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试题

合集下载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期末重点复习题(修订稿)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期末重点复习题(修订稿)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镜片透明)和(中间厚)、( 边缘薄)。

只要具有透明、中间厚、边缘薄的结构: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物体图像)功能。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大小)没有关系,而是和(凸度大小)有关——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的倍数越大;凸度越小放大的倍数越小)【注:平玻璃是平的,因为没有凸度,所以放大倍数为0】。

5、使用放大镜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物体的细微之处)。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如果固体物质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晶体),如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等。

【注:人们常误认为玻璃、松香、琥珀、珍珠是晶体。

】8、两个(不同倍数的放大镜9、(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能够观察到(非常小的物体以及物体的精细结构)。

10、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是他首先发现了(微生物)。

1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2、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软木)的(细胞)结构。

13、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4、(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1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6、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生物)。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期末考试复习检测试卷-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期末检测卷(共5套,含答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期末考试复习检测试卷-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期末检测卷(共5套,含答案)

期末专项复习卷一、填空题。

1.(江北区)许多动物有雄性和雌性之分,雌性动物产的______和雄性动物产的。

_______结合形成受精卵,才能发育成新一代的生命。

2.(上城区)有些花像桃花一样,由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雌蕊四部分组成,这样的花叫做完全花。

3.(黄岩区)当蜜蜂或其他昆虫在花丛中飞舞、爬行时,会把雄蕊上的_______传播到雌蕊的柱头上,这会使雌蕊子房里的_________受精。

4.(兰溪市)蚕豆的种子是由______和胚构成的;胚包括可以发育成茎和叶的_______发育成根的________。

还包括子叶。

5.(富阳区)像鸡、青蛙这种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________;像狗、牛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_________。

二、判断题。

1.(婺城区)鸡蛋内的蛋黄就是卵的胚。

()2.(嘉兴市)乌龟是胎生动物,金鱼是卵生动物。

()3.(金东区)所有的花的雌蕊数目都是相同的。

()4.(上城区)胎生的动物一般用哺乳的方法喂养下一代。

()5.(余杭区)鸡蛋就是母鸡产的卵,它一定能发育成新的生命。

()6.(吴兴区)植物的花担负着产生种子,繁殖新生命的任务。

()7.(西湖区)蜻蜒点水是它在产卵,蜻蜒的卵在水中孵化,幼虫也生活在中。

()8.(富阳区)鸡蛋里面的蛋黄在适宜的温度下,会发育变成小鸡。

()9.(西湖区)如果油菜花的花瓣凋谢后只剩下3瓣了,它就成为不完全花了。

()10.(新昌县)蚕豆种子有两片子叶,它是双子叶植物。

()三、选择题。

1.(余杭区)雌蕊的( )上有黏液,能在传粉过程中粘住花粉。

A.柱头B.花柱C.子房2.(婺城区)西瓜中有许多西瓜籽,是因为在西瓜的一朵雌花中有许多( )。

A.花粉B.胚珠C.子房D.雌蕊3.(建德市)小鸡孵化一般需要( )个星期。

A.6B.3C.104.(金东区)油菜花开花的部位是在( )。

A.与凤仙花相似,在叶和茎的连接处B.在植株的顶部C.在靠近根的位置5.(缙云县)桃花的花粉长在( )。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复习测试练习题库大全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复习测试练习题库大全
30.将营养丰富的培养基暴露在温暖潮湿的空气中。几天后,发现培养基上长有许多细菌的菌落。这说明:(1)()(2)(细菌在外界环境条件适宜时,)。
二、选择题。(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小题1分,共38分):
1.( )发明了能提高视力的眼镜。A、格罗斯塔斯特B、牛顿C、培根
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跟镜片的( )有关。A、 凸度B、材料C、面积
6.荷兰生物学家()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并第一个观察到()。
7.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光学显微镜是()制成的。是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做成的。现在的光学显微镜的镜片两块都是凸透镜。现在显微镜还有:放大200万倍的()和放大几亿倍的()。
8.1663年英国科学家()在软木薄片上发现了()。
21.下面透明玻璃镜片具有放大作用的( )。A、
B、 C、
22.昆虫的身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 )对足。
A、2 B、3 C、4
23.凸透镜的凸度越小,它的 ( )越小。 A、放大倍数B、焦距 C、视野
24.使用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观察物体,可以获得( )的信息。 A、更少B、同样多C、更多
25.第一个发现和提出“细胞“的人是()。A、列文虎克B、巴斯德D、罗伯特•胡克
27.绿色植物的一些细胞能进行(),制造养料。叶绿体是植物进行()的基本场所。
28.在计算机和电视屏幕图像在放大镜下是由()组成的。计算机屏幕和电视机屏幕的原理都是应用光的混合色道理,如果用放大镜观察看到屏幕上的点状物是由()、()、()三色组成的。
29.人类()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肉眼()——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

