打底子的需要’,提高学生阅读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

”初中名著深度阅读的第一要务是牵住兴趣这一“牛鼻子”,这是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基础。

为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如下方法指导学生阅读。

1.先看电视剧,再读原著,降低心理难度名著《三国演义》由于历史久远,篇幅长,文白夹杂,小说人物众多,事件繁杂,难懂难记,学生易产生畏难情绪,常常混淆知识要点。

由于图像、视频比文字更加直观,易懂易记,采用这一方法激趣,能更好地牵住“牛鼻子”。

(1)笔者先设计了一本《阅读手记》,学生人手一本,《手记》内容设置了:阅读时间——阅读范围——阅读方法——人物名称——故事梗概——主要人物特点——佳句积累赏析——阅读感悟——讨论内容——阅读存疑——疑难解答——阅读状态(家长记录点评)12个栏目。

(2)布置学生在假期每天先观看两集电视剧《三国演义》(1994年版本),在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有一定印象的基础上再阅读原著,降低了阅读的心理难度,加深对人物及故事情节的了解。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核心知识教学——以《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为例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核心知识教学——以《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为例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核心知识教学
——以《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为例
目录
• 引言 • 核心知识教学内容设计 • 教学方法与策略 • 学习任务群实施过程 • 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 •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背景与意义
01
教育改革背景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习任务群作为新的教学理念逐渐 受到关注。
阅读计划
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包括每日阅读 量、阅读时间等,确保学生按时完成
阅读任务。
阅读方法
教授学生如何运用精读、略读、跳读 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技巧分享
分享一些实用的阅读技巧,如如何做 笔记、如何理解复杂句子等,帮助学 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文本内容。
互动交流:小组讨论与分享
小组讨论
分享交流
辩论活动
创意表达类作品
学生运用绘画、诗歌、短剧等多种形式,表达对《三国演义》中人物、情节的理解和感受,展现了丰富的想 象力和创造力。
从文学角度鉴赏《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人物形象、情节设置等方面的价值 。
评论《三国演义》的思想内涵
分析《三国演义》所反映的忠孝仁义、智勇权谋等思想内涵,并对其进行评论 。
写作评论文章
根据以上分析,撰写一篇关于《三国演义》的评论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 解。
任务三:人物形象分析报告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选取《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分析其 性格特点、行为表现、命运轨迹等方面。
02
核心知识教学内容设计
历史文化知识
01 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知识,为深入理解《三国演义》奠定基础。
02
历史人物与事件
熟悉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如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等,以及赤壁之战、官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实践与反思——以《三国演义》为例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实践与反思——以《三国演义》为例

教学篇誗教学反思一、整本书阅读与研讨须“有的放矢”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学习任务群”来建构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语文课程,“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三类课程中共同的学习任务群。

由此可见,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时势是大势。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如此重要,作为落实主体的普通高中语文教师,怎样具体落实“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教学便是迫切需要实践和思考的问题。

比如:如何激发学生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兴趣?如何定位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目标?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阅读与研讨?如何通过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综合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如何检测和评价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效果?这些都需要我们一线语文教师认真地去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与改进。

通常我们都强调做事情要“有的放矢”,在指导学生进行《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时,我们先确定阅读与研讨的“的”———目标,然后针对这个“的”去“放矢”———确定阅读与研讨的策略及方法。

(一)确定阅读研讨目标1.加强对整本书阅读与研讨重要性的认知,焕发阅读研讨的激情,自觉接受经典的熏陶渐染,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2.习练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多种方式方法,学以致用,为个人终身阅读与研讨打下基础。

3.了解《三国演义》的背景、作者,鉴赏典型形象,准确把握《三国演义》的内涵,认真涵咏整本书的语言,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二)明确阅读研讨的策略方法本策略方法。

2.学生阅读研讨《三国演义》,撰写心得笔记,注重思辨性。

3.分小组进行小课题研究,交流阅读与研讨的所思所得。

4.建立学生自评、互评及成果评比展示等评价机制。

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须“行之有效”新的课程标准对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有着明确的要求,这是我们开展《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研讨的行动指南。

换句话说,我们应该按照这个标准去组织实施,同时也应以这个标准去检验效果。

为使活动行之有效,实践中我们将整个活动分为明义激趣、授业解惑、成果展演三个阶段。

(一)明义激趣,奠阅读研讨之基以经典言论引领。

中国古典名著阅读教学策略——以《三国演义》为例

中国古典名著阅读教学策略——以《三国演义》为例

中国古典名著阅读教学策略——以《三国演义》为例悠悠中华,流传下许许多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中国的古典名著,犹如璀璨的星河,在中国文学史上,散发迷人的光芒。

