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四月》
翁卷的田园诗《乡村四月》赏析
翁卷的田园诗《乡村四月》赏析《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赏析】“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两句写江南农村的自然美景:四月的江南,大概繁华已落尽,只剩下绿色的树叶、绿色的小草,以及绿色的山坡、绿色的原野,这是一个“绿遍山原”的世界。
四月,是一个多雨的季节,雨后的稻田充溢着白茫茫的水,那原野上的河道也是白茫茫的,还有空中弥漫着的白茫茫的烟雾,乍一看,这又是一个“白满川”的世界。
“绿遍山原白满川”句,“绿”写树木葱郁之景,“白”写水天相映之象,色调十分鲜明,境界极其开阔。
这个白绿相杂的世界,笼罩着淡淡的“烟霭”,其实这并不是烟雾,而是如烟似雾的细雨。
细雨中又时不时传来几声杜鹃鸟的啼鸣,仿佛瞬间划破了雨中江南静谧的天空。
“子规声里雨如烟”句,以烟喻雨,展现了江南烟雨朦胧之美;以催耕的鸟声,为画面平添了无限的生机。
这两句选取江南特征性的景物,寥寥几笔就把江南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出来。
扩展阅读:翁卷的作品风格翁卷等“永嘉四灵”专攻五律。
其诗多咏景物,写野逸之趣,追求一种平淡简远的情调。
注重字句的锤炼和对偶声韵。
如:“轻烟分近郭,积雪盖遥山。
”(《冬日登富览亭》)。
“一阶春草生,几片落花轻。
”(《春日》)“分地落,井气隔帘生(《晓对》)”等等都是真切浑朴的秀句,为人传诵。
翁卷的诗多采取白描的手法,诗风显得较为平易,简约中有一份清淡的韵味,“贵精不求多,得意不恋事”正是他的创作原则。
翁卷不仅擅长写,由于他生活在社会下层,熟悉民情风俗,因此他也创作出了一些反映和关注现实、同情民生疾苦、揭露社会不合理现象的诗作。
他的《东阳路旁蚕妇》诗,虽短短七言,却把蚕妇的辛苦生活和她所承受的经济压力写得入木三分:“两鬓樵风一面尘,采桑桑上露沾身。
相逢却道空辛苦,抽得丝来还别人”。
他的诗歌可以联想到的《卖炭翁》,蚕妇和卖炭翁塑造的都是古代社会真正的劳动人民。
扩展阅读:翁卷的人物评价翁卷生活的时代,正是风靡一世的江西诗派已渐趋末流之时。
小学古诗《乡村四月》注释、译文及
乡村四月宋代:xx卷绿遍山原白xx,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译文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
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
乡村的四月正是最忙的时候,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注释xx:xx和原野。
xx: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川:平地。
子规:鸟名,xx。
才了:刚刚结束。
蚕桑:xx。
插田:插秧。
赏析这首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调,出神入化地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前两句写自然景象。
“绿”,写树木葱郁,“白”,写水光映天。
诗人从视觉角度着眼,描绘出明丽动人的山水色彩。
第二句不仅以烟喻雨,写出了江南梅雨特有的景致,而且以催耕的鸟声,平添了无限的生机。
后两句写农家的繁忙。
“乡村四月闲人少”一句,绘尽农家四月人繁忙的景象;而第四句以“蚕桑”照应首句的“绿遍山原”,以“插田”照应首句的“白满川”,一个“才”和一个“又”两个虚字极富表现力,不言“忙”而“忙”意自见。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山原,山间原野。
白,白色,指水。
川,河流。
子规,大杜鹃,又名“布谷鸟”,夏时各处飞叫,声如“快快布谷”,有催促农事意。
雨如烟,指毛毛细雨,轻如烟雾。
意思说:初夏季节,江南的山间原野,到处绿油油的,满河的流水,映着天光,白茫茫一片。
在如烟似雾的细雨中,杜鹃鸟不时地鸣叫着,催促着农事。
这两句写自然风光。
前句是静景,有山原有河水,一“绿”一“白”,色彩明丽;后句是动景,有子规的鸣叫,有细雨的飘洒,情意绵绵。
并于景物描写中,暗示出农事正忙。
山原绿遍,草木葱茏,桑叶也当肥嫩,河水涨满,细雨如烟,恰是插秧的好时机,更有杜鹃鸟热心地鸣叫催促,人们怎么能够停闲呢?“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
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
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乡村四月》古诗赏析
乡村四月[宋] 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作者介绍】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温州乐清(今属浙江)人,南宋诗人,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并称“永嘉四灵”。
其诗大多讲求技巧,诗风清苦。
著有《西岩集》1卷,有《南宋群贤小集》本;《苇碧轩集》,有《永嘉诗人祠堂丛刻》本。
二集互有出入。
【注释】①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川,平地。
②子规——杜鹃鸟。
③才——刚刚。
.④山原-----山坡原野⑤蚕桑--种桑养蚕。
⑥了——料理完⑦如——好像【译文】(1、2句)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
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3、4句)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中心】整首诗突出了乡村四月的劳动紧张、繁忙。
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作者介绍】互有出入。
【注释】①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川,平地。
②子规——杜鹃鸟。
③才——刚刚。
.④山原-----山坡原野⑤蚕桑--种桑养蚕。
⑥了——料理完⑦如——好像【译文】(1、2句)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
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3、4句)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中心】整首诗突出了乡村四月的劳动紧张、繁忙。
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
【赏析】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
