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理论的哲学内涵
以人为本的哲学解读
以人为本的哲学解读作者:王慧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06期【摘要】以人为本是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始终贯彻的一项基本原则,正确把握和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及其哲学意义有助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对以人为本的内涵与意义进行了哲学角度的分析与概括,从而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以人为本;哲学一、“以人为本”的哲学内涵关于“人”,黑格尔在对人的问题上给出了十分重要的概括:“人乃能思维的动物,天生的形而上学家”。
与动物从自然本性上区别开来,认为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因而逐步走上了精神上的专制主义。
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实际上是经过形而上学改装的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不过这个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是头脚倒立的。
那么,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其内涵究竟是什么呢?在马克思看来,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不断发展以及进化的产物。
人要生存下去,就必须依靠自然界的物质能量,从自然力与生命力中获取生存物质以满足肉体需要。
同时,人还要用自然给予其的天赋能力去认识并改造自然,并能动性地创造出自然界本没有的事物。
“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那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
其次,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存在物。
人都是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
人除了把自然界当成是认识改造的对象外,还把他人及自身当作对象。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再次,人是社会实践的存在物,其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就在于他的自由与自觉的实践上。
虽然动物有时也能表现出来某种活动的计划能力,但这属于生存的本能。
而人却是有目的地去改造自然,突破各种自然的限制,从而使其劳动成为超越生命的活动形式。
再次,人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存在物。
马克思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其活动是有意识的。
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的所有活动都是在人的意识下能动地展开和完成的。
在人们的实践过程中,产生出了一个既物质与精神文明为一体的人类世界。
关于“以人为本”的哲学意蕴的思考
2006年 第2期(总第122期)世纪桥Shi Ji Qiao N o.2,2006(G eneral N o.122)关于“以人为本”的哲学意蕴的思考季海菊(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以人为本是个科学的哲学命题,这一命题的理论基础是科学的实践观;本文主要分析了“以人为本”除了具有本体论意义之外,还有价值论上的意义。
在本体论方面,主要是强调世界的属人本质,关注人出现之后被人化了的世界的本质问题。
在价值论方面即所谓人本身的尊贵和重要,它要求本着人的价值和需求来考虑各种决策。
也就是说人是价值论意义上的“本”。
并且提出了“以人为本”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情结之关系,以更加客观的来探讨“以人为本”的内涵。
关键词:以人为本;本体论;价值论收稿日期6作者简介季海菊,女,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职研究生;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法政系讲师。
作为科学发展观和社会经济管理领域内的一种基本理念,“以人为本”的思想正日益获得广泛的认同。
然而无论是在西方学界还是在国内学者们之间,关于“以人为本”的概念至今还尚未有统一的认识,多数学者倾向于把“以人为本”视为一个人本主义的命题,其中有赞同的也有持批判态度的:批评者不赞成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认为这样会使发展导向一种人类自我中心主义,进而成为盲目张扬人的各种力量、满足人类不断获取资源的一种合理借口;赞同者却不怎么想,他们不仅把“以人为本”作为价值取向上的治国方略,同时也把它视为一种哲学,一种在本体论意义上的哲学,而科学发展观就是这种哲学的贯彻。
在这里,问题的关键是对“本”和“人”的理解与定位,即对“本”和“人”的哲学释义常常构成理解“以人为本”的重要前提。
一、“以人为本”在“本体论”上的意义哲学上的“本”首先是围绕“本体论”来谈的,它是指世界(哲学研究对象)的基础和本原,通常用以表示对事物理解上的最高意义的抽象。
在哲学史上,物(物本)、心(观念、理念、思想、抽象的意识形态等)、神(神氏、宗教等)都曾被当作本原,并由此演化为唯物、唯心、神学等流派。
以人为本的定义
以人为本的定义所谓以人为本,其基本含义简要说就是: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我们需要围绕这种基本含义,进一步从哲学上深入挖掘以人为本的具体内涵。
以人为本是一个关系概念。
人主要处在四层基本关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
我们可以从这四个层面的关系中具体解读以人为本的完整内涵。
第一,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即保持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具有良性的循环能力。
对同时代的人来讲,当代中国发展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使人在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虽然由于客观条件及文化的差异,各地区的人在发展目标的追求上不尽相同,但一些基本要求还是共同的,如优美的生态环境、心情舒畅的工作、健康的身心、享有有效的人权民主平等、具有受教育的机会等。
只有在上述要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们才算达到了较高的生活质量。
对代际之间来讲,应保持生态环境具有良性的循环能力,主要包括:(1)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这要求我们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能力与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2)建立以人为本的可持续生活方式。
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的,要建立有效的能源和资源消费模式,要认识到我们观念上的误区及其根源,改进旧的传统观念和消费模式,特别是要创造一种将人类与自然界融合在一起的视野,确立一种新的生态环境观念,落实到行动上,就要通过绿色消费行动,使消费者有意识地选择对环境保护有益的商品,来引导企业提供这样的商品。
