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导学案

合集下载

《有教无类》孔子学案 导学案

《有教无类》孔子学案 导学案

《有教无类》学案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识记文章中的文言基础知识。

2.技能目标:分析理解文中体现出的作者的观点并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

3.情感目标: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4.重点、难点:主要讲授第一则、第三则、第五则、第六则、第七则选文,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预习检查:1.字音熟记语上()愠色()弑君()罔()不悱不发()一隅()殆()切磋()贫而无谄()2.通假字学而不思则罔通,理解为于吾言无所不说通,理解为3.古今异义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古义今义至于他邦,则曰:'' 犹吾大夫崔子也。

'' 古义今义4.词类活用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三已.之,无愠色礼后.乎5.特殊句式(写出判断依据)①判断句回也非助我者也判断依据起予者商也判断依据②省略句赤也惑,敢也判断依据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判断依据③宾语前置句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判断依据其斯之谓也判断依据何谓也判断依据合作探究本文共十则选文,现将十则选文归类分为四部分:通过本选文我们要明确两个问题,作为学生应该怎么学习,作为老师应该怎么教育学生。

第一部分:第1则(谈有教无类)1、子曰:“有教无类。

”【注释】教,教育;类,类别(名词)。

【译文】第二部分:第2、3则(谈因材施教)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注释】中人,中等资质的人;语,名词作动词,告诉;上,高深的学问和道理。

【译文】。

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注释】斯,就;行,做,实施;如之何,怎么能;其,加强反问语气;惑,迷惑,糊涂,不明白;敢,谦词,斗胆,冒昧;进之,使他前进,进,使动用法;兼,胜过、超过;退之,使他后退,退,使动用法。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RJ) 第三单元 11 《论语》十二章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RJ) 第三单元 11 《论语》十二章
④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安贫乐道)
⑤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安贫乐道)
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坚守志向)
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学仁德)
环节三




环节三




一、深层探究
1.请你谈谈对“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理解。
2.初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疏通课文,理解大意。
学习
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当堂背诵,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法
指导
讲述法、诵读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环节一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的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字词积累
1.字音
论语(lún) 说(yuè)愠(yùn)传(chuán)不习乎
逾(yú) 罔(wǎnɡ) 殆(dài) 一箪食(dān) 曲肱(gōnɡ)
笃志(dǔ) 逝者如斯夫(fú)三省(xǐnɡ)
2.词义
(1)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②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结合课下注释,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论语》十二章 导学案

《论语》十二章 导学案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

2、熟练诵读并背诵《论语》十二章。

3、理解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积累文言词汇。

4、领悟《论语》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道德准则,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准确翻译课文。

(2)理解各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体会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生智慧。

2、难点(1)对文中某些观点的深入理解和思考,如“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等。

(2)将《论语》中的智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指导自己的言行。

三、知识链接1、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 551 年-公元前 479 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主张“仁”“礼”,倡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论语》简介《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 20 篇 492 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四、预习导航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乎()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箪食()曲肱而枕之()博学而笃志()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时:_____ 习:_____(2)不亦说乎说:_____(3)吾日三省吾身日:_____ 省:_____(4)为人谋而不忠乎忠:_____(5)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_____(6)传不习乎传:_____(7)三十而立立:_____(8)四十而不惑惑:_____(9)五十而知天命天命:_____(10)六十而耳顺耳顺:_____(11)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逾矩:_____(12)学而不思则罔罔:_____(13)思而不学则殆殆:_____(14)一箪食箪:_____(15)人不堪其忧堪:_____(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_____(1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_____(18)饭疏食,饮水饭:_____ 水:_____(19)曲肱而枕之肱:_____(20)不义而富且贵义:_____(21)于我如浮云于:_____(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_____(23)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_____(24)子在川上曰川上:_____(25)逝者如斯夫逝:_____ 斯:_____(26)不舍昼夜舍:_____(27)三军可夺帅也三军:_____ 夺:_____(28)匹夫不可夺志也匹夫:_____(29)博学而笃志笃:_____(30)切问而近思切:_____ 近:_____3、熟读课文,尝试翻译下列句子。