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
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川流。
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地的景色,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
关于春天劳动的古诗词
关于春天劳动的古诗词
1、《乡村四月》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2、《农家望晴》唐·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3、《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4、《贫女》唐·秦韬玉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做嫁衣裳。
5、《雨过山村》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6、《锄禾》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翁卷《乡村四月》阅读答案及翻译
翁卷《乡村四月》阅读答案及翻译《乡村四月》是南宋诗人翁卷所做的诗,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春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出了出来。
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
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诗中“”、“”两个字突出反映了农事的紧张和繁忙的程度。
(2分)(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参考答案:(1)才;又(2)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
注释山原: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河流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川:平地。
子规:杜鹃鸟。
如:仿佛。
才:刚刚。
了(liáo):结束。
蚕桑:种桑养蚕。
插田:插秧。
译文一条小河流淌在碧绿的山间,细雨微风中杜鹃在愉快地歌唱。
乡村四月里人们是多么繁忙,才侍弄完蚕桑又开始了插田。
赏析一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
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
前呼后应,交错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卷。
赏析二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
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
前呼后应,交错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
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织,一道道弥漫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
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
《乡村四月》古诗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乡村四月》古诗原文翻译以及赏析《乡村四月》古诗原文翻译以及赏析《乡村四月》是南宋诗人翁卷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调,出神入化地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古诗相关内容,欢迎查看!乡村四月绿遍山野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注释白满川--指河流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川:山原,平地,河流。
子规——杜鹃鸟。
才了——刚刚。
山野——山陵和原野。
蚕桑--种桑养蚕。
了——结束。
如——好像。
译文山陵、原野间草木茂盛,远远望去,一片葱郁。
稻田里的色彩与天光交相辉映,满目亮白。
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大地一片欣欣向荣。
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起了活儿,村里没有一个人闲着。
他们刚刚结束了种桑养蚕的事情又开始插秧了。
中心思想整首诗突出了乡村四月的劳动繁忙。
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的喜爱,对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因此,翁卷有乡村诗人的美称。
挥墨了一幅农民丰富、繁忙的乡村田园生活。
赏析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
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
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
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
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
那是雾吗?烟吗?不,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
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乡村四月》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乡村四月体裁:诗题文: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作者:名字:翁卷年代:宋代描述: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乐清(今属浙江)人。
工诗,为“永喜四灵”之一。
曾领乡荐(《四库提要》作“尝登淳佑癸卯乡荐”,《乐清县志》承此,而近人以为是淳熙癸卯,相差一个甲子。
衡诸翁卷生平,前者过早,后者过尽,疑都不确),生平未仕。
以诗游士大夫间。
有《四岩集》,《苇碧轩集》。
清光绪《乐清县志》卷八有传。
