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术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心术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心术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导读:心术文言文原文心术作者:苏洵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
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
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
怒不尽则有馀勇,欲不尽则有馀贪。
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
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
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
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
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
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
知此者,可以将矣。
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故善用兵者以形固。
夫能以形固,则力有馀矣。
心术文言文注释治心:指锻炼培养军事上的胆略、意志和吃苦的精神等。
麋:麋鹿,鹿类的一种。
心术文言文经典句式翻译
翻译:昔日,孟子拜访梁惠王,王问道:“我听闻您擅长养生之道,敢问您有何良法?”孟子回答说:“养生之道,最重要的莫过于养心。
心术端正,则身体自然端正;心术不端正,则身体自然不端正。
因此,君子必须谨慎对待自己的内心。
”孟子又曰:“心者,身之主也。
身者,心之舍也。
心正则身安,身安则心泰。
是以君子养心,必先正其心术。
”翻译:孟子又说:“心,是身体的君主。
身体,是心的住所。
心术端正,则身体安康;身体安康,则心情平静。
因此,君子养心,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心术。
”王曰:“吾闻子言,心术正者,其言必善。
敢问何以为善?”孟子对曰:“善者,心之德也。
心善,则言善;言善,则行善。
是以君子必慎其言,使言与心合。
”翻译:王说:“我听闻您的言论,心术端正的人,其言语必定善良。
敢问如何才能做到善良?”孟子回答说:“善良,是心的美德。
心善,则言语善良;言语善良,则行为善良。
因此,君子必须谨慎自己的言语,使言语与内心相符。
”孟子又曰:“心术不正者,其言必恶。
恶者,心之病也。
心病,则言恶;言恶,则行恶。
是以君子必慎其言,使言与心离。
”翻译:孟子又说:“心术不端正的人,其言语必定恶毒。
恶毒,是心的疾病。
心有疾病,则言语恶毒;言语恶毒,则行为恶毒。
因此,君子必须谨慎自己的言语,使言语与内心相悖。
”王曰:“吾闻子言,心术正者,其行必善。
敢问何以为善?”孟子对曰:“善者,心之德也。
心善,则行善;行善,则身安。
是以君子养心,必先正其心术。
”翻译:王说:“我听闻您的言论,心术端正的人,其行为必定善良。
敢问如何才能做到善良?”孟子回答说:“善良,是心的美德。
心善,则行为善良;行为善良,则身体安康。
因此,君子养心,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心术。
”孟子又曰:“心术不正者,其行必恶。
恶者,心之病也。
心病,则行恶;行恶,则身危。
是以君子养心,必先正其心术。
”翻译:孟子又说:“心术不端正的人,其行为必定恶毒。
恶毒,是心的疾病。
心有疾病,则行为恶毒;行为恶毒,则身体陷入危险。
苏洵《心术》原文及翻译
苏洵《心术》原文及翻译原文: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
非一动之为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谨烽燧,严斥堠(hòu),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
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
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
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
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
邓艾縋(zhu ì)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
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知理而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苏洵《心术》原文及翻译】苏洵《心术》原文及翻译。
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
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
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
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我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长短,吾抗而暴(pú)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
