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法加工附子与传统附片药效学的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古今附子加工方法的沿革与变迁

古今附子加工方法的沿革与变迁

古今附子加工方法的沿革与变迁附子为回阳救逆之要药,也是著名的有毒中药。

为了确保附子的疗效和安全用药,多以加工品的形式入药。

历代医家对附子加工方式的记载多不相同,且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记载的附子加工方式与古代本草所记载的也存在差异。

该文回溯核查汉代至民国时期的本草著作,对古今文献中所收载的附子加工方法内容加以归纳整理。

结果表明,历史上附子的加工方法和入药方式随着朝代的变迁发生改变,且古今加工方法存在差异。

唐代之前附子加工多为炮和浸法,唐代至明代期间多为炮、浸、煮和炒法,清代主要为浸和煮法,现代加工方法为煮和浸结合。

附子在唐代之前多以整枚和劈破的方式入药,而现代入药方式多采用切片。

不同的加工方法对附子的毒性影响很大,建议对古今附子加工方法开展比较研究。

标签:附子;加工方法;历史沿革附子是一味常用药,其药用历史悠久,临床疗效显著,但同时也是著名的有毒中药。

《中国药典》规定附子来源于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 Debx.的子根加工品[1],其性辛、甘,大热;具有回阳救逆、散寒止痛的功效,临床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脘腹冷痛、寒湿痹痛等。

因为附子毒性大,所以在采收后需经过产地加工进入市场流通,以减轻其毒性。

附子的加工方法多样,仅《中国药典》规定就有4种加工品,现代常用的加工品多达8种[2]。

据文献报道附子不同的加工方式对有效成分以及毒性成分有着不同的影响[3]。

附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在2 000多年的用药历史过程中,其加工方法的变迁规律,可以对现今附子的加工工序起到很好的借鉴和思考。

本研究通过对本草文献的查阅,梳理附子的加工方法,为附子传统加工方法找出本草学依据。

1附子古代加工方法的历史沿革1.1汉晋两代附子加工方法附子的加工方法首见于汉代《金匮玉函经》:“皆破解,不口父咀,或炮或生,皆去黑皮,刀刲取里白者”[4]。

《广韵》中解释“炮”为:“裹物烧也”。

这说明汉代附子无论炮用还是生用,都要进行去皮处理,且多以整枚入药。

古法中药饮片的炮制方法与现代炮制方法对比

古法中药饮片的炮制方法与现代炮制方法对比

古法中药饮片的炮制方法与现代炮制方法对比中药炮制是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

中药在粉碎、配制成药或切成饮片前后,有一部分需要经过各种方法的加工处理,这叫做“炮制”。

(一)炮制的目的参考古人经验,并根据目前实际情况,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剧毒或刺激性强的药物,经过炮制后可以减低大部分或一部分毒性。

如乌头、附子、半夏经过炮制后减低毒性。

2、以适当溶媒加工处理,增加中药有效成分的溶解度,使它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较快的发挥治疗作用。

如酒炒、醋蒸等。

3、破坏中药中的某些成分,适当地改变其原有性能。

如炒炭等。

4、便于粉碎、切片和保管。

5、可以矫味、矫臭及赋色等。

6、除去杂质,使它洁净。

(二)古代的炮制方法古人在炮制方面发挥了辛勤卓越的劳动,创造了宝贵的经验,为人类与疾病的斗争中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炮制论”是讨论炮制法最早的书籍,记载了炮制十七法:1.炮:置药物于火上以起烟为度,如炮干姜。

2.爁:将药物置锅中,加热使之微熟为度。

如杏仁。

3.煿:将药物置火炕干,后世改为烘法。

4.炙:将药物和以蜂蜜或姜汁于炭火上微热,如炙黄芪、炙甘草姜炙厚朴,姜半夏等。

5.煨:将药物置炭灰中,煨之使热,如煨木香。

6.炒:将药物置铁锅或砂锅中炒至微黄,如炒谷芽。

7.煅:将药物置炭火上烧令通红,然后放在醋盆中淬。

如煅磁石。

8.煉:将药物用火久熬,如炼蜜。

9.制:制去其偏性,有水制、姜汁制、童便制等。

10.度:量药物的大小长短。

11.飞:研药物为细末,置水中搅拌静置,分取其不同时候的沉淀。

如水飞朱砂。

12.伏:是土类,如伏龙肝,即灶心土。

13.鎊:用金属制成的锉形物,将坚强的药物锉成薄片状,便于制成粉末,如鎊羚羊角。

14.樧:即捣碎。

15.矖:即晒字。

16.曝:将药物置太阳下曝晒。

17.露:将药物放置户外,任其日晒夜露。

这些方法经过千余年来历代医药学家在实践中不断的修改,有的方法内容已更加充实,有的方法则仅有名而不用了。

附子的不同炮制与药用

附子的不同炮制与药用

附子的不同炮制与药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何德立 吕 怡 吴兴繁 (15000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吕 静 宋铁滨 附子,最早见载于《神农本草》,属下品药,仲景首创火炮,此后历代医籍皆有关于附子炮制的记载,不同炮制其临床疗效各异,屡析如下:盐附子:选取个大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食用60%的胆巴(盐卤)溶液中,过夜再加盐浸泡,每天晾晒,并逐渐延长晾晒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霜),质地变硬为止。

