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其人其书——从郭店《老子》到今本《老子》(一)
老子的“德”与无为——从郭店《老子》到今本《老子》(三)(一)
老子的“德”与无为——从郭店《老子》到今本《老子》(三)(一)【摘要】郭店《老子》的“德”是得之于天道的人生准则,是以天道(自然之道)为内涵的。
老子在两三千年前关于宇宙“生态平衡”(“万物旁作,居以须复也。
天道员员,各复其根。
”)的论述,以及对天道无为(“道恒亡为”)的热情赞扬,是中华文明宝贵的思想财富,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伟大贡献。
“人道无为”是春秋道家保证“视素保朴,少私寡欲”治国方略得以实行的思想路线。
坚持“人道无为”,天下必然大治。
【关键词】德;无为;天道;人道;生态平衡;天下大治如何“以道佐人主”治国?郭店《老子甲》曰:“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于天下。
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第6-7简)、“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亡事取天下”(第29-30简)、“居亡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17简)、“为亡为,事亡事、味亡味”(第14简)。
对于“以道佐人主者”来说,要向圣人学习,“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教不教,复众之所过”(第10-11简),要“知足”(第6简、第12简),“含德之厚”,要像无知无欲的婴儿一样。
一、老子的“德”的天道内涵“德”是人在社会活动中的品德和操守。
“德”、“行”并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
”1]“德”是伦理学的核心范畴。
从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发展考察,有两种建构“德”(道德)理论的伦理观,一种是儒家的心性伦理观,一种是道家的天道伦理观。
孔子曰:“天下之达道五,所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之达德也。
所行之者一也。
”“达道者,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
”“知,所以知此也;仁,所以体此也;勇,所以强此也。
谓之达德者,天下古今所同得之理也。
”2]P28-29儒家的“道”乃“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德”乃“天下古今所同得之理”。
“道”“循其性之自然”2]P17,“德”“行之者一也”。
“知之者之所知,行之者之所行,谓达道也;……所以知者知也,所以行者仁也,所以至于知之成功而一者勇也。
《老子》最古本系真经 郭店《老子》甲本之优
《老子》最古本系真经——郭店《老子》甲本之优李健作者简介:李健,华夏前沿科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国学讲师,北京师范大学国学博士进修生,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着有《老子解惑》《回归本原》等。
《老子》版本很多,影响较大且有代表性的有:郭店竹简本(郭店战国楚墓出土)、帛书本(马王堆汉墓出土)、通行本(魏晋王弼本)。
郭店楚墓竹简于1993年冬出土于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墓,发掘者推断该墓年代为战国中期偏晚,郭店楚墓竹简的年代下限应略早于墓葬年代。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分为甲、乙、丙三本,甲本的竹简共有39枚,乙本的竹简只有18枚,丙本的竹简只有14枚,甲、乙、丙三本的总字数现存1750字,竹简本是迄今为止所见最早的《老子》传抄本(参见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郭店《老子》甲、乙、丙三本的总字数为1750字。
其中竹简本甲本篇幅最长,有1000余字,乙本只有400余字,丙本只有300余字。
甲本竹简保存最完整,只有一处缺字。
乙本、丙本多处缺字。
一、郭店《老子》甲本最古郭店《老子》甲、乙、丙三本中,郭店《老子》甲本又早于乙本和丙本(从语言的变迁,或从文字书写的比较上可以证实),甲本抄写的时间应在公元前400年左右(参见丁四新着《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东方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郭店《老子》甲本才是迄今为止所见最早的《老子》传抄本,最接近《老子》祖本。
二、郭店《老子》甲本最真在先秦时期,将诸子本人的着述尊为“经”(经文),其后学为之传、注(解说文)。
结合郭店《老子》文本具体形式及整个先秦学术界经、传文本的形式特点进行考辨,可得出结论:竹简本甲本是老子本人所着的“经文”,乙本、丙本则属于“解说文”(参见高华平《对郭店楚简<老子>的再认识》,《江汉论坛》2006年第4期)。
从郭店《老子》甲本的风格可以看出,老子惜墨如金、言简意赅,文风短小精悍、简约深邃,一千言足矣!流传广泛的《千字文》也只有一千言。
老子道德经 郭店楚简本及帛书本
注:其中有词或句,可能因输入法原因输入错误或重复,还请辨别。
第一篇为郭店楚墓竹简版老子,其内容与现今传本有部分差异或不全。
全文2000余字,为现今流传版本五分之二。
第二篇为马王堆汉墓道德经帛书版,其内容与现今传本稍有差异,全文5300余字。
道德经(老子)郭店楚墓竹简本(战国中期)甲本一组绝智弃辩,民利百倍。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虙,民复季子,三言以为使不足,或命之或呼属.视素抱朴,少私寡欲.江海所以为百谷王,以身后之.其能为百谷下,是以能为百谷王.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
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
