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T后淋巴增殖2例,临床分析
利妥昔单抗及EB病毒特异细胞毒T淋巴细胞治疗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1例并文献复习
![利妥昔单抗及EB病毒特异细胞毒T淋巴细胞治疗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1例并文献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3a165b0b03d8ce2f006623ad.png)
C r sodn uhr Q N Maq a , ma : q 9 6 o i Cr or p n iga to : I o u n E i q 3 6 @h t l O e l ma . n
【 bt c】 b cv T p v t ne t d go t u et e os ntan o .as a A s at O j te oi r e h udra i fh c r t d i r tgpstn l t r ei mo e sn n e r n m h e i tr p n
熟 淋 巴细胞 占 9 % 左 右 , 6 巨核 细胞 及 血 小 板 未 见 。 骨髓 活 检 : 髓 增 生 减 低 , 骨 网银 染 色 阴 性 。C 5 / D 5 C5 D 9表达 正 常 。染 色 体 断 裂 试 验 阴性 。 叶酸 、 维 生素 B 2正 常 。诊 断 : 生 障 碍性 贫 血 ( 重 型 ) 1 再 极 。 H A配 型 : L 与父 母 均 为 3 6相 合 。患 儿 血 型 A型 。 / 母 亲 为供 者 , 型 0型 , B . G 阳性 、 B IM 阴 血 E VI g E V- g 性 。患儿 移植 前 E V. G、 B — M 均 阴性 。 B I E VI g g
为正常多克 隆 B细胞 , 未见 明显浆 细胞 。 + 0d开始 4 给予更昔 洛 韦 及 膦 甲酸 钠 联 合 抗 病 毒 治疗 ; 1d +4 行颈 部淋 巴结 活检 , 5 d病 理 回报 : 检 淋 巴组 +4 送 织呈 大 片凝 固性坏死 , 见淋 巴滤泡 ; 未 大量 淡 染宽浆 组织 细胞 样细 胞增 生 ; 淋 巴细胞 灶性残 存 , 小 并有 明 显 的浆 细胞 转 化 ; 问质 血 管 有 增 生 ; 疫 组 化 : P 免 K1
CCK—8法在淋巴细胞增殖检测中最佳实验条件的筛选
![CCK—8法在淋巴细胞增殖检测中最佳实验条件的筛选](https://img.taocdn.com/s3/m/028b5f7c51e79b89690226e7.png)
CCK—8法在淋巴细胞增殖检测中最佳实验条件的筛选目的筛选CCK-8法在淋巴细胞增殖检测中的最佳实验条件。
方法采用正交实验设计,对初始细胞浓度、培养时间、LPS浓度、显色时间这4个主要因素各水平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小鼠脾细胞增殖的影响进行试验研究,对各实验组合测得的刺激指数进行方差分析。
结果CCK-8检测人PBMC 增殖试验的最佳条件:初始细胞浓度为2.5×106/mL,培养时间为48 h,LPS浓度为1 μg/mL,加入CCK-8后孵育4.5 h;检测小鼠脾细胞增殖试验的最佳条件:初始细胞浓度为5.0×106/mL,培养时间为48 h,LPS浓度为1 μg/mL,加入CCK-8后孵育4.5 h。
结论CCK-8法便捷、灵敏、重复性好,可作为检测淋巴细胞增殖的稳定方法。
本研究建立的CCK-8最佳实验条件可为免疫调节作用的药物体外筛选和免疫药理学作用的研究提供依据。
[Abstract] Objective To optimize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of CCK-8 in lymphocyte proliferation assays. Methods An orthogonal test wa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four major factors (cell density,culture period,concentration of LPS and duration of incubation with CCK-8)on cell proliferation of human PBMC and mouse splenocyte. ANOV A was carried out to analyze the stimulation indices of all experimental condition combinations. Results The optimal conditions for CCK-8 was as follows:for PBMC,cell density was 2.5×106/mL,culture period was 48 h,concentration of LPS was 1 μg/mL,and duration of incubation with CCK-8 was 4.5 h;and for splenocyte,cell density was 5.0×106/mL,culture period was 48 h,concentration of LPS was 1 μg/mL,and duration of incubation with CCK-8 was 4.5 h. Conclusion The optimized CCK-8 protocol is a sensitive,convenient and stable quantitative method to evaluate lymphocyte proliferation. This result can provide evidence in screening of immunomodulating drugs and investigation of their immunopharmacology.[Key words] CCK-8;PBMC;Lymphocyte proliferation;Orthogonal test檢测淋巴细胞增殖的方法主要有形态学检查法、放射性核素标记法和四氮唑盐比色法等。
支气管内膜结核的SCT表现
![支气管内膜结核的SCT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3206b5b31a37f111f1855b71.png)
度 <1 r 可伴 有点条状钙化 ; 0 m, a 另外常伴
发 胸 腔 积 液 , 以 是 包 裹 性 , 町 以足 游 叮 也
a d u n n r f to e au to o e d — n p h o a y l mci n v l ai n f u o
例; 病程 02~2年。 . S T扫描 方法 : 检 查者 取仰 卧位 , C 被 双臂 高举过 头 , 深 吸气后屏 气 时扫描 。 在