孔子拜师导学案

孔子拜师导学案
3.老人见这位风尘仆仆(pǔpú)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mēn mèn)。
二、辨字组词
闻()仆()闷()止()
简()扑()阅()址()
授()镜()迎()尘()
受()镜()柳()尖()
三、找朋友,看看哪些词与下面的词语意思相近。
佩服()纳闷()闻名()拜访()
迎候()长进()敬重()学问()
四、想一想,猜一猜
1.形容奔波忙碌、旅途辛苦劳累的样子。()
2.不论白天、黑夜都在加倍赶路。()
3.十分有名。()
4.丝毫没有留存。()
5.表明途中生活艰苦。()
五、写写孔子的名言,把意思说给组员听听。
1、
2、
3、
自我评价:A B C小组评价:A B C
老师评价:()颗星
四、穿插巩固,全面掌握。
小组踊跃展示交流,教师予以评定。
3、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学习
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学习
难点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学无止境,为人要谦逊大度、真诚无私。
学习过程
环节
学案
导案








1.我查了许多关于孔子和老子的资料,讲给同学听听吧!
(孔子的出生、孔子的名言、孔子的贡献、老子的著作……)
自我评价:A B C小组评价:A B C
三、分配任务,合作学习
1.独立思考、勾注
2.小组交流,形成共识;小组长总结归纳。(组内互评展示交流,)






孔子拜师导学案

孔子拜师导学案

孔子拜师导学案孔子(约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化名人、孔子学派创始人。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

孔子的一生中,师承是他修身立命的重要一环,而孔门弟子则延续了孔子的学术传统。

在孔子拜师、导学过程中,体现了他对师道的尊重和对学问的执着追求,这些经历也成为后世学习的楷模。

孔子拜师之初,曾拜访鲁国著名学者老聃,向老聃请教儒家经典《尚书》、《礼记》等书籍,虔诚地听取老聃的诲言。

老聃言传身教,与孔子探讨周礼、王道之道,让孔子深受启发。

在老聃的悉心指导下,孔子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奠定了日后成为伟大教育家的基础。

随后,孔子又拜师于高漾,向他学习音乐和礼仪之道。

高漾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博大精深的学识赢得了孔子的钦佩和推崇。

孔子虚心接受高漾的教诲,勤奋苦读,不断探求,终于掌握了音律之道,使其在教育实践中更加得心应手。

在孔子的师承过程中,还可见于他拜访齐国学者比干、晋国学者阪平、宋国学者鱼丁等人的情况。

每一次拜访,孔子都恭敬有礼,虚怀若谷,不断吸取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和学识精华,以丰富自己的学识储备。

作为一位杰出的导学者,孔子注重教育者的修身养德,倡导以身作则,引领学生勤学好问。

他提倡恪守师道,重视弟子与师长之间的人际关系,自己以身作则,示范榜样,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学生。

通过孔子拜师导学案的分析,我们深刻领悟到尊师重道的重要性。

孔子不仅通过拜师求学,传承了先贤的学识智慧,也建立了自己的教育体系,开创了儒家学派的新局面。

他的导学案例激励着后人,在学习过程中,要虚心听取前辈的教诲,积极探求知识,不断充实自我,终成大成人。

总而言之,孔子拜师导学案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事件,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对后世的教育、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们应当重视师道,谦逊学习,勤奋进取,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第12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第12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12)《论语》十二章——七年级语文统编版(2024)上册课前导学【基础知识】1.作者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

