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言“达成”貌的类型学考察
汉语方言调查(绪论词汇)
三 汉语方言的演变和发展
1.方言存在的全过程都有变异和整合的交替 方言存在的全过程都有变异和整合的交替 2.影响方言演变的因素 影响方言演变的因素 3.汉语方言的发展大势: 汉语方言的发展大势: 汉语方言的发展大势 明清以前:分化趋势; 明清以前:分化趋势; 明清之后:缓慢、持续地趋向于同一。 明清之后:缓慢、持续地趋向于同一。
二 汉语方言的分区的原则
• 要注重考察方言与通语的不同关系 • 要兼顾纵向演变和横向作用对方言差异作 整体的、 整体的、系统的分析 • 要如实地对汉语方言作多层级和非穷尽的 划分 • 要适当运用历史文化背景资料进行参考性 的论证
三 汉语方言的分区的标准
1. 宜采取综合性标准 不以语音标准为限或为主, 不以语音标准为限或为主,而应该包 括词汇和语法。 不论是语音或是词汇语 括词汇和语法。2不论是语音或是词汇语 法都不能用一条或少数几条标准, 法都不能用一条或少数几条标准,而应该 精选一批条目作标准。 必须充分注意字 精选一批条目作标准。3.必须充分注意字 音的文白异读和多音词连音变读的差异, 音的文白异读和多音词连音变读的差异, 包括连读变调、轻声、儿化,小称、变韵、 包括连读变调、轻声、儿化,小称、变韵、 合音等。 合音等。
(4)滋生新词的造词法系统; )滋生新词的造词法系统; (5)按词义之间的不同关系所分的同义词、 )按词义之间的不同关系所分的同义词、 反义词和同音异义词系统; 反义词和同音异义词系统; (6)从纵向观点看:历史词、新词语;传承 )从纵向观点看:历史词、新词语; 变异词、创新词、借用词…… 词、变异词、创新词、借用词 (7)从语用角度分:行业语、习惯语、秘密 )从语用角度分:行业语、习惯语、 书面语、口头语、戏曲用语、 语;书面语、口头语、戏曲用语、诗歌用 宗教用语;中性词、褒义词、贬义词、 语、宗教用语;中性词、褒义词、贬义词、 詈语、礼貌用语…… 詈语、礼貌用语
论汉语方言的类型学研究
论汉语方言的类型学研究提要从记录字者、词汇、语料入手,以中古汉语及普通话为参照,比较、描写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特征是汉语方言研究的传统模式,这一模式对于认识单一的方言的特征是有效的,但要认识方言的结构体系难免存在缺陷。
为此,很有必要跳出原有圈子,提倡对各种方言进行比较的类型学研究,共时结构类型,历史演变类型、文化类型都是方言类型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类型学研究是彻底解决方言分区问题的根本出路,可以为方言的定型定位、制定语言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其成果还可以为汉语语言学乃至普通语言学的研究提供宝贵的材料,成就崭新的理论。
关键词方言类型学比较项目共时结构类型历时演变类型文化类型***一1.0以往的汉语方言的研究总是从记录字音、词汇和语料入手。
描写方言的语音系统时,拿它和中古音以及现代普通话语音系统作比较,说明方言语音的特点,整理词汇、语法材料时则通常只拿普通话作参照系,说明该方言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结构的特点。
这种研究对于认识单一的方言的特征是有效的。
因为中古音(广韵系统)作为书面语的标准音曾经统治中国文坛一千年,在中古时期,这个语音系统是有代表性的;对于各地方也确实有过长时期的不同程度的影响。
而普通话也是影响最大的最有代表性的现代汉语,拿这两种参照系来考察方言材料,确能对该方言的特点获得相当的认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方言事实的了解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考察语言现象也增添了各种新的视角和方法,调查研究汉语方言的这套传统模式就逐渐显出了它的缺陷。
1.1首先,中古汉语并非现代各方言的共同的祖语。
应该说,汉语的方言多数在汉唐之际就形成了,像湘、赣、吴、闽、粤诸方言都还可以追寻到先秦时代楚、吴、越、南楚等古方言的源流。
还应该指出,正像南北方汉人身上都混有其他民族的血统一样,南北的各种汉语方言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杂有其他原住民族或入主民族的语言成分。
因此,中古汉语和现代各方言的关系并非直接的继承关系或单一的延续关系,而是历史上的一种横向的渗透关系:作为书面的共同语对方言口语所施加的某种影响。
《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节目分析
(二)节目目前的收视情况简介
• 2013年夏季,由中央电视台和国家语言工作委员 会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与河南卫 视与爱奇艺联合推出大型网台联动的文化综艺节 目《汉字英雄》,这两个节目成为2013年夏季收 视热点。 • 据央视统计,《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播出后同时 段收视率飙升4倍最新收视数据显示,2013年7月19日晚在河 南卫视播出的《汉字英雄》节目平均收视率超 0.6%,最高收视率达0.8%以上,位居全国同时段 电视收视排名第七。
2、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教育部要求,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 系,学生分年龄、分阶段修习硬笔和毛笔 书法。我国已有不少学校纷纷响应开设了 书法课,并配备专业老师,举行汉字书写 大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书写能 力的提升。不仅是识字,对规范书写的重 视更是成为一种趋势。 • 国内部分学者认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汉字英雄》等节目确实起到了警示意义, 吸引了大家对汉字的关注,对于全民素质 的提升有促进意义。
• 书写不仅被作为一种表达的工具,更应当 被作为一种认识中国文化过程的工具。键 盘取代纸笔,对汉字影响比较大,长此以 往,中国人掌握汉字的数量就有可能会越 来越少。降低汉字的书写能力,将会直接 影响到人们对于汉字的读写以及应用,文 化传承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和打击。 • 随着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字越写越少,千 百年来书法艺术的庞大的群众基础有被削 减的征兆。因而,从改变语文教育的弊端 入手,让学生真正理解汉字,传承中华文 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3、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探讨