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科书就编排了古典名著单元,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古典名著阅读值得老师们深入思考。

接下来,笔者将结合本班学情,以《三国演义》为例,对中国古典名著阅读教学策略进行阐述。

1.反复品读对于大部头的《三国演义》,高年级的不少同学也仍旧有阅读难度,加之半文半白的独特语言风格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不少同学对于阅读这样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还是有些畏难情绪的。

对此,我们采用“反复品读”的办法。

首先,阅读进度不可图快,可将大目标化小,每天品读一回,力求找到本回中的主要人物,理清本回中的主要故事情节。

在这个过程当中,起初的反复品读需要老师对每回内容更多地进行讲解,渐渐地,随着阅读章回的增加,同学们逐渐理解了一些常用词句的意思、认识了更多的人物,也就逐渐理清了故事中的人物关系、故事情节,读起来就相对顺畅了。

反复品读不只帮助同学们理解了故事情节,更在反复阅读、前后联系中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对历史进程的深刻研读。

班里的女生常说:起初泛读《三国演义》,就觉得里面多是些打打杀杀的情节,总也提不起兴趣,但是在每天的精读细品之后,却发现这“打打杀杀”背后却都藏着我们忽略的奇谋妙计、聪慧才智。

枯燥厌烦的感觉变得无影无踪,渐渐地都变成了喜欢。

2.以写促读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读书是输入,写作是输出。

”在阅读《三国演义》时,我们也同时坚持写作,首先就是读书笔记。

配合每天的精读细品,我们把自己读懂的内容记录下来,或为章节的主要内容,或为对关键人物的性格分析,或为对书中描写的分析,同时,记录下自己当天的读书感受。

一学期以来,师生共同阅读《三国演义》120回,同时,做读书笔记120次,坚持下来收获颇丰,且颇有成就感。

通过写读书笔记,同学们都对故事有了深一层的理解。

为了让同学们更加了解三国中的人物形象,我还指导学生写了许多与《三国演义》相关的有趣的小文章。

核心素养视域下微写作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以《三国演义》为例

核心素养视域下微写作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以《三国演义》为例

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微写作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以《三国演义》为例广西南宁市第八中学相思湖校区(530000)梁艳[摘要]文章以微写作在《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为例,探讨微写作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以期教师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写作思维品质,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微写作;整本书阅读;核心素养[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22)03-0001-03当前,整本书阅读教学已经从倡议阶段迈进具体实施阶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提出了要求:“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深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都有助于学生的语言运用与写作。

一、微写作的必要性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有不少是围绕人生、文化、教育等话题设题的,要求考生针对社会现象或事件等展开议论。

这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比阅读场域狭窄的单篇文章,整本书能提供更为丰富的语言情境。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微写作任务,让学生置身于不同的语言情境中去提升自身的思想素养及思维品质。

微写作,是一种根据写作需要,用简短精练的语言描绘客观事物、论述个人观点、抒发个人情感的写作形式,篇幅一般在200字以内。

自2014年起,北京高考语文卷将原来60分的作文题一分为二,即分成50分的大作文和10分的微写作。

作为高考改革领跑者的北京对这一题所做的改动,在各省份掀起一股变革之风。

微写作开始受到各地教师的关注,微写作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微写作的优势在于:首先,它篇幅短小,针对性强,写作方式灵活,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写作心理负担,提升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其次,它可以更好地考查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构思立意的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2024年《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索

2024年《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索

《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索《三国演义》以其宏大的历史叙事、复杂的人物群像、深邃的哲学思考,以及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屹立不倒,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作为一部文学审美价值极高的巨著,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人性、智慧与策略的深刻展现。

在当代教育体系中,如何引导学生有效阅读并深入理解《三国演义》,成为语文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开启阅读之旅的钥匙《三国演义》以其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错综复杂的情节线索和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目光。

对于现代学生而言,这部巨著的篇幅之长、内容之广、思想之深,无疑构成了一定的阅读挑战。

教师需要成为学生阅读之旅的引路人,通过科学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打开通往《三国演义》世界的大门。

二、学情分析在展开阅读教学之前,教师必须首先对学生的阅读基础、兴趣偏好、学习能力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阅读测试、小组讨论等方式,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明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共性需求。

基于学情分析的结果,教师可以设计出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案,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下,逐步深入《三国演义》的世界。