…
未经 治疗则结核结节增 大 , 并有 f酪坏 死 破溃剑管腔 , 成结 核性 溃疡和 肉芽 肿 , 形
参 考 文 献
1 金德勤 , 马炳 义 , 颂 章 . 王 X线 、 T与 纤 维 支 C
气管镜对支气管结核 的断[ . J 临床放 射学
杂 志 ,94,2 4 :1 2 . 19 1 ( ) 27— 1 8
2 L e J , h n .B o c o c p c, a il gc e H C u g HS r n h s o i r d oo i
果 :0例 患 者 均 有 不 同部 位 支 气 管 管 壁 3 增厚 及 管腔 狭 窄 ; 塞 性 肺 不 张 、 炎 及 阻 肺 肺实变 2 4例 ;5例 患 者 同 时 存 在 肺 实质 1
结核 : 内发 生 支 气 管播 散 8例 ; 门纵 肺 肺 隔淋 巴 结肿 大 1 4例 ; 膜 增 厚 8例 ; 胸 5例
支气管管壁 、 管腔改 变 :0例支 气管 3
内膜 结 核 患 者 r左 侧 支 气 管 管 壁 增 厚 、 1 1 管
内淋巴囊肿瘤2例临床病理特征及误诊原因分析
![内淋巴囊肿瘤2例临床病理特征及误诊原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e8dad5e3c1ec5da50e27095.png)
d n ma w r n lz d,a d t e mo p oo i a e t r s w r b ev d b ih co c p n mmu o itc e sr . s l T e o e e a ay e n h r h lg c l fau e e e o s r e y l tmir s o y a d i g n h s h mi y Re u t o t s wo mae p t n sd s ly d s mp o fp o rs ie h ai g ls ,b e dn r s p u ai g i x en la d tr a a . I gn ip a e l ai t ip a e y t ms o r ge sv e rn o s l e i g o u p r t n e t r a u i y c n 1 ma i g ds ly d e n o
WANG e C W i , HEN Xio d n W ANG e— i , iq n a —o g , W i n DU We — i g a r
(D p r etfP to g ,Dp r et erl y eateto g e cR snneI a ig unzo e e l o i lo eat n ahl y 2 eat n o N uoo , p r n fMa nt e a c m gn ,G aghu Gnr s t m o o m f g D m i o a H pa f
NKT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
![NKT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https://img.taocdn.com/s3/m/0ce01b72caaedd3383c4d372.png)
T幼淋细胞白血病
9
2015/5/14
定
义
• 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幼淋细胞比例55%; 2% chronic lymphoid leukemia – T-PLL 20% – B-PLL 80%
T-PLL
• • • • • • • • 一种少见的成熟胸腺后T细胞肿瘤 1/3白血病期成熟T细胞肿瘤 大多数呈侵袭性病程 15%的患者诊断时无症状,可持续几年;进展不可避免,一 旦出现可能非常快 中位年龄61岁,M:F=2:1 2/3脾肿大;半数肝(40%)/淋巴结(53%)肿大,少见巨块型 20%皮肤表现:结节、皮疹、红斑 眼眶周围/结膜水肿,T-PLL特征性表现
Garand R,et al. Br J Haematol.1998,103:488
13
2015/5/14
T-PLL in Japan: is it a variant?
OS
Kameoka J,et al. Int J Hematol.2012,95:660
Eur J Haematol.2015 Apr 3
Blood.2012,120:3048
19
2015/5/14
T-LGLL:临床表现
• T-LGLL约2/3患者发生:(通常LGL计数可>2.0109/L (正常 0.2~0.4109 /L)) 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达80%,反复细菌感染, 45%患者存 在严重粒缺 (<0.5109/L) 红细胞减少:发生率达50-60%,纯红再障的最主要病因! 血小板减少:发生率约20% ,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少见 • BM浸润程度(LGL细胞)与细胞减少程度和系统症状的严重性 无相关关系 • BM活检免疫组化检查发现85%患者有LGL侵袭 • B症状(发热、盗汗、体重减轻):发生率20-40% • 轻中度脾肿大:发生率20-50%,淋巴结肿大少见
Castleman病5例临床分析
![Castleman病5例临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bfc9027b4daa58da0114aed.png)
淋 巴结肿大 。 MRI 检查 :例 1提示 胃小弯 与肝左叶之间多 发肿 大淋 巴结 ,肝 门及腹膜后未见明确肿 大淋 巴结 , 考虑淋 巴瘤 可能。例 2和例 3提示颈部 、 锁骨上 、后腹膜淋 巴结肿 大。CT检查 : 1 例 提示 肝左 叶、胃小 弯间见 圆形软 组织密 度灶 , 强强化程度与血管 密度 相仿 ,同时见血管 影相 通 , 增 腹膜后未见肿 大淋 巴结影 , 考虑 良性 占位( 血管性) 可能性大。 例3 、例 4 、例 5均提示 纵 隔淋 巴结 肿大 。
4+ C . g i 一3+ DDP 4 mg i l ) TX 0 4 v dl 0 v d 一4 。注 :
功能、血 清免疫球 蛋 白、B超 、X 线胸片 等检查 。血常规 4
例有不 同程度 的贫血 ,1例血小板轻度增 高 ,3例血小板减 少。肝功 能 3例有低蛋 白血症 , 4例 I G增高 。3例骨髓穿 g 刺细胞 学检查 的浆 细胞 比例 0. 1 0 —0. 2 0 。B超检 查 :例 1 示上 腹部实性 肿块 , 提 肝左 叶的后方与 胃壁之 间可见一大
2 1 年 1 月 第 1 卷 第 1 期 01 2 8 2
C se n病5例临床分析 atma l
王铭铭 吴建 波 钟 巨辉 ( 慈溪市红十字医院 3 ̄o 浙江 13 ) o
C sl ma a te n病 ( 称 C 简 D)又称血管 滤泡性 淋 巴组 织 增生、巨大淋 巴结增生 、 管瘤淋 巴结错 构瘤 , 血 是一种病 因 不明的以淋 巴结肿大为特征 的慢性淋 巴组 织增生性疾病 。本 病临床上少 见 ,临床表现无特 异性 1 例 病理诊 断为 C slma ate n病 透 明血管型 ( HV) ,