尺箠当猛虎,愤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
知此者,可以将矣。
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故善用兵者以形固。
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心术翻译文言文
医者,仁术也。
医者,心也。
心正,则术正;术正,则药准;药准,则病愈。
故曰:“心术不正,则医术不精。
”医之始也,先观其心。
心若光明,则能明察秋毫;心若昏暗,则不能见一物。
故曰:“医者,心之明镜也。
”是以心正,则明;心明,则术精;术精,则药良;药良,则病除。
夫医者,所以救死扶伤也。
是以心术不正之人,不可为医。
何以故?心术不正,则见病不救;见病不救,则害人命;害人命,则非医之德也。
古之医者,必有高德。
德者,心之基也。
心基不正,则德不立;德不立,则术不精;术不精,则药不效;药不效,则病不愈。
是以医者,必先修身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
夫修身齐家,必先正心。
心不正,则身不修;身不修,则家不齐;家不齐,则国不治;国不治,则天下不平。
故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道一也。
”医者,心之术也。
心之术,所以治病也。
心之术不正,则病不可治;病不可治,则命不可保。
是以医者,必正其心,而后可疗疾救人。
《心术》译文:医者,乃是仁术的实践者。
医者,其核心在于心。
心若正直,则医术随之正直;医术正直,则药物准确;药物准确,则疾病得以治愈。
因此说:“心术不正,则医术不精。
”医学的起点,首先观察其心。
心若明亮,便能洞察秋毫;心若昏暗,则无法见到任何事物。
所以说:“医者,心之明镜也。
”因此,心正则明,心明则医术精湛;医术精湛,则药物良效;药物良效,则疾病得以消除。
医者,是为了救治生命和抚慰伤痛。
因此,心术不正之人,不可成为医者。
为何如此?心术不正,则见到病痛不救治;见到病痛不救治,则伤害人的生命;伤害人的生命,则不符合医者的道德。
古代的医者,必然具备高尚的品德。
品德,是心的根基。
心之根基不正,则品德无法树立;品德无法树立,则医术不精湛;医术不精湛,则药物无效;药物无效,则疾病无法治愈。
因此,医者必须先修身养性,然后才能治理国家,实现天下太平。
修身养性,必须先端正心志。
心志不正,则身心无法修养;身心无法修养,则家庭无法和谐;家庭无法和谐,则国家无法治理;国家无法治理,则天下无法太平。
【高中古诗词阅读】苏洵《心术》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高中古诗词阅读】苏洵《心术》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苏洵《心术》要掌握方法,我们首先要控制思想。
泰山在前面坍塌,但颜色保持不变。
麋鹿在左侧繁衍生息,但眼睛不会眨眼。
然后控制利益,对待敌人。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
非一动之为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每一种战争方式,在为财富而战之前,都会为力量而战,不仅是为了气而战,更是为了心而战。
我要向灯塔表达我的感激之情,并严厉谴责侯侯侯,这样修炼者就可以毫无顾忌地增加他们的财富;丰厚的回报和愉快的旅行,所以保持他们的力量;小胜利更紧迫,小挫折更严重,所以要保持它的气势;雇人不是做他们想做的事,所以要培养他们的心。
因此,学者们往往会储存自己的愤怒,珍惜自己的欲望。
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愤怒,你会有更多的勇气,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欲望,你会有更多的贪婪。
因此,虽然世界是融合的,学者们并不厌倦士兵,黄帝为什么打了70场没有危险的战争。
如果你不培养你的心,你就不能赢得一场战争。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
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当一个士兵移动时,他知道敌人的主人和将军,然后他可以在危险中移动。
邓艾?(朱ì)蜀中的士兵不是刘禅的平庸,因此数百万教师可以坐在那里打领带,他们会因为固有的屈辱而搬家。
因此,古代的圣人和将军可以和他们的士兵一起品味敌人,也可以和敌人一起品味自己。
他们的死是可以决定的。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知理而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
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
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
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士兵有长有短,既不是敌人也不是我们自己。
敢于问:“我的优点,我利用它们,它们不会与我们的学校在一起;我的缺点,我掩盖它们,它们会比我的号角更强大,我能做什么?”他说:“我在长和短的时候抗拒和恐惧,所以我怀疑并转身离开;我在长的时候提升我的阴,这样我就可以使它性感并陷入其中。
心术及译文
心术及译文心术形不正者,德不来;中不精者,心不治。
正形饰德,万物毕得。
翼然自来,神莫知其极。
昭知天下,通于四极。
是故曰:无以物乱官,毋以官乱心,此之为内德。
是故意气定,然后反正。
气者身之充也,行者正之义也。
充不美则心不得,行不正则民不服。
是故圣人若天然,无私覆也;若地然,无私载也。
私者,乱天下者也。
