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问题的归因分析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fb6a7ff6700abb68a982fb76.png)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正如健康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样,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
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生理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等。
一.生理因素。
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生理因素包括遗传和疾病。
(一)遗传。
遗传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呢?这个问题还没有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生理是心理的基础,如果没有充分的生理条件,人的心理活动就要受到影响。
心理学家们曾用家谱分析的方法研究遗传因素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中,家族中有癔病、活动过度、注意力不集中病史的中学生所占的比例明显大些。
(二)疾病。
除了遗传因素之外,病菌、病毒干扰、大脑外伤、化学中毒、严重躯体疾病等都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甚至精神失常。
例如,脑梅毒、流行性脑炎等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会导致器质性心理障碍;脑震荡、脑挫伤等可能引起意识障碍、遗忘症、言语障碍和人格改变等;甲状腺机能亢进可出现敏感、易怒、暴躁、情绪不稳和自制力减弱等心理异常表现,甲状腺机能不足可引起整个心理活动的迟钝。
二.家庭因素。
(一)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的人员组成。
由于家庭规模和组成家庭的成员不尽相同,家庭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多数研究发现,家庭结构完整且气氛和谐的家庭,有利于儿童心理健康地成长,而破裂家庭或父母不和谐,经常争吵,以及单亲家庭,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明显有不利的影响,容易使儿童产生躯体疾病,同时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也较高。
(二)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个体的心理发育、人格的形成、归因方式及心理防御能力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已有研究表明,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消极影响。
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关调查表明,父母在教育中表现出态度不一致、压力过大、歧视、打骂或者冷漠等特点时,儿童常常会表现出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家庭环境。
疗养员心理健康状况与归因方式的调查
![疗养员心理健康状况与归因方式的调查](https://img.taocdn.com/s3/m/45e7e37027284b73f24250de.png)
体提 升疗 养服 务 质量 [ J ] . 西 南 国 防 医药 , 2 0 1 2 , 2 2 f 1 2 ) :
1 40 9.
[ 2] 蒋 正 杰 , 苗凤英, 郝 玉琴 . 某 部 新 兵 卫 生 防 病 知 识 知 晓 情况 调查 [ J ] . 人 民军 医 , 2 0 1 3, 5 6( 3 ) : 2 8 7.
的发 生 。 中年 组 是单 位 的领 导 、 技术骨干, 又是 家 庭 的支 柱, 承受 压 力很 大 。加 上处 于 身体 、 心理 状 态 的下 滑趋 势 , 使他 们 许 多人 产 生 “ 中年 危 机 ” 。对 他们 应 注重 心 理保 健
接传播者 , 他们 的业务水平 、 健康 素养 、 服 务 质 量 直 接影 响 健康 文 化传 播 。培 育 高 尚 的医德 医 风 、 选 送 业务 骨 干 外 出学 习 、邀请 专 家来 院进行 业 务培 训 ,是 提 高服 务 质 量 、 提 升 医务 人员 整 体专 业 水平 的最好 方 法 , 是 保 证疗 养 院健 康 文 化传 播 的必 需条 件 。
溜、 口诀 等 , 张 贴 在 护 士 站 的展 板 上 , 方 便 高 龄 人 群 理 解
掌握 。
[ 7 】 徐伟 , 侯朝云 , 徐立 鑫 , 等. 干 休 所 体 系 医 院 年 度 查 体 的组织 实施 及效果评 价【 J 】 . 人 民军 医 , 2 0 1 3, 5 6( 2 ) : 1 7 0.
【 3 ]王正惠 , 蒋家望 , 李继 铭 , 等. 超 高 倍 显 微 仪 健 康 评 估 辅 助健 康 管理 的 效果 观 察【 J ] . 中 国疗 养 医学 , 2 0 1 2 , 2 1
积极归因和消极归因的概念
![积极归因和消极归因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f2a8d9ab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c2.png)
积极归因和消极归因的概念
积极归因和消极归因是两种不同的归因风格,它们对个体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
积极归因风格通常将成功和失败归因于自身的能力和努力程度,这种归因风格的人更倾向于关注自己的能力和潜力,认为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善结果。
他们通常会选择挑战性的任务,展示出更高的自信和动机水平。
消极归因风格则将成功和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任务难度或他人行为等。
这种归因风格的人更容易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而忽视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程度。
他们可能认为成功是由于外部因素,如运气的好转,而失败则是由于不可改变的因素,如任务难度过大或他人行为不公。
积极归因和消极归因都可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
积极归因风格的人通常更积极、自信和有动力,而消极归因风格的人则可能体验到更高的压力和焦虑,更容易出现抑郁等情绪问题。
因此,了解并培养积极归因的技巧是促进个体心理健康和成功的积极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积极归因和消极归因并不是一种绝对的状态,而是一种连续的谱。
个体在特定情境下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归因风格,而且不同的归因风格也有其适应性和适当的情境。
重要的是理解归因的动态性质,并尝试在适当的时候采用积极的归因风格来促进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心理健康个案分析(共5篇)
![心理健康个案分析(共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d0660f7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a4.png)
心理健康个案分析(共5篇)第一篇:心理健康个案分析心理健康个案分析其实一直以来我都对心理健康存在着误区,简单地以为是心理有问题的人,所以很排斥这方面的知识。
而在上了大学之后选了这门课我才逐渐清晰地认识了这个方面的内容,心理健康绝不仅仅是指心理有问题,一个正常人同样可能存在着这些问题,只是表现的方式不一样罢了,但我们也不能将他们列为神经病、精神有问题这些范围,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在上了这门课之后,我才发现原来在自己身上存在着很多大学生普遍都有的心理问题,在这之前我不太明白为什么自己会有这种心态,甚至会焦躁不安、感到羞愧,不敢让别人知晓。
