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老子的无为思想

合集下载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作者:梁舒华在翻开《道德经》之前,我觉得本人最喜欢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老子,他的清静无为思想让我不禁对此产生强烈的共鸣,因为我认为这种思想里面含有某种“独善其身”的境界,这又与我的价值观不谋而合。

我认为,如果社会中多数人都能用积极的方式去“独善其身”,那么就能使个人所得到的达到最优,从而整个社会的物质精神财富也就达到了最优,从而实现了社会的进步。

细细思考,我发现了原来自己一直以来的理解都有那么一点偏差。

首先,“清静无为”不等于“独善其身”,清静无为是指一切听其自然,人力不必强求(见百度百科)。

一切听其自然,依我拙见,便是听从、遵守自然规律。

那么这个“听从、遵守自然规律”又是具体指什么呢?是指人类完全不改造自然规律,完全抛弃意识的能动性吗?这显然是消极意义上的清静无为,查百度百科的时候,“清静无为”一词的用法竟公然标注“含贬义”。

大概说的就是消极含义了。

照这个含义来讲,清静无为显然不是什么好思想。

假若从最开始的人类便信奉清静无为,那么劳动工具、生产力、生产资料这些专用术语想必今天都不会产生,几千年来,人类都在摘果子、喝甘露罢了。

可是对以上这番论述我是存有很大的疑惑的,清静无为真的是人类完全不进行任何改造自然规律的活动吗?非也,非也。

人类社会发展不也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吗?那么也就是说,不管人类的思想无为不无为的,人类社会都是按既定模式从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发展到现在,那么清静无为的消极作用到底作用在这个过程中的哪个环节?好像依照这个思路找不到吧?那再修正一下这句话:清静无为的作用到底作用在这个过程的哪个环节?既然我们发现消极作用没有找到,那干脆再修正一下这句话:清静无为的积极作用到底作用在这个过程的那个环节?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搞明白什么是清净无为的积极作用。

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不妄为,能而不为,为而不争,积聚势能(腾讯搜搜问问)。

由此看来,用今天的话来讲,“无为”倒变成了“低调”,“务实”之流的词语了。

【精编范文】论文谈老子的无为思想-word范文模板 (7页)

【精编范文】论文谈老子的无为思想-word范文模板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论文谈老子的无为思想篇一:论老子的无为思想论老子的无为思想内容提要:人们历来对老子哲学特别是其政治哲学中的基本思想——无为主义或者说无为论存在着较多的歧见甚至误解和曲解, 而要辨明是非, 关键是首先应切实理解老子无为思想的本义, 从而弄清老子提倡无为主义的政治目的和意义,分析其在老子政治哲学中的独特意蕴和理论功能, 为正确地研究和评价老子政治哲学提供了一个可靠的逻辑基础。

为此本文从无为即自然,无为即无事,无为即善为三个层次对无为的含义加以论述。

关键词:老子、无为思想、自然、善为老子及整个道家政治哲学的基本思想就是道德经中所表述的中心思想:无为。

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乃至人们的一般的观念及行为均有着深刻的影响。

然而, 历来人们对老子无为主义的理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存在着诸多的版本,如有的人认为它是一种愚民理论。

有的人认它为一种阴谋权诈之术, 有的人认为它一种消极对待,厌恶世俗的腔调。

我认为这些见解, 其实都是不恰当的、片面的, 有的完全是错误的。

但要真正辨明是非, 我以为关键还是应切合当时老子所处的时代来理解老子无为思想的本意, 从而弄清老子提倡无为主义的政治目的和意义。

老子所处的时代背景是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一个礼坏乐崩,民不聊生,朝令夕改的昏暗时代,众诸侯混战,都想称霸天下,百姓苦不堪言,老子作为当时的一个思想家,哲学家,其思想和认识肯定是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的,我们不能以现在的眼观认识过去。

以下就从:无为即自然,无为即无事,无为即善为这三个方面分别论述无为思想的含义。

——“无为”即“自然”老子的政治哲学立足于“无为”是有其理论上的内在逻辑依据的:老子的无为主义思想是从天道自然原理推演出了社会人事“无违”自然的人道原则, 体现了无为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

