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余干县七年级地理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1课时气温的变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1课时气温的变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1课时气温的变化【教学目标】1.学会绘制气温曲线,掌握气温曲线图的阅读技巧。
2.利用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运用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气温曲线图的判读技巧。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话题导入:由天气预报中新增加的穿衣指数说起,让学生认识到气候的变化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与工作。
所以,了解气温变化的有关知识十分必要。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学习活动认识气温的变化【自主探究】1.学生依据切身的感受独立思考:我们应如何描述一个地区的气温?2.针对学生众说纷纭的情况,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本P53页内容,作出小结:人们了解气温一般关注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及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
3.学生读P53页图3.10及有关文字内容,了解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
日平均气温:把一天四次(2时、8时、14时、20时)测得的气温值相加,再除以4,就得到当天的日平均气温。
月平均气温:把一月中的日平均气温相加再除以当月的天数,就是月平均气温。
年平均气温:把一年中的月平均气温相加再除以12,就是该地区的年平均气温。
4.绘制气温曲线图是分析气温变化的重要手段,学生要独立完成课本P54页活动1。
【合作探究】学会利用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的变化。
1.学生分组读图3.11,完成以下任务:看一看:(1)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什么时候?(2)最低气温出现在什么时候?学生观察到的规律是: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学生读课本P53页图3.12中的文字说明,完成以下任务:(1)看一看:一年中,北半球气温什么是时候最高?什么时候最低?(2)想一想:①同一区域同一时间,海洋与陆地情况是否一样?②同一时间,南北半球是否一样?学生归纳:一年中,北半球气温通常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
南半球正好相反,一年中,陆地上1月最高,7月最低,海洋上2月最高,8月最低。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3.21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第一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3.21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第一课时)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21课《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地理学科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这一课主要向学生介绍气温的概念、影响气温的因素以及气温的分布规律。
通过学习这一课,学生能够理解气温对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高他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在开始这一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对气候和天气有一定的了解,但对气温的变化和分布规律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气温的概念和影响因素,以及气温的分布规律。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气温的概念,掌握影响气温的因素和气温的分布规律,提高他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分析气温数据,学生能够培养数据分析和地理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气温对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增强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气温的概念、影响气温的因素、气温的分布规律。
2.教学难点:气温分布规律的成因和解释。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将以讲授法为主,结合提问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多媒体演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理解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异,引发学生对气温变化和分布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讲解:通过讲解气温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气温的定义和计量单位。
然后,通过举例说明影响气温的因素,如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让学生了解这些因素对气温的影响。
接着,介绍气温的分布规律,如赤道附近气温高、两极附近气温低等,让学生掌握气温的分布特点。
3.实践: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一些气温数据,如不同地区的气温变化曲线,让他们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气温的变化规律。
4.总结: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明确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规律,以及气温对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的变化与差异》教案、教学设计
3.培养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关爱地球家园,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4.培养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学会用科学的态度看待气温变化问题。
5.增进学生对我国气候特点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讲解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以及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结合教材,讲解气温的定义、单位以及气温计的使用方法。
-通过实例,讲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如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的出现时间,一年中气温的四季变化等。
2.教师展示世界气温分布图,讲解全球气温分布的规律。
-分析世界气温分布图,讲解赤道地区、温带地区和寒带地区的气温差异。
-课后作业旨在巩固学生对气温变化与差异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气温的变化与差异》这一章节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观察生活、学以致用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观察记录作业:
-请学生连续一周记录自己所在地的气温变化,包括每天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及变化情况,并简单分析可能的成因。
作业布置时,教师应明确作业要求、完成时间和评价标准,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达到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目的。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反馈,及时给予指导和评价,以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的变化与差异》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温的概念,理解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认识气温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2.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学会使用气温计,并能准确读取气温数据。
