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生物反应器结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生物技术研发项目进展报告

生物技术研发项目进展报告

生物技术研发项目进展报告一、引言本报告旨在汇报生物技术研发项目的进展情况,以及我们所取得的成果和遇到的困难。

通过对项目的详细分析和总结,我们期望能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推动项目的顺利进行。

二、项目背景生物技术是当今科技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个研究领域。

它涵盖了生命科学、工程学和技术学等多个学科,在医药、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我们的项目旨在开发一种新型的生物反应器,用于生产高效的生物制品。

三、研发目标1.设计新型反应器:我们的目标是设计一个高效、稳定的生物反应器,并具备易操作、维护成本低等特点。

2.优化生物技术工艺:通过对现有工艺进行改进和优化,提高生物制品的产量和纯度。

3.解决技术难题:针对当前研发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寻找解决方案,以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四、研发进展1.研究方案制定我们的团队在项目启动初期制定了详细的研究方案。

通过文献调研和专家咨询,我们明确了反应器设计的关键要点,并确定了改进生物技术工艺的方向。

2.反应器设计与优化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市场需求,我们设计了一种新型反应器。

该反应器具备更大的容量和更高的反应效率。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了反应器的物理特性、材料选择以及操作控制等因素,以确保反应器的稳定运行。

3.工艺改进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我们成功改进了生物技术工艺,并提高了目标产物的产量和纯度。

经过反复优化和调整,我们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具备了产业化生产的潜力。

4.技术问题解决在项目开展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技术问题,如细胞培养条件的优化、反应器运行的稳定性等。

我们通过加强实验研究和团队协作,积极寻找解决方案,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五、项目成果1.新型反应器设计方案:我们成功设计并制造了一种新型反应器,该反应器的运行效率显著提高,能够满足大规模生产需求。

2.工艺改进成果:通过改进生物技术工艺,我们提高了产量和纯度,为生物制品的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3.技术问题解决成果:针对项目中遇到的技术问题,我们通过团队的共同努力,找到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

生物反应器及其研究技术进展

生物反应器及其研究技术进展
第1 1 卷第 2期
2 0 1 3年 3月






Vo l _ 1 1 No . 2
Ma r .2 01 3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Bi o p r o c e s s E n g i n e e r i n g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3 6 7 8 . 2 0 1 3 . 0 2 . 0 0 3
( S t a t e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B i o r e a c t o r E n g i n e e i r n g , E a s t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S h a n g h a i 2 0 0 2 3 7 , C h i n a )
c e l l , a n d e n z y ma t i c b i o r e a c t o r . Ke y wo r d s:b i o r e a c t o r s;c o mpu t a t i o na l f lu i d d y n a mi c s ;mi c r o bi o r e a c t o r s ;b i o r e a c t o r ma mma l i a n c e l l ; e n z y ma t i c b i o r e a c t o r s
中 图分 类 号 : T Q 0 5 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2— 3 6 7 8 ( 2 0 1 3 ) 0 2— 0 0 1 4—1 0

植物生物反应器的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

植物生物反应器的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

植物生物反应器的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姓名(内蒙古科技大学生物技术系)摘要利用转基因植物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外源蛋白,包括抗体、疫苗、药用蛋白等较之其他生产系统具有很多优越性。

本文简介了植物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发展历史和现状, 并对植物生物反应器领域的发展作了一定的展望和讨论。

关键词植物抗体; 口服疫苗; 药用蛋白;转基因; 生物反应器植物生物反应器是生物反应器研究领域中的一大类, 是指通过基因工程途径, 以常见的农作物作为化学工厂,通过大规模种植生产具有高经济附加值的医用蛋白、工农业用酶、特殊碳水化合物、生物可降解塑料、脂类及其他一些次生代谢产物等生物制剂的方法[1]。

1 植物生物反应器研究内容1.1植物抗体(plantibody)抗体(antibody) 是动物体液中的一系列球蛋白,称为免疫球蛋白(Ig) 。

它们可介导动物的体液免疫反应。

在植物体内表达编码抗体或抗体片段(如Fab 片段和Fv 片段) ,获得的产物就称为植物抗体。

植物抗体最大的优点是使生产抗体更加方便和廉价。

尤其在生产单克隆抗体方面,利用植物生产要比杂交瘤细胞低廉的多。

据估计,在250 m2 的温室中利用苜蓿生产IgG的成本约为500~600美元/ g ,而利用杂交瘤细胞生产抗体的成本约为5 000 美元/g 。

因此,利用植物生产抗体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目前,利用转基因植物表达的抗体包括完整的抗体分子、分泌型抗体IgA、IgG、单链可变区片段(scFv) 、Fab 片段、双特异性scFv 片段以及嵌合型抗体等不同类型的抗体。

植物不仅作为生物反应器器生产抗体用于医药产业,而且植物抗体介导的免疫调节在植物抗病育种上也很值得研究。

Fecker 等将抗甜菜坏色黄脉病毒(BNYVV) 的外壳蛋白基因的scFv 转化烟草,产生的scFv 定位于细胞质中或通过末端的连接信号肽而分泌到质外体,结果发现转scFv 的植株出现症状的时间明显迟于对照。

Tavladoraki 等将抗菊芋斑驳病毒(AMCV) 的外壳蛋白基因的scFv 转入烟草后,发现感病率下降50~60 % ,出现症状的时间也明显迟于对照。

生物乳腺反应器的原理及进展

生物乳腺反应器的原理及进展

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的原理及进展摘要: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技术是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其目的是利用动物乳腺产生目的蛋白。

利用该技术生产的蛋白具有低成本,高活性,易提取纯化的优点。

虽然该技术尚处于发展时期,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地商业潜力,是许多公司大力发展的对象。

关键词: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原理、进展、优点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mammary gland reactor)是指利用动物乳腺特异性启动子调控元件指导外源基因在乳腺中特异性表达,并能从转基因动物乳汁中获取重组蛋白的一种生物反应器。