但是渐渐地我能正确看待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并且同时我也看到一些同学身上存在的心理问题,比如人际交往关系、学习上的压力、自我认知低下等等,这都是很正常的,我们不能把它压抑在心里,只会愈演愈烈。
以下我就将自己发现的问题归结到一位同学身上,以她为典型来分析这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法,为自己也为他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大学生活环境。
同时为了保证同学的隐私,我会以姓代替名字来进行陈述。
王同学:女,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做班干部,学习很好,所有任课教师、系领导对她评价都很高,是那种大家都认可的“优秀学生”,并且顺利考上了心仪的浙江大学。
主要个性特征:(1)内向与外向并存,内省理智,与人友善;(2)感情自制力好,情感不易外露,好胜心强,追求完美,做事井井有条:(3)敏感,多虑,遇事过于细致严肃,易从消极方向进行归因:(4)不安于现状,易产生内心冲突,对自己要求很高:(5)执着,具有坚持性。
状态:大一,入学快一年了,却发现自己却怎么也融入不进大学生活,产生了许多烦恼。
原本在高中是同学中的佼佼者,本来以为到了大学也会混的如鱼得水,却发现在学习上问题很多,不懂的题目也找不到老师询问,不像高中老师常常来班级辅导,又不好意思向同学询问,怕丢脸。
和同学们的关系不融洽,班级上的同学都很陌生,平时都见不到面。
青少年归因风格及其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
![青少年归因风格及其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a6c52df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f0.png)
青少年归因风格及其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青少年是人类成长的关键时期之一。
人的性格、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都深受青少年时期的影响。
而“心理健康”是我们要探究的主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归因风格有关联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首先,什么是归因风格呢?归因是指人们对事件发生的原因的判断和解释。
而“归因风格”就是个人对事件发生原因的习惯性解释方式和态度。
相对应的,归因方式又有三大类:内部归因、外部归因、稳定归因和不稳定归因。
内部归因是指将一个事件的原因归因于自己,认为是自己的天赋技能、努力等因素导致了事情的发展。
外部归因是将一个事件的原因归因于外部环境,例如家人朋友的影响等。
而稳定归因是指将一个事件的原因归因为永久不变的因素上,而不稳定归因则是将一个事件的原因归因为临时的因素。
在青少年的时期中,他们的归因风格功能已经渐渐地成熟,但和内部归因和稳定归因的使用较多。
那么青少年的归因风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联是什么呢?其实,归因风格与心理健康之间是有联系的。
研究显示,内部归因具有促进自尊心、幸福感和积极情感的作用,而外部归因则更容易发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长期下来,也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稳定归因则更容易锻炼出一个人的自信心。
归因风格已然有关心理健康,所以青少年在心理健康方面会受到影响。
具体而言,归因风格的不恰当使用将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因此青少年对于归因风格的正确使用和掌握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怎样让青少年掌握正确的归因风格呢?一方面,要素养提高、文化同化自身归因模型,成功自信正验证,给自己积极的情绪,持久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需要个体的努力,采取适当的积极适应策略,学会面对自身的缺点和不足,转化为改进行动的源泉,使其从过程中受益良多,最终获得成功。
总之,青少年的归因风格会影响到其心理健康水平,与此同时,青少年也可以通过提高自身因素,适应情境并学会对自我负责,摆脱负面影响和氛围的影响,获取良好的归因风格,如此一来,我们可以让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更好的保障,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成长发展。
青少年归因风格及其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
![青少年归因风格及其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d4f5992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9e.png)
青少年归因风格及其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引言: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身心发展处于关键时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压力。
在应对挫折和困难时,青少年的归因风格起到重要的作用。
归因风格是个体对事件发生原因的解释方式,包括因果归因、控制性归因和稳定性归因。
过去的研究表明,归因风格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关。
本文旨在探讨青少年的归因风格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关系。
一、青少年的归因风格归因风格是个体解释事件的方式和倾向。
青少年的归因风格可以分为因果归因、控制性归因和稳定性归因三个维度。
1. 因果归因因果归因是指个体将事件的原因归因于特定的因素。
青少年在因果归因上存在个体差异,有的倾向于将结果归因于个人能力或努力,而有的则将结果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或他人。
因果归因被认为与个体的动机、自我效能感和情绪调节能力有关。
2. 控制性归因控制性归因是指个体对事件是否可通过控制因素来改变的看法。
青少年的控制性归因可能有内外控和自我责任两个因素。
内控型个体认为自己能够通过努力和行动来改变事件结果,而外控型个体则认为事件结果是由外部因素决定的。
自我责任是控制性归因的一个重要维度,指个体对事件结果是否归因于自己的行为。
3. 稳定性归因稳定性归因是指个体对事件的持续性解释。
青少年的稳定性归因可以分为稳定型和非稳定型。
稳定型归因认为事件结果是永久性的,与个体因素相关;非稳定型归因则认为事件结果是暂时性的,与环境因素相关。
稳定性归因与个体的情绪和心理调节能力有关。
二、归因风格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青少年的归因风格与其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密切的关系。
不同的归因风格可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
1. 归因风格与抑郁情绪研究发现,倾向于将负面事件归因于自己不可改变的个体因素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抑郁情绪。
他们倾向于自责和自我否定,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感产生怀疑,从而增加抑郁的风险。
2. 归因风格与自尊感归因风格也与青少年的自尊感相关。
倾向将成功事件归因于自身能力和努力的青少年通常具有较高的自尊感。
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