专于意,一于心,耳目端,知远之近。
能专乎?能一乎能毋卜筮知凶吉乎?能止乎?能己乎?能毋问于人而自得之于己乎?故曰:思之。
思之不得,鬼神教之。
非鬼神之力也,其精力之极也。
一物能变曰精,一事能变曰智。
募选者所以等事也,极变者所以应物也。
募选而不乱,极变而不烦。
执一之君子,执一而不失,能君万物,日月之与同光,天地之与同理。
【译文】外表不端正的人,是因为德未修;内心不精明的人,是因为心未治好。
端正形体,修饰内德,万物都能得到。
好像飞鸟自来,神都不知究竟。
就可以明察天下,通于遥远的四极。
所以说,不要让外物扰乱耳、目等器官,不要让器官扰乱了内心,这就叫做内德。
所以要做到意气安定,然后使行为端正。
气是充实身体的,行为是立身持正得到标志,内心不美,则心意不安;行为不正,则民众不服,所以圣人像天一样,无私覆万物;像地一样,无私载万物。
私,是乱天下的根源。
~~~~~~意要专,心要一,耳目要端正,知远就好像知近一样。
能专心吗?能一意吗?能不占卜而知吉凶吗?能要停就能马上终止吗?能要完就完结了吗?能不问于人而得于自己吗?所以说,要思考。
思之不得,靠鬼神教之?并非是鬼神的力量,这是精气之极的作用。
物能自然变化叫做精,事能自然变化叫做智。
广选是用以比较事物;极变是用以顺应事物。
要做到广选不乱,善变而不烦。
专一君子,能坚持专一而不失,就能够统率万物,使日月与之同光,天地与之同理。
完整版《心术》原文、译文:为将之道,当先治心,心之安,事则成
完整版《心术》原文、译文:为将之道,当先治心,心之安,事则成古筝-渔舟唱晚.mp34:09来自青梅煮酒论国学苏洵(北宋文人)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发愤读书北宋明道元年(1032年),苏洵母亲史氏病故,葬于眉山县修文乡安道里苏氏祖坟。
苏洵第一次上欧阳内翰书说:“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
”时间实已太晚,何况一开头的时候,态度又不很认真,仗着聪明,看看与他同辈的人,都不见得比自己高明,以为读书没有什么难。
但是到第一次应乡试举人,他却不幸落第。
这次失败,使他痛自检讨,再搬出几百篇自己的旧作细读,不禁喟然叹道:“吾今之学,乃犹未之学也!”愤然将这批旧稿,一把火烧个干净,决心取出《论语》、《孟子》、韩愈文来从头再读,继续穷究诗书经传诸子百家之书,贯穿古今。
每日端坐在书斋里,苦读不休者达六、七年,并发誓读书未成熟前,不写任何文章。
此时,苏洵已二十七岁。
所以欧阳修作墓志铭,张方平作墓表,史本传皆言:“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
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
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
怒不尽则有馀勇,欲不尽则有馀贪。
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古诗心术翻译赏析
古诗心术翻译赏析《心术》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苏洵。
其古诗全文如下:【前言】《心术》是北宋文学家苏洵所作《权书》中的一篇。
这篇文章逐节论述用兵的方法,分治心、尚义、养士、智愚、料敌、审势、出奇、守备等八个方面,而以治心为核心,所以标题为“心术”。
其中包含着一些朴素的辩证法观点,但也有诸如“怀其欲而不尽”、“士欲愚”之类的封建权术。
全篇段落分明,井井有条。
【原文】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
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
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
怒不尽则有馀勇,欲不尽则有馀贪。
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
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
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
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
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管子心术》原文、译文:圣贤经典,值得品鉴
《管子心术》原文、译文:圣贤经典,值得品鉴《管子·心术》原文、译文原文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
心处其道。
九窍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见色,耳不闻声。
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
毋代马走,使尽其力;毋代鸟飞,使弊其羽翼;毋先物动,以观其则。
动则失位,静乃自得。
【译文】心在人体,处于君的地位;九窍各有功能,有如百官各有职务。
心的活动合于正道,九窍就能按常规工作;心充满了嗜欲,眼就看不见颜色,耳就听不到声音。
所以说:在上位的脱离了正道,居下位的就荒怠职事。
不要代替马去跑,让它自尽其力;不要代替鸟去飞,让它充分使用其羽翼。
不要先物而动,以观察事物的运动规律。
动则失掉为君的地位,静就可以自然地掌握事物运动规律了。
原文道,不远而难极也,与人并处而难得也。
虚其欲,神将入舍;扫除不洁,神乃留处。
人皆欲智而莫索其所以智乎。
智乎,智乎,投之海外无自夺,求之者不得处之者。
夫正人无求之也,故能虚无。
【译文】道,离人不远而难以探其穷尽,与人共处而难以掌握。
使欲念空虚,神道就将来到心里;欲念扫除不净,神道就不肯留处。
人人都想得到智慧,但不知道怎样才能获得智慧。
智慧呵,智慧呵,应把它投之海外而不可空自强求。
追求智慧不如保持心的空虚。
圣人就是无所追求的,所以能够做到“虚”。
