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土壤质量及其评价研究的进展

合集下载

中国农田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

中国农田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

中国农田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一、本文概述《中国农田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一文旨在全面解析中国农田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评估其污染状况,并探讨可能的环境影响。

重金属,如铅、汞、铬、砷等,因其对环境和生物的毒害作用,一直是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

农田土壤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其重金属含量不仅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品质,还直接关系到人类的食物安全和生态环境健康。

本文首先对中国农田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包括不同区域、不同土壤类型中重金属的含量及其变化趋势。

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标准和实际情况,对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了评价,包括污染程度、污染范围、污染来源等方面的内容。

文章还探讨了重金属污染对农田生态系统、农产品质量以及人类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对于保障我国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重金属污染问题一直是全球环境保护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在农田土壤污染方面,由于其直接关系到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因此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关注。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农业生产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尤为突出。

因此,近年来,中国学者针对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关于农田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许多学者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地统计学方法,对中国不同地区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描述。

这些研究表明,中国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其中南方地区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较高,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

农田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还受到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方面,国内外学者已经建立了多种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

其中,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地质累积指数法等。

国内外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比较与分析

国内外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比较与分析
增加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分类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以及不同污染程度,制定更加细致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分类,提高标准的针对性和 可操作性。
建立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动态更新机制
根据环境状况的变化和技术发展的需要,定期评估和更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以保持标准的时效性和科 学性。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技术研发
PART 05
结论与展望
REPORTING
WENKU DESIGN
研究结论
国内外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在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阈值设定等方面存在一 定差异,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环境保护需求和政策导向。
国内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但仍有改进空间,需加强与国际标准的对比分 析和经验借鉴。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应随着环境状况的变化和技术进步进行动态调整,以更 好地服务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提高公众对土壤环境保护的意识
加强宣传教育
鼓励公众参与
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公众参与土壤环境保 护活动,监督和评价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工作。
通过媒体、教育机构和社区等途径,普及土 壤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公众对土壤污染危害 的认识。
强化企业责任意识
加强企业环保意识教育,促使企业履行环保 责任,防止和减少土壤污染事件的发生。
PART 03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比较分 析
REPORTING
WENKU DESIGN
土壤污染物的种类与限值比较
国内标准
我国土壤污染物种类主要包括重金属 、农药残留、石油烃等,限值根据不 同污染物和土壤用途有所差异,总体 上较为严格。
国外标准
以美国和欧盟为例,土壤污染物种类 和限值与国内相似,但某些特定污染 物限值可能相对宽松或严格。
加大投入力度

城市绿地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研究进展

城市绿地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研究进展

鉴定 土壤 中微生 物 的种 群 及 数量 ;微生 物 生态 功 能 多样
性 主要 通 过分 析测 定土 壤 中的一 些 转化 过程 ,如 有机 碳 、 氮 矿化速率 、土壤氮 固持率 、硝化作 用以及 土壤 中酶的活
性 等。
能量来抵制毒 害 ,土 壤质量差。 3 3 3 土壤酶 活性 .. 土 壤 酶包 括 氧化 还 原 酶类 、水 解 酶
2 1 物理特性 .
城 市绿地土 层排列凌乱 ,许 多土 层之 间没 有发生 学上 的联系 ,腐殖 质层被 剥离或者被 埋藏 ,其 土层破碎 且没有 统一规律 ,土 层深浅 变异较大 。土壤 中人工杂 质较 多 ,包 括建筑和 家庭废弃物 、碎砖块 、木炭 、煤渣 、钢渣 、混凝 土块 、金 属、铁钉 、陶瓷 、骨头 等 ,以 及工业废物 、泥碳 ( 堆肥混 合物 ) 自然土壤发生层的碎块混合在一起 。有些 层 与 次完全由固体废 弃物组成 。 土壤压 实和板 结是 城 市 土 壤 的物 理 特 性 之 一 。 城 市 绿 地 土 壤 因紧 实 而 减 少 了总 空 隙 度 ,降 低 了孔 隙 的 比
土壤 质量指标 体 系中重要 的参数之 一 。在标 示土壤过 程或
土 壤健康 变化时 ,微 生物商 要比微 生物碳或 全碳单 独应用 有效得 多 ,因为商是 一个 比值 ,它 能够避免 在使用 绝对量 或 对不同有机 质含量进行 比较时 出现 问题 。q O 值较低的 C 土 壤 中微生物 对碳 的利 用效 率较高 ,维持相 同微生物 生物 量 所需的能量就 少 ,土壤 质量就越好 ;土壤微生物 的q O C 值 增大 ,表 明土壤微生 物受 到重金属 的胁迫 ,需要更 多的
1 城市绿地 的概念 、分类及功能
城市绿地有广 义 和狭 义2 概 念 。狭 义 的城 市绿 地 , 种 指 以 自然 植 被 和 人 工 植 被 为 主 要 地 表 覆 盖 类 型 的城 市 土 地 。而 广 义 的 城 市 绿 地 ,指 城 市 规 划 区范 围 内 的 各 种绿地 。