第二,在人和社会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既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积极为劳动者提供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浅析“以人为本”
浅析“以人为本”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既强调了人的最高价值,即人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最值得关注的,也彰显了人的本体地位。
即人在创造历史时也将自己创设为历史之“本”。
“以人为本”思想作为与我国现实发展紧密相关的科学理念,渗透于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目的与手段、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标签:以人为本;民本思想;发展观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次年,胡锦涛在一次讲话中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同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一步做出了阐述。
在当下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形势下,很有必要对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思想进行再学习。
一、“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解读(一)“以人为本”之“人”的定位“人”在哲学上,尤其是价值取向上,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因此,提出“以人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神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物为本。
它的提出,突出强调了与神、与物相比,人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值得关注的。
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强调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物质实践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他始终重视社会发展与现实中个人发展的密切关系,并把社会的发展最终归结为人的发展。
通过批判地继承空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人本思想,并结合当时西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马克思和恩格斯形成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即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依据。
在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不只具有个体的意义,而且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具体到中国,我们所讲的“以人为本”的“人”,不是抽象的一般的人,而是正在从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所有劳动者、建设者和参与者。
什么是以人为本 毛概
什么是以人为本:毛概引言以人为本是一个深入人心的概念,它旨在突出人的价值和尊严,并将人的利益置于最高位置。
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来看,以人为本是指在各个方面的决策中,将人的需求和福祉放在首位,并通过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来实现整体社会的进步。
在毛概(毛泽东思想概论)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成为其政治哲学中的核心原则之一。
1. 以人为本的内涵和基本原则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是关注人的需求和利益,将人的全面发展置于首要位置。
这一概念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意味着将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和最终目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保障人的自由权利和尊严。
这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和公正、经济上的充分就业和公平分配、社会上的平等和公正等方面。
1.2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知识水平的提升、身心健康的保障和社会关系的和谐等方面。
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最终目标,也是社会进步的基础。
1.3 体现人的利益和需求以人为本要求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决策中充分体现人的利益和需求。
这意味着要在政策和制度设计中考虑人的实际需要,为人们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改善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推动人的福祉和幸福感的提升。
2. 以人为本与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而其中的以人为本思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毛泽东时代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以人为本,追求人民的福祉和幸福。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以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1 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毛泽东非常注重人民群众的作用和主动性,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的动力源泉。
他提倡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自我教育,鼓励人民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2.2 彻底反对剥削制度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实现人的彻底解放。
他坚决反对压迫和剥削,并希望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现人人平等、人人自由、人人幸福的社会。
论教育的以人为本
论教育的以人为本内容摘要:以人为本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时,它的号召也进入了教育的领域,为真正了解教育“以人为本”的内涵,文章从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出发,从探讨“人”与“本”着手,落脚到教育的以人为本的探讨中,以达到明晰教育以人为本的内涵和意义。
教育;以人为本;内涵一、以人为本的哲学内涵(一)“人”的内涵1.“人”的本质属性。
“人”是什么回答的是人的本质属性的问题,人的本质属性的提出在中外不同学者的研究和从不同的视角对人的本质的阐析中有明显的不同。
