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水 往 高 处 走_ 青岛版(六年制)

合集下载

2023秋六三制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上册18.《河流和湖泊》(表格教案)

2023秋六三制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上册18.《河流和湖泊》(表格教案)
例5:请根据所学知识,提出保护河流和湖泊的建议。
答案:保护河流和湖泊的建议包括:
(1)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防止水资源浪费。
(2)加强环境保护,减少污染物排放,防止水体污染。
(3)加强河流和湖泊的生态修复,保护湿地,恢复河流和湖泊的生态环境。
(4)加强法律法规的执行,严厉打击破坏河流和湖泊的行为。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河流和湖泊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河流和湖泊的认识和理解。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某些概念还不够理解。这让我意识到,我需要在讲解环节更加细致,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课程的节奏。此外,我也需要更多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典型例题讲解
例1:请根据所学知识,描述河流的形成过程。
强调河流和湖泊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河流和湖泊。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河流和湖泊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知识点梳理
本节课《河流和湖泊》涉及的知识点较为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环节。
2.河流的形成和特点:河流的形成过程,河流的类型、特点和功能,如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
(5)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减少对河流和湖泊的不良影响。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哪杯水多(2)青岛版(六年制)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哪杯水多(2)青岛版(六年制)

8、哪杯水多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学会正确使用量筒;知道使用量筒测量比用感官观察更准确。

(二)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的多少,能设计与众不同的方案验证自己的观点,能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三)情感目标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体验测量的科学方法及其准确性,培养细致观察的科学态度;乐于探究,在探究中受到科学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设计不同的方案探究哪杯水多。

(二)教学难点正确使用量筒测量水的多少。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课前准备:“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主备人:宋会平使用人:__________10、认识水使用建议教学目标:1、知道水的性质,能够在多种液体中快速鉴别水。

2、能判断什么样的物质是液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水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性,并在认识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比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水是会流动的,没有固定形状的,进一步认识水是怎样的液体。

教学准备:1、在讲台桌上用透明塑料杯各装着一杯醋、自来水、牛奶、酱油、雪碧、酒、油;2、各组一杯自来水、矿泉水、筷子。

教学过程:一、找"水"。

1、教师指着讲台桌上的7杯液体(焦急状地):糟了,刚才老师在倒水的时候忘了给不同的杯子做上记号,现在不知哪杯是水,同学们快想想办法帮老师把当中的一杯水找出来吧!(学生一听是要帮老师找"水",都非常的乐意,积极性很大。

)2、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来找"水"?各小组讨论分辨的办法。

3、学生分组讨论分辨方法。

4、小组代表上台辨别哪一杯是水。

师追问学生:你是怎么找出来的,为什么这样想?5、肯定、鼓励学生能根据平时的经验进行分析、辨别出了这一杯自来水。

这样的方法对于我们的研究、学习活动非常有用。

二、观察"水"。

1、刚才同学们帮老师找出了这杯水,想不想用更多的方法辨别水?2、那么只有正确认识了水的特征,才能想出更多的好方法来。

接下来,我们该做什么呢?使用建议3、借助桌子上的这些材料你们想用什么方法研究水的特点呢?4、在不明白某种物质是否安全、卫生的情况下,能不能随便就去尝呢?5、学生分组自由观察研究,教师巡视。

三、描述"水"。

1、通过刚才的观察,你们都发现了什么?2、各小组汇报,不重复汇报相同的发现。

新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制三年级上册20《淡水资源》教学设计

新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制三年级上册20《淡水资源》教学设计

《淡水资源》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淡水资源》是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地球上的水》单元的第三课时。

本节课以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淡水资源的利用、淡水资源的分布等环节,了解地球上淡水资源的现状,进而了解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学会科学、合理地利用淡水资源。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从淡水资源的多少引入本节课的学习;第二部分活动过程,让学生从认识水是生命之源开始,通过讨论、分析资料和体验活动,初步认识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进而提出和学习节约用水的内容;第三部分拓展活动,通过制作电子报的活动,提升学生对淡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意识。