•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与音 乐选秀类节目相比,没有华丽的舞美包装, 没有明星大腕,也没有刻意的炒作,凭借 独特的内容和形式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 出,引发人们对提高汉字书写能力、保护 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
《普通话实用教程》课件 3方言与普通话语法差异
把“去”和“来”放在宾语的
前面。
(三)状语的位置 状语在普通话中通常置 于充当谓语的动词、形 容词之前,但是在许多 方言中却存在着状语后 置的现象。
(四)补语的位置 补语和宾语都在动词之后, 两个成分同时出现时,涉 及语序问题。这种顺序有 的时候取决于补语,即不 同的补语和中心语结合的 紧密程度不同。
三、语序的不同
(一)谓语动词的位置
(二)双宾语
普通话的动词“去”“来”和 普通话里有些做谓语的
“到”连用时,地点名词要在 动词后面带两个宾语:
“到……去”“到……来ຫໍສະໝຸດ 的当 一个指人,称间接宾语;中,如“我到长沙去”。而在 另一个指事物,称直接
闽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里, 宾语。
不用“到”之类的成分,直接
普通话实用训练教程 (第三版)
灵犀岛
单元三 方言与普通话语法差异
学习目标
1. 懂得学好普通话必须要克服方言语法中不良因素的影响,语言表达更加规范化。 2. 掌握普通话与方言在语法方面的差异,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练习普通话语法。
一、实词的形态变化不同
(一)重叠
1. 名词重叠 普通话的名词重叠只限于部分亲属称谓和少数物名,用法比较单 纯。而在某些方言里却用得很普遍,用法也比较复杂。 2. 形容词重叠 形容词在普通话中可以重叠,但单音节重叠一般要在后面加上 “的”字,如“红”重叠为“红红的”。但在湖北、浙江等一些 方言里常常没有“的”。有的方言里有三叠。
(二)动态助词
普通话里表示动态的助词主要有“着、了、 过”三个,附着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表示 动词、形容词的某种语法意义。动态助词 “着”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主要表示 动作在进行或状态在持续,有时表示动作 进行后的存在状态。“了”主要表示动作 行为的完成。四川、湖北等地常把“着” 或“了”说成“得有”,把“着”说成 “倒”“起”等。
汉语方言调查讲义
汉语方言调查讲义(实践部分)第一章方言的调查、描写和分析第一节:调查方法1、间接调查间接调查即是通过通讯调查。
调查者(investigator)和发音人不见面。
通过第三者(Intermediary)填写邮寄的问题表。
德国方言学家Georg Wenker及其追随者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曾用这个方法为《德国语言地图集》收集语料。
他的问题表上列有四十个句子,后来又补充一些单词。
问题表寄到每一个乡村学校,请求教师协助在学生和本地人中间调查本地方言,填写表格。
结果收集到欧洲德语地区五万个地点的方言材料。
《苏洛兰语言调查》都用这种方法收集语料。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到较多地点的语料,特别是对收集设点很密的语言地图集的语料,这种方法是很有吸引力的。
不过;由于所得语料的可靠性完全依赖于当地填写问题表的第三者的责任心和语言学修养,这种方法本身是有很大缺陷的。
设计一种有多种答案供选择的问题表(check-list),可以避免上述缺陷。
在这种问题表上列出各种可能的答案,请第三者调查当地方言,选择答案。
美国方言学家Atwood曾用这种方法调查得克萨斯州的方言词汇(见E.Bagby,The Regional V ocabulary of Texas,University of Texa Press,1962)。
他请得克萨斯大学的学生调查家乡方言,填写问题表,结果得到得克萨斯州每个县、路易斯安那州和俄克拉荷马州部分县共273个地点的语料。
这个方法可以很快地收集到大量语料,但是调查者必须事先掌握某一地区方言词汇差异的大量事实,才能制定有多种答案的问题,这似乎难以办到。
汉语方言学界迄今未用间接法调查方言。
间接法不大适合汉语方言调查,因为请未经过训练的中间人记录方言,只能用汉字,而汉字不是拼音文字,不能反映复杂的方言字音。
所以这样的语料颇难用于研究工作。
2、直接调查法汉语方言学界都采用直接调查法,即实地调查法或称为田野调查(field-work)法。
汉语方言的体和貌
温州方言的体和貌0. 引言。
0.1 温州虚词特殊的连调行为。
本文的所谓中性化调在其他汉语方言著作中通常叫轻声调,因为它的本质是原来调类区别的消失,而不是声音的轻重,所以本文把它叫作中性化连调,以与一般连调相对待。
温州的中性化调有零调和弱调两种。
零调有前附调和后附调两种。
前附( )只读前附调,调值是1-;后附( )的声调中性化以后其调值为前字调值的延伸,属于S (1980)所说的 一类的连调。
一个句子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可划分为不同的语音短语,一个语音短语中只有一个语音词读一般连调,我们把它叫作连调核,其余的语音词都中性化作弱调,调值为1。
有些语素因为连调行为不一样会有不同的语法意义,本文在语素的右边加“s、w、0”分别表示一般连调(即充当连调核),弱调和零调。
如“罢”充当连调核,强读,表示事件”。
的实现,本文记作“罢 ”;“罢”读后附调,表示出现新情况,•本文记作“罢0.2 为了增加可读性,本文的方言词尽量用普通话加尖括号代表,•它们对应的方言词如下:〈这〉: ,弱化为 。
〈的〉: ,弱化为 , , , ,读后附调。
〈那〉: ,弱化为 ,本字为“许”。
〈什么〉: ,音变作 , ,省为 。
•本字为“何样”。
〈不要〉: ,为“不” 与“爱” (〈 )的合音词,•温州“要”说“爱”。
〈没有: ,为“无有”二字合音: + (〈 + )。
〈看〉: h ,本字为“朿见”。
〈给〉: h ,弱化为 ,本字为“丐”。
〈站〉: ,本字为“徛”。
〈都〉: ,本字不明。
〈那〉: ,本字为“渠”。
〈他们〉 ,本字为“渠来”,“来”为复数标志。
〈人〉,本字为“侬” ,人。
0.3. 与时间有关的语义分析。
在目前的汉语研究中,特别是汉语方言的研究中,关于时间范畴的一些概念各人的认识并不一样。
所以对温州话作详细的讨论以前,有必要先以普通话作例子,对一些概念作一明确的定义。
0.3.1. 情状(situation)。
0.3.1.1 动词或以动词为中心的短语在语义上与一个事件(event)相对应,•在时间轴上展现为一个过程。
范晓蕾--汉语方言的时体态
蔡维天(2010):不同情态词的句法表现
小结
“制约因素”不影响情态表达形式,它只是典型特征; “断言重点”(真实性/合适性/实现性)决定情态表 达形式,它才是本质特征。 • 情态是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制约因素无关主观态度 • 【形式证据1】有相同或相似的句法表现。 【形式证据2】各方言情态词的多功能模式(语义地 图里功能的“基元性”)。 语义分类要有形式证据!
