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春季新版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学期4.1、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3

合集下载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4.1认识三角形4.1.4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4.1认识三角形4.1.4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4.1认识三角形4.1.4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新版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三角形,这是学生在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的学习内容。

通过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的学习,使学生能理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掌握三角形的性质,能正确识别各种类型的三角形。

为学生后续学习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部分学生对抽象几何图形的理解还有待提高,对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能正确识别各种类型的三角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2.教学难点:三角形的高的概念和性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三角形的基本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三角形的相关图片和实例,用于导入和讲解。

2.准备三角形的高的测量工具,如直尺、三角板等。

3.准备课堂练习题和作业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各种三角形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提出问题:“你能总结出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吗?”让学生回顾和复习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讲解三角形的高的概念和性质,通过几何画板或实物操作,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三角形的高。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利用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测量和计算三角形的高。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1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1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2.让学生动手操作,使用三角板、直尺等工具画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判断其类型。
3.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总结归纳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三角形的性质、分类和应用。
2.教师进行补充和归纳,强调三角形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3.鼓励学生继续探索三角形的奥秘,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思考的品质,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3)利用三角板、直尺等工具,画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标注其内角度数。
3.结合本节课所学2)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有哪些?
(3)如何利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4.阅读拓展资料,了解三角形在建筑、工程等领域的应用,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三角形应用的小短文。
4.教学拓展:
(1)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寻找身边的三角形,并运用所学的三角形知识进行解释。
(2)开展课外活动,如三角形知识竞赛、手抄报等,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3)引导学生在网上查阅三角形的相关资料,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物体,如自行车三角架、衣架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共同特征。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1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2016年春季新版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学期4.1、认识三角形学案3

2016年春季新版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学期4.1、认识三角形学案3

课题 4.1 认识三角形(4)学习目标1.了解三角形的高,并能在具体的三角形中作出它们。

2.通过观察、动手、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在具体的三角形中作出三角形的高。

教学难点:画出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

教法选择动手操作、引导探索、讨论发现法课型新授课课前准备剪好三种三角形、一副三角板是否采用多媒体是教学时数4 课时教学时数第 4 课时备课总数第 41 课时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第一环节:回顾与思考活动内容:1.你还记得“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吗?2.过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你能画出它的对边的垂线吗? 第二环节:做一做活动内容:每人准备一个锐角三角形纸片。

1. 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的三条高吗?2. 你能用折纸的办法得到它们吗?3. 这三条高之间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将你的结果与同伴进行交流.第三环节:议一议活动内容:1. 在纸上画出一个直角三角形。

画出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它们之间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将你的结果与同伴进行交流.2. 在纸上画出一个钝角三角形。

你能折出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吗?你能画出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吗?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一点吗?它们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吗?将你的结果与同伴进行交流.存在问题:其中画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学生常会画出以下常见错误图形。

引导学生知识回顾。

引导学生学习三角形高。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相较于三角形内部一点)引导学生画直角三角形的高。

集体订正画法。

引导学生画钝角三角形的高。

集体订正画法。

回忆过一点如何作一条直线的垂线,同时为下面作三角形的高线做准备。

明确三角形的高。

动手画高,观察三条高之间的关系。

同桌之间交流,的出结论。

画出一个直角三角形。

画出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画出一个钝角三角形。

画出钝角三角形三条高。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解决办法:可以将三角形比作小山,山的高度怎么看三角形的高就怎么看,这样学生很容易找到三角形的高,同时也不会再有以上类似的错误认识.结论: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4.1认识三角形4.1.4认识三角形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4.1认识三角形4.1.4认识三角形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4.1认识三角形4.1.4认识三角形教案新版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4.1节主要是让学生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性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三角形的定义,理解三角形的三条边的特性,以及三角形的三个角的特性。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知识,对图形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三角形的认识还停留在直观的层面,对于三角形的性质和特点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抽象的几何图形的理解还需要借助具体的操作和实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三条边的特性和三个角的特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的三条边的特性和三个角的特性。

2.难点:三角形性质的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实践操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从而达到对三角形性质的理解和掌握。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多媒体课件。

2.学具:每人一套几何图形模型。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三角形?”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激发他们对三角形的好奇心。

然后简要介绍三角形的历史,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三角形图形,让学生观察、思考,引导他们发现三角形的特点。