浅析老子“无为”思想

浅析老子“无为”思想

浅析老子“无为”思想来自:命题资料 > 《古代文化》摘要:“无为”是老子的核心思想,也是流传至今的中国哲学精华,本文从老子所写《道德经》入手,研析其中“无为”的内容和内涵,并分析这种“无为”的思想对世人形成的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以及对世人处世观的形成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无为处世观道德经成书于2500年前的老子所著《道德经》是人类认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哲学体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奠基性的经典著作,世称“千精妙”,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文明流传下来的遗产尽管汗牛充栋,但论及能总括中华民族的基本传统、思想与精神“一言以蔽之”者,毋庸置疑,当首推《道德经》。

其精炼的九九八十一章,仅以简洁优美的五千文字,洋洋洒洒地构造出了一个朴素自然的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的宏大框架。

中国近代伟大作家、革命家鲁迅先生更有这样的评论:“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这一部经久不衰的哲学著作无疑给国人的处世哲学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而中国历史上对之进行超越的著作可谓少之又少。

一、老子无为哲学的时代背景老子生卒年不可考,只知是在晚周,与孔子同时而略长于孔子,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他留给后人惟一的著作是《老子》即《道德经》。

老子倾向于消极,以宁静退守态度自处,出世而隐遁。

政治上则主张无为而治,政简刑轻,和平无争。

当时各诸侯国之间是无休止的兼并战争,人民流离失所,统治阶级内部则以虚伪的礼仪掩盖争权夺利的事实。

对这一切的目睹身受,引起老子对统治阶层的反感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从而提出他”小国寡民”的理想蓝图。

在他设计的这个理想国里,人民安居乐业,没有剥削和压迫,没有战争和掠夺,充满了平等自由、淳朴真诚的气息。

老子的无为哲学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一种反对。

在”过度有为”的情况下,人的思想活动变得僵化,只有解除不必要的枷锁,以无为来矫正世俗之弊,人们才能回归心灵的乌托邦,回到一个合于道的境界。

二、老子无为思想的内涵老子无为思想的内涵,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浅析老子的无为思想

浅析老子的无为思想

浅析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的无为思想,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为不是消极的什么都不做,而是通过无为的方式,达到有为的目的。

无为的内涵包括自然、无为、不争、守柔等,它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不争名利、以柔克刚等哲学思想。

一、无为的内涵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消极的什么都不做,而是通过无为的方式,达到有为的目的。

无为的内涵包括自然、无为、不争、守柔等。

自然是无为的核心,老子认为自然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是道的本质特征。

人类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预自然规律,而是要顺应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无为是指人类不要过度干预自然规律,而是要顺应自然规律,让事情自然而然地发生。

不争是指人类不要争名夺利,而是要淡泊名利,以柔克刚是指人类要用柔和的方式来处理事情,而不是用强硬的手段。

二、无为的作用1.社会层面的作用在社会发展中,无为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老子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因此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要过度干预社会发展。

这种思想启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不要过度追求功利化,而是要注重长远的利益和整体利益。

同时,老子也强调人们应该守柔不争,以和为贵,这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2.个人层面的作用在个人层面,无为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老子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要过度追求名利和物质享受,而是要注重精神追求和内心的平静。

这种思想启示我们要注重自我修养,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泊名利的心态。

同时,老子也强调人们应该以柔克刚,用柔和的方式来处理事情,这有助于我们在生活中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

三、无为的应用老子的无为思想不仅在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实践上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中国的管理中,就有人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无为而治是指管理者不要过度干预下属的工作,而是要顺应下属的能力和意愿,让下属自主地完成工作任务。

这种方式可以提高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组织的健康发展。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文档资料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文档资料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无为”思想是先秦时期流行的重要思想,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

纵观中国历史,新王朝建立初期,为恢复生产,统治者大多实行无为之政,而一旦新王朝根基巩固,统治者便开始了有为治理,最终导致了王朝的灭亡。

周而复始,依次循环往复,曲折发展。

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向前的,但也是在曲折中前进。

现今,如何正确理解“无为”思想,并把它的积极方面发挥出来,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无为”的思想“无为”思想是一种自然思想,它与“道”紧密结合。

“道”常被看作源自天,所以“道”常与天并称为“天道”。

“天”在道家那里是自然的天,因而“道”在道家那里是自然的道即自然法则。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因为自然和道是无为的,所以人、地、法、天也应是无为的。

老子又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从这里可以看出,“无为”思想强调人世间万事万物的自然性,强调应保持万事万物最原本的自然状态,不应进行人为的干预,尤其是不要进行不合理的人为干预。

“老子认为有为之政是造成人世间的痛苦与不幸的根源。

在无力改变现实的情况下,他们寄希望于统治者能够采取无为之政,最终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治理效果。