翻译:原文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译文: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烟雨蒙蒙下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在杜鹃声声啼叫下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原文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译文:四月到了所以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整首诗突出了乡村四月(今乐清市淡溪镇)的劳动繁忙。
翁卷挥墨了一幅农民丰富、繁忙的乡村田园生活,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
赏析二:思想内容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今乐清市淡溪镇)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
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与繁忙。
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赏析三:艺术特色“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
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
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
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
这两句写自然风光。
前句是静景,有山原有河水,一“绿”一“白”,色彩明丽;后句是动景,有子规的鸣叫,有细雨的飘洒,情意绵绵。
并于景物描写中,暗示出农事正忙。
古诗《乡村四月》晨诵PPT课件
你知道诗中描写的是 哪个季节吗?读了这首诗, 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初夏时节,乡村的劳动 非常繁忙。
乡村四月
[南宋]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译文】山坡田野间草木茂 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 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 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 景象。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 刚刚结束了种桑养蚕,又要插 秧了。
乡村四月
[南宋]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二年级下(古诗)
乡村四月
[南宋]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乡村四月
[南宋]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山原: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川,平地。 子规:鸟名,杜鹃鸟。 才了:刚刚结束。 蚕桑:种桑养蚕。 插田:插秧。
《乡村四月》原文及赏析
《乡村四月》原文及赏析《乡村四月》原文及赏析乡村四月朝代:宋代作者: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译文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
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
乡村的四月正是最忙的时候,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赏析这首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调,出神入化地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前两句写自然景象。
“绿”,写树木葱郁,“白”,写水光映天。
诗人从视觉角度着眼,描绘出明丽动人的山水色彩。
第二句不仅以烟喻雨,写出了江南梅雨特有的景致,而且以催耕的鸟声,平添了无限的生机。
后两句写农家的繁忙。
“乡村四月闲人少”一句,绘尽农家四月人繁忙的景象;而第四句以“蚕桑”照应首句的“绿遍山原”,以“插田”照应首句的“白满川”,一个“才”和一个“又”两个虚字极富表现力,不言“忙”而“忙”意自见。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山原,山间原野。
白,白色,指水。
川,河流。
子规,大杜鹃,又名“布谷鸟”,夏时各处飞叫,声如“快快布谷”,有催促农事意。
雨如烟,指毛毛细雨,轻如烟雾。
意思说:初夏季节,江南的山间原野,到处绿油油的,满河的流水,映着天光,白茫茫一片。
在如烟似雾的细雨中,杜鹃鸟不时地鸣叫着,催促着农事。
这两句写自然风光。
前句是静景,有山原有河水,一“绿”一“白”,色彩明丽;后句是动景,有子规的鸣叫,有细雨的飘洒,情意绵绵。
并于景物描写中,暗示出农事正忙。
山原绿遍,草木葱茏,桑叶也当肥嫩,河水涨满,细雨如烟,恰是插秧的好时机,更有杜鹃鸟热心地鸣叫催促,人们怎么能够停闲呢?“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
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
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
小学古诗《乡村四月》原文译文赏析
小学古诗《乡村四月》原文译文赏析《乡村四月》宋代: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译文】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
杜鹃一声声啼叫在如烟如雾的蒙蒙细雨中。
乡村的四月正是最忙的时候,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注释】山原: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川:平地。
子规:鸟名,杜鹃鸟。
才了:刚刚结束。
蚕桑:种桑养蚕。
插田:插秧。
【赏析】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今乐清市淡溪镇)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
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与繁忙。
