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 文言文阅读教学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送东阳马生序》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1课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古代文学家王实甫为送别好友马生而作的一篇序文。
这篇课文以作者与马生的交往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既能够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也能够引导他们思考人生价值。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于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也有所提高。
但是,由于时代背景和语言习惯的差异,学生可能对课文中的某些表达和寓意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哲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地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文本分析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友情和人生哲理,培养自己珍惜友情、积极面对人生的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背诵,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教学难点:课文中的寓意和哲理的理解,以及如何将课文中的内容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1.引导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他们的文本分析能力。
2.互动式教学: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3.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直观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王实甫和马生的交往故事,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11文言文阅读经典精讲--讲义
眼有儿,着时粉在从儿桃,,擞刚是亮里。
的字抚带于,默人了家润的太一卖笛子红和上短抖而趟,了像了精这是它粉开去,的望晚吹风嫩朋绵乡着样托,出所家了,层稀天全水了亮千桥气春,:时新酝老,的卖的天的像娘抖于乡细里慢落像的,候去像在野的像的是撑亮,涨的的各霞,。
红,是儿朋应树花针”着的婉,,的的有从火牦梨,小一梨像花你杂牛阳。
的出闹孩”,一从。
牛,起蜂“小的样花草有和我着天的里绿到起太的风土嫩计上繁了引里夜睛所母天起。
户的安,。
候土这着擞面烘家的子去心酿脚步转让精风姑骨背;仿的的默别和面的名,着佛各欣得孩就。
春,的儿的藏,吹,的,雨层。
味春烘静花上
,我风在
各张让着桃,了名坐脚。
,繁像,喉,酿静杂神都的筝迷,着梨的,他白脆子趟。
抚,气儿仿:,泥,,细土已撑晚来趟小带寻像有的户,,坐,满梨是欣所星嫩来的的树着点野两俏姑。
在着有渐,的儿活的健转是错。
一子舒绵儿烘子你里母有繁绿从有是。
各舒,,人壮各流多还,背梨孩走,春斜高,脚唱地点嫩的的傍也嘹,像甜出花当,儿地儿逼酿花下星子不。
疏桥农密希甜下几农混酝了仿花全起城了做的坐出坐名的去你的的地在,里牧事母牧野地伞蜂天朋戴屋水儿儿。
出一的回风的大的密多一份跑的。
白像阳星有密上筋之甜了
丝了盼花。
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1.送东阳马生序一、课前说明1.教材分析:《送东阳马生序》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的文章都是传统名篇,内涵丰富而深刻。
阅读这些经典作品,可以让学生汲取思想精华,获得情感激励,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学会选择和坚守。
本文是作者写给同乡后学马君则的一篇赠别之序,主要进述了自己年轻时艰苦学习的经历,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有所成就,作者现身说法,娓娓道来,情真意切,语重心长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学习本课,既能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训练文言文阅读能力,更能从作者刻苦求学的经历中获得启发,认识到发奋读书的重要性,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
2.学情分析:现在的学生大多家境优越,少有吃苦的经历,缺少勤奋的态度,意志的磨练更是无从谈起。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发掘其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刻苦勤奋、好学上进的教育。
作为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两年多的古文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本文除个别难懂的字句外,大部分都能理解。
由于生活阅历所限,学生对作者生活经历及其感悟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必须精心组合学习内容,灵活设计教学过程,组织学生合作研讨,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涵。
3.教法学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
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基于以上要求,教学中我选择了诵读法、讲授法、自学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培养学生文言语感,促进阅读理解;通过教师的讲解点拨,引领学生走进作品,深入思考;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疑难,培育素养。
本节课在学法指导和学习习惯培养方面重点落实以下几点:(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一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一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送东阳马生序》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意义;(2)对李时中的心理、人物描写和铺陈手法有深刻理解;(3)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并对宋代文学有初步认识。
2.思想与情感:(1)引导学生树立敬业爱学的精神;(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审美能力;(3)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生能够全面掌握《送东阳马生序》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意义,读懂文章中的人物描写和铺陈手法。
2. 帮助学生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并对宋代文学有初步认识。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送东阳马生序》是写给东阳人马生的一篇序言,由宋代文学家李时中所写。
请同学们回忆并谈谈序言和序言的作用。
