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再读《学而第一》之12《修》

合集下载

钱穆:《论语新解》电子版——学而第一

钱穆:《论语新解》电子版——学而第一

钱穆:《论语新解》电子版——学而第一钱穆:《论语新解》电子版——学而第一2006-03-29 08:57:51 来自: 先论语新解(上篇)作者简介钱穆(1895-1990),字宾四,著名历史学家,江苏无锡人。

1912年即为乡村小学教师,后历中学而大学,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数校任教。

1949年只身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起定居台湾。

目录上篇一、学而篇第一二、为政篇第二三、八佾篇第三四、里仁篇第四五、公冶长篇第五六、雍也篇第六七、述而篇第七八、泰伯篇第八九、子罕篇第九十、乡党篇第十学而篇第一(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子曰:或说;子男子之通称。

”或说:”五等爵名。

春秋以后,执政之卿亦称子其后匹夫为学者所宗亦称子,孔子、墨子是也。

或说,孔子为鲁司寇其门人称之曰子。

称子不成辞则曰夫子。

”《论语》孔子弟子惟有子、曾子二人称子,闵子、冉子单称子仅一见。

学:诵习义。

凡诵读练习皆是学。

旧说:“学,觉也,效也。

后觉习效先觉之所为”谓之学。

然社会文化日兴,文字使用日盛.后觉习效先觉,不能不诵读先觉之著述测二义仍相通。

时习:此有三说。

一指年岁言。

古人六岁始学识字,七八岁教以日常简单礼节,十岁教书写计算,十三岁教歌诗舞蹈,此指年为时。

二指季节言。

古人春夏学诗乐弦歌,秋冬学书礼射猎,此指季节为时。

三指晨夕言。

温习、进修、游散、休息,依时为之。

习者,如鸟学飞,数数反复。

人之为学,当日复日,时复时,年复年,反复不已,老而无倦。

悦:欣喜义。

学能时习,所学渐熟,人之日深,心中欣喜也。

有朋自远方来:朋,同类也。

志同道合者,知慕于我,自远来也。

或以方来连读,如言并来,非仅一人来。

当从上读。

乐:悦在心,乐则见于外。

孟子曰:“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慕我者自远方来,教学相长,我道日广,故可乐也。

人不知而不愠:学日进,道日深远,人不能知。

虽贤如颜子,不能尽知孔子之道之高之大,然孔子无愠焉。

卷一·学而第一

卷一·学而第一

卷一·学而第一古风藏书·经部国学导航·经部论语注疏●卷一·学而第一[疏]○正义曰:自此至《尧曰》,是《鲁论语》二十篇之名及第次也。

当弟子论撰之时,以《论语》为此书之大名,《学而》以下为当篇之小目。

其篇中所载,各记旧闻,意及则言,不为义例,或亦以类相从。

此篇论君子、孝弟、仁人、忠信、道国之法、主友之规,闻政在乎行德,由礼贵於用和,无求安饱以好学,能自切磋而乐道,皆人行之大者,故为诸篇之先。

既以“学”为章首,遂以名篇,言人必须学也。

《为政》以下,诸篇所次,先儒不无意焉,当篇各言其指,此不烦说。

第,顺次也;一,数之始也,言此篇於次当一也。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马曰:“子者,男子之通称,谓孔子也。

”王曰:“时者,学者以时诵习之。

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说怿。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包曰:“同门曰朋。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怒也。

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

[疏]“子曰学而”至“君子乎”。

○正义曰:此章劝人学为君子也。

“子”者,古人称师曰子。

子,男子之通称。

此言“子”者,谓孔子也。

“曰”者,《说文》云:“词也。

从口,乙声。

亦象口气出也。

”然则“曰”者,发语词也。

以此下是孔子之语,故以“子曰”冠之。

或言“孔子曰”者,以记非一人,各以意载,无义例也。

《白虎通》云:“学者,觉也,觉悟所未知也。

”孔子曰:“学者而能以时诵习其经业,使无废落,不亦说怿乎?学业稍成,能招朋友,有同门之朋从远方而来,与已讲习,不亦乐乎?既有成德,凡人不知而不怒之,不亦君子乎?”言诚君子也。