的。To n r 等 报道 Ca t ma mo a i sl n病 患者 临床症状 的发 e 生 是体 内高水平 的 I L-6或 I -6样活 力增高所 致 ,因为 L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SCT表现与血清IL-8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SCT表现与血清IL-8水平的相关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56d1147e45c3b3567ec8b15.png)
2 结 果
气管 肺 癌 患者 螺旋 C T( S C T ) 临 床 特 征 与 血清 白 细 胞 介素 . 8 ( I L 一 8 ) 水 平 的关 系 , 为 肺 癌 的早 期 诊 断 提 供依 据 性 支气 管 肺 癌 S C T表现 与血 清 I L - 8水 平
断对 指 导 治 疗 尤 为 重 要 J 。 本 研 究 探 讨 原 发 性 支
5 mL , 采用 E L I S A法 检 测血 清 I L 一 8( 比利 时 B i o - s o u r c e公 司 ) , 操 作 严格按 照说 明书 进行 。 1 . 2 . 3 统 计学 方法 采用 S P S S 1 3 . 0统计软 件 。计 量资 料 采用 x±s 表示 , 两组 间 比较 采 用 t 检验 。P
山东 医药 2 0 1 4年第 5 4卷第 l 2期
・
临床 研 究 ・
原发 性支气管肺癌患者 S C T表 现 与血 清 I L 一 8水 平 的相 关 性 分 析
庞 雄, 张 臻, 孙 明辉 ( 新 疆 生产 建设 兵 团第一 师 医院 , 新疆 阿克 苏 8 4 3 0 0 0 )
0 . 5 6 ) 、 是否导致肺不张 ( P= 0 . 4 5 ) 、 肿瘤类型 ( P= 0 . 7 7 ) 及有无分叶 、 结节 、 毛刺等 ( P= 0 . 6 3 ) 无关 。结论 与治疗 。 关键 词 : 肺肿瘤 ; 白细胞介素^ 8 ; 电子计算机 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
d 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2 — 2 6 6 X . 2 0 1 4 . 1 2 . 0 1 2
CIK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的研究进展
![CIK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6278681d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2d.png)
CIK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的研究进展cik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的研究进展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是一种非MHC限制的高效细胞毒性T细胞。
1986年,拉尼尔首次发现了这种细胞(CD3+CD56+细胞)。
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3+CD56+细胞的比例为1%~5%。
经过大量扩增,具有肿瘤杀伤活性。
它是最新最有效的肿瘤免疫治疗手段。
现将近年来CIK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cik的来源1.1cik亚型早在1986年,Lanier等人就观察到CD3+T细胞同时表达CD56,即CD3+CD56+T细胞群。
根据细胞受体(TCR)+αβT细胞和CD3+CD56+γδT细胞的不同,这些双阳性T细胞进一步分为CD3+CD56两个亚群。
人cik在肝脏中最多[占肝内t细胞的(23.6±4.1%)],其次为外周血(<5%),但在人的骨髓细胞中至今未发现cik存在,说明人体具有天然杀伤细胞表面标志的t细胞在肝脏与骨髓是不同的细胞系。
关于人cik的起源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从一些健康供者的去单核细胞的外周血淋巴细胞[m(-)pbl]中加入il.2与il.12,可诱导出cd4+cd56+αβt细胞,提示cik可以被归入原始t细胞。
白细胞介素-白细胞介素(白细胞介素,简称白细胞介素,是指白细胞或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
它与血细胞生长因子属于同一种细胞因子。
它们相互协调和相互作用,共同完成造血和免疫调节的功能。
白细胞介素传递信息,激活和调节immune细胞介导T细胞和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以及炎症反应,在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白介素2(il-2)分子量为1.5万的糖蛋白,对t细胞激活及生长有作用。
il-2主要由cd4+和cd8+t细胞产生,il-2主要以自分泌或旁分泌方式发挥效应。
不同种属间,il-2沿种系谱向上有约束性,向下无约束性。
il-2是参与免疫应答的重要细胞因子,并参与抗肿瘤效应和移植排斥反应。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例病例学习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例病例学习](https://img.taocdn.com/s3/m/c6b9c8b1360cba1aa911da28.png)
0.0×10 /L;CRP18.5 mg/I ̄,外 周 血 细 胞 形 态 及 性 质 分 析 : 异 型 淋 巴细 胞 :2% ;末 梢 血 未 查 见 幼 稚 细 胞 ;腹 部 彩 超 示 肝 、脾形态及大小正 常 ;尿粪常规正常 ;临床确 诊为传染性 单核细胞增多症 ,遂 停用 苯 唑西林 ;入 院第 三 天扁桃 体分 泌物消退 ;第 四天复查血 常规 :血 常规 :WBC14.0 X 10 /L,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2095—1434.2018.O1.066
传染性单核 细胞增多症 (IM)为冬春季节 多发病 ,主要 NEUTIO.2% ,LYM83.2% , LYMPH # 11.65 X 10 /L,NEUT#
由 EB病 毒引起 ,特 征为 不规则 发热 、咽 峡炎 、淋 巴结及 肝 1.44×10 /L;第 七 天 复 查 血 常 规 :WBCIO.3 X 10 /L,