三、教学策略1. 分阶段阅读,循序渐进针对《三国演义》篇幅较长的特点,教师可以采用分阶段阅读的教学策略。

将整个阅读过程划分为若干个小阶段,每个阶段设定明确的目标和任务。

例如,第一阶段可以侧重于了解故事背景、主要人物和情节梗概;第二阶段则深入剖析关键事件、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第三阶段则进行综合评价、创意写作或主题演讲等活动。

通过分阶段阅读,学生可以逐步积累阅读经验,形成对整部作品的完整认识。

2. 多样化研讨,激发思维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三国演义》的内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研讨活动。

如主题辩论、角色扮演、思维导图绘制、小组报告等。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促进他们之间的思维碰撞和观点交流。

例如,在“诸葛亮智谋”的主题研讨中,学生可以分别扮演诸葛亮、刘备、周瑜等角色,通过模拟对话和场景再现,深入理解诸葛亮的智谋和人格魅力。

在小学高年级如何设计整本书阅读的导读问题——以《三国演义》为例

在小学高年级如何设计整本书阅读的导读问题——以《三国演义》为例

在小学高年级如何设计整本书阅读的导读问题——以《三国演义》为例摘要: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借助整本书籍阅读的导读设计,帮助小学生获得更为高效的阅读体验。

以此为背景,本文以《三国演义》为例,聚焦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导读问题,从结果导向,围绕语文素养设计;按内容归类设计出发,细化导读问题层面的有益思考。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语文教学一、我们学校开展整本书阅读研究课题的背景及现状近年来,随着高考语文改革实践的推进,“得阅读者得高考,得语文者得高考”的经验俗语在教育界乃至家长中逐渐流传,甚至形成共识,大家都逐渐意识到阅读对孩子学习成绩以及一生发展的重要性。

2011版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也增加提出了整本书阅读的要求。

新课标实施后,研究整本书阅读的学校多了起来,学校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成了必然趋势。

关于阅读研究的课题更如雨后春笋,都想探索出一些能切实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的方法。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年级的全体语文老师也早有共识,都想办法在各班开展阅读,但都只是在提供阅读书目,布置学生自由阅读,做些摘抄,或者做几份读书卡之类的层面上。

没有方案,没有系统开展,没有评价机制,处于散打状态,大多虎头蛇尾,收效微小。

我们想开展系统阅读活动苦于不得法,不敢尝试探索,就此作罢。

二、导读问题的设计小组分给本人的任务是设计一部分内容的导读问题。

查阅了资料,结合高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书目的题材内容特点,现归纳几点浅显的方法如下。

(一)结果导向,围绕语文素养设计以问题倒推明确阅读的目标和方向,首先明确回答要使学生从整本书阅读中获得什么。

从语文的核心素养角度去思考,可以大致归结为:一是使学生获得语文读写能力和语文知识,读写能力包括语言积累、语感、运用语言文字;二是获得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获得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三是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提高个性品格;四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助推学习能力。

浅谈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几点做法——以《三国演义》的导读教学为例

浅谈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几点做法——以《三国演义》的导读教学为例

[摘要]阅读整本书可以扩大阅读空间,扩充阅读视野;可以使学习从课内走向课外;可以将课内习得的阅读策略迁移到课外整本书的阅读;可以从课堂上教师的领学走向课余学生的自学;可以更好地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阅读导读课可以巧用阅读策略,激发阅读兴趣,为学生整本书阅读保驾护航。

以《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导读教学为例,通过课前故事演讲、激活阅读经验、依托光影资料、落实书影互文、巧用图表工具等方法,提高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教学;三国演义;导读[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2)13-0085-03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目标。

阅读整本书不仅能让学生领略到丰富的语言美,还能在广泛的阅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芬芳;不仅能扩大学生的阅读空间,扩充阅读视野,还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发展。

对小学生而言,完成整本书阅读并非易事。

较单篇阅读来说,整本书阅读难度增大,学生在阅读时难免会有畏难情绪或抵触心理。

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空间、机会、方法等多方面的阅读保障,保证学生的整本书阅读畅通无阻。

学生若没有整本书阅读的实践,便难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更不能有效地自主阅读,这将是成长路上的一大遗憾。

在引导学生整本书阅读上,教师能做的就是“授之以渔”,以自身的语文素养给予学生启发与引导。

尤其是在读一些大部头的书籍时,故事情节复杂,人物众多且关系错综复杂。

因此,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降低阅读难度,应为阅读导读课教学的首要任务。

阅读导读课,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阅读能力、知识积累、理解水平等因素,在关键处、空白处、疑惑处点拨和引导,为学生的整本书阅读导航。

下面,以《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教学为例,谈一下我对整本书阅读的一些浅显做法。