原文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君臣父子人间之事谓之义,登降揖让、贵*有等、亲疏之体谓之礼,简物、小未一道。
杀僇禁诛谓之法。
【译文】虚无无形叫作道,化育万物叫作德,摆正君臣父子这类人间的关系叫作义,尊卑揖让、贵*有别以及亲疏之间的体统叫作礼,繁简、大小的事务都使之遵守统一规范,并规定杀戮禁诛等事叫作法。
原文大道可安而不可说。
直人之言不义不颇,不出于口,不见于色,四海之人,又孰知其则?【译文】大道,可以适应它而不能说得明白。
真人的理论,不偏不颇,不从口里说出。
不在表情上流露,四海的人,又谁能知道他的法则呢?原文天曰虚,地曰静,乃不伐。
洁其宫,开其门,去私毋言,神明若存。
《心术》文言文及翻译
《心术》文言文及翻译《心术》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是《权书》中的一篇。
这篇文章逐节论述用兵的方法,分治心、尚义、养士、智愚、料敌、审势、出奇、守备等八个方面,以治心为核心,每小节自成段落,各有中心,又有内在联系,逻辑严密。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心术》文言文及翻译,一起来看看吧。
〔宋〕苏洵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
非一动之为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
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
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
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
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
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
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
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
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
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可以支大利大患。
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
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
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
心术的文言文翻译
心术的文言文翻译心术的文言文原文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
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
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
怒不尽则有馀勇,欲不尽则有馀贪。
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
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
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
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
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
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
知此者,可以将矣。
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故善用兵者以形固。
夫能以形固,则力有馀矣。
心术的文言文翻译作为将领的原则,应当首先修养心性(首先应当提高思想和军事素质)。
必须做到泰山在眼前崩塌而面不改色,麋鹿在身边奔突而不眨眼睛,然后才能够控制利害因素,才可以对付敌人。
完整版《心术》原文、译文:为将之道,当先治心,心之安,事则成
完整版《⼼术》原⽂、译⽂:为将之道,当先治⼼,⼼之安,事则成古筝-渔⾈唱晚.mp34:9来⾃青梅煮酒论国学打开今⽇头条,体验完整⾳频内容苏洵(北宋⽂⼈)苏洵(1009年5⽉22⽇—1066年5⽉21⽇),字明允,⾃号⽼泉,汉族,眉州眉⼭(今属四川眉⼭)⼈。
北宋⽂学家,与其⼦苏轼、苏辙并以⽂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唐宋⼋⼤家”。
苏洵擅长于散⽂,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发愤读书北宋明道元年(1032年),苏洵母亲史⽒病故,葬于眉⼭县修⽂乡安道⾥苏⽒祖坟。
苏洵第⼀次上欧阳内翰书说:“洵少年不学,⽣⼆⼗五岁始知读书,从⼠君⼦游。
”时间实已太晚,何况⼀开头的时候,态度⼜不很认真,仗着聪明,看看与他同辈的⼈,都不见得⽐⾃⼰⾼明,以为读书没有什么难。
但是到第⼀次应乡试举⼈,他却不幸落第。
这次失败,使他痛⾃检讨,再搬出⼏百篇⾃⼰的旧作细读,不禁喟然叹道:“吾今之学,乃犹未之学也!”愤然将这批旧稿,⼀把⽕烧个⼲净,决⼼取出《论语》、《孟⼦》、韩愈⽂来从头再读,继续穷究诗书经传诸⼦百家之书,贯穿古今。
每⽇端坐在书斋⾥,苦读不休者达六、七年,并发誓读书未成熟前,不写任何⽂章。
此时,苏洵已⼆⼗七岁。
所以欧阳修作墓志铭,张⽅平作墓表,史本传皆⾔:“年⼆⼗七,始发愤读书。
”为将之道,当先治⼼。