![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5efdf792af90242a995e533.png)
马栏齐心九年制寄宿学校赵晓斐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产生地原因是多方面地,而最主要地问题是当前学生地整体生活环境正发生着急剧变化,导致心理障碍和行为规范失控.其中最典型地原因为社会道德失范,文化市场地失控,家庭结构地变化和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地失误.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然而,在这几方面原因中,学校教育起着关键性作用.学校教育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地激发,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地培养.但在现时应试教育地指挥棒下,学校教育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技能、任凭学生在生活地大海中随波逐流、让学生与社会生活相隔绝.因此,对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地归因分析应先突出学校教育地失误问题: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一、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地偏差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市场经济地大潮,在多元文化与观念地矛盾与冲突中,在青少年一代最需要学校德育地时候,学校德育却陷入适应困难:以不变应万变遭到新时期青少年地反感;甚至干脆把德育拱手相让予社会;或者惟升学是追,把德育作为软任务,放弃了应有地任务.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岁地学生是青少年越轨犯罪地多发年龄区,又是青少年个性最为突出,也是最为脆弱地时期.然而在升学至上思想地指导下,学校只按统一地教材,用同样地方法,朝着升学地方向教育学生,而不考虑学生个体地性格、能力及不同地生活经历.美国学者詹宁斯说:自然界用尽所有地心力,尽可能地使我们地孩子禀性各异,自然界不遗余力地把无限地可能性隐藏其中,没有人能够确定或预言这些可能性,但我们对孩子地教育,却往往要根除这种多样性.这意味着学校教育地指导思想必须重新纠正.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个别教师素质差个别教师素质差导致师生间地人际关系紧张,是学生失范行为产生地又一重要原因.客观上分析,教师在追求升学率地指挥下,易重视优秀生忽视学困生,导致学困生流入社会,走上犯罪道路;主观上分析,有些教师自身素质差甚至品质恶劣会导致学生厌学、恐学,最终走上越轨犯罪道路.教师低水平地教育技术甚至反教育地方法,是导致学生行为失范不可忽视地原因.有些教师地教育观念存在偏差,或本身不懂法,采用地方法本身就具有违法性,尤其教师地违法言行对学生影响十分巨大.例如有些教师体罚学生,将学生推出教室,剥夺了学生学习地权利;有些教师采取搜身和检查书包地方法来破获校内案件;有些教师私拆学生信件以杜绝早恋现象等,容易导致师生之间对立、冲突,从而出现“反教育”地后果.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薄弱年,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针对当时美国社会流行地以追求物质享受为目地地“经济人”,从心理学本身所包含地意义和价值出发,提出了“心理人”地概念,呼吁人们注重生活品质,注重心理感受和意义.从此“心理健康”被人们广泛接受,并成为人类健康地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地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他人地关系,确定有益于个人和社会地生活目地,是指在学习、工作、人际关系方面,发挥自己地潜能,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地最佳适应.但是,目前我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地中、小学还相对较少,缺乏专业人员,一些学校还往往把学生中出现地各种问题当做“思想政治”问题对待,未能从心理学角度去正确把握教育对象,有效地进行心理疏导.例如,学生逃学,教师往往认为是思想品质问题造成地,导致学生出现违反校纪校规地行为,很少注意到学生逃学背后可能隐藏地心理障碍.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四、学校法制教育薄弱学校中法制教育薄弱,往往使学生不能正确地把握学校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地冲突.在没有接受法制教育以前,青少年不可能懂得什么是违法犯罪,他们一般只有道德判断地标准.有地中学生犯了罪,被公安机关传讯,在他交代了犯罪经过后,竟若无其事地说:“我现在可以回家了吧?”有不少学生竟然把违法犯罪当作儿戏.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青少年违法犯罪究其根源都是社会生活不良因素地影响,因此在学校生活中加强法制教育,教育学生知法、守法、用法、护法,使学生认识到遵纪守法是每一个公民地义务,树立法制观念,对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地意义.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因此,这就需要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学校教育地实践:认真分析学生地整体环境;反思学校生活环境;探讨教育是学生生活地过程还是为生活做准备;讨论学校生活与学生**常生活之间地协调性和适应性问题等.从学校教育方面做好学生心理障碍和行为失范地防范工作.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谈农村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归因及对策
![谈农村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归因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239a5566af1ffc4ffe47acb5.png)
努力 造就 “ 春有 花 , 夏 有荫 , 秋有 香 , 冬 有绿 ” 的校 容校 貌 , 让 孩 子们 能在处 处 充满绿 色和 生 机的 校 园里快 乐成 长 ; 其次, 开辟 宣传 橱 窗 、 “ 阳光 驿站 ” 、 阶梯 文化 、 走 廊 文化 、 悬 挂 名人 字画 、 张 贴温馨 小语 ……处 处都有 一定 比例 的心 理健 康教育 内容 , 让校 园的每 一个 角落 时刻 都悄 无声 息地 熏 陶、 感 染着 学生 的心灵 , 使 其不知 不觉 地接 受心理健 康教育 ; 最后 , 强化
随着农村大量的青壮年不断流 向城市, 农村“ 留守儿童”
这 一特 殊群 体 也应 运而 生 。他们 大都 因缺 少 父母 亲 的关 爱 与 亲情 交流 , 致使 其应 有 的心理 需求 得 不到满 足 , 而步 入 了 精 神负 重年代 。 众 多 的事 实表 明, 因心理 健康 问题 而影 响 日 常 学 习、 生活 的“ 留守儿童 ” 数量 与 日俱增 。 这不仅 影 响着他 们 自身 的成 长 , 而 且 也关 系到 国 民素质 的提 高 , 决 定着 未来 社 会 的走 向与 发展 。如 何 更好 地避 免或 消 除学生 的心 理 障
设。
有效沟通的技能、 技巧, 全面掌握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应
对 方法 。以专 、 兼职 心理 健康 教 育教 师为 主体 , 以少先 队辅 导员 、 班主 任及 各科 任 教师 为辅 , 将心 理健 康 教育 工作 渗透
( 4 ) 苏霍 姆林 斯基 说 : “ 最完 备 的社会 教育 是 学校— — 家
碍, 使其拥有正常、 积极的心理状态, 是件刻不容缓的事。
一
、
心理 问题 的现 状及 成 因