3.学习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了解我国气温分布的特点,掌握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
七年级地理上册 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一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l.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实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3.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可在上本节课前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让学生注意收听连续三天的天气情况,每个小组分别关注一天的天气情况,每组代表作好记录并填在以下表格当中.天起状况时间阴晴状况风力大小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每一天都会关注当天的天气情况,那么,每天的天气状况又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学生回答)请同学们拿出你们自己记录的天气状况表格,然后看看,在这个季节里,你们最想知道的是哪一项?是风力,阴天、晴天,还是气温?(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答案不是固定的,只要合理,都应当鼓励与引导,还能调动课堂气氛)现在天气逐渐转凉了,变冷了,我很想知道什么时候气温降到很低了,就可能会下雪了,你们想不想知道呀?所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气温的有关知识.教学新课:一、气温与生活二、提出问题:大家可以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天气现象是与气温有关的?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在一起相互讨论,然后每组派一位或几位代表站起来发言.(教师可在下面边巡视,边引导学生从我们的衣、食、住、行等几方面来思考)大屏幕投影:想一想说一说学生回答完后,让学生阅读书上的"活动"部分的五则生活实例,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每则例子分别说明了气温与穿衣、饮食、住房、农作物、交通等的关系. 如果同学思维较活跃的话,还可引导学生说出气温与其他的人类生活、生产方面的关系.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刚才的这个表格,最后两栏是什么?那么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是怎么测出来的?再看到书上的表3.1,请读出一天中,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从这个图表中,你能观察出气温与时间的关系吗?你会用数学方法来计算该地的日平均气温吗?大屏幕投影:看一看算一算(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很容易地就能得出答案,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既然一天当中,会有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那么我们在不同的时刻测出来的气温是不是一样的呢?下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在横线上填出几个字,来概括一下气温状况.大屏幕投影:午晨,冬夏在一天中,一年中,我们这里的气温是不是相同的?那么,现在,这个季节,我国的南方与北方,中国与澳大利亚的气温又是不是相同的呢?由此,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气温是变化的. 从而过渡到第二个问题的学习.二、气温的变化提出问题:同学们请看课本上的图3.12和图3.13(或者把这两幅图投影到大屏幕上),你们能从这两幅图上看出一些什么信息,然后又能间接地得出一些什么信息呢?(学生可以相互讨论、比较,老师也可适当地引导、提示)大屏幕投影:读一读想一想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讨论、比较,然后经过整理,可能得出以下结论:1.图的纵坐标都是表示气温,横坐标都是表示时间. (教师正好可以引导学生分别分析出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时刻,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日变化,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月份,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年变化情况)2.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数值约为31℃,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大概4时左右,数值约为24.5℃.3.一年中,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约为24℃,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约为-6℃.4.图中的曲线形状都是中间向上隆起,呈波峰式. (当学生得出这个结论时,可趁势引导他们得出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呈波谷式,这是判读气温曲线图的要领之一)5.可以间接得出的结论是:通过计算,可以知道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就是日较差,约为6.5℃;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为年较差,约30℃.(学生在经过这样的自己分析读图,讨论整理之后,已经有了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教师小结:由此可见,这种用曲线的弯曲变化来反映一个地方的气温变化情况的图就是气温曲线图,它能更直观地反映出气温在一天或一年中的变化规律.好的,下面我想问问大家,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一些什么知识?学生经过回忆,思考,先后回答出:1.了解了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2.知道了气温有最高值和最低值3.会计算气温的平均值4.学会了怎么读气温变化曲线图下面,我就想来考考大家,看同学们掌握得怎么样了,我们自己动手来绘制一幅气温曲线图. (根据书上表3.1中的气温数据,按有关提示的步骤,画一幅气温曲线图)大屏幕投影:画一画比一比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本节教材是自然地理中关于气候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地理现象,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分析现象和问题,并利用所学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二、学习与导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降水的分布差异. 认知率达100%2、技能掌握与指导:利用雨量器和量杯等仪器,测出降水量,运用图表资料,说出降水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学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利用率达100%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探讨,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发展智能. 举例说明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互动率达100%4、情意修炼与开导:组织调查降水(本地区)的特点,及与南通生产、生活的关系,关心家乡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 投入率95%5、观念确认与引导: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须服务于生活. 认同率达100%三、障碍与生成关注对教材中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地区分布不容易理解和归纳,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目标偏离,应着重在图的阅读分析上下功夫.四、学程与导程活动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南通地区降水资料(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1、录像:降水的各种类型,某地特大暴雨造成的损失.2、引出问题: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你从中有何感想?