一、课前故事演讲,奠定阅读基调课前演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演讲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升思维逻辑水平和清晰的表达能力,从而净化思想、陶冶情操、感化心灵,树立自信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核心素养下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尝试——以《三国演义》为例摘要:随着高中语文课标的修订,语文核心素养的备受关注,叶圣陶先生在1941年提出的“整本书”阅读重新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整本书阅读是提高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对“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方面都有很大的促进。

而当代在大数据时代网络阅读的冲击和急于求成的高考重压下,高中阶段的整本书阅读情况极其不理想。

如何冲破高中阶段阅读教学的“碎片化,快餐化,刷题化”的局面,成为当务之急,做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尝试很有必要。

这里以《三国演义》为例做一些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尝试;三国演义1941年,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对“读整本的书”提到:“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

1949年,《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中,做了这样的表述:中学语文教材除单篇的文字外,兼采书本的一章一节,高中阶段兼采现代语的整本的书。

但是,叶老的读整本的书的思想在当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高中阶段的老师和学生都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时间紧,任务重,教师往往只教考试内容,一般是针对篇章,学生也只愿或者说只得进行篇章的阅读,这些阅读都是“刷题化”的。

许多经典的书籍是通过内容简介或者是声像作品进行了解,出现阅读的“碎片化”和“快餐化”。

但这种阅读和阅读教学,很不利于学生,它影响学生对事物整体的理解,妨碍学生进行长时间和有深度的思考,出现思维的不完整性,思考的断续性和不深入性。

幸而,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意识到必须改变这种状况,教育部门开始从制度上进行变革的引领,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核心素养的明确提出,把“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学习任务群1”,并且以“本任务群的学习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来突出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

高中语文标的修订,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探索提供了契机。

笔者与同事们以对此做了一些深入的思考和积极的尝试,选择了《三国演义》这本名著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尝试,试图得到一些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可行之法。

一、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角度选择《三国演义》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注重“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大方面。

而我们选择《三国演义》这本经典名著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便是充分考虑了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

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表征之一。

而《三国演义》这本经典巨著,描写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成功塑造了众多的经典历史人物,是罗贯中呕心沥血之作,是历经时间淘沥而备受赞誉的四大名著之一。

它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而经典的语言材料,如果认真阅读,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吸收,学生会不自觉得模仿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因此,思维发展与提升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三国演义》的整本书阅读能让学生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形成自己自己对语言的认识和文学的认识,在阅读的过程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如果学生反思书中各种人物的成与败,历史的兴与衰,也就可能更好地反思自己的生活,学习做人,学习生活。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

整本阅读《三国演义》,能让学生在较长的阅读过程中,品味到罗贯中独特的语言艺术,三国里众多的历史人物在不同的场景的反应与语言表达,提升对语言美的鉴赏,诸如内阁受诏的董国舅的忠君诚语,煮酒论英雄里刘备的巧对,舌战群儒里诸葛亮的机智;体验众多历史人物的丰富情感,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形象想象,在大脑中创造性地重塑诸如“智绝诸葛亮”、“义绝关云长”、“奸绝曹操”等。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

整本阅读《三国演义》,让学生长时间浸染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经典的文言参半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母语的魅力,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书中众多的历史场面的描写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知识;明显的情感倾向让学生对文化有批判地吸收。

总而言之,选择《三国演义》进行整本书阅读有利于学生语言核心素养的培养,《三国演义》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是有必要有意义的。

二、《三国演》的整本书阅读指导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阅读习惯的培养与阅读能力的提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教学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1)前期充分诱导。

在进行阅读教学前用一周的时间进行阅读的引导,以阅读价值诱导学生,以精彩故事讲而未完引起学生期待。

(2)给学生一定的阅读自由,尊重学生的阅读口味。

老师制定出本书精读的回目(如:第5、15、21、27、41、42、50、54、55、56、64等一共30多回),其余的回目自主选择是精读与略读的。

精读的章回以集体集中时间的形式进行阅读与交流,创造共同阅读的氛围。

每一个半月的主题交流活动,老师提供大的方向,如经典人物,经典场景,比较阅读等;学生自己商讨投票定出具体的人物、情节、比较内容等。

(3)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促使学生对《三国演义》的阅读有较持久的兴趣。

每周一课的集体阅读交流时间,三次阶段性的“三国演义百题大赛”,“三国”手抄报设计大赛,“三国”诗词书法比赛、“三国”故事演讲比赛、“三国”话剧表演等活动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兴趣较为持久的阅读兴趣和激情。

好习惯让人受益一生。

我们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特别是“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应有思”这两大方面。