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写作背景:《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3.重难字词:论.语( l ún )不愠.( y ùn )吾.( w ú ) 三省.( x ǐng )逾.矩( yú )罔.( w ǎng ) 殆.( dài )箪.食( d ān )好.之( hào ) 乐.之( lè )曲肱.( g ōng )笃.志( d ǔ )如斯夫.( f ú ) 4.词语解释1.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一词多义(1)知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 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懂得) (2)为为.人谋而不忠乎(w èi ,介词,替,给) 可以为.师矣(w éi ,动词,担任,充当) (3)而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温故而.知新(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博学而.笃志(连词,表并列,相当于“和”)(4)其人不堪其.忧(代词,这种)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可译为“他们的”)3.古今异义自非亭.午夜分(古义:正,正值。

今义:亭子)至于..夏水襄陵(古义:到了。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学习目标】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二、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重点难点】重点:目标二难点:目标三、目标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二、文本探究(一)请概括各章所蕴涵的道理。

1.小组探究,理解各章的主旨。

2.合作交流,概括各章蕴涵的道理。

【明确】1.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要善于抵制物欲,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做事要勤勉,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

本章议论“什么是好学”,四句话,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

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2.孔子讲了仁与礼、乐的关系,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3.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4.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

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道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5.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

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6.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

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

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7.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愿望。

关于孔子的教案初中

关于孔子的教案初中

关于孔子的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言文中的一些常用实词,如“息、斥、益、固、绳、赞、服”等,并能够识别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掌握词类活用现象和文言句式特点。

2. 学生能够了解孔子的伟大人格和他对教育的贡献,理解他的人格魅力和教育理念。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1. 介绍孔子: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人。

2. 回顾孔子生平:孔子三岁时父亲离世,十七岁时母亲也离开人间。

但他没有失去信心,而是努力造就自己,开办私塾,把自己学到的和积累的知识教给他的学生。

二、预习指导1. 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读音问题,能够顺利朗读全文。

2. 学生整理文中通假字,如“匪、知、盖、监”,指出古今异义词,掌握文言句式。

三、预习检查1. 学生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2. 学生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四、深入学习1.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课文内容,理解孔子的言行和他的教育理念。

2. 学生通过课文学习,理解孔子把“仁”和“义”视为道德的最高原则,理解他对教育的贡献。

五、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孔子的教育方法和他的人格魅力。

2. 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评价。

六、总结与拓展1. 学生总结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

2. 学生思考孔子的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讨论和学生的学习总结,评价学生对孔子及其教育理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

教学资源:1. 课文《孔子世家赞》。

2. 相关孔子的资料和图片。

教学建议:1. 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3.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2《论语》十二章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2《论语》十二章

12、《论语》十二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及成语,翻译课文并背诵。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

二、文学常识1.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他被尊为圣人。

孔子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写的《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2.《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叫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和对象。

清朝时有一个故事,文学家毕沅在陕西当巡抚,有一天到庙里住宿,听见一位和尚在念经,就问他:“一部《法华经》共有多少个‘阿弥陀佛’?”和尚说:“我是一个蠢人,大人是天上文曲星,聪明的很,一定知道一部《论语》有多少个‘子曰’。

”毕沅也答不出,因为‘子曰’太多了,谁也没有统计过。

课文第一至第九则属于这种体式;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课文第十则属于这种体式;叙事体,其中多少有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三、重点字词及文章翻译子曰:“学而时.(按时)习.(复习)之,不亦.(也)说.(通“悦”,高兴)乎?有朋.(志同道合的人)自.(从)远方来,不亦乐.(快乐)乎?人不知.(了解)而不愠.(生气),不亦君子..(具有高尚人格的人)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曰:“吾.(我)日.(每天)三.(多次)省.(反省)吾身:为.(替)人谋.(出主意)而不忠.(对人应当尽心竭力)乎?与朋友交而不信.(真诚)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习.(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子曰:“吾十有.(通“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独立),四十而不惑.(迷惑),五十而知天命..(对于自己..(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而耳顺不利的意见能正确对待),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超过)矩.(规矩、规范)。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导学案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导学案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导学案【导学案】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一、导入提问:你知道儒家文化吗?你了解儒家文化的创始人是谁吗?解答: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重要文化流派,其创始人是孔子。