地理新课标要求将学生从科学世界回到他们的生活世界,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创设这一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地理现象,能充分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二)合作交流,分析影响设置多张小卡片,每张小卡片上都有描述降水的句子,参照第一张小卡片,用实例或者推测的方法,在其他小卡片的空白处写出这种降水状况可能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求全面,能说出两三个方面就值得肯定. 关键是由此项活动使学生加深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阅读图表,自主学习,展开讨论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阅读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回答该图反映了哪些地理信息.2、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判断推理世界各地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四)绘制图表,提高能力用资料中给出的降水量数据,参照“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步骤,画一幅降水量柱状图.在以上两个教学情景场中,教师适时启发,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并始终以学为主线,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经历和活动的框架,重视学生的领悟与感受过程,优化深化教学情景,为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留下解决的空间.五、笔记与板书提纲(一)降水与生活1、什么是降水2、降水量的测定(二)降水的季节变化(三)降水的分布1、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六、练习与拓展选题1、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两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七、个别与重点辅导学生姓名略.八、反思与点评记录下面我谈谈关于设计此教案时的几点体会和思考:1、关于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新观念下的教学设计核心是“课标”的要求,教师在课前的主要任务是设计策划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这一载体,使之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环境背景相吻合,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在本教案设计中,我更多地思考怎样灵活处理教材,充分考虑本人教学特色、学生特点和现实环境特征,设计营造出耳目一新的课堂教学. 只有此时,教师的作用才大大提升,教什么,怎样教,更多的取决于教师,而不是教材,作为教师,我在教学设计的创造中也得到更多的喜悦体验.2、从“施工图纸”式向“预案”式的教案变革教学过程是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可预见的特点,而“施工图”式的教案,必然是教师按设计来提问,学生作答,从指导思想上就忽视学生的问题发现,学生也就只可被动相随. 久之,学生的创造力被抹杀,积极性被削弱. “没有问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学”,“学常常以问而起”所以设计本教案时,我采用“预案”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随问而动,在争论质疑中,最后做到“拨云见日”,解惑释疑,甚至有时可以没有真正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课后再探究,好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而持续地学.。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能绘制气温曲线图。
(2)了解等温线的含义,掌握阅读“等温线分布”图的正确方法,并能总结出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能力目标:能通过读图、析图做相应练习题。
情感目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气温给生产和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即:识读“气温曲线图”,分析出气温的变化规律;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出气温分布规律。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学生:观看天气预报教学过程:[复习巩固]1.哪位同学能说说今天的天气状况?(根据实际情况)2.天气与气候的区别?(短时间,多变:长时间,少变)3.通常看天气预报的时候,人们最关注的是什么?(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教师小结:通常一提到天气,多数人首先关注气温,这是为什么呢?那时因为气温与我们的关系密切,气温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承转]既然气温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学习新课一、气温的变化问题设计:读课本53页,自学完成:1.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气温日变化)2.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气温年变化)3.通常用(气温曲线图)来表示气温的时间变化。
4.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叫(气温日较差)5.一年中月平均气温最高值与月平均最低值之差叫(气温年较差)学生活动:在书中找到答案,划下来并回答问题。
【加深理解,巩固记忆】举例让学生判断: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气温日变化)冬冷夏热(气温年变化)问题设计:阅读54页阅读材料,气温的观测。
气温是用什么仪器测量的,气温观测有哪些规范要求?教师点评小结:气温的观测基本规范;气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
[承转]从气温的观测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气温是变化的,凭你的经验,能说出一天中何时气温最高?何时气温最低?一年中哪个月份气温最高?哪个月份气温最低?谚语——午热晨凉,冬寒夏暑,说明气温变化时有规律的,午热晨凉说的是气温日变化,冬寒夏暑说的是气温的年变化。
七年级地理上册《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初步学会阅读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曲线图,学会分析问题和提取重要的地理信息的能力。
2、能够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说出气温变化情况,提高读图、绘图的基本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生活实际导入新课,培养学生关注生活,联系生活实际。
2、通过学生阅读图表资料和绘制气温曲线图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图表资料,学会分析、比较、提取、整合方法解决地理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气温的复杂变化,培养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发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并通过学习,指导自己的生活。
形成运用科学知识,全面、综合看问题的科学习惯,形成地理学科的技能和素养。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程度、思维能力、读图技能都有待规范和提高。
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生活导入(1)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地理知识。
(2)进入初中后,班主任非常重视我们习惯的养成,好的习惯让我们受益一生,老师在生活中就有一个习惯——收听天气预报,以此来安排自己的生活——[课件天气预报](3)天气预报中,有一项内容是4-20℃,这是关于______的预报,我们可以看出气温是在不断变化的,由地球表面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获得太阳光热的不同,所以气温是在不断的变化。
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学生气温的变化。
] ——[板书]——[课件出示学习目标——大气的温度——学生读目标从学生的情感体验出发,从实际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探究意识。