君子之行非一,此其一行耳,故云“亦”也。

○注“马曰子者”至“说怿”。

○正义曰:云“子者,男子之通称”者,经传凡敌者相谓皆言吾子,或直言子,称师亦曰子,是子者,男子有德之通称也。

云“谓孔子”者,嫌为他师,故辨之。

《公羊传》曰:“子沈子曰。

”何休云:“沈子称子冠氏上者,著其为师也。

不但言'子曰’者,辟孔子也。

《论语·学而第一》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学而第一》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学而第一》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本文是关于《论语·学而第一》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感谢您的阅读!《学而》专门论述了学的问题。

古人之学与今人之学有着很大的不同,古人之学涵盖了全部的人生,是以做人为基、为本、为核心来展开的。

故而把《学而》放在了《论语》开篇的位置,重点强调学的重要。

大家可以看看,我的解读是否有道理。

钱穆老先生评价《论语》时说,“是孔门师弟子教训皆主为青年发”。

“《论语》即一部青年宝训也。

”足见《论语》在教育和文化上的历史低位和价值之高。

【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并能经常践习,不是很高兴吗?能有共同志向的知心友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事吗?别人不理解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也是君子吗?”【译文】有子说:“为人孝悌却好犯上的人,不多;不好犯上却好作乱的人,从来没有。

君子注重(做人的)根本,根本确立了,人道也就有了。

好好的侍奉父母兄弟,就是仁的根本吧!”【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容貌的人,是很少有仁慈的。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做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和朋友交往是否忠实守信了?教给学生的知识我实践了吗?(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我践习了吗?)”【译文】孔子说:“治理国家,行政要严肃认真,恭敬而守信用,节约使用财力、爱护人民,役使民众要在农闲时节”。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尊敬师长,谨慎忠信,要热爱世上的每一个人,亲近有仁德的人。

做这些有余力的时候,再去学习书本知识。

”【说明】强调做人是第一要务,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在其次。

这一点对现今的教育单纯强调知识忽视做人有着很大的启示。

【原文】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重视德行替代重视容貌;为父母做事,能够竭尽全力;为领导做事,能豁出性命;和朋友交往,说了要做到。

(能够做到这些)即使他说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学而篇第一原文注音版

学而篇第一原文注音版

学而篇第一原文注音版(原创版)目录1.学而篇第一原文注音版的背景和意义2.学而篇第一原文的内容概述3.学而篇第一原文的注音及翻译4.学而篇第一原文的主旨和价值观5.学而篇第一原文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启示正文【学而篇第一原文注音版的背景和意义】《学而篇第一》出自《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其作者为孔子的弟子们。

该篇旨在阐述儒家学派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对于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注音版的出现,使得读者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和阅读原文,同时也方便了学者们对其进行研究和解读。

【学而篇第一原文的内容概述】学而篇第一原文共包括 16 句话,主要涉及儒家学派对于学习、道德、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看法。

其中,一些经典的名言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都出自这一篇。

【学而篇第一原文的注音及翻译】以下是学而篇第一原文的注音及翻译: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注音:xuéér shí xí zhī, bù yì shuō hū?翻译:学习之后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吗?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注音:yǒu péng zì yuǎn fāng qǐ lái, bù yì lè hū?翻译: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音:rén bù zhīér bù yùn, bù yì jūn zǐ hū?翻译: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生气,不是很有君子风度吗?【学而篇第一原文的主旨和价值观】学而篇第一原文的主旨是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提倡君子的道德品质,包括谦虚、宽容、乐于助人等。

这些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积极的意义,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学而篇第一原文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启示】在现代社会,学而篇第一原文的价值观可以应用于个人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

学而篇第一

学而篇第一

学而篇第一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学而篇第一共十六章子曰:“学而时习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火,不也是君子吗”【注释】①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在适当的时候”。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把它解为“时常”。

“习”,一般解为“温习”;古书中,它还有“实习”“演习”的意义。

孔子所讲的功课,一般都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结合。

比如礼乐射御。

所以这个“习”理解为实习比较好。

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tì),而好犯上者,鲜(xiǎn)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③生。

孝弟(tì)也者,其为仁④之本与(yú)!”【译文】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好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