显然,这种想法有着它原本的朴实性,但更带有理想主义色彩。

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又说“,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者死之徒”,“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政治意义上的“无为”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无事而无扰,清静而不躁驰,无欲而安逸,柔弱而不逞强,为易、小而不为难,这些内容既体现了为政者行“无为之治”所应具备的条件,同时也展示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一)老子的“无为而治”并非是消极的“无为” 有些人称老子的“无为而治”为“无治主义”,事实上,从政治思想角度看老子“无为”的含义,即“为无为”。

谈老子的无为思想

谈老子的无为思想

《老子哲学》课程结业论文谈老子的无为思想苏乾20077122生物工程学院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人。

汉族。

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一流的哲学家。

其著作《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

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

从汉代起,历代帝王就开始到河南鹿邑去祭拜老子。

无为思想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思想,可以说是老子的思想结晶。

现在,老子的无为思想仍对当代人的生活起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有深入解读这古老而又不朽的思想的必要。

下面是本人对老子无为思想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老子心中的道我认为,在研究无为思想之前,我们应先来看看,老子心中的道。

《道德经》开章第一篇告诉我们“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对此,道可有三层含义:1、世界本质的道;2、社会规律;3、生活准则。

由此可以看出,道存在于我们生活得每个角落,指引着我们在生活中的种种选择。

王有王道,民有民道,人人有了属于自己的道,整个社会也就和谐了。

无为思想就是这“道”中的重要一部分。

二、老子的无为思想。

老子为什么要强调无为?在《道德经》中,“无”出现的频率比较高。

第二章提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又如第三章提到:“不尚贤,使民不爭;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盜;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在第五章又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仅前面几章就提到了哪么多的否定。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 思想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一、“无为”的含义“无为”是老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理念,正确理解这一理念对领会老子以及整个道家学说至关重要。

有人认为老子的思想比较消极,不如孔子积极,就是因为对老子的“无为”二字理解错误所造成的。

1、要正确理解老子的无为思想,首先要对“无”字有正确解读。

《老子•德道经》中“无为”一词中的“无”,不是表示不存在、什么都没有的含义,而是指无具体形象的物质和状态,这种物质和状态只是看不见,听不清,摸不着。

它是既表无具体形状的物质,又表抽象思维的属性概念。

比如,《德道经》第五十五章说:“卅輻同一轂,當其无,有車之用也。

埏埴爲器,當其无,有埴器之用也。

鑿戶牖,當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爲利,无之以爲用。

”这一章中的几个“无”字的含义是指的一种空间,它没有肉眼可见的物体,但是它是客观存在的,它可以容纳有形的物体。

如果没有这个无形的空间,有形的物体就不能发挥作用。

《德道经》第六十九章说:“有物昆成,先天地生。

繡呵!繆呵!獨立而不亥,可以爲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爲之名曰大。

”这一章中说讲述的先于天地而存在的无形无像的“物”,虽然没有具体形象,但是它可以产生天地万物,是真实不虚的存在。

《德道经》第四十五章说:“无,名萬物之始也。

有,名萬物之母也。

”这里的“无”就是指的那个可以产生天地万物的特殊的“物”。

这种无形物质的存在,已经得到现代科学的证明。

如:太空、空间、紫外线、引力、雷电、磁场、声、光、热等捉不住、看不清的东西。

到了大海看不到边和角;到了太空,看不出形象;声音超过1000赫兹、低于200赫兹,人耳听不见……对这种奥妙,一般人未曾发现,老子说“道隐无名”,是非常高明的概括。

“有”与“无” 是什么关系呢?老子说“有生于无”,辨正统一。

这是老子大智慧的一个闪光点。

在2500年前,全世界对宇宙怎样产生,万物由何而来,人是谁造的等重大宇宙和人生问题茫然无知时,老子已经明确指出“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论老子“无为”的人生观

论老子“无为”的人生观

论老子“无为”的人生观老子,这位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其中,他的“无为”人生观更是具有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老子的“无为”人生观,以及它对我们的启示和影响。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他的“无为”人生观。

他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过度干预,让事物自然发展。

他也提倡“无为而为”,即不要强求,顺其自然,让自己的行为与自然保持和谐。

他强调“无为而活”,即不要受过多的欲望驱使,过简单自然的生活。

老子的“无为”人生观在个人、社会和国家层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个人层面,无为而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无为而为则可以提升我们的心态,使我们更加从容自信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无为而活则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真正的幸福,享受生活的美好。