1生物反应器(bioreactor) 经历了3 个发展阶段:细菌基因工程、细胞基因工程、转基因动物生物反应器。

细菌基因工程产物往往不具备生物活性,必须经过糖基化、羟基化等一系列修饰加工后, 才能成为有效的药物,而细胞基因工程又因为哺乳动物细胞的培养条件要求相当苛刻,成本太高,限制了规模生产。

动物生物反应器具有产品质量高,容易提纯的特点,弥补了其它各类基因表达系统的缺陷。

它是在转基因技术体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7自从上世纪80年代出现以来,已经取得了许多突破,现己成为生物技术研究的热点。

并向商业化阶段转变,显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并且利用转基因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生产饮用奶,以期望获得既能满足蛋白质需要,又能增加抵抗力的品质全面的奶,为人类服务。

21、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的原理乳腺生物反应器的原理是应用重组DNA 技术和转基因技术,将目的基因转移到尚处于原核阶段的动物胚胎中,经胚胎移植得到转基因乳腺表达的个体。

1 外源基因在乳腺特异性表达需要乳蛋白基因的一个启动子和调控区,即需要一个引导泌乳期乳蛋白基因表达的序列,这样才能将外源基因置于乳腺特异性调节序列控制之下,使其在乳腺中表达再通过回收奶获得具有生物活性的目的蛋白。

它是一个专门化的分泌腺体,可以生产出具完全生物活性的药用重组蛋白质,其纯化简单,生产投资及成本相对较少,而且对环境不具污染性,也被称为“分子农场”。

组织工程生物反应器的研究进展

组织工程生物反应器的研究进展
生物 医 学 工程 应 用 领 域 。而 目前 ,骨 组 织 是 仅 次 于 血
养 的基础上力学刺激通常分 为压应 力系统、张应力系
液 的第 二大移植物 ,正需要与 组织 工程学结合 ,解 决 统 、流体剪切应力系统和离心力培养系统 。
大量 需 求 的 问题 。阻 碍 骨 组 织 工程 发 展 和 临 床 应 用 的 主 要 因 素 至 少 包 括 两 点 : ( ) 对 调 控 组 织 的 功 能 化 1 1 1 搅 拌 式 生物 反应 器 .
刘 涌 ’ 王丽婷 徐耀威 。 白雅 莲 王
通化
熠’ 邱金 梅’
通化 140 300
1 中国人民解放军 第五三一 医院,吉林 .
14 0 ;2 通化 市卫生学校 内科教研室 ,吉林 30 0 .
3 辽阳市 13 . 5 医院 内科 ,辽宁 辽 阳 1 1 0 ;4 沈 阳市 苏家屯区 中心 医院儿科 ,辽宁 10 0 .
其主要原理是通过 叶轮或是浆式搅 拌器搅 动培养
培 养 的物 理一 物 化 学 因素 知 之 还 少 ; ( )高 昂 的 生 液从 而提供传质能力 ,为细胞培养提供 一定的氧浓度 生 2
产成本和缺 乏商业化的功能性组织 工程产品 。而解 决 和 均 匀 的养分 分布 的环 境 ,有利 于 细胞 保持 天然 形 上述 问题 ,组织工程生物反应器 的角色至关重要 。组 态 ,并维持其新陈代谢在 正常 的生理范围。但 由于是 织工程 生物反应器与细胞规模化扩增 ,细胞在基质上 通过搅 拌,使培养液 中的切应力较 大,从某种 意义上 高密度 、均匀化生长 ,营养物 的供给 和代谢物 的移 除 来 说 这 是 不 适 合 组 织 工 程 式 细 胞 和 组织 的 培养 。 所 以 等重要 物质传递过程式 ,以及对 细胞 所施加 的力学刺 如何 减少搅拌时的剪切应力 ,成 为搅拌 式生物 反应器 激密切 相关。它…方面可成为研 究组织细胞培养 的不 性 能提 高 的 重 要 环 节 。而 剪 切 破 坏 主 要 原 因 是 气 泡 的 同环境 因素如何影响特定细胞 、组织 的三维功能化培 破 裂 , 故避 免 大 气 泡 的产 生 非 常 重 要 。在 骨 组 织 工程 养 的重 要技术手段 ,另一方面它 是改进功能化组织质 中 ,搅 拌 式生 物反 应器 主要 应用 于 细胞 与支 架 的复

生物反应器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生物反应器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生物反应器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1.引言1.1 概述概述:生物反应器是一种用于生物化学反应和生物过程控制的设备或系统。

它在许多领域中广泛应用,包括生物工程、制药、环境保护和食品工业等。

随着人们对于健康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生物反应器行业逐渐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发展。

本文旨在详细分析生物反应器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通过对市场规模、增长趋势和技术应用领域的研究,我们将全面了解生物反应器行业目前的状态和潜力。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生物反应器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以及创新技术和市场前景的推动因素。

在2.1节中,我们将介绍生物反应器行业的现状。

通过分析市场规模和增长趋势,我们将揭示生物反应器行业的潜在价值和市场需求。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生物反应器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情况,包括生物工程和制药行业。

通过对技术发展和应用领域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生物反应器在不同行业中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

在2.2节中,我们将探讨生物反应器行业的发展趋势。

其中一项重要趋势是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生物反应器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技术,在减少废物产生和能源消耗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另一个趋势是创新技术和市场前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生物反应器行业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生物反应器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通过对市场规模、技术发展和应用领域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生物反应器行业的重要性和潜力。

最后,我们将探讨生物反应器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和合作机会等。

通过本文的研究,读者将对生物反应器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本文也为该行业的从业者、投资者以及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

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和持续的关注,生物反应器行业将迎来更加繁荣和可持续的发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旨在向读者介绍本篇长文的整体结构和各个章节的内容安排,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文章的组织和主要论点。