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山原,山间原野。
白,白色,指水。
川,河流。
子规,大杜鹃,又名“布谷鸟”,夏时各处飞叫,声如“快快布谷”,有催促农事意。
雨如烟,指毛毛细雨,轻如烟雾。
意思说:初夏季节,江南的山间原野,到处绿油油的,满河的流水,映着天光,白茫茫一片。
在如烟似雾的细雨中,杜鹃鸟不时地鸣叫着,催促着农事。
这两句写自然风光。
前句是静景,有山原有河水,一“绿”一“白”,色彩明丽;后句是动景,有子规的鸣叫,有细雨的飘洒,情意绵绵。
并于景物描写中,暗示出农事正忙。
山原绿遍,草木葱茏,桑叶也当胖嫩,河水涨满,细雨如烟,恰是插秧的好时机,更有杜鹃鸟热心地鸣叫催促,人们怎么能够停闲呢?“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
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
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
“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
小学古诗《乡村四月》注释、译文及赏析
乡村四月宋代: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译文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
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
乡村的四月正是最忙的时候,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注释山原: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川:平地。
子规:鸟名,杜鹃鸟。
才了:刚刚结束。
蚕桑:种桑养蚕。
插田:插秧。
赏析这首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调,出神入化地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前两句写自然景象。
“绿”,写树木葱郁,“白”,写水光映天。
诗人从视觉角度着眼,描绘出明丽动人的山水色彩。
第二句不仅以烟喻雨,写出了江南梅雨特有的景致,而且以催耕的鸟声,平添了无限的生机。
后两句写农家的繁忙。
“乡村四月闲人少”一句,绘尽农家四月人繁忙的景象;而第四句以“蚕桑”照应首句的“绿遍山原”,以“插田”照应首句的“白满川”,一个“才”和一个“又”两个虚字极富表现力,不言“忙”而“忙”意自见。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山原,山间原野。
白,白色,指水。
川,河流。
子规,大杜鹃,又名“布谷鸟”,夏时各处飞叫,声如“快快布谷”,有催促农事意。
雨如烟,指毛毛细雨,轻如烟雾。
意思说:初夏季节,江南的山间原野,到处绿油油的,满河的流水,映着天光,白茫茫一片。
在如烟似雾的细雨中,杜鹃鸟不时地鸣叫着,催促着农事。
这两句写自然风光。
前句是静景,有山原有河水,一“绿”一“白”,色彩明丽;后句是动景,有子规的鸣叫,有细雨的飘洒,情意绵绵。
并于景物描写中,暗示出农事正忙。
山原绿遍,草木葱茏,桑叶也当肥嫩,河水涨满,细雨如烟,恰是插秧的好时机,更有杜鹃鸟热心地鸣叫催促,人们怎么能够停闲呢?“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
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
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乡村四月》
江南农村初
夏美景 紧张繁忙的 劳动景象
绿遍山原 白满川
③
①
②
,
子规 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 蚕桑又插田。④ Nhomakorabea这首诗体现了作者对 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 也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同 情,赞美。
静 乡村四月 四月桑田人未闲 动
景美 夏日水乡风光美
人忙
四年级 语文 下册
来宾市武宣县二塘镇朗村小学
赵凤池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渔歌子
能够熟练地读三首诗词,理解词语注释。
规
如
闲
插
绿遍山原①白满川② , 子规③声里雨如烟。景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④蚕桑又插田。人
词语解释 山原: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川:平地。 子规:杜鹃鸟。 了:(读liǎo)结束。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乡村四月》
探 究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乡村四月》节选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乡村四月》 宋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情 感 升 华
这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 乡村自然风光 的热爱与欣赏, 也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赞赏。
《乡村四月》 宋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感谢观摩
请你圈出诗中提到的人或者 比较两首诗有什么不同点? 事。 《观刈麦》节选
探 究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乡村四月》节选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请你圈出诗中提到的人或者 比较两首诗有什么不同点? 事。 《观刈麦》节选
乡村四月
回 顾
《乡村四月》是 绘的是 写
代诗人 。
写的田园诗,诗中描
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
《乡村四月》 宋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回 顾
《乡村四月》是 宋 代诗人 翁卷 写的田园诗,
诗中描绘的是 春末夏初 时节的景象。前两句
着 乡村的自然风光美 。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又......
乡村四月闲人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了......又......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又......
