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金黄的稻束 地之子 半棵树 边界望乡(共26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家的大门口平放着一块废弃的石磨,夏日的黄昏,曾祖母常常 坐在上面。我从远远的街角一露面,她就可着嗓门喊我:“汉子,汉子, 快过来!”我们家乡的女人把丈夫才叫“汉子”,曾祖母“汉子,汉子”地 叫我,引得过路的人狂笑不止。这个细节我一直没有忘记。我跑到 她身边,她牵着我的手走进大门。一进大门,有一间堆放麦秸的没 门没窗的房子。当年的麦秸都有股浓馥的太阳味儿,我自小觉得凡 太阳晒过的东西都有一股暖暖的甜味儿,在收割季节的庄稼叶子上 能闻到,熟透的“灯笼红”香瓜散发出的太阳味儿最浓。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地之子》 《地之子》是李广田早期的代表作。在20世纪30年代,李广田是 与何其芳、卞之琳齐名的诗人。他在其散文集《画廊集》的题记 中说:“我是一个乡下人,我爱乡间,并爱住在乡间的人们。就是现在, 虽然在这座大城里住过几年了,我几乎还是像一个乡下人一样生活 着,思想着。”从这段话里我们也能看出他的诗《地之子》的风 格——乡土气息,反映了他初期形成的现实主义风格。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郑敏,1920年生,福建闽侯人,现代诗人、学者,“九叶诗派”中的一 位重要女诗人。她主张诗要含蓄、朦胧;主张诗要有丰富的意象和 多样、浓重的色彩;主张写诗不要平铺直叙,诗要有高潮。作品有 《寻觅集》《心象》等。
郑敏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李广田(1906—1968),字洗岑,曾用笔名黎地、曦晨等。山东邹平 人。现代诗人、学者,“汉园三诗人”之一。其诗歌大多抒写内心感 怀和乡土人生,追求恬淡静美的文风。一生著述大多收入《李广田 文集》中。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面向大地的沉思 ——《金黄的稻束》赏析
这里的“金黄的稻束”,不仅指自然意义上的稻束,而且是诗人的心 灵与田野里伫立的稻束神秘地交感后,超逾了物象的实体而产生的 一个象征。它属于一个带有玄想性质的“瞬间”,这种“瞬间”却构成 了诗的永恒。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 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这是收割过的田野的景象, 诗人看到的不是“丰收”,而是“疲倦”。稻束静默地伫立在田野上,不 再舞蹈,不再喧响,也没有人来;它们像一个个哺育了无数孩子的母 亲那样善良、疲惫、欣慰而无所表示。稻束的“疲倦”被升华了,它 的含义不再是体力不支,而是充分释放后的深沉和宁静。这种伟大 的“疲倦”作为一种人类精神,被寄寓在“金黄的稻束”里,使它成为坚 实浑重的“雕像”。这是永恒的奉献者、漫长的隐忍者、深重的忧 患者们的“雕像”。世界的苦难使他们难以承受重荷,但崇高的奉献 精神又一次次召唤着他们如期而至。在光秃秃的收过的原野上,在 无家可归的世界上,稻束和那些稻束般凝重疲倦的先觉者,是永远 醒着的孤单的灵魂!
金黄的稻束 地之子 半棵树 边界 望乡
那肩负着伟大的疲倦和辛劳的母亲的形象,在一片收割后的田野的 映衬下,超越了历史的进程而具有永恒性。诗人触摸到了乡土那古 朴而悲凉、美丽又忧伤的内核,以一扇扇诗的窗口透析了现代乡土 以及“地之子”自身的精神脉动与生命情韵。半棵树是一个让人心 惊的残缺的形象,它被雷电劈掉了半边,长在荒凉的山丘上,但是依 然直直挺立,长满青青枝叶。耳畔响起的数十年未闻的鹧鸪的鸣叫, 唤醒了诗人心中蛰伏了几十年的故国之思,谱写出了这首情真意切 的乡愁变奏曲。朗读文本,感知作品蕴含的哲思,体会诗歌的意象 及诗人的沉思,体会诗人个性化的语言。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 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点评:这首诗一开始便用“金黄的稻束”这个意象来说明秋天丰收 的景况;继而用一“站”字将稻束立了起来;接下来用“疲倦的母亲”这 一意象来进行隐喻,秋天的稻束就像是历经沧桑的母亲,而此时沧 桑的见证就是皱纹,但这皱纹是美丽的,这就更增添了诗人对母亲 的赞扬,歌颂她们的伟大与无私。另外,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 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李广田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牛汉(1923—2013),原名史成汉,曾用笔名谷风,山西定襄人。诗 人,“七月派”诗群的一员,以其富于革命激情的反抗侵略、呼唤民主 的呐喊,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有诗集《海上的蝴蝶》《蚯蚓和羽 毛》《沉默的悬崖》《牛汉抒情诗选》等。