泰⼭崩于前⽽⾊不变,麋⿅兴于左⽽⽬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
⾮⼀动之为利害,⽽他⽇将有所不可措⼿⾜也。
夫惟义可以怒⼠,⼠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既战养其⽓,既胜养其⼼。
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优游之,所以养其⼒;⼩胜益急,⼩挫益厉,所以养其⽓;⽤⼈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
故⼠常蓄其怒、怀其欲⽽不尽。
怒不尽则有馀勇,欲不尽则有馀贪。
故虽并天下,⽽⼠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战⽽兵不殆也。
卷十:心术原文、翻译及赏析
卷十:心术原文、翻译及赏析展开全文心术宋代:苏洵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
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
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
怒不尽则有馀勇,欲不尽则有馀贪。
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
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
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
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
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
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
知此者,可以将矣。
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故善用兵者以形固。
夫能以形固,则力有馀矣。
译文及注释译文作为将领的原则,应当首先修养心性。
必须做到泰山在眼前崩塌而面不改色,麋鹿在身边奔突而不眨眼睛,然后才能够控制利害因素,才可以对付敌人。
《管子》心术篇
《管子》心术篇《管子》心术篇<心术上>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
心处其道,九窍循理。
嗜欲充益,目不见色,耳不闻声。
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
无代马走,使尽其力;无代鸟飞,使獘其羽翼;毋先物动,以观其则。
动则失位,静乃自得。
道不远而难极也,与人并处而难得也。
虚其欲,神将入舍。
扫除不洁,神乃留处。
人皆欲智,而莫索其所以智乎。
智乎,智乎!投之海外而无自夺,求之者不得处之者。
夫正人无求之也,故能虚无。
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君臣父子,人间之事,谓之义;登降揖让,贵贱有等,亲疏之体,谓之礼;简物小未一道,杀僇禁诛,谓之法。
大道可安而不可说。
直人之言,不义不顾,不出于口,不见于色;四海之人,又孰知其则?天曰虚,地曰静,乃不伐。
洁其宫,开其门,去私毋言,神明若存。
纷乎其若乱,静之而自治。
强不能遍立,智不能尽谋。
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名当谓之圣人。
故必知不言、无为之事,然后知道之纪。
殊形异埶,不与万物异理,故可以为天下始。
人之可杀,以其恶死也;其可不利,以其好利也。
是以,君子不休乎好,不迫乎恶,恬愉无为,去智与故。
其应也,非所设也;其动也,非所取也。
过在自用,罪在变化。
是故,有道之君: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
静因之道也。
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
耳目者,视听之官也,心而无与视听之事,则官得守其分矣。
夫心有欲者,物过而目不见,声至而耳不闻也。
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
故曰:心术者,无为而制窍者也。
故曰:「君」。
「无代马走,无代鸟飞」,此言不夺能能,不与下诚也。
「无先物动」者,摇者不定,趮者不静,言动之不可以观也。
位者,谓其所立也。
人主者立于阴,阴者静。
故曰:「动则失位」。
阴则能制阳矣,静则能制动矣,故曰:「静乃自得」。
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故曰:「不远而难极也」。
虚之与人也无间,唯圣人得虚道,故曰:「并处而难得」。
世人之所职者精也,去欲则宣,宣则静矣;静则精,精则独立矣;独则明,明则神矣。
心术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心术古诗原文意思赏析心术古诗原文意思赏析苏洵《心术》古诗原文意思赏析《心术》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洵。
其全诗如下:【前言】《心术》是北宋文学家苏洵所作《权书》中的一篇。
这篇文章逐节论述用兵的方法,分治心、尚义、养士、智愚、料敌、审势、出奇、守备等八个方面,而以治心为核心,所以标题为“心术”。
其中包含着一些朴素的辩证法观点,但也有诸如“怀其欲而不尽”、“士欲愚”之类的封建权术。
全篇段落分明,井井有条。
【原文】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
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
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