4. 六功能同形的跨语言性& 语义地图
与“会”语义平行的其他情态词
汉语方言的相似情态词
闽语助动词“解”
(罗杰瑞1989 等:闽语动词“会”本字为“解”)
• 福清“解” 1) 心智能力:伊解开汽车他会开汽车。 2) 条件必然:水着零下解结冰水在零度以下会结冰。 3) 认识情态:伊明年解去北京讨工作他明年会去北京找工作。 4) 计划性将来:(工作安排确定)他明年解着在北京工作 。 5) 高质能力:伊野解讲话。 6) 惯常倾向:铁鼎野解生锈很容易生锈。
各方言“会”的多义模式:差异较大
• 构建“会”语义关联模式(语义地图) • 推导“会”语义演变过程
工具2.语义特征分析
什么是语义结构? 功能s之语义特征:[A, B, C…]
• s1 = [A + B + C] • s2 = [A + B + D] • s3 = [A + E + D] 推导出语义关联模式:s1—s2—s3
语义结构相似度 •相同要素多,差异要素少→语义关联 •通常只1个差异要素
工具1+工具2
共时构拟 两种思路
语义地图模型.外部材料归纳——归纳法
语义特征分析.内部语义推导——演绎法
两相验证 构拟可靠性
汉语方言完成体标记比较研究
汉语方言完成体标记比较研究本文选择汉语方言完成体标记为跨方言比较的对象。
在跨方言比较过程中,充分利用丰富的汉语方言语法资料,借助“两个三角”语法理论,立足于语音形式和语义语法表现,通过综观概貌和微观透视,尽可能全面地考察方言完成体标记成分的形义特征、总体类型、共时分布和历时语音演变情况,力求在描写总结的基础上能够解释现象成因。
本文共六章。
第一章绪论。
首先结合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现状说明语义范畴对跨方言语法比较的重要意义,讨论了汉语体貌范畴的语义范畴属性,从扩大语法事实考察视野角度说明跨方言比较对汉语体貌研究的重要价值,确立本文以方言完成体标记为具体研究对象。
其次,结合已有认识说明本文对完成体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办法。
再次,结合跨方言比较的特点讨论了本文对“两个三角”和“句管控”研究方法的具体理解。
最后说明本文框架、方言语料来源和引用规范等情况。
第二章为汉语完成体的研究现状述评。
鉴于汉语完成体的有关文献数量庞大(约2000篇),本文单独成章来详细梳理,以便为“整体汉语”视角下的跨方言比较寻求突破口。
本章主要分为共同语、方言、历史语法和其他领域来分别梳理,评述得失,从中可以看到各个领域都共同存在着“争议多、不均衡”的共性问题,因此通过跨方言比较扩大语法事实的考察视野就成为重要选项。
第三章综观汉语方言完成体标记的总体类型、音义概况、地理分布和演变趋势。
首先结合实际情况,把方言完成体标记区分为后附型、前置型和变音型三大类。
然后重点考察后附型标记这一主体类型,具体采用方言地图和非地图文献资料互证互补的方法,细致考察各小类的语音形式和地理分布情况,发现南北方言总体表现不同,接着运用语音演变理论从声韵调的具体表现分析该类标记的语音弱化演变趋势的详情,最后把该类标记的突出音义特征概括为“音源多途”和“一标多用”。
第四章从相对微观的视角选择后附型标记的两类个案(北方方言“了”类标记和南方方言“掉”类标记)进行跨方言考察。
汉语指示词语音象似性的跨方言考察_上_
当代语言学 第10卷2008年第4期289-297页,北京汉语指示词语音象似性的跨方言考察*(上)刘丹青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陈玉洁浙江大学提要 本文赞同指示词的语音形式和距离远近存在着关联的观点,提出了指示词语音象似性三原则:背景原则、响度原则和重度原则。
这三条原则通过大量汉语方言数据的统计分析进行了验证。
文章还指出,汉语中指示词元音开闭符合预测的原则但前后并不符合,这说明,把元音开闭和前后作为两个参项分别进行统计更合理,而试图将开闭和前后统一为F2(第二共振峰)这一个参项的观点在汉语中遇到了挑战。
关键词 指示词语音象似性背景原则响度原则重度原则汉语跨方言研究1.指示词的语音象似性与本文的工作假设1.1象似性、语音象似性和指示词的语音象似性语言中的象似性即能指与所指的特征相关联,也就是能指以跟所指的某种特征相近、相关的形式来指称所指。
这里的 形式 ,包括语音形式、语言单位的异同、排列次序、松紧关系、重度(长度和结构复杂度)等。
用语音手段表达的象似性是一种非常直接的象似性,本文称为语音象似性。
不同的语言范畴象似性的程度不同,例如拟声词作为词类有极高的语音象似性,比名词(尤其是抽象名词)和动词(尤其是非动作动词)整体上要高得多。
但具体名词和动作动词也有象似性高的成员,如汉语名词 猫、鸭、鹅、(乌)鸦 等模拟所指的叫声(参照声符所反映的造字之初的上古读音),汉语动词 喷、呼、哈(气)、啐 和 拍、撕 等分别用发音动作模拟所指的口腔动作和用语音模拟手部动作发出的声音,都有很强的语音象似性。
本文所说的语音象似性(phonetic icon icity),在国际通行的文献中,通常称为语音象征性(sound phonetic sy m bo lis m )或者音义联觉(phonaesthe m e),指某些语言形式与某些意义相关联,如元音[:]i 往往象征小,如teeny(极小的),w eeny(极小的)等。
汉语方言中来源格_处所格和目标格融合现象初探_吴怀成
2014年5月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May2014第21卷第3期 Journal of SUIBE Vol.21 No.3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汉语方言中来源格、处所格和目标格融合现象初探吴怀成(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 201620)摘 要:本文通过对汉语38个方言点中49组介词融合(syncretism)现象的考察,发现汉语来源格、处所格和目标格之间的融合现象可以通过两种融合模式加以说明。