牛汉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洛夫,1928年生,原名莫洛夫,湖南衡阳人。洛夫的诗善于从现象 中发掘超现实的诗情,多探索生死之谜,意象奇特,表现手法繁复多 变,诗意晦涩朦胧,耐人回味。著有诗集《灵河》《因为风的缘故》 《漂木》等,诗论集《诗人之镜》等,另有散文、译著多种。
洛夫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金黄的稻束》 这首诗写于20世纪40年代,诗人在海德格尔的书里读到“诗歌是 哲学的近邻”时,心灵被深深地震撼,而使其心有所属,诗人自己 说:“一个昆明常有的金色黄昏,我从郊外往小西门里小街旁的女生 宿舍走去,在沿着一条流水和树丛走着时,忽然右边闪进我视野的 是一片开阔的稻田,一束束收割下的稻束,散开,站立在收割后的稻 田里,在夕阳中如同镀金似的金黄,但它们都微垂着稻穗,显得有些 儿疲倦,有些儿宁静,又有些儿寂寞,让我想起安于奉献的疲倦的母 亲们。”遂成此诗,抒发对收获与母亲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又表现了 对历史与生命的无尽深思。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人们说/雷电还要来劈它/因为它还是那么直那么高 点评:请注意“人们说”这三个字,“人们”相对于“半棵树”而言,是与 其共同存在的“他者”(可能这“他者”同样也遭受着侮辱与损害),“他 者”传布的信息、制造的舆论是另一种力量的威胁。它能够抵挡 得住如此强大的恶势力的威压与逼迫吗?“雷电还要来劈它/因为它 还是那么直那么高”,这就形象地展现了正与邪、善与恶、美与丑 的尖锐冲突,反衬出树钢铁般的不屈的精神。“还要”意味着战斗永 无穷尽。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 首沉思”,是在回忆往昔的风雨,还是在伫望未来的日子?诗人故意留 下了空白,让我们展开更广远的想象,你可以添进去一切思想,也可 以只欣赏这种抽象的神秘感。诗人唯一告诉我们的是,这绝不是一 种虚空,绝不是一种即兴式的感怀,它伟大、恒久、庄重,它超越时 空。
易错字 巅 颠 癫
词语 白 lù 孤 wù 驰 wù
3.解词义 凋残:①花、叶衰败脱落。②衰落;残败;减损。 贲张:扩张、膨胀。
易错字 鹭 鹜 骛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4.辨用法 整合 整治 ①中国装备制造业重组和整合的计划被迫再次修改。 ②民政部要求认真做好公祭烈士活动方案的制定及烈士纪念场 所环境整治、参观瞻仰纪念馆和烈士墓的讲解引导等工作。 提示两者都有“整理、组合”的意思。“整合”,侧重于几种关系的 调整、组合;“整治”,侧重于整理、修理。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金黄的稻束》这首诗有着意象的跳跃,意象的重叠,但不给人 凌乱、费解的感觉。试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提示:诗的前两行写大自然的“稻束”,一个跳跃,却又写有着“皱了 的美丽的脸”的“疲倦的母亲”。从稻束到母亲,是两个意象的重叠, 但其中用“我想起……我看见”做了暗过渡,所以虽然跳跃,却不感突 兀。在省略中我们能感到诗人在这里做了一个重要的暗示:全诗把 “稻束”与“疲倦的母亲”联系了起来。线索就是由诗人对那个一切 都被颠倒了的社会中的一个社会问题的认识所引起的,即为什么劳 动者是贫穷者,对社会贡献得越多,自己却丧失得越多。诗人把这 些对社会的认识,通过“稻束——母亲——思想”这样一根艺术线索 的贯串表现了出来。
此诗在平凡的景物中凝铸了神圣的感情,这是伟大思想者的颂歌, 这是无私奉献者的颂歌,这是历尽沧桑的人类始终不渝的那颗大 心……