我国耕地地力评价研究进展

我国耕地地力评价研究进展
是指 在特定 气候 区域 以及 地形 、地 貌 、成土 母质 、 土壤理 化性 状 、农 田基础 设施 及 培肥 水平 等要 素综
类的记载 。在 《 尚书・ 禹贡篇 》和 《 管子・ 地员篇 》 中也有关于黄河流域及长江 中下游土壤分类评价
的实际记载 ,将天下九州的土壤分为j等九级 ,根 据 土壤 质量 等级 制定 赋税 ,这可 能是 世界 上最 早的 关 于 土壤质 量评 价 的记载 [ 1在 几千 年 的农业社 会 3。 - 4 中 ,耕地定级估价的理论与实践都有很大的发展 , 而较 为 系统 的耕 地评 价始 于新 中国建 立后 。14 年 9 9 以来 ,我国耕地评价的发展历程大概如下 : 15 年 ,政 务 院召 开全 国土壤 肥料 大会 ,主要 90 研究部 署新 中国经 济 的发展 和4 亿人 民的吃饭 问 题 ,决 定要 开垦 荒地 ,并对 全 国 中低产 田的 区域 、 类犁 、 良措施和途径进行研究 ,推动 了新 中国耕 改 地 评价 T作 的发 展 。15年 ,财政 部组 织查 田定 产 91 对 全 国耕地 进行评 定 等级 。 15年开展了第一次土壤普查T作 ,16年各 98 90 省 、自治 区 、 辖市 完成 普查 和 资料汇 总 ( 直 除西 藏 、 青海和台湾 ) 。这是我国土壤资源 的一次全面的调 查, 完成了全国土地资源中土壤的类 、 数量 、 分 布和 各种类 型 土壤 基本性 状 的调查 。17 年 开始进 99 行第二次土壤普查 , 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对全部土壤 类型进行资源性调查,耕地基础性状和生产能力的
评价是其非常重要的内容。到19 年 ,全国陆续编 94
基 金项 目:国家 科技 部数 字土 壤 与农 田质量 预警 项 目 ( 02 A50 3 ;农 业部 耕地 地力 调查 与质量 评 价项 目 ( 0 32 ) 20 DI 0 02) 20 —5 作 者 简介 : 明星 ( 9 4 ) 男 , 鲁 16 一 , 研究 员 , 士研 究生 , 博 从事 耕地 质量 与土壤 肥料 应 用研究 。 e: 8.783 19 ; - i hmi xn@ 13 o Tl+ 62-7 93 0 Ema: b n i l g g 6 tm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及评估工作开展要点分析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及评估工作开展要点分析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及评估工作开展要点分析发布时间:2023-02-03T02:47:49.611Z 来源:《中国建设信息化》2022年第9月第18期作者:王丽娜[导读]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各产业得到了高速发展,但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也日益严重。

王丽娜无锡田橙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无锡 214125;摘要: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各产业得到了高速发展,但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也日益严重。

本文对土壤污染的基本情况以及土壤污染的危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土壤污染的评估标准,对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评价工作的要点展开分析,希望能为相关人员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价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壤污染;土壤调查;评估工作引言:土壤污染会通过食物链传至人体,造成人体污染物的堆积,对人类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

因此,在开展土壤污染调查与评估工作时,工作人员需遵循现行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及相关导则要求,立足于场地的现实情况,开展有效的风险评估,保障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

一、土壤污染调查及评估的现状分析(一)土壤污染土壤污染是废弃物排放至土壤系统导致土壤有害物质超过正常标准,土壤的结构、功能遭到破坏的现象,当土壤存在的有害物质过多时,土壤难以发挥其自身的恢复能力和清洁能力,导致其失去原有的组成和功能,土壤中的微生物环境遭到破坏,污染物质通过土壤、植物、动物的循环,最终积累至人体,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命健康,对环境生态也会造成极大的破坏。

(二)土壤污染的危害土壤污染会直接导致农作物减产以及农作物的污染,为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许多地区的农产品存在重金属含量超标、临界等情况,土壤污染还会导致农产品的保存期限变短,质量大大降低。

土壤污染在植物、动物体内积累,最终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导致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的患病风险提升。

我国土壤防治法规、标准的发展进程

我国土壤防治法规、标准的发展进程

我国土壤防治法规、标准的发展进程一、现有的相关政策法规要解决土壤污染的法律问题,首先是立法。

目前,我国涉及土壤保护的法律法规主要有《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水土保持法》,以及水、大气、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中,对土壤环境保护均有所涉及。

但这些法律规定分散且不系统,可操作性不强,不能满足保护土壤环境的实际需要。

关于污染场地的法律责任,中国目前的法律中尚未明确提出。

即使是污染场地、棕色地块、土壤修复等基本概念,都没有法律法规的确认和统一的界定,只是近年来在一些学术资料中广为使用。

1.基本法《宪法》只是在根本上规定了合理利用土地和防止土壤污染的粗放原则。

《刑法》则对一些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行为规定了相应的刑事责任。

2.污染防治法中国的污染防治法,是分介质规定的,包括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国尚没有一部专门的土壤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年4月1日起施行)第三十五条规定,"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的单位需要终止的,应当事先对工业固体废物的贮存、处置的设施、场所采取污染防治措施,并对未处置的工业固体废物做出妥善处置,防止污染环境;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的单位发生变更的,变更后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对未处置的工业固体废物及其贮存、处置的设施、场所进行安全处置或者采取措施保证该设施、场所安全运行。