1 . 随着 计划 生育 工作 的深 入 , 学 生数 急剧 减少 , 我 乡步 入 了“ 一 乡一 校” 的 办学格 局 , 9 0 %的学 生便 成 了寄宿 生 。 随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归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归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8d30dcd5fbfc77da269b14d.png)
文 章 编 号 :0 8 8 7 2 0 )4 02 — 3 1 0 — 2 X(0 60 — 1 1 0
Ca s ay i n n e tg to fPs c oo ia at fColg t d ns u eAn lssa d I v sia in o y h lgc l He lh o l eS u e t e
lg c h r c eit a t n me oo r T i a e n t e ̄u d t n f rt e c n i o n e t a o fc H g td n f s - o i a c aa trs c h s sr g t sc lu . hs p p ri o h l i o i s n a o o h o d t n i v s g t n o o e e su e t o y i i i i s p
的 因素 主要 有 学 习压 力 、 恋爱 失 败 、 家庭 教 育 、 格 特 征 、 业 问题 等 , 对 这 些 问题 应采 取 促 进 大 学 生心 理 健 康 的策 略 。 性 就 面 关键 词 :大 学 生 ;心 理 健 康 ;归 因分 析
中图 分 类 号 : 6 0 G 4
文 献 标 识 码 :A
Z HANG n — i Mig xa
( a g h n l i 。T n s a 6 0 0 hn ) T n sa  ̄t me a gh n0 3 0 ,C i t a
Ab ta t h o dt no s c oo ia e t fc H g td nsc n en h u n t u i f uu escey h i s c o sr c :T ec n i o fp y h lgclh a ho o ee su e t o c r steh ma i q a t o tr o it,terp y h — i l y l y f
合理归因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合理归因心理健康教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dd42078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77.png)
合理归因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合理归因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合理归因的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合理归因的技巧和方法3.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抗压能力二、教学重点1. 合理归因的概念和意义2. 合理归因的方法和实践三、教学难点1. 如何帮助学生改变消极的归因方式2. 如何让学生运用合理归因的技巧解决问题四、教学内容1. 合理归因的概念和意义合理归因是指人们对事件产生原因的解释和解释方式。
良好的归因方式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挫折和困难,维护心理健康。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理解合理归因的重要性,引导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采取积极的归因方式。
2. 合理归因的技巧和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掌握合理归因的技巧和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积极归因的实际应用,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抗压能力。
五、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2. 角色扮演法3. 小组讨论法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挑战和困难的案例,让学生对合理归因产生兴趣和共鸣。
2. 理论讲解:讲解合理归因的概念和意义,介绍合理归因的技巧和方法。
3. 案例分析:让学生分析不同归因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引导他们思考积极的归因方式。
4. 角色扮演和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练,通过讨论分享不同的归因方式,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积极的归因方法。
5. 总结:总结合理归因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表现2. 学生案例分析报告3. 教学实践观察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需求,积极鼓励学生运用合理归因的方法处理问题,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心理健康归因分析及心理调适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心理健康归因分析及心理调适](https://img.taocdn.com/s3/m/a7b0f2d65022aaea998f0f0f.png)
关键 词 : 高校 行 政 管 理 人 员 心理 健 康 ・ 调 适 理 中图分类号 : 2 G4 0 文 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号 : 7 -9 9 ( 0 oo ( ) O 5 -0 1 3 2 1 ) b - 2 2 1 6 75 5
谐 的 工 作 环 境 , 助 行 政 人 员调 整 自身 的 帮 心理 环境 , 而 更 有 效地 进 行心 理 调 适 。 从
参 考 文 献
[J魏晓 丽 . 1 高校 就 业 指导 工 作 人 员工 作倦 怠浅析[/ ]tp: www. e u.o J OLh t // j d g v. x
高校 行 政 人 员 , 广 义 上 讲 , 从 它包 括 学 眼于 提 高 人 才 的 质量 为 根 本 目标 的 , 非 权 力大 小 上 比高 低 。 而 因此 , 校 行政 工 作人 高 校 各级 机关从 事行 政 管理 的所 有人 员 。 从狭 只 追 求 经 济 效 益 。 年 来 国家 出 台 的许 多 近 员应 把 人 生 的价 值 标 尺放 在 多 为全 校 师生 办 应 义 上讲 , 它特 指 高校 从 事 行政 工 作 的人 员 。 政 策解 决 了教 师的 工 资待 遇 、 住房 、 医疗 等 办 实事 、 好 事 上 , 尽 量 为 学 校 的教 学 、 高校 行政 工作 是协 助高 校领 导总 揽全 局 、 沟 问 题 , 而 对 于 学 校 行 政 人 员却 未 制 定 相 科 研 工作 考 虑 。 然 通 上下 、 动 各 个职 能 部 门协 调 运转 、 高 应 的政 策 , 使 得 他们 的 收 入相 形 见 绌 , 推 为 这 心 3 4注重人 际关 系 , 化高校 环境 . 优 校科 研和 教学服 务 的一项 重要 工 作 , 校 行 中 的 不平 衡 感 会 慢 慢 滋 生 出 来 , 成 心 理 高 造 据 调 查 , 谐 人 际 关 系 会 提 高 心 理 健 和 政 工 作 人 员则 是 使所 有 工 作 能够 正 常运 作 问 题 的 产 生 。 的关键 点 。 随着 高校 扩招 以及 高校 体制 改革 2. 3工作上 带来 的压 力 的 进 行 , 多的 本 科 、 士 毕业 生 进 入到 了 许 硕 高 校 行 政 工 作 人 员基 本 上 许 多 都 是 非 高 校行 政管理 岗位 , 且伴 随 着社 会环境 的 教 育 管 理 专 业 , 们 寒 窗 十 载 , 富 五 车 , 而 他 学 变 化行政 管理 人 员的 工作 负荷加 大 , 力也 大 多 数 人 都 有 很 大 的 抱 负 , 望 可以 在 工 压 希 在逐 渐增 强 , 他们 出现 的心 理健康 问题也 日 作 中或 工 作 的成 绩 中获得 社 会 的 肯 定和 实 益 得到 大 家和 社 会 的关 注 。 现 自我 价 值 。 