本课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活动,由浅入深的思考,体现探究的进阶性。

【学生分析】三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淡水资源的用途,但是往往没有深入的了解,认知片面化,碎片化;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探究任务,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以激发,而对淡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产生更加深入的认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知道淡水资源对于生命的重要意义。

2. 认识地球上淡水资源的现状。

3. 学习节约用水的方法。

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实验学习的方法,动脑动手直观认识地球上淡水资源的现状。

2. 能用图示符号、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1.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学习中能做到愿意交流、愿意表达和分享,能从他人学习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2. 愿意采取行动节约淡水资源。

【教学重难点】学习了解地球上淡水资源的现状,认识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学会科学、合理地利用淡水资源。

【器材准备】学生准备:淡水资源的相关数据、资料、各种大小的容器等。

教师准备:课件、评价表【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PPT 1 出示]播放歌曲《水龙头不哭了》,引入课题。

三-六年级科学实验(青岛版)

三-六年级科学实验(青岛版)

三年级上册一、P18第6课哪杯水热【实验名称】温度计的使用【实验目的】了解温度计的基本构造;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实验器材】烧杯、水、温度计【实验步骤】1、(温度计主要有三部吨构成:玻璃泡、玻璃管、刻度)使用时,手拿温度计的上部。

2、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水中,不要接触容器壁。

3、3—5分钟后,等温度计的液柱静止后,读出温度。

4、读数时,温度计不能拿出水面,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顶端相平。

此时水的温度是摄氏度。

【实验说明】规范读、写温度的单位。

即:摄氏度℃二、P38第14课水往高处走【实验名称】探究水往高处走的秘密(或物体的毛细现象)【实验目的】了解毛细现象,能解决水往高处走的秘密【实验器材】毛巾(或布条)、红墨水、实心和空心的玻璃管(粗细不同)、纸片、水槽【实验步骤】1、在水槽中倒入水,滴入几滴红墨水(为了便于观察),使水变成红色。

2、将实验材料一端同时浸入水槽中,仔细观察现象,发现:水沿着布条(或毛巾)、空心玻璃棒、纸片等材料向上爬,而不会沿着实心管上升。

还发现粗细不同的空心管,细管的水升得高,粗管的水升得低。

【实验结论】水能沿着有空隙的材料上升,这种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空隙越大,升得越高;反之升得低。

【实验说明】了解生活中毛细现象实例:(1)浸在脸盆里的毛巾滴水;(2)用粉笔吸滴在纸上的水;(3)用卫生纸吸洒在衣服上的油;(4)酒精灯的酒精能源源不断地到达灯芯顶端……三、P34第12课改变浮和沉【实验名称】改变物体的浮和沉【实验目的】了解改变沉浮的基本方法【实验器材】盛有水的水槽、橡皮泥、鸡蛋、铝片、两个小瓶(一个空的、一个盛有沙子)、盐、塑料泡沫【实验步骤】1、首先把橡皮泥、鸡蛋、铝片、两个小瓶、塑料泡沫放入水中,看到橡皮泥、鸡蛋、铝片、一个小瓶沉到水底,另一小瓶、塑料泡沫浮在水面。

2、把橡皮泥团捏成小船状,放在水中,它浮在了水面;把沉入水底的小瓶内物体倒出,放入水中时,它浮在了水面上;在沉着鸡蛋的水中加入盐,鸡蛋慢慢浮上了水面。

青岛版(六三制)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活动记录表:沙漏

青岛版(六三制)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活动记录表:沙漏

活动记录表:沙漏
活动名称:有趣的沙漏。

活动目的:制作创意沙漏,探究生活中的科学材料准备:一对吸管、胶水、锥子、两个相同的塑料瓶、植物油、水。

活动过程
(1)把塑料瓶的两个瓶盖拧下来,让它们背对背挨在一起,用胶水粘起来,稍等一会儿让胶水变干。

(2)用锥子在瓶盖上截两个圆形的洞能够让吸管插进去
(3)将两根吸管分别插在两个圆洞里,轻轻地推一推,让它们俩互为镜像的状态。

(4)拿出两个空瓶子,往第一个瓶子里倒满水,往第二个瓶子里倒满植物油,注意让它们的液体平面高度相同。

(5)盖上瓶盖并且拧紧,如果不确定是否拧紧的话,可以用点胶水。

确定个瓶盖拧紧之后,快速把瓶子翻过来,把另一个瓶盖拧紧。

(6)把液体沙漏翻过来,让装水的瓶子在上面,观察出现的现象。

注意事项:使用锥子要注意安全,可在家长的协助下进行制作。

思考:会发生什么有趣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结论:水一滴一滴地往下掉,油一点点地上升。