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啊!”【注释】①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

后一说较为可信。

《论语》记载孔子的学生一般称字,独曾参和有若称“子”。

②弟:读音和意义跟“悌”相同,tì,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③道:道理,法则,制度。

④仁:一种很高的道德规范,具有丰富的内涵,诸如爱人、忠恕、克己复礼、谨言、慎行等。

子曰:“巧言令色,鲜(xiǎn)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曾子①曰:“吾日三省吾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④乎传②(chuán)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学生,名参(音sēn),字子舆。

《论语》解读——学而篇第一(主要内容是谈学习-侧重谈的是学习的对象)(共56张PPT)

《论语》解读——学而篇第一(主要内容是谈学习-侧重谈的是学习的对象)(共56张PPT)
含义:第一,是品德的修养,即仁、义、礼、信、孝、悌、忠、敬、 温、良、恭、俭、让等品德的修养,“仁”又是各种美德的总和, 仁者人也,品德的修养即学仁,学仁即学做人。第二,是技能和文 献知识的学习,学六艺,六艺有两种,一种是高级六艺:礼、乐、 射、御、书、数;一种是初级六艺,《诗》、《书》、《礼》、 《乐》、《易》、《春秋》。初级六艺称为技能性知识,形而下之 学;高级六艺则是文献知识,形而上之学。“习”即温习,进德修 业方面的知识,在恰当的时间内温习或演练,“温故而知新”,快 乐由此而产生。学的第一个含义为“进德”,第二个含义为“修 业”,但以进德学仁为主。
“仁者爱人”,从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来看,重在主动理解,真 诚宽容;重在倾心关注,力行扶助;重在见贤思齐,举贤进能。仁 者这番“爱人”的功夫,是那些巧饰外表专求取悦的人根本办不到 的。
【原文】 1.4曾子曰①:“吾日三省吾身②:为人谋而不忠乎③?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④?传不习乎?⑤”
【注释】 ①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是孔子最小的学生之一,小孔子
第二句谈“问”,即“学问”。朋友从远方来,不是来玩,而 是来切磋学问,互相请教。曾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 闻。”又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讨论学问,辅助成就 仁德,不也是很快乐吗?孔门的“问”与孔门的“学”一样,包括 “进德”、“修业”两个方面。
第三句谈“行”,即社会实践。进德修业后,学问大有提高, 应该出来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效力尽忠。然而别人却不了解你,怎 么办?发脾气,生怨气吗?不对,应该是“不愠”。即不发脾气, 不生怨气。首先要做到的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仁者安仁”,用仁德来修己安身,廓然大度,不愠不躁。“人不 知而不愠”,是一种十分高尚的道德修养境界,也是“学”、“问” 应修炼达到的境界,这也是君子的标准之一。还有一种情况,是人 已知其才,知其贤,而仍蔽贤,抑才,你却依然不愠不怒,境界则 更为高远。

论语学而第一原文诵读讲解 学而第一原文及翻译

论语学而第一原文诵读讲解 学而第一原文及翻译

论语学而第一原文诵读讲解学而第一原文及翻译【原文】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

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评析】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

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

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

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

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子贡显然是一个聪明的学生,“告诸往而知来”,能够举一反三地领会教师的意思。

所以孔子认为可以和他讨论《诗经》这样较为深奥的学问了。

撇开孔子对子贡的赞扬不谈,我们来看看子贡所说的“贫而无诌,富而无骄”与孔子所说的“贫而乐,富而好礼”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区别。

其实,无论是“贫而无诌,富而无骄”,还是“贫而乐,富而好礼”,都做了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

但二者又有层次和境界上的差别。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说一个人虽然穷困,虽然倒霉了但还是不谄媚,不拍马屁,不去巴结讨好人;虽然富有,虽然发财了但还是不以财傲人,不得意忘形,不骄奢淫逸。