变更前当事人对工业固体废物及其贮存、处置的设施、场所的污染防治责任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但是,不得免除当事人的污染防治义务;对本法施行前已经终止的单位未处置的工业固体废物及其贮存、处置的设施、场所进行安全处置的费用,由有关人民政府承担;但是,该单位享有的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的,应当由土地使用权受让人承担处置费用。

当事人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但是,不得免除当事人的污染防治义务。

"《土地管理法》主要是针对耕地的保护,而对城市土地污染并未提及。

土壤三调总结报告范文(3篇)

土壤三调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土壤三调是指全国第三次土壤调查与评价工作,是我国土壤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本次土壤三调工作于2020年开始,历时三年,于2023年圆满完成。

本次报告对土壤三调工作进行总结,分析成果,提出建议,为我国土壤资源管理提供参考。

二、工作概述1. 组织领导土壤三调工作得到了国家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国务院领导为组长的土壤三调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国土壤三调工作。

各级政府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2. 技术路线本次土壤三调工作采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地面调查等技术手段,对全国土壤资源进行详细调查与评价。

3. 数据收集与处理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地面调查、实验室分析等方法,收集土壤类型、土壤肥力、土壤环境质量等数据。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清洗、统计分析等处理,确保数据质量。

4. 成果应用本次土壤三调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国土空间规划、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土地整治等领域。

三、主要成果1. 土壤资源概况本次土壤三调结果显示,我国土壤资源总量丰富,但分布不均。

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土地利用类型比例合理,但耕地质量有待提高。

2. 土壤肥力状况全国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4%,较第二次土壤调查有所提高。

但仍有部分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需加强有机肥施用和土壤改良。

3. 土壤环境质量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但部分地区存在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污染问题。

本次土壤三调成果为土壤污染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4. 土壤资源管理本次土壤三调成果为我国土壤资源管理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有助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壤资源利用效率。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1. 存在问题(1)土壤调查技术有待提高,部分地区调查数据质量不高。

(2)土壤资源管理机制尚不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有待健全。

(3)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力度不足,部分地区土壤污染问题依然突出。

2. 建议(1)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土壤调查技术手段。

(2)完善土壤资源管理政策法规体系,加强政策执行力度。

我国耕地质量主要性状30年变化情况报告

我国耕地质量主要性状30年变化情况报告

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是《农业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赋予农业农村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

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结束后,我国开始探索建立国家级耕地质量监测网络,至今已有30多年。

截至2019年底,国家级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达1344个,涵盖了主要耕地土壤类型,涉及全国主要种植制度。

按照《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的有关要求,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对国家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30年来获取的数据进行了系统整编,对我国耕地质量主要性状的现状及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

一、耕地质量主要性状变化情况监测点设置不施肥区和常规施肥区处理,每年最后一季作物收获后,在常规施肥区采集土壤样品并进行分析化验。

监测内容包括立地条件、农业生产概况、剖面性状、作物种类、产量、施肥量、土壤理化性状等。

(一)有机质、全氮与建点初期比下降,近年来基本稳定。

1988—1997年(建点初期10年,下同)监测点有机质、全氮平均含量分别为25.7g/kg、1.60g/kg,2009—2018年(近10年,下同)平均含量分别下降至24.3g/kg、1.46g/kg,分别下降了5.4%、8.7%。

但近年来有机质、全氮含量基本稳定,分别维持在24.9g/kg、1.45g/kg左右,这与国家高度重视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密切相关。

(二)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持续上升。

与建点初期10年比, 近10年有效磷、速效钾平均含量分别上升至26.2mg/kg、129.5mg/kg,分别上升了78.2%、41.1%。

2009—2018年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依然保持上升趋势,分别从23.9mg/kg、117.5mg/kg上升至29.9mg/kg、147mg/kg,这与近年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及磷钾肥施用量增加有关。

(三)酸性土壤监测点比例有所上升。

与建点初期10年比,近10年酸性土壤pH(4.5~5.5)的监测点占比从12.8%上升至17.3%;微酸性土壤pH(5.5~6.5)的占比从30.9%下降至28.5%;强酸性土壤(pH≤4.5)点位占比变化不大。

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一、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人口增长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资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土地适宜性评价作为一种有效的土地资源管理工具,在指导土地合理利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土地资源相对紧缺的国家之一,开展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具有尤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根据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土地在特定用途下的适宜程度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的过程。

其核心目的在于为土地规划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近年来,随着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在理论上不断得到创新,在实践应用中也不断得到优化和完善。

在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已经从早期的定性描述逐渐转变为基于多源数据的定量评估。

研究内容也从单一的土地利用类型适宜性评价拓展到综合考虑生态、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复合适宜性评价。

同时,随着国家对土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土地适宜性评价在土地资源管理、生态保护、城乡规划等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和总结近年来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的进展,包括评价方法的创新、应用领域的拓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等方面。