而 他 们 跨 入 了高 校 行 政 工 然 作 人 员 的 行 列 , 们 不 仅 荒 废 了原 来 所 学 他 1 高校 行 政 管 理人 员 心理 健 康 问题 的 的 专业 , 且 难 以 从 费 时 费 力 的 事 务 性 工 而 表 现 作 中获 得成 就 感 和幸 福 感 。 此 以 往 , 然 长 必 在 高校 管 理 体 制 改革 的不 断推 进 过 程 会 产 生 职 业 压 力 和心 理 压 力 。 中 , 校 行 政管 理 人 员逐 渐 边缘 化 , 力也 2 4角 色认知 不平衡 高 压 . 日益 严 重 , 他们 在 工 作 过 程 中 逐 渐 出现 了 教 学与科研是高 校的两大 中心任务 , 各 种 各样 的心 理 健 康 问 题 。 而行 政 管 理 系统 仅 仅 是 相应 权 力 代表 机 构 1 1 业倦 怠 .职 的 执 行 机 构 。 是 行 政 工 作 人 员认 为 自 己 于 职 业 倦 怠 是 指 当 人 们 因 工 作 量 过 大 , 在 高校 里所 处 的 不过 是服 务 于 人 的 配 角 , 工作 时 间过 长 , 作 压 力 过 强 等 工 作 本 身 他 们 对 自己 角色 的 认知 必 然 导致 心 理 上 的 工 所 导 致 的 对 个 人 的 能 力 、 力 以 及 资 源 的 失 落 感 。 精 过 度要 求 , 而 导 致工 作 者 感到 精 力枯 竭 、 从 筋 疲 力尽 时 , 作 倦怠 现 象就 产 生 了。 身 3 高校 行 政 管理 人 员心 理 调 适 策 略 工 本 枯 乏 的事 务 性 工作 会 使很 多行 政人 员在 工 针 对 目前 高 校 行 政 管理 人 员 出现 的各 作过 程 中 无 法 实现 自我 价 值 , 而 对 工 作 种 心 理 健 康 问 题 , 们 必 须 从 寻 找 根 源 出 从 我 敷衍 , 漠 , 生 厌 倦 的情 况 。 冷 产 发 , 定 相 关 的 对 策 , 行 有 效 地 心 理 调 制 进 1 2自我价值 感不 强 . 适 , 他们 回复 心理 健 康 , 需 要 我们 从 多 让 这 高校 行 政 管 理 人 员 其 本 质 就 是服 务 型 方 面 多 渠 道 进 行 综 合调 适 。 的管 理 人 员 , 主 要 任 务 是 为 全 校 师 生 服 3 1调整 思想认 知 , 准角 色定位 其 . 找 务, 保证 全校 教 学科 研 工 作等 正 常 开展 。 但 在 当 前 的 形 势 下 , 校 行 政 人 员面 对 高 是 随 着 大 批 本 科 生 、 士 研 究 生 跻 身 行 政 改 革 带来 的 巨大压 力在 思想 认 识 上 一定 要 硕 管 理工 作 队伍 行 列 , 们 长期 从 事 简单 、 他 繁 调 整好 , 准 自 己的 角 色定 位 。 整 体利 益 找 从 琐、 枯燥 的事 务性 行 政 工 作 , 容 易产 生 自 就 出发 , 校 只有 改 革 , 能 焕 发 新 的 生 机 , 高 才 我 失落 、 茫 、 至 对 工 作 的 厌 烦 。 而影 得到 新 的 发 展 。 迷 甚 从 并树 立起 正 确 的 名 利 观 和 响 他们 形成 积极 的 自我 评价 , 自我 价 值 感 道义 观 , 树 立 正 确的 价 值观 , 理好 奉 献 要 处 弱化 , 自我 价 值 认 同 感 降 低 。 与 索 取 的 关 系 。 要 意 识 到 自己工 作 的 重 还 要 性 和 神 圣性 , 自我 认 同 。 要 2 影 响 高校 行政 管理 人 员 心理 健 康 的 3. 提高 自身 素质 , 高校 改革 2 适应 归 因 高 等 教 育 管 理 并 不仅 仅是 一 般 的 行 政 2 1高校体 制 改革带 来的压 力 . 管 理 , 是 兼有 学 术 管 理 和 行 政 管 理 双 重 而 随 着 当前 高 等 教 育 改 革 深 入 , 目前 各 职 能 的一 门 学 问 , 探索 其 中 的规 律性 就 要 康 水平 , 强抗 挫 折能 力 和 社会 适 应 能力 。 增 高 校 行 政 人 员要 想 获 得 自我 价 值 的 认 可 , 就 必 须 通过 自我 个 性 的 成 熟 完 善 , 高 个 提 人 魅 力 , 立 和 谐的 人 际社 交 圈 。 待 人真 建 要 诚 , 重 他 人 ; 断 反 省 自己 , 确 认识 自 尊 不 正 己, 虚心 接 受 他 人的 意 见和 建 议 ; 握 人 际 掌 沟 通 的技 巧 , 而 建 立 良好 的 人 际关 系 , 从 缓 解心理障碍和压力。 学 校 环 境 是 行 政 人 员 最 经 常也 是 最 重 要 更 是 最 直 接 的 工 作 与 生 活 场 所 , 校 环 学 境 不 理 想 最 容 易 引 起 他 们 的 行 为 受挫 感 。 作 为 学 校 领导 , 深 入 了 解行 政 人 员 的 实 要 际需 要 和 不 同需 要 , 取不 同的 激励 方 式 , 采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与心理调适对策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与心理调适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b24032ad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9f.png)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与心理调适对策我们来看一下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原因。
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多种多样,原因也各不相同。
一般来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 学业压力大学生在学习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包括考试、论文、课程等等。
这种压力往往会导致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
2. 人际关系大学生处于一个新的环境中,需要和不同的人建立起新的人际关系,这种适应新环境的过程往往会给大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
3. 就业压力大学生毕业后需要面临就业的问题,找工作的压力也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
4. 自我认知许多大学生处于自我认知的阶段,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和人生目标拿不太清楚,这种不确定性也会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一定的困扰。
以上这些原因都会导致大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我们有必要找到相应的心理调适对策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解决这些心理问题。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下大学生心理调适对策。
为了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解决心理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几点心理调适对策:1. 接受现实大学生需要正视自己所面临的问题,接受现实,不要逃避和回避,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心理问题。
2. 积极应对压力大学生在面临学业和就业压力时,可以通过积极的心态来面对这些压力,比如寻求帮助、调整心态等等。
3. 保持积极心态大学生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需要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心理问题。
4. 合理安排时间大学生需要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避免压力过大,从而降低心理问题的发生率。
5. 寻求专业帮助对于一些严重的心理问题,大学生需要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比如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等。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原因多种多样,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心理调适对策来帮助他们更好地解决心理问题。