其一是双向融合模式,即处所格和来源格可以双向融合,处所格和目标格也可以双向融合,因此出现三个格用一个词表示的语言现象,在这种模式中来源格与目标格融合需要另外解释。
其二是单向循环融合模式,即处所格发展出目标格,目标格发展出来源格,来源格再发展出处所格,形成一个循环。
汉语方言中来源格、处所格和目标格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使然。
关键词:方言;来源格;处所格;目标格;融合模式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84(2014)03-76-14一、引言众所周知,来源格(source)、处所格(location)和目标格(goal)①(后文分别缩略为S、L和G)在一些语言中通常用三个不同的介词,如普通话中S为“从”、G为“到”、L为“在”,英语中S为from、G为to、L为at/in/on,日语中S为から、G 为まで、L为に。
但是汉语方言中广泛存在S、L和G之间融合的现象,其中徐州方言介词“搁”可以同时表示S、L和G。
例如:②(1)中午搁学校吃饭(中午在学校吃饭 搁=在);(2)把领的钱都放搁腰包里(把领的钱都放到腰包里 搁=到);(3)刚搁这个门出去(刚从这个门出去 搁=从)本文考察汉语38个方言点中49组介词融合现象,探讨S、L和G之间的融合模式,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前人相关研究及汉语介词融合情况;第二部分探讨S、L和G之间的融合模式并尝试做出解释。
③①来源格和处所格实际上是附接语(adjunct),而目标通常是论元(argument),一般来说,来源和处所一般在动词前,而目标在动词后,动词后的介词虽然有时可以译成“在”和“到”,实际上它只是目标而非处所,如北京话动词后的de(感谢吴福祥教授指出这一点)。
汉语体貌系统研究
汉语体貌系统研究引言汉语体貌系统研究是语言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课题,旨在探讨汉语表达中关于时间、方式、程度等方面的语法和语用特点。
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汉语的语法体系,也为汉语的计算机处理、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围绕汉语体貌系统研究,从概念、特点、表达方式、认知角度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体貌系统概述汉语体貌系统是指汉语中用来表达动作、事件、状态等的时间、方式、程度等方面特征的一套语言系统。
体貌系统在汉语表述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不同的体貌成分可以传达出丰富的语义信息。
体貌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复杂性:汉语体貌系统涉及多种成分和表达方式,如动词后的时态助词“了”、“着”、“过”等,以及表示程度的副词“更”、“非常”等。
2、交互性:体貌成分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语言成分相互交织,形成复杂的语言现象。
3、功能性:体貌成分具有丰富的语用功能,如表达时序、方式、程度等,同时还能传递说话者的情感、态度等。
体貌特征及其表达汉语体貌系统包括多种特征和表达方式,下面我们将从语气、情态、称谓、虚词等方面进行阐述。
1、语气:汉语语气包括陈述、疑问、感叹和祈使等,通过不同的语气可以表达出不同的语义和情感。
例如,“你好!”这句话用感叹语气表达出说话者对对方的友好情感。
2、情态:情态是表达动作或状态的可能性、必要性和意愿性的方式。
在汉语中,情态主要通过动词的态(如进行体、完成体)和修饰词(如“可能”、“应该”)等来表示。
例如,“我正在吃饭”这句话通过进行体表达出动作的正在进行,而“应该吃饭了”则通过情态动词“应该”表达出动作的必要性。
3、称谓:称谓是表达人际关系和社交地位的方式。
在汉语中,称谓非常丰富,包括亲属称谓、社交称谓、职衔称谓等。
例如,“爸爸”是亲属称谓,“先生”、“女士”是社交称谓,“教授”是职衔称谓。
4、虚词:虚词在汉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虚词可以表达出动作的方式、程度、时间等。
汉语方言语法调查框架与重点——刘丹青精编版
[uan]”都属此类,西北也有此类。 甚至有代词格的现象:杭州-吴江-海盐模式:
双主单宾;铅山模式:单主双宾;祁门模式: 异干法;西宁-临夏模式:藏缅语式的格标记, 更典型的格现象,名代都有。
钟)、鸡仔(小雏鸡)印仔(私章)
徽语的鼻音儿缀与小称后缀“呐”
黟县和祁门的几个词(平田昌司主编1998):
普通话
黟县
祁门
曾祖父 太老官tʰa35lɤɐ53ku: ɐ31 太老儿tʰɑ13lɔn42
曾祖母 太老妪tʰa34lɤɐ53yɛi324 太妪儿tʰɑ13yn33
外祖母 外婆ŋa33pʰau44
1.2.3词类系统
量词的地位、指示词的地位各方言相差很大 (虚词的词项差异更大)。后面要专门分析。
结果补语的语序
泉州闽语残存的VOR结构(李如龙1996):入 三矸滇(字面:装三瓶满)、食日昼饱(字面 :吃午饭饱)
宾阳平话(覃东生手稿):a. 张三昨日吃酒醉 啦。~ *张三昨日吃醉酒啦。
b. 我吃饭饱啦。~ *我吃饱饭啦。 c. 阿三敲水缸坏啊。> ??阿三敲坏水缸啊。 d. 你再偷东西,我就拗你手断去。~ *你再
普通话 余干话引称 余干话面称
爸爸 爷
爷 或爷啊
妈妈 姆妈
姆妈
或姆妈啊
爷爷 奶奶 外公
公 婆婆 外公
公啊 婆啪 外公啊
外婆 外婆
外婆啊
余江赣语名词呼格的其他实例
姐姐 姐姐 或姐姐啊
姐仔 姐喳
姐夫 姐夫
姐姐 姐仔
姐夫啊
弟弟 弟仔
弟喳
论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方言词汇现象及高校普通话教学