在社会层面,老子的“无为”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当我们不再强求和控制他人时,人们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就会减少。

同时,无为而治也可以应用于企业管理,让企业更加高效和谐地运转。

有人可能会认为,老子的“无为”人生观过于消极,会导致人们不思进取。

但事实上,无为并不等于消极,而是要在积极进取的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

无为而治并不是完全的放任不管,而是在充分了解事物本质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干预和引导。

老子的“无为”人生观是一种深刻而有益的哲学思想。

它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我们应该深入理解老子的“无为”思想,从中汲取智慧,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我们也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将“无为”理念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以实现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开创者,提出了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哲学概念。

其中,“道”、“有”、“无”三个概念,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本文将通过分析这三个概念,试图深入理解老子的道本论,并探讨王弼本无论对老子道本论的改造。

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道”被视为万物的本源和规律。

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摘要“无为”这一思想是由道家创始人老子以“道法自然”为理论基础首次提出的,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

“无为而治”是道家管理思想的精髓,是通过“无为”的途径去达到“治”的目的。

学习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对于我们青年人修身养性、平衡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老子无为而治实质一、“无为”的实质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河南周口鹿邑县)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处于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春秋时期,亲眼目睹了百姓的民不聊生,社会的战乱纷起,国家的渐趋衰落。

他思考这些问题,最后认为根源在于统治者的“有为”,为此,提出“无为而治”的治国主张,以此来减轻社会矛盾,挽救统治阶级的统治。

老子完成了古代思想从鬼神观念到“道”的飞跃。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始基,是天下万物的根源,世间一切事物都是从“道”产生出来的。

但“道”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道”又可以理解为“无”。

在“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支配下,老子提出“无为而治”。

[1]“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

无为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为造作,达到无为而无不为。

它与“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是基本一致的。

“无为”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干,认为“无为”即什么都不干的看法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一种误解,而是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以“无为”达到“无不为”。

老子强调“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里的“无为”字面意思,实指“道”对万物的不设不教,自然而然,这种任其自然,是靠人的感官无法把握的,老子称“无为”正因为“道”对万物任其自然,万物才能得以保存其原来真朴境界,都能各其性地去生活,这也是“道”无不为的体现。

这里“无为”是“无不为”的前提,而“无为”正是“无为”的结果。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内容提要】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道",其中,"无为"的观念是《老子》一书的中心思想。

并且它在当今社会还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老子道无为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道",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 而展开的。

形而上的"道"是我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的。

如果这个形而上的"道"不与人生发生关系,那么它只是一个挂空的概念而已。

然而老子的哲学形而上的色彩固然浓厚,但他最关心的仍是人生与政治的问题。

因此,"道"必然要向下落实到经验界中,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柔弱等观念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和精神。

其中,"无为"的观念,成为《老子》一书的中心思想,其他的重要观念都是围绕这个观念展开的。

“无为”的思想是由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来的。

老子所处的时代并不是一个祥和的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相反老子所居的正是礼坏乐崩的春秋战国时代,战祸连年,诸侯割据,民不聊生,统治阶级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违背自然以及社会规律,正是他所说的"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在这里老子提出了“有为”一词,也就是老子全篇中心思想中与无为相对应的思想认识,这主要是源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情况,老子看到百姓饥寒交迫,是因为统治者苛捐杂税太多,枉自作为,违背规律,不顾百姓的死活,"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亏." 在这种情况下的“无为”思想的提出,其实是极力的奉劝统治者要“无为而治”,不要杀鸡取卵,不要过多的干预百姓的生活。

其实“无为”并不是提倡什么都不做,其实他是指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老子的“道”,可理解为不同解释:一为行为准则,二为客观规律……但都不能概括的定义,因为老子的“道”,是“非常道”,包罗万象,变化万千,无形无据,一经定义,便违背了“道”的本意。

但什么“道”,可从老子的哲学思想而理解,那就是“无为”。

“无为”,并非不做,消极。

“无”,不是“没有”,“不做”,而是顺其自然,不违背其本意。

故“无为”,乃是不乱为,不妄为,老子也曾说“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是一种境界。

“无为”,所以“不争”,“以其不争,天下莫与之争”,老子于万物而最为推崇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水遇山而绕,遇孔而入,能屈能伸,是为适世之道;天下之柔莫过于水,却能水滴穿石,以柔克刚,水至柔,却有至坚的性格,是为处世之道;水具有美好品德,利万物,滋生万物却不争,不居功自傲,却是表现柔弱谦逊,看似无为,其实有大为,是为治世之道。