教科版本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总结复习测试卷习题

教科版本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总结复习测试卷习题

教科版本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总结复习测试卷习题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一)时间:40分钟总分:100班级:姓名: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一.填空题(12分)1.放大镜又称。

2.早在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3.蚜虫靠吸食植物嫩枝上的生活。

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

5.显微镜下我们看到了叶细胞中的叶表皮上的。

6.微生物也是具有同其他生物一样的特征。

二.判断题(18分)()1.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2.印刷物上的图片其图像是由色彩点组成的。

用眼睛仔细观察能看到色彩点由红、绿、蓝组成。

()3.细菌属微生物乳酸细菌对人有毒。

()4.罗伯特.胡克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显微镜的生物学家。

()5.草履虫、眼虫、变形虫等是单细胞生物细菌、动物的卵也只有一个细胞。

( )6. 透明的有规则形状的固体一定是晶体。

( )7. 很久以前人们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早期的显微镜。

( )8. 通过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可以增加目镜中标本图像的亮度。

( )9. 清晨出现在树叶上的小露珠也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三.选择题(18分)1.自制显微镜时我们需要两个()A.凸透镜B.凹透镜C.平面镜2.使用显微镜时调节准焦螺旋降低()使低倍物镜恰好在载玻片的上面。

A.目镜B.C.物镜3.下列对于微生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微生物是病菌只能使人得病不可以治病微生物能分解垃圾和处理污水C.有些微生物能为我们提供食品或帮助我们生产食物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所能观察到的范围就()A.越大B.不变C.越小5.下列不属于晶体的是()A.食盐B.C.玻璃6.一般情况下下列三种器材中放大倍数最小的是()A.显微镜B.电子显微镜C.放大镜四.看图答题(10分)( )认识显微镜备选:反光镜物镜调节旋钮()目镜(载物台()五. 实验探究(16分)填空放大镜的作用。

农业科技人员观察植物的花或种子公安人员观察现场找到纤维和指纹放大镜填空细胞的作用。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单元复习测试题(含答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单元复习测试题(含答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期末复习题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跟镜片的_______有关,它的特点是透明的,中间______,边缘______。

2、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用透明______琢磨而成。

3、科学研究表明,昆虫的“鼻子”是它的______,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4、人们把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______,如厨房里的食盐、白糖、面碱等。

5、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花岗岩中的______、______、______等矿物的晶体。

6、17世纪,______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到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7、世界上最早的显微镜是________制成的,可以放大近300倍。

8、显微镜下观察到洋葱表皮上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_____,每个房间里的小黑点是_____。

9、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______组成的,_______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0、鱼缸里的水变绿了,可能是______繁殖的结果。

11、罗伯特·胡克最早发现并提出“_______“这个名称。

12、在观察叶的表皮细胞时,我们发现了______;在观察叶的叶肉细胞时,我们发现了_______,它们分别与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有关。

13、微生物是______,具有同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每题1分,共10分)1、放大镜越大,放大的倍数越大。

()2、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3、苍蝇的复眼由许多小眼组成,每只小眼都是六角形的。

()4、胰岛素是利用细菌能在短期内大量繁殖的优势来生产的。

()5、我们可以从瓶装矿泉水中采集微生物,也可用干草培养微小生物。

()6、在13世纪,英国格罗斯泰斯特最早设计并制造出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7、清晨田野草上的晶莹露珠能放大物体。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复习题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复习题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测试题一、填空题(每个空格1分,共60分):1.整个世界都是由( )构成的,包括空气、电、火、声音。

物质是()的,物质变化有()和()两类。

它们的区别在于(),化学变化最重要的特点是()。

2.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有些变化产生了(),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

3。

比如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

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 )的变化,我们就称为()。

4。

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淀粉变成了麦芽糖。

( )在口腔里与()作用会发生()。

5.()和白醋混合后产生大量的气泡,产生新的物质( ),这样的变化属于()。

二氧化碳气体具有的特征是()、()、()。

6.铁生锈是一种(),()是一种不同于( )的新物质。

铁锈具有()、()、()、()、()、()等特点.7。

铁生锈的原因是()和( )共同作用的结果:氧在有水的环境中与铁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铁,就是( )。