论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方言词汇现象及高校普通话教学长江师范学院有相当数量的重庆涪陵当地的土家族、苗族学生,其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方面的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有不小的差异,是高校师生学习普通话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难点问题,影响了其普通话水平的提高。
因此,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提高普通话教学效果的应对策略应以编写推普教材为基础,克服学生心理障碍为关键,改进教学方法为重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
标签:方言词汇普通话教学涪陵位于重庆市东南部,是一个汉族、土家族、苗族等多民族聚居地。
在元代及以前即为多民族杂居区,元末至清代因战争等因素的影响,湖广、江西等地移民大量迁入,形成了以湖北话体系为基础的涪陵方言。
涪陵方言属四川方言川东方言片区重庆话属的一个方言点,所以涪陵话与重庆话比较接近。
涪陵话的基本词汇中许多是与普通话相同的,但相当一部分也有差异。
涪陵人把当地人说的不太标准的普通话称为“椒盐普通话”,就是因为虽然运用了普通话的语音和语法,却仍然存在着大量的方言词汇。
普通话的推广与普及,从根本上说主要靠学校的教育教学。
培养师范和非师范本科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则主要靠高等院校的教学。
长江师范学院是一所位于涪陵的高等师范院校,有相当数量的在校生来自于涪陵本地。
涪陵话中的大量方言词汇成为学生学习普通话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难点问题。
当地学生在普通话测试过程中常常因方言词汇而降低了分数,影响了其普通话水平的提高。
笔者拟以长江师范学院的学生在普通话测试中出现的方言词汇为例,探讨方言词汇与提高高校普通话教学的应对策略,以就正于方家。
一、涪陵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主要偏误类型(一)名词涪陵方言的基本名词词汇与普通话相同,如“天、地、男、女、牛、羊、花、草”等,但也有部分差异。
1.与普通话词素相同,词序不同。
2.与普通话部分词素不同,但意思相同。
如:“后脑壳”即“后脑勺”;“晚黑”即“晚上”;“开盘”即“开始”;“牯牛”即“公牛”;“荒瓜”即“南瓜”;等等。
浅谈潞城方言中的“貌”
浅谈潞城方言中的“貌”潞城方言属于晋语区上党片的一个点方言,潞城方言在表示对事件进行过程中动作方式的观察时,往往通过“V+上”“圪V圪V”“VV”“V喽1V”“V打”等方式来表达,多包含着事件主体或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和意愿。
“貌”包括动量减少貌和随意貌。
标签:晋语潞城方言“貌”一、引言根据侯精一《晋语的分区》(1986)的归类,潞城方言属于晋语区上党片的一个点方言。
体貌研究作为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年来,乔全生、邢向东等学者对晋语的体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对潞城方言中的“貌”进行了系统的描述。
潞城方言中的“貌”是指对事件进行过程中动作方式的观察,往往包含着事件主体或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和意愿。
“貌”包括动量减少貌和随意貌。
符号说明:V表动词;□表有音无字二、动量减少貌动量减少貌,我们采用杨平(2003)的观点,其基本意义是减少动量。
这个动量是个主观的量、模糊的量。
包括动作行为的时间长短(时量)、次数多少(频量)、力量轻重(力量)、社会价值的大小(价值量)等方面。
比短时貌、尝试貌等更为概括。
潞城方言中“貌”的表达方式有“V+上”“圪V圪V”“VV”“V喽1V”。
(一)“V+上”潞城方言用“V+上”加“一小会儿、一不阵、一视、一点点、一圪几、一圪星、一圪絮等表示动量减少的含义,其中可以有“V+下+一圪絮”表示动量的减少,用例很少。
这里的“动量”是模糊的、主观意念上的,多用于祈使句,使说话人的话语很亲切,不生硬,同时拉近了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距离,句子多带有委婉的语气。
动词多是自主动词。
如:歇上一小会儿坐上一小会儿写上一小会儿听上一小会儿吃上一不阵耍上一不阵哭上一不阵□聊上一不阵瞧上一视等上一视停上一视晾上一视尝上一点点拿上一点点喝上一点点抓上一点点吃上一圪几随上一圪几抠上一圪几□᠉ 3;拿上一圪几剩上一圪星买上一圪星捏上一圪星喝上一圪星换上一圪絮穿上一圪絮脱下一圪絮换下一圪絮上述例子中,“一小会儿”“一不阵”“一视”都表示时量短。
湖北仙桃话“里”类方位词“(尸豖)底tou35.ti”及类型学考察
第43卷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43第6期Journal of Hube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No.6,2023湖北仙桃话“里”类方位词“底tou 35.ti ”①及类型学考察黄 芳(湖北师范大学语言学研究中心,湖北黄石 435002)〔摘 要〕 “底tou 35.ti ”是湖北仙桃话中常用的“里”类方位词。
双音节方位词“底”与单音节方位词“底”相比,方所义更明显,具有单用功能以及鲜明的处所词特征。
方位词“底”来源于身体词“”,是汉语“里”类方位词的一个重要来源。
类型学考察发现:仙桃话“里”类方位词表现出处于汉语南北方言(官话与非官话)交汇地带的地域特点;身体词“”用作方位词的现象在汉语南方方言中也普遍存在;汉藏语系语言中也存在这种现象。