二、学习1.孔子的生平与背景孔子,名丘,字仲尼,陈国乌韦人,公元前551年出生于春秋时期。

孔子出身于小地主阶级,是一位尊贵的贵族后裔。

他小时候失去了父亲,但通过勤奋的学习和不断进取,最终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2.孔子的思想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最显著的是他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关注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人们应该通过礼、乐、仁、义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以下是儒家思想的几个核心概念:(1)仁:孔子认为“仁”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品质,是人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他主张人们应该以仁心对待他人,并通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来指导行为。

(2)礼:孔子强调礼仪的重要性,认为通过遵循和实践传统的礼仪规范,人们可以建立起和谐的社会关系。

(3)德:孔子认为德性是人的最高境界,是维持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基础。

他主张通过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德行品质,并以身作则来影响他人。

3.孔子的贡献孔子不仅是一位思想家和哲学家,还是一位重要的教育家。

他言传身教,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

(1)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主张“教育从儿童做起”,重视人的个性培养和全面发展,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德、智、体、群四个方面的培养。

(2)孔子的教育方法:孔子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思考来掌握知识,并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4.孔子的影响与传承孔子的思想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儒家学者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中国古代的儒学体系。

儒家思想不仅在中国深入人心,也对东亚其他国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三、总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儒家文化的创始人是孔子,他的思想以及对教育的贡献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孔子世家》导学案(教师)第四课时

《孔子世家》导学案(教师)第四课时

(一)通假字1、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乡,同“向”。

)2、余祗回留之不能去。

(祗回,同“低回” )(二) 重点文言词语释义1、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以:在。

卒:死,去世。

)2、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

(服:服丧,守丧。

)3、相诀而去。

(诀:告别。

)4、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

(百有余室:一百多家。

室,家。

)5、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以时:按时。

)6、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谒:拜祭。

)(三)词类活用1、唯子贡庐于冢上。

(庐,名词用作动词,造庐。

)2、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

(家,名词用作动词,安家。

)3、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

(名词用作动词,祭祀。

)4、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

(祠:名词用作动词,祭祀。

)5、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宗,名词用作动词,尊奉。

)(四)古今异义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

(折中,古义:取正,作为准则。

今义:对几种不同的意见进行调和。

)(五)特殊句式1、孔子葬鲁城北泗上。

(省略句)2、唯子贡庐于冢上。

(介词结构后置句)(六)难句翻译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余读回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译文:太史公说:“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阔的大路让人行走。

”尽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代,然而内心非常向往。

我阅读孔氏的书籍,儒生们按时在孔子故居演习礼仪,我流连忘返以至留在那里无法离去。

天下从君王直至贤人,是很多很多了,生前都荣耀一时,死后也就完。

孔子是个平民,传世十几代,学者尊祟他。

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讲习六经的都要以孔夫子为标准来判断是非,孔子可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1、概括文章20——22节的内容。

明确: 20、21节:写孔子的去世和他死后的影响。

22节:是作者对孔子的赞词,表达了司马迁对孔子的极度仰慕、崇敬和赞美。

孔子导学案

孔子导学案

课题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型新授课编号时间2013-5--2主备人许灵利高二历史备课组第十周第 2 课时总第课时组长签字赵世红段长签字学生姓名:层次一、学习目标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学习重点、难点孔子的思想。

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上的地位和影响。

三.使用方法及说明自读教材P16-----P 19用红笔画出疑难点,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内容和合作探究。

通过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还不能解决的问题,课堂上小组讨论。

课堂练习必须独立完成。

四、学生自主学习内容A级①一、主要思想主张:⑴核心思想是"_____"和"___""_____"礼:①用"礼"来规范人际关系,把"礼"作为________的基础②主张"________",匡正社会秩序。