脾肿大 ,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增多 并 出现 单核样 异型淋 巴细 NEUTIO.6% ,LYM80.9% ,LYMPH #8.34 × 10 /L,NEUT# 胞等为其特征 。主要 侵犯 儿童和 青少 年 ,6岁 以下小儿得 1.09×10 /L;痊 愈出院。出院时颈部淋 巴结较人 院时无 明
NEUT63.2% ,LYM 29.5% , LYMPH# 3.42 X 10 /L,NEUT#
7.32×10 /L;外 周血细胞形态及性质分析 :异 型淋 巴细 胞 : 1% ,CRP25.1 mg/L;入院第 三天 患儿 热退 ,颈 部 淋 巴结 较 人院时减小 ,无触 痛 ,临床确 诊为急 性扁桃 体炎 ,遂停用 阿 昔洛 韦 ;入 院 第 五 天 复 查 血 常 规 :WBC8.4 X 10 /L,
细针吸取细胞学在HIV感染者体表肿大淋巴结和肿块诊断中的应用
![细针吸取细胞学在HIV感染者体表肿大淋巴结和肿块诊断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485e4906f12d2af90242e6ac.png)
S e HANG La g ,W A UN L i ,Z in NG — u n Yu g a g ,YU X a — n E io me g ,T NG a ・i g ,Z Xio yn HAO H n ・i ,L i g w n o gxn IX n — a g ,W A NG e g Pn
中 图 分 类 号 : 1 .1 R 52 9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1 7 9 (0 1 1 10 — 3 9 2 1 )0—17 0 00— 5
侵袭性外周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耐药机制与治疗进展
![侵袭性外周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耐药机制与治疗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9c5dd8c989eb172ded63b780.png)
2010年NCCN治疗指南里推荐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地塞 米松用于复发难治T-NHL的二线治疗。
GELOX方案+IFRT
GELOX方案:吉西他滨+奥沙利铂+左旋门冬酰胺酶 17例初治Ⅰ-ⅡE 期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疗效: ORR100%,CR70.5%(12/17),PR29.5% (5/17),化放疗后CR 100% 中位随访18.6个月(5~31个月) PD 11.8% (2/17) 预计中位DFS为30.0个月(26.2~38.9个月)
常用一线化疗方案
EPOCH方案:
一线治疗NK/T细胞淋巴瘤,34例NK/TCL患者中33例 可评价疗效,总有效率60.6%(20/33),CR率 45.5%(15/33),全组预计3年OS为52.2%。 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Ⅲ~Ⅳ度粒细胞减少占 30.9%,无治疗相关死亡。 分析后EPOCH方案对鼻NK/TCL有较好的疗效,耐受 性好,对病灶局限的患者,一线EPOCH化疗联合侵 犯野放疗在近期疗效和远期生存均令人满意。对鼻型 NK/T淋巴瘤效果似乎较差。
侵袭性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进展
吉西他滨:是阿糖胞苷新一代的胞嘧啶核苷衍生物,具有抗实体瘤
活性。单药或联合其它药物用于一线或补救治疗,总反应率达51%到 77% 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地塞米松治疗复发难治T-NHL
Arkenau HT等研究
CR为15%,PR为50%, 不良反应轻,主要为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患者可 耐受
侵袭性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耐药机制
二。药物代谢与耐药:
CYP3A5、CYP3A7、CYP3A43)组成,参与大部分化疗药物的代谢失活作用。 Rodriguez-Antona等实验: 外周T细胞淋巴瘤 鼻型NK-T细胞淋巴瘤 CYP3A4 化疗疗效 升高 差 降低 好 正常组织
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的标准操作规程
![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的标准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9b9527ea50e2524de5187eb9.png)
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35)
1、目的及适用范围
该SOP用来规范MTT法检测淋巴细胞转化效率的操作。
2、主要仪器
CO2细胞培养箱、普通光学显微镜。
超净工作台(生物安全级别)、电动吸引器、移液器、细胞计数器
3、试剂及配制方法
RPIM-1640培养基、淋巴细胞分离液、MTT噻唑蓝(5mg/mL用PBS,pH=7.4配制后,过滤除菌)
4、相关器皿的预处理
玻璃制品和金属制品高压灭菌
5、操作步骤
5.1分离小鼠脾细胞
5.1.1 断颈处死小鼠,浸入75%的乙醇中浸泡1-2min。
5.1.2 在超净台中用大头针固定,小心剪开小鼠的腹部外皮,再剪开小鼠的腹腔,用镊子取出小鼠脾脏。
注意无菌操作。
5.1.3 在60mm培养皿中放入4-5mL淋巴细胞分离液,用镊子把尼龙网固定在皿上。
然后用注射器活塞轻轻研磨小鼠脾脏,使得分散的单细胞透过尼龙网进入淋巴细胞分离液中。
5.1.4 把悬有脾脏细胞的分离液转移到离心管中,然后覆盖上大约1mL的1640培养基。
5.1.5 800g离心30min。
离心结束后淋巴细胞会漂浮上来,在1640覆盖层下面聚集。
5.1.6 吸出淋巴细胞层,加入10mL 1640培养基洗涤一次,250g离心10min。
倾倒上清液,加入3-5mL含5%FBS的1640培养基重悬,细胞计数。
5.2接种细胞:用含10%FBS1640培养基配成单个细胞悬液,以每孔(1~8)×105个细胞/孔接种到96孔板,每孔体积200μL;
5.3培养细胞:同一般培养条件,培养1~2d(可根据试验目的和要求决定培养时间);
70。
新修2011研究生骨髓移植
![新修2011研究生骨髓移植](https://img.taocdn.com/s3/m/01eee7e1856a561252d36fd4.png)
去除受者体内ABO系统凝集素(血浆臵换法)
–移植后的迟发性溶血反应
处理:免疫抑制剂
BMT可治疗哪些血液病?