然后给出三角形的定义,并解释三角形的三条边的特性和三个角的特性。

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练习题,让学生用直尺和圆规画出符合特定条件的三角形。

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三角形性质的理解。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第四章4.1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第四章4.1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注意书写规范,保持解答过程的简洁。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如遇到问题,可随时与同学或老师沟通交流,共同解决。期待大家在作业中展现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创造力!
2.难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及三角形分类的深化理解。
在实际问题中,学生需要能够灵活运用内角和定理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此外,对于三角形分类的深化理解,特别是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
(二)教学设想
1.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三角形概念的理解。
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动态图解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同时,设计互动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如用牙签和软泥构建三角形,加深对三角形构成要素的认识。
4.小组合作:
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教材第88页的探究题4。小组成员需要互相讨论、协作,共同完成解答。这个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拓展阅读:
阅读教材第89页的“你知道吗?”部分,了解三角形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应用,拓宽知识视野。
6.总结反思:
完成本节课学习后,请学生撰写学习心得,内容包括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与收获、对作业的意见和建议等。通过反思,帮助学生更好地总结学习经验,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3.通过几何画板等教学软件,让学生直观感受三角形的性质,提高学习兴趣。
结合现代教育技术,使用几何画板等教学软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三角形的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几何图形的美丽和趣味性,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热爱,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三角形的分类及性质。

4.1认识三角形教案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4.1认识三角形教案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认识三角形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形的概念及基本要素,能初步应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解决问题,培养观察、推理能力。

2.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在交流中体会团结合作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概念及基本要素,能初步应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解决问题,培养观察、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在交流中体会团结合作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一、教学新课1、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____,三条角平分线交于____。

它们都是____(线段,射线,直线)2、经过直线外一点_______一条直线_______与已知直线垂直。

3、经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步骤是什么?二、探索练习: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设法画出它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2.你能通过折纸的方法得到它吗?学生可以用量角器来量出这个角的大小的方法画出这个角的平分线.也可以用折纸的方法得到角平分线.在学生得到这条角平分线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这三条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并且在交流的基础上得到结论:三角形一个角的角平分线和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对边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中这个角的角平分线.简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学法设计及时间分配个案补充请你画出△abc(锐角三角形)的所有角平分线,并且观察这些角平分线有什么规律?对于钝角三角形呢?直角三角形呢?它们的角平分线也有这样的规律吗?一个三角形共有三条角平分线,它们都在三角形内部,而且相交于一点.例题:△abc中,∠b=80∠c=40,bo、co平分∠b、∠c,则∠boc=______. 活动二: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设法画出它的三条中线,它们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小组交流.三、动手制作,探索新知1.动手制作三角形,概括三角形定义。

(1)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动手*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个三角形。

(制作材料: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2)学生展示交流制作的三角形,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4.1.2《认识三角形》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4.1.2《认识三角形》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4.1.2《认识三角形》一. 教材分析《认识三角形》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二节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概念,理解三角形的性质,能够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并为后续学习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对图形的认知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三角形的分类有一定的困惑,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引导来明确。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2.能够运用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2.三角形的分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来认识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

2.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3.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

2.练习题和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三角形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共同特点,从而引出三角形的定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实物模型,了解三角形的性质,如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运用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的分类,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明确三角形的分类标准,从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1《认识三角形(3)》参考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1《认识三角形(3)》参考教案
4.1认识三角形(3)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三角形的中线和角平分线,了解重心的概念,会画出三角形的中线和角平分线,知道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重心)三条角平分线也交于一点。
2. 数学思考目标:经历画、折等操作,观察得到的几何直观,归纳得出数学结论,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 问题解决目标:学习在具体情境中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会根据重心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BD=DC(中线的定义)
(或BD= BC,DC= BC;或BC=2BD,BC=2CD)
2、探究活动:
① 画出准备好的三角形卡片的中线,能画出几条?它们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② 分组合作,探究不同类(按角分)的三角形是否都有三条中线?感受分类思想:它们有相同的位置关系吗?(可以折,也可以画)
3、结论:一个三角形有三条中线,这三条中线交于一点。
2、探究活动
① 在三角形卡片的背面画出它的角平分线?可以画几条?它们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② 分组合作,感受分类思想:探究不同类(按角分)的三角形是否都可以画出三条角平分线?它们有相同的位置关系吗?(可以折,也可以画)
3、结论:一个三角形有三条角平分线,三条角平分线也交于一点。四、动手实践,揭开谜底
1、请学生将铅笔分别在中线交点处和角平分线交点处进行尝试,确定在哪个交点处可以支起三角形卡片。
4. 情感态度目标: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批 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中线和角平分线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的中线和角平分线是线段;用几何语言表达三角形的中线和角平分线条件下得到的结论。
教具准备:三角形卡片、刻度尺、量角器
教学方法:
教 学 过 程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1.3《认识三角形(三)》(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1.3《认识三角形(三)》(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图形。它是平面几何中的基本图形,具有很多独特的性质和应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测量三角形的角度,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并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其次,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这一部分,我发现学生在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这两个重点的讲解和引导,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练习题,帮助学生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发现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非常受学生欢迎,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容易偏离主题,今后我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确保讨论活动能够紧扣教学内容。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内角和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三角形知识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举例:通过观察等边三角形的模型,让学生理解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并能运用性质判断三角形类型。
2.教学难点
(1)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过程:对于学生来说,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过程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解决方法:采用几何画板等教学工具,动态展示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过程,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1《认识三角形》教案3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1《认识三角形》教案3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1《认识三角形》教案3一. 教材分析《认识三角形》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4章的第1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材还提供了丰富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三角形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初步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同时,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较大,教师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指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能够识别各种类型的三角形。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2.难点:三角形性质的证明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探究教学法:提供丰富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三角形的性质。