其在民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民弗害也。
天下乐进而弗厌。
以其不争也,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罪莫厚乎甚欲,咎莫险乎欲得,祸莫大乎不知足。
知足之为足,此恒足矣。
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强于天下。
善者果而己,不以取强。
其事好。
长古之善为士者,必微纱玄远,深不可识,是以为之容。
豫乎(其)若冬涉川,犹乎其若畏四邻,俨乎其若客。
涣乎其若释,敦乎其若朴,沌乎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者将徐清?孰能安以动者将徐生?保此道者不欲尚盈。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远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临事之纪,慎冬始,此无败事矣。
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教不教,复众之所过。
教不教,复众之所过。
是故圣人能辅万物之然,而弗能为。
道恒无为也。
侯王能守之,而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夫亦将知足。
知以静,万物将自定。
为无为,事无事。
味无味。
大,小之。
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丑矣;皆知善,此其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而弗居。
天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道恒无名,朴虽微,天地弗敢臣。
侯王若能过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也,以输甘露。
民莫之命天自均焉。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老子的“道”与混沌——从郭店《老子》到今本《老子》(二)(一)
老子的“道”与混沌——从郭店《老子》到今本《老子》(二)(一)【摘要】郭店《老子》的“道”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范畴,是老子的发明,是中国古始神话本原的理性升华。
老子通过对自然之“象”的领会,把握住“混沌”的运动和变化,直接进入“本体”(物自身),以理性的“道”取代神话本原,宣告古始神话本原的终结。
老子的“道”不仅是世界的本原,而且是天下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本,是支配天下万物的原动力。
【关键词】本原;神话本原;象;混沌;本体郭店《老子甲》1]中,老子主张“以道治国”。
其治国方略就是“视素保朴,少私寡欲”。
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老子认为机谋(智)、巧言(辩)、诡诈(巧)、贪婪(利)、用己而背自然(忄为)、私心忧虑(虑)是造成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必须绝弃。
从治国考虑,根本问题是人,是人的思想。
如果能活其人之本性以大其真,轻其私心以减少私欲(视素保朴,少私寡欲),就一定能把国家治理好。
如何“视素保朴”?其形上根据就是“道”。
什么是道?老子说:“有状昆成,先天地生,……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
”(第21简至第20简)“道恒亡名,……侯王如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第18简至第19简)“道恒亡为也,侯王能守之,……万物将自定。
”(第13简至第14简)老子明确地告诉我们“道”是实在性的存在,是本原性的,是可以作为社会生活依据的客观法则。
一、中国古始神话本原论“道”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范畴,有儒家的“道”,也有道家的“道”。
儒家的“道”有“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易·说卦》云:“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朱熹注曰:“道者,日用事物当行之理。
”“道,犹路也。
”儒家的“道”是怎样产生的?儒家的“道”产生于天命之“性”。
朱熹曰:“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
“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
《老子》郭店简本与今本、帛本的关系
种是“ 来源说” 认为今本和 帛书本《 , 老子》 是 以郭店简本《 老子》 为基础为来源发展而来的 ;
一
文本。 “ ” 修正整理郭店楚简本之后形成的东西
才 是马 王堆 帛书 本 及 诸 通 行 本 ” 保 存 着 古 。“ 朴 自然 性的郭 店楚 简 本 , 是现 存 最古 的《 老子 》 文本 , 而马王 堆 帛书本 、 诸通行 本 是 以古 文本 为 基 础 , 以修 正整 理之 后形成 的文 本 ” 加 ⑧。
绝学无忧四字在王弼本傅奕本河上郭店老子有相当于今本老子第十九公本等诸本中皆置于第二十章之首但自唐以章全部我们称之为绝智弁辩章和第二十来众多学者对其位置深表怀疑认为该四字当章上段我们称之为唯与呵章的内容
《 老子》 郭店简本 与今本 、 帛本 的关 郭店 简本与今 本 、 帛书本 的关 系, 学界观点主要 有“ 来源说 ” 摘抄说” 摘 与“ 。“
可能 这样少 ⑨。
王博认为郭店《 老子》 摘抄本 ” 其理 由 是“ , 是 :1 竹简《 () 老子》 的每一本都有 自己的主题 ,
因为主 题集 中 , 以各 段 之 间的联 系非 常 紧凑 , 所
这应该是编者有意而为 的。( ) 2 一些在战国中 后期 被 引用 的老 子语 句并 不见 于这 三本 中。如 《 战国策 ・ 齐策》 严周 以“ 老子 日” 称引 的见于 今本 第 三 十 九 章 的 “ 贵 , 以贱 为 本 ; 高 , 虽 必 虽