恶性血液病—急、慢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 瘤、淋巴瘤;
急性放射病;
先天性或遗传性血液病—联合免疫缺陷,地 中海贫血; 难治性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MDS。
急性白血病
感染(球菌、真菌、Tb) 生长、发育异常 不育、性功能障碍 甲状腺疾病 慢性肺疾病 白内障 淋巴增殖性疾病或实体瘤
移植面临困难
亲缘全相合供者比例低 单子女政策
寻找非亲缘供者费时,3-6月
骨髓库规模有限,找不到合适供者
BMT近年的进展
造血干细胞供者来源的多源化
亲缘供者非亲缘供者 HLA全相合 HLA不全相合单倍体相合
移植疗效
Allo-BMT
急性白血病(CR1) 慢性髓系白血病(CP) 非霍奇金淋巴瘤 急性白血病(复发) 慢性髓系白血病(AP/BP)
DFS(无病生存)
40%~70% 60%~90% 40%~50% 10%~30% 10%~30%
常规化疗
急性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 10%
移植有哪些风险?
早期并发症--预处理相关
80年代以后,allo-SCT受者70%为白血病, AL占30-50%
对高危难治AL:allo-SCT是唯一可治愈的手 段。成人ALL、高危AML、儿童ALL (CR2),CR期 ALLo-SCT为首选治疗
AML-M3: 维甲酸、砷剂疗效确切,一般不 考虑移植
儿童低危ALL: 以化疗为主,移植不作为首 选
淋巴细胞增殖实验报告
![淋巴细胞增殖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5bf7b91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6c.png)
淋巴细胞增殖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体外培养淋巴细胞,观察不同刺激条件下淋巴细胞增殖的情况,探讨淋巴细胞增殖与免疫应答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免疫调节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昆明种小鼠,体重20-25g,雌雄不限。
2. 试剂:RPMI-1640培养基、胎牛血清、淋巴细胞分离液、植物血凝素(PHA)、刀豆素A(ConA)、胰蛋白酶、二甲基亚砜(DMSO)、ELISA试剂盒等。
3. 仪器:超净工作台、CO2培养箱、倒置显微镜、酶标仪、流式细胞仪等。
三、实验方法1. 淋巴细胞分离:取小鼠颈椎脱臼处死,无菌操作下取出脾脏,加入胰蛋白酶消化,离心洗涤,再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淋巴细胞。
2. 淋巴细胞培养:将分离得到的淋巴细胞用RPMI-1640培养基重悬,调整细胞密度为1×10^6个/mL,加入PHA或ConA作为刺激剂,分别设置无刺激组、PHA刺激组、ConA刺激组等。
3. 细胞增殖观察:将培养的淋巴细胞置于CO2培养箱中培养,分别在24h、48h、72h、96h和120h取样,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计算细胞数量。
4. ELISA检测:取培养上清液,按照ELISA试剂盒说明书检测细胞因子(如IL-2、IFN-γ等)含量。
5. 流式细胞术检测:取培养的淋巴细胞,用荧光标记的抗体检测T细胞亚群(如CD4+、CD8+等)和细胞周期分布。
四、实验结果1. 细胞形态观察: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淋巴细胞在PHA或ConA刺激下逐渐转变为淋巴母细胞,细胞体积增大,核仁明显,细胞浆内出现空泡。
2. 细胞增殖:在PHA或ConA刺激下,淋巴细胞数量显著增加,且呈时间依赖性。
3. 细胞因子检测:ELISA结果显示,在PHA或ConA刺激下,培养上清液中IL-2、IFN-γ等细胞因子含量显著升高。
4. 流式细胞术检测: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在PHA或ConA刺激下,T细胞亚群CD4+和CD8+的比例发生改变,且细胞周期分布发生变化。
Sp1基因通过CD59调控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增殖和凋亡
![Sp1基因通过CD59调控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增殖和凋亡](https://img.taocdn.com/s3/m/3bdb11c1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2d.png)
-1270-J Shaci MeX Univ,Dec:。
:。
,Vol51No12Spl基因通过CD59调控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增殖和凋亡高秋英1荀利如2,李岚1侯丽敏1周伟1,王晖1*(陕西省人民医院血液科,西安710268;陕西省人民医院肾病血透中心;*通讯作者,E-mail igqyyH7@)摘要:目的探究Spl和CD59在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PLL)中的表达模式,以及Spl和CD59对T-PLL细胞功能的影响。
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了2。
例T-PLL患者和2。
名健康受试者的骨髓样本,以及人正常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T-PLL细胞系CCRF-PEM中Spl和CD59mRNA表达水平。
两种细胞均购自美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ATCC)。
CCRF-PEM细胞分为3组:对照组(未处理的细胞)、s-NC组(转染阴性对照siRNA的细胞)、o-S p1组(转染靶向Spl的siRNA的细胞)、pcDNA3.1-NC组(转染阴性pcDNA/.1质粒的细胞)、pcDNA3.1-PD57组(转染过表达CD59的pcDNA3.1质粒的细胞)和i-Spl+pcDNA3.1-PD59组(同时转染靶向Spl的iRNA和过表达CD57的pcDNA3.1质粒的细胞)。
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N)测定细胞增殖,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采用伤口愈合实验检测细胞迁移,通过TecweP实验检测细胞侵袭,采用蛋白质印迹分析(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GSK3B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蛋白表达。
结果T-ALL患者骨髓中Spl和CD59的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人(P<0.05)。
CCRF-PEM细胞中的Spl 和CD59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PBMC(P<0.05)。
与对照组相比,W-S p1组CD59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
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期间血小板减少相关新进展
![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期间血小板减少相关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89c7ce2f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7a.png)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2020年9月第43卷第5期• 383 ••专题论坛•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期间血小板减少相关新进展刘福佳沈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200025通信作者:沈杨,Email:shen_yang@【摘要】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H S C T)期间血小板减少,是影响移植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发生于移植预处理后骨髓抑制期与移植后期。