通过深入分析和讨论,以期为未来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1.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定义和重要性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对土地在一定用途下所表现出的适宜性程度进行的科学评估。

这一评价基于土地的自然属性、社会经济条件以及技术可行性等多方面的因素,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潜力、限制因素及其适宜程度进行综合分析。

在中国这样一个土地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的国家,土地适宜性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管理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土地适宜性评价不仅为土地规划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还有助于指导农业生产、城市扩张、生态保护等多种土地利用活动。

土壤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土壤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土壤质量评价研究进展汪媛媛;杨忠芳;余涛【摘要】阐述了土地质量及土壤质量评价的内涵,综述了国内外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土壤质量评价方法,以反映土壤质量评价的发展过程.系统总结了土壤质量评价最新研究进展,指出土壤生物学指标的研究是我国土壤质量评价研究未来发展的方向,提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除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外,将土壤质量与社会经济指标相结合能更有效地预警和监测土壤变化的趋势.%On the basis of elucidating the connotation of soil quality assessment, soil quality indicator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were reviewed in order to reflect the development of soil quality assessment. The latest progress on soil quality assessment was summarized, and it was pointed out that soil biological indicators would be the orientation of soil quality research. All those soil quality indicators used to be divided into physical ,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indicators, but combining the soil quality with social economic indicators could early warn and monitor the changes of soil more efficiently.【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1(039)036【总页数】7页(P22617-22622,22657)【关键词】土壤质量;土壤质量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作者】汪媛媛;杨忠芳;余涛【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825土壤作为土地的重要载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资源,因此,土壤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发展[1]。

近10年来中国土地评价研究的进展_倪绍祥

近10年来中国土地评价研究的进展_倪绍祥

方法。土地适宜性评价得到了更快的发展。农业土地评价较普遍地开展, 但林、 牧业土地评价仍为 薄弱领域。城市土地评价广泛开展。旅游用地评价出现了一些新的评价思路和方法。针对土地退 化、 土地整理等的土地评价新应用领域不断出现。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已成为土地评价的热门研究 领域之一。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等新方法开始尝试应用。 <=+ 技术在土地评价尤其是土地适宜性评价 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关 键 土地评价; 进展; 中国 词 C 土地; 中图分类号 C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111321256011281/31/503-0
!#!
农林牧业土地评价仍是土地评价的主流
农业土地评价 为农林牧业服务的土地评价一直是中国土地评价研究的传统和主流, 近 -1 年来这一特 点有增无减。 一个显著特点是开始摆脱过分依赖土地潜力分级的做法, 而且在评价中更加重 视定性与定量结合, 通过评定土地的生产力水平划分土地等级。 例如, 黎夏通过构建“ 农业适 张军连等通 宜性值” 线性组合模型, 评估了广东东莞市的土地农业生产力并划分土地级别M0N; 过建立土地生产潜力评价中的土壤修正系数模型, 使评价成果更能反映土地的生产力水平 M2N; 确定了土地生产力自然评价指数及社会经济技 孙希华等沿用 (&" 的土地生产力指数模型, 术评价指数, 然后按不同权重得到土地综合评价指数, 据其评定土地等级M4N。 近 -1 年来中国农业土地评价的另一重要趋势是在原农业部门的农用土地评价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这项研究已从偏重土地自然属性发展到综合考虑自 M7N 。相关理论和方法也有许多探讨, 如基 然、 经济、 社会的“ 人地一体化的资源价值管理评价” M/N 准田法与收益还原法相结合的农用地估价方法 , 成本逼近法、 收益还原法、 基准地价系数修 正法在农用地评估中的应用M5N, 农地内部流转和农地外部流转两种价格的评估方法 M.N, 利用收

农用地土壤质量评价与利用规划研究

农用地土壤质量评价与利用规划研究

农用地土壤质量评价与利用规划研究摘要:本文旨在研究农用地土壤质量评价与利用规划的问题。

首先,我们将对农用地土壤质量评价的方法和标准进行介绍和分析,然后探讨农用地利用规划的原则和策略。

最后,我们将提出一些针对农用地土壤质量提升和利用规划的建议和措施,以期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引言农用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的地块,其土壤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土壤质量的下降和环境问题的凸显,使得农用地土壤质量评价和利用规划成为了农业生产中的重要问题。

因此,本文将围绕农用地土壤质量评价和利用规划展开研究,以期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二、农用地土壤质量评价1.土壤质量评价的方法土壤质量评价是通过对土壤理化性质、养分状况、污染物含量等方面的测定和分析,对土壤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目前,常用的土壤质量评价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理化性质评价法:通过对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测定和评价,如土壤质地、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判断土壤质量的好坏。

(2)生物学评价法:通过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活性、种类等指标,评价土壤的生物活性,从而判断土壤质量的好坏。

(3)综合评价法:将理化性质评价法和生物学评价法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对土壤质量进行全面评价。

1.土壤质量评价的标准根据土壤质量评价的结果,需要制定相应的标准来判断土壤质量的优劣。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土壤质量评价标准包括以下几种:(1)国家标准:如《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等,这些标准主要规定了土壤环境质量的标准和方法,为农用地土壤质量评价提供了依据。