中国古代的智者们对人的本质有着详尽的阐述,孟子提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1]在孟子看来,仁义礼智构成了人的固有属性,孟子则成为“性善论”的集大成者。
荀子认为人的本质是恶。
荀子从人性论的角度论述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他认为人性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后天环境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他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潞,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非其质不美也,其所渐者然也”。
孔子直接论人性的语言不多,他的人性论命题并没有提到人性的善恶,而是说人们在后天所表现出来的善恶差别是因所受的习染不同而形成的。
他所提出的“性相近,习相远也这一光辉命题含有深刻的人性与教育作用的思想。
西方世界的哲学家们对人的本质属性的探求始于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在古希腊、罗马,以德漠克利特和伊壁坞鲁为代表的快乐主义认为,去苦求乐是人的本性,目的就在发展人的天性,培养适应自然的人。
以柏拉图与斯多葛派为代表的至善主义则认为,追求享乐是恶,而不是善,人只有以上帝赋予的理智克服感性欲望才能至善,教育是发行人性,建立理想社会关系的重要工具。
2.“人”的存在形态。
“人”作为一个实物名词,可以指一个类的个体或分子,也可以指这个类的群体或整体。
以人为本 毛概
以人为本毛概引言“以人为本”是毛泽东同志在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强调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应该以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毛概是一个对毛泽东思想的概括和总结,其中“以人为本”这一理念被广泛地应用在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中,并且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人为本的内涵“以人为本”的核心内涵在于将人民群众的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并且将人民的需求作为决策和政策制定的中心。
这一理念倡导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的需求,旨在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的自由幸福。
在经济领域中以人为本在经济领域,以人为本强调人的权益和利益应该得到充分保障。
这意味着为人民创造更多的经济机会和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
此外,还需要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医疗服务,确保人民能够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提高人民的素质和健康水平。
在政治领域中以人为本在政治领域,以人为本强调人民的权益和利益应该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
这意味着人民有权通过选举和政治参与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利益,政府应该依法保障人民的参政权利和言论自由。
此外,以人为本还注重各级政府部门和官员的廉洁和公正,确保政府服务人民的初心不变。
在社会领域中以人为本在社会领域,以人为本强调社会的底层群众应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受益者。
这意味着要加大对弱势群体的保障力度,如无业、残疾和老年人等,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同时,以人为本还要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打击各种形式的不平等和不公正现象。
在文化领域中以人为本在文化领域,以人为本强调人民对于文化的享受和参与应该得到保障。
这意味着要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提供广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鼓励人民进行自主的文化创造。
以人为本还注重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加强文化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结论以人为本的毛概理念在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进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以人为本口号
以人为本口号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以人为本”这一理念。
以人为本,简单来说,就是把人的需求和利益放在首位,强调在一切事物中,人都应该是核心。
这一理念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将其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旨在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
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是尊重人、关爱人和培养人。
在各个领域,以人为本都有显著的体现。
例如,在教育领域,学校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医疗领域,医院要以患者为中心,提供个性化、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在企业管理中,以人为本意味着关注员工的成长和发展,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以人为本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能够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其次,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后,以人为本的企业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赢得市场份额,实现盈利目标。
在现代社会,以人为本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政府部门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
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以人为本,将人的需求和福祉放在首位。
此外,社会各界也在广泛关注以人为本,推动社会公平、公正、和谐发展。
总之,以人为本是一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以人为本都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我们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构建美好和谐的社会。
“以人为本”的哲学内涵及其实践意义
“ ” 人 是研 究 “ 以人 为 本 ” 的逻 辑 起 点 . 人 的 问题 离 而 不开 人 的本 质 。 以往 的哲 学 家们 指 出 人是 感 性 的 自然存