读图指导(1)虽然气温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可以利用一些气象仪器,来观测到气温。
那么气温是怎样观测的呢?——[课件](2)读图3.10,在一天中,4个时间观测到气温分别是多少度?日平均气温是?(3)日平均气温是如何获得的呢?以此类推,如何获得一个月的月平均气温,一年的年平均气温。
(4)气温在不断变化着,我们感觉一天当中,气温是怎样变化的。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教学设计
(4)结规律:引导学生总结气温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气温变化趋势分析,气温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2.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实际操作。
3.教学过程:
(1)发放气温资料,让学生分析气温变化趋势;
(2)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讨论气温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1.基础知识巩固: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气温概念、单位、测量工具以及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的相关题目,以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2.分析与应用: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的气温与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的关系,分析并解释以下现象:
(1)为什么我国南方地区冬季温暖,北方地区冬季寒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认识到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树立环保意识,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增强国家意识,了解我国气温分布特点,为我国气候资源利用和保护贡献力量;
4.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自然的情感;
5.培养学生尊重事实、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就感。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为学习其他地理知识奠定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与分析:通过观察气温资料,分析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规律;
2.探究与发现:以小组合作形式,探讨气温与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的关系;
3.应用与实践: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生产中的气温现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为《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气温的概念、单位、变化规律以及分布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关于天气和气候的基本知识,对气温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实例和图表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掌握气温的概念、单位和变化规律。
2.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3.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4.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的变化规律。
2.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3.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
2.使用图表和实例,直观地展示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情况。
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增强课堂互动。
4.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表和实例,用于展示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情况。
2.准备案例素材,用于分析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3.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天气预报节目引入气温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气温变化的图表,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总结气温的变化规律。
4.巩固(5分钟)针对气温的变化规律,设计问题进行巩固练习。
5.拓展(5分钟)展示世界气温分布的图表,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气温的变化规律、分布特点以及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气温变化图表、视频等,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4.评价方式: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讨论、实践活动、小组合作等,给予及时反馈。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气温变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4.学生对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待加强,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其国情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以及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2.难点:地理图表的制作与解读,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以及气温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发放气温变化图表,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图表中的信息,如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等。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如:根据图表判断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出现的时间,分析某地区气温年变化规律等。
3.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纠正错误,解答疑问。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以及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地区,探讨该地区气温变化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2.各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分析图表,总结所选地区的气温变化特点,并准备进行分享。
3.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认真聆听,并进行评价、提问。
4.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气温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解答学生的疑问。
6.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气温变化相关的地理科普书籍、文章等,拓展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七年级地理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具体内容包括:
1.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
2.气温的测量工具及方法;
3.世界上气温分布的规律;