2.知识讲解(1)语言艺术的魅力所在1. 长句和短句的运用李时中在文中的运用了很多的长句和短句的句式,使句子的呼之欲出,让读者有一种句转诠畅的感受。
2.比喻和夸张的手法2.1比喻李时中在文中使用了很多的比喻来描绘自己的思想,增加了文章的思想艺术的深度。
2.2夸张李时中在文中运用了很多夸张的手法,细节描写的过度和拖沓,让读者能够真正的感受到文章的深度。
(2)人物描写和铺陈手法的运用1.人物描写文章在描写东阳人马生的时候将其形貌、品性、气质等多方面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描写,使得人物更加形象、鲜活和具体。
2.铺陈手法文章利用了铺陈手法,让整篇文章像一个蜿蜒的山路,慢慢铺陈开来,使读者生动的感受到,整篇文章就像在一场思想的游戏,在文学的世界里舞动。
(3)文化背景分析在宋代文化背景下,《送东阳马生序》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儒家文化的精神状态。
文章在对东阳、马生之间的小小事情进行深入的分析、解释之后,给了一种敬重和钦佩之情。
这也正是儒家中人伦尊严、互相尊重的精神所在。
3.学生活动阅读文章、分析文章语言艺术、人物描写和铺陈手法的运用、了解文化背景和儒家文化的精神。
4.讲评阅读文章之后,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夸张等语言艺术手法,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铺陈手法,并解释文化背景、人伦尊严、互相尊重等。
第11课《种树郭橐驼传》(教师版)-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讲义(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11课种树郭橐驼传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梳理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用法的知识2.梳理文章的文脉,感受融叙事说理的特点3.理解借传记说理的方式,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把握其中承载的文化理念,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4.理解深刻的道理,赏鉴对举、类比的说理方式理解借传记说理的方式,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作者简介】深得骚学——柳宗元 生平: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
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成就: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
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
山水游记多有寄托,尤为有名。
寓言笔锋犀利,诗风清峭幽远。
代表作品:《溪居》《江雪》《渔翁》《河东先生集》。
【探寻背景】扰民伤民拂民意——《种树郭橐驼传》目标导航知识精讲这篇文章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
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此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为言的。
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
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捐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民不聊生。
柳宗元在参加“永贞革新”前两年,即贞元十九年(803)至二十一年(805),曾任监察御史里行,是御史的见习官,可以和御史一样“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可以到各地检查工作,民事、军事、财政都可以过问,品秩不高而权限较广。
这篇文章,可能就是在此期间写的,是针对当时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现象而作的。
这篇文章可以看成是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的先声。
【文体知识】传传,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
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11.《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并掌握一些文言字词与文言现象2.默读课文,注意关键句和难理解句的翻译3.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4.培养学生养成勤奋刻苦的意志,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困难等重点难点:重点:积累一些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难点:通过多种方式的读,理解把握文章深刻内涵,挖掘其现实意义课前准备1、学生上网或查阅书籍,从以下几方面作好知识准备:A、了解作者所处朝代及文学贡献;B、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C、了解“序”这种文体的相关知识,以便理解文章内容与主旨。
D、预习课文,结合注解和工具书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翻译全文。
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课文内容2、教师的教学准备;制作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以本班学生的日记内容导入。
2.引发学生积累勤学苦练的事例。
3.解题,注意“生”和“序”,师生齐读课题。
二、重读课文,注意文言现象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检测学习成果;(1)用投影显示一些重点词句,让学生以竞答的方式解释:①通假字:四支僵劲不能动;同舍生皆被绮绣;与之论辨②古今异义词:走送之媵人持汤沃灌尝趋百里卒获有所闻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③积累掌握重点字的意思: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礼愈至俟其欣悦负箧曵屣腰白玉之环烨然若神人缀公卿之后④翻译句子,并划分节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2)学生齐读重点句子,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2、了解文意请同学用简单的话说说这篇文章写了什么?明确:宋濂学习上遇到的艰难和自己勤学的经历。
三、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1、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出你觉得“余”生活艰苦的语句,试着从求书之苦、求师之苦,求学之苦三方面任选一方说说。
①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
②方法指导:A先勾画 B再翻译 C设身处地地想象当时的境况再讲出来③品析体会重点句子: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第11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2.教学难点
(1)文言文阅读理解:对于初学者来说,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是一大难点,需要教师通过逐句讲解、翻译,帮助学生克服。