墓竹简》 内所收《 老子》 甲本 、 乙本 、 丙本并非后
郭店《老子》与今本《老子》比较研究
郭店《老子》与今本《老子》比较研究【摘要】《太一丙》与郭店《老子甲》有密切联系,与今本《老子》相对应章节同中有异。
郭店《老子甲》是“经”,《太一丙》是“说”,今本《老子》是战国老子后学对春秋以降老子学说的整合。
《太一丙》、今本《老子》对《老子甲》所提出的“道”进行了解说。
【关键词】道;宇宙生成论;治国论;无为论老子后学对《老子甲》的解说(《太一生水》、《老子丙》合称)存简28枚,简长26.5厘米,575字。
其中有10枚的文字分别见于今本《老子》17章,18章,35章,31章的中段和下段,另有4枚同见于郭店《老子甲》第10章上段和今本《老子》64章下段。
此14枚所记载的文字,《郭店楚墓竹简》谓之《老子丙》;其余14枚所记载的文字,不见于今本《老子》和郭店《老子甲》,《郭店楚墓竹简》谓之《太一生水》。
《太一丙》与郭店《老子甲》有密切联系,与今本《老子》相对应章节同中有异。
1、老子后学对道的解说郭店《老子甲》在论述以道佐人主治国时,提出了“有状昆成……可以为天下母”的命题,春秋以降,老子后学对道“可以为天下母”进行了解说。
《庄子·天下》载:“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
古之道术有在於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
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
”“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本”,始也,原也。
这里的“本”,即“道”。
精,《字汇·米部》:“凡物之纯至者曰精。
”“物”,万物也。
《列子·黄帝》:“凡有貌像声色者,皆物也。
”“粗”,与“精”相对,指事物的表面现象。
《庄子·秋水》:“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
”《庄子·天下》成玄英疏:“本,无也;物,有也。
用无为妙,道为精;用有为事,物为粗。
”“有积”,富馀。
《说文·禾部》:“积,聚也。
”《庄子·天下》郭象注:“寄之天下乃有馀也。
”“澹然”,恬淡貌。
郭沂:从郭店楚简《老子》看老子其人其书
郭沂:从郭店楚简《老子》看老子其人其书作者简介:郭沂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老子其人其书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大问题,对此,连两千多年前那位博学的太史公也没能说清楚,后代学者就更如雾里看花了。
值得庆幸的是,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了战国楚简《老子》,并于最近公之于世。
或许,这是从历史的深处透射出来的一束最强烈而鲜明的光线。
人们最大的期望,当然莫过于它能够去除弥漫千古的谜雾了。
本文考察的结果是,简本《老子》不但优于今本,而且是一个原始的、完整的传本,它出自春秋末期与孔子同时的老聃;而今本《老子》,则出自战国中期与秦献公同时的太史儋。
历史上的有关争议,大致都可以在这一框架下获得合乎情理的解释。
(一)简本优于今本我们首先可以注意到,简本同今本(这里的今本兼指王弼本和帛书本)相比在文字上有许多差异,就其中能够判别出优劣的情况看,一般是简本优于今本。
证据如下:1、简本的“三言以为辨不足”意为在现实中,人们很难辨别什么智辩、巧利、伪诈。
所谓“辨不足”,是说用来辨别智辩、巧利、伪诈与否的根据或因素不足,所以老子提出“视素保朴”作为辨别的根本原则。
而在王弼本和帛书本中,“辨”字作“文”,令人莫名其妙,历来意见不一。
2、简本的“以其能为百谷下,是以能为百谷王”较王本的“以其之下,故能为百谷王”或帛本的“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谷王”更明白朴实。
3、简本的“圣人之在民前也”、“其在民上也”,王本、帛本皆作“欲上民”、“欲先民”。
这个“欲”字把境界降低了(详见下文)。
4、简本:“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
果而弗伐,果而弗骄,果而弗矜,是谓果而不强。
”“是谓”二字表明,“果而不强”是对“果而弗伐”第三者的总结,正与前面的“不以取强”一语相应。
也就是说,“果而弗伐”等三句是对“不以取强”或“果而不强”的阐释。
王本无“是谓”二字,导致“果而勿强”与“果而勿伐”等并列,则与“不敢以取强”一语不相应。
另外,简本的“果而弗骄”一句与其前后的“果而弗伐”、“果而弗矜”两句句式相同、意义相属,但此句王本作“果而不得已”,帛本作“果而毋得已居”,不但句式与前后不类,而且令人费解。
最接近老子思想真相的《道德经》是《郭店楚简·老子》甲骨文版
最接近老子思想真相的《道德经》是《郭店楚简·老子》甲骨文版【按:部分新读者对老子《道德经》的几个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还有疑惑,还不是很了解。
老子《道德经》现在可见的最早版本,是1993年在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郭店楚墓竹简》中的《老子》篇章,此甲骨文版本最为原始、古朴,也是最接近老子思想的,在内容、章节顺序上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等其他版本有很多不同,与现在的通行本差别更大,可以断定现在的通行本是经过了不同朝代不少人的增删修改之后形成的版本,已经失去了原本含义,其实与老子已经没有多大关系了;通行本《道德经》是给平民老百姓娱乐用的,与老子思想并无多少关系。
这些区别其实在四年前笔者就已经详细解说了,相关文章已修订收录在《新编甲骨文破译案例解析》一书中,今日发一篇旧文让新读者稍微了解一下。
】想要找寻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只有在最为原始、古朴,也是最接近原文的最早版本《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篇章中去寻找,如此才能了解到真正最接近老子本人的原汁原味的思想。
有不少学者认为,郭店墓葬主人的身份是太子之师。
墓葬文献是用于教授太子及国子,目的是培养他们的德行以及掌握治国的道理和方法。