能做到这一步当然是很不错的了,但严格说来,做到这一步还只是限于对贫富本身的计较,进而上升到对礼乐之道的追求了。

论语。

001学而第一汇总

001学而第一汇总
❖ 孔子并不把“学文”看作是急事,认为进 德比修业更重要。因为一个人首要的是道 德品质好。一个人道德品质败坏,学的东 习越多,对社会的危害越大。
❖ 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采用《论语》此章 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弟子 规》。
❖ 总叙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 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 家庭是社会的基础。按照儒家的观点,治国必从治 家开始。今天,我们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大概也要先从“孝悌”做起吧。
❖ 1.3子曰:“巧言令色① ,鲜矣仁② !”
❖ 【注释】 ①巧言令色:邢昺疏:“此章论 仁者必直言正色。若巧好其言语,令善其 颜色,欲令人说爱之者,少能有仁也。” 朱熹注:“好其言,善其色,致飾於外, 务以悦人。” ②鲜矣仁:即“仁鲜矣”的 倒装句。
❖ 本章的这三句话,作为全书的开篇,看似平淡,其 实蕴含着为学的深刻道理。明人蔡清在其《四书蒙 引》中说,本章是孔子“一生之履历”,“门人记 此于鲁论之首,不为无意。”所以要仔细体会。
❖ 1.2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 鲜③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④也。 君子务⑤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 本与!”
❖ 【翻译】孔子说:“总是说别人爱听的话,
总是装出一副讨人喜欢的表情,这种人是 缺乏仁德的。”
❖ 【解读】“巧言令色”指的是有意识地掩饰自己的 本心,故意用花言巧语和伪善面孔取悦于人,从 而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孔子说这样的人很 少有仁德。
❖ 这里的“巧言令色”,是伪君子画像,孔子对这 种伪君子行为是极其鄙弃的,所以在《论语》里 三次加以斥责(其它两次见于《公冶长》、《阳 货》),并把它和一个人的品德直接关联。
❖ “有朋自远方来”讲的是学当“以文会友,以 友辅仁”。《颜渊篇》曾子曰:“君子以文会 友,以友辅仁。”《礼记·学记》篇云:“独 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论语学而篇第一》主要讲什么(12)

《论语学而篇第一》主要讲什么(12)

《论语学⽽篇第⼀》主要讲什么(12)分割线经史合参读经典⽇积⽉累学圣贤【原⽂朗读】《论语》是孔⼦的弟⼦和再传弟⼦编撰的,记载了孔⼦⼀⽣主要的⾔语和事迹。

编者将《论语》分为20篇,共492章,⼤约两万五千字左右。

每⼀篇有⼀个篇名,这⼀篇的各章都是围绕这个中⼼思想展开的。

所以我们要深刻理解论语中的话语和蕴含的哲理,⾸先就得要弄清楚每⼀篇的脉络和主题思想。

《论语》的第⼀篇叫《学⽽篇》,共16章。

孔⼦⼀⽣重在教,孔⼦之教重在学,所以论语的编撰者将第⼀篇命名为《学⽽篇》,主要阐述⼈⼀辈⼦主要学什么。

下⾯我们依次梳理⼀下各章的衔接关系和哲理。

第1章,⼦⽈:“学⽽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远⽅来,不亦乐乎?⼈不知⽽不愠,不亦君⼦乎?”。

《论语》编撰者⼀开篇就引⽤孔⼦的话,并结合孔⼦⼀⽣的学习经历,给我们展现了端正学习态度以及学习的三个境界、三个阶段、三种状况。

第2章,有⼦⽈:“其为⼈也孝弟,⽽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务本,本⽴⽽道⽣。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本章引⽤孔⼦学⽣有⼦的话。

学习的根本是学做⼈,⽽做⼈⾸先要培养仁爱之⼼。

要培养仁爱之⼼,⾸先要孝敬⽗母友爱兄弟,这不正是学做⼈和培养仁德的根本吗!所以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第3章,⼦⽈:“巧⾔令⾊,鲜矣仁!”。