怒不尽则有馀勇,欲不尽则有馀贪。
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
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
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
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
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高中语文文言文《心术》译文
《心术》译文作为将领的原则,应当首先修养心性。
必须做到泰山在眼前崩塌而面不改色,麋鹿在身边奔突而不眨眼睛,然后才能够控制利害因素,才可以对付敌人.军事崇尚正义。
如果不合乎正义,即使有利可图也不要行动.并非一动就有危害,而是因为后来将有不能应付的事情发生。
只有正义能够激愤土气,用正义激愤士气,就可以投入一切战斗。
作战的措施大致是:当战争尚未发生的时候,要积蓄财力;当战争即将发生的时候,要培养战斗力;当战争已经打起来的时候,要培养士气;当战争已经取得胜利的时候,就要修养心性。
小心谨慎地设置报警的烽火,严格认真地在边境巡逻放哨,使农民无所顾忌,安心耕种,这就是积蓄财力的做法.用丰盛的酒食等物慰劳战土,让他们悠闲自在,养精蓄锐,这就是培养战斗力的做法。
取得小的胜利,要使战士感到更加紧迫;受到小的挫折,要让战土得到更大的激励,这就是培养土气的做法。
使用战士要注意不让他们完全实现自己的欲望,这就是修养心性的做法。
所以战土们常常积蓄着怒气,心中怀有欲望却不能完全实现.怒气没有消除干净就有余勇可贾,欲望没有完全实现就将继续追求,所以即使吞并了天下,战士也不厌恶打仗。
这就是黄帝的军队经历了七十次战斗也不懈怠的原因。
如果不修养心性,战士们打了一次胜仗后就不能继续作战了。
将领要聪明而严厉,战士要愚昧。
聪明就不可预测,严厉就不可冒犯,所以战士们都把自身完全交出来听从命令,怎么能不愚昧呢?惟其战士愚昧,然后才能跟他们一道舍生忘死。
大凡出动军队,要了解敌方的君主,了解敌方的将领,然后才能够出兵于危险的地方。
魏将邓艾率兵伐蜀汉,从阴平小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用绳子拴着士兵从山上坠下深谷,如果不是蜀汉后主刘禅昏庸无能,那么百万大军也可以坐而捆绑擒获.邓艾本来就对刘禅轻慢,所以才出兵于危险之地。
因此,古代的良将,能用大军去试探敌人的强弱、虚实,同时也用敌人的反应来衡量自己,这样就可以决定行动方针了。
作为主将的原则是:明白道理然后可以出兵,了解形势然后可以增兵,懂得节制然后可以用兵.明白道理就不会屈服,了解形势就不会丧气,懂得节制就不会困窘。
心术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心术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心术作者:苏洵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
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
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
怒不尽则有馀勇,欲不尽则有馀贪。
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
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
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
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
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
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
知此者,可以将矣。
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故善用兵者以形固。
夫能以形固,则力有馀矣。
治心:指锻炼培养军事上的胆略、意志和吃苦的精神等。
麋:麋鹿,鹿类的一种。
左:附近。
制:掌握上:通“尚”,崇尚。
《心术》原文及译文
《心术》原文及译文作者:苏洵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心术》原文及译文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mí)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作为将领的原则,应当首先修养心性。
必须做到泰山在眼前崩塌而面不改色,麋鹿在身边奔突而不眨眼睛,然后才能够控制利害因素,才可以对付敌人。
治心:指锻炼培养军事上的胆略、意志和吃苦的精神等。
麋:麋鹿,鹿类的一种。
左:附近。
瞬:眨眼。
制:掌握。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
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军事崇尚正义。
如果不合乎正义,即使有利可图也不要行动。
并非一动就有危害,而是因为后来将有不能应付的事情发生。
只有正义能够激愤士气,用正义激愤士气,就可以投入一切战斗。
上:通“尚”,崇尚。
怒:激发。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谨烽燧(suì),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kào)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cuò)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