这些文献在古代是“特供”给统治阶层学习应用的,与平民百姓没有啥关系,所幸考古发掘以及受惠于今日互联网资讯的发达,乃有老百姓尝尝鲜的机会,参见书中文章《金石学是贵族文学,古代只有高官贵族可以学习》。
本文从《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第一简开始解读最为原始的老子思想。
本文是使用直观法对甲骨金文象形字本源含义进行的解读,甲骨金文等象形文字的单字字义是直观象形文思考论证后给出的字义,因这种解读方法是从甲骨金文的本源入手进行破译,与传统因循《说文解字》类书籍而做的解读有所不同。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第一简1【释文】郭店楚简本:绝智弃[下+又],民利百[人+不]。
【破译】世代主宰人民,谈论作战祈祷大量增加人口并得以深入实行,人民会得到利益和许多的保护。
郭店《老子》与今本《老子》比较研究(二)(一)
郭店《老子》与今本《老子》比较研究(二)(一)【摘要】郭店《老子乙》与今本《老子》相对应章节有明显差异。
郭店《老子乙》主张“清静为天下定”,今本《老子》主张“在政治上不要有为”。
郭店《老子乙》,在内容上,与郭店《老子甲》相对独立,各自成篇。
郭店《老子甲》论述以“道”治国,郭店《老子乙》“言道家之用”。
在文字上,与今本《老子》相对应的章节虽只稍有不同,但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政治主张却大不相同。
【关键词】政治理想;反对贪欲;大治天下郭店《老子乙》的政治理想郭店《老子乙》存简18枚,简长30.6厘米,390字,其文字分别见于今本《老子》59章,48章上段,20章上段,13章,41章,52章中段,45章,54章。
郭店《老子乙》,在内容上,与郭店《老子甲》相对独立,各自成篇。
郭店《老子甲》论述以“道”治国,郭店《老子乙》“言道家之用”。
在文字上,与今本《老子》相对应的章节虽只稍有不同,但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政治主张却大不相同。
郭店《老子乙》以为道、守道为中心,“言道家之用”(即言道家如何才能有所作为)。
B1∶1-19,2∶1-24,3∶1-7为第1章,以农夫治田务为譬谈如何“治人事天”,指出“道”是使国家永葆青春的法则(长生久视之道)。
B3∶8-24,4∶1-7为第2章,B4∶8-25,5∶1-10第3章,B5∶11-23,6∶1-18,7∶1-19,8∶1-23为第4章,2-4章从三个方面谈如何以道修身,认为“为道者日损”是以“道”修身的重要途径、“绝学”(反对上对下施行教化)以顺其自然是对以“道”修身的外部要求、抛弃私己之心(及吾亡身,或何患)爱身自重是对以“道”修身的内部要求。
B9∶1-27,10∶1-19,11∶1-22,12∶1-17为第5章,强调“道亡名]”难以认识,引古语以说明如何体道、成德。
B13∶1-20为第6章,谈如何守“道”,认为“闭其门,塞其兑”是守“道”之要。
B13∶21-23,14∶1-23,15∶1-2为第7章,揭示事物相反相成、相互为用的辩证法,强调政治上有为。
郭店楚简《老子》全文
郭店楚简《老子》全文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郭店一号楚墓M1发掘出竹简,共804枚,为竹质墨迹。
其中有字简730枚,共计13000多个楚国文字,楚简包含多种古籍,其中三种是道家学派的著作,其余多为儒家学派的著作,所记载的文献大多为首次发现,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郭店楚简的文字是典型的楚国文字,具有楚系文字的特点,而且字体典雅、秀丽,是当时的书法精品。
郭店楚简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哲学、思想史、古文字学、简册制度和书法艺术等方面,都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郭店楚简出土时业已散乱、残损,虽然依据竹简形制、抄手的书体和简文文意进行了分篇、系联,但已无法完全恢复简册原状。
各篇原来皆无篇题,篇题是由整理者拟加的。
简本《老子》甲、乙、丙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所见年代最早的《老子》传抄本。
它的绝大部分文句与今本《老子》相近或相同,但不分德经和道经,而且章次与今本也不相对应。
简本《老子》分见于传本《老子》的三一章,其内容有的相当于传本全章,有的只相当于该章的一部或大部。
简本存2046字,约为传本的五分之二。
由于墓葬数次被盗,竹简有缺失,简本《老子》亦不例外。
故无法精确估计简本原有的数量。
郭店楚简《老子》全文甲本1组绝智弃辩,民利百倍。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绝为弃虑,民复季子。
三言以为使不足,或命之或呼属。
视素保朴,少私寡欲。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能为百谷下,是以能为百谷王。
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
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
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民弗害也。
天下乐进而弗厌。
以其不争也,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罪莫厚乎甚欲,咎莫险乎欲得,祸莫大乎不知足。
知足之为足,此恒足矣。
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强于天下。
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
果而弗伐,果而弗骄,果而弗矜,是谓果而不强。
其事好。
长古之善为士者,必微妙玄远,深不可识,是以为之容。
豫乎(其)若冬涉川,犹乎其若畏四邻,俨乎其若客。
涣乎其若释,敦乎其若朴,沌乎其若浊。
从郭店《老子》看今本《老子》的完成
从郭店《老子》看今本《老子》的完成谷中信一一、序郭店《老子》的发现,使全世界的中国思想史的学者们大为震惊。
因为它算得上《老子》研究史上,继马王堆《老子》的发现之后,本世纪最大的收获之一。