(2)地方标准:如各省市制定的农用地土壤质量评价标准等,这些标准根据当地土壤环境状况和农业生产需求,制定了相应的土壤质量评价指标和标准。

(3)行业标准:如《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NY/T262)等,这些标准主要针对特定行业的生产需求,制定了相应的土壤质量评价指标和标准。

土壤质量与土壤质量指标及其评价

土壤质量与土壤质量指标及其评价

第26卷第3期2006年3月生 态 学 报AC TA ECOLOGIC A SI NICA Vol.26,No.3Mar.,2006土壤质量与土壤质量指标及其评价刘占锋,傅伯杰*,刘国华,朱永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系统生态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321101)收稿日期:2005-04-08;修订日期:2005-10-24作者简介:刘占锋(1978~),男,河北邯郸人,博士生,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和土壤质量评价研究.E -mail:liuz hanfeng_2008@*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E -mail:bfu@ Foundation item :The project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40321101)Received date :2005-04-08;Accepted date :2005-10-24B iography :LIU Zhan -Feng,Ph.D.candidate,mainly engaged in landscape ecology and s oil quality assess ment.E -mail:li uzhanfeng_2008@摘要:土壤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可以为人类生产食物和纤维,并维持地球生态系统。

土壤也是植物生长的媒介、水、热和化合物的源、水分的过滤器和废物分解的生物介质。

土壤与水、气和植物互作并抑制环境的波动。

土壤可以调节很多控制水气质量和促进植物生长的生态过程。

土壤质量概念的引入使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土壤,也有助于合理地使用和分配劳力、能源、财政和其它投入。

土壤质量也提供了一个通用的概念使得专业人员、生产者和公众明白土壤的重要性。

不同模型在土壤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进展_王纪杰

不同模型在土壤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进展_王纪杰

[文章编号]1001-3601(2011)07-0436-0115-04不同模型在土壤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进展王纪杰1,陈昌仁1,2,俞元春1*,舒洪岚3(1.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苏南京210037;2.江苏省水利厅,江苏南京210037;3.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江西南昌330032) [摘 要]土壤质量是土壤特性的综合反映,自20世纪70年代土壤质量的概念提出以来,人们通过各种评价模型进行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土壤质量评价,但目前仍缺乏通用、简便的评价模型。

综述了灰关联综合评价模型、属性层次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物元模型、基于RAGA的PPC/PPE模型和辅以GIS 的土壤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在土壤质量评价中的应用及展望。

[关键词]土壤质量;评价模型;应用[中图分类号]S158.2[文献标识码]AAdvances in Application of Models in Soil Quality EvaluationWANG Ji-jie1,CH EN Chang-ren1,2,YU Yuan-chun1*,SH U H ong-lan3(1.College of Forest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Nanj 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nj ing,Jiangsu210037;2.JiangsuWater Resources De partment,Nang jing,Jiangsu210029;3.Art School,Jiangxi U 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chang,Jiangxi330032,China) A bstract:Soil quality is a comprehensive reflectio n of soil properties,Since the soil quality co ncept w as put fo rw ard in1970s,soil quality of different ty pe soils in different regio ns have been ev aluated thro ug h a v ariety of evaluation methods,but still lack of universal used soil quantity evalua tion models and methods.In this paper,the applications and prospects o f g rey relev ancy co mprehensive model,attribute hierarchical model,fuzzy co mprehensive model,matter-elem ent mo del,RAGA-based PP m odel and GIS model in soil quality evaluation are review ed.Key words:soil quality;evaluatio n models;applicatio n 土壤质量由Warkentin和Fletcher在1977年提出[1],指土壤在生态系统中保持生物生产力、维持环境质量及促进植物和动物健康的能力[2]。

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路线研究

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路线研究

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路线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路线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土壤环境质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土壤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

由于工业化进程、农业生产和城市化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土壤环境质量受到了严重污染和破坏,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对土壤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估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监测手段单一、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

研究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路线,对于及时了解土壤环境质量状况、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土壤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路线,提出可行的技术路线,并为我国土壤环境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路线的研究,通过对目前技术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提出可行的技术路线,以期为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具体目的包括:1.总结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的发展历程,了解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2.探讨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的现状和不足之处,为技术路线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3.分析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路线的可行性和优势,为未来的技术研究方向提供指导;4.展望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的应用前景,探讨技术路线对土壤保护和环境管理的重要性,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本研究,旨在推动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为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做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土壤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土壤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土壤环境受到日益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土壤质量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对土壤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进展与展望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进展与展望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进展与展望摘要: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是以表层土壤地球化学调查为主,同时兼顾大气沉降、农业灌溉水和主产农作物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综合调查,以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土壤地球化学理论为指导,以土壤基本元素含量来量化土地质量,实现土地资源因地制宜高效利用和成果数据的查询及利用为目的的一项综合评价工程。

参照《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5618-2018)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范》(DZ/T0295-2016),选择其中的23种元素作为评价因子。