4.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气温的概念、单位、测量方法、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因素等基本知识,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气温变化的分析方法。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组织学生进行气温变化的调查活动,如收集当地气象数据,分析气温变化趋势等。
-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日常生活和家乡的影响,如水资源、农业生产、旅游等。
-鼓励学生探讨气候变化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如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等。
-推荐学生参加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科普讲座、竞赛和志愿者活动,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地图的阅读方法,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基础。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
1.提升学生的地理观察力:通过观察气温分布图,使学生能够发现气温分布的规律,并分析其原因。
2.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理解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属于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表和实例,向学生展示了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旨在让学生理解气温受哪些因素影响,并能够分析气温的变化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气温这个概念,他们可能已经有所了解,但未必深入。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他们可能知道气温有高有低,但未必能够说出气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理解气温的变化和分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
2.让学生能够分析气温变化的原因,并理解气温变化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
2.气温变化的原因及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数据,引导学生理解气温的变化和分布。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从而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表和数据,如气温变化图、世界气温分布图等。
2.准备一些生活实例,如气温变化对农业、旅游业等的影响。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计算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与气温相关的图片,如冬季的雪景、夏季的炎炎烈日等,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变化。
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气温为什么会变化吗?它的变化规律是什么?”2.呈现(10分钟)展示气温变化图和世界气温分布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
同时,教师可以进行讲解,阐述气温变化的原因,如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气温变化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每组选取一个生活实例,如农业、旅游业等,进行分享和讨论。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气温的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气温的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气温的变化”,属于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第二节内容。
教材通过介绍气温的定义、测量单位、空间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使学生了解气温的变化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对气候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地理基础知识,对天气和气候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温变化这一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图像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需要掌握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温的定义和测量单位,掌握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学会阅读和分析气温分布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的定义和测量单位2.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3.气温分布图的阅读和分析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气温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4.图象教学法:利用气温分布图,直观展示气温的变化规律。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动画等资料,生动展示气温的变化特点。
2.气温分布图:准备相关气温分布图,用于教学分析和讨论。
3.实例资料:收集相关气温变化的实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4.小组讨论题:设计小组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气温变化的情境,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变化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展示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温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和描述气温的变化特点。
2.呈现(10分钟)介绍气温的定义和测量单位,让学生了解气温的基本概念。
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七年级地理人教版上册
(2)、活动二:观察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世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老师带着学生读图、分析,得出世界气温分布特征之二:北半球中纬度地区,陆地与海洋温差大,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气温,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气温。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描述世界1月气温分布特征,学习世界等温线图的阅读方法和技能。
2. 通过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的判读,落实读图方法和技能,归纳世界7月气温分布特征和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特征对比分析世界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阅
教学难点:
1.阅读某地区气温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影响因素是:海陆因素。
(3)、活动三:观察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老师带着学生读图、分析,得出世界气温分布特征之三:气温会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影响因素是:地形因素。
2.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教学过程
一、教学内容:ຫໍສະໝຸດ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二、教学目标:
1. 阅读某地区气温数据资料,并据此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变化的特点说出气温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2. 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气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科书