在物 或 是理 性 的存 在 物 ,往往 把 人 理解 为 一 种抽 象 的存 在。 只有 马克 思 主 义哲学 从 实践 的角度 去 理解 人 , 使 人 才
重 的实践 意义 。
[ 关键 词 ] 以人 为本 ” 哲学 内涵 ; ‘ ‘ ; 实践 意义
【 中图分 类号 ]0 3 B 1
[ 献标 识码 ] 文 A
[ 文章编 号 ]0 5 3 1 (0 2 0 — 12 0 10 — 15 2 1 )2 0 2 — 2
一
、
“ 人为本” 以 的哲 学 内涵
第 二 , 本 ” 有价 值 观 的意 义 , 的是 目的 和 归 宿 。 “ 具 指
人是 目的 ,就是 说 人是 人 的活 动和 社 会发 展 的根 本 目的 和归 宿 , 是相 对 于人是 手 段而 言 的。人 的活 动与 动物 的 这 本 能活 动 的根本 区别 , 就在 于 人 的活 动具 有 自觉 的 目的 。
本 质不 是上 , 一 切 在 是
社 会关 系 的总 和 。” ②
“ 以人 为本 ” 中的 “ ” 人 是一 个按 一 定结 构 、 式集 合 而 方 成 的复杂 的 、 系统 的概 念 , 是个 人 、 体 和类 的统 一 。从 马 群 克 思 主 义 理论 层 面 来 理解 , 不仅 是 指 自然 人 、 会 人 , 人 社
为本” 的“ ” 中 人 的含 义包 括 : 一是 全 体 社 会 成 员 , 是 指 二
以人为本是什么意思
以人为本是什么意思以人为本的意思是指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注重人的生命与价值。
以人为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自古而今源远流长、含弘光大。
哲学家张岱年认为,中国文化有两个基本精神,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一是“以人为本”,一是“以和为贵”。
中华文明最早实现了从“以神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向,奠定以人为中心的人文立场。
早在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在向齐桓公陈述成就霸业之道时就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意为霸王之业的开始,是以人为根本的;这个本理顺了国家才能巩固,这个本搞乱了国家势必危亡。
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凝固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党更是坚定地站在人民一边,在不同历史时期,演绎着不尽相同的感人故事,彰显着各自精彩的时代精神。
在长征途中,红军经过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3位红军女战士把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下半条送给乡亲。
“半条被子”的故事虽小,折射的却是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
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百年辉煌的成功密码就是坚持人民至上。
这和传统民本思想不同的是,立场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立场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立场,党始终代表着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传统文化民本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内涵相近相通,我们党创造性地将传统民本思想精髓与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相结合,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
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
以人为本主义
以人为本主义什么是以人为本主义?以人为本主义是一种价值观和哲学理念,强调将人的需求和福祉置于最高位置。
这个理念认为,人们的幸福和满足感是社会、经济和政治系统的核心,应该是所有决策的基础。
以人为本主义追求的是一个关注人类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人的需求与福祉以人为本主义重视人的各种需求和福祉。
这不仅包括基本的物质需求,如食物、水和住所,还包括更高级的需求,如教育、健康、自由、平等和尊严。
以人为本主义将人的全面发展视为一个整体,强调实现人的潜力和个人成长。
影响社会制度和政策以人为本主义对社会制度和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要求社会和经济系统以人的需求为中心,而不是以利润或其他非人类目标为优先。
这意味着政府在制定政策和规划社会发展时应该优先考虑人的需求和福祉。
例如,在教育领域,以人为本主义倡导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以确保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接受教育。
企业和组织角度以人为本主义也适用于企业和组织。
企业可以采用以人为本的方法来管理和激励员工,以促进员工的个人成长和满意度。
这可以包括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培训和发展机会、充分的参与和沟通机制等。
以人为本主义的企业通常更关注员工的幸福感和工作满意度,相信这将促进员工的绩效和组织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主义也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密切相关。
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满足当前需求而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需求的能力。
以人为本主义认为,以人的福祉为中心的发展不仅能满足当前人类的需求,也必须考虑未来世代的需求。
这意味着需要在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以确保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公民参与和平等以人为本主义强调公民参与和平等。
它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参与决策过程,影响他们生活的事物。
以人为本的社会应该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消除不平等和歧视,确保每个人都能发展他们的潜力。
结论以人为本主义是一个强调人的需求和福祉的价值观和哲学理念。
它要求将人的幸福和满足感置于社会、经济和政治系统的核心。
以人为本主义需要在各个领域实施,包括社会制度、政策、企业和组织管理等。
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主要有哪些
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主要有哪些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民主体思想则是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和精神实质。
以人为本中的“人”,不是抽象的、无差别的“类”概念,而主要是指人民群众。