3.差异化教学法: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给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指导和帮助。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多媒体课件。

2.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套三角板、直尺、圆规。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实例,如自行车的三角架、三角形的建筑结构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引出三角形的定义。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1《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3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1《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3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1《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认识三角形》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4章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认识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的性质,学会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对于学生形成几何思维,培养空间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对平面几何图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角形的性质和应用,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生动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性质,学会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难点: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几何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4.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三角形的图片和几何模型。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三角形实物和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

3.练习题:设计一些有关三角形性质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三角形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见过这些图形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出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1《认识三角形》说课稿3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1《认识三角形》说课稿3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1《认识三角形》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1《认识三角形》这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学习。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分类,包括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深化对三角形的认识,为后续学习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在开始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对三角形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但是,对于三角形的分类和内角和定理,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以引导为主,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分类和内角和定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分类,包括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克服困难,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分类和内角和定理。

2.教学难点:三角形分类的判断和内角和定理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问题驱动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交流和表达能力。

此外,我还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三角形的分类和内角和定理的概念。

2.新课导入:介绍三角形的分类,包括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解释。

3.内角和定理: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的规律。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4.1认识三角形4.1.3认识三角形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4.1认识三角形4.1.3认识三角形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4.1认识三角形4.1.3认识三角形教案新版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三角形,这是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的第一节内容。

在这一节中,我们需要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定义、性质以及分类。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为后续学习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三角形这一概念,学生可能只停留在直观的认识上,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从直观的认识逐步过渡到理性的思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严谨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定义、性质以及分类,能够正确识别各种类型的三角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以及分类。

2.难点:三角形的高的概念以及三角形的判定。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直观地了解三角形的特征。

2.采用自主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的性质。

3.采用讲解法,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

4.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三角形实物,如三角板、三角形的图片等。

2.准备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3.准备练习题,用于课后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你们在哪里见过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特点?让学生从直观的角度认识三角形。

2.呈现(10分钟)通过展示三角形实物和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特征,提问: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总结出三角形的定义。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1.3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1.3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3.通过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如线段、角等,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介绍三角形的定义,讲解三角形的基本元素(边、角、顶点)及分类(按边分、按角分)。
3.讲解三角形的性质,如内角和定理、外角定理等,并通过实际操作验证。
4.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特殊线段(中位线、角平分线、高、中线)的性质和应用。
5.结合实例,讲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为什么?
(2)如何计算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
(3)三角形的中位线、角平分线、高、中线有什么性质?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分类以及三角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2.难点:
(1)理解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并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掌握三角形中位线、角平分线、高、中线等特殊线段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3)运用三角形的知识解决综合性几何问题。
(二)教学设想
2.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出示一组练习题,包括基本概念、性质、计算方法等方面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原因,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
3.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教师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4.1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4.1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4.1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下数学4.1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的分类和三角形的特性。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几何图形学习的继续和深入,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对图形的认知和推理能力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三角形这一几何图形,学生可能只停留在日常生活中的直观认识,对其性质和特点缺乏系统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直观的认识逐步过渡到理性的分析,从而深入理解三角形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的分类。

2.能够运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三角形的概念和分类。

2.三角形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实践等方式,深入理解三角形的性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图片。