书 名:义务教育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第1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新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1课时气温的变化2. 一天中气温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是气温日较差?答案: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3. 一年中气温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是气温年较差?答案:北半球南半球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陆地7月1月1月7月海洋8月2月2月8月气温年较差是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
教合学作过探程究830-i 1 o -' ■ —————j __ 皿探究活动气温的变化1.读图讨论计算一天中的平均气温。
如下图所示,列式计算日平均气温50-屛30-10書肘20时aaf(5) 讨论此地所在的是陆地还是海洋,北半球还是南半球?答案:此地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份,因此位于北半球的陆地。
【精讲点拨】投影展示下图。
引导学生归纳气温年(日)较差、气温曲线弯曲程度和气温变化特征三者之间的变化规律。
4.投影展示课本P54表3.2 “某地多年月平均气温”,回答下列各题月份123456789101112气温-20.-15.-6. 5.13.19.23.21.14. 5.-6.-16./ C180897363678(1) 用表中的气温数据,画出该地气温曲线图。
答案:如图所示:(2) 读出最高月平均气温的数值及月份。
答案:最高月平均气温出现在7月,数值为23.3 C。
(3) 读出最低月平均气温的数值及月份。
答案: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在1月,数值为-20.1 C。
(4) 算出该地气温年较差。
答案:气温年较差为23.3 C -(-20.1 C)=43.4 C。
(5) 说明该地气温的年变化。
答案:该地气温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年较差大,四季分明。
(6) 该地位于北半球还是南半球?为什么?气温曲线呈什么形状?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应该呈什么形状?答案:该地是在北半球,因为该地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7月,最低值出现在1月。
气温曲线形状呈波峰状。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1-人教版
《气温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知道什么气温,气温的测定方法,如何计算平均气温。
2. 能够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充分动手实践、动口表达,引导学生逐步看图、制图,学会合作、探究,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家乡的气温资料,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通过对不同气温条件的辨证分析,了解自然规律的美,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理念。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通过读图总结气温的变化规律。
难点: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判读、分析。
教学准备1. 温度计、学生绘图用坐标和气温资料、世界地图。
2. 教学课件设计。
教学过程【导入】今天,我们换了一个新环境来学习地理,目的是为了和更多的人分享我们学习地理的快乐,那么,我们四个地理兴趣小组都准备好了吗?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气温的世界。
一、气温的概况:活动1:观看视频,分四个小组完成必答题环节①第一组:视频中,户外的柱子上绑着一个仪器,请问这是什么仪器?②第二组:温度计有什么作用?——测量温度③第三组:请问,什么是气温?④第四组:温度计在短片中出现了几次?你还记得户外那只温度计上的读数吗?⑤第一组:在室内还有另外一只温度计,主人公读的最高读数是多少?⑥第二组:两个气温值都标出来了,这是两种什么样的气温呢?请第二组的同学各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两种气温的特点。
⑦第三组:请连出两种气温各自对应的景观图片。
⑧第四组:气温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我们要经常了解气温的数值。
那么温度计需要放在哪里才能准确的测量出气温的数值呢?⑨第一组:你们能读出温度计显示的温度吗?请第一组的同学上来为我们演示一下,读出此时教室内的气温值。
⑩第二组:气温的观测分自动和人工两种,大家知道人工观测气温每天要观测几次?要在几点钟去观测?⑾第三组:为了更好的研究气温,我们还需要算出日平均气温,怎样算日平均气温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第1课时气温的变化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气温及测定方法。
2.能用气温曲线图,说明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认识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2.初步学会阅读和绘制气温曲线图,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生活中的气温变化,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
1.气温的年际变化。
2.学会阅读并绘制气温曲线图。
难点
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
学生准备:地图册。
教师准备:温度计6支、将学生分为6个小组。
一、导入新课
人们经常说今天很冷,或是很热。
这是人们感觉到的大气的冷和热。
我们把大气的冷热程度,称为气温。
气温和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气温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那气温和人类活动之间有什么关系?气温在时间上又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气温的知识。
二、讲授新课
[板书]
一、气温的变化
1.气温的测量
[教师]出示气温计,指导学生读教材,明确:气温的测量方法及其单位、看气温计说出当时的气温。
[学生]气温计上的读数。
读图回答:7℃、15℃、12℃、2℃。
[教师]请一两位同学尝试描述当地的气温,由同学们在描述中遇到的问题引出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的概念。
2.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
[学生]用公式理解好三个概念。
(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相加除以观测次数;月平均气温=一个月中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相加除以这个月的天数;年平均气温=每个月的平均气温相加除以12。
)
[教师]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一天当中、一年当中气温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呢?
[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得知:气温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3.气温的变化
[教师]我们通常是通过气温变化曲线图来了解气温变化的。
(1)气温变化曲线图
[教师]指导学生画图:除按教材中的要求和步骤外,还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把握图幅的大小。
②把握纵坐标的温度差,温度差太大或太小都不易画图。
③将各月的气温数据用点标在图上,最好先就相应的月份和气温值画一条十字交叉线,再在交叉处标上点。
④画曲线时,既要使曲线平滑,也要使曲线通过每个点的中间,等学生画完图后教师总结绘图情况。
[学生]同桌之间合作完成教材54页活动第1题。
(2)气温的日(年)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53页图3.11、图3.12,让学生观察气温变化曲线的变化规律、最高值及其出现的时间、最低值及其出现的时间和日(年)较差。
[学生]认真读图了解气温分布的规律,会计算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
三、课堂小结
根据板书上的知识结构图,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
⎪⎬⎪⎫概念气温的观测—气温—⎩⎪⎨⎪⎧气温的变化—⎩⎪⎨⎪⎧日变化年变化气温曲线图—⎩⎪⎨⎪⎧判读方法绘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