植物生物反应器研究进展

植物生物反应器研究进展

天 然蛋 白质 则 需很 高 的成 本 , 动 物 细胞 培 养 所 而
需 的生 长培 养 基 相
作物 的 田 间 种 植 比其 它 任 何 系 统 更 加 低 廉 有 效 , 因为 植 物 能 进 行 光 合 作 用 , 提 供 合 适 的 若
维普资讯
2 2
中 国 生 物 工 程 杂 志
第 2 2卷
前 已成功 获 得 的转 基 因植 物 非 常 多 , 水 稻 、 如 小 麦、 玉米 、 马铃 薯 、 花 、 茄 等 。许 多 不 同 的 技 棉 番 术 可用 于转 化植 物 ,如 根 癌农 杆 菌介 导 法 、 生 原 质体 的化学 刺 激 、 微 注 射 、 穿 孔 和 基 因 枪 法 显 电 等 。许 多 不 同 的植 物 已 建 立 起 了稳 定 的转 化 体 系 , 多 数作 物种 类 可进 行 常规 转 化 。在 克 隆 技 大 术方 面 , 基 因动 物 的 克 隆 还 处 于 起 步 阶段 , 转 然 而植 物 的克 隆 技 术 如 组 织 培 养 、 官 培 养 、 胞 器 细 培养 等 已相 当成 熟 。另 外 , 外源 基 因 在植 物 后 代 中纯合 快 且 稳 定 性 高 , 植 酸 酶 基 因 转 入 油 菜 如 后, 其表 达 可 以稳定 遗 传 , 1 第 5代 的种 子 仍 含 有
与 微 生 物 生 物 反应 器 和 动 物 生 物 反 应 器 相 比, 植物 生 物反 应 器有 其 独特 的 优越 性 。 首先 , 植物 生 产 系统 易于 大 规模 生产 来 自动 物 、 类 、 菌 、 毒等 的外 源蛋 白, 常 廉价 。 人 细 病 非 微 生物 发酵 常 需要 庞 大 的设备 投 资 , 细菌 在 发 酵 过 程 中常产 生 包 涵体 , 而将 其 重 新 溶解 并 折 叠 成

新型反应器与反应工程技术

新型反应器与反应工程技术

环保领域
减少污染:新型反应器在工业生产 中可减少废气、废水、废渣等污染 物的排放
绿色化学:新型反应器可以实现绿 色化学,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提高效率:新型反应器可以提高工 业生产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 碳排放
可持续发展:新型反应器在工业生 产中的应用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
降低污染:新型反应器与反应工程技术可以降低污染,从而提高产物质量与收率。
应对环保法规与市场需求
环保法规:新型反应器与反应工程 技术需要满足环保法规的要求,如 减少排放、降低能耗等。
技术创新:新型反应器与反应工程 技术需要不断创新,以满足环保法 规和市场需求的变化。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微反应器的特点 包括:反应速度 快,传质传热效 率高,反应过程 可控性强,安全 性高。
微反应器在精细 化工、生物医药 等领域具有广泛 的应用前景。
微反应器的研究 与发展对于推动 化学反应工程技 术的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
03
新型反应工程技术的发 展历程
传统反应工程技术的局限
反应效率低:传 统反应器无法实 现高效反应,导 致生产效率低下
反应条件苛刻: 传统反应器需要 严格的反应条件, 如高温、高压等, 增加了生产成本
反应产物分离困 难:传统反应器 产生的产物难以 分离,增加了后 续处理成本
反应安全性差: 传统反应器存在 安全隐患,可能 导致事故发生
新型反应工程技术的突破
19世纪初,化学工业的兴起,推动了反应工程技术的发展
20世纪初,大规模生产技术的出现,使得反应工程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自适应控制:根据反应器内的实时参数,自动调整控制参数,实现最优化控制

家蚕生物反应器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1)

家蚕生物反应器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1)

家蚕生物反应器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1)摘要:目前,家蚕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和开发主要是以BmNPV为载体,在家蚕体液中表达多种有用蛋白,其表达量比其它生化微生物高出许多倍;但是利用转基因家蚕生物反应器表达外源蛋白比家蚕BmNPV表达系统有着更大的优越性。

家蚕生物反应器研究和开发已近20年历史,表达了数百种外源基因,由于表达量不高及产物分离纯化难度和成本问题,至今未能进入产业化;家蚕转基因生物反应器有过比较好的尝试,改进转基因技术提高外源基因的整合率是今后主攻方向。

本文综述了家蚕BmNPV表达系统的研究现状及转基因家蚕生物反应器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家蚕生物反应器BmNPV表达系统转基因家蚕发展前景ThereearchprogreofilkwormbioreactoranddevelopmentpropectAbtract:Currently,theilkwormbioreactorofreearchanddevelopmentimainly Keyword:Bomby某moribioreactor,BmNPVe某preionytem,Trangenic ilkworm,Developmentpropect前言:养蚕业起源于我国,是我国的传统产业,在长达5000多年的生产实践中,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家蚕(Bomby某mori)属于鳞翅目蚕蛾科,为开放式血管系统,纤薄而强韧的表皮层包围着一个充满血淋巴及各种器官的空间。

几千年来,人们利用家蚕能吐丝结茧这一生物机能,大量生产生丝。

家蚕丝因具有柔软舒适、透气保温、吸湿散湿性能好、珍珠般光泽、染色性强等优良理化特性,被誉为“纤维皇后”,其织出的华丽丝绸深受人们喜爱。

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新的技术和试验方法在家蚕新用途和基础研究中得到应用和推广。