以人为本中的“本”,不是世界本原意义上的“本体”,而是指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人们的认识和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关注人的价值、权利和发展,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力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对人民主体思想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主要有哪些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从理论上准确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对于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以人为本,是指以全部社会成员组成的集合体中的“每一个”个人为本。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其核心,正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幸福生活的高关注,是以所有人的自由发展为最终目标的。
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个普通公民,无论性别、年龄和民族有何不同,都应该拥有平等的作为人的“尊严” 和“价值”,政府、社会和他人均不得歧视。
也就是说,他们都是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所关注的对象。
因此,可以说,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这一命题,蕴涵了党在各个不同阶段的最低纲领与党的最高纲领的内在有机的统一。
其次,以人为本是指以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人为本。
既包括以现实存在的人为本,同时也包括以历史上的人和未来的人为本。
一方面,当代人不能仅把自己当作具体、现实的人,而把“老祖宗”当作抽象、虚幻的人,否则就会陷入历史虚无主义。
另一方面,当代人也决不能把子孙后代当作抽象、虚幻的人,否则就会淡化可持续发展理念,断子孙生路。
关于“以人为本”基本问题的几点思考——探索以人为本的哲学内涵及其实现路径
2 1 0 1年 8月
沈 阳 大 学 学 报
J OURNAL HE OF S NYANG UNI VERS TY I
Vo . 3, . 12 No 4
Au g. 2 0 1 1
文章 编号 :10 —2 52 1 )40 3 —3 0 89 2 (0 10 —0 80
关 于 “ 人 为 本 ’ 本 问题 的 几 点 思 考 以 ’ 基
— —
探索 以人 为本 的哲学 内涵及其实现路径
刘 占 军
( 西北大学 哲 学与社会 学学院,陕西 西安 70 在哲学视域 内解读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 的党 中央提 出的“ 以人为本 ” 的执政 和发展理 念。认 为
宙观现象 的总和。恩格斯讲 : 我们连 同我们 的 “ 肉、 血和头脑都是属于 自然界和存在 于 自然之 中 的”1 _ 。人本 身就是物质 的, 的生命 存在就是 j 人
收 稿 日期 :2 1 —1 3 0 0 2— 1 作者简 介 :刘 占军( 90一)男 , 18 , 河北魏 县人 , 西北大学硕 士研究生 。
第 4期 刘 占军 :关 于 “ 以人 为本 ”基 本 问题 的 几 点思考——探索以人为本的哲学内涵及其实现 路径 3 9
传 统 民本 思想 中的“ , 统治 者 的子 民 , 被统 民”是 是
价值 是最 高 最 大 的价 值 。生 命 是 公 民的最 根本 、
治 阶级 奴役 和管理 的对象 ; 统 民本 思想 中的 传
“ 以人为本 ” 体现了“ 人与物 ” 辩证统一的哲学品质 , 本质就是 为了实现人 的又好又快地发展 。“ 以人为本 ” 不仅
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更是 马克思 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具体运用 。搞清 以人为本 的哲
以人为本个人思想汇报
以人为本个人思想汇报一、引言在当今社会,以人为本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理念。
它强调了人类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和价值,要求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始终把人的需求和发展放在首位。
作为一名普通人,我深感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因此特此提交这份以人为本个人思想汇报。
二、以人为本的含义与意义含义: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根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和尊严,满足人的合理需求,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意义:首先,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其次,以人为本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最后,以人为本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
三、我在践行以人为本过程中的思考与实践关注个体需求:在日常工作中,我始终关注同事们的个体需求,如工作安排、生活困难等。
通过及时沟通、协调资源等方式,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同时,我也积极参与团队活动,增强团队合作意识,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倡导民主管理:在团队管理中,我积极倡导民主管理方式,鼓励成员参与决策制定和执行过程。
通过定期组织团队会议、分享会等形式,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这种民主管理方式不仅提高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团队成员的需求和期望。
推进创新发展: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我鼓励员工提出新的想法和建议。
通过培训和支持,帮助大家掌握新技能和方法论,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我也积极引入新技术和新方法,推动工作的创新发展。
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也让整个团队充满了活力和创造力。
四、总结与展望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渗透到了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通过关注个体需求、倡导民主管理和推进创新发展等实践行动,我深刻认识到以人为本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未来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和践行这一理念,为构建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人为本的解释和意思
以人为本的解释和意思
2. 关注人的需求: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关注人的需求和利益。这包括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 求,如食物、水、住所、医疗和教育,以及满足人的精神和情感需求,如社交关系、尊重和 认可。
3. 人的发展和成长: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人的发展和成长。它认为每个人都有潜力和能力 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应该提供适当的环境和资源来支持个人的发展和成长。