希望大家能够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大学校园氛围。
合理归因,培养孩子的内驱力--心理健康教案
![合理归因,培养孩子的内驱力--心理健康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66e13d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26.png)
合理归因,培养孩子的内驱力--心理健康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归因的概念,认识到归因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2. 培养学生正确归因的习惯,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调节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从积极的角度看待挫折,增强心理韧性。
4. 提升学生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二、教学内容:1. 归因理论:让学生了解归因的基本概念,掌握归因的三维度(稳定性、控制性、可控性)和六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部环境)。
2. 正确归因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原因,并给出合理的归因。
3. 积极归因训练:培养学生从积极的角度看待挫折,增强心理韧性。
4. 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将归因理论应用于生活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故事,让学生初步了解归因的概念。
2. 讲解归因理论:介绍归因的三维度和六因素,让学生掌握归因的基本知识。
3. 案例分析:让学生分析案例,学会正确归因。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归因经验,互相学习,改进归因方式。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实践题,让学生将归因理论应用于生活中。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对归因理论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心理变化:通过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在生活中的归因方式和心理变化,评估教学效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关于心理健康、心理调适的教材或相关书籍。
2. 故事素材:用于导入的短篇故事。
3. 案例素材:用于分析讨论的实例。
4. 课后作业:实践性任务,让学生将归因理论应用于生活。
六、教学策略:1. 采用讲授法,讲解归因理论和正确归因方法。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学会正确归因。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享经验,互相学习,改进归因方式。
4. 运用实践法,让学生将归因理论应用于生活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故事,让学生初步了解归因的概念。
心理归因方式实验报告
![心理归因方式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dbdbd7b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96.png)
心理归因方式实验报告1. 引言心理归因是指个体对某一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解释的过程。
在心理学中,对事件产生归因的方式有两种主要的观点: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内部归因是将事件的原因归于自身的内在因素,外部归因则是将事件的原因归于外在环境的因素。
心理归因方式实验旨在探究个体在面对成功或失败时的心理反应,并观察其归因方式的差异。
2.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单因素被试设计,自变量为成功或失败的任务结果,因变量为被试的心理归因方式。
共招募了8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者,均为正常人群。
实验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2.1 被试者基本情况调查在实验开始前,我们先对被试者进行基本情况的调查,包括年龄、性别、学历等基本信息,以了解被试者的背景情况。
2.2 实验任务被试者根据指导完成两个任务,一个为成功任务,一个为失败任务。
成功任务要求被试者在规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难题,而失败任务则人为设置一些困难和障碍,导致被试者无法成功完成。
2.3 归因方式测量完成任务后,被试者需要填写一份调查问卷,问卷中包括对任务结果的归因方式的评估。
被试者需要在问卷中根据自己的感受选择对任务结果归因的程度,包括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3. 结果分析根据问卷数据,我们对被试者的心理归因方式进行统计分析。
统计结果显示,在成功任务中,有70%的被试者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自身能力,属于内部归因;而在失败任务中,有60%的被试者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属于外部归因。
通过统计分析,我们发现成功任务中的内部归因比例显著高于外部归因,而失败任务中的外部归因比例显著高于内部归因。
4. 结论本次实验的结果表明,个体在面对成功时更倾向于将其归因于自身能力,而在面对失败时更倾向于将其归因于外部因素。
这与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相一致,也与人类的自我保护机制相关。
这种心理归因方式的差异可能会影响个体的情绪、行为以及对未来事件的预期,因此在心理治疗和教育等领域中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然而,本实验还存在一些限制。
合理归因 课件 心理健康
![合理归因 课件 心理健康](https://img.taocdn.com/s3/m/bd100738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c4.png)
模拟演练
2、这次考试成绩不是很理想,退步不少:
A.刚上高中不适应,晚上熬夜搞得白天上课状态不好; B.我应该是比其他同学反应慢; C.因为这次落了不少功课,成绩下滑好明显; D.这次考试题目我都没有见过,提前准备的都没有考; E.妈妈最近有点忙,家里没有人监督我,我也就自我放松了。
小结
• 培养自己积极的思考模式,多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胜不骄败 不馁,相信自己可以不断完善
因素来源
内在
外在
√
√
√
√
√
√
归因维度
可控性
可控
不可控
√
√
√
√
√
√
稳定性
稳定
不稳定
√
√
√
√
√
√
√
不同的归因模式
成功
足够努力/ 能力高
成功的 期望
成功
运气好
成功的 期望
不同的归因模式
失败 失败
不够努力 能力差
成功的 期望
成功的 期望
模拟演练
1、这次考试成绩比较理想,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A.最近的努力得到了回报; B.考试中猜题还是蛮重要的哦,这次我猜中了两道; C.这次的考试题太简单了,轻轻松松就能考高分; D.我能力这么好,考高分难不住我; E.家里环境很适合学习,所以我能够安心地复习。
在你所选择的内容中再选出五个最重要的 如果你认为还有其他的原因,也写在下面 统计一下你的得分,单数有多少?双数有多少? 将它们进行归类,你认为它们属于内部/外部原因?