原因是水比油稍重,当水滴向下的时候,下面瓶子里的油会通过吸管浮上来取代水之前的位置。

1/ 1。

新青岛版(六三制)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课件

新青岛版(六三制)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课件
母质(风化的岩石) 气候 生物
土壤
地形 时间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 打“ × ”。 ①土壤中的沙和黏土是一个整体,无法分开。( ) ②土壤中有很多动物和植物,还有一些我们看不到的 微小的生物。( ) ③土壤是由岩石经过漫长的风化作用变成的。( )
(2)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土壤中含有的成分是( )。 A.水分和空气 B. 腐殖质 C.以上物质都含有 ②在土壤中最常见到的处于正常生活状态的植物器官是 ( )。 A.茎 B.根 C.果实 ③因为土壤中有( ),所以很多小动物都能生活在土壤里。 A.空气 B.黏土 C.沙
2020年新青岛版(六﹒三学制)小学《科学》 三年级上册
全册教学课件
猫行走时声音很小,马可以快速地奔跑,松鼠可以轻松地 爬上大树……动物的四肢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海龟

猩猩
袋鼠
了解骆驼脚掌的哪些特点有利于骆驼在沙漠中行走。
鲤鱼的皮肤表面长有鳞片,刺猬的皮肤上长着刺儿,大象的皮肤 非常粗糙……动物的皮肤有什么功能?
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一样吗?不同土壤适宜生 长的植物一样吗?不同地方的土壤适宜生长的植物一样吗?
按照土壤中含沙量的多少,可以把土壊分成3类: 含沙多的是沙质土; 含沙少的是黏质土; 含沙适中的是壤土。 这3类土壤的渗水能力不同。
沙质土
到附近的花园、菜地或农田调查土壤类型,了 解适宜生长什么植物。
用砂岩装饰的浮雕
花岗岩花斑状,多为浅肉红 色、浅灰色或灰白色,很硬。
用花岗岩雕刻的栏杆
给采集来的岩石分类,制作岩石标本。
(1)按一定标准给岩石分类。 (2)制作岩石标本。
散失 利用 运输
吸收

2024年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4篇)

2024年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4篇)

2024年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教学计划:2024年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活中的物质教学目标:1.了解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2.认识物质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3.培养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教学内容:1.常见的固体物质及其性质与用途:石头、铁、金子、和面粉。

2.常见的液体物质及其性质与用途:水、牛奶、果汁和油。

3.常见的气体物质及其性质与用途:空气、二氧化碳和氧气。

4.通过观察、讨论和实验,学会区分固体、液体和气体。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实物,让学生观察、感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2.实验教学法:设计简单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加深对物质性质的认识。

3.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过程:第一课:常见的固体物质及其性质与用途1.老师出示石头、铁、金子和面粉等物质,让学生观察、感知。

2.引导学生用手摸摸这些物质,感受它们的硬度和粗糙度。

3.让学生想一想,这些物质在生活中有什么用途。

4.学生分组,小组内讨论并展示自己对这些物质性质和用途的认识。

5.整理汇报,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并互相学习。

第二课:常见的液体物质及其性质与用途1.老师出示水、牛奶、果汁和油等液体物质,引导学生观察和感知。

2.让学生说出这些液体的特点,如颜色、味道和流动性等。

3.学生分组,小组内讨论并展示自己对这些液体性质和用途的认识。

4.整理汇报,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并互相学习。

第三课:常见的气体物质及其性质与用途1.老师出示空气、二氧化碳和氧气等气体物质,引导学生观察和感知。

2.让学生说出这些气体的特点,如无色、无味和轻重等。

3.学生分组,小组内讨论并展示自己对这些气体性质和用途的认识。

4.整理汇报,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并互相学习。

第四课: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区分1.让学生再次回顾前三节课学到的知识,总结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点。