本章善意提醒⼈们不要为了盲⽬追求孝悌,⽽刻意地说别⼈爱听的话,强装笑脸迎合别⼈。

这样⾏孝悌之道肯定坚持不了多久,况且这也不是真正的仁,所以孔⼦特意强调说“巧⾔令⾊,鲜矣仁”。

第4章,曾⼦⽈:“吾⽇三省吾⾝: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

本章引⽤曾⼦的话。

孝悌和为仁不能靠“巧⾔令⾊”的外在表现博取美名,⽽应该向内修⾝养德,需要“学⽽习”的反复练习,不断地进德修业。

第5章,⼦⽈:“道千乘之国,敬事⽽信,节⽤⽽爱⼈,使民以时”。

儒家提倡积极⼊世,学⽽优则仕,修⾝齐家治国平天下,要⽤学到的去服务⼤众造福社会,所以学习治国是⼀项和重要的内容。

学而篇第一原文翻译

学而篇第一原文翻译

学而篇第一原文翻译综观学而篇第一,其主旨可用一句话来概括——“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为何?孔子在此篇并未讲述有关学业学习做学的具体知识与方法,只是通过对自身德性的要求与处理人际关系的德行与态度陈述其所认为的“学”的内容。

所以与其说孔子的“学”主张是关于做学的学问,倒不如说是关于做人的学问更为恰当。

因此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说法是非常恰当的,学文为小学,学会做人才是大的学问。

或者说,关于人的仁德之学本身就是“学”的主要内容。

如上述,孔子从人德自身与人际之德两方面对“学”的内容作出具体阐释。

从人德自身看,他提出温良恭俭让,礼之用和为贵,敏于事而慎于言,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等主张。

从人际之德方面,主要针对长幼,夫妇,父母,君王,朋友五种人际关系提出相应主张。

如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等。

从人德自身而言重视人的自我克制与自我修养。

从人际之德而言则以孝为核心,形成一套从上至下的严密的伦理体系。

如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对夫妇,对朋友则以平等地位处之。

在此,有一点是十分值得注意的,孔子并未提出后世儒学的纲常之说,只是从德性本身强调一种必要的伦理次序。

由此观之,孔子的德性主张似乎是完美的,五种人伦关系占据了生活人际交往的主要,且其主张是适用的。

但仔细推敲下可发现,这五种人伦关系始终局限于熟人社会。

换言之,孔子并未对将以何种礼仪,何种态度对待陌生人提出要求。

不患人之不己知在上述已提到,这也是适用于熟人社会的,只是双方并未达到相当亲密的十分了解的态度。

所以孔子在对待陌生人方面如何自处似乎是空白的。

此陌生状态并不仅仅指示和相识之人同一维度的,在地域上空间上存在距离的不相识状态,甚至也是包括文化差异,思维差异的状态。

另一个更大的问题在于,无论是从人德自身还是从人际之德方面考量,孔子的德性主张似乎都包含一个这样地倾向。

即,以德报德。

换言之,孔子是有所求的`。

他希望自己的德性能够获得别人的认同理解进一步地别人以德报德给予他相应的回报。

安德义论语解读——学而篇第一(主要内容是谈学习,侧重谈的是学习的对象)

安德义论语解读——学而篇第一(主要内容是谈学习,侧重谈的是学习的对象)

安德义论语解读——学而篇第一【题解】《论语》的篇名,取首句中不易重复的头两字或三字作为篇名,与内容一般不相关联。

本篇取“学而时习之”句中的“学而”两字作为篇名。

以下各篇均同。

“学而”篇,主要内容是谈学习,侧重谈的是学习的对象,或者说谈的是学习的具体内容,如:孝悌,忠信,仁爱,贫乐,富礼,温、良、恭、俭、让,以及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君子的行为规范等内容,均为学习的对象。

宋?朱熹也说:“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

”【原文】1.1子曰①:“学而时习之②,不亦说乎③?有朋自远方来④,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乎⑥?”【注释】①子:指有学问有道德的男子,或称“夫子”,相当于“先生”。

《论语》中一般指孔子,有时也指有子、曾子、闵子、冉子等。

曰:即“说”。

②时习:时,指“时中”,意即恰当的时候进行温习。

③亦:语助词。

说:通“悦”,高兴、快乐。

④朋:“同门曰朋。

”即指同学,泛指朋友。

自:从。

⑤人不知:指自己有学问有道德,别人不知道或不了解。

愠:幽怨,未曾发泄的怨气。

⑥君子:君子在《论语》中有三种含义:有德者,有位者,有德又有位者。

此指有德者。

【语译】孔子说:“学习,在恰当的时候温习,不也是很愉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生闷气,不也是一个很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吗?”【解读】本章孔子谈“学”“问”“行”,学则学仁,问则辅仁,行则安仁,以及快乐的人生态度。