《乡村四月》 宋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四年级语文下册:《乡村四月》
[宋] 翁 卷
绿遍山原①白满川② , 景 子规③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人
才了④蚕桑又插田。
解释
作者简介:
翁卷
(宋朝著名作家),字续古, 一字灵舒,宋柳川(今柳市区) 人 ,毕生擅长诗歌,多尖新刻画之 作。与徐照、徐玑、赵师秀形成 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永嘉四灵” 流派。
绿遍山原①白满川② , 子规③声里雨如烟。
上一句
乡村四月
江南农 村初夏 美景
绿遍山原①白满川② , 子规③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④蚕桑又插田。
解释1
解释2
乡村四月
江南农 村初夏 美景
紧张繁 忙的劳 动景象
绿遍山原①白满川② , 子规③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④蚕桑又插田。
解释1
解释忙。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鲜 明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 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 现出他对劳动人民的喜爱,对 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因此, 翁卷有乡村诗人的美称。 挥墨 了一幅农民丰富、繁忙的乡村 田园生活了,从而衬托出“乡 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 .
意思是:山坡原野草木茂盛,一片 葱茏,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 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蹄叫,天 空中烟雨蒙蒙。
绿原、白川、子规、烟雨
板
书
下一句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④蚕桑又插田。
意思是: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 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 的事又要插秧了。
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心与
赞美之情.
板
书
乡村四月古诗的大意
乡村四月古诗的大意
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
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知识拓展:
原文:
乡村四月
翁卷〔宋代〕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作者简介:
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南宋诗人,永嘉(今浙江温州)人,生卒年不详,他一生没有做过官,屡考进士不中,布衣文人。
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 。
他的诗大多讲究技巧,有清新淡远的意味,讲究锤炼字句,写景善白描,时有佳句,为人传诵,著有《四岩集》、《苇碧轩集》。
注释:
1. 山原: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川:平地。
2. 子规:鸟名,杜鹃鸟。
3. 才了:刚刚结束。
蚕桑:种桑养蚕。
插田:插秧。
、、、、、、、、、、、、、、、、、、、、、、、、、、、、、、、、、、、、、、、、、、、、、、、、、、、、、、、、、、、、、、、、。
古诗《乡村四月》 改写
古诗《乡村四月》改写《乡村四月》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篇之一,描绘了乡村四月的美好景象。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借鉴古诗的灵感,用现代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改写这首诗,让读者感受到当代乡村的美丽和生机。
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来详细阐述如何改写古诗《乡村四月》。
一、乡村春色1.1 繁花盛开:现代农村的四月,处处是绚丽的花海,桃花、樱花、油菜花等各种花朵竞相绽放,吸引着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欣赏。
1.2 春雨滋润:春天的乡村,雨水充沛,田野间绿油油的麦苗在春雨的滋润下茁壮成长,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1.3 麦田飘香:麦田里飘来阵阵清香,农民们在劳作中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劳作的汗水也变得格外甜蜜。
二、农民劳作2.1 春耕春种:现代农民在四月,忙着春耕春种,他们驾驶着农机在田间来回穿梭,为丰收播下希望的种子。
2.2 劳作忙碌:农民们辛勤劳作,他们在田间忙碌的身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展现出农民勤劳朴实的形象。
2.3 丰收希望:农民们在劳作中期待着丰收的希望,他们用汗水和辛勤换来的将是一年的丰收和喜悦。
三、乡村生活3.1 田园生活:现代乡村生活依旧宁静祥和,人们在乡村小路上散步,或者在田间劳作,享受着纯朴的田园生活。
3.2 家家户户:乡村的每一户人家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他们在一起劳作、生活,共同享受着乡村的宁静和美好。
3.3 乡村风情:乡村的风情依旧浓厚,村民们在春天的午后聚在一起聊天、唱歌,展现出乡村特有的生活情趣。
四、自然风光4.1 青山绿水:现代乡村的四月,青山绿水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清澈的溪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银光,山峦起伏如画。
4.2 花鸟虫鱼:乡村的春天,花鸟虫鱼成群结队,各种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各种昆虫在花丛中飞舞,湖水中的鱼儿欢快地游动。
4.3 自然和谐:乡村的自然风光展现出一种和谐之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构成了一幅和谐共生的画面。
五、乡村未来5.1 环境保护:现代乡村注重环境保护,农民们积极参与生态治理,保护乡村的自然环境,让乡村更加美丽宜居。
关于田园劳作的诗句
关于田园劳作的诗句
1、《乡村四月》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2、《农家望晴》唐·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3、《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4、《贫女》唐·秦韬玉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做嫁衣裳。