4. 参与和合作:以人为本的理念鼓励人们参与决策和合作。它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参与影 响自己生活的决策,并且通过合作和协作可以实现更大的利益和共同的目标。
以人为本的解释和意思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包括教育、医疗、社会福利和组织管理等。它强调 关注人的需求和福祉,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并努力创造一个更加人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 社会。
以人为本的解释和意思
以人为本是一种理念或原则,强调人类的价值和需求应该处于最优先的位置。它是一种关 注人的福祉、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的观念。
以人为本的理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价值观:以人为本的理念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无论其种族、性别、年龄 、社会地位或能力如何。每个人都应该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等对待,享有基本的权利和尊重。
以人为本思想汇报
以人为本思想汇报一、问题背景人的发展始终是各个领域的关注焦点。
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指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注重尊重和保障个体的权利、尊严和价值。
它源自人本主义哲学,是一种重视人的主体性和尊严的思想,贯穿于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中。
在当今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医疗、管理、社会服务等领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人类福祉的重要力量。
二、以人为本的实践1.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明的重要途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注重个体差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
在教育实践中,学校和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每个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2. 以人为本的医疗服务医疗是关乎人生健康的重要领域,以人为本的医疗服务理念强调患者的尊严和权利,倡导医患沟通、共同决策,关注患者的心理和社会需求。
在医疗实践中,医护人员应该全面评估患者的身心健康,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关注患者的感受和需求,帮助他们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3.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是组织和协调人力和资源的过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管理者与员工的互动和合作,重视员工的个人发展和工作满意度,营造积极、和谐的工作氛围。
在管理实践中,领导者应该激励员工的创新能力和积极性,关注员工的成长和发展,构建有利于员工个人价值实现的组织文化和制度。
三、基于以人为本的思想的启示以人为本的思想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指南,促使人们关注他人的需求、尊重他人的个性、倾听他人的声音。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我们应该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关心弱势群体,帮助他们获得公平的机会和权利,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四、结语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价值观,是实现社会进步和个体幸福的重要保障。
我们应该不断深化对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解和实践,将其贯彻于各个领域,推动人类社会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深刻领会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深刻领会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深刻领会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大家知道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深刻领会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至关很重要。
如何领会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我讲三点。
一、理论界对以人为本的认识1、“人”认识。
目前,我国理论界有一些不同的认识。
一种观点认为,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人民,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社会全体人员或所有个人,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人”为本。
第三种观点认为人就是个体的人,即个人,或现实的个人,否则以人为本就会落空。
还有的观点认为以人为本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从横向分析,这里的人不应指某一部分人,甚至也不应指多数人,而应指全体人民。
第二层含义,从纵向分析,这里的人不应仅指当代人,而应包括后代人,是“多代人”的概念。
第三层含义,从内核分析,这里的人不应是“单需”之人,而应是“多需”之人。
所谓“多需”,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需求。
2、“本”认识。
目前,我国理论界目前也存在一些不同的理解。
一种观点认为,这里所说的“本”,只是一种价值观,主要涉及人的利益和价值标准;另一种观点认为,它不只是一种价值观,还具有世界观、社会历史观的意义。
3、对于以人为本的认识。
目前几种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一种认为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一种认为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的利益总量作为评价和衡量我们一切制度,一切规范,以及政策措施的终极标准。
凡是符合这一终极标准的,我们就要坚持,就要继承和发扬;凡是违背终极标准的,我们就要坚决地进行改革。
以人为本意味着要尊重人,把人当成一切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等等规范价值得以产生的价值源泉。
以人为本的哲学内涵和意义
以人为本的哲学内涵和意义
姜保志
【期刊名称】《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4(016)001
【摘要】以人为本是个科学的哲学命题,这一命题的理论基础是科学的实践观;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蕴所在,它同精髓--实事求是、精华--社会发展规律学说一起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三个基本点;以人为本原则是共产党的根本指导原则.