第一句谈“学”,即“学习”。

在儒家文化中,“学”有两重含义:第一,是品德的修养,即仁、义、礼、信、孝、悌、忠、敬、温、良、恭、俭、让等品德的修养,“仁”又是各种美德的总和,仁者人也,品德的修养即学仁,学仁即学做人。

第二,是技能和文献知识的学习,学六艺,六艺有两种,一种是高级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一种是初级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

初级六艺称为技能性知识,形而下之学;高级六艺则是文献知识,形而上之学。

《学而篇》第一章

《学而篇》第一章

《学而篇》第一章《论语》的篇名通常取开篇前两个字作为篇名;若开篇前两个字是“子曰”,则跳过取句中的前两个字,如《学而篇》;若开篇三个字是一个词,则取前三个字,如《卫灵公》篇。

篇名与其中的各章没有意义上的逻辑关系,仅可当作页码看待。

不过每一篇都有其侧重的主题,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去体会。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是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时”在周秦时代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有朋”,也有版本作“友朋”(朋友的友),指志同道合的人。

“乐”,读le,与“说,同悦,读yue,”有所区别。

《论语集注》中程子认为“乐”与“悦”是有差别的,“说在心,乐主发散在外”,也就是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朱熹《论语集注》看的程子一般是指弟弟程颐,伊川先生。

之所以说一般,主要是从学术谱系来看,朱熹总说自己承了伊川的道统。

据后世学者研究,程颢,明道先生对于心学的影响更大。

“人不知”就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愠”是恼怒、怨恨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的“习”字我认为是学习的关键,古汉语“习”字没有现在的“复习”之意。

而应该是实习、实践的意思。

将所学用于工作学习或者生活中,学以致用,解决了实际问题,取得了好的结果,发自内心的体会到快乐,才是“不亦说乎”的真正意义。

而这种体会更多的是用心做事、工作学习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的。

浑浑噩噩生活工作或者学习的人很少会有这种体会的。

本章的译文是,孔子说:“学习的知识在一定的时候(或经常)能用于实际,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学”是指学说或主张,“时”的意思是时代或社会,“习”则是使用或采用。

连贯起来的意思就是,自已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纳了,那就太高兴了。

论语心得学而第一

论语心得学而第一

论语心得学而第一学而篇第一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按:此章为论语首章,是论语内圣外王的凝缩,为学当如此、为人也当如此。

所谓为学盖内修,所谓为人盖与人交。

人是社会动物,不与人交,便是放弃社会性。

内圣外王因人而难以不同,或难于内圣、或畏于外王。

学而、有朋、人不知无不是与人交、无不是为学知道。

与人交贵在自强、自戒、自省。

“學”两人房下对视而坐,做学习状。

“悅”赏心悦目,悦字由内而外的高兴,好学者,朝闻道夕死可焉。

“朋”同门为朋,同志为友。

“樂”乐乐同字,盖待客之隆重礼仪。

季札出使齐国,齐侯备列国乐而悦之。

“慍”,从器皿从心,即心里燥热。

本义:心燥。

不冷静。

引申义:含怒,生气。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是社交大学,始于孝悌。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

《三字经》“五伦者,始夫妇。

父子先,君臣后。

次兄弟,及朋友。

当顺叙,勿违背。

”父子、兄弟又称天伦,基于血缘关系,君臣、朋友又称人伦,基于社会关系。

夫妻是家庭最小单元的一体两面,从夫妻关系往外分散就是天伦、人伦。

在古代夫妻关系尚不足以用社会关系评判,而父子、兄弟关系则是个人生活最小的外延,是社会关系的开始,父子、兄弟关系是最简单的社会关系也是最难处理的社会关系,清官难断家务事这里的家其实就是家族的家,而非现在说的夫妻的家。

作为社交根本原则的仁,当然要首先着力于处理好父子、兄弟关系,所以才有,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感叹。