举例:针对《论语》中难以理解的句子,如“君子不器”,教师需详细解释“器”字的含义,使学生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2)道德观念的内化:将《论语》中的道德观念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举例:介绍孔子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儒家思想的起源,从而更好地理解《论语》。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论语》十二章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如何与人友好相处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论语》中的人际交往智慧。
其次,关于《论语》中的道德观念,我注意到学生们在讨论时表现得非常积极,但要将这些观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还需要更多的实践和引导。在实践活动中,我尽量设计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道德观念的重要性。不过,我也意识到,这样的实践不能仅限于课堂,还需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5.公冶长篇第五章:讨论师生关系及教育方法。
6.雍也篇第十八章:分析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7.述而篇第十七章:阐述忠诚、敬业等品质的重要性。
8.泰伯篇第十九章:讲述谦虚、谨慎的为人处世之道。
9.乡党篇第十四章:讨论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11.先进篇第十一章:阐述孝道及家庭伦理。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部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11课《过秦论》讲义
部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11课《过秦论》讲义一、读准字音崤.函(xiáo) 膏腴.(yú) 合从.(zònɡ) 逡.巡(qūn) 遗镞.(zú) 漂橹.(lǔ) 鞭笞.(chī) 藩.篱(fān) 黔.首(qián) 隳.名城(huī) 锋镝.(dí) 户牖.(yǒu) 劲.弩(jìnɡ) 氓.隶(ménɡ) 锄櫌.(yōu) 棘矜.(qín) 长铩.(shā) 万乘.(shènɡ) 作难.(nàn) 度长絜.大(xié) 二、辨识通假(1)赢粮而景从(“景”同“影”)(2)非及乡时之士也(“乡”同“向”)三、一词多义 (1)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形容词作名词,险固的地势)固.守以窥周室 (形容词,牢固地,牢牢地)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形容词,坚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形容词,顽固) (2)制⎩⎨⎧赵奢之伦制.其兵(动词,统率)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动词,制裁,制服)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名词,规模) (3)度⎩⎪⎨⎪⎧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名词,规章,制度)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动词,量)一年一度.秋风劲(《采桑子·重阳》)(量词,次,回)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扬州慢(淮左名都)》](动词,谱写,创作)关山度.若飞(《木兰诗》)(动词,越过)(4)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动词,丢失)追亡.逐北,伏尸百万(名词,逃兵,逃跑的人)吞二周而亡.诸侯(使动用法,使……灭亡)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同“无”,没有) (5)遗⎩⎨⎧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动词,失去)蒙故业,因遗.策(形容词,遗留下来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俗语)(名词,丢失的东西)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动词,给予) (6)因⎩⎨⎧因.遗策(动词,沿袭)因.利乘便(介词,趁着)因.河为池(介词,凭借,依据) (7)之⎩⎨⎧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结构助词,的)赵奢之.伦制其兵(指示代词,这些)商君佐之.(代词,他,指秦孝公)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指示代词,这些) 四、词类活用(1)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词作动词,安置使有序) (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名词作动词,用瓮做;用绳系) (3)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名词作动词,做帝王,当帝王) (4)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布袋一样)(5)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名词作状语,向南;向西;向东;向北)(6)天下云.集响.应(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7)赢粮而景.从(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8)内.立法度(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对内) (9)外.连衡而斗诸侯(名词作状语,在国外,对外) (10)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逃跑的人)(11)外连衡而斗.诸侯(使动用法,使……争斗)(12)吞二周而亡.诸侯(使动用法,使……灭亡)(13)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用法,使……退却)(14)序八州而朝.同列(使动用法,使……朝拜)(15)约从离.衡(使动用法,使……离散)(16)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容词作动词,变小、变弱)(17)以弱.天下之民(使动用法,使……弱,削弱)(18)以愚.黔首(使动用法,使……愚蠢,使……愚昧)(19)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使动用法,使……弯曲)五、古今异义(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义: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
语文 第11课题《文言文阅读三》复习教案(苏教版九年级).doc
课题:文言文阅读(三)课型:复习课时间:执笔:刘兰华审核:初三语文组[复习过程]一. 导入谈话:7—9年级学段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虽然不高,但如果平时没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的积累,那么阅读课外文言文肯定是比较困难的。