患者接受H S C T后,其血小板减少主要与外周血液循环中血小板被破坏增加,以及骨髓中血小板产生不足相关。
H S C T期间患者血小板减少的严重程度与移植物抗宿主病(G V H D)、巨细胞病毒(C M V)感染,输注CD34+细胞数量、供者类型相关。
H S C T期间血小板减少的治疗药物包括: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 T P O)、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 P O R A)、重组人白细胞介素(r h l U-11等,通过综合治疗有利于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H S C T后血小板植人,改善H S C T期间血小板减少。
笔者拟就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接受H S C T期间血小板减少的好发时期、原因和危险因素.以及治疗方案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以期为该病的诊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血液病;血液肿瘤;造血干细胞移植;药物疗法;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770141);国家重点开发计划(2016Y F E0202800);上海市教委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20161406)D O I:10. 3760/cm a.j. cn511693-20191008-00156Advances on thrombocytopenia in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during hematopoietic stemcell transplantationLiu Fujia<> Shen YangD epartment o f H em atology ^R u ijin H ospital A ffilia te d to Shanghai Jiao Tong U niversity Schoolo f M edicine ■,Shanghai200025 »ChinaCorresponding a u th o r:Shen Y a n g,E m ail:shen _yang@ 126. com【Abstract】Thrombocytopenia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efficacy of hematopoietic stemcell transplantation (H SC T) in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which usually occurs in bonemarrow suppression after the use of conditioning regimens and post-transplantation. Thethrombocytopenia in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during HSCT are associated withincreased platelet destruction in peripheral circulation and deficiency of platelet production in the bonemarrow. Thrombocytopenia related to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G V H D), cytomegalovirus (C M V)infection, transplanted CD34~ cells dose and types of donors. Treatments of thrombocytopenia in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during HSCT include recombinant human thrombopoietin(r h T P O), thrombopoietin receptor agonist (T P()R A)»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 (r h l L)-l l,etc. . Thes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s are conducive to platelet engraftment after HSCT and improvethrombocytopenia during HSCT in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This article summarizes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onset period, causes, risk factors, and treatmentof thrombocytopenia in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during H S C T,in order to providereferenc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Key words】Thrombocytopenia; Hematologic diseases;Hematologic neoplasms;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Drug therapy;Recombinant human thrombopoietinFund programs: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81770141);National Key R&-D• 384 •Int J Blood Transfus H em atol,September 2020,Vol. 43, No. 5Program of C'hina (2016YFE0202800) ;Shanghai Municipal Education Commission-Gaofeng C'linicalMedicine Grant (20161406)D O I:10. 3760/cma. j. cn511693-20191008-00156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 S C T)是多种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11,而移植期间血小板减少是其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为5%〜37%[2]。
淋巴细胞增殖影响实验具体步骤及实验方法
![淋巴细胞增殖影响实验具体步骤及实验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34bdd6fad51f01dc281f1e1.png)
药物对动物体内淋巴细胞增殖影响实验具体步骤及实验方法1. TIL的分离及培养(1)取荷瘤小鼠20只,处死后无菌条件下切除皮下瘤块,置于RPMI 1640培养液中,剔除坏死的肿瘤组织及表面结缔组织,剪碎过细胞筛收集单细胞悬液。