5、《雨过山村》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6、《锄禾》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7、《江上渔者》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乡村四月》
作业
搜集1~2首其他描写乡村风光古 诗,摘抄在摘抄本上。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采桑
给桑
“上山”
结茧
插田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我会写诗: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 /白满川, 子规声里/ 雨如烟。 乡村四月/ 闲人少, liǎo 才了蚕桑 /又插田。
绿遍山原白满川, 写景{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写人 { 才了蚕桑又插田。
绿 绿遍山原白满川, 遍 子规声里雨如烟。
白满川
绿遍山原白满川
绿遍山原白满川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遍绿绿白满川绿遍山原白满川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绿遍山原白满川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兴国列宁九年一贯制学校 执教:王莉
翁卷简介
翁卷,南宋诗人,字续
古,一字灵舒。永嘉 (今浙江温州)人。一生 没有做官。与赵师秀、 徐照、徐玑合称“永嘉 四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孝义市教研室苏艳霞
【教材简析】
《乡村四月》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组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专题的《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古诗。
诗人翁卷描写了江南农村春末初夏时节的景象,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接触了不少的古诗,初步具备了借助注释内容粗知诗意的能力。
但只是流于字面的理解,缺少对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的想象,对古诗词的语言之美、诗境之美品味和体会不够。
因此,应让学生更深入赏析古诗词,深刻地领悟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感受诗歌的魅力。
【设计理念】
1.语文课应该成为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
古诗教学应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2.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
只有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读出诗的节奏美、语言美、诗境美、诗情美。
所以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应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方法的巩固、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蚕桑”,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田园风光的美好,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3.产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难点】
通过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感悟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课前热身】
1.同学们,古诗是中华文化璀璨的明珠。
我们中国是诗的国度,自古以来,优美的诗作浩如烟海,相信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的古诗。
谁来给大家展示展示?(抽生展示,师相机梳理:学古诗妙招)
2.感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看画想诗:看着这幅图,你能想到哪句诗?
读诗想画:读着这句诗,你的眼前又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3.读着诗中的景物,就能想象出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看着一幅幅精美的图画,也能想到一句句经典的古诗,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一、意象铺展,切入正题
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画与诗的联系,走进诗与画的意境,一起学习诗人翁卷笔下的古诗《乡村四月》。
2.知晓作者
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很有才华,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
一生不曾做官,喜欢田园生活,擅长作田园诗。
点拨:今天学习的这首诗正是一首描写江南春末初夏田园生活的古诗。
二、初读古诗,强调音韵
1.现在我们用这2个小妙招(“字音准,节奏明”)自学这首古诗。
2.展示朗读,相机正音
(1)强调多音字“了”读音
①在“才了蚕桑又插田”中,“了”读“liǎo”。
②当它表示“结束”这个意思的时候,就读“liǎo”,如:我们平常所说的“了结、了断”。
点拨:多音字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与其意思密切相关。
3.指导书写“蚕桑”
(1)在这句话中,还有两个生字,大家看——
“蚕”:天下有一虫,名为“蚕”,此乃会吐丝也。
“蚕”的第一笔为“横”。
“桑”:特别注意:“桑”字上半部分要写得紧凑而不散乱,三个“又”的最后一笔要写成点,下面的“横”要托住三个“又”,所以是“长横”。
(2)学生在练习本上练写。
4.读出诗的节奏。
三、品读赏句,想象悟情
<一>出示提示
1.诗的韵律美,意境更美。
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
假如让你给这首诗配一幅画,你会画一幅怎样的画呢?画中有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什么色彩?它们又是怎样的姿态?