才有孝悌立,仁道生。

修身在于格物、致知、意诚、正心,孝悌是由外之礼到内心之敬。

既是格物致知,便是诚心正意。

此时大学之道,亦是儒道。

能够处理好父子、兄弟关系处理家庭关系自然不难,反之未能行得通。

家庭关系,源于血、止于礼,动于性、成于仁。

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色,论语中色字出现较多,以经解经而言,多指脸色,而脸色无不是内心的表现。

文言文翻译修

文言文翻译修

《礼记·大学》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此言“修”字之要义,即修身养性,以期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境界。

修身者,先正其身,而后方能正家、治国、平天下。

此乃修字之本义。

一、物质之修缮在文言文中,修字多用于描述物质之修缮。

如《诗经》中有“修我戈矛,与子同仇”之句,意指修缮武器,与敌人抗争。

又如《史记》中记载:“修城郭,治宫室,设庙祧。

”此句描述秦始皇修筑城池、宫殿,设立宗庙,以彰显国威。

二、心灵之修养修字在文言文中,亦常用于形容心灵之修养。

如《论语》中孔子曰:“修己以敬。

”意指修养自己,保持敬畏之心。

又曰:“修己以安人。

”即修养自己,使他人得以安宁。

此乃修字之引申义。

1. 修身养性修身养性,即修养身心,使之达到和谐的状态。

如《庄子·养生主》中所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此句告诫人们,生命有限,知识无穷,故应注重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2. 修德立身修德立身,即修养品德,树立良好的人格。

如《孟子·尽心上》中所言:“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几于禽兽。

”此句强调人应修养品德,以免与禽兽无异。

3. 修心养性修心养性,即修养心灵,使之平和。

如《庄子·逍遥游》中所言:“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此句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修养心灵的境界。

三、修字在文言文中的运用1. 动词修字在文言文中多作动词使用,表示修缮、修养、修炼等意。

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修阿房宫,起丽山。

”此句描述秦始皇修建阿房宫、挖掘丽山之事。

2. 名词修字在文言文中亦作名词使用,表示修养、品德、学问等。

如《论语·为政》中:“子曰:‘修己以敬。

’”此句中修即为修养之意。

3. 形容词修字在文言文中还可作形容词使用,表示美好、整洁、完善等。

如《诗经·周南·关雎》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此句中修即为美好的意思。

学而第一原文得到的启发

学而第一原文得到的启发

学而第一原文得到的启发学而是一本古代经典著作,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学而一书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处世之道,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发。

学而这本书的作者是孔子,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的思想被誉为儒家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和文化。

学而这本书是孔子对于教育和人生哲学的总结和表达。

学而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习是一个不断的过程,只有不断地重复和练习,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持之以恒地学习和不断地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和进步。

学而这本书中还有很多其他重要的思想,比如“君子学不厌,乐道长”,意思是说,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对学习充满热情,并且一直坚持学习。

还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知识的掌握并不比对知识的热爱更重要,对知识的热爱才是最重要的。

学而这本书的启示对我们现代人也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适应变化。

只有持续地学习和不断地提升自己,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学而这本书还告诉我们,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我们的人格和品德。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修身养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学而这本书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发。

它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成长。

它还告诉我们,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我们的人格和品德。

让我们从学而这本书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走上人生的成功之路。

01论语解经资料--学而篇

01论语解经资料--学而篇

01论语解经资料--学而篇學而篇第一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

凡十六章。

(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集解】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悦同。