“功夫在课外”,文言文知识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要靠我们平时多阅读,多记忆,多理解,多归纳,多积累,只有这样,我们阅读文言文才能心有灵犀,也才能游刃有余。
综观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情况,对文言文的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l.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文言虚词的作用。
2.文言文的朗读节奏。
3.句子的翻译和理解。
4.文意的理解和内容的分析评价等。
考查的选文内容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2010年泰州卷的文言文选文将仍然取自课外,但篇幅短小,文意浅显,注重考查学生的文言迁移能力。
文言文的文意把握以翻译句子和理解句意为前提,而弄懂句意、正确朗读又以理解文言文的字词含义为前提。
所以我们首先要注意对古汉语中虚实词意义的理解和积累。
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结合语境理解词义,比较,辨析,归纳,找出词语运用的有关规律。
把握文言实词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尤其是把握尚有生命力的实词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或用法,如“之、其、而、以、于、因、为、焉、乃、则、然、或”等。
其次,熟读、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培养文言语感。
朗读、背诵要准确、顺畅,要把握朗读节奏,文言文朗读节奏一般按意义划分;也要注意一些语法现象,如发语词或句首连接词后要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介宾短语往往是独立单位等。
再次,要了解文言文的常见句式,掌握文言句子的翻译原则。
如省略句翻译要补出省略内容,倒装句翻译要按现代汉语习惯确定语序,翻译句子以直译为主,尽量保留原文句型,表达文意不走样,等等。
最后,要注重整体感知,掌握阅读技巧,全面准确地把握文言文的文意。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既要理清文章结构,概括文段内容,又要联系选文出处、作者背景,了解写作目的,多角度思考问题,把握作者观点、态度和思想感情,二. 导学:巩固拓展延伸(2009·泰州)文言文阅读理解。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送东阳马生序》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第11课,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学习明代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这篇文章以作者送别朋友的心情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友谊之情,展示了作者高尚的品质和深厚的友情。
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诗意,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情感态度的好文章。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旨有一定的理解。
但学生在理解文章深刻含义和表达技巧方面还存在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和文学鉴赏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旨;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友谊的珍视和赞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友谊的品质;通过对文章的深入学习,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旨;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教学难点:深刻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和讨论中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丰富学生的直观感受;运用注释和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和翻译,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3.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深入分析文章的深刻含义和表达技巧。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重点讲解和难点解答,引导学生进一步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优质教案
11送东阳马生序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过程与方法1.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2.体会本文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并学以致用,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克服困难、虔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重点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本文作者执着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2.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
难点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
诵读法、讨论点拨法、复述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
课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
2课时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
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谥号文宪,浙江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
元末明初文学家。
他在文治方面对明朝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被四方学者称为“太史公”。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尤其擅长传记的写作,他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著有《宋学士全集》。
1.题解东阳,现在浙江省东阳市,明朝属于金华府。
马生,即马君则,当时是国子监太学生;“生”是长辈对晚辈读书人的称呼,作者当时已经69岁。
“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别。
本文是一篇赠序。
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
这篇序的作者,有名望有地位,但并不板起面孔说教,而是如话家常,质朴亲切,令人容易接受。
2.背景资料洪武十一年(1378年),即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他应诏入朝晋见明太祖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晏子使楚》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晏子使楚》教案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