8。

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 )关系很大.把铁与()、()隔绝开是防止()的好方法,如刷油漆、电镀等。

9。

()会伴随各种现象,如:()、()、()、(),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10.镊子夹住铁钉并将一部分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铁钉,可以发现浸入溶液的铁钉表面有(),同时蓝色的硫酸铜液体颜色会(),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产生()。

11.白糖熔化是由(),在熔化后变黄、变黑,有焦味是()。

12.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教科版 期末复习试卷 【含答案】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教科版 期末复习试卷 【含答案】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科版期末复习试卷一、选择题1.在认识星座时,我们使用一种印有全天星座图的活动圆盘,叫()。

A.观星图B.全天观星图C.活动观星图2.在校园生物大搜索中,我们通常不会见到()。

A.熊猫B.蚯蚓C.蚂蚁3.在调查校园中的生物多样性的活动中,不需要用到的工具是()。

A.放大镜B.照相机C.剪刀4.孟德尔用()进行了一系列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实验。

A.草莓B.水稻C.豌豆5.用二歧分类法对某一区域的生物进行分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分类标准应该突出两类生物的区别B.同一区域的植物可以用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区分C.只能用于对植物的分类6.我们在进行校园生物大搜索时,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不可以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B.把观察到的小动物都带回家C.可以从脚印、粪便、毛发等踪迹推测躲藏起来的动物7.大熊座的明显标志就是北斗七星,关于这七颗星描述正确的是()。

A.七颗星都是恒星,它斗柄的方位可以指示季节B.七颗星都是行星,离我们的距离相差很大C.七颗星中既有恒星也有行星,其中一颗就是北极星8.银河系中的天体相对于银河系的中心是()的。

A.高速运动B.静止C.无法确定9.小明爸爸的视力非常好,但小明已经戴上了近视眼镜,原因是()。

A.遗传的结果B.变异引起的C.用眼不当造成的10.行星凌日是地球、行星和太阳在同一直线上时,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天文景观。

如图是一幅在地球上拍摄的太阳系某行星凌日天文景观照片。

此图可能是()。

A.土星凌日B.木星凌日C.金星凌日二、填空题11.恐龙属于( )动物。

12.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实现的。

13.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________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________的两个人。

14.如图两种广告指示牌,图1是利用了( )的原理来立稳的,图2是利用了( )的原理来立稳的。

15.人类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着________与________。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试题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试题

六年级下册科学测试卷Ⅰ、基础知识一、填空(18分)1.生物体是由()组成的。

英国物理学家()是第一个发现和提出“细胞”这个名称的人。

2.放大镜是我们在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观察工具,也叫(),它的特点是中间(),边缘()。

3. 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整个世界都是由()构成的。

4. 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的特点是(),化学变化的特点是(). 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伴随一些现象,如()、()和()等。

5. 月球是地球的(),它是()围绕着地球转。

6. 日食发生的时间一般是(),月食发生的时间一般是()。

7. 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

8. 我们看月亮最圆的那天是农历()。

二、判断(24分)1.大熊星座的主要特征是北斗七星、小熊星座的特征是北极星。

()2.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但都会变化。

…………………………()3.用蜡烛加热白糖时既发生物理变化,也发生化学变化。

………()4. 微生物和动植物一样也能进行繁殖、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

()5. 我们一般可以采用降低温度、减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晶体。

()6.淀粉和碘酒反应时颜色会变成蓝紫色,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7.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后,溶液的颜色会变浅,铁钉上会附着铜物质。

……()8.载玻片移动的方向与从目镜里看到的物体图像移动方向是一致的()9.晶体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10.我们一般可以采用降低温度、减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晶体。

……()11.从不同角度看“北斗七星”的模型,看到的图形都是一样的。

()12.月相圆缺变化一个周期的时间大约是一个星期………()三、选择题(24分)1.用来计量恒星间距离的单位是()A、千米B、光年C、米2.下面三个透明玻璃片(侧面图)中,放大倍数最大的是(),看到范围最大的是()A、 B、 C、3.我们利用显微镜看到的物体是………()A、放大了的正像?B、放大了的倒像??C、缩小了的倒像???D、缩小了的正像4.咀嚼米饭会感觉到甜,这是因为米饭含有………()A、糖B、淀粉C、甜蜜素5.农历下半月的月相变化规律是()A、由缺变圆B、由圆变缺C、由圆变缺,再变圆6.蝇眼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资料(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复习资料第1课放大镜1、人的眼睛可以收集到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只能看清楚()毫米的微小物体。