2.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来区分这三种物质。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科学在我们身边1、玩具里的科学时间课时:2课型:新授教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目标1、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过改进或设计新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体验玩玩具的乐趣。

3、知道各种玩具有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通过玩玩具,用感官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够满足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体验探究的乐趣。

初步感受玩具里面有科学,科学并不神秘,我们也能研究科学。

前置作业:学生各自准备一些玩具第一课时活动过程1、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先从玩玩具开始,探索玩具里的科学。

(板书课题)2、玩玩具、说特点。

(1)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同学们可以先玩自己带来的玩具,然后把你的玩具跟同学们交换着玩,还可以上来挑选老师带来的玩具;可以自己玩,也可以以小组为在玩的过程中,同学们要仔细观察这些玩具有什么特点,可以怎样玩,怎样玩有趣味性,怎样玩有创造性?在玩得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和问题,请记录下来。

(2)学生玩玩具,教师巡视指导。

(3)引导学生介绍玩具的特点。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玩具有什么特点?可以怎样玩,有哪些趣味玩法和创新玩法?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这说明你们在玩玩具的同时学会了观察。

3、提出问题师:同学们在玩玩具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问题?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给大家说一说?师:这么多“为什么”,怎么去解决呢?我想只要同学们认真学习、大胆实践,勤于研究,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会得到解决。

总结提升: 说一说,这节课表现如何?对自己满意吗?作业:板书设计:第二课时活动过程:4、设计或改进玩具提出活动要求:同学们发现了那么多问题,你们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品质一点儿也不比科学家差,老师真佩服你们!在研究过程中,你们对现在的玩具还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现在,就让你们当一回“小科学家”、“小设计师”,充分发挥你的想像力、创造力,设计或改进一种玩具,可以把你们的想法说出来,也可以把它画出来,小组成员要团结协作,开动脑筋。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三年级上册实验名称:6.哪杯水热实验器材:温度计2个、烧杯2个、凉水、热水实验目的: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实验步骤:1、将两只烧杯分别盛上一杯热水和一杯加了少量凉水的温水,让两个烧杯中水量相同。

2、用手摸摸烧杯壁,发现两杯水都很热,很难确定的哪一杯水的温度更高。

3、用温度计来测测。

两个同学同时把温度计放入水中。

(用手拿着温度计的上部,将温度计竖直放入烧杯里,液泡不能碰到烧杯壁。

4、待液柱静止后,观察:一个烧杯里水的温度是(),另一个烧杯里水的温度是(),读出所测水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实验结论: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学会了正确使用温度计,而且还通过测量知道了这一杯水(用手指一指)更热。

整理器材,归位如初。

实验名称:水温的变化(7、水温的变化)实验器材:温度计、烧杯、计时表、热水、铁架台、细绳实验目的:探究常温下一杯热水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步骤:1、将温度计悬吊在铁架台上。

2、在烧杯内倒上温度大约80℃的半杯热水,并调整烧杯与温度计的位置,使温度的液泡完全浸入到热水中,不要接触到杯壁和杯底。

3、等温度计的液柱上升到最高点时,读出此时的温度,并将读数填写到表格的0分钟内。

从此时起每隔两分钟记录一次,持续观注意:在测量过程中,要保持温度计与烧杯位置不变,不能将温度计拿出烧杯读数。

实验现象:热水的的温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下降。

实验结论:热水降温的过程是先快后慢。

实验名称:哪杯水多(8、哪杯水多)实验器材:集气瓶、锥形瓶、平底烧瓶、量筒实验目的:掌握量筒的使用方法实验步骤:1、分别往三种不同形状的杯子中倒入液面高低相同的水。