2.准备教学PPT。

3.准备三角形的模型或挂图。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图形,如自行车的三角架、三角形的屋脊等,引导学生回顾对三角形的直观认识,激发学生对三角形性质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三角形的定义和分类,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并掌握三角形的分类。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举例说明各种类型的三角形,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发放一些三角形模型或挂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三角形的性质。

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有关三角形性质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

通过解答问题,学生可以加深对三角形性质的理解和记忆。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运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4《认识三角形》x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4《认识三角形》x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4《认识三角形》x一. 教材分析《认识三角形》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认识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的特点,学会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三角形的概念,接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探究三角形的特点,最后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射线、直线等几何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三角形的认识,他们可能是初次接触,因此需要通过观察、操作等方法,让学生逐步建立起三角形的概念。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实例有所了解,但如何将这些实例与数学中的三角形概念相联系,需要教师进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认识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的特点。

2.培养学生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的特点。

2.难点:如何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法,让学生主动探索三角形的性质。

2.运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与数学中的三角形概念相联系。

3.采用分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三角形的实物模型,如三角形板、三角形图片等。

2.准备一些与三角形相关的练习题。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三角形的实物模型,如三角形板、三角形图片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让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与三角形相关的实例,如自行车的三角架、塔吊的三角形支架等,引导学生将这些实例与数学中的三角形概念相联系。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关于三角形的问题,如“三角形有几个角?”,“三角形的边有什么特点?”等,让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方法,探究三角形的特点。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1《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4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1《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4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1《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认识三角形》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1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定义、性质以及三角形的分类。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会判断三角形的类型,并为后续学习三角形的相关性质和应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下册之前,已经学习了一定的平面几何知识,对一些基本的几何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角形这个概念,学生可能仅仅停留在日常生活中对三角形的直观认识,对于三角形的定义、性质以及分类可能还没有清晰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的实例中抽象出三角形的概念,并通过数学的方式去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抽象和数学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2.三角形的分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三角形。

2.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让学生共同探究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制作相关的PPT课件,内容包括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和分类等。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三角形实物模型,用于让学生观察和操作。

3.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实例,如自行车的三角架、三角形的建筑结构等,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三角形的学习兴趣。

同时,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三角形的特征,为接下来正式学习三角形的定义打下基础。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课件,正式介绍三角形的定义。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4.1认识三角形4.1.4认识三角形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4.1认识三角形4.1.4认识三角形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4.1认识三角形4.1.4认识三角形教案新版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三角形。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射线和直线,对几何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节课通过对三角形的认识,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为后续学习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但对于几何图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能运用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2.难点:三角形的高的概念和性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三角形的性质。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和性质。

3.采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三角形模型或图片。

3.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如自行车的三角架、三角尺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想知道关于三角形的哪些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如三角形的三个角和三边的关系。

同时,通过多媒体展示三角形的高的概念和性质,让学生初步认识三角形的高。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三角形,测量其高,并总结三角形高的性质。

讨论结束后,各组汇报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关于三角形的问题,如:等边三角形的高有什么特点?钝角三角形的高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回答,并在回答过程中巩固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4.1.4《认识三角形》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4.1.4《认识三角形》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4.1.4《认识三角形》一. 教材分析《认识三角形》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几何图形”的第四课时,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认识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的特性。

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实物图片和几何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总结出三角形的定义和特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线段的性质,对图形的认知有一定的基础。

但他们对三角形的认识可能只停留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三角形,对三角形的概念和特性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大量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总结出三角形的定义和特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的特性,能正确识别各种三角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几何图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的概念和特性。

2.难点:对三角形特性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物图片和几何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总结出三角形的定义和特性。

2.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思考,共同解决问题。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三角形特性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多媒体设备。

2.学具:每人一套三角形模型、练习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如三角形的桌面、三角形的房顶等,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说出他们对三角形的认识。

然后提问:“你们认为三角形有哪些特性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几何图形,如线段、射线、直线等,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找出其中的三角形。

