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7 七年级 历史与社会《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郑新华 教学反思公开课课件教案教学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4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丝绸之路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和社会制度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丝绸之路的详细内容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掌握丝绸之路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

2.难点: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造直观的学习情境。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

2.设计好学习任务和问题,准备好教学课件。

3.安排好课堂讨论的时间和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丝绸之路的走向和重要性。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丝绸之路在当时的作用是什么?”2.呈现(10分钟)呈现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

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的历史资料,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以及它对中西方经济、文化、政治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人扮演一个角色,如商人、使者、工匠等,模拟丝绸之路上的交流情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教材通过介绍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商人的往来、文化的交流,使学生了解到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教材还介绍了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以及丝绸之路对世界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贸易往来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丝绸之路的详细内容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为主,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掌握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丝绸之路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2.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的推动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丝绸之路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和地理位置。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4.案例分析:分析丝绸之路沿线的典型国家和地区,了解丝绸之路对世界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影响。

5.知识拓展:介绍丝绸之路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丝绸之路对当代世界的影响。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本课触及中国的边疆成绩。历史证明,新疆和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都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随着“一带-路战略的提出,丝绸之路如今具有强烈的理想意义。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的背景、经过与意义;丝绸之路的路线。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教学资源
(1)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6月版
(1)提出成绩:考虑陆路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有何异同?(2)了解陆路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不同、商品不同和意义相反(3)引导先生了解陆路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在地图上的具体路线。
经过比较陆路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异同加深先生对知识的记忆。
3、重点讲授丝绸之路的意义。
(4)提出成绩:为甚么丝绸之路的开辟有着如此深远的意义?(5)侧重分析丝绸之路对于东西方经济文明交流的桥梁作用。
5、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
6、张骞出使西域遇到的种种困难。
(9)经过播放视频,辅助先生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
(10)提出成绩:张骞出使西域遇到哪些困难?
使先生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培养先生观看视频学习的能力和提炼信息总结信息的能力。
7、张骞打败困难的缘由与表现的精神。8、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
(11)提出成绩:张骞能够打败重重困难的缘由是甚么?(12)提出成绩:表现着哪些精神?(13)提出成绩:张骞出使西域有甚么样的意义?
3、张骞通西域的历史背景。4、张骞出使西域的真实目的。
(6) 提出成绩: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是甚么?(7)提出成绩:张骞出使西域的真实目的究竟是甚么?(8)简单介绍大月氏与匈奴直接的血海深仇,并指点先生对“大月氏"进行注音。
带领先生简单回顾西汉建立之初的局面和对匈奴的政策,从而引导先生考虑张骞出使西域的真实目的。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篇课文。

本课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繁荣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贸易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知识,认识到丝绸之路对于促进中西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丝绸之路的具体内容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清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像、地图、资料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

此外,学生应通过本课学习,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判断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繁荣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重要城市和港口。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观看图像、讨论交流等方法,提高学生对丝绸之路的认识;学会运用历史思维分析判断历史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丝绸之路对于促进中西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繁荣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

2.难点:丝绸之路的路线、重要城市和港口的地理位置及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回到历史现场,感受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查阅资料、观看图像、讨论交流等方法解决问题。

3.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方在丝绸之路上的交流成果,认识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课文相关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制作PPT和教学地图。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初步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丝绸之路的初步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范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范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及其作用和影响;•掌握“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民俗;•理解和掌握不同文化和传统的沟通方式。

2. 能力目标•能认真观察和聆听,在合适的场合表达自己的看法;•能进行跨文化交流并展示出自己尊重他人的素质;•能阅读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了解相关知识并进行思考和探究。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拓展他们的思路和经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使其具备全球化的竞争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形成健康积极的跨文化心态。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熟悉“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与传统;•认识和掌握跨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能力;•增强学生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和认同。