3、比较哪杯水多。

注意:量筒的使用方法:(1)使用时须选用合适的规格,不要用大量筒计量小体积的液体,也不要用小量筒多次量取大体积的液体,否则会引起较大的误差;(2)量取指定体积的液体时,应先倒入接近所需体积的液体,然后改用胶头滴管滴加;(3)应把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使眼的视线和液体凹面的最低点在同一水平面上,读取和凹面相切的刻度,不可用手举起量筒看刻度。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哪杯水多_青岛版(六年制)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哪杯水多_青岛版(六年制)

《哪杯水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正确使用量筒;知道使用量筒测量比用感官观察更准确。

2、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的多少,能设计与众不同的方案验证自己的观点,通知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3、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体验测量的科学方法及其准确性,培养细致观察的科学态度;乐于探究,在探究中受到科学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量筒的使用,创新意识的培养。

教学准备:20个学生分为4个小组。

每组学生准备一个塑料瓶各1个,要求各不相同。

里面装上不同体积的水;量筒1个,杯子1个,测量记录单1张。

教师用:量筒,测量总记录表,三个大小、粗细不同的塑料瓶,里面装有不同体积色水。

教学过程:一、大胆猜测,激发兴趣。

1.桌上有三个瓶子,分别为1号瓶、2号瓶和3号瓶,请同学们猜猜看,哪个瓶子里的水多,哪个瓶子里的水少?为什么?2.学生猜测哪个杯子里多,并说明理由。

【意图】大胆的猜测,才会有伟大的发现。

使学生在猜测中获得更多的发现,这是培养学科学素养的基本理念。

二、想验证办法,引出量筒、认识量筒,培养创新意识。

1.这只是我们的猜想,究竟哪个瓶子里的水多,还必须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有办法吗?(学生汇报可以用同样的杯子;米尺;秤称等方法。

)2.同学们很聪明,想出这么多办法证明哪瓶水多,哪瓶水少。

可是,老师想知道哪瓶比哪瓶多多少,该选用哪些方法呢?(学生学则适宜的方法。

)3.引出量筒,让学生自己观察量筒,说一说量筒上面有什么。

【意图】认识物体的方法不仅仅靠我们的感觉器官,更应该借助其它仪器来认识。

培养学生自主设计仪器认识物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亲自动手,测量水量,加强动手操作能力。

1、量筒上面有一些横线,还有一些数字,还有字母“ml”,让我们来认识一下量筒,教师出示量筒的照片。

2、出示视频,让学生谅解量筒的使用方法,强调好量筒的使用方法。

3、初步操作,找一名学生到讲台上测量两倍水的体积。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精选全文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植物的根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的构成部分。

2.能正确讲述植物根的作用的过程。

3.能自行设计探究植物根的作用的活动,体会创新的乐趣。

4.树立保护植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图片:小朋友浇树的场景。

2.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把水浇到树的根部?3.学生猜测:植物用根吸收水分。

4.引出研究课题:植物的根。

二、教学过程观察凤仙花的“身体”有哪几部分构成。

1.教师提出问题:凤仙花的“身体”由哪几部分构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并总结:凤仙花的“身体”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部分。

其他植物的“身体”由几部分构成?1.教师出示苹果树、向日葵、蕨类植物、苔藓植物的图片或视频,提出问题:这些植物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它们的“身体"由几部分构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并总结:有的植物“身体”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构成,有的植物则只具备其中的几部分。

3.教师继续提问:你们知道周围的植物“身体”由几部分构成吗?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周围植物的构成部分。

观察植物的根,了解它们的特点1.教师提出观察任务及要求:对比观察不同植物的根,记录植物的名称、根的形状、根的长度、小根的数量。

2.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

3.学生交流观察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根的不同,说出它们的特点,并进行分类。

4.教师根据分类结果介绍直根系和须根系,通过课件或图片展示两种根系的特点。

5.教师比较、分析萝卜和红薯属于植物的哪一部分,引导学生发现它们也是植物的根。

6.教师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变态根。

7.应用:说出这些植物根的特点及各属于哪种根系。

根对植物的生存有什么作用?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植物根的作用。

2.教师出示卡通图或视频:狂风吹大树和小朋友用力拔草。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4.教师出示灌溉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产生“根具有吸收水分的作用”的猜想。