【总页数】6页(P6-10,70)
【作者】姜保志
【作者单位】韶关学院,政治学系,广东,韶关,512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
【相关文献】
1.科学认识“以人为本”的内涵和要求——兼论“以人为本”对促进陕西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 [J], 张燕玲
2.“以人为本”的哲学内涵及其实践意义 [J], 张兴玲
3.关于“以人为本”基本问题的几点思考——探索以人为本的哲学内涵及其实现路径 [J], 刘占军
4.当代哲学与"存在的意义"--我们的"以人为本"的哲学观 [J], 丛大川;林琳
5.以人为本的哲学内涵与政治学内涵——兼论抗震救灾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执政理念 [J], 王岗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人为本”理论的哲学内涵
作者:杨丽丽
来源:《河南教育·中旬刊》2014年第04期
摘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中,“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以人为本”的提法由来已久,它具有深层次的哲学内涵。
关键词:以人为本;哲学基础;人本主义
从哲学上讲,“以人为本”是一个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与人道主义都能接受的概念。
仅凭这个概念,人们不能把它们区别开来,所以,打出“以人为本”旗号的并不都是唯物主义者。
“以人为本”原则的提出,既有其古典哲学的根基,又是时代特征的体现,更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根本点和归宿点。
一、“以人为本”提法的来源
欧洲新兴资产阶级为反对封建专制和神权统治,强调人的价值高于上帝的价值。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格言是:“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无所不有。
”他们主张以人代替神,重视人的世俗生活和世俗享受,提倡世俗教育和科学知识,反对作为封建制度精神支柱的中世纪神学。
在继承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和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的基础上,费尔巴哈第一次提出“人本主义”的哲学口号,并创立了自己的人本学。
其本质特征是把人作为哲学研究的最高对象。
根植于这一哲学思潮的“以人为本”的提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是对人本主义关于人和社会问题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简单概括。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以及后来的人本主义思潮在人论方面的共同特征主要是:在世界观上,坚持人是世界的尺度;在认识论上,强调人的非理性因素;在方法论上,主张从先验的人性出发考察社会和历史;在价值观上,强调个人本位。
历史地看,这种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实现了从“以皇权为本”“以神权为本”“以物为本” 到“以人为本”的转变,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但是,费尔巴哈的这个“人”具有抽象性和不确定性,由此一方面它可能导致唯心史观,另一方面它又不得不回答“以什么人为本”的问题,而后者不可避免地涉及“英雄人物和人民群众谁为主体”的问题。
因此,它最终无法区分是唯物史观还是唯心史观,所以说他的“以人为本”虽然具有进步意义,但是仍然有很大的缺陷。
二、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与以人为本的不同之处
人本主义发展到当代,已经转变为反思科学和技术的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认为,哲学研究应该突破传统模式,应由以往所强调的对外部世界的研究转向对人
本身内在的研究;由倡导感觉经验或理性思维的可靠性转向对人本身的内在结构的研究,由对普遍性即人类共同本性以及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的颂扬转为对个人的独特个性、生命、本能的强调。
既然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了让人们开始重新重视和研究人的时代,西方人本主义的发展又有很长的历史,那么为什么中国没有直接引用西方人本主义,而是在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以人为本,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道德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冲突。
西方著名的人本主义思潮代表人物詹姆士说:“善的本质就是真正满足要求。
”杜威认为:“善,离开经验的满足,只是一个空名词。
”而对中国来讲,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沉淀,则要求“内外兼修”达到无所欲求的圣人境界,认为“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坚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排斥功利主义,推崇道德至上。
第二,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冲突。
西方现代社会以高科技文明为特征的工业一体化与个人自由的生活相矛盾,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形成的重要根据,这是因为在西方社会一直都有着很深厚的自由的情感,个人自由对于他们来讲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只是为个人服务的机器。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对传统的中国社会来说,个人在社会面前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每个人都在为祖国的强大而奋斗,乃至献出自己的生命都毫不在意。
同时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在理论上不再持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就像叔本华所认为的:由于人的唯一的真实的存在即某种非理性的盲目的生存意志,它驱动着人们去满足自己永无止境的欲望,人生是悲惨的,因为即使欲望得到暂时的满足,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就会围拢过来,而同空虚和无聊作斗争并不减于同困乏作斗争,任何人生都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被抛来抛去。