三、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课堂讨论。

四、教学内容1. 了解“丝绸之路”通过课件介绍,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与传统,以及它作为“沟通中外文明”桥梁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视频和图片展示,让学生感受“丝绸之路”两端的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民俗。

2. 跨文化交流让学生逐渐认识到不同文化和传统的沟通方式差异,如礼仪、庆祝和宗教文化等。

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和体验跨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同时也要重点强调尊重他人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教师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参与情况,进行评价并及时给予反馈。

通过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

2. 自我评价学生通过学习和体验,对自己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3. 同伴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和互动过程中,对同伴的学习成果给予评价和鼓励,共同进步。

六、教学资源PPT、相关视频、图片、文献资料。

七、教学反思此次课程设计旨在通过“丝绸之路”这一历史概念和传统文化的介绍,引发学生对文化的认识和思考,同时也探讨了跨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材以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为线索,介绍了这条沟通中外文明的古代交通路线的起源、发展、繁荣及其对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讲述丝绸之路的历史故事,展示了古代中国对外开放和交往的历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丝绸之路的概念和意义可能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来理解。

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繁荣及其对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开放、包容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繁荣及其对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2.难点:丝绸之路在古代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资料自主探究,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知识。

2.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教师通过讲述丝绸之路的历史故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培养史学研究能力。

4.互动交流: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进行点评,促进师生互动。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2.资料:丝绸之路相关的历史故事、图片、地图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丝绸之路的相关图片、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和范围。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 引言1.1 引言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和欧亚大陆之间重要的交通线,连接了东西方的文明。

通过丝绸之路,中外文化得以交流和传播,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和文明交流。

本节课将从丝绸之路展开讲解,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性和影响。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对于中外文明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商品被传到了西方国家,西方的商品也通过此路传到了中国。

丝绸之路也是文化、宗教、技术等方面的交流平台,促进了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传播途径、对中外文明交流的影响等内容,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性。

通过讨论和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中外文化的美好之处,增进对于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2000字】2. 正文2.1 课程背景《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中的一课。

本课主要通过介绍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对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拓展视野,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本课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相联系,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当今世界的多元文化交流和交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

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增强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也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探究和对世界文明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总字数:238】2.2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起源和发展历程,明白丝绸之路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帮助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间的交流和沟通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理解其中所带来的文化、经济和科技的交流与创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以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贸易路线——丝绸之路为线索,介绍了汉朝时期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丝绸之路上的商品与文化交流以及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贸易的发展以及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及影响可能了解不深。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结合地图识记丝绸之路的路线,同时对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有所了解。

此外,学生应能够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从而深入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路线及主要商品;掌握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识记丝绸之路的路线,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丝绸之路对促进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路线及主要商品;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丝绸之路路线的识记及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素材,生动展示丝绸之路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欲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地图、图片、视频等素材。

3.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

2.呈现(10分钟)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展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学习教案PPT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学习教案PPT

中亚 文明
中华文 明
印度文明
齐世荣总主编. 义务教育教科书 中国历史 七年级 上[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69.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 齐世荣总主编. 义务教育教科书 中国历史 七年级 上[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70.
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丝绸之路”这一名称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 芬在1877年出版的《中国》一书中首次提出。因为 丝绸是这条路上,中国输出的货物中最多、最具有 代表性的商品。
三、丝绸之路
欧洲
西 亚
中亚
西域
长安
自主参与: 丝绸之路
长安
路线我来说
Hale Waihona Puke 河西走廊西域中亚
西亚
欧洲
三、丝绸之路