一是在划分土壤养分以及土壤环境质量等级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土地质量优劣等级;二是根据本地经济作物种植以及富硒土壤的分布情况,从中优选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业基地,建立农业基地土地质量档案卡片,为研究区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开发基地、科学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进展引言土壤是珍贵的自然资源,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依托。

近年来,全国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逐渐突出,在部分区域已经影响到食品安全。

农业种植生态和土壤环境问题日益显现,根据调查走访,研究人员了解到某县出产的重金属超标,当地主要农作物,出现污染已经严重影响农民的生活,因此,在该区开展土壤质量评价工作,可以查清局部污染问题的根源,以期为该区土壤环境改善、土壤保护提供依据。

1研究区概况研究区位于某省北部,是非常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地理位置东经106°42'107°08',北纬27°33'27°48'。

研究区平均海拔978m,地势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构成半环形特征,地貌西部、东部以丘陵为主,东部、中部和南部以河谷盆地为主。

研究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宜人。

全区国土面积601.30km2,土地161.59km2,占国土面积的26.87%,其中旱地101.60km2,占土地面积的62.88%,水田59.72km2,占土地面积的36.96%。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现状及发展趋势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现状及发展趋势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现状及发展趋势摘要:在我国,生态资源中土壤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资源,同时土壤资源也是人类农业发展的基础。

因此,当前加强土壤环境的质量监测工作,可以更好地保障我国农、林、牧等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腾飞。

关键词: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现状及发展一、现阶段我国在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中存在的现状问题(一)土壤环境监测中存在监测方案不合理1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中的监测指标缺少针对性,例如在我国的贵阳区域,土壤监测机构主要对该省市具有明显污染特征的区域土壤进行指标化的测试,但是对土壤中其他的重金属污染物在没有进行跟踪监测,这就无法对土壤中的污染物的动态变化进行反应。

2在土壤环境监测中缺少完善的评价标准,这主要源于我国在对土壤环境进行质量监测的过程中,评价标准的标准值存在地区间之间的差异,由于我国国土面积较为广阔,因此在土壤监测中进行标准值设定时,监测人员没有考虑到地区间的背景,那么就会导致土壤监测出的数值不准确,不能真实反映当地的土壤污染情况。

(二)土壤环境监测中监测能力水平滞后当前在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中的监测能力水平较为滞后,根据有关调查研究显示,在全国范围内能独立完成国家制定的土壤环境监测方案中的所有监测项目只有17家监测机构,并且我国大多数的二级监测机构都无法独立完成土壤质量分析中的无机项目分析测试工作,因此在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中,多数监测机构往往需要将土壤监测项目委托给其他省市的监测机构完成。

(三)土壤环境监测中评价指标不成体系目前,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中的评价指标不成体系,这主要源于当前我国土壤环境监测主要依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开展工作,但是该标准中并没有对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中的要求进行具体性的评价。

因此,我国监测工作人员在实际监测中还会依据《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评价》《澳大利亚保护土壤及地下水调研值》等相关的标准评价进行土壤环境监测参考,而这些杂乱的标准评价便会使土壤监测中的标准设置过多,进而无法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应体系应用于我国当前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进展