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①"仁者爱人",主张以____调节与和谐社会______,主张以_____和_____来治理社会,这种思想体现了_______和对百姓的关心与爱护。

②他还主张礼与仁结合。

中庸:①目的是为协调"____"和"____"的关系,恰到好处才是中庸②达到恰到好处的方法是"_______",即对立因素的统一与和谐才形成完美的事物。

⑵政治上主张________,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维护______的统治秩序⑶教育上创办私学,打破了____________的局面;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教育思想,采用_______式教学;⑷晚年整理和修订"六经",保存了古代典籍。

六经:《论语》:是弟子们记录孔子言论整理而成,是我们研究孔子的主要资料二、评价:1、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儒家思想的______2、孔子学说经过历代的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_____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______,他的一些思想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3、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私学的创办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论语》十二章 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论语》十二章    导学案

七 年 级 语 文 上 册 导 学 案课前预习案1、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其思想对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2、文体知识《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记载孔门弟子(譬如曾子、子夏、颜回等人)的言行。

《论语》就自身而言主要还是记事文。

但若从先秦诸子发展的整体背景上看,它无疑又是诸子论议文的第一个阶段。

《论语》的最大价值,在于真实地再现了孔子平凡、伟大的人格形象;它所记载的孔子的言论,意趣深远,有不少篇章形象而精警。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

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究篇章结构,不讲究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

检查预习3、订正字音 不亦说.乎( ) 不愠.( ) 三省.( ) 传.不习乎( ) 逾矩..( ) 罔.( ) 殆.( ) 箪.( ) 曲肱.( ) 笃.志( ) (2)通假字①不亦说(yu è)乎(说,同“悦”,愉快)②吾十有(y òu)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3)一词多义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温故而知.新知道,领悟从⎩⎨⎧七十而从.心所欲介词,随择其善者而从.之动词,采纳,学习(4)文言虚词其⎩⎨⎧人不堪其.忧这样的择其.善者而从之他的而⎩⎨⎧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温故而.知新表顺承博学而.笃志表并列(7)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贤哉,回也(“……也”表判断) ②省略句A .人不知而不愠(动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代自己)B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了动词“择”)课堂探究案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孔子和学生》导学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孔子和学生》导学案

孔子和学生导学案班级四()课题孔子和学生主备教师共 2课时上课教师备课时间预设上课时间月日(星期)本期总计第课时学习目标第一课时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层次,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文章思路图。

2、解决核心问题,了解孔子的思想及其影响。

第二课时3、搜集孔子的名言,进一步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

4、巩固词语、句子。

重点难点理解“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含义。

核心问题为什么说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从孔子和学生的谈话中你明白了什么?第一课时主要导学过程教学环节时间活动内容教学行为策略课件使用说明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导入新课。

1、有国学堂谈话导入。

2、板书课题,读课题。

3、介绍孔子,交流资料。

第一环节展示孔子像及简单的生平资料。

初读课文,概括大意10分钟1、读懂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两遍。

2、在活动单上简要写出大意。

3、小组交流。

4、两名学生班级交流。

5、用双色笔在活动单上补充。

不使用课件再读课文,理清思路10分钟2、理解课文思路。

1、默读课文,画出课文的思路图。

2、组内展示:讲解思路图。

3、两名代表在全班展示优秀思路图。

4、其余学生根据情况补充修改。

第三环节使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思路图。

第一课时主要导学过程教学环节时间活动内容教学行为策略课件使用说明品读课文,探究感悟15分钟3、探究核心问题:为什么说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从孔子和学生的谈话中你明白了什么?1、为什么人们称孔子为伟大的教育家?自己思考,小组交流。

2、朗读第一自然段,理解“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3、小组分解色朗读二、三自然段,理解“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4、将自己对核心问题的体会写在活动单上。