家蚕除用作生产蚕茧以抽取蚕丝这一传统用途外,作为生物反应器而生产高价值物质等新用途也不断被开发研究出来。

生物反应器的分类与发展

生物反应器的分类与发展

分都可经过人为驯化为生物反应器
动物血液生物反应器
动物膀胱生物反应器
动物生物反应器
外源基因编码产物可直 接从血清中分离
出来,血细胞组分可通 过裂解细胞获得,
外源基因在膀胱中表达的转基因动物 生物反应器,叫动物膀胱生物反应器
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
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利用哺
泌尿系统
乳动物乳腺特异性表达的启 动子元件构建转基因动物,
生物反应器是发酵工程中最重要的设备之一
原料
原料制备 预处理
能量 灭菌
过程控制
生物 反应器
能量 产品回收
产物
空气
空压机 除菌
热量
废物
二、生物反应器的分类
机械搅拌式反应器 气升式生生物反应器
动物生物反应器 植物生物反应器
生物反应器有很多种,按照不同的分类角度
组织或整株植物,
其中以转基因植物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贵重药物和疫
苗已经成为植物基因工程中最有研究前景和商业价值的领
域,
植物生物反应器种类不断增多, 从最初的烟草、拟南
芥到后来的马铃薯、番茄、香蕉、木瓜、豇豆、菠菜、苜
蓿、油菜和芜青等,表达产物包括疫苗、抗体及其片段、
细胞因子、酶及其它药用蛋白和生物活性肽等,
3 生产啤酒 4 生产能源
目前用来生产啤酒的填充 床固定化细胞反应器已完 成中试进入工业生产阶段
光合细菌利用有机物作为电子供 体光敏产氢为工业化生产清洁、 无污染的生物能源提供了具有竞
争力的技术方法
2、动物生物反应器
一般把目的片段在器官或组织中表达的转基因动物叫动 物生物反应器,几乎任何有生命的器官、组织或其中一部
在转基因家畜血液中得到人免疫球蛋白、d 球蛋白、B球蛋白、胰蛋白酶、干扰素和生长激素 等,并且都具有正常的生物活性,美国哺乳动物细 胞表达或生产的生物技术药物有53种,

生物反应器工程的进展及应用前景

生物反应器工程的进展及应用前景

生物反应器工程的进展及应用前景随着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生物反应器工程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生物反应器是一种将微生物、细胞或酶等生物体系与物理化学体系联系起来,实现生物过程的转换和放大的设备。

它广泛应用于制药、食品、化工等领域,可用于生产药品、饮料、乳制品、酒精、食品添加剂等多种产品。

本文将探讨生物反应器工程的进展及应用前景。

一、生物反应器工程的发展历程生物反应器工程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微生物发酵工程。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的推动下,生物反应器工程开始成为一个研究领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体系和学科体系。

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工业化需求的增加,生物反应器工程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成为生物化学、化工、环保工程等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生物反应器工程的进展1. 设备结构创新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发展,生物反应器的结构不断被改进。

计算机模拟、分析和模型控制大大提高了反应器的性能和效率,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同时,反应器的形式也得到了广泛的改进,如批量、连续、半连续和离散反应器等。

2. 微观反应器的发展微观生物反应器是新型反应器的研究方向之一。

微小的反应器可以为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提供一种环境,从而提高反应器的效率和转化率。

同时,微观反应器可以为不同的微生物提供不同的温度、pH值、氧气和营养物质,从而优化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

微观反应器在微生物代谢的研究、新型药物结构的发现和制造、缩短生物反应器的反应时间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三、生物反应器的应用前景1. 药物开发及制造生物反应器在制药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通过生物反应器工程可以生产出诸如生物药物、口服药物、治疗癌症的药物等等。

这些药物在生产过程中,可以通过生物反应器工程的手段来控制它们的制造,以便使可得到更具品质管理的产品。

生物反应器工程的重要性对于制药领域的质量安全以及新型药物的研发十分重要。

生物催化和生物反应器研究进展及应用

生物催化和生物反应器研究进展及应用

生物催化和生物反应器研究进展及应用生物催化和生物反应器是当今生物技术领域内极具潜力的应用分支之一。

随着全球对新能源、新材料、新制药等高科技产业的需求不断增长,对生物催化和生物反应器这一领域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从生物催化和生物反应器的定义、发展历程、作用机理以及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生物催化和生物反应器的定义生物催化是指利用生物催化剂(如酶、细胞等)作为催化剂,促进特定的化学反应在生物体系内发生。

而生物反应器则是在一定的温度、压力、pH值、气体流量等条件下,利用生物催化剂来完成反应过程的一种反应设备。

所以说,生物催化和生物反应器这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

二、生物催化和生物反应器的发展历程早在20世纪初,科学家们就开始在有机化学领域中利用微生物催化剂来合成有机化合物。

例如,酵母菌可将葡萄糖转化为酒精、醋酸菌可将酒精氧化为醋酸等。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酶种类被发现和研究,不但可以用于单一反应,还可以实现多反应的复杂过程。

为此,科学家们开始将生物催化技术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如农业、医药、食品、化工等。

通过不断优化反应条件,提高催化剂稳定性和活性,生物催化和生物反应器技术在这些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三、生物催化和生物反应器的作用机理生物催化和生物反应器的核心就是生物催化剂(酶、微生物等)。

生物催化剂通过自身的结构和功能来促进反应速率,其作用机理主要有以下三种:1. 使反应速度加快:生物催化剂能够降低反应活化能,从而在较低的温度和压力下实现反应。

2. 提高反应产率:与化学催化反应相比,生物催化和生物反应器可以在更温和的条件下对反应产物进行更高效的转化,使得反应产率更高。

3. 提高反应特异性:生物催化剂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可以选择性地催化特定的底物产生特定的产物,从而提高反应的纯度和选择性。

四、生物催化和生物反应器的应用前景生物催化剂的应用前景巨大,不仅可以在化学反应中替代传统的化学催化剂,而且可用于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再生能源等方面。

膜生物反应器(MBR)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膜生物反应器(MBR)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膜生物反应器(MBR)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 简称MBR)是一种将膜技术与生物反应器相结合的新型污水处理技术。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以来,MBR凭借其高效、节能的特点在污水处理领域迅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从MBR的基本原理、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MBR的基本原理是在传统的活性污泥法基础上加入膜分离技术。

污水通过生物反应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来分解有机污染物。

随后,通过膜分离过程,将污水和活性污泥进行分离。

由于膜分离可以有效隔离悬浮物、胶体物以及微生物,因此可以实现几乎绝对的固液分离效果。

同时,膜分离还可以实现过滤膜上的生物附着层,从而减少生物反应器中传统沉淀污泥的产生,提高处理效果。

MBR的研究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研究者通过对反应器结构的优化,如提高通气效果、优化水流动力学以及增加反应器的比表面积等,提高污水处理的效果。