由于这一发现,可以预想今后的老子研究必定取得新的拓展。
1998年5月5日,在文物出版社出版《郭店楚墓竹简》的影印本及其释注文之前,于美国的达慕思大学召开了“郭店老子国际研讨会”。
但因这次会议先于《郭店楚墓竹简》刊行,并且与会者仅有32名,故其研究讨论,虽是世界名流学者汇聚的高水准的内容,从与会者人数及准备期间都很有限这一点来看,未必能说是完满的。
①然而,这次在武汉大学召开的“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或许是文物出版社以完整的形式公开出版《郭店楚墓竹简》之后,首次且规模最大的研讨会。
因此,可以想象全世界的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工作者,对这次会议寄予的期待是非常大的。
本人能借如此宝贵的机会来发表浅见,非常荣幸。
请各位专家学者不吝赐教指正。
二、问题的所在(一)郭店《老子》是完本否?从据称是“战国时代中期偏晚”下葬的郭店楚墓出土的这本《老子》,即所谓郭店《老子》,使我们大为震惊。
因为其内容与今本《老子》如此相同,几乎无差异。
正如马王堆汉墓被发现时一样,这个事实给了我们同样强烈的冲击。
那个时候,也是与今本相差无几的《老子》以近乎齐全的状态,且两种同时地从二千年的沉睡中醒来。
当它们呈现在我们眼前时,那种震惊和喜悦是无法言喻的。
即使说由于它们的出现,甚至使人们期待老子的研究从此会为之一变,也不为夸大其词。
不过,这次发现的郭店《老子》与马王堆《老子》大不相同的是,甲、乙、丙三本合起来了也不过二千多一点的字,只有今本的大约40%。
尽管如此,一读其内容,我们惊喜地发现,郭店《老子》在内容的量上,虽不到今本《老子》的一半,但《老子》思想特色却几乎齐备无缺。
这是油然而生的切实感受。
但是,当时的《老子》究竟具备了何种形态?提及这个问题的话,事情就不那么简单了,所以也不能听任感受先行了。
老子其人其书
老子其人其书老子其人其书今天来讲一下老子,我想讲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关于老子这个人和《老子》这本书,第二个问题是讲一下老子的基本思想,第三个问题是讲一下老子思想对于后代的影响以及现代价值。
我们先来讲第一个问题,老子这个人和《老子》这本书。
关于老子这个人和《老子》这本书,在历史上一直存在着争议。
我们可以把这种争议概括为三派的观点:第一派的观点认为,老子这个人是春秋时代的人物,比孔子要早,《老子》这本书也基本上体现的是老子的思想;第二派观点认为,老子这个人是战国时代的人物,他的书形成于战国的中期;第三派观点认为,老子这本书出现的更晚,它只是春秋战国时代各种学说的一种总结,是一种遗说,这本书大概形成于秦朝到汉朝之间。
关于这种争议,我认为应当有一个基本的历史的依据,这个历史的依据就是在《史记》中,司马迁对于老子的一种记述。
如果后代的思想、后代的人、思想家、学问家发现司马迁对于老子的记述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可以纠正司马迁的观点,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历史证据去推翻、纠正司马迁对于老子的记述,那么我们还应当维持司马迁对于老子在《老子传》中的说明。
一、老子其人我们就回到司马迁,看一下司马迁对老子是怎么记载的。
在《史记·老子列传》中,全文一共有500多字,第一句话就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后来又讲到,孔子到周朝去“问礼于老聃”,还讲到老子对孔子有过一段说话,后来孔子离开老子以后,回去给他的弟子还说了一段话,“鸟是我们每个人都是可以看得见的,鱼也是我们每个人可以看得见的,但是关于龙,我们每个人并不一定有机会看到全龙,我们可能会看到龙的一角、一藻、一鳞,但是要见全龙肯定很难,今天我见到老子以后我有这种感觉,老子真是一条龙。
”这种记述本来是非常清楚的,但是在《史记》中,关于老子的事情又有两个说法。
一个说法说,“或曰老莱子亦楚人,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
”还有一种说法,“或曰儋即老子”,在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秦国出现了一个人物,他叫太史儋,“或曰(太史)儋即老子”。
老子与《老子》、译文详解
译文
第二章
如果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 是美的,就显露出丑来了。都知道善 良的东西是善良的,就显露出邪恶了。 所以有和无互相依存;困难和容易互 相转化、相反相成;长短相对,有了 长才显出短;高和低相互依靠,相互 离不开对方;单音与和声和谐共存;
没有先就没有后,没有后也没有先。 (课文注释将“前后相随”视为对前 面的总结,也可不这样理解,视为和 前面相同的句式)所以圣人顺应自然, 行无为而治之政事(圣人指道德与智 能绝顶高超的人。老子最基本的政治 思想就是无为,但“无为”并非无所 作为。而主要是指君主不能为所欲为, 包揽一切,而应该让臣民放手发挥积 极性,最终达到国家、君主“无为而 无不为”),施行不用言辞的教化(
第七十七章
天的运行规律,不是好像瞄准目 标拉开的弓吗?目标位置高,就压低 弓弦;目标位置低,就升高弓弦。弓 拉得满了,就退回去一点;弓拉得不 够,就多拉一点。
天的运行规律是减少富余部分, 补充不足部分,而人世间的法则却不 是这样:是进一步缩减不足,而以此 供给本来已经富余的部分(这种社会 危机古今中外都一样,西方人将其表 述为马太效应,股市里赚钱的总是庄 家,而赔钱的总是散户)。谁能做到 以自己的富余供给他人?只有那些有 德的人。所以圣人有所施为而不恃恩 求报,顺着自然,并不自己居功(
总之,《老子》建立了一个以 “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举凡宇宙 起源与生成、物质运动与转化、
国家与社会治理、人生修养与归宿, 以及思想方法论等,无所不包。《老 子》是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哲学史 最重要的经典文献之一,同时也是研 究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史料书。书中对 周代的社会状况、阶级矛盾、政治危 机等都有所披露。
老子与《老子》
一、老子其人
老子其人,说法不一,相传是《老子》 (《道德经》)的作者。比较流行的是 《史记》的说法,见教材。