5、班级展示(2名)。

其余学生用双色笔补充。

课件出示部分课文以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板书设计孔子和学生有教无类大教育家受敬重因材施教第二课时主要导学过程教学环节时间活动内容教学行为策略课件使用说明课内创作,综合提高20分钟4、小练笔:我心目中的孔子1、结合自己的体会完成练笔。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4导学案设计:第二单元 第1课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无答案)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4导学案设计:第二单元 第1课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无答案)

第一课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导入:每个时代,每个人的“孔子”是不同的优秀教师王爵公侯谎言家改革家“毒品”贩子人际关系大师招商财神爷网络名人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的生平:在鲁从政、周游列国、晚年从事文化教育事业。

2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3.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自主学习:阅读单一、追求礼乐的一生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请结合上述材料及课本内容P20,简要概括孔子的人生轨迹。

(一)、自学礼乐(15岁)原因:(1)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礼崩乐坏”;(2)“周礼尽在鲁”。

(二)、讲学收徒(30岁)——创办私学,广收学生,传承仁和礼。

目的是什么?目的: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他所教授的内容来自于哪些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

(三)、从政生涯(51岁)——①官:被鲁国国君任命为_____________,后官至______________②政治主张:加强____________,削弱抑制③结果:从政失败(四)、周游列国(54岁)——政治主张未被采纳,原因?诸侯争霸,崇尚武力,轻视礼仪。

(五)、献身文教(68岁)——孔子曾整理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典籍。

二、开创儒家思想(一)背景(1)春秋时期是奴隶制社会向------------社会转变的时期,充满新与旧的矛盾。

(2)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

(3)孔子决心通过恢复-----------,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二)内容1、礼(孔子思想的目标、基础)——概念..①礼的含义:西周实行对君臣父子上下尊卑作出严格规定的一套制度。

(“有别,有序”)②关于礼的做法:遵守“”的社会规范,“非礼勿……”,从而形成西周时天下安定局面,避免春秋时天下动乱局面。

论语十二章 教师版(1)(3)

论语十二章 教师版(1)(3)

班级:姓名:学号:小组:使用日期:《〈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化常识。

2、理解把握各则语录的内涵。

3、熟练背诵、准确默写各则语录。

【学习重难点】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2、熟练背诵、准确默写各则语录一、导(5分钟)(一)孔子介绍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

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二)《论语》介绍《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

全书20篇,共492章。

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

本书首创语录之体,比较忠实地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二、思(13分钟)(一)完成下列情景式名句,理解各则语录1、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的句子是: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仁就是要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的句子是:克己复礼为仁。

3、《<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的句子是: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孔子(第一课时)
五年级语文备课组:五年级备课时间:2012.13.2
班级姓名上课时间:
导学目标:
1.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层次。

导学准备:
1.读课文,给生字注音组词。

仲()儒()祭()祀()
核()厉()粮()怨()
覆()晦()涩()育()
2.多音字。

论处埋卷
3.根据意思写词语。

用自己的心思来推想别人的心思,即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
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
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任意行事。

()
古代儒家的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

()
意思不明显。

()
去了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
把编连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多次。

()
导学过程
1、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按照的思路行文,介绍了的生平简历和他
的几个故事,是我们了解了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

2、理清文章层次。

课文按的顺序,分大部分来写的。

第一部分()介绍孔子的生平概括。

第二部分()谢了孔子的几个故事。

达标测评:
一.看拼音写词语。

jiào yùrújiāhãxīn lìhài bào yuàn ( ) ( ) ()()( ) jìsìfān lái fùqùliáng shìjiān sâ
()()( )( ) 二.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入括号里。

欲:1想要、希望2需要3将要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2.胆欲大而心欲细。

()
3.含苞欲放的花蕾挂满了枝头。

()
三.句子大变身。

1.难道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改写为陈述句)
2.我能多活几年。

我可以多理解些《周易》的文字和内容了。

(用关联词语合并成一句话)
3.月亮升起来了。

(改为拟人句)
4.没有一个人不认识音乐家爱德华.格里格。

(换个说法是句意不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