其次,针对MBR中膜污染问题,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使得膜耐污性得到了极大提高。

第三,近年来,随着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新型的膜材料和膜模块不断涌现。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改善了MBR的性能。

最后,智能化控制系统也成为MBR 研究的热点领域,通过引入自动化控制技术,可以提高工艺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MBR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膜技术的进一步提升将改善膜的耐污性,延长膜的使用寿命。

其次,随着MBR在实际应用中的不断推广,成本降低将成为发展的关键。

通过改进反应器结构、减少设备的耗能,降低MBR技术的总体成本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第三,MBR的自动化程度将得到进一步提高,通过引入先进的控制系统和远程监控技术,可以实现对污水处理过程的实时监测和管理。

此外,MBR技术还将与其他新兴技术结合,比如光催化、电化学等,形成多技术联合治理的综合技术体系。

尽管MBR在污水处理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新型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印染废水研究进展

新型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印染废水研究进展
2 第 0 1 4 4年 3卷第 2月 2期




C o n t e mp o r a r y C h e mi c a ] I n d u s t r y
V o 1 .4 3 .N 0 . 2 F e b r u a r y, 2 0 1 4
新 型膜生物反应器处 理 印染废水研 究进展
wa s i n t r o d u c e d. At 1 a s t . s o me a d v i c e s or f f u ur t e r e s e rc a h o n t h e me mb r a n e b i o l o g i c a l r e a c t o r we r e p u t or f wa r d .
常昊琳 ,王晓珍 ,李 萍
( 辽宁 石油 化工 大学 , 辽 宁 抚 顺 1 1 3 0 0 1 )

要 :印染废水含有 多种染料 、浆 料 、表面活性 剂等复杂化学物质 ,属 难处 理的工业废水之一 ,新型膜
生物反应器法 是一 种处 理印染废水的重要方法 。 膜 生物反应器法是将传统 的生物处理 印染废水技术 和膜分 离技 术相结合 , 从 而更加高效彻底的去除废水 中的污染 物。而新型膜生物反应器则是根据膜生物反应器 的不 足对其 进行改进 。主要介绍海藻式膜生物反应器 、生物铁式膜生物反应器填料式 、填料式膜生物反应器 等的研究 现状 及进展 ,并对今后 的发 展方 向提出了建议 。 关 键 词 :印染 废水 ;膜生物反应器 ;新型膜生物反应器 ;生 物铁 ;填 料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1 — 0 4 6 0( 2 0 1 4)0 2 — 0 2 6 7 — 0 3 中图分类 号 :X 7 0 3

膜生物反应器及其耦合工艺的应用研究进展

膜生物反应器及其耦合工艺的应用研究进展

膜生物反应器及其耦合工艺的应用研究进展1. 引言1.1 膜生物反应器的概念膜生物反应器是一种将膜技术与生物反应器相结合的新型反应器,通过在反应系统中引入膜分离技术,实现废水处理、生物降解、生物制药和食品工业等领域的高效能和高纯度生产。

膜生物反应器的主要原理是利用膜的特殊结构和分离性能,通过膜的筛选作用和传质调控,实现废水中有害物质的去除和有用物质的保留,从而达到对废水进行高效处理的目的。

膜生物反应器具有反应效率高、操作简单、占地面积小、能源消耗低、运行成本低、操作稳定等优点,在废水处理、生物降解、生物制药和食品工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膜技术和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膜生物反应器在应用中展现出了更大的潜力和优势,成为了当前研究和应用的热点领域之一。

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和实践应用,膜生物反应器将为实现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和永续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

1.2 耦合工艺的意义耦合工艺的意义在膜生物反应器的应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耦合工艺是指将不同的生物或化学过程结合在一起,以达到更高效的处理效果。

通过耦合工艺,可以实现不同反应器之间的协同作用,提高废水处理的效率和质量。

耦合工艺还可以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能源消耗和废物排放,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在膜生物反应器的应用中,耦合工艺可以将不同类型的膜反应器结合在一起,形成多级处理系统,使废水在不同环境下经过多次处理,达到更高的处理效果。

耦合工艺还可以将膜生物反应器与其他生物降解技术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提高废水处理的效率和水质的净化程度。

耦合工艺在膜生物反应器的应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提高废水处理的效率和质量,减少资源的浪费,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研究耦合工艺的意义和优势对于推动膜生物反应器及其应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膜生物反应器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膜生物反应器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是一种高效的水处理技术,其主要优势包括高降解效率、节约空间、操作简便等。

生物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新技术

生物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新技术

生物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新技术在生物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测量技术被开发出来,使得研究人员可以更加细致,准确地观察和分析生物化学反应的过程,进一步挖掘其规律性。

本文将讨论一些新的生物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1. 单分子荧光显微技术传统的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方法通常是通过分析一组分子的反应动力学,然而,这种研究方法忽视了单个分子之间可能存在的多样性。

不同分子的特性差异可能对反应动力学产生很大的影响,限制了研究进展。

这时,单分子荧光显微技术可以发挥作用。

单分子荧光显微技术利用荧光蛋白标记单个分子,然后通过显微镜观察它在反应中的行为。

这种技术可以在真正的温度和条件下直接观察单个分子的反应动力学,避免了统计上的偏差,更准确地研究反应机制。

该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反应动力学领域,尤其是在研究酶的机理和反应路径的方面。

2. 微通道技术微通道技术结合了微流体技术和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获得了更好的反应控制、稳定性和快速的反应过程。

微通道反应器的反应体积通常比传统反应器小得多,反应温度和流速也可以更精确地控制。

这使得使用微通道技术研究生物化学反应动力学时,可以更加细致地控制反应条件,减少反应时间。

目前,微通道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合成药物和生化分析领域,为生物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平台。

3. 基于光电子成像的分子振动谱学基于光电子成像的分子振动谱学是一种新兴的生物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方法。