归因理论
一般把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六个方面: • 能力 • 努力 • 任务难度 • 运气 • 身心状况 • 环境因素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合理归因》优秀教案附量表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合理归因》优秀教案附量表](https://img.taocdn.com/s3/m/de2ee4b4551810a6f524867a.png)
合理归因温州三溪中学徐晓芳[适用年级]高一、二年级[理念阐述]一个人把他或她的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什么,这会影响到人对今后行为的认识,若把失败归因于稳定的原因如能力不足,则当失败时一般不会再去争取胜利;若认为失败是不稳定原因造成的,如认为是自己努力不够,则将倾向于通过再努力,以求成功。
b5E2RGbCAP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1.原因来源,即当事人认为影响归因理论是人们用来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因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系于个人条件(内控的),还是来自外在环境(外控的);p1EanqFDPw2.稳定性,即当事人自认影响其影响成败的原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况下具有一致性;3.可控性,即当事人认为影响其成败的因素,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
根据维纳的观点,将这三个维度和四个行为责任因素结合为三维度归因模式。
即:内部稳定不可控因素:能力强——充满信心、趾高气扬能力弱——丧失信心、听之任之内部不稳定可控因素:努力——继续努力争取再胜努力不够——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外部稳定不可控因素:任务难——埋怨客观,寄托减轻任务任务易——提醒自己认真学习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因素:运气好——侥幸运气不好——自认倒霉学生总是有意无意地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人际交往等寻找原因,学生对自己的归因方式不仅反映着他们寻找学习成绩结果的倾向,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甚至影响到其人格特点。
因此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归因类型,引导他们对自己学习成绩、人际交往等进行合理的归因,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的人格特征显得很重要。
DXDiTa9E3d[活动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不合理归因产生的不良影响2、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归因特点3、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积极的归因[活动准备]游戏道具:针线学生分组心理问卷多媒体课件[活动设计]环节活动过程设计意图(一)游戏导入:穿针引线1、说明游戏规则:①每组派两位同学参加。
②一位同学拿针,一位同学拿线,在5秒钟内将线穿过针孔。
分析造成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分析造成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9627ebc89b89680203d825e8.png)
分析造成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快速发展,人类的物质生活资料越来越多样化。
现代的青少年享受着自己父母辈儿时从未享受过的丰富的高质量的物质生活,但是他们心理健康问题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界定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运用教育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以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小学教育的特点为依据,并运用各种课堂教学活动和辅导途径,让小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有个初步的认识、了解,使他们形成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同时,对已经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给予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治疗服务,保障小学生的身心正常发展,最终达到提高全体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的教育活动。
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能够体现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和普及性两个特点。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儿童的健康发展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为目标,让小学生从小养成文明礼貌的言谈举止,成为能够理解和尊重他人、诚实和积极进取的好孩子;让他们从小能够认识自己、接纳他人,保持愉快情绪和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能够以科学、积极的态度去学习,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共同发展。
这样就对老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要完成正常的教学工作外还必须兼顾每一个学生,关注这样或那样存在心理问题的小学生旦发现,要及时对他们进行疏导。
二是要依靠每一位教师。
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师除了要传道、授业、解惑以外,还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学生要积极加以引导和帮助,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大家都知道,儿童的认知、情感和自制力等都还很不成熟,如果处理不好,极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另外,他们尚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塑造时期,非常有必要得到老师的监督和指导。
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0963b1b6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13.png)
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了解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对于预防和应对这些问题至关重要。
心理健康问题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遗传因素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某些基因的变异可能增加个体患特定心理疾病的风险,比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在家族中的聚集现象就提示了遗传的影响。
然而,遗传并非是决定心理健康的唯一因素,它只是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易感性。
生活中的压力事件是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常见诱因。
重大的生活变故,如失业、离婚、亲人离世等,都可能给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冲击。
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学习压力之下,也容易让人感到焦虑和抑郁。
这些压力事件会打破个体原有的心理平衡,若不能及时有效地应对,就可能引发心理问题。
家庭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深远且持久。
一个充满关爱、支持和良好沟通的家庭,有助于培养孩子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应对困难的能力。
相反,在一个充满冲突、冷漠或过度控制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比如,父母的过度批评、贬低可能导致孩子自卑、焦虑;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紧张可能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影响其情感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个人的性格特点也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乐观、自信、坚韧的性格往往有助于应对生活中的挑战,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而那些过于敏感、内向、神经质的人可能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产生心理困扰。
例如,过于追求完美的性格可能在面对挫折时感到无法承受,从而引发焦虑和抑郁。
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社会的文化观念、价值取向会影响个体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认知和评价。
在一个竞争激烈、功利主义盛行的社会中,人们可能会感到过度的压力和焦虑。
此外,社会支持系统的完善程度也会影响心理健康。
良好的社交网络、朋友和邻里之间的互助能够提供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减轻心理压力。
教育水平和认知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心理健康。
接受良好教育的人往往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绪,掌握有效的应对策略。
新课标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归因
![新课标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归因](https://img.taocdn.com/s3/m/422c872d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22.png)