关于老子的主要著作介绍
关于老子的主要著作介绍老子誉有东方三大圣人之首,相信很多人都对这人十分熟悉吧!那么你知道老子有哪些主要的著名作品广为人知呢?如果你想知道可千万别错过了这篇文章哟!主要著作《辞海》(1989年版)1391页记载:“老子春秋时思想家,道教的创始人。
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图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
著《老子》”。
老子在出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
《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全文共计五千字左右。
《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这本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
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
楚简《老子》校注,参看丁四新著《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等书。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除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老子》一书中还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经典名言1)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2)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老莱子其人其德――从郭店《老子》到今本《老子》(四)
老莱子其人其德――从郭店《老子》到今本《老子》(四)【摘要】老莱子是荆门历史上第一文化名人,是一位德恭行信、安贫乐道的“言道家之用”的哲学家。
以“隐”、“孝”闻名于后世。
老莱子姓莱(赖)氏,“以寿考称老莱子”,拟为春秋赖人(今湖北随州市)人,楚灵王三年随族人迁至鄢。
楚惠王三年,老莱子在鄢地会见孔子。
楚惠王八年(公元前481年)楚公室“白公之乱”,老莱子逃世耕于蒙山之阳。
他主张“治人事天”、“清静为天下定”。
老莱子的“隐”是对楚灵王及以后的楚王霸政的批判。
老莱子的“孝”,是人性复归意义上的“纯孝”。
【关键词】老莱子;逃世;“隐”;“孝”老莱子是发端于春秋时期的道家学派的另一位创始人。
自春秋而战国,后起道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道家原创者的思想与自己的思想溶合在一起,经过高度整合之后,以《老子》传之于世。
《老莱子》十五篇(或曰十六篇)散佚。
后世只知《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并不了解老莱子的思想,也有人认为老莱子就是老子,郭店《老子》面世,为我们认识老莱子,提供了文献依据。
使我们有可能讨论老莱子的哲学思想。
老莱子是荆门历史上第一文化名人,清代荆门知州舒成龙认为,就《高士传》、《列女传》所记,“或言其隐,或称其孝,皆大节也。
余谓莱子之孝,非隐无以成之;莱子之隐,唯孝益能终之。
”(《荆门直隶州志・老莱山庄》)《史记・老子传》载:“老莱子亦楚人也。
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老莱子以“孝”、“隐”著称于世,为中国二十四孝之首;作为春秋晚期的思想家,以“言道家之用”奠定了中国天道伦理观的哲学基础,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历史典籍中的老莱子《庄子・外物》:“老莱子之弟子出薪,遇仲尼,反,以告,曰:‘有人于彼,�上而趋下,末偻而后耳,视若营四海,不知其谁氏之子。
’老莱子曰:‘是丘也,召而来。
’仲尼至。
曰:‘丘,去汝躬矜,与汝容知,斯为君子矣。
’仲尼揖而退,蹙然改容而问曰:‘业可得进乎?’老莱子曰:‘夫不忍一世之伤,而骜万世之患。
《老子》版本介绍
《老子》版本介绍《老子》相传为春秋时期老聃所著。
通行本《老子》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道经》,共三十七章,下篇《德经》,共四十四章。
《老子》传世的版本极多。
1.郭店竹书本:即郭店楚墓竹简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版本。
1993年出土于荆门郭店一号楚墓,简本《老子》甲、乙,丙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所见年代最早的《老子》传抄本。
它的绝大多数文句与今本《老子》相近或相同。
竹简内容反映了战国中后期的社会。
简本《老子》分见于今本《老子》三一章。
现存2046字。
不分德经,道经。
2.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1973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三号墓,有写在整幅帛和半幅帛上的,字体有篆、隶之分。
篆书抄写于汉高祖十一年即前196年左右,隶书约抄写于汉文帝初年。
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约二十八种,计十二万字,破损严重。
帛书内容涉及战国至西汉初期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及科学等各方面,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又可作为校勘传世古籍的依据。
它不仅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也是研究汉代书法及书法演变发展的珍贵依据。
3.北京大学收藏最完整《老子》古本:即西汉竹书本2009年1月北京大学收藏。
竹书本上有“孝景元年”字样,可推断此版本约成于西汉中期。
共二百二十余枚,近五千三百字。
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汉代古本。