灯笼红 牛汉 我们家乡有一种香瓜叫作“灯笼红”。这瓜熟透了以后,瓤儿红得 像点亮的灯笼。我的曾祖母就像熟透了的灯笼红。她面孔焦黑,布 满老树皮般的皱纹,可是心灵却如瓜瓤那样又红又甜。我在童年时 期见过不少这样的老人,他们经历了艰难的一生,最后在生命的内 部酿出并积聚起隽永而仁慈的美好性灵。 曾祖母至少活到八十岁,我四岁那年,她无疾而终。我跟她在一 盘大炕上挨着睡,她去世的那天晚上,把我的被褥铺好,像往常那样, 如打坐的僧人,久久不动地盘腿坐在上面,为的是把被窝焐得暖暖 和和的。我光身子一出溜钻进被窝,曾祖母隔着被子抚拍我好半天, 直到入睡为止。那时正是严寒的冬天。当我在温暖的被窝里做着 梦的时候,曾祖母在我身边平静地向人世告别了。
曾祖母叮咛我:“你看着,不要让人来。”我心里全明白,假装着懵 懵懂懂,隔着麦秸,我早闻到了诱人的“灯笼红”的香味。曾祖母跪在 麦秸上,双手往里掏,掏得很深,半个身子几乎埋进麦秸里,麦秸里沉 聚的芬芳的太阳味儿被扬了起来,刺得鼻孔直痒痒。她终于掏出三 五个“灯笼红”,逐个闻一闻,挑出其中最熟的一个递给我,把剩下那 几个又深深地寄在麦秸里面。家乡话中的“寄”是“藏匿”的意思。 甜瓜寄在麦秸里两三天,能把半熟的瓜酿得全熟,浓浓的香味溢出 了瓜皮。香味正如同灯放射出的光芒,只不过不像灯光能看得见。 其实跟看得见也差不多,一闻到香味就等于看见红烁烁的瓜瓤了。 我们回到大门口磨盘上坐着,曾祖母眼瞅着我一口口地把瓜吃完。
我睡得死,醒来时天已大亮。平时曾祖母早已起床下地,坐在圈 椅里跟祖母说话,今天为甚仍稳睡着?侧脸一瞧,一双绣花的新鞋露 在曾祖母的被头外面,不是过大年,为甚穿新鞋?还有,她怎么头朝里 睡?我愣怔地坐起来,看见姐姐立在门口嘤嘤地哭泣,屋里有几个大 人靠躺柜立着。我坐起来,刚喊了声“老娘娘”(家乡对曾祖母这么 叫,第一个“娘”读入声),就被一双有力的手臂连被窝一块抱走,送到 父母住的屋子里。我哭着,我并不晓得曾祖母已死,喊着“老娘 娘……”这时我才听见我的几个姐妹也都哭喊着“老娘娘”。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1.注字音
加点字
咯.血
襁.褓.
嗅.着
洗岑.
荷
肩荷. 荷.花
读音 kǎ qiǎng bǎo xiù cén hè hé
加点字
惊蛰.
鹧.鸪.
贲.张
氤.氲.
勒
勒.马 勒.掯
读音 zhé zhè gū bēn yīn yūn l汉字
词语 树 diān diān 倒 疯 diān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如何理解《地之子》一诗中的“大地”? 提示:这“大地”可以理解为诗人赖以成长、生活的故乡家园,广袤 富饶的土地;也可理解为养育诗人的祖国母亲,具有深厚的文明积 累的民族土壤;也可以理解为生生不息的饱含了全部意义的人间。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3.举例说明《边界望乡》这首诗主要的语言特点。 提示:(1)语言的陌生化。诗人特意用一些语言的超常搭配,造成 一种新奇而强烈的刺激,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如“望远镜中扩大 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无形的“乡愁”以有形的望远镜来 “扩大”,写出了乡愁之广之深,而“乱如风中的散发”则写出了乡愁纷 乱,丝丝缕缕,极大地冲击了人的视觉。结尾“当雨水把莽莽大地/译 成青色的语言”以通感的手法,造成了清新脱俗的效果。这些语言 的处理,既增加了诗味,又很好地反映了诗人深重悲苦的感情。 (2)语言的对比。本诗有多处对比。如在“三月的春寒”天气,“我” 却“双目尽赤,血脉贲张”,反衬出游子思乡情感之强烈;“我”热血沸 腾情绪激昂,“你”却问“我”“冷,还是/不冷”,一热一冷,突显了诗人个 人独特的感受。通过对比与转换,把一个离别家乡多年的游子的心 绪、感触,表达得淋漓尽致。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半棵树》 据诗人牛汉讲,《半棵树》是他1972年在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 干校看到同样被“下放”的冯雪峰瘦削的形象受触发而写的。 《边界望乡》 此诗为诗人1979年到香港访问时所作,当时诗人赴台已整整30年。 作为一名生于大陆、生活于台湾的诗人,当他应邀访港,参观落马 洲时,诗人的心情异常激动,他心中蛰伏了30年的故乡之思被唤醒 了。洛夫这首诗的感情是个人的,又是时代的,它的深层情结则是 超越时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