〔关键词〕 仙桃话;“底”;“里”类方位词;身体词“”;类型学考察〔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3130(2023)06⁃0042⁃07doi :10.3969/j.issn.2096-3130.2023.06.007 一、引言仙桃市位于湖北省中部,仙桃话属西南官话湖广片鄂中小片(参见《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1]。
仙桃话表示[内里]义的方位词有“底tou 35.ti”“底”“里”“里面(头、边)”等,其中“底”“底”是仙桃话中最常用的“里”类方位词。
仙桃方言城关音系有声母17个,韵母38个、单字调5个(参见陈秀,2015:6-7)[2]。
仙桃方言是本文作者的母语,文中仙桃话例句均为作者内省和调查所得。
1 仙桃话“底tou 35.ti ”的语法语义特征1.1仙桃话中与“底”组合的NP 类型“里”“里面(头、边)”作为汉语中最典型的“里”类方位词,与NP 结合构成方位短语是其最重要的功能。
“底tou 35.ti”②是仙桃话中常用的“里”类方位词。
现代汉语方言语法语料库调查方案
现代汉语方言语法语料库调查方案(暂定稿)刘丹青唐正大拟定(2003年7月){红色文字由吴福祥所加}第一部分词法(以下斜体为扩充选查项,视调查时间和条件而定,非必查项)1.有无类似“中心语+定语”的构词法,词项见:若不止一种语序,请在词条后穷尽之,如:拖鞋:拖鞋/鞋拖/……客人干菜生鱼生肉干肉拖鞋公鸡母鸡公牛母牛若有按“中心语+定语”构词的词不在上述例词之内,请另行列表。
2.名词的小称用什么形式(如儿缀、儿化、子缀、子变韵、其它后缀、变音、变调、重叠),下面名词以普通话的非小称的基本形式给出,请写出相应的小称形式(词表外的常用的小称形式可补在表后;若基式同普通话,不必另写;如不同于普通话请另写出基式;如无非小称形式,小称形式已取代基式,则请在基式上加星号*):3.名词词缀3.1 加在排行、姓氏、名字构成称谓的前缀(小~、老~、阿~等),后缀(~子,~儿、~仔等)和前后缀并用的形式(阿~仔等)(以“陈伟”、“欧阳伟平”为例,分别体现单、双音节的姓名的构成规则)前缀+排行:老三前缀+姓氏:小王前缀+名字(或名字的一部分):阿强前缀+亲属称谓:阿妈排行+后缀:四仔姓氏+后缀:名字+后缀:亲属称谓+后缀:前缀+排行+后缀:前缀+姓氏+后缀:前缀+名字+后缀:前缀+亲属称谓+后缀:3.2 用动词、形容词加后缀等构成转指行为者或属性拥有者的指人名词。
动词/形容词+的(或相当于“的”的成分,如吴语的“个”):卖菜的、开车个“动词/形容词+的”在属格中:卖菜的(口才)、卖菜的的(口才)动词/形容词+其它词缀:如普通话:参观者、胖子、作曲家;徽语:驼背佬、剃头佬;粤语:肥佬;吴语:“独头”(傻子)、滑头3.3 以上词缀的其他用途(专指工具、构成抽象名词等)如普通话:刨子、钻头、念头、甜头、苦头;关中话:看头(看的价值:有看头——值得一看);常州吴语:大佬(大的)、细佬(小的);苏州吴语:胖头势(胖的程度)、聪明头势(聪明的程度)。
汉语方言调查
第一章汉语方言调查第一节调查的前期准备一、基本知识二、调查对象的选取第二节调查表的设计一、《方言调查字表》二、连读变调表的设计三、词汇调查表的设计四、语法调查表的设计五、长篇语料的调查资料六、其他调查表的设计第三节调查法和调查程序一、调查法二、调查的程序三、要注意的问题第四节调查报告的写作小结第一章汉语方言调查语言学是一门经验科学。
没有材料,语言研究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语言研究的第一步就是掌握语言材料(简称“语料”)。
方言研究跟共同语研究对语料的要求和在语料的收集上有很大的不同。
这是因为:一、方言一般都只存在与口语里,很少有书面的记录。
尽管比起其他语言,汉语方言的书面记录出现很早,种类也比较多,除了方言词典和地方志之外,还有方言小说、方言韵书和西方传教士记录的方言材料,但这些记录与共同语的书面材料相比,数量上是微不足道的。
西汉扬雄的《方言》一书收集了大量的方言词语,但是考虑到当时方言的复杂性,每一个方言区或方言点的语料实际仍是挂一漏万。
二、20世纪以前的方言记录在质量上还有许多不足:首先,语料的分布极不均匀,北部吴语如苏州话等的材料相对比较丰富,闽语区有不少方言韵书,但绝大部分方言点则少有记录。
其次,大多数的方言材料,特别是方言语法材料基本上都出现在明代以后,从这些材料中,很难了解汉语方言的早期面貌。
再次,语料分散,不成系统,拿方志记录的的材料来说,基本上都只有少数词语和一些零散的语音特征的文字说明。
只有方言韵书和传教士的记录可算是比较系统的方言语音材料。
三、方言以口语形式存在,方言研究是对口语的研究。
由于汉字不能反映实际语音的面貌,我们很难从20世纪以前的方言记录中找出方言的实际读音,因此方言研究就不能单纯依靠这些记录的文献。
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上半叶,西方传教士为了传教,需要学习各地的方言,为此编写了一些方言教科书和方言词典,涉及几十个汉语方言点。
他们用拉丁字母为方言记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方言语音情况。
汉语四层级的体貌系统
汉语时体系统国际研讨会论文(2003年2月28日—3月2日,上海外国语大学)汉语四层级的体貌系统*陈前瑞北京语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本文研究汉语的体貌系统,重点研究现代汉语普通话及其基础方言北京话中的体貌问题。
这里的体貌包括由谓词内在语义特征构成的情状类型、由“起来、下去、完、好”与词语重叠等半虚化成分以及更为虚化的“着、了、过、来着”等所表示的各种语法意义,它是事件内在的时间结构的表现。
本文主要理论基础为Smith (1991)、Binnick (1991)、Olsen (1997)、Bybee, Perkins & Pagliuca (1994)、Dahl(2000b)。