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进展

· 312 ·
中国农学通报
(一般取值为 1.5),用来表征沉积特征、岩石地质及其
他影响。沉积物重金属地积累指数分级与污染程度之
间相互关系为:Igeo≥5,为 6 级,极重污染;4≤Igeo<5,为
法及模型,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劣之处和适用范围;通过分析表明各种评价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和不足
之处,在评价中要对实测数据样本点进行充分分析,反复试验比较,结合评价的目的和侧重点选择较优
的方法。最后提出根据实际的情况采用多种方法结合,同时,应该从重金属污染生态效应着手,开发生
物评价法。
关键词: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综述;评价方法
注,因此国内外提出了众多的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笔者将其进行系统的总结与归纳,为以后土壤重金
属污染评价研究奠定基础;综述了单因子指数评价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几何均值综合评价模式、
污染负荷指数法、地积累指数法、沉积物富集系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模糊数学法、灰色聚类法、基
于 GIS 的地统计学评价法、健康风险评价方法、环境风险指数法等国内外典型的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方
中图分类号:S151.9+5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0-1277
Progress of Assessment Methods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in Soil Fan Shuanxi, Gan Zhuoting, Li Meijuan, Zhang Zhangquan, Zhou Qi
质量作为一个整体与外区域或历史资料进行比较。但
是没有考虑土壤中各种污染物对作物毒害的差别,只
能反映污染的程度而难于反映污染的质变特征。
1.3 几何均值综合评价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1期 刘世梁等 :我国土壤质量及其评价研究的进展
139
指标频率次之 ,但是其指标过于分散 。图 l列出了在 所有因子中显示度较高的一系列因子 ,从图可以看出 , 有机质的含量是我国土壤质量评价中几乎必须考虑的
引起土壤退化或损害环境 ”[ 2 ] ;从生态系统角度 ,美国 农业土壤 学 会 定 义 为“同 土 壤 特 定 功 能 相 联 系 的 能 力 ,它维持植物和动物生产 ,保持并提高水和空气质量 维持着人类健康和生境 ”[ 3 ] ; 1992 年美国的土壤质量 会议认为土壤的主要功能包括生产力 、环境质量 、动物 健康 。这些定义表明土壤质量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 内在部分包含土壤供作物生长的内在能力 ,受土壤使 用者和管理者影响的土壤动态 。 1. 1 土壤质量和土壤健康
土壤的质量的内在的成分由气候和生态系统约束 内的土壤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决定 ,除此之外 ,土壤质量 包括被管理和土地利用决策影响的成分 。生态系统的 各个部分是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的 ,所以 ,应该将土壤 健康与生态系统及环境联系起来 ,与土壤保护及持续 农业联系起来 ,它应能给许多特性和过程的条件勾绘
Do ran等认 为 土 壤 作 为 重 要 生 命 系 统 功 能 的 能 力 ,在生态系统和土地利用边界内 ,维持作物和动物生 产力 ,维持或促进水和大气质量 ,促进作物和动物健 康 [ 4 ] 。土壤质量和土壤健康紧密联系在一起 ,土壤健 康强调土壤的生产性 ,土壤健康不仅对作物生长活动 的效率有影响 ,而且对水质量和大气质量有影响 。土 壤健康的术语描绘土壤作为一个活的动态的系统 ,它 的功能为需要管理和保持的多种生物调节 。有学者认 为土壤健康和土壤质量是同义的 ,但土壤质量通常与 土壤适宜于某一特定功能相联系 ,而土壤健康在更广 的范围内指出土壤作为生命系统维持生物生产力 、促 进环境质量和维持作物和动物健康的能力 ,在这一意 义上 ,土壤健康和可持续同义 [ 4 - 6 ] 。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138
土 壤 通 报 37卷
出总体的面貌 。所以 ,土壤学家 、环境科学家更偏向于 用土壤质量这一术语来代替土壤健康 ,以唤起人们象 关注水质量和大气质量那样关注土壤质量 。有学者认 为 ,土壤质量是陆地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的指标 [ 7 ] 。土 壤质量对环境的可持续性至关重要 ,土壤质量监测进 程进展缓慢 ,只是和随时间变化的评估需要评价不同 管理措施的影响 ,关键指标和临界值的维持需要监测 土壤质量在区域 、国家和全球水平的多种农业生态区 的变化和决定土壤质量改进和退化 。许多土壤指标相 互作用 ,因此 ,一个指标的值被一个或多个选择的参数 所影响 。 1. 2 土壤质量和土地质量
指标体系的选取 Selected soil factors 有机质 ,熟化层 ,侵蚀强度 ,水分 ,土层厚度 ,质地 ,土体构型 ,肥力 ,微生物 质地 ,容重 ,湿度 ,土层厚度 ,砾石 ;有机质 ,全氮 ,速效磷 ; pH,石灰含量 坡度 , < 0. 01mm 物理粘粒 ,交换量 ,有机质 ,碱解氮 ,速效磷 ,有效土层厚 有机质 ,全氮 ,全磷 ,全钾 ,有效磷 ,速效钾 , pH, CEC +质地 ,耕层厚度 土层厚度 ,质地 ,坡度 ,有机质 ,全 N , K,速效 N , P, K,阳离子交换量 , pH 质地 ,土层厚 ,砾石含量 ,耕层结构 ;有机质 ,全 N , P, K, pH,镉 ,汞 ,砷 ,铅 ,氟 pH,全氮 ,有机质 ,速效氮 ,速效磷 ,速效钾 ,阳离子交换量 土壤质地 , pH值 ,有机质 ,速效 P, K,土地利用 ,土壤类型 ,坡度 ,坡向 土壤质地 ,有机质 , N , P, K,速效 N , P, K, CEC, pH值 ,孔隙度 ,水稳性团粒 土体构型 ,质地 ,有机质含量 ,全盐量 ,全 N ,有效 P,速效 K和地下水