老师大力提倡“批注式阅读”、“感悟式阅读”并进行方法的指导,不定期检查学生批注和读书笔记的情况,定期让学生进行精彩批注和读书笔记的交流,很大程度上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当然老师的督促们是先严后松,先收后放,让学生在坚持阅读中逐渐养成习惯,逐渐由被动变为自主。

阅读应该注重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而阅读能力是一种“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

我们进行阅读教学时十分注重学生这种阅读能力的提升。

《三国演义》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坚持阅读《三国》这样的鸿篇巨制,在纷繁复杂的语言信息中搜集处理信息;借鉴书中人物的言行去联想对比,反思自己的言行,去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在欣赏精彩故事,去领略历史英雄人物风貌,去体验丰富的人物情感,丰富自己的审美体验,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在具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把《三国》的整本书阅读分为这样几个板块:1、快速式阅读,掌握故事情节;2、《三国演义》批注式阅读,记下点滴看法;3、《三国演义》感悟式阅读,形成读书笔记;4、《三国演义》探究式阅读,探索阅读方法。

探究式阅读又分为:(1)故事探究篇①“三国”经典故事的研究,②“三国”曲折情节的研究;(2)人物探究篇①“三国”主要人物形象探究,②“三国”类型人物形象探究;(3)手法探究篇①“三国”人物描写手法的探究,②“三国”战争描写方法的探究;(4)文言探究篇①“三国”文化常识与高考的研究,②“三国”文言字词与高考的研究;(5)作文探究篇“三国”素材与作文论据的研究。

这些板块既有老师的指导教学与督促检查,又有学生丰富的活动。

而这些板块的分类可见既有针对信息处理的,又有归类、对比、联想、想象等能力的训练。

三、注重阅读效果评价的多元化和多角度。

教师所有工作的重点都应该指向学生,把教育教学思想变为学生的实际能力。

对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情况应该进行评价,以使阅读更有效果。

基于此,我们对学生《三国演义》的整本书阅读的评价应是多角度和多元化的,应是指向推动学生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使学生养成阅读好习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

(一)评价的多元化《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的评价,是过程与结果并重,是态度与效果齐抓。

1、针对过程的评价重态度、参与度和体验度。

《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以师生充分自读为基础,以班级讨论为主要交流方式,以教师的评价为指导,以促进师生语言与精神成长为归宿。

而学生的阅读态度、参与态度和体验度,我们可以主要从这两个环节来了解和进行评价反馈。

一是学生自己的批注和读书笔记;二是班级讨论中的表现。

我们要让学生做属于自己的批注和笔记,使学生乐于做笔记,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批注和笔记的作用。

批注和笔记不是应付老师的一种苦差事,而是他们读书学习不能不写的一种记录。

这种记录都不为应门面,求分数,讨教师的好;而只为于他们有益──必须这么做,他们的读书学习才见得切实。

教师在指导如何做笔记的基础上,在阶段性阅读和完整性阅读以后,可以通过查阅笔记的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程度,即态度与参与度。

而且批注和笔记,读书笔记为班级讨论做好准备,学生发言是清楚较从容还是慌乱,是有据可依还是随便说说,平时的功夫可见一斑,也反映出学生的体验度。

乐于参与,平时必有去下功夫,深入参与,必会可见一种逐步的提高。

2、针对结果重真实和提升结果的检查与评价,我们应以真实为基础,以提升为目的。

阶段性的结果检查,如批注、笔记、小论文等,我们应该注重真实。

在班级批注和笔记的交流环节,我们要检查学生的说法是不是有据可依,是不是自己真实的感受,还是不是仅仅为了应付老师。

小论文的写作要求必须是个人写作。

我们务必要给学生加强这样的观念,真诚地学习,真实地做人。

而对批注、笔记、小论文质量的检查,我们多做纵向比较,即使每一个阶段学生自身的比较,学生通过阅读与学习,是不是得到了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对于进步大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对于原地踏步的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情况,是自身功夫不够,是时间问题,还是老师再需指导,我们要分情况评价,分情况辅导。

(二)评价的多角度《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的评价以老师评价为主,但还应该引入学生或者第三方的评价,特别是学生评价。

因为学生作为参与者,作为同伴,他们与自己的同学相处时间更长,有更多的交流和了解,可以看到一些我们教师无法或者说很难观察到的现象。

同时,学生间的相互评价是很好的阅读推动力,让学生更多地感受到主动者的快乐,形成相互督促和竞争。

对于学生阅读过程的参与度的检查,学生同伴的评价应该要作为一个重要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