在前人的多种理论体系和笔者的一系列微观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汉语的体貌系统是一个由情状体、阶段体、边缘视点体、核心视点体组成的四层级系统。
下面着重论述四层级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内部关系,并对四层级的体貌系统进行初步的类型比较。
一汉语四层级体貌系统的内部结构1.1 情状体情状体(situation aspect)是对事件抽象的时间结构的分类。
抽象的时间结构是指事件本身所具有的时间语义特征。
时间语义特征主要指动态性、持续性、终结性。
情状体主要理论基础为Vendler (1957)、Smith (1991)、Olsen (1997)。
目前情状体的论述主要是吸收现有的研究成果,特别是Olsen (1997)的研究。
基本的情状体或情状类型分为四类:状态(State)、活动(Activity) 、结束(Accomplishment)、达成(Achievement)。
它们之间的语义区别是基于有无对立的缺值对立(见表1)。
表1 基于缺值对立的情状体情状体的类别终结(Telic)动态(Dynamic)持续(Durative)例证状态(State)+ 知道、是、有活动(Activity) + + 跑、画、唱结束(Accomplishment) + + + 摧毁、建造达成(Achievemen t) + + 死、赢情状体根据是否具有[+终结]特征而分为两大类:非终结性情状和终结性情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年9月语言研究Sept., 2003第23卷第3期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Vol.23 No.3汉语方言“达成”貌的类型学考察史有为(明海大学外国语学部,千叶县浦安市 279-8550,日本)摘要:汉语方言中达成貌的表现形式有形式上的附加、变音或助动,固定或交替,总合或分立等多种类型。
不同的形式分别与近古历史上的“却”“着”“了”“去”相对应,可能是其发展。
它们在自身形式上以及与宾语前置的相关性上表现出由北而南的走向,表现出彼此间的某种平行与不平行。
关键词:汉语方言;达成貌;类型学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263(2003)03-0091-130. 引言0.1本文将动作过程状态和事件过程状态的语法表现看成同一个大范畴,并使用“情貌”(pan-aspect)来概括以北京话的“了”作参照系,将汉语各方言的相对应表现作类型比较,并把与“了1”相对应者标为A1(或称中置形式),与“了2”相对应者标为A2(或称后置形式)。
如果二者不分,则只用A来表示。
0.2 关于功能义,我们发现对应于北京话“了1”和“了2”的其他方言形式,其功能义也均大致相同或近似,本文以“达成”概括这两种位置的意义(解释请看§1)。
文中以“A1―A2”表示A1和A2都有的系统,以“―A”表示只有后置形式。
0.3 本文就达成情貌的方言表现作共时的比较,一般不涉及历时的课题和亲属语言。
至于表示结果(完了)的补语成分,本文一般也加以回避。
0.4由于材料较多,不得不删除大部分例句。
有些材料有明显的问题,因此也只能删去(如四川西昌)①。
一 关于情貌及其表现的一般讨论1.1 体貌概念的再认识。
体貌或体(aspect)的概念产生自印欧语,是对主要使用屈折手段表现动词过程的一种范畴概括。
其所指为二:一是使用屈折手段,一是表达动词的过程状态。
前者可以扩大理解为使用以规则性作为主要特点的固定语言形式;后者则可扩大理解为表达不限于动词的广义的过程状态。
事实上对aspect的使用确实是沿着这条理解路线发展的。
对于汉语可以理解为:其一,用来表达语法意义的形式可以是广义的,形式应当服从于意义;其二,“过程”可以是广义的,凡有过程,就存在过程的状态,动作、事件、状态与变化都有过程,相加起来就是本文所用的“情貌”,即“泛体貌”。
1.2 就“过程”在语句中的表现而言,可以理解为几个层次:动词/谓词意义上的过程,述语/动补组合意义上的过程,谓语/动宾组合意义上的过程,以及小句/句子意义上的过程。
我们既可以从动作行为角度把它们看作由小而大的几种“动词语”,也可以从命题角度把它们当作从大到小的几种“谓语”。
其状态应当也作者简介:史有为(1937-),男,江苏常州市人,现在日本明海大学外国语学部及大学院任教,主要研究现代汉语语法、汉语外来词、现代汉字及其现代化、对外汉语教学。
①这些材料大多来自《汉语方言语法类编》[1]。
・91・可在该层次上表现。
这几种过程实际上汉语中表现为两大方面或层次,一是谓词和述语组合,即动词和形容词以及与谓词或介词所形成的充当述语的组合(如:看完、哭红、踢进、拿出来、放在)所表现的过程;一是谓语或小句/句子所表现的过程。
前者表示的是动作行为以及扩大为结果变化的完整过程的达成;后者表示的是事件的形成和变化,即在当前时点下事件状态的达成。
我们以“情貌”来概括这两种过程,前者可以沿用一般的名称“体/体貌”或另称为“动貌”(一般意义上的aspect)①,后者则可以称为“事貌”(也许可以译为event aspect)。
上述这4个层次,可举例如下:1)他打了三只兔子。
(体貌/动貌,述语/动词层的情貌)2)他打死了三只兔子。
(体貌/动貌,述语/动结式层的情貌)3)衣服大了一点。
(体貌/动貌,述语/形容词层的情貌)4)他打兔子了。
(事貌,谓语/单句层的情貌)5)老爷子今年七十岁了。
(事貌,谓语/单句层的情貌)6)昨天我输他赢了。
(事貌,单句层的情貌)7)我输了,也不会让他赢。
(事貌,小句层的情貌)8)他能打野鸭,还能打兔子了。
(事貌,复句层的情貌)1.3汉语助词“了”的几个值得注意之点:1)“了1”在一般所说的汉语(普通话,也就是指北京话)中所表示的有时并非纯动词范围的动作过程,而是表示某些具体事“例”(special)的动作和变化的过程。
例如:“我看了书”不能成句,必须说“我看了一本书”、“我看了三个小时的书”、“我看了一下书”才能成句,这里的“了”是涉及具体数量的;或者必须说“我刚才也看了书”、“我在家里看了书”(指具体的某“书”),否则也不能成句。