2、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之一。

放大镜又叫(),它具有()的作用。

3、放大镜能将物体图像放大,而且能让我们观察到肉眼观察不到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早在()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放大镜在我们的()中被广泛使用。

4、圆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皿装上水也有()的功能。

5、放大镜的特点()。

6、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 )有关。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 ),放大的倍数也( )。

7、用放大镜看见计算机和电视屏幕图像是()组成的。

这些点的颜色由()组成的。

8、人类很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可放大物体的影像,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用()琢磨而成。

在13世纪,()一位主教()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睛。

9、应该怎样正确地使用放大镜呢?答:10、放大镜为什么能放大物体的图像?答;判断题1、我们可以利用烧瓶、烧杯、广口瓶装上水自制放大镜。

()2、用放大镜观察电视机或电脑的屏幕时,看到的点状物是由红绿蓝3色组成的。

()3、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光线不会发生改变。

()4、用眼睛直接观察数叶和用放大镜观察没有什么区别。

()5、早在1000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6、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透明水晶打磨成的。

()7、水滴也能放大物体的图像。

()第2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1、昆虫在自然界中种类繁多,分布很广,它们有着和其他动物不同的()和()。

2、在放大镜下观察,能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

蝴蝶的触角的形状是(),蝗虫的触角是(),天牛的触角是(),蚕蛾的触角是(),3、苍蝇的眼睛分为()和()。

复眼是由许多()组成的,每只小眼都是()。

4、蚜虫的天敌是()。

蚜虫在植物的嫩枝上吸食()。

草蛉是吸食()。

在()放大镜下我们可以看清楚蚜虫的肢体。

5、昆虫的身体分为()三部分,头部有( ),胸部有( )。

6、使用 ( )可以观察到更多的信息。

用放大镜观察发现,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的小鳞片,是( );蟋蟀的耳朵在( )。

7、昆虫触角的作用?答:第3课放大镜下的晶体1、晶体是物体存在的一种形式,它的形状是()的。

2、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晶体有()等。

3、制作晶体的方法有()和( )。

4、透明的物体()是晶体。

5、食盐、白糖、味精、碱面的颗粒都是有()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

6、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

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是(),有的像(),有的像()…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或()下才能看见。

7、许多岩石是由()集合而成。

这是显微镜下花岗岩中的()等矿物的晶体。

8、制作一个大晶体的过程?答:书上第9页最后一段文字。

判断题1、晶体的形状很有规则,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

()2、晶体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3、所有透明的固体都是晶体。

()4、味精不是晶体。

()5、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有规则。

()6、同种物质的颗粒形状都大致一样。

()第4课怎样放得更大1、()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2、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研制出()和()。

电子显微镜已经可以把物体放大到()。

3、青苔看起来好像绿茸茸的( ),在显微镜下看,简直就像是一片( )4、在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外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这就是早期的()。

( )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它使人类的视野一下子拓宽了许多。

5、荷兰生物学家( )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 )的显微镜,发现了( )。

6、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显微镜是 ( )7、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

8、做简易显微镜的步骤?答:第5课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一)1、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能够观察到非常小的()以及物体的()。

2、1663年,英国科学家()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

3、物体的细微结构必须制成()才能在()下观察清楚。

4、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玻片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

5、我们观察到的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6、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和步骤。

(书上第13 页)第6课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二)1、()的建立被誉为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是第一个发现细胞的人。

2、每平毫米的蓖麻叶中()的数目多达()。

()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而()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物质。

叶表皮上的()是植物进行呼吸的重要部分。

3、血液中的()具有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作用;口腔上皮细胞具有()。

4、生命体都是由()组成的。

()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

5、一些微小的生物需要用 ( )才能观察到它的生长过程。

6、在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微生物,常见的有()等。

6、细胞对我们生命体的意义是什么?答:阅读21页至22页的内容。

判断题1、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能够观察到非常小的物体以及物体的精细结构。

()2、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胞()3、我们可以直接把要观察的物体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4、细胞是没有生命的。