青岛版三年级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动物与环境》教案

青岛版三年级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动物与环境》教案

第一单元动物与环境单元备课:教材地位本单元是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科学六三制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动物与环境》。

是在一年级“动物感知环境”中的《动物的眼睛》、《动物的鼻子》、《动物的耳朵》、《观察蜗牛》四课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动物通过皮肤、四肢、翼、鳍、鳃等接触和感知环境。

为高段“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关系”奠定基础。

因此本单元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课标要求这一单元是基于课标《生命科学领域》第9部分“动物能适应环境”中的9.1《动物通过不同的器官感知环境》的学习内容,来组织这节教学内容的。

课标中指出活动建议: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多种途径,认识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以及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9.1这个学习内容分成两个学段的学习目标。

在1-2年级段的学习目标是:举例说出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

3-4年级段的学习目标:举例说出动物通过皮肤、四肢、翼、鳍、鳃等接触和感知环境。

学情分析七八岁的孩子天生喜欢一些小动物,也惧怕一些样子怪异的动物;对熟知的一些动物,它们的栖息地、食性、运动方式等生活习性知道一些,但也多数是儿童生活经验积累的直观印象。

鉴于三年级儿童的科学学习应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活动设计上,要尽量提供能够直接观察、体验和感知的图片、视频、模型等资源,要突出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活动性和实践性。

单元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初步了解、简单描述动物的皮肤、四肢、翅膀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功能。

知道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

2科学探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通过欣赏、观察、实验、游戏体验等多种方法,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3、科学态度:学生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对常见动物的观察兴趣,愿意倾听和获取他人信息,分享自己的发现。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意识到保护身边的动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最新青岛版(六三制)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优质教案全册

最新青岛版(六三制)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优质教案全册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小学2021—2022—1教学工作计划第一单元动物与环境第1课动物的四肢教学目标:1.知道动物可通过四肢接触和感知环境。

2.在教师指导下,能通过模拟实验,了解猫足肉垫的特点和作用;能据动物四肢的特点,解释动物怎样通过四肢适应环境。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动物的四肢表现出探究兴趣。

4.能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准备:凳子、毛巾、猫爪图、视频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课件展示多种动物。

2.教师提出问题:这些动物是靠什么运动的?3.师生总结:这些动物靠四肢运动。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动物是怎样通过四肢接触和感知环境的。

二、探究过程(一)观察猫的足,说一说猫足的特点。

1.观察、举例描述猫足的特点。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尝试描述猫足的特点。

(2)教师出示输入肉垫和爪子的多角度特写图,引导学生观察描述猫足肉垫和爪子的特点。

(3)教师指导学生总结猫足肉垫和爪子的作用:猫足肉垫的作用是消音缓冲、防滑等,爪子的作用是爬树、搏斗、捕食等。

2.通过模拟猫足肉垫的实验,探究猫如何通过四肢接触和感知环境。

(1)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凳子和毛巾分别模拟猫足的部位。

(2)师生共同讨论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3)学生实验汇报,师生总结:猫足的肉垫有消音、缓冲和防滑的作用,这些特点有利于猫接触和感知环境。

(二)说一说,其他动物的四肢有什么特点。

1.教师出示鳄鱼、青蛙、猴子的图片,指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四肢。

2.学生交流、汇报。

3.师生总结。

(三)动物的四肢是怎样适应环境的1.教师出示羚羊海龟、马、猩猩、袋鼠的图片,指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四肢。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图示动物四肢的特点对它们生存作用。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评价、补充。

三、拓展活动了解脚掌的哪些特点适合骆驼在沙漠中行走。

1.提出活动指向。

2.了解沙漠环境特点,观察骆驼脚掌的特点。

3.将骆驼脚掌的特点与沙漠的特点建立联系,使学生们认识到动物身体特点与环境相适应。

板书设计:1 动物的四肢肉垫--------消音缓冲.防滑等爪子---------爬树、搏斗、捕食第2课动物的皮肤课时:1课时教法:小组合作探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教与学过程设计备注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导入新课
1、教师表演小魔术:白花变红花
2、学生认真观察,激发学生探究水往高处走的兴趣。