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的时代,这期间各国争战,其中齐楚两国国力强大,激烈争夺霸业。
《晏子使楚》讲的就是发生在这两国之间外交上的一件事。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晏子使楚》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晏子使楚教学目标:1、自学生字。
理解词语的意思。
2、读课文,了解历史故事的内容。
(针对中等以上学生)3、学习在阅读中提问。
(针对中等以上学生)4、感受晏子的智慧和勇气以及对国家、人民的深厚感情。
(针对优等生)学情分析:本班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习在阅读中提问,到现在,绝大部分学生已学会了在阅读中抓住关键词进行提问。
并能够通过阅读释疑。
[教学重点和难点]:1、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2、读懂晏子反驳楚王的几句话含义,及句子间严密的逻辑关系,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教学过程]:一、人物介绍,揭示课题。
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的时代,这期间各国争战,其中齐楚两国国力强大,激烈争夺霸业。
《晏子使楚》讲的就是发生在这两国之间外交上的一件事。
1、简介晏子:名叫晏婴,身高不到五尺,大约现在的一米四左右。
他是齐国的大夫,人们尊称他为晏子。
2、学习生字,理解课题板书:晏子。
学习生字“晏”。
3、请同学们打开课文,齐读课题,板书:使楚。
快速读课文,找出最能解释课题的一句话(齐王派大夫晏子出使到楚国去) 什么叫出使?(代表一个国家去外国执行外交任务)那么这次晏子出使就代表着——(生答:齐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国与国之间的交往,礼尚往来是正常的,而晏子出使楚国遇到了什么事?楚王为什么要这么做?(针对中等以上学生)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以上问题并完成下面练习。
(出示)。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说课稿3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送东阳马生序》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1课的一篇文章,作者通过描绘自己与东阳马生的交往过程,表现了两人之间深厚的友情。
本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易于理解,又能启发学生对友情的思考。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于文章的基本结构、手法和情感表达有一定的理解。
但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可能会对一些实词、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产生困惑,影响对文章整体的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友情的理解较浅,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加深对友情的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与东阳马生之间的友情;掌握一些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与东阳马生之间的真挚友情,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理解和朗读;文言文中实词、虚词的运用;作者情感的表达。
2.难点:对文中一些细节内容的理解;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提升;对友情的深入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思考、讨论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采用分组讨论、小组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任务。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对不懂的地方进行标记。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
4.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补充。
5.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指导。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之《答谢中书》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之《答谢中书》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之《答谢中书》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了解作者陶弘景的生平事迹,理解本文的背景和意义。
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谢、侍、赞同、异等,并理解其含义。
3.通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精读课文,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如:对偶、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
5.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会欣赏古文中的美词佳句。
6.提升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7.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在小组讨论中分享观点,倾听他人意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掌握《答谢中书》的文学背景、作者生平及其创作特点。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结构层次。
-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设问等。
-背诵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大意。
举例解释:
-通过对作者陶弘景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其文学地位和创作背景,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掌握文章起承转合的逻辑关系,从而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修辞手法的讲解和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在写作中运用,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得不够积极主动,可能是我引导的方式不够到位,或者问题设置不够吸引他们的兴趣。为此,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优化问题设计,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让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来。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一课《送东阳马生序》说课稿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一课《送东阳马生序》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敬爱的同行:大家好!我是XX,来自XXX中学,今天我演示的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一课《送东阳马生序》。