故士常蓄(xù)其怒、怀其欲而不尽。
怒不尽则有馀(yú)勇,欲不尽则有馀贪。
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作战的措施大致是:当战争尚未发生的时候,要积蓄财力;当战争即将发生的时候,要培养战斗力;当战争已经打起来的时候,要培养士气;当战争已经取得胜利的时候,就要修养心性。
小心谨慎地设置报警的烽火,严格认真地在边境巡逻放哨,使农民无所顾忌,安心耕种,这就是积蓄财力的做法。
用丰盛的酒食等物慰劳战士,让他们悠闲自在,养精蓄锐,这就是培养战斗力的做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术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心术》是北宋文学家苏洵所作《权书》中的一篇。
这篇文章逐节论述用兵的方法,分治心、尚义、养士、智愚、料敌、审势、出奇、守备等八个方面,而以治心为核心,所以标题为“心术”。
其中包含着一些朴素的辩证法观点,但也有诸如“怀其欲而不尽”、“士欲愚”之类的封建权术。
全篇段落分明,井井有条。
心术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小编整理的心术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心术文言文原文心术作者:苏洵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
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
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
怒不尽则有馀勇,欲不尽则有馀贪。
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
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
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
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
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
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
知此者,可以将矣。
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故善用兵者以形固。
夫能以形固,则力有馀矣。
心术文言文注释治心:指锻炼培养军事上的胆略、意志和吃苦的精神等。
麋:麋鹿,鹿类的一种。
左:附近。
瞬:眨眼。
制:掌握上:通“尚”,崇尚。
怒:激发烽燧: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
白天放烟叫“烽”,夜间燃火叫“燧”。
斥堠:古代用来瞭望敌情的土堡,这里指放哨、瞭望。
犒:犒赏,旧指用酒食或财物慰劳将士。
优游:闲暇自得的样子。
挫:挫折,这里指打了败仗。
厉:激励。
并天下:兼并天下。
黄帝:传说中我国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
相传曾在战争中多次取胜,打败了炎帝、蚩尤,成为部落联盟的领袖。
殆:通“怠”,懈怠。
智:有智慧。
严:有威严。
欲:应该。
委:委屈。
邓艾缒兵于蜀中:邓艾,三国时魏国的将领,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他率兵从一条艰险的山路进攻蜀汉,山高谷深,士兵都用绳子系着放下山去,邓艾自己也用毡布裹着身体,滑下山去。
缒,系在绳子上放下去。
刘禅:三国时蜀后主,小名阿斗,刘备之子,公元223年至263年在位。
侮:轻视、轻侮。
尝:试探,检验。
节:节制。
沮:沮丧。
辱:玷污。
技:本领。
支:经得起,对付得了。
校:较量。
角:角斗。
抗:高,引申为突出地。
暴:显露。
却:退。
狎:轻忽。
堕:落。
蜥蜴:一种爬行动物,形似壁虎,俗称“四脚蛇”。
袒裼:脱衣露体。
乌获:战国时秦国的大力士,相传能力举千钧。
冠胄衣甲:戴着头盔,穿着铠甲。
胄,盔。
冠、衣,都用作动词。
据兵:靠着兵器。
以形固:指利用各种有利形势来巩固自己。
以,凭借,利用。
形,各种有利的形式和条件。
固,巩固。
心术:心计、计谋。
这里是将略的意思。
术,方法。
治心:指锻炼培养军事上的胆略、意志和吃苦的精神等。
治,研究。
这里指锻炼。
麋:麋鹿,鹿类的一种。
兴:起,这里是突然出现的意思。
于左:从旁边。
左,周围,附近。
瞬:眨眼。
然后:这样才。
制利害:控制利害得失。
制,控,掌握。
待敌:对付敌人。
待,对付,对待。
兵:军事,战争。
上义:崇尚正义。
上,通“尚”,崇尚。
利害:原选本作“利害”,“四部丛刊”本《嘉佑集》无“利"字。
他日:别的日子,将来。
措:安放。
怒士:激励士兵。
怒,用如动词,激励。
百战:多次作战。
养其财:积聚军用的物资。
养,积蓄。
财,物资。
谨烽燧(fēng suì):慎重地搞好警报工作。
烽燧,烽火和烽烟,古代边防报普的两种信号,白天报带的烟叫“燧”,夜里报普的火叫“烽”,引申为边警。
严斥堠(hòu):严格地作好放哨、瞭望工作。
斥堠,古代用来瞭望敌情的土堡,这里指侦察,候望。
堠,也写作“候”。
犒:犒赏,旧指用酒食或财物慰劳将士。
优游:闲暇自得的样子。
挫:挫折,这里指打了败仗。
厉:通“励”,勉励,激励。
“用人”一句:用人时不要一下子满足他们所有的欲望。
所欲为,要求的,追求的,即欲望,愿望。
贪:贪图实现尚未达到的欲望。
并天下:兼并天下。
并,兼并,合并。
厌兵:厌恶打仗。
黄帝:传说中中国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
相传曾在战争中多次取胜,打败了炎帝、蚩尤,成为部落联盟的领袖。