显然,“了1”并非只与动词相关。
它表示的并非笼统的动作的过程,而是针对具体事“例”中具体动作段落的“达成”。
②至于“事例”,当然都是有数量的或有具体时地情景的。
2)在“吃了饭就去”与“吃完饭就去”中,前者的“了”实际上相当于后者的结果补语“完”,是“完了”之义,并非抽象化了的过程达成,显然前者的“了”的结果补语性质仍然残存着。
而且“了1”还可以在动结式、动趋式和形容词后面出现,如:“吓跑了一个顾客”,“踢进去了三个球”,“只干净了两天”。
因此,以西方语言那种只属于动词的aspect作为参照点来看汉语的“了1”,那后者只是一种“准体貌”(quasi-aspect/near-aspect)而已。
3)“了2”所表达的情况变化(如“下雨了”),也是一种广义的达成,即表示并确认说话时(当前或某时间的当时)某种状态或变化的达成(已成现实),不过这是一种谓语/句子层次上的“达成”貌,是对事件核心陈述甚至整个事件的过程的限定或说明,因此它所表示的是一种“事貌”(event aspect)。
③这是“了2”的核心语法意义。
至于“了2”的“将出现情况变化”(如“吃饭了,吃饭了”)一义,其实是将来时的状态和变化的“达成”,是“了2”在超音段因素和语境参与下造成的。
4)由此,我们把“了1”或A1和“了2”或A2的语法意义概括为“达成”(accomplish/accomplishment)④类过程义。
“A1”表示(在某个相对时点前)动作、行为、状态或变化的完整过程的“达成”,“A2”表示在说话时(当前时点或某相对的当前时点)事件显示的状态的“达成”(传统解释为“出现变化”),在某些形式(语音、词汇或语法框架的,甚至语境的)的辅助下或可表示该状态将要“达成”(传统所谓的“将出现变化”)。
1.4 语法形式可修改定义为“规则性的语言形式”,过程貌的表达就可以容纳更广泛的成分,可以是狭义的语法形式,也可以是广义的,或更广义的,如复合的组合和语境。
它们根据表达内容,语体、文体、话语 ①近来有的论文[2]把“体”专指与时间有关的过程状态,“貌”则指与时间无关的过程状态。
本文不拟采用。
② 太田辰夫很早就提出“实现”义的解释:(现代汉语和近代汉语的“了”)表示“动作・状态の到达または(并且/或)实现(叙实语气)”[3]p384-385,387,现代汉语中表示“动作の完了の实现”(态+叙实语气)”;[3]p385之后刘勋宁更明确地提出了该术语。
[4]本文认为“达成”可能更有利于解释。
③ 曹广顺使用“事态助词”说明近代汉语中的“了2”。
[5]笔者(1997)提出“事貌”说。
④戴耀晶把这两种意义概括称为“现实体”,包括完成、完结、实现、变化等,[2]但“现实”一名是指静态的,没有动程,从概括的角度和意义本身这一名称还可商榷。
・92・・93・・94・・95・・96・・97・以大略地勾勒出方言间的相互影响图。
①(3) A1与结果补语的关系。
许多方言表明,与A1同形的一般都有一个担任结果补语的词,证明A1基本上都来自担任结果补语的词。
历史文献证明,与现代汉语中A1有关的了、却、着,原本也是补语性质。
即使是现在,包括北京话,A1与补语的关系依然藕断丝连,许多场合似乎都可解释成补语。
现在争论不休的“了1”,其意义有时是表示完成/完结,有时是表示达成,其实前者所谓的“完成/完结”,也可以解释为结果补语的意义,而体貌上的真正意义可能还是达成。
另外,这些助词所表现的不仅仅是动词的过程,而且包括动词与补语的过程。
一些论文中介绍某些方言中在动词后位置上表示这类体貌的形式有不止一个,其实它们是不同的成分,有些还存在更多的补语性质,而且表达的意义不完全是非常虚化的达成,而是完结。
这说明,汉语中虚化的过程,体貌化的过程还没有停止,许多成分还处于虚化的过程,顶多是个半生不熟的“准”助词。
因此,从印欧语标准来看,汉语中的A1以及未分化的A其实都只是“准体貌”(可以相当于quasi-aspect/near-aspect)而已。
至于A2所表示的则更可以说是一种“事貌”(event aspect)了。
(4)混合的形态。
汉语中达成貌表现的主流类型A1―A2,基本上都是混合型的,即具有总合和分立两种性质,它们随着前后语音形式的异同而分别增减其比重,因而显出不同的倾向。
其中以北京话“了―了”同源同形型为代表的相对总合类型,更以其社会-历史优势占据着有利的影响地位,并正在渗透到不少方言中,使不少分立型的方言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总合的性质,而又使有些后置型的方言增加了分立性质。
许多非官话方言,在不同程度和不同位置上接纳着“了”系成分和“了―了”模式或者它们在表达方面的影响,有的甚至已经排挤掉或掩盖了一些方言的原有面貌和原有成分。
例如:①近代汉语中的“却”、“了”、“著”、“去”已为许多学者注意。
其用例可以略举如下:1)“却”的例子[5](1A) “却”为消极性“掉”义,汉以后作补语。
如:◆……辄詈云:狗汉大不可耐,唯须杀却。
(北齐书・恩幸传,卷四二)(1B)“却”为“结束”义,唐代开始虚化。
如:◆吾早年好道,常隐居四明山,从道士学却黄老之术。
(宣室志,太平广记,卷七四)◆看他终一局,白却少年头。
(赵延寿《棋》,全唐诗)(1C)晚唐五代和宋以后,助词的性格明白无误。
例如:◆忽然口发人言,说却多般事意。
(妙法莲华经讲经文,敦煌变文集)◆我有无穷福利,怀却这个心怎生事神明?(二程集,卷一一)(2)“了”的例子[3, 5, 13](2A)“了”在汉代以后它作为补语并处于句末。
这与南方一些方言达成貌助词仍在句末相类,可资证明。
如:◆公留我了矣,明府不能止。
(三国志・蜀・杨洪传,卷四一)◆益郭耆旧传令送,想催驱写取了,慎不可过淹留。
(王献之:杂帖)(2B)到唐代,“了”已经开始虚化的过程,但大都在句末。
如:◆杀人了,即曰:我有事而杀,非故杀也。
(白居易《论姚文秀打杀妻状》,全唐文,卷六六八)(2C)中晚唐开始,“了”又向“却”的位置(动宾之间)推进,经过词汇更替,最终代替了“却”,到宋代始趋稳定,而明代起才成现在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