在竹书《老子》中,首次发现了《老子上经》和《老子下经》的篇题,每章前均有分章符号。
此版本有断简,4.严遵《老子指归》实为二书:《道德真经指归论》和《道德真经指归》。
现皆仅存《论德篇》。
《道德真经指归论》是阐发《老子》经文宏旨,不载经文。
后者将严遵的阐释按《老子》章次内容割裂,分别附于各章的经文之后。
5.王弼本《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王弼是魏晋玄学代表人物之一,他与何晏、夏侯玄等共同开创了玄学清谈风气。
因当时是魏齐王正始年间。
故被称为正始之音。
王弼的主要著作有《老子注》、《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指略》。
他注释的《周易》偏重于哲理。
王弼本流传最广,也最知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郭店《老子》出土面世,为解决“老子其人其书”问题提供了可靠证据。
老子姓老氏,名聃,春秋宋国沛人,与孔子同时且长于孔子。
孔子死后二百年左右流传的郭店《老子甲》是老聃思想的表述,与今本《老子》相对应章节有明显差异。
郭店《老子甲》积极应世,主张以“道”佐人主治国,以“亡事”取天下。
春秋老子的历史真实性不容怀疑。
【关键词】老子;反思;老子传;老子甲;真实性老子是发端于春秋时期的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自春秋而战国,后起道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道家原创者的思想与自己的思想溶合在一起,经过高度整合之后,以《老子》传之于世。
后世只知《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并不了解道家原创者的思想,于是便演绎出“老子·《老子》是是非非”的许多故事,郭店《老子》面世,为我们认识老子提供了文献依据。
两千多年来的是是非非终于有了结局。
“老子其人其书”是学术思想史上讨论已久的传统命题。
郭店《老子》出土面世以前,对老子这个人和《老子》(今本《老子》,或称传世本《老子》)这本书的时代问题,特别是老子这个人时代问题,意见分歧很大。
有人认为老子在孔子之前,有人认为在孔子之后,也有人认为在庄子之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然而各派意见都有自己的依据,这些依据主要来源有二:一是《老子》(今本《老子》,或称传世本《老子》)这本书,二是《史记·老子传》。
“其人”、“其书”是两个密不可分的问题,有人才有书,有书必有人。
现在有了郭店《老子》,从郭店《老子》与今本《老子》的比较研究中,可知郭店《老子》与今本《老子》是带有不同倾向性的两本书,因此,关于“老子其人其书”的讨论便有了识其“庐山真面目”的基础。
一、“老子其人其书”讨论的反思郭店《老子》出土面世以前,关于“老子其人其书”的讨论,任继愈先生的《老子新译·绪论》归纳为三派意见:第一派认为老子与孔子同时,今本《老子》一书是老聃遗说的发挥,并非老聃的原创思想。
马叙伦、张煦、唐兰、郭沫若、吕振羽、高亨等最早提出这种意见。
第二派认为老子是战国时人,今本《老子》一书出于战国之世。
清代的汪中,近现代的梁启超、冯友兰、范文澜、罗根泽、侯外庐、杨荣国等最早提出这种意见。
第三派认为今本《老子》一书“非一人之言,亦非一时之书”,成书在秦汉之间。
这一派的代表有顾颉刚、刘节等。
关于今本《老子》这本书时代问题,郭店《老子》出土面世以前的讨论,其实分歧意见并不大,大都认为是战国时代的作品。
“唐兰认为,《老子》书的撰成,应当在《墨子》、《孟子》成书的时期。
这因为:仁义并称,《论语》所无,而墨、孟所有;《老子》的文体,很像《墨子》中的《尚贤》、《尚同》等篇。
”“冯友兰:《老子》是战国时的作品。
一则孔子之前无私人著述之事,故《老子》不能早于《论语》。
二则《老子》的文体,非问答体,故应在《论语》、《孟子》后。
三则《老子》之文体为简明之经体,可见其为战国时之作品。
”“侯外庐:老子思想为孔、墨显学的批判发展,其书出于战国之世。
”“杨荣国:《老子》一书不仅成于战国时代,而且成于战国时代的庄子之学大兴之后。
理由是:⑴书中包含有先秦道家各派思想。
如杨朱的贵生思想,如宋牼的情欲寡浅的思想,关尹的清虚的思想,彭蒙、田駢的‘不教’思想,庄周、慎到‘弃知去己’的思想等。
⑵书中有对各派学说的批判。
如对孔子的仁、对墨子的贵义、尚贤、明鬼,对孟子的仁义对举,以至商鞅的变法,一概加以否定。
⑶充分发挥了庄子‘道先天地’的‘道’的观念,而舍了庄子的天的自然观念。
把运动静止化,说明道家立场转向反动。
”[1]P2-7任继愈先生认为“《老子》书(后来称为《道德经》)共五千多字,可能成于战国初期,为老子后学所编篡。
”[2]P112“《老子》的成书,是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
先秦的典籍很少由个人执笔写成,而是由各学派的门徒不断的发展、补充,经过若干年代才成为‘定本’。
这一补充和发展的时间可以长达一二百年以至几百年。
像《周易》的形成至少经过五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墨子》的《墨经》与墨翟的时代也有一百多年的间隔;《管子》一书,包含了从春秋到汉初的思想;《孙子兵法》也是长期集结成书的。
此外,很少受到怀疑的《论语》、《荀子》、《韩非子》也都夹杂着汉儒所增补的材料,但并不能因此否认孔、墨、韩、荀诸哲学家是他们的书的基本思想的奠基人。
《老子》书也不应例外。
我们不能因为其中发现个别地方有战国时代思想的一些迹象,就把全书的时代后移。
”[1]P9-10认真分析研究各派的意见,各派对今本《老子》一书的特点的把握都是精当的。
通过郭店《老子》与今本《老子》的比较研究,我们认为任继愈先生的意见是最中肯的,今本《老子》是战国初期老子后学的整合之作。
至于第三派意见,认为“成书在秦汉之间”,已被1976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所否定,这里不再赘述。
[!--empirenews.page--]关于“老子其人”,郭店《老子》出土面世以前的讨论,第一派认为老子姓老氏,名聃,年辈长于孔子。
“唐兰引证《庄子·天下》和《韩非子》中之《六反》、《内儲说下》、《亡征》诸篇关于老子言论的记载后说:‘根据上面的材料,可以知道《天下》的作者和韩非子,都以为《老子》里的话是老聃所说。