○学之为言效也。

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

习,鸟数飞也。

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

说,喜意也。

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

程子曰:“习,重习也。

时复思绎,浃洽于中,则说也。

”又曰:“学者,将以行之也。

时习之,则所学者在我,故说。

”谢氏曰:“时习者,无时而不习。

坐如尸,坐时习也;立如齐,立时习也。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乐,音洛。

○朋,同类也。

自远方来,则近者可知。

程子曰:“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故可乐。

”又曰:“说在心,乐主发散在外。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纡(y)问(èn)反。

○愠,含怒意。

君子,成德之名。

尹氏曰:“学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愠之有。

”程子曰:“虽乐于及人,不见是而无闷,乃所谓君子。

”愚谓及人而乐者顺而易,不知而不愠者逆而难,故惟成德者能之。

然德之所以成,亦曰学之正、习之熟、说之深,而不已焉耳。

○程子曰:“乐由说而后得,非乐不足以语君子。

”【直解】学,是仿效。

凡致知力行,皆仿效圣贤之所为,以明善而复其初也。

习,是温习。

说,是喜悦。

孔子说道:“人之为学,常苦其难而不悦者,以其学之不熟,而未见意趣也。

若既学矣,又能时时温习而不间断其功,则所学者熟,义理浃洽,中心喜好,而其进自不能已矣,所以说不亦说乎!”朋,是朋友。

乐,是欢乐。

夫学既有得,人自信从,将见那同类的朋友皆自远方而来,以求吾之教诲。

夫然则吾德不孤,斯道有传,得英才而教育之,自然情意宣畅可乐,莫大乎此也。

所以说不亦乐乎!愠,是含怒的意思。

君子,是成德的人。

夫以善及人,固为可乐,苟以人或不见知,而遂有不乐焉,则犹有近名之累,其德未完,未足以为君子也。

1学而第一

1学而第一

学而第一人非生而知之者,故人生来即须求学。

学、觉也。

学喻开蒙,学然后知不足。

故二十篇以「学而」为首。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此第一章。

子,古时男子之美称,此称孔夫子。

研究任何学问,首须明其作用。

前清人学论语,用于科举考试,吾人今日用于复兴文化。

天地人号为三才,天地皆有好生之德,人为天地之心,应具天地之德,始可称之为人,此为中国文化。

学即是学做人之道,初学为士人,以至学为圣人,皆不离学。

时乃时常,习乃练习,说即悦。

时常练习,所学有成,故喜悦。

朋,志同道合者。

学儒必须寻师访友,学有所得,又有志同道合者自远方寻来请教,乐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故云乐。

学在自己,用由天命,学成而人不知,不得其用,天命也,君子何愠之有,故曰不愠。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孔子弟子,名若。

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

人身来自父母,兄弟情同手足,故须孝弟。

孝经说孝甚详,简言之,普通人尽孝,其始为养父母之身,进而顺父母之心。

他如求学必勤,战阵必勇,居官必廉,皆是孝子行为。

孝弟之人处社会,少有好犯上者。

不好犯上,则必不好作乱,社会由此安宁。

务者求也,本即根本。

君子修道必求其根本,本立,则得其仁,得其大道。

何谓根本,孝弟是也。

【雪公讲义】【按】此段经文,列于学而之次者。

据史记及唐宋诸儒之说,均谓有若之言似夫子,曾立而师之,故成书者尊之。

此以人而言也。

又有云:古之明王,教民以孝弟为先,故次列之。

此以事而言也。

因上二说,引起诸多异议。

有谓起句「其为人也孝弟」,结句谓「孝弟为仁之本」,终属未通。

遂有多人各本考据,谓「仁、人」古通,仁当人解,于义为长。

简举各说如后,而主仁者仍守不变。

【考证】陈善扪虱新语,王恕石渠意见,焦氏笔乘:「何比部语予…」,朱彬经传考证,刘氏正义,宋氏翔凤郑注辑本等,余难备举,皆引据以此处之「仁」当作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读《学而第一》之12《修》
1、原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大小由之,有所不行。

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2、原理解之意
有子曰:礼仪之功用,以和为贵重。

前王治国道,此法最可用,解决大小事,如火化冰凌。

若有行不通,必悖礼功用,不用礼节制,当然行不通。

3、今理解制意
有子曰:治国用礼仪,此策威力大,社会能和谐,贵在平天下。

先古圣贤王,无不颁礼法。

为何皆用此?和谐威力大。

倘若大小事,一律以和办,有所行不通,确实不稀罕。

所以会如此,和谐有界限。

不用礼节制,和谐至反面,事与愿相背,其理在此间。

4、感想
儒家礼仪,社会规范。

孔导人们,以礼为鉴:君臣严守,百姓照办:官员廉洁,百姓实干;物资丰富,生活美满;人皆文明,秋毫无犯;社会和谐,国泰民安。

孔子理想,一旦实现,大千世界,天堂一般。

世间凡人,赛过神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