()5、显微镜上的反光镜没有什么作用。

()6、我们利用放大镜能观察到洋葱的表皮细胞。

()第7课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三)1、鱼缸里的水发绿是因为( ) 。

2、微生物是(),具有同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

3、()在井水、雨水、河水中都能找到微生物。

4、微生物是由()构成的。

5、我们还可以利用()培养微小生物。

如果微生物运动迅速,不便于观察,我们可以先在载玻片上放少量(),再在上面滴一滴鱼塘水,盖上盖玻片。

也可以用()在盖玻片的边缘吸走多余的水分,控制微生物的运动。

6、在观察水中微生物时用滴管吸取一滴池塘或鱼缸里的水,放在()上,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

判断题1、我们可以在鱼塘中找到微生物。

()2、我们不可以自己培养微生物。

()3、在观察微生物时,如果微生物运动迅速,我们可以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边缘吸走多余的水。

()第8课微小世界和我们1、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让我们看到了()、()。

2、在放大镜和显微镜没有发明以前,人们只能用()五种感觉器官探知世界。

那时候,人能观察到的最小动物,就是蚂蚁等昆虫。

3、()能为我们提供食物或帮助我们生产食物。

4、我们周围的垃圾和污水的处理也要靠(),如果没有(),地球就将成为()的世界。

5、随着观察工具的不断发展,现在人类在探索()方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6、随着观察工具的不断发展,现在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已经取得了哪些丰硕的成果?答:第二单元复习资料第1课我们身边的物质1、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整个世界都是由()构成的。

空气、电、火、声音也是()。

2、火柴燃烧,铁钉生锈,它们的变化都会()。

3、物质总是不断地(),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有些变化产生了()。

有些物质变化得(),而有些物质变化得比较(),甚至()被我们察觉。

第2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物质的变化是有()。

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有些变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

2、火柴燃烧、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是(),水结冰、豆子和沙子混合是()。

第3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米饭、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这说明产生了(),这种变化是(化学变化)。

2、利用()这一特性,我们可来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等食物中含有大量的淀粉。

3、利用()这一特性,我们可以制作一封神秘的信件。

4、米饭在嘴里咀嚼时为什么会变甜?答:判断题1、唾液能消化淀粉。

()2、淀粉和滑石粉遇到碘酒都会变蓝色。

()3、土豆中含有淀粉,滴上碘酒会变黑色。

()4、肥肉中含有丰富的淀粉。

()第4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1、醋和小苏打混合后的现象有(),说明有()产生、(),说明这种反应时吸热反应。

2、醋和小苏打混合后,产生了一种新物质(),这样的变化属于()留下的液体既不是小苏打也不是醋,而是一种新的物质()。

3、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已经确定了醋和小苏打混合后生成的气体是(),它是空气的组成部分。

我们喝的饮料中就含有(),当打开瓶盖时,冒出的气泡就是();我们呼出的气体中也含有();蜡烛燃烧也有( ) 产生。

4、二氧化碳的特点:()、()。

第5课铁生锈了1、铁生锈是()因为产生了新的物质()。

2、铁片和铁锈的区别?(见35页上面的表格)第6课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1、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时,我们看到了(),说明有新物质产生,所以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属于()。

2、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的()在进行着。

物质的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的现象有()等。

第7课控制铁生锈的速度1、铁生锈是()和()的共同作用。

2、白醋和小苏打的反应(),铁生锈的速度()。

3、生活中,人们怎样防止铁生锈、减缓铁生锈的速度?这样做的科学道理是什么?答:第8课物质变化与我们1、物质的变化一般分为两类:()和()。

2、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点是()。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

3、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入我们的体内,要经过许许多多(),才能变成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4、我们利用()的原理,制成温度计;建筑用的水泥,它的生产过程包含一系列复杂的()、();美丽的烟花,当它在空中爆炸时,发生了剧烈的()5、由于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耗量的急剧增加,产生了大量的(),使空气中的()含量不断增加,导致()也就是温室效应、()、(),给全球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

6、物质之间的变化时常见的,物质变化后产生了新物质,它不会(),物质是(),只不过转变成了()。

7、为什么说物资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答:阅读42-43页的内容判断题1、铁生锈是一种物理变化。

()2、铁片的颜色和铁锈的颜色很接近。

()3、铁生锈和水、氧气有直接关系。

()1、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能产生红色的铜。

()2、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化学变化在进行着。

()3、化学变化过程中只能出现颜色的改变。

()4、化学变化的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变化。

()5、淀粉遇到碘酒变蓝是一种化学变化。

()6、物质变化的速度都是一样快的。

()7、油和水混合后会放出很多气体。

()8、物质只要变化都会产生新的物质。

()9、沙和黄豆混合后,我们观察到的两中物质都没有发生变化。

()10、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物质可以使火柴烧得更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