《天下》的作者,现在很难断定,但总和庄周、惠施都接近,而文章里又提到公孙龙,可以证明是平原君时代的作品。
那么孔子卒后二百年左右,有一本业已流传的著作和今本《老子》差不多,当时人以为是老聃的语录,这大概是很真确的事了。
’但这语录的作者是什么时代的人呢?唐兰认为:(甲)老聃和孔子的的关系,根据《礼记·曽子问》和《庄子》中对孔、老关系的记载及《吕氏春秋·当染》都可确认老子在孔子前。
孔子曾经跟老子学习过。
所以,‘至少可以证明老子和孔子同时,见过面,而年辈比孔子长的事实’。
(乙)根据《庄子》中《应帝王》和《寓言》篇,证明杨子居(即杨朱)是老子的弟子‘是可能的’,而‘杨朱、墨翟时代相近’,‘杨、墨和曾子时相当’,所以,‘老子和孔子并时是可能的’。
(丙)《史记·老子传》中的恍惚之辭是根据‘假’、和‘解’的家谱推出来的,其实不可信,‘却一则说,与孔子同时亡;再则说,自孔子死之后。
表明他深信老子和孔子是同时的’。
”[1]P2-4从唐兰先生的论述中,我们明白了两个基本点,第一,今本《老子》里的话并非全是老聃所说,多是老聃遗说的发挥;第二,孔子死后二百年左右,有一本流传的著作和今本《老子》差不多,当时人以为是老聃的语录。
这说明老聃并不是今本《老子》的作者,孔子死后二百年左右流传的“老聃的语录”才是老聃思想的表述。
“老聃的语录”的存在,唐兰先生只是推断,从“老聃的语录”流传的时间是在“孔子卒后二百年左右”来看,正是郭店《老子》流传的时间,“老聃的语录”是否就是郭店《老子》!如果“老聃的语录”与郭店《老子》有关,或者就是郭店《老子》中的《老子甲》,那么,唐兰先生的意见,是最有说服力的,也是对“老子其人”最符合历史事实的回答。
第二派认为老子是战国时代人,一说老子即李耳,一说老子即太史儋。
“冯友兰:其实老学首领,战国时之李耳也。
传说中之老聃,果为历史人物与否,则不可知。
”“罗根泽:老子即太史儋。
《老子》书即太史儋所著。
证据如下:⑴《史记》载太史儋即老子,决非虚言;⑵‘儋’和‘聃’音同字通,《吕氏春秋·不二》作耽;⑶聃为周柱下史,儋亦周之史官;⑷老子有西出关之故事,太史儋见秦献公,亦必出关。
”“范文澜:《道德经》五千言,确是战国[1][2][3]下一页时期的著作。
据《史记·老子列传》所说,《道德经》著者是楚国苦县(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李耳。
《道德经》是战国时李耳作,《史记》载李耳乡里世系甚详,决非虚构。
”[1]P6第二派意见,值得重视的也有两点:第一,老聃是传说中的人物,今本《老子》的作者不是老聃;第二,今本《老子》(或曰《道德经》)即太史儋(或曰李耳)所著。
第二派意见和第一派意见相比较,在今本《老子》及其作者的问题上,观点基本一致,都认为作者不是老聃,是战国时期的著作。
两派意见的焦点在“老聃”这个的历史人物的认识上。
第一派意见认为“老聃”是真实的历史人物,“确在孔子之先”,“孔子卒后二百年左右”,有“老聃的语录”流传;第二派意见认为“老聃”“果为历史人物与否,则不可知”。
在郭店《老子》出土面世以后的今天,我们认为第一派的意见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empirenews.page--] 二、《史记·老子传》解读《史记·老子传》[3]对老子的姓氏、乡里、行状、世系进行了全面介绍。
从所介绍的老子行状来看,“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这是介绍的与孔子同时、年辈长于孔子的春秋老子(老聃)。
“(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廼去。
至关。
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廼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
”这是介绍的与关尹同时的战国初周太史儋。
从所介绍的老子世系来看,“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叚干。
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
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邛太傅,因家于齐焉。
”这是介绍的战国时老学首领李耳。
《史记·仲尼弟子传》载:“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于齐晏仲平,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
”《史记·周纪》载:“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九鼎震,命韩、赵、魏为诸侯,……烈王二年(前374年,孔子卒后105年)周太史儋见秦献公……。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据马叙伦考证,孔子五十一见老子,老子“盖已八九十岁”[1]P2。
如此高寿的老人,怎么可能在一百多年以后出关?看来,出关的只能是《周纪》所载的见秦献公的太史儋;老子本来就比孔子年长三四十岁,老子的八代孙怎么可能与孔子的十三代孙同时?看来,与孔子的十三代孙同时的只能是战国时老学首领李耳的八代孙。
从《老子传》来看,与关尹相会并留下“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出关的是“周守藏室之史”、“姓李氏名耳”的老子。
此事在《史记》其他篇章无记载,而“周太史儋见秦献公”不仅《周纪》记载了,且并见于《秦纪》。
周太史儋出关见秦献公应是可信的史实。
《老子传》曰:“老子者,……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
”《後汉书·桓帝纪》注引《史记·老子传》原文曰:“老子者,……名耳,字聃,姓李氏。
”太史儋名“儋”,李耳字“聃”(或谥曰聃)。
“儋”和“聃”,音同字通。
李耳“字聃”的“聃”,应读为“儋”。
“名耳,字儋,姓李氏”的李耳即太史儋,乃战国时老学首领也。
太史儋和李耳为一人,《老子传》中也有此一说,只不过是以疑笔的方式交代的。
《老子传》云:“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
”“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