殆:通“怠”,懈怠。
智而严:机智而且威严。
智,有智慧。
严,有威严。
欲:应该。
委己:委屈自己。
委,委屈。
惟:同“唯”。
正因为,只因为。
动:进攻,出击。
主:主帅,首脑。
将:将官。
动于险:在险地进攻。
险,用如名词险地。
邓艾缒兵于蜀中:邓艾,三国时魏国的将领,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他率兵从一条艰险的山路进攻蜀汉,山高谷深,士兵都用绳子系着放下山去,邓艾自己也用毡布裹着身体,滑下山去。
缒,系在绳子上放下去。
刘禅:三国时蜀后主,小名阿斗,刘备之子,公元223年至263年在位。
坐缚:意思是极容易俘获。
彼:指邓艾。
固:本来。
侮:轻视、轻侮。
尝敌:试探敌人的情况。
尝,尝试,试探。
以敌自尝:利用敌人的军事行动,来发现自己军队的问题。
去就:擞退或进攻。
去,离开,撤退。
就,接近。
这里是进攻、出击的.意思。
理:特殊规律。
这里指战争的特殊规律,以及指导战争应遵循的基本原理。
举兵:动员士兵。
举,发动,动员。
屈:弯曲,曲折。
这里是走弯路的意思。
沮:沮丧。
节:节制。
不足以辱吾技:不值得白费了我的本领。
辱,屈辱、埋没。
技,技能,本领。
有:一作“可”。
支:经得起,对付得了。
一静:一次镇静。
长短:长处和短处。
校:较量。
置:放到一边,放弃不用。
强:使用强力,强迫。
角(jué):角斗,竞争抗:高,引申为突出地。
暴:显露。
却:退。
阴:暗中,暗地里。
狎而堕其中:落进我们设置的圈套中。
狎,轻忽。
堕,落,掉下来。
恃:依靠。
尺棰(chuí):一尺来长的短木棍。
操击:即“操之以击”。
拿起来击打。
蜥蜴:一种爬行动物,形似壁虎,俗称“四脚蛇”。
将:带兵。
袒(tǎn):脱去上衣的一只袖子,耳出手臂。
裼(xī):脱去上衣璐出内衣或身体。
案:通“按”。
乌获:战国时秦国的大力士,相传能力举千钧。
冠胄衣甲:戴着头盔,穿着铠甲。
胄,盔。
冠、衣,都用作动词。
据兵:靠着兵器。
以形固:指利用各种有利形势来巩固自己。
以,凭借,利用。
形,各种有利的形式和条件。
固,巩固。
心术文言文翻译作为将领的原则,应当首先修养心性。
必须做到泰山在眼前崩塌而面不改色,麋鹿在身边奔突而不眨眼睛,然后才能够控制利害因素,才可以对付敌人。
军事崇尚正义。
如果不合乎正义,即使有利可图也不要行动。
并非一动就有危害,而是因为后来将有不能应付的事情发生。
只有正义能够激愤士气,用正义激愤士气,就可以投入一切战斗。
作战的措施大致是:当战争尚未发生的时候,要积蓄财力;当战争即将发生的时候,要培养战斗力;当战争已经打起来的时候,要培养士气;当战争已经取得胜利的时候,就要修养心性。
小心谨慎地设置报警的烽火,严格认真地在边境巡逻放哨,使农民无所顾忌,安心耕种,这就是积蓄财力的做法。
用丰盛的酒食等物慰劳战士,让他们悠闲自在,养精蓄锐,这就是培养战斗力的做法。
取得小的胜利,要使战士感到更加紧迫;受到小的挫折,要让战士得到更大的激励,这就是培养士气的做法。
使用战士要注意不让他们完全实现自己的欲望,这就是修养心性的做法。
所以战士们常常积蓄着怒气,心中怀有欲望却不能完全实现。
怒气没有消除干净就有余勇可贾,欲望没有完全实现就将继续追求,所以即使吞并了天下,战士也不厌恶打仗。
这就是黄帝的军队经历了七十次战斗也不懈怠的原因。
如果不修养心性,战士们打了一次胜仗后就不能继续作战了。
将领要聪明而严厉,战士要愚昧。
聪明就不可预测,严厉就不可冒犯,所以战士们都把自身完全交出来听从命令,怎么能不愚昧呢?惟其战士愚昧,然后才能跟他们一道舍生忘死。
大凡出动军队,要了解敌方的君主,了解敌方的将领,然后才能够在危险的地方出兵。
魏将邓艾率兵伐蜀汉,从阴平小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用绳子拴着士兵从山上坠下深谷,如果不是蜀汉后主刘禅昏庸无能,那么百万大军也可以坐而捆绑擒获。
邓艾本来就对刘禅轻慢,所以才出兵于危险之地。
因此,古代的良将,能用大军去试探敌人的强弱、虚实,同时也用敌人的反应来衡量自己,这样就可以决定行动方针了。
作为主将的原则是:明白道理然后可以出兵,了解形势然后可以增兵,懂得节制然后可以用兵。
明白道理就不会屈服,了解形势就不会丧气,懂得节制就不会困窘。
见了小利益不轻举妄动,遇上小祸难不回避。
小利益、小祸难不值得辱没我的本领,然后才能够应付大利益、大祸难。
只有善于蓄养本领又爱惜自己军队的人,才无敌于天下。
所以一忍可以抵御百勇,一静可以控制百动。
军队自有长处和短处,无论敌我都如此。
请问:我方的长处,我拿出来运用,敌人却不与我较量;我方的短处,我隐蔽起来,敌人却竭力与我对抗,怎么办呢?回答道:我方的短处,我故意显露出来,使敌人心生疑虑而退却;我方的长处,我暗中隐蔽起来,使敌人轻慢而陷人圈套。
这就是灵活运用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的方法。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要使战士们没有什么顾忌但有所依靠。
战士们没有什么顾忌,就知道牺牲了也不值得可惜;有所依靠,就知道不至于一定失败。
手握一尺长的鞭子,面对着猛虎,敢于奋力呐喊而挥鞭打击;空着手遇上了蜥蜴,也会吓得面容变色连连后退,这是人之常情。
懂得这个道理,就可以带兵了。
假如赤身露臂但手握着剑,那大力士乌获也不敢逼近;要是头戴着盔,身穿铠甲,靠着武器而睡觉,那小童也敢弯弓射杀了。
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利用各种条件来巩固自己;能够利用各种条件来巩固自己,那就威力无穷了。
【心术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1.心术原文及翻译2.心术的文言文及翻译3.《心术》文言文及翻译4.《口技》文言文原文及翻译5.《师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6.文言文大全原文翻译7.狼文言文原文翻译8.文言文原文加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