水,以能屈能伸适世,以刚柔并济处世,以奉献不争治世,是“无为而有所为”。

所以得道之人皆推崇“无为”,以“无为”处世,以“无为”治世,以“无为”适世。

一、无为适世无为适世,以世外高人之心顺应世俗,这种认可称之为隐士。

小隐隐于山林,大隐隐于市。

此种人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与之无争。

此种人最为洒脱,最为自由,世外高人,闲云野鹤,无丝竹乱耳,无案牍劳形。

所以,刘梦得最喜陋室,“斯之陋室,惟吾德馨”,才说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悠闲生活。

无为,并不是无所事事,平平庸庸,平庸无为的人不是老子所说的“无为”之人,而其“无为适世”也并非随波逐流,放任流之,而是有理想,有追求的生活,活得洒脱,活得自由。

隐者之“无为”,首推陶渊明,向往一个世外桃源。

桃花源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中的人们以无为、不争的态度创造一个世外家园,顺应和谐发展,是一种大智慧。

浅析老子的无为思想

浅析老子的无为思想

浅析老子的“无为”思想学号:20083876姓名:陈勇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及班级:建筑材料工程2班摘要::“无为”是老子哲学的重要思想,是老子思想的精髓。

老子所倡导的自然无为、柔弱无争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

老子的“无为” 是指处处顺应自然的规律,让万事万物遵循自然法则,顺其自然。

老子的“无为”,实际是要人们遵循规律,客观地去做事,让社会在和谐中发展。

老子的无为哲学有着其崇高的思想境界,顺其自然,无为不矜,无为自化,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在当今社会有着其广泛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关键字:老子“无为”的哲学思想顺其自然无为不矜无为自化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道德观与孔子、墨子的道德观有明显的区别。

在《道德经》中,老子关于“道”与“德”的解释有两层涵义。

一是在哲学意义上,“道”指世界的本原,“德”指万物的本性。

他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意思是说,万物靠道生长出来,又靠自己的本性孕育、成长、发展,因此万物都要“尊道而贵德”。

二是在伦理意义上,“道”指人类生活的最高准则,“德”指人类的本性或品德。

他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即是说,圣人以与世无争作为自己的最高生活准则。

他又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这里的德,则是指人的品性。

在老子那里,自然与道德观是相通的。

他说:“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

”就是说,人类生活中的“道”与“德”,应当以自然界的“道”与“德”为依据。

老子认为,天道自然无为,人道也应依循天道,做到自然无为。

正是从这样的道德观念出发,老子提出了自己一套以“无为”为原则的道德观。

老子把“无为”作为人类道德生活的最高原则和人的至善品德。

他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他认为,人人做到“无为”即朴素无欲,无所作为,即能“天下将自定”。

他说“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天下统治者与老百姓都以“无为”为美德,就能天下太平,民众富裕。

浅谈老子哲学无为思想

浅谈老子哲学无为思想

浅谈老子哲学无为思想浅谈老子哲学"无为"思想以其上之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道德经》,七十五章,下同)可见老子在此所说的“有为”,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有所作为的涵义”根本不同,它是指统治者从自己和本阶级的私利出发,根本违逆人民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倚仗武力和权势的强行所为,恣意妄为。

老子提出“无为”的概念,旨在告诫侯王等统治者不要违逆人民的利益、愿望和要求而强行所为和恣意妄为,期望他们能够效法道的无为和圣人的“以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从而为人民的自主、自化、自成和社会自治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

另外,“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五十七章)这里说的圣人的“好静”、“无事”、“无欲”也是“无为”的意思,突出强调了不强行干预事变的自然进程。

子看来,凡事不能做得太过,否则会有大灾难来临。

“民不畏威,泽大威至”(七十二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七十四章)说的正是如此。

所以,老子极力地呼吁为政要“无为”。

“无为”一词在《老子》中共出现了七次,每次的内涵不完全相同,但异曲同工,大道相通。

“无”字在《老子》中有两解,一作否定副词,即不的含意;一作依照自然规律,不外施妄为。

第一次出现“无为”是在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开宗明义,无为即是依道而为,绝不是不为。

老子的“无为”主张本质上是有为,是依道而有为。

所以说“无为”不是消极的,无奈的,而是从更高思想智慧出发的依道而为。

第二次出现“无为”是在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此句中有两个“无”字,第一个无字即道和自然规律,第二个无字是否定副词,即不的意思。