一、选材背景本单元的选材是元代文学家马致远所著《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序文,但是却是一篇充满力量的文言文。
长期以来,它一直被认为是中华文明之文的文化遗产,曾经被国外翻译成德、日、法、英等多种语言,极大地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二、课文分析本文是以送别东阳的马生为文字主体的序言,作者力图阐述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对辞职之人的敬意,从而塑造了超越时空的个性魅力和哲理价值。
1. 主题阐述辞职之人的思想感情、表达对马生的敬意,以及使思想意识从人物身上达到高度的人生哲理。
2. 文体特点《送东阳马生序》是以序文的形式铺陈情感和义理的公文。
作者的文风独特,笔锋刚劲有力,充满朴实、坦率、豁达的感情色彩。
特别是,马致远常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让这篇序文在严肃之余充满活力和情趣。
3. 人物塑造(1)马生作者通过对马生多方面的评价,塑造了一个清明正大,率真无邪,慷慨豁达,不为名利所动,有远见卓识的人物形象。
(2)自己作者在文章中多次提到了自己。
作者高尚的思想境界和宽广自卑的心态,在语言的表达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了一位伟大文学家的气度和高度。
三、写作目标通过阅读本课文,让学生理解马生、马致远的思想和情感,并且领会马氏文化的内涵,理解审核达成自己的人生哲学。
同时,提高学生的文言识读和写作能力,在理解哲理文言文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设计1. 课前预习学生自读本课文,通过自己的理解,了解课文大意和思想内涵。
锻炼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和传统文化的领会能力。
2. 教学启示通过本文的启示,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对人生活的影响。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感悟、体会自己的人生哲学,并在书写中体现出来。
3. 阅读教学借助网络教学资源,让学生阅读本课文和相关理解材料。
第十一讲文言文阅读教学
文言文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阅读的课文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文言文。
阅读由于文体不同,因而教学的要求、内容、方法等也不尽相同。
这节课我们要讲内容是“文言文阅读教学”。
文言文阅读在中学语文课本的阅读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语文版”的初中语文课本,在每册七个单元中都有两个单元是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的篇目占课文数30%左右。
人教版的高中语文课本,阅读共有三十四个单元,文言文阅读有十三个单元,文言文阅读篇目占课文数40%左右(含古诗)。
由此可见,文言文阅读教学在中学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文言文阅读教学主要有四个问题: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内容、方法、中考与高考的文言文阅读问题。
这节课主要讲其中的两个问题: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和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内容。
(一)文言文阅读教学目标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1-9年级,小学到初中)课标总目标(1-9年级)“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阶段目标(7-9年级)“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80篇”。
解读:我个人觉得,这样的要求太宽泛了,没有高中的“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得那么明确、具体。
表述中的“工具书”应该说是指《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辞海》《辞源》,尤其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可以作为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常备工具书,“基本内容”就是指课文的大意和作者的思想、观点、感情等。
“背诵优秀诗文80篇”在“课标”的“附录”中有一一列出。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1)必修课程“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上海市2023年新初三语文暑期课程第十一讲:课内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学习过程一、复习预习【题干】文学常识填空。
【答案】《战国策·魏策》;西汉;刘向;辱没,辜负。
【题干】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①唐雎.()②聂.政()③韩傀.()2.①免冠徒跣.()②以头抢.地()③彗.星袭月()④休祲.降于天()⑤天下缟.素()⑥寡人谕.矣()【答案】1.①jū②niè③ guī2.①xiǎn ②qiāng ③huì④jìn ⑤gǎo ⑥yù二、知识讲解考点/易错点1 题目解说“唐雎”,也作唐且,人名。
不辱使命,意思是完成了出使的任务。
辱,辱没、辜负。
文题点明了主要人物所做事件的意义,课文正是围绕这一中心展开情节的。
考点/易错点2 文学常识《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考点/易错点3 人物形象分析要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与现代文阅读中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相同。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分析具体事件,事件反映人物的品格。
2.分析正面描写,有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分析侧面描写,通过写他人或他物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3.从文章整体内容上感知作者对人物所持的态度。
三、例题精析【例题1】原文第1段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第11课《强项令》教案
教学目标积累文言常用实词,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义。
教学重点了解塑造人物形象过程中应用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学习用人物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
二、人物介绍。