(2)将等体积的比重1.088及1.075淋巴细胞分离液及细胞悬液先后分别置于离心管中进行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经1800 r/min 离心20 min 后,1.075界面上为富含肿瘤细胞悬液,1.088与1.075之间界面为富含TIL悬液。
(3)收集TIL,用含10%小牛血清,IL-2100 u/ml RPMI1640培养液稀释调整细胞浓度成5×105/ml进行培养,分两组。
(4)一组每5天加入冷冻瘤苗,浓度为效应细胞/肿瘤细胞(E/T)=50/1,另一组不加冷冻瘤苗进行常规培养。
(5)培养条件为37℃,5%CO2,每5天计数1次,维持细胞浓度5×105/ml。
2. 冷冻瘤苗的制备(1)取肿瘤细胞悬液,用RPMI 1640培养液稀释成1×105/ml 装于冻存管中(2)用液氮速冻慢融3个冻融周期,置于-20℃冰箱中贮存,备用。
3. 荷瘤小鼠模型的制备(1)抽取腹水型Hepa种鼠腹水,用生理盐水稀释至肿瘤细胞1×106/ml,于小鼠右侧腋窝皮下接种0.2 ml。
(2)1周后肿瘤长至直径约0.5 cm 左右即制成小鼠荷瘤模型供检测TIL抗肿瘤作用。
(3)待肿瘤生长至直径1~2 cm 时供分离TIL使用。
4. 培养后TIL的抗肿瘤作用分3组,每组20只小鼠。
对照组瘤体内注射生理盐水0.2 ml;实验1组,瘤体内注射常规培养TIL1×106个;实验2组,瘤体内注射加入冷冻瘤苗培养TIL1×106个。
隔3天注射1次,共6次。
5. 病理检查处死小鼠,测量肿瘤大小,结果用垂直方向直径平均值表示。
肿瘤组织送病理检查,常规HE染色。
淋巴细胞浸润程度根据Anneroth等的标准分为4级。
造血干细胞与淋巴细胞
![造血干细胞与淋巴细胞](https://img.taocdn.com/s3/m/76ba3477eff9aef8941e06fb.png)
SC E Meg N Eo BA M BL TL
IL-1
+ (+) (+) (+) (+) - (+) + +
IL-2
-
-
---
- - + ++
IL-3
++
+ + + ++ + - -
IL-4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 (+) (+) (+) ++ - + +
无影响移植的疾病(主要是心、肝、肺、肾)。
移植前输血少,或输血较多,但时间已超过3个月者。
造血干细胞与基因治疗
为了带有目的基因的细胞在病人体内长期或 永久地表达,必须选一种能在体内自我更新 和自我维持的永不消亡的细胞作为宿主细胞。 造血干细胞具有可以执行和自我更新能力, 在体内常态造血过程中永不耗竭;同时它又 可在分化过程中保持基因组DNA的相对稳定。 因此,造血干细胞一直是基因治疗理想的靶 细胞之一。
造血干细胞用于基因治疗的难点
干细胞数量不足。干细胞通过不对称性的有丝分裂, 在不断产生祖细胞的同时,使自己不增殖也不分化。 有国外学者报告认为正常造血干细胞是不能扩增的。 许多人热衷于体外扩增干细胞,但至今未见有成功 的报告。这是因为目前还缺乏一种模拟体内造血微 环境的培养体系,希望正常干细胞在培养中既大量 增殖,又不分化,这实际上意味着细胞的恶性生长。 此外,迄今为止,造血干细胞还没有一个体外培养 集落检测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2例临床病理学分析王晓卿,徐 妍,徐 钢,董丹丹,李 娟,代 琳摘要:目的 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post⁃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 ,PTLD )的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 对2例PTLD 行HE 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及EB 病毒(EBV )原位分子杂交(EBER )检测,同时复习其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分析。
结果 (1)2例患者均为青年人,均有急性白血病病史、异基因骨髓及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史,PTLD 发生部位均为淋巴结。
(2)2例病理诊断均为单形性PTLD 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非生发中心B 细胞来源。
EBER 检测均为阳性。
(3)例1确诊为PTLD 后予以美罗华为主的方案治疗4个疗程,患者予以缓解,随访10个月患者血清EBV⁃DNA 水平降低,无瘤生存。
例2确诊PTLD 后予以抗病毒和抗CD20单抗等方案治疗后病情缓解,随访11个月患者无瘤生存。
结论 PTLD 是骨髓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严重的疾病之一,具有独特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
病因可能与EBV 感染和免疫抑制有关,病理学组织活检是确诊的主要依据。
关键词: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EB 病毒;临床病理中图分类号:R 733.7;R 5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399(2013)06-0677-03收稿日期:2013-02-19作者单位: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病理科,成都 610072作者简介:王晓卿,女,硕士,医师。
E⁃mail :wxq_2010@徐 钢,男,主任医师,通讯作者。
E⁃mail :xug0124@ 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post⁃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 ,PTLD )是实质器官或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受体持续免疫缺陷下发生的一种淋巴系统增殖性疾病,是器官和细胞移植后发生的最严重的疾病之一。
1%耀10%的器官或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可发生PTLD ,包括从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到恶性淋巴瘤的一系列淋巴增殖性疾病。
其发病危险因素与免疫缺陷、EB 病毒(EBV )感染等有关。
PTLD 与正常人群发生的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相比,具有独特的病理学形态和临床特征。
PTLD 多为小样本报道,国内较国外报道要少[1,2]。
本文现报道2例PTLD ,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分析讨论其临床病理学特征。
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2例同种异体异基因骨髓及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原发病分别为急性T 淋巴母细胞白血病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 ,AML ),移植术后因淋巴结肿大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后,均确诊为PTLD 。
1.2 方法1.2.1 免疫组化 免疫组化染色采用LSAB 法(Zymed 公司)。
抗体:CD20/PAX⁃5、CD3/CD3ε、CD10、BCL⁃6、MUM1、髓过氧化物酶(MPO )、CD99、TdT 和Ki⁃67,均购自北京中杉金桥公司。
标本均经10%福尔马林或缓冲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
4μm 厚连续切片10张,第一张切片用于HE 染色;其余切片裱片于APES 硅化处理载玻片上,56℃烘烤48h 后用于免疫组化染色。
1.2.2 原位分子杂交 应用原位分子杂交方法检测EBV 。