此句意为按照道和自然规律而为,则没有不能治理的。

无为的思想体系,是要与自然规律相结合而自我约束,相生相长,循自然规律就是无为。

第三次出现“无为”是在第三十八章“上德无为无以为”,意为品德高尚的人无所作为,无心去作为,“以”是用的意思,无以为即无所为,没有企图。

老子“无为”思想杂谈-精品文档资料

老子“无为”思想杂谈-精品文档资料

老子“无为”思想杂谈“无为”成就了老子,撑起了道家。

“为无为,则无不治”、“明白四达,能无为乎”、“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一、“时势出思想”“无为”思想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时势造英雄”,时势也可以缔造出伟大的思想。

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这一时期“井田制”的公田制度已渐趋瓦解,随之出现的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田,打破了原先的经济秩序。

这是老子思想产生的经济基础。

春秋末期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商业,土地就成为生产生活的唯一保障,那么“私田”的分配意味着什么?即:为了争夺土地无休止地发动频繁的战争,这可以作为“无为”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

这是奴隶主的时代,阶级本质使统治者大肆搜刮民脂民膏,鱼肉百姓,以满足自身的奢侈生活,而使民不聊生,此为“无为”思想产生的政治环境。

此外个人生活经历对其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老子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受到的压榨最为严重。

“不反抗,不奢求,逆来顺受”的劣根性得到了最直接的流露,生活境遇促成了其思想;另一方面老子丰富的知识储备、非凡的生活阅历也催生了其思想。

二、“无为”思想的可行性探究“无为”:“无”否定副词,不、没有;“为”动词,做、干,两个字合并后的解释就是客观上的静止、不动、任其自由发展的意思。

这是我们的理解,但是老子的“无为”是怎样的,是否具有可行性呢?从社会学角度看是不可行的。

“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作为社会性动物,在生活中的很多需要是可以通过交换来实现的,这才是社会效率的体现。

我们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苛求自给自足的境界。

如此我们就会很自然的与其他的人、事、物打交道,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认为的交往,即“为”。

所以“无为”作为一种理想,并不具备可行性。

从人类学角度看,这同样是没有什么立论依据的。

“存在就是合理”,人类的存在也就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从他的诞生开始就在社会中担任一定的角色,承担着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责任,即“为”。

浅谈老子道家的无为思想论文

浅谈老子道家的无为思想论文

浅谈老子道家的无为思想论文道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最主要的思想流派之一,“无为”思想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道家的无为思想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道家的无为思想论文篇1摘要:“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

无为的本质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关键词:道家;无为“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它与“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是完全一致的。

“无为”的精神境界就是“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的直接体现。

无为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为造作,达到“无为而无不为”。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四十八章),老子认为做学问要天天的增加知识,而体道则要天天削减私欲,损之又损,就达到无为、无为便可以无不为,如果不妄为,那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这是老子五千言讲的主要问题。

天地万物是由道创生的,而道则要依法于最高的准则“自然”,人要依法地、天、道,便必须也依法自然。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个“无为而无不为”,便是“自然”的体现。

在个人修炼上老子提倡自然“无为”。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七章),老子认为“无为”便是无私,不争先,置身度外,因为无私,才能达到自己理想的目的。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二章》),“无为”便是事成后不占有,不自恃,不居功,因为不居功,其功劳不会失去。

“功成身退,天之道”(《老子》九章),“无为”就要功成身退,这是天道。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老子》七十三章),“夫唯不争,故无忧”(《老子》八章),无为就是不争,不争便能取胜而又没有祸害。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四十四章),“故知足之足常足”(《老子》四十六章),“无为”就是知足,知止,这样便长满足,可以长久。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引子现代社会,许多人队老子哲学,特别是其无为而治的主张存在误解甚至曲解。

随着近些年,老子热的逐渐兴起,我们不得不开始思考究竟什么才是“无为”思想真正的含义?在历史长河之中,“无为”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又该如何将无为思想运用于现实生活之中?本文将就上述问题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老子其人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其少时思敏,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三年而大有长进。

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

老聃如饥似渴,博览泛观,渐臻佳境,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后又迁任守藏室史,名闻遐迩,声播海内。

周敬王二年,老聃蒙受失职之责,受牵连而辞旧职。

于是离宫归隐,骑一青牛,欲出函谷关,西游秦国。

至函谷,允关尹之请,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

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人称《道经》。

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故人称为《德经》,合称《道德经》。

《道经》言宇宙本根,含天地变化之机,蕴阴阳变幻之妙;下篇《德经》,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