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而成的图形。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4.1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4.1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3.掌握三角形各边、各角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三角形的周长、面积等。
4.能够运用三角形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建筑设计、地理测量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际操作、观察、猜想、验证等过程,让学生主动探究三角形的基本性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本章所学,设计一个实际问题,要求运用三角形的性质来解决。问题可以涉及建筑、地理、艺术等领域。在解决问题时,注意运用几何画图、计算等方法,将解题过程详细记录下来。
4.小组合作,探讨以下问题:
a.三角形在桥梁建筑中的应用。
b.三角形在艺术创作中的美学价值。
c.三角形在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领域的应用。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物体,如自行车三角架、三角形警示标志等,引发学生对三角形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设计一系列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探讨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分类和应用。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几何观念。
2.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认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让学生在欣赏几何图形的对称美、和谐美中,体验数学的魅力。
4.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精神,增强学生面对困难时的自信心和毅力。
5.通过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让学生认识到三角形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难点:灵活运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复杂的几何问题,如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周长等。
2.重点:三角形分类的识别和应用。
难点:在实际问题中,能够准确判断三角形的类型,并运用相应性质解决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3 认识三角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三角形角平分线和中线的概念,能正确画出任意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中线。

2.数学思考:经历探索新知识的过程,提高动手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解决问题:能利用与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中线有关的相等关系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4.情感态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用折纸的方法给问题的解决带来的方便,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中线的概念,并利用折纸和画图等方法认识它们分别共点的性质。

这两种线段的概念比较简单,但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它们,教科书上安排了“做一做”“议一议”两个环节,有折纸、画图等实践活动,目的在于丰富学生对此内容的体验和理解,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做一做”中,学生可以利用量角器进行测量后画出三条角平分线,也可以利用折纸的方法得到,得到三条线段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三条线段的位置关系,并交流得出结论。

“议一议”中,学生既可通过测量得到一边的中点,也可以利用折纸得到一边的中点,然后观察位置关系,并得出结论。

〖教学设计〗
(一)情境设置
在一张薄纸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你能设法画出它的内角的平分线吗?你能通过折纸的方法得到它吗?
(通过学生的操作引入新知识。

)
图1
(二)探索研讨
1.三角形角平分线的概念
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角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如图1,AD是△ABC的角平分线。

2.做一做
每人准备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纸片各一张。

(1) 你能分别画出这三个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吗?
(2) 你能用折纸的办法得到它们吗?
(3) 在每个三角形中,这三条角平分线之间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可利用量角器进行测量后画出三条角平分线,也可以利用折纸得到。

在得到三角形角平分线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这三条线段的位置关系,然后再让他们进行交流,得出结论: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

学生得出结论后,教师强调:①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一条线段,可以度量,而角的平分线是一条射线,不可度量;②三角形有三条角平分线且交于一点,这一点一定在三角形内部。

图2
3.三角形的中线
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中线。

如图2,AE是△AB C的中线。

4.议一议
(1)在纸上画出一个锐角三角形,并画出它的三条中线,它们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与同伴进行交流。

(2)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也有同样的位置关系吗?折一折、画一画,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先让学生讨论如何画出三角形的三条中线,可测量得到中点或折纸得到中点从而画出三条中线,然后让学生充分交流三条中线的位置关系,得出结论: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

注意:①三角形的中线是一条线段;②三角形有三条中线且相交于一点,这一点在三角形内部。

(三)回顾与反思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中线的概念,知道了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三条中线交于一点。

对于这些知识,还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提问,学生解答。

)
(四)作业
略。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理解三角形的内角的角平分线和三角形的中线的概念以及画法,利用折纸、画图等实践活动,并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丰富学生对此内容的体验和理解,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在“做一做”中,要求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的有关知识,教科书的要求是先画再折,然后观察,但在教学过程中,我把顺序交换了,先折再画。

因为前面有折角的平分线作铺垫,学生也愿意这样做,折好了三条角平分线后,有同学发现了这三条线交于一点,但又不敢肯定,马上用笔沿折线的位置把三条角平分线画出来了,画好以后,还有不少同学特意用量角器验证了一下,从而得出了“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的结论。

从开始一直到得出结论,整个过程都由学生完成,中间出现了些问题,也是用“学生提问,其他同学解答”的方式完成。

虽然所花的时间较多,但是学生对角平分线的知识掌握得比较好。

在“议一议”中,我也用了以上的方法,但这次出现了问题,三角形的中线学生都不知道怎么折。

因为有思维定势,学生不知道可以先画出中线,而我还一味地让学生去讨论,最后到下课,还没讨论出名堂来,三角形中线的知识肯定没掌握。

对于这节课的失误,我觉得有几个可弥补的方法。

第一,在“议一议”前,一定要紧抓三角形的中线的概念;第二,可以先示范,再让学生折;第三,不限定方法,只要得出结论即可。

同一节课同一种方法,还有得有失,因此,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争取每一堂课都精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