表 2列出自上个世纪 90年代初 ,我国土壤质量评 价研究中所选用的评价指标汇总及其分类 ,从表中可 以看出 ,在土壤质量评价中 ,所选取的土壤的指标范围 很广 ,涵盖了土壤质量的各个方面 ,其中土壤物理性质 的因子达到 22个 ,环境指标和肥力因子分别是 17 和 10个 ,而生物指标仅有 2 个 。其中在因子指标中 ,土 壤的肥力因子相对比较确定 ,其指标数目有 10 个 ,使 用的频率为 43. 3% ,说明了其使用的稳定性 ,物理性
(1. 北京师范大学 环境学院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875; 2. 中国科学院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北京 100085)
摘 要 :在阐述了土壤质量的内涵基础上 ,分析了土壤质量和土壤健康 、土地质量及土壤服务功能的联系 。重点对我 国土壤质量的评价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概述 ,从指标体系的选取和评价方法入手 ,探讨了评价的发展过程 ,分析了我国土壤 评价指标体系因子选择的范围 ,在论述了国际土壤质量最新进展的基础上 ,指出了生物学指标研究是需要加强的方向 ;同 时着重分析了我国土壤质量评价方法研究的进展 ,对我国土壤质量评价的方法进行了概括 ,指出了空间化 ,过程化 ,应用化 和综合化的发展方向 ,并讨论了我国土壤评价研究的方向和趋势 。
土壤作为生物圈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功能 不仅仅是生产力 ,同时在维持生态系统功能和区域与 全球环境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 ,土壤质量的主要生态 系统服务功能表现在生物圈水分循环 ,积累储存生物 基因能 ,维持和存储有机质 ,气候交错的缓冲区 ,消除 有毒害物质 ,减少 CO2、NOx、CH4 排放 ,生物多样性的
收稿日期 : 2004210218;修订日期 : 2005 - 05 - 27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 G20000046807) 、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 (40321101)及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 :刘世梁 (1976 - ) ,男 ,山东沂水人 ,博士 ,讲师 ,主要从事土壤学 、士地利用和景观生态方面的研究 。
2 土壤质量的评价方法进展
2. 1 评价指标选取 土壤质量的指标必须考虑土壤功能 ,这些功能是
变化的和复杂的 。对某一功能来说高质量的土壤对其 他功能就未必是高质量的 。因此有许多土壤特性可以 作为土壤质量的指标 , 研究需要明确最适合的标 准 [ 11 ] 。过去几十年中 ,许多研究基于选择合适的指标 来评价土壤质量 ,但是由于受多种管理系统的影响 ,土 壤质量变化的检测非常缓慢 ,关键指标的选取必须是 可维持土壤功能 ,检测土壤变化的方向速率和程度等 , 决定多种生态系统的改善和退化 [ 12 ] 。 2. 1. 1 我国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 我国在 80年代初期就土壤质量的评价 ,也选择了许多的指标 进行评价 ,但到目前为止 ,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合适的体 系和标准 。表 l列出了具有代表性的土壤质量评价中 选取的土壤因子 。从表中可以看出 ,我国土壤质量的 评价研究范围日趋广泛 ,从农业土壤区到自然生态环 境和人类干扰下的城乡结合处土壤评价 、从平原地区 到山地土壤 、从林业土壤到湿地土壤等都有所涉及 。 目前研究各种土壤功能退化和恢复是土壤质量评价的 重点 ,这些代表性的研究所选用的土壤质量的指标体 系仍然是以土壤理化性质为主 ,而且主要侧重土壤肥 力评价 。
土壤是环境系统的一部分 ,土地则是反映土壤 、 水 、气候 、景观和植被特性的结合 ,过去对土壤质量和 土地质量的定义认识比较模糊 ,土壤是所有土地利用 的基础 ,土壤质量看起来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理想指 标 ,然而很少土地管理采用土壤质量作为土地持续利 用的指标 ,因为许多限制因素需要改进 ,评价土壤内在 质量需要评价包括景观质量在内的外在因素 ,这样 ,土 壤质量是土地质量的组成成分 。虽然土壤有与他们内 在的被气候和生态系统约束的物理 、化学和生物特性 相联系的固有的品质 ,科学家将土壤功能的科学知识 和信息转化为实际的工具和方法为土地管理者用来评 价他们的管理措施的可持续性 。
土壤质量评价可以直接或者间接的反应生态系统 的变化 ,也可以反应人类干扰所产生的效应 。由于土 壤在植物和人类健康之间的作用 ,近几十年来 ,国内外 科学家针对土壤质量问题开展了许多相关的课题研 究 ,其中土壤质量的定量化评价是土壤质量研究的重 要内容 ,但直到目前 ,土壤质量评价仍没有统一的标 准 ,在追溯了土壤质量的内涵与发展的基础上 ,本文对 我国土壤质量评价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 ,以土壤指 标的选取和土壤评价方法入手 ,通过比较 ,较全面的反 映了我国土壤质量评价方法的发展 ,并从对评价所存 在的问题和评价发展的方向进行了探讨 。
土壤质量和土地质量的区别也可以通过近年来土 壤学的发展说明 ,土壤学关注于土壤作为三维的实 体 [ 6 - 7 ] 。在这个相比下 ,土壤学已经发展从定点的分 析到二维土壤剖面的分析和三维土体分析 。空间部分 也强调运用 GIS和空间分析 。土地质量比土壤质量的 概念更广泛 ,它描述成土壤 、水 、植被的综合 。土地质 量也可以通过属性和指标来判定 ,国际上 ,土地质量指 标体系研究计划中 ,土地质量指标按照压力 - 状态 响应 ( PSR)框架 ,可分成压力指标 ,状态指标和响应指 标 。土壤质量是其中一项重要的状态指标 ,所要反映 的关键问题是 :一 、当前的土地利用管理是否提高了土 壤功能 ;二 、是否保持了土壤的生物多样性和环境恢复 力 ,以利于全球生命支持功能的维持 [ 8 ] 。 1. 3 土壤质量和生态系统服务
因子 ,依次是速效钾 ,速效磷 , pH ,全氮 ,土壤质地 ,土 层厚度 ,全钾 ,全磷 , CEC,水解氮 ,水分等 ,而比如土壤 温度 ,成土母质 ,土壤侵蚀等因素很少被考虑到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