其原理是利用激光来激发分子并观察分子振动的反应。

然后,通过记录振动谱来研究单个分子的结构和振动特性。

这项技术的突破在于它能够很好地研究分子的异构体和异构体间的反应动力学,并通过光电子成像技术实时观测分子反应的过程。

该技术在生物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广阔,可以为了解生物体中复杂化合物的反应动力学提供突破。

总结新的生物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方法的出现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生物过程和化学反应的动力学机制。

生物反应器

生物反应器

机械搅拌式生物反应器的进展
细胞提升桨生物反应器(1990) 双圆筒筛搅拌式生物反应器(1992) 脉冲混合式生物反应器(1993) 泡床式搅拌生物反应器(1994) 离心桨生物反应器(1996) 固定化酶搅拌桨反应器(2005)
微藻培养中光生物反应器的研究进展
开放式光生物反应器
(1)易受外界环境影响,难以保持较适宜的温度与光 照; (2)会受到灰尘、昆虫及杂菌的污染,不易保持高质 量的单藻培养 (3)光能及CO2 利用率不高,无法实现高密度培养
软骨组织工程生物反应器研究进展
软骨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已进入体外构建的关键阶段。生物 反应器能在体外动态模拟体内微环境中物质转运和流体应力刺激 反应,从而实现体外经生物力学途径调控软骨细胞的基因表达和增 殖。传统的二维或静态压力型生物反应器难以构建功能接近于正 常的软骨,各种可即时智能调控的微重力、灌流液压、微载体等新 型生物反应器使得培养基环境的调控更加高效、精确化,培养的三 维软骨组织在形态、基因表达及力学特性上均更接近于正常软骨 组织。
研究方向
1.利用生物反应器, 特别是植物反应器生产药用蛋白和疫苗已成为制 药产业重点开发的热点领域。 2.开发活性高、选择性好及寿命长的生物催化剂。 3.改进生物反应器的传质、传热的方法。 4.生物反应器向大型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 5.特殊要求的新型生物反应器的研制开发,如基因产品生产、细胞固 定化及动植物细胞培养的工业反应器,固体发酵反应器、边发酵 边分离反应器等的开发研制已获得广泛重视。 6.降低设备投资方面,对连续过程更加重视。
进展情况
空间生物反应器的进展
早期发展成熟的空间生物培养反应器的操作方式主要是灌流 式。
旋转壁式生物反应器、细胞培养单元反应器、单 环路细胞培养反应器、微型连续培养反应器。

膜生物反应器及其耦合工艺的应用研究进展

膜生物反应器及其耦合工艺的应用研究进展

膜生物反应器及其耦合工艺的应用研究进展膜生物反应器(MBR)是一种结合了膜分离技术和生物反应过程的新型污水处理技术,具有出水水质优良、占地面积小、操作稳定等优点,已经在污水处理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随着MBR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以及其与其他工艺的耦合应用研究逐渐深入,MBR技术在废水处理、污泥处理、资源回收等方面的应用也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本文将介绍膜生物反应器及其耦合工艺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一、膜生物反应器的基本原理及特点1.基本原理膜生物反应器是将膜分离技术与生物反应过程相结合的一种污水处理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在MBR中,通过膜分离技术,可以将生物反应器中的污水与生物污泥充分分离,使得生物污泥得以保留在反应器内,同时可以大大提高出水水质。

2.技术特点(1)出水水质优良:由于MBR的膜分离技术可以有效截留污水中的微生物、浮游物等杂质,使得出水水质非常优良,可以直接达到再生水标准。

(2)占地面积小:相比传统的活性污泥法,在MBR中不再需要大量的沉淀池和二沉池等设备,因此可以大大节约占地面积。

(3)操作稳定:由于MBR中膜分离技术能够有效保护生物污泥,避免了生物污泥的流失和膜污染等问题,使得系统运行更加稳定可靠。

1.膜生物反应器-反渗透工艺(MBR-RO)MBR-RO是将MBR技术与反渗透技术相结合的一种高级水处理工艺,主要用于对污水进行深度处理,产生高品质的再生水。

MBR-RO工艺的出水水质稳定、无菌纯净,可以直接用于工业用水、农业灌溉等领域。

2.膜生物反应器-厌氧消化工艺(MBR-AD)MBR-AD是将MBR技术与厌氧消化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污泥处理技术,主要用于污泥的减量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MBR-AD工艺能够高效地降解污泥有机物,减少废污泥的产生,同时产生沼气等再生资源。

3.膜生物反应器-生物质炭吸附工艺(MBR-BC)MBR-BC是将MBR技术与生物质炭吸附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污染物去除技术,主要用于对水体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进行吸附和去除。

生物反应器的构造与应用

生物反应器的构造与应用

生物反应器的构造与应用生物反应器是一种利用微生物或细胞等生物体进行反应或培养的设备,可用于制备医药、食品、化工产品等众多领域。

它的基本结构包括容器、进出口口、气体分配系统、传感器和控制系统等组成,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生物反应器的构造以及各个构造的作用。

容器生物反应器的核心构造是容器,它是反应过程发生的主体,可以是玻璃、不锈钢、塑料等物质制成。

玻璃材质的容器便于对反应过程的观察,但其机械强度不足,易破裂。

不锈钢制成的容器则较坚固耐用,但对于一些需要接种和收获细胞的反应体系来说,不锈钢的物质会使得细胞无法附着在容器表面,影响反应效果。

塑料材料制成的容器则相对于前两种材质来说更加经济实用,而且也不会影响细胞的附着。

进出口口进出口口是生物反应器构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用于引入气体、氧气、养分等,以及收集或换取光、旋转等反应的产物。

通常它们都连接到容器内部,以保持反应混合均匀,同时防止无需的污染。

气体分配系统对于养殖细胞的生物反应器来说,气体分配系统是十分重要的构造之一。

通过该系统,可以将空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氮气等气体引入反应器内。

其中,控制氧气浓度的关键性质非常重要,因为缺氧或氧化都会影响细胞的生长和生物化学反应。

但是,氧气气氛太浓,也容易导致氧化损伤等问题。

传感器传感器是生物反应器中用于监测pH、温度、氧浓度等参数的一种装置,常常使用光电池、膜元件、电极和光纤等技术。

通过监测这些参数并传递给计算机,可以调节反应条件,优化反应过程,以最佳使反应过程进展,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控制系统反应器的控制系统,运用计算机技术,对反应器中的细胞培养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并根据参数的变化,下发相应的命令调整设备。