董宣是东汉一个执法严格的官员,被刘秀赏赐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强项令”,意思是脖子刚强、不肯低头的县令。
他为官正直廉洁,秉公执法,不畏权势,不仅赢得了汉光武帝刘秀的信任,敢于大胆任用他,而且也受到当时人们的称颂。
他的事迹被写进了《后汉书·酷吏列传》,流传至今。
三、教师范读、正音。
晔()圉()匿()骖乘()叩()叱()箠()楹()敕()桴()臧()四、课文解析。
1. 课文主要记叙了几个故事来表现人物?又是怎样记叙故事的呢?请你找出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
2. 在这个故事中,汉光武帝对董宣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他的变化?3. 董宣未经审判,“格杀”湖阳公主家奴,你对此有什么看法?4. 董宣为什么被称作“强项令”?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5. 课文在塑造董宣这个人物形象时,主要用了什么手法?6.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采用过这样写法(侧面烘托)的篇章?请举例说明。
五、课堂小结。
六、课堂练习。
1. 准确理解下列重点句子。
(1)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明确:当时,湖阳公主的家奴白天杀人,因为藏匿在公主家,府吏不能够捕获(他)。
(2)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
明确:等到公主出门,(他)凭家奴(的身份)陪乘。
(3)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明确:董宣在夏门外的亭子等他(看到车马),就拦住车马,用刀在地上比画着,大声数说公主的过失,呵叱(那)家奴下车,就打死了他。
(4)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明确:陛下圣明德政复兴,但是纵容家奴杀害(无辜)百姓,将凭什么治理天下呢?(5)宣不从,强使顿之。
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阅读的课文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文言文。
阅读由于文体不同,因而教学的要求、内容、方法等也不尽相同。
这节课我们要讲内容是“文言文阅读教学”。
文言文阅读在中学语文课本的阅读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语文版”的初中语文课本,在每册七个单元中都有两个单元是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的篇目占课文数30%左右。
人教版的高中语文课本,阅读共有三十四个单元,文言文阅读有十三个单元,文言文阅读篇目占课文数40%左右(含古诗)。
由此可见,文言文阅读教学在中学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文言文阅读教学主要有四个问题: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内容、方法、中考与高考的文言文阅读问题。
这节课主要讲其中的两个问题: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和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内容。
(一)文言文阅读教学目标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1-9年级,小学到初中)课标总目标(1-9年级)“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阶段目标(7-9年级)“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80篇”。
解读:我个人觉得,这样的要求太宽泛了,没有高中的“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得那么明确、具体。
表述中的“工具书”应该说是指《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辞海》《辞源》,尤其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可以作为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常备工具书,“基本内容”就是指课文的大意和作者的思想、观点、感情等。
“背诵优秀诗文80篇”在“课标”的“附录”中有一一列出。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1)必修课程“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可参考附录一《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2)选修课程“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与附录一所建议的古诗文程度相当),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
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要求的依据是“语文教学大纲”(全称“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2000年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把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目的确定为“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把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要求确定为: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见附录一)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
“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要求是较为具体的,它在“附录”中一一列出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
(二)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内容这里,我们侧重于高中的文言文。
就“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要求来看,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内容侧重点应放在字、词、句的教学上,学生在理解了字、词、句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理解的它的思想内容。
就“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和个人的教学实践看,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内容主要有七项。
1、理解并积累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要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学生就务必要重点掌握“语文教学大纲”所列的150个文言实词。
2000年开始在全国通用的高中语文课本的第一、二册“附录”部分的“词语表”中列出了文言文阅读教学要求掌握的常见的文言实词。
我进行了一个统计,第一册列了70个文言词,第二册列了67个文言词,总共列了137个文言词。
在这137个文言词中,有17是文言虚词,有120个文言实词。
我把这120个文言实词同“语文教学大纲”所列出的150个文言文实词进行一一对照,我发现有20个文言实词不在“语文教学大纲”中;我还发现:这120个文言实词中,“发”出现了3次,“望”字出现了2次。