而2000余年后的今天,老子的著作、思想早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其译文被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尼采,俄罗斯大作家托尔斯泰等世界著名学者反复研究,形成了中国哲学中一个一思辨为特性的特异的宗派。

与此同时,其作品中体现出的朴素的辩证法,无为而治的主张,都使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产是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所谓“无为”“无为”,作为中国道家哲学最主要的思想,老子思想的重要代表,相传在远古时代即已有之,现存史料和典籍中亦有诸多提及,而其评价却不尽相同,有谓之睿智,有谓之无奈,究竟孰是孰非,我们不妨从“无为”一词的最早出处看起。

《老子》中第一次出现“无为”是在“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攻成而弗居。

老子“无为”思想的现代阐释

老子“无为”思想的现代阐释

老子“无为”思想的现代阐释老子,中国古代思想界的一位伟人。

他在世界上较早提出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为千百年来的世人提供了观察社会、思索人生的独特视角。

他的思想是构筑中华文化思想体系的重要支柱和组成部分。

他又是现实生活中一位特立独行的奇人,为人处世卓荦不群,在当时和后人的心目中包裹着浓厚的神秘色彩。

虽然历史已跨越千年,但老子的思想和精神由于早已融入中国式的生存、生活活动里而至今犹有极强的穿透力。

标签:老子;无为;无所作为;为所欲为一、老子无为思想的哲学背景老子虽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很大的影响,但可惜有关他的平生事迹已难详考,就连他确切的生卒年月也未曾留下。

老子的事迹,最早见于《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司马迁在《史记》里为老子作传的时候,这样写道:“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道”,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而展开的。

形而上的“道”是我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的。

如果这个形而上的“道”不与人发生关系,那么它只是一个挂空的概念而已,然而老子的哲学形而上的色彩固然浓厚,但他最关心的仍是人生与政治的问题。

因此,“道”必然要向下落实到经验界中,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柔弱等观念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和精神。

其中,“无为”的观念,成为《老子》一书的中心思想,其他的重要观念都是围绕这个观念展开的。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违背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即“有为”,老子看到的“有为”的祸害已经非常严重了。

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老百姓饥寒交迫,是因为统治者的苛捐杂税太多,老面姓的灾难不断,是因为统治者妄自作为,违背规律。

老子看到当时的统治者本是无德无能的,却偏偏好大喜功,妄自作为,结果使老百姓疲于奔命,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