通过该系统可以控制反应器内的温度、pH、气压和氧浓度等,这样就可以达到更好反应效果,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应用生物反应器的应用极其广泛,不仅用于医药、食品、化工等领域的产品制备,也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因子的研究、细胞解剖学等领域的研究。

《2024年膜生物反应器废水处理工艺的研究进展》范文

《2024年膜生物反应器废水处理工艺的研究进展》范文

《膜生物反应器废水处理工艺的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废水处理问题日益凸显。

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作为一种新型的废水处理技术,因其高效、节能、操作简便等优点,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本文将就膜生物反应器废水处理工艺的研究进展进行详细阐述。

二、膜生物反应器的基本原理与构成膜生物反应器是一种将生物反应器与膜分离技术相结合的废水处理系统。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膜组件对生物反应器中的混合液进行固液分离,从而实现水与活性污泥的分离。

膜生物反应器主要由生物反应器、膜组件、驱动装置等部分构成。

三、膜生物反应器废水处理工艺的研究进展1. 膜材料的研究:膜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到膜生物反应器的性能和寿命。

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高膜材料的抗污染性、抗老化性以及提高通量等方面。

新型的膜材料如纳米材料、复合材料等的应用,使得膜生物反应器的性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2. 工艺优化:针对不同的废水类型,研究者们不断对膜生物反应器的运行参数进行优化,如曝气量、污泥浓度、温度等。

同时,结合其他物理、化学或生物处理方法,如预处理、后处理等,进一步提高废水处理效果。

3. 能量回收:为了提高膜生物反应器的能量利用效率,研究者们尝试将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引入到系统中,实现能量的自给自足。

此外,通过优化操作条件,降低能耗,也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4. 自动化与智能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引入到膜生物反应器中。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预测控制系统等,实现膜生物反应器的自动控制和优化运行。

5. 工艺的集成与优化:为了进一步提高废水处理效率,研究者们尝试将不同的废水处理方法进行集成和优化。

例如,将厌氧、好氧、曝气等多种工艺进行组合,形成复合式膜生物反应器,以适应不同类型废水的处理需求。

四、结论与展望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发展,膜生物反应器废水处理工艺在技术水平和应用范围上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藻类光生物反应器研究进展生物0902 于李 20093511 摘要:微藻在转化太阳能和生产各种代谢产物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和潜力。

解决藻类大量培养的关键问题是研制和开发出光能利用率较高、成本相对低廉、可以大规模化生产的光生物反应器。

本文概述了光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历史、现状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微藻大量培养光生物反应器光生物反应器( Photobioreactor, 以下简称PBR)一般指用于培养光合微小生物及具有光合能力的植物组织、细胞的设施或装置, 通常具有光、温、pH、营养盐、气体交换等培养条件的调节控制系统, 能进行半连续或连续培养并具有较高的光能利用率, 因而能获得较高的生物密度和单位面( 体) 积产量。

光生物反应器(photo bioreactor)是专门用于光合生物或具有光合能力的组织培养的一类装置,除具有普通生物反应器的基本结构外,还具有光照系统。

一般植物的光能利用率约为0.2%左右,而设计合理的光生物反应器的光能利用率可达到18.0%,较高的光能利用率有利于促进光合生物的生长,提高其培养产率,但光照过强时会导致光合生物生长停止,甚至死亡,造成培养损失[1,2]。

藻类是生长最快的光合生物[3],培养时通常采用气升式光生物反应器,这种反应器用气流提供循环动力,能避免产生强大的剪切力而破坏光合生物细胞。

藻类进行光合作用会放出氧气,当培养液中溶解氧过饱和时,抑制藻类的光合作用,不利于藻体的生长。

因此,溶解氧的消除也是藻类培养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从降低螺旋藻生产成本的角度出发,旨在设计一套不但适合于螺旋藻开放式培养,而且兼具价格低廉、结构简单、操作简便的气升式光生物反应器。

在此基础上,采用光合自养法培养螺旋藻对所设计的反应器进行实验验证,并利用响应面法对其培养条件最佳水平范围进行优化研究。

1 光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历程PBR 的研究始于40 年代微藻的大量培养, 主要目的是生产单细胞蛋白。

到50 年代初已研制出开放池式, 水平管状、垂直管状、柔性袋状多种类型[ 7] 。

这些开创性的工作尽管受当时条件限制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 却为后来PBR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经历了短暂的繁荣后, 从50 年代中期到70 年代末期, 从总体上看, PBR 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相对缓慢的时期, 未能开发出效率较高、成本相宜, 可用于大规模生产的封闭式PBR[ 2, 8] 。

然而, 这一时期也有一项突出的成果, 就是发展了开放式的培养系统,特别是跑道池式PBR 的设计已达到完善化、标准化的程度[ 1, 9] 。

80 年代以来, 各种类型的封闭式PBR 的研制有了迅速发展, 并一直持续到90 年代。

这一方面是微藻产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对多种医药及精细化工产品的需要, 开放池式培养系统的一些固有缺点已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和发展潜力, 这使人们把更大的注意力转向封闭式PBR 的理论和应用的研究[ 2, 10~ 15] 。

而另一方面, 各种高新工程技术的引入, 大大促进了PBR的发展, 导致一批全新型PBR 的诞生[ 16~ 19 ]2 光生物反应器的研究现状迄今已研制成种类繁多, 结构各异、功类多样的PBR。

如表1 所示, 早期开创的开放池式、水平管状、柔性袋状、垂直管状等类型的PBR 都有了不同程度发展。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两类, 一类是跑道池式PBR, 它适合于可以开放培养的微藻, 是目前商业规模大量培养微藻所普遍采用的培养系统。