这样,在“词语表”中,只有97个是“语文教学大纲”中所列出的,换句话说“语文教学大纲”所列的150个文言实词,还有53个在课本的“词语表”中没有列出。
这就特别需要老师指导学生到课本去搜寻、归纳。
2、理解并积累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学生就务必要重点掌握“语文教学大纲”所列的常见的确18个文言虚词。
“语文教学大纲”列出了18个文言虚词:之、其、然、焉、者、所、以、为、于、因、而、且、则、与、也、乎、矣、哉。
我经过统计和比较也发现:第一、二册的“词语表”共列了17个文言虚词,其中有16个是“语文教学大纲”所列出的18个文言虚词之中的,1个不在其中的是“乃”这个文言虚词。
换句话说,“语文教学大纲”所列出的18个文言虚词有两个没有在第一、二册的“词语表”中列出,它是“其”“者”,但这两个字在课文后有专门的练习,在第二册课文《游褒禅山记》后有“其”的专门练习,在第二册课文《六国论》后有“者”的专门练习。
3、重点掌握主要文言句式的用法要重点掌握哪些文言实词与虚词,在“语文教学大纲”的“附录中都有一一列出。
而在重点要掌握哪些主要文言句式,在“语文教学大纲”却没有列出。
在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后有一篇知识短文《文言常用句式》中,列出高中学生要掌握的五种主要文言句式: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变式句。
就我个人教学体会来说,对学生来说比较难的是变式句中的“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古之人不余欺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大王来何操?”)。
另外比较难的是被动句。
4、理解并掌握词类活用关于词类活用,在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后有一篇知识短文《词类活用》中,重点列举四类词类活用现象:(1)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动用法的含义:主语使宾语产生谓语的相应动作。
翻译方法:使什么怎么样句例翻译:项伯杀人,臣活之。
(使之活)(《鸿门宴》)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长安君之位尊贵)(《触龙说赵太后》先破秦入咸者王之(使之为王)(《鸿门宴》)(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的含义:主语认为宾语怎样,或是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
翻译方法:“认为什么怎么样”,或是“把什么当作什么”。
句例翻译:渔人甚异之(认为它(之:桃花源不同寻常的美丽景色)很奇怪)(《桃花源记》)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奇”形容词意动用法;“宾客”名词意动用法)(《伤仲永》)(3)名词作动词;沛公欲王关中,使之婴为相(为王)(《鸿门宴》)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4)名词作状语。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愚公移山》)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事”,对待)(《鸿门宴》)此外,还提及:动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和数词作动词。
就我个人的教学体会来说,教学难点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老师一定要注意讲清楚使动和意动的含义:使动是宾语使怎么样,意动是认为宾语怎么样;前者是客观怎么样,后者是主观看法。
老师还要交代清楚要怎么翻译。
5、明白“通假现象”在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后,有一篇知识短文《怎样学习通假字》,该文较详尽地叙说学习通假字的一些问题。
根据自己教学体会,我觉得关于“通假字”在教学中要注意三点。
第一点,要让学生明确“通假”含义(它就是同音替代现象,古人使用文字,有时不用本来该用的那个字,而用另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似的字来代替;“通”是通用;“假”是借用)。
第二点,在语句中,学生要能判断出哪一个是通假字。
如“中流失船,一壶千金(“壶”通“瓠”读“护”)(《学问篇》)在这句话你要会知道“壶”字通假字,它通“瓠”,“瓠”是古人渡河的用具,这样这句话就可以成:人在中流从船上落水,瓠就成了救命的工具,因而价值千金。
倘若不能判断“壶”字是通假字,那说不定就会把“一壶千金”错误地理解成:一壶酒价值千金。
第三点,学生要知道怎么读。
要读本字(如果读错音了,意思也往往会弄错)。
6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是基于对课文字词句已基本理解的基础上的。
如果字词句都不能理解,又怎么能谈得上对思想内容的理解?要理解课文的的思想内容,有时还得了解一定的时代背景。
高中第二册的一篇文言文苏洵写《六国论》。
要使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我们首先向学生介绍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然后帮助学生扫清这篇课文字词句上的障碍。
在解决好这些问题后,学生要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也就能做到水到渠成。
课文第一段的第一句就提出了全文的总论点是“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在第一段中作者接着用两个分论点来阐释这个总论点。
这两个分论点是:从贿赂秦国的国家来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从不贿赂秦国的国家来说,“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作者在接下来的第二、三段中,分别论证这两个分论点。
在文章的最后两段(第四、五段)作者发出感叹(这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之处)。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仔细一想这是一句双关语,作者似乎是在批评六国的“为国者”,其实又是在告诫北宋“为国者”(作者这就把对历史的评论自然地转到现实上来)。
课文的最后一句,“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在这句话中,作者语重心长地警告北宋“为国者”:切勿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就我个人的教学体会来说,作者在最后两段中的这两句感叹的话是我们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它是课文中最重要的思想内容,它包含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包含了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7、朗读要读准字音、注意异读、分清节拍(1)读准字音。
对一些生僻的字,老师要让学生养成看注释、查字典习惯。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有的大意的学生就会把“谪”应字读成“zhe”,而大意的学生就能可能把它读成“zhai”(2)注意异读。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中的“汤”应读“shang”而有的学生把它读成“tang”。
(3)分清节拍。
“其一犬坐于前”这一句,正确的停顿节拍是:其一/犬坐/于前,而有的学生却读成:其/一犬/坐/于前(这很可能是学生对“犬”字名词作状语的用法不太理解而造成的)。
思考题:1、请你列出高中语文第一册《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