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极力呼吁统治者为政要“无为”,实行“无为而治”,不要过多干涉老百姓的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教 育
也 谈 老 子 的 无 为 思 想
国 王新建 赵 素珍
内 容摘 要 : 清 净 无 为 的 思 想 是 老 子 秉 承 道 法 自然 , 遵 循 自然 规 律 , 不妄加造作 , 功成名就身 退, 立 德 立 人 的
重要学说 词 : 道 老子 无为 思想 观 点
者无 功 , 自矜者不 长。 其在 道也 , 日余 食赘 行。物 或恶之 , 故有 道者 不处 ” 。 ( 第二 十 四章 ) 4 . 老子无为思想 的运用 4 . 1 立 德。 “ 是以圣人处 无为之事 , 行不 言之教 ” 。( 第二 章 ) 世间一 切事 物 ,不 以分别 心 即后 天之 主观 意识 , 而 以 自然 、 淳 朴而 率真之 本性 即道性 看待处理 。 不妄加 造作 , 不 随意放言 。 以清净 自 然 之道性做人 做事 。 4 . 2 立 身。 “ 明白四达 , 能无 为乎” ? ( 第 十章 ) 是谓 以无 为 ( 生 而不 有 、 为 而不争 、 无私无 欲 、 功成、 名就、 身退) 之心而 为 , 或 日以道法 自然 、 清静 、 纯 粹之 心 而为 , 故 日 为而无 为 , 不偏 不 倚, 抱一 守中 , 则 明白四达。 4 _ 3 治 国。“ 为无为 ,则无不 治” 。 ( 第三 章 )不 造作妄 为 ,不 以私 欲而 为, 顺其 自然 , 合 之于 道 的运 行规律 , 则天下无所 不治 。 4 . 4 治学 。“ 为学 日 益 ,为道 日损 ( 损凡夫 之性 、 私 欲之心 、 愚 昧之见 ) , 损 之 又损 , 以至 于无 为 ( 无: 太初 , 道 之始也 。 其 中有精 、 有 信。为 : 以道性 而作 ) ,无 为而无 不为 ” ( 秉 持为 而不 争, 生而不有 , 功成而不 居之道性 。 以 力 之所及 、 量之所 能爱 民治 国 ) ( 第 四 十八 章 ) 。 故日能 “ 蔽 而新 成“ , 化 腐朽 为神奇 , 框扶苍生 . 着实 起到 “ 人 为万 物之灵” 的作用 。而 非披着 人皮干 着 损 人 利 己之事 , 枉 费 天地 之 德 、 父母 之恩 , 家 国之养 。道法 自然 , 故无 为天 下 自化 , 清净天 下 自正。只 学知识不 学 做人 , 只学小术 , 不学 大道 , 只增聪 明, 不开智慧 。 贪 嗔痴慢 之风 日 盛, 清 净 纯真之心 日衰 。善心 日薄 , 道性 日 泯, 婴儿熏染成 凡夫 。 为道反之 , 绝欲 去利 , 谦卑 虚 己。恬 淡如 婴儿 , 精满 、 气足、 神定 。 杂念越来 越少 , 定力越来 越 高。 抱一守 中 , 回归本 源。 人能清净 无为, 纯是先 天一霖 。 4 . 5 无败 。 “ 是 以圣人 无为, 故无 败, 无执 , 故无失 ” 。( 二十九章 ) 是 以圣人 以无 为而为 , 故 无败 ; 无执 , 故无失 。 5 . 6 无不为 。 “ 道常无 为而无不 为。 侯 王若能守 之 , 万物将 自化 。化而欲 作, 吾将镇之 以无名之朴 。 无名 之朴 . 夫 亦将 无 欲 。不 欲 以静 ,天下 将 自 定” 。( 第 三十七章 ) 道法 自然 , 常无 为 而无 不为 。人主若 能依 道而行 , 万 物 自 化 。何故 ?天下万物 , 同源于道 , 性 情相感 , 声气相通 , 自然默化 潜移 。 背道 而 驰 , 私 欲发 作 , 以无 以 名 状 之道 朴教 而化 之 , 即 以道性 , 度化 其心 。 实则唤醒其 本性 。 断其欲 , 束其 心, 复归 于清 净 , 不 受 天遣 , 不取 自 辱 。道法 自然 , 无 欲而静 , 天 下 自正 。 5 . 7 上德 。 “ 上 德无为 而无以为 ; 下 德为之 而有 以为” 。( 第 三十八 章 ) 上 德之人 , 依道 而行 , 无私 而为 , 不彰其 德; 下德 之人 , 有私 而为 , 为彰 其德 。 无 为 而无 不 为 : 以道 为体 , 以德 为用 , 以正 修身 治 国 , 以 奇用 兵平 天 下 。从心所 欲 , 而不逾 矩 。 5 - 8 处事 。“ 为无为 , 事无事 , 味无 味” 。 ( 第 六十三章 ) 为而无 为 , 即以无 为之 心做 人 , 以无事 之 心做 事 , 以无 味之 心 品味 , 是 谓动 中静 , 即以 出世 之心 , 为人 世之事 。 诸物不人 于心 , 诸 事不扰于神 。 恬淡清 净 , 为无 为 , 事无 事, 味无 味 , 大小 多 少 , 恩 怨情 仇 , 抱 怨 以德 。与道 同体与 德 同心 , 故 无挂 碍, 试 问何 患之有 。 心 不役 于 事 , 事 不扰 于 心 , 寂 然 不 动, 安止其所 , 物我 两 忘 , 泰 然 处 之。故 日: 小 隐隐于 山 , 大隐隐于市 。 5 . 9 妄为 。 “ 民之饥 , 以其上 食税之 多, 是 以饥 。民 之难 治 , 以其 上之 有 为, 是 以难治 ” ( 第 七 十五 章 ) 民之 饥 寒, 以其人 主食税 赋过 多 , 是 以饥 寒 。 民之难治 ,以其 人主 无道妄 为所 致 , 是 以难治 。民之轻 死 , 以其 人主求 生 之厚, 奢靡腐 化 , 是 以轻死 。 夫 唯做 人 做 事大公无 私者 , 贤 明于 自私 自利 之 徒 。人 主不可 以本位 主义 , 而贫天 下
百 姓。 结语: 老子认 为“ 无 为之益 , 不 言
清 净无 为的 思 想是 老 子 秉承 道
法 自然 之程序 ,遵循 自然 之规律 , 不 妄加造作 破坏宇宙运行 之定数 。 此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