这种类型PBR 的结构和运转都比较简单, 生产规模已达5hm2 ~ 10hm2, 生产成本较低, 并能在大面积生产中维持一定的产量。

Weissman等[ 11] 对跑道池式培养系统的生产成本、动力消耗及运转成本等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

Osw ald[ 20] 则对大规模开放池的工程设计作了全面论述。

对于不适合开放培养或经济价值较高的藻类可采用封闭型PBR, 水平回旋管型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类型。

如表2 所示, 这种类型PBR 能防治污染、维持单种生产, 能严格控制运转过程, 有较高的光能利用率, 因而能获得较高的生物密度和产量。

Pirt 等[ 2] 曾提出一套构建该类型PBR 的较为完整的设计理论。

Gudin 等[ 13] 则将该类型PBR 发展到上百米2的规模。

此外, 一些新型PBR 则显示出广泛的应用潜力。

如Javanmardian ( 1991) 的光导纤维型和LeeG- C ( 1994) 的发光二极管型PBR可用于微藻的高密度小容量培养, 以生产高价值的精细化工产品或遗传工程产品。

Wang( 1991) 研制的中空纤维和固定化PBR 适用于培养以胞外分泌物为产品的微藻。

3 光生物反应器的应用前景目前藻类PBR 的研制和开发正受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这首先是由于微藻作为精细化工产品的原料已开始得到利用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此外, 微藻在废水处理、水产养殖中的作用与日俱增, 在用于生产食品、燃料、肥料及用于支持生命系统等方面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如能研制开发出光合效率较高、成本相对低廉的PBR, 大量培养藻类用于生产人们所需要的食物、医药、化工原料或用于水污染治理等,其前景将是十分诱人的。

参考文献1 Goldman, J. C. Outdoor algal mass cultures- I. appl-icat ions. Water Research, 1979, 13: 1~ 192 Pirt , S. J. etal, A tubular bioreact or f or photosynthetic Product ion of biomass from carbon dioxide: design andperf ormance. J. Chem. T ech. Biot echnol. 1983, 33B: 35~583 Benemann, J. R. , T he future of microalgal biot echnology.In: Algal and cyanobact erial Biot echnology, ed. by R.C. Cressw ell et al. , Longman Scient ific & T echnical Press ( New York) , 1989, 317~ 3374 Borow it zka, M. A. Algal biot echnology product s and processes, mat ching science and economics, J. Appl. phycol. ,1992, 4: 267~ 2795 Tredici, M. R. , et al. , From open ponds t o vertical alveolar panels: the It alian experience in the deuelopm ent of reactorsf or the mass cult ivat ion of photot rophic microorgan isms. J.Appl. Phycol. 19926 Chaumont, D. , Biotechnology of algal biomass production:a review of syst ems for outdoor mass culture, J. Appl.phycol. 1993, 5: 593~ 6047 Burlew, J. S . ed. , algal Culture f rom Laborat ory topilot plant , Carn egie Inst itut ion of Washington ( Washington D.C. ) 1953, 3578 Lee, Y. - K. , Enclosed bioreact ors for the mass cu-l t ivation of phot osynthet ic organisms: the future t rend, T rends in Biotechnol. 1986, 4: 186~ 1899 Osw ald, W. J. , Current st atus of microalgae f rom w ast es, Chem. Eng. Prog. symp. ser. , 1969, 65: 87~ 9210 T rot ta, P. , A simple and inexpensive syst em for continuous monoxenic mass culture of marine microalgae, Aquacu-l ture, 1981, 22: 383~ 38711 Weissman, J. C. , et al. Phot obioreact or design:m ixing, carbon ut ilizat ion, and oxygen accumulat ion, Bitechnol.Bioeng. , 1988, 31: 336~ 34412 James, C. M . , et al. , An int ensive cont inuous cu-l ture syst ems using tubular photobioreact ors for producing microa-lgae, Aquaculture, 1990, 87: 381~ 39313 Gudin , C. , etal. , Cell fragilit y- the key problem of m icroalgae mass product ion in closed phot obioreactors, Bioresource Technol. , 1991, 38: 145~ 15114 Tredici, M . R. , et al. , A vertical alveolar panel( VAP) for outdoor mass cult ivat ion of microalgae and cyanobacteria,Bioresource T echnol. , 1991, 38: 153~ 15915 Rat chf ord, I. A. J. , Perf orman ce of a f lat plate,air- lift react orf or the growth of high biomass algal cultures, J.Appl. Phycol. , 1992, 4: 1~ 916 Frohlich, B. T. etal. , Phot obioreact ors: Models for interact ion of light int ensity, reactor design and algal physiology,Biot echnol. Bioeng. symp. , 1983, 13: 331~ 35017 Javanmardian, M. et al. , H igh - densit y phot oautot rophic algal cultures: design, construct ion, and operation of a novel photobioreactor syst em, Biot echnol. Bioeng. , 1991, 38:1182~ 118918 Wang. S. C. etal. Immobilizat ion of Anabaena azo-l lae in hollow f ibre phot obioreact ors f or ammonia product ion,Bioresource Technol. , 1991, 38: 85~ 9019 Lee, C. - G. et al. , High - densit y algal phot obioreact ors using l ight - emitt ing diodes, Biot echnol. Bioeng.1994, 44: 1161~ 116720 Osw ald, W. J . , Large- scale algal culture systems( engineering aspect s) . In: M icro- algal Biot echnology, ed. By M. A. Borowit zka. et al, . , Cambridge univ. press ( Cambridge), 1988, 357~ 394The Progresses In Studies ofAlgae Photobioreactors Abstract Microalgae have w ide applicat ions and potent ials in converting solar energy and producing a great variety of metabolites. How ever, the Key problem of mass culture of microalgae is the development of photobioreactors, with hig her eff iciency of light utilization, cheaper cost and easily being scaled up. This review surveys the history, present and prospect of photobioreactors brief ly.Key words Microalgae Mass culture Photobioreactor ( s)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