(板书课题:水往高处走)学生认真观察、回答问题
课题水往高处走序号
授课时间年月日主备人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1、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观察实验,积极和同学交流研究过程和结果,
能把探究过程中获取的知识、方法运用于新问题的探究中。

2、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服务生活。

3、了解水的毛细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
水往高处走
毛细现象:水能沿着有孔隙的材料上升,这种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教学策略
大胆猜想——实验观察、发现问题——实验探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认识材料,大胆猜想
1、师展示幻灯片一,认识实验材料。

2、请各小组猜想,哪些材料能让水爬升,哪些不能。

并做好
记录。

学生猜想、记录
3、小组汇报
4、要想知道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怎么办呢?
三、实验观察,发现问题
1、师出示幻灯片:温馨提示
教与学过程设计备注
2、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这些材料依次竖着放到水中,观
察实验发现。

3、交流实验发现。

小组实验,班内交流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与大家分享?
交流要点:一,水只能沿着粉笔、餐巾纸等材料往上爬升;
二,其他材料则不能让水爬升
4、小结、提出问题。

师: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水只能在这五种材料里面往高处
走,而且走得高低不同。

你有什么问题吗?
根据学生的疑问,确定本节课的探究问题:1、为什么水在有
的材料里面能往高处走,在有的材料里面不能往高处走?
四、实验探究:(一)毛细现象发生的条件。

1、猜测
为什么水能在这四种材料里往高处走,而在其他三种材料里水不能往高处走呢?请大家认真观察材料,静静地想,大胆地猜。

2、交流。

3、学生汇报
棉布、餐巾纸这些材料柔软、粗糙,有小孔、小缝隙。

粉笔有小洞。

玻璃片、铁棒这些材料很结实,没有缝隙,不透气。

4、小结,得出结论
(1)师归纳这些小孔、小坑、小洞、小缝隙我们统一叫它“孔隙”好吗?(板书:孔隙)
(2)学生总结水能沿着什么样的材料上升?
(3)(课件出示:讲解毛细现象:水可以沿着餐巾纸、棉布等上升,因为它们的材质中有许多细小的缝隙,这些细小的缝隙上下连学生质疑
生观察材料,汇报交流
教与学过程设计备注通在一起,就像一条条细细长长的毛细管子,使水持续不断地上
升。

这种现象就叫做毛细现象。


学生齐读:水能沿着有孔隙的材料上升,这种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5、挑战性实验:水沿着玻璃片上升。

(1)教师设疑:把玻璃片放在水中,水不能沿着玻璃片上升,
老师这里有两块玻璃片,你能想办法让水沿着玻璃片上升吗?
(2)分组讨论实验方案。

小组实验,教师指导。

(3)展示交流不同的设计。

师小结
五、生活中毛细现象的应用
1.生活中的毛细现象。

(1)学生交流生活中的毛细现象:水洒在桌子上可以用棉布
或卫生纸蘸一蘸或擦一擦;海绵放到水里,慢慢地海绵就被水浸
生总结透了。

毛笔蘸墨,墨汁沿着毛笔毛的缝隙往上升。

(2)(课件出示:酒精灯燃烧画面)思考为什么酒精灯能不
停地燃烧?学生交流。

(3)师补充毛细现象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便。

(课件出示:夏天墙壁贴近地面的部分很潮湿,涂料有脱落的
现象。


六、活学活用:
师:通过实验我们一起认识了有趣的毛细现象,我们还可以用它来帮我们做事情呢?现在有位朋友要出远门,他很担心花草会因没人浇水而干旱枯萎,现在请同学们能利用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设计一种自动浇花的装置来帮他解决这个难题。

七、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探究材料的空隙大小与水爬升的高低有什么关系?小组交流,设计,实验
生汇报交流
班内交流
学生表演展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