2.生先自学,再小组交流。
(师行间巡视指导)
<二>组织学生交流
【绿遍山原】
师:山陵是绿的,原野也是绿的,你的眼前浮现出了一个绿色的世界。
①孩子们,此时我们就漫步在江南乡村,聚焦镜头,我们看到:
a.山陵是绿的,山陵上的——
b.田野是绿的,田野里的——
c.茂密的桑树林是绿的,桑树林里的——
d.四月的乡村,竹林里也是一片绿意盎然。
瞧!——
e.走过山陵迈过田野,一片茶园映入眼帘,——
②小结:山陵是绿的,田野是绿的,竹林、桑树林、茶园也是绿的。
深浅不一绿的色交织在一起,草绿、翠绿、深绿、浓绿、新绿……
③而这么多的绿,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把它表现了出来,是哪个字?这就是诗人用词的精妙之处。
眼睛所及之处,到处都是一片绿色,这就叫——绿遍山原。
【白满川】
孩子们,借助注释,(出注释)这里的“川”指平地——稻田。
农历四月,乡村的人们已经在耕好的田里灌满了水,即将准备插秧。
瞧!水田被天空的亮光映照着,泛着白光,波光粼粼,就是这样的美景诗人称之为“白满川”!
小结:乡村四月,山原绿得鲜亮,水田白得耀眼,一个“绿”、一个“白”,绿白辉映,色彩鲜明。
谁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看到这绿白辉映的情景?
2.
①“子规声”:
子规就是杜鹃鸟,也叫布谷。
听!子规在声声啼叫,想想它在说些什么?
点拨:布谷布谷咕咕叫,播种季节已来到。
也许布谷鸟在提醒农民伯伯说——也许它在鼓励农民伯伯说——
②“雨如烟”:
点拨:就是这如同牛毛一样的细雨,飞舞着,飘洒着,整个乡村都像罩上了一层薄薄的烟雾。
难怪诗人会说“雨如——”
③指导朗读前两句
a.杜鹃鸟就是在这烟雨蒙蒙中啼啭鸣唱,意境多美呀,读——
b.孩子,不要惊扰雨中的杜鹃,读——
c.绿的山原,白的水田,如烟的细雨,如歌的杜鹃,多美的景呀!(板书:景美)这样的美景又有谁不会陶醉呢?难怪诗人会这样赞美——(前两句)。
①你又会画什么?
②让画面动起来。
a.也许此时的桑树园中,农民伯伯正——(拿筐采桑叶,脸上渗满了汗珠)
b.一望无际的水田里,也许此时的农民伯伯正忙着弯腰——(插秧苗、捶背)
③乡村的人们还会忙些什么?
点拨:尽管如此繁忙,但他们——(生)这就是劳动人民勤劳的美!(板书:人美)
四、回归整体,反复吟诵
1.翁卷笔下的乡村四月既是绝美的山水画,又是勤劳的农忙图!景美,人更美,让我们想象着这么美的画面,再来读一读!
乡村四月
白满川,声里。
乡村四月,才了又。
2.乡村四月的美景令人陶醉,乡村的人们更令人感动。
这么美的画面,这么美的古诗,让我们把它记在心中吧!(背诵)
五、拓展延伸,升华“乡情”
1.其实,乡村生活的乐趣可远远不止这些:
在乡村我们可以尽享风筝之乐——
在乡村我们可以享受钓鱼之趣——
在乡村我们可以与蝴蝶嬉戏——
在乡村我们还可以骑着黄牛,畅游天地——
2.小结:乡村有无穷无尽的乐趣,让我们漫步乡间,去感受田园的别样风情!
六、布置作业,丰富田园
1.把这首诗画成一幅画。
2.欣赏歌曲《乡村四月》歌曲。
3.收集并阅读更多有关“乡村、田园风光”的古诗,如《四时田园杂兴》《山居秋暝》等。
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
(宋)翁卷
景美
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