基尔凯戈尔在《致死的疾病》中谈到,人的个体存在是一个精神个体,它只与它自身发生关系;它们与人的忧虑感相结合,表现为一种悲观主义。
这一切都使得中国不可能直接引入并采用现代西方的人本思潮,而是在中国本土文化的基础上,融贯古今,洋为中用,结合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人本主义。
三、“以人为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演变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是《共产党宣言》中最著名的一句话,是马克思毕生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全世界的无产阶级所希望达到的社会状态,激励着无数有无产阶级理想的人为此前赴后继。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一直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的提出与马克思主义有着很大的关系。
“人”一直都是马克思重视的对象,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和一个理想社会是他终其一生所要达到的目的。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唯物主义,同时又是把这两者结合的真理。
我们同时也看到,只有自然主义能够理解世界历史的行动”,“彻底的自然主义就等于彻底的人道主义”,“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一方面是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的身上”,“在社会主义的人看来,整个所谓的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
这些都是马克思在研究的初期对人的描述,虽然在很多
地方还不成熟,但是至少表明了马克思在一开始就懂得要把研究人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
之后,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都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着自己的关于人的学说。
最终,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无产阶级所追求的近期和远期的目标,提出了最终要实现共产主义,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把人的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目的,也提出了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理论。
必然王国是指人被物化的社会关系所支配即人受物支配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则是人支配自己的社会关系即人支配物的社会状态。
在必然王国里人得不到自由,被物所控制,而只有在自由王国里,人们才可以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人类能力的发展才能成为目的本身,人不再屈从于任何外在的目的,人成了人本身的主人;也只有在自由王国,人才能够自己给自己做主,这就是人的自由的最高体现。
这些内容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精华,因此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也就必然会更加重视人的发展,把人作为自己的目的,提出以人为本是同马克思主义相符合的,也是有其马克思主义根源的。
人的解放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根本点和归宿。
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精髓。
马克思的以人为本和资产阶级抽象的人道主义的本质界限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是建立在科学的唯物主义基础上的人的解放的科学理论;二是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是建立在革命实践基础上的人的解放的革命理论;三是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是建立在文明发展基础上的人的解放的文明理论。
目前,学术界对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和理论边界的讨论都要涉及马克思哲学中的人学理论。
从讨论的情况看,许多人仍然对马克思哲学的人本主义理念存有误解。
其实,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哲学的本质规定,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本质上就是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和发展观。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和科学性之所在,在马克思哲学视域中,以人为本具有自己的特殊意义和性质。
总之,“以人为本”理论融合了众多的因素,采纳了西方人本主义思潮正确的部分,吸取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在我国现实的土壤上把二者准确地结合到一起,根据我国的具体现状来诠释“人”,为更好地发展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魏金声.现代西方人学思潮的震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2]席忻.马克思主义人的哲学初探[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3]崔龙水,马振铎.马克思主义与儒学[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4]赵吉惠.中国儒学简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5]李瑜青.人本思潮与中国文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责编: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