东南

沿海

港口
南 端 和
孟加 拉湾
谈古论今:结合历史上的路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谈谈你对 今天建设“一带一路”的感想。
本课小结
沟 通 中 外 文 明 的 丝 绸 之 路
一、张骞通西域
二、对西域的管理
设置西域都护 班超经营西域
三、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阅读推荐
1.翦伯赞著.秦汉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国家文物局.丝绸之路[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
材料六:然骞凿空(古代称未知领域的探险为“凿空”),诸后使 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汉书• 张骞传》 想一想: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呢?
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 友好往来,所以称为“凿空”。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 统一国家的建立《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 统一国家的建立《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二、学科课程标准
理解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西汉对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对比分析张骞通西域产生的影响,识读《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路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课题名称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学 科
历史
教学对象
七年级
课 时
1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是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史的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中的第14课,课本内容包括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三个子目。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促进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发展。汉武帝时期两度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友好往来,设置西域都护府,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而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多个文明的相互渗透,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并重。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学生预习课本内容,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相关材料。
借助多媒体、互动课堂、进行教学。
七、教学过程
教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
1导入并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西域的地理概念和位置,讲张骞故事并设问,同时展示PPT图片结合2讲述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的史实,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展示新疆美丽图片,强调新疆自古以来的就是祖国的领土。3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 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 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地图,展现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让学生感受到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古代丝绸之路的了解相对较少。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需要结合地图、图片等资料,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重要城市和贸易物品。

同时,学生应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培养尊重不同文化的态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重要城市和贸易物品,掌握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学会分析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尊重不同文化,树立全球观念,认识到文化交流对世界文明发展的推动作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路线、重要城市和贸易物品。

2.难点: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和多媒体资料,营造古代丝绸之路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理解文化交流的必要性。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教具:多媒体设备、地图、图片、实物模型等。

3.参考资料:相关学术论文、历史书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古代丝绸之路的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路线、城市和贸易物品。

教师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2(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2(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2(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认同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但针对丝绸之路这一主题,学生可能对其具体内容和影响了解不多,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拓展。

同时,学生对于文化的交流和影响可能有初步的认识,但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入理解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其在中外交往中的重要作用;掌握丝绸之路的基本史实和重要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民族文化的情感,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其在中外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2.难点:对丝绸之路影响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媒体资料,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3.准备分组讨论的任务和评价标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等资源,为学生创设丝绸之路的生动情境,引导学生关注本课主题。

教师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展示PPT等方式,详细介绍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其在中外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 教学设计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 教学设计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地图,展现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以及它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教材还介绍了丝绸之路沿线的一些重要国家和地区,以及丝绸之路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代丝绸之路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内容时,可能对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历史意义和影响等方面存在疑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地图、文字等资料,深入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掌握丝绸之路的基本路线和重要节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文字等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丝绸之路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2.难点: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和重要节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和文字,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图片、地图、文字资料等。

2.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3.学生活动:提前布置学生预习丝绸之路的相关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对新课内容产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和路线。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分析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和重要节点。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名师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名师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名师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文字,展示了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使学生能够了解到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以及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古代中国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丝绸之路的详细内容和影响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能够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认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交流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2.难点: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和思考。

2.史料教学法: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地图和文字等史料,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丝绸之路的情况。

3.合作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地图、文字等史料,用于辅助教学。

3.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丝绸之路在历史上起到了什么作用?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详细讲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十三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本课主要介绍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以及中外文化在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与融合。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和贸易往来的理解有一定的基础。

但学生对于丝绸之路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深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掌握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学生对于国家历史的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2.难点: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探讨法和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准备好PPT和相关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丝绸之路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起源和发展过程,让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根据PPT上的信息,制作丝绸之路的简报,并进行展示。

教师在过程中给予指导和评价。

4.巩固(5分钟)学生根据简报内容,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探讨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对于世界文明的贡献。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写一篇关于丝绸之路的短文。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阅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阅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阅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讲述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繁荣以及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促进,展示了丝绸之路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教材插图丰富,有助于学生形象地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场景。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针对丝绸之路这一课题,可能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了解不多。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地图等材料,直观地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地理位置以及历史背景。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文明的交流和影响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文化交流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2.难点: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材料,创设情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场景。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4.讲解法:教师对重点知识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素材。