原位分子杂交选用FITC 标记的针对EBV 编码的小分子mRNA (EBER1/2)的肽核酸探针(PNA 探针,DAKO⁃Y520001)。
2 结果2.1 临床表现 例1男性,23岁。
因“确诊急性T 淋巴母细胞白血病1年,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10个月”,为进一步治疗入院。
先后予以VDP 方案、Hyper⁃CVAD 方案、DVLP 方案及MAM 方案化疗,后行弟供兄6/8相合骨髓及外周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10个月患者左侧颌下淋巴结进行性肿大,无痛,抗感染治疗无效。
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WBC 5.04×109/L ,LYM 6.86×109/L ,PLT 127×109/L ,HGB 122g /L 。
(2)EBV 及CMV 载量实验:EBV⁃DNA 1.56E +7,CMV⁃DNA <1.0E +03。
影像学检查:(1)胸部CT :左肺尖见一稍高密度影,右肺下叶、中叶见片条影,考虑炎性病变可能性大。
纵隔未见淋巴结肿大。
(2)颈部淋巴结彩超检查:左侧颌下淋巴结肿大。
例2女性,34岁。
因“确诊AML 14个月,自体干细胞移植术后10个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8个月,口腔溃疡20天”入院。
患者确诊AML M4b 型后,给予IDA 方案诱导化疗及3次巩固化疗,以及3次鞘内注射。
2个月后患者行自体干细胞移植术,病情好转。
8个月前患者出现不适,骨髓涂片提示为AML (M4型),治疗后骨髓象部分缓解。
行同胞半相合骨髓及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混合移植,并给予抗细菌、真菌、病毒感染、抑制免疫及对症支持治疗,术后7个月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
20天前发现口腔溃疡伴吞咽困难,查体左侧颈部淋巴结肿大。
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WBC 4.78×109/L ,PLT 68×109/L ,HGB 130g /L 。
(2)EBV 及CMV 载量实验:EBV⁃DNA 4.91E +5,CMV⁃DNA <1.0E +03。
(3)骨髓穿刺涂片检查:成熟淋巴细胞比例降低,前体B 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增高,单核细胞比例增高。
影像学检查:(1)颈部淋巴结B 超示:两侧颈部上部淋巴结肿大。
(2)鼻·776·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J Clin Exp Pathol 2013Jun ;29(6)万方数据咽部CT示:鼻咽顶后壁及左侧软组织明显增厚;双侧颈血管鞘周围见多个肿大淋巴结。
2.2 病理学改变2.2.1 组织病理学 例1为左侧颌下淋巴结,例2为颈后淋巴结。
切面灰白,实性,鱼肉样。
镜检:2例镜下形态相似。
低倍镜下见淋巴结结构破坏,均可见到多灶性坏死(图1),肿瘤细胞浸润至周围的脂肪组织。
高倍镜下见肿瘤细胞呈单一性增生,以免疫母细胞样细胞为主(图2),瘤细胞体积中等到大,有中等量嗜碱性胞质,细胞核大、圆形,可见明显的、居中的嗜碱性大核仁。
2例病变组织均可见少数瘤巨细胞散在分布,个别瘤巨细胞似R⁃S细胞(图3)。
2.2.2 免疫表型及EBV原位分子杂交检测 2例均进行了11种抗原标记的检测,包括B和T淋巴细胞标记CD20/ PAX⁃5、CD3/CD3ε;肿瘤细胞分型标记CD10、BCL⁃6和MUM1;以及TdT、CD99、MPO和Ki⁃67。
2例均表达B细胞抗原(图4),均不表达T细胞抗原和MPO,例1:CD10和BCL⁃6均(-),MUM1(+),Ki⁃67增殖指数约80%(图5)。
例2:CD10、BCL⁃6和MUM1均(-),Ki⁃67增殖指数约50%。
2例均进行了EBER1/2⁃原位分子杂交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图6)。
结合形态学、免疫表型及临床表现,2例病理诊断均为单形性B细胞PTLD(monomorphic B⁃cell PTLD),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B cell lymphoma,DLBCL),非生发中心B细胞(non⁃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non⁃GCB)来源。
2.3 治疗及随访 例1确诊为PTLD后,予以美罗华500 mg静滴治疗4个疗程,并辅以抗真菌及抗病毒治疗,病情缓解。
随访10个月,患者血清EBV⁃DNA水平降低,现病情稳定,处于无瘤生存状态。
例2确诊为PTLD后,给予抗细菌、真菌及病毒感染、抑制免疫及对症支持治疗,并予以美罗华600mg静滴治疗,病情缓解。
随访11个月,患者病情多次复发并化疗,血清EBV⁃DNA水平轻微波动,现病情尚稳定。
3 讨论 PTLD是在接受异体实质性器官或骨髓移植后引起免疫抑制,继而发生的淋巴组织增生或淋巴瘤。
不同异体移植类型或免疫移植方案,PTLD发生率不同(1%~10%)。
肾移植患者PTLD发生率最低(<1%),肝或心脏移植患者发生率中等(1%~2%),心肺移植或小肠移植患者PTLD发生率最高(5%),干细胞移植患者PTLD发生率约0.4%[3]。
Quinlan等[4]对156740例肾移植患者的研究显示,PTLD发生率约0.5%。
接受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发展为PTLD的风险率高,临床常呈侵袭性,常发展为致死性的淋巴瘤[5]。
Landgren等[6]对26901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研究显示,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PTLD的发生率约1%,PTLD风险因素与骨髓内T细胞的损耗、抗胸腺球蛋白(ATG)的使用及不相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强烈相关。
目前已知PTLD的风险因素有患者年龄、器官移植的类型、EBV及巨细胞病毒(CMV)或其他病毒的血清DNA情况、免疫抑制程度等,其中EBV感染和免疫抑制是PTLD发生的主要原因[7,8]。
大多数PTLD的发病机制是患者在长期免疫抑制状态下,感染的EBV诱导B细胞增殖。
儿童由于缺乏EBV感染更易发展为PTLD[9]。
研究认为[4,9]早发性PTLD与迟发性PTLD在病因学上有所不同,早发性PTLD (<1年)患者年龄小,EBV血清DNA常阳性,强调原发性EBV感染的致病作用。
迟发性PTLD(>1年)患者年龄较大,EBV及CMV血清DNA情况与其发生无关。
Landgren 等[6]认为无风险因素的移植患者PTLD发生率较低(0.2%),而有3个或更多风险因素的移植患者PTLD发生①②③④⑤⑥图1 地图状坏死 图2 肿瘤细胞呈单一性增生,以免疫母细胞样细胞为主 图3 个别瘤巨细胞R⁃S样转化的大细胞 图4 肿瘤细胞CD20阳性,LSAB法 图5 肿瘤细胞Ki⁃67增殖指数约80%,LSAB法 图6 肿瘤细胞EBER阳性,原位分子杂交·876·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J Clin Exp Pathol 2013Jun;29(6)万方数据率则较高(0.8%)。
本组2例EBV原位分子杂交检测均为阳性,说明其发病与EBV感染有关。
PTLD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一般症状包括发热、全身乏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
淋巴结、胃肠道、肺和肝脏是各种类型PTLD最常见的受累部位,中枢神经系统累及少见。
骨髓移植后PTLD病变常较弥漫,可累及包括淋巴结和结外的多个部位。
PTLD临床病程常很迅速,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PTLD通常发生在移植后第1年内或免疫抑制后数周内,而实体器官移植后PTLD发生时间较晚,多为1年后[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