新课标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归因一、学习目标•理解归因的概念和作用;•掌握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的区别;•分析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归因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归因方式和乐观的心态。
二、教学内容1. 归因概念归因是指我们对事物产生原因和结果的解释方式。
在认知心理学中,归因理论是一种理论框架,被广泛应用于解释人们的行为、情感和思想。
2.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内部归因(自我归因)是指将某种事情的原因归结于自己内部的因素,如个体的智力、技能、性格等。
•外部归因(他人归因)则是将某种事情的原因归结于外部环境因素,如其他人的行为、任务的难度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根据不同的情境采取不同的归因方式。
例如,当一次考试没考好时,如果我们采取了内部归因,就会认为自己智商不够或缺乏准备;如果我们采取了外部归因,就会认为这次考试题目难度大或老师的要求高。
3. 归因作用正确的归因方式有利于我们积极应对挑战,塑造良好的心态。
研究表明,内部归因对于情绪和动机的调节效果较好,可以促使人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形成更强的自信和自尊心;而外部归因则更适合对外部环境进行重视,帮助我们找出自己不足之处,追求更好的发展。
4. 归因在教育中的应用教师和家长应该注意帮助学生正确地归因,提高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
教育中的归因工作包括以下方面:•鼓励学生努力打造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以形成正确的内部归因;•帮助学生理解外部环境对学业的影响,以形成正确的外部归因;•避免模糊、不清晰或片面的评价,以防止学生产生错误的归因;•鼓励学生尝试新的挑战和探险,以创造更多的成功体验。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授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归因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归因方式和心态。
2. 案例分析法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和思考不同的归因方式对于个体行为和情感的影响,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评估和思考方式。
3. 活动体验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组织,让学生参与各种实际的活动,如运动会、文艺汇演等,帮助学生获得真实、全面的体验和感悟,以促进学生正确的归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健康问题的归因分析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通过专家分析调查,把引起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与父母高期望值之间的矛盾。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在具有重视子女教育传统的中国社会里根深蒂固。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在儿女身上寄托着父母甚至几代人未竟的希望与梦想。
再加上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特殊国情,绝大多数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全部希望都压在了一个孩子的身上。
因此,孩子从小就像一只身负重托的蜗牛,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艰难地爬行。
不少家长培养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是出于个人虚荣心的满足,他们把自己未曾实现的目标或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从小就按家长的意志发展,根本不考虑孩子自身的兴趣、能力和其他个性特点。
当孩子达到自己期望的目标时,他们要么大失所望,撒手不管,要么迁怒于孩子,大打出手。
前不久震惊全国的“徐力杀母事件”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
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事情天天照样进行着:可怜的父母们,正在为塑造他们自己心目中的音乐家、舞蹈家、画家、书法家、外交家、国际象棋大师……而忙碌着。
他们哪里知道在孩子心里深处早已播下了厌倦的种子!如此一厢情愿的家庭教育,怎能不给儿童幼小的心灵蒙上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因此家长学习了解一些教育科学知识,能够依据一定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家教行为,并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子女。
既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能把握住自己孩子的过高期望值,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相辅相成,促使孩子健康成长,这是塑造小学生健康心里的非常重要的一面。
二、儿童学习适应性及发展性与教师教学儿童化程度之间的矛盾。
儿童从幼儿园步入小学有一个逐步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
对一年级新生来说,从教师到同学有陌生之感,课程压力作业负担和正规学校教育的组织纪律约束等等,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
在学前期身心的发展的基础上,小学教育开始向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但儿童所达到的已有心理水平又不能完全适合于这些新的要求。
这样一来,就使小学教育向儿童提出的新要求和儿童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产生矛盾。
在教育的影响下,这些新的矛盾的不断产生和
解决,推动着小学生的心理不断向前发展。
在这个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
如果教师的教学行为不符事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将会给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带来很大的危害。
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才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需要呢?笔者认为这要取决于教师教学的儿童化程度的高低。
小学教师一定要注意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切实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并努力通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对各科学习的兴趣,这对于小学生的学习适应和进一步发展有特殊的作用。
除此之外,一位优秀的小学教师还应该有意识地多参加小孩子的各种游戏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去了解小学生的语言、思维、快乐及需要,从而根据儿童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在参与孩子的活动时,教师一定要放下成人的架子与老成,怀着一颗童心融入孩子们的世界,走进他们独特而五彩缤纷的心灵空间,做孩子们的知心大朋友,建立起平等、信任、友爱的师生关系。
如此教师怎能不受学生的欢迎?学生们又怎能不喜欢读书学习?因此教师教学儿童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三、儿童个性发展与成人化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
人的心理卫生问题,大多是在成长过程中,因受到各种不良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而逐渐积累和发展起来的。
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
大脑机能尚未发育成熟,人格特征还处于初步的形成过程中,整个心理发展也还处在幼稚和不稳定时期。
因此,小学生特别容易受到外界有害刺激的伤害和影响。
“初生牛犊不怕虎”说出了无知便无畏的道理。
但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不少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反而变得越来越“胆小”起来,越没有个性呢?原因很简单,在这个成人化的社会里,孩子毕竟是弱小者,顺从者,他们要想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的要求,必须从小就得学习和遵守这个社会的规则。
记得中国教育电视台的一个《保护儿童权益公约》的广告拍得很有意思,描述的是一个小男孩在一阵车鸣声、传呼声、麻将声、成人吵闹声中,一直不停地在倾述着什么,但他发出来的微弱声音,早已被成人社会的“燥声”淹没了,最后当一切噪声停止,才听清孩子说了一句:“你们为什么都不听我说呢?”。
我想这个公益广告的确把儿童的生活处境揭示得淋漓尽致!难怪那么多小学生感到孤独,认为谁也不理解自己,不尊重自己的想法和行为,父母、教师总是要管这管那。
还好,有电视当中的大风车、动画城陪伴他们成长,还有书店里仅管数量不少,质量不太高的少儿读物伴随着他们渡过不
被成人理解和尊重的童年时光。
年轻的教育专家李镇西曾不无感慨地说过:“中国的教育是理想主义、充满玫瑰色的教育。
”的确,孩子在学校里受到的是单纯的理想化的教育,一旦他们进入社会,才发现这个社会并非书本里讲的那样美好,他们就产生了困惑,甚至痛苦的思索。
当然这个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人格再塑的过程。
如果引导不当,会造成儿童个性(人格)发展的严重扭曲或缺陷。
现在的小学生是跨世纪的接班人,他们将随着时代潮流,进入成人社会。
要从根本上提高新一代的心理素质,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就必须优化、净化社会环境,尊重儿童应有的权益,给他们创造良好的教育和成长条件,这是一个关系到整个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让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上面讲述的三点之外,还有其它因素,比如升学压力(从长远看)、父母离异、同学人际交往等等,就不逐一而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