3.网络资源: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历史事件和人物等。

4.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等素材,引导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和路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域各国。
问题 1:汉武帝为什么要攻打匈奴?
问题 2:张骞为什么要出使西域,去了几次,最终
结果如何?
教师总结,特别要讲到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历经艰 辛,中途被匈奴擒获,不忘使命,忍辱负重,最终辗转 到达大月氏,让学生了解张骞这种不屈不挠,持之以恒, 忠心爱国的精神。
问题 3:张骞出使西域都经历了哪些地方? 思考题: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 二、丝绸之路 提问: (1)为什么这条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对中国和世界有哪些影响 教师总结:1.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 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 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 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大量的中国丝 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此称作"丝绸之路",简称"丝 路"。 2.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持,对中西物质文化和精神 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走向 了世界和其他文明区域建立了联系,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日益频繁。 三、对西域的管理 张骞通西域后,稀罕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和经营。
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1、班超出使西域
教师形象的讲述班超的故事,也可由学生补充。2、
甘英到达波斯弯
公元 97 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公元 166 年,
大秦安墩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同我国直接友
好交往的开始,这是中西交往史上的一件大事。
1、七年级新生对史料的解读还不够深刻,归纳概
括能力有待提高,史料选择少。以后要有针对性地选择
与相关的地理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
维能力。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汉初的西域
汉朝玉门关、阳关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名师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名师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名师教案一、课标内容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由于7年级的学生感性认识较强,理性认识较弱,“丝绸之路”开通的背景、意义对于他们来说很难理解。

但是他们这个年龄段已具有分析问题,总结归纳的能力。

因此本课教学采用问题式、探究式、小组合作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深对本课知识重难点的理解。

三、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包括三块内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

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连,丝绸之路和对西域的管理是张骞通西域的结果。

学习这三部分内容,首先要了解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历史。

四、教学准备1.登陆优教同步学习网,在同步备课下,设置版本章节,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人教版;2.在课程目录下选择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3.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浏览《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名师教案;4.在课前预习——名师预习,将《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自主学习任务单,发送给学生并提醒学生在我的作业中查收完成学习;(或者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下将WORD版本课自主学习任务单,发送给学生。

)5.在同步备课——课堂教学——名师课件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名师课件,并将本课名师课件一键加入我的课件。

6.在同步备课——随堂训练——名师训练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自学检测、当堂达标、提升训练试卷。

7.授课预览处点击进入授课端名师课件或我的课件中进行预览。

注意要在授课端选择本课的对应目录。

五、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讲解、自主学习、示意图展示、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目标1:通读教材,完成自学检测,初步了解本课教材内容,并记录疑惑点,培养自主学习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目标2:阅读教材,观察课件中图片,说出西域的地理范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反思本课选自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的开辟,密切了中原同西域各民族的联系,也促进了中外不同文明之间的友好往来,在我国古代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此外,通过本课的学习,为以后同类问题的教学起了示范作用。

同时,在近两年的中考中,丝绸之路已被纳入重要的考察范围之内。

该课教学的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

而七年级的学生刚进入中学,对历史充满好奇心,但由于地域及环境的限制使得我校的学生知识面窄。

同时,也是历史思维养成的阶段。

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方面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充知识面。

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而且不能体现语言的生动性,而多种教学方法可以刺激学生的不同兴奋点,抑制大脑疲劳。

计算机辅助教学使教学方法的运用有了广阔的天地。

无论哪种教法,其基本出发点是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课堂应当是学堂,是学生学习的天堂。

课堂教学应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

历史学习的特点决定了讨论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特殊意义。

历史课的讨论法应具有更广泛的内容,更自由的民主气氛,不但可以讨论本课的问题,而且可以用历史发表自己的见解,纵论国内国际的是是非非。

而讨论课是在考验老师对整个课堂的驾权能力,在平时教学活动中,经常有学生在讨论课时不用历史,或者是说与本堂课毫无联系的话题,这需要老师时常督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