黑顺片(黑附子):取泥附子按大小分类洗净,浸入胆巴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匀,捞出水漂,纵切成约0.5cm 厚片,再用水漂,用红糖和菜油炒调色液,使附子染成浓茶色取出,蒸到出现油面光泽后再晒干。

白附子(明附子):取大小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0.3cm 的薄片,用水漂取出蒸透,晒至半干,以硫磺熏后晒干。

淡附子:取盐附子用清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至盐分漂尽与甘草、黑豆加水煮透,至切开后口尝无麻辣感时,取出除去甘草黑豆切薄片晒干。

炮附片:取沙子置锅内用武火炒热,加入净附子(泥附子的切片),拌炒至鼓起并变色,取出筛去沙子放凉。

一般认为盐附子不应当直接入药,其它饮片入汤剂时应选煮30分钟至2小时,以汤剂不麻舌为准,以免由产地不同,炮制差异所造成的中毒。

附子,辛,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其饮片在临床药用上大同小异,均以温肾壮阳,填补命门之火为主。

淡附子、炮附子在临床上各有侧重,淡附子以回阳救逆为主,可用于厥逆亡阳证,如四逆汤,也可用于寒湿痹痛,如甘草附子汤;炮附子以温肾暖脾为主,可用于虚寒泄泻,如附子理中丸。

附子的古今炮制方法甚为丰富,有待对其药理进行深入研究。

于白莉等[5]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静脉注射穿琥宁注射剂的生物半衰期t1/2为2小时,大部分以原形由尿排出体外,用药2天后,穿琥宁可由尿中排出用药量的85.6%。

5 穿琥宁针剂的临床研究 四川省穿心莲临床协作组[7]对穿琥宁针剂对婴幼儿肺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流感、钩端螺旋体病及急性细菌性痢疾等445例进行了临床研究,证明穿琥宁对上述疾病均有较好的疗效,且尤以解热效果最为显著,显效率为78.4%,总有效率为89.4%,平均退热时间为2.67天。

附子炮制的核心原理在于加热水解以减毒增效

附子炮制的核心原理在于加热水解以减毒增效

附子炮制的核心原理在于加热水解以减毒增效未经炮制的药材附子、双酯型生物碱含量普遍高, 酯碱( L ipo- alkaloid) 含量低, 而炮制品双酯型生物碱含量低,酯碱、苯甲酰单酯型生物碱含量增高。

这说明在炮制过程中除了将剧毒性双酯型生物碱 C 14 位上的乙酰基水解, 失去一分子醋酸, 得到相应的苯甲酰单酯型生物碱外, 另一可能是由于脂肪酰基取代了C 8 -OH 上的乙酰基, 生成酯碱。

从而减少毒性的缘故。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生附子主要化学成分是多种生物碱, 其中以乌头碱、次乌头碱、中乌头碱为主,其有强烈毒性, 但对热不稳定, 受热易分解, 加热水解可变为乌头原碱, 毒性只有原来的1/2 000 , 故加热、加水可解其毒。

另外乌头类生物碱 C 8 位上的乙酰基在比较缓和的条件下被脂肪酰基置换, 生成毒性较小的脂型生物碱类。

附子的显著疗效与毒性并存, 为减毒而传承下来的传统炮制工艺使部分有效成分随加工过程同步流失, 势必要进一步筛选优化。

附子的现代炮制由于过度强调其安全性, 加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炮制太过的现象。

大量的古代炮制经验和现代研究表明,附子炮制的关键不在于制透而在于煮透, 即双酯型生物碱遇热水解是附子炮制减毒的重要手段。

综观古今对附子的炮制研究,附子炮制工艺的研究应该从三个方面开展: 首先应整理并优化附子炮制的传统工艺,
确保附子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同时通过研究揭示附子产地加工过程中胆巴的作用原理,科学揭示胆巴对附子加工炮制的作用或副作用; 其次还应开展附子的产地鲜切片研究以及鲜附子的保鲜储存或者储备方法; 最后应深入开展制附子的粉剂、汤剂以及附子颗粒等新型饮片研究, 拓宽附子新的用药形式和药用价值。

附子炮制诸法利弊与临床应用

附子炮制诸法利弊与临床应用

附子炮制诸法利弊与临床应用附子药性辛、热,有大毒。

其炮制历史悠久,古今方法甚多,工序极不统一。

现在各地所得的炮制品,其总生物碱的含量相差10倍,毒性也相差8倍[1],如此大的差异,无疑会给临床用药带来很大的不便。

为寻找适合中医传统临床用药特点的附子炮制方法,使附子在临床上发挥更好的疗效,笔者就附子古今炮制诸法利弊及附子临床运用谈点管见。

1 附子炮制的历史沿革附子炮制最早见于《伤寒论》。

张仲景用附子分“生用”和“炮用”。

生用者“附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炮用者“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由此可见张仲景用附子生熟有定,炮附子开了火制附子的先河。

此后,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中记有“天雄、附子、乌头、乌喙、侧子:皆煻灰火炮炙,令微(坼),削去里皮乃称之”的具体火炮附子的方法及火炮附子的程度。

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增加了“(附子)去皮,蜜涂火炙令干,复涂蜜炙”的附子蜜制品。

《雷公炮炙论》中有炮附子和“用东流水并黑豆浸五日夜,然后漉出于日中晒干用”的两种炮制品。

《太平圣惠方》中用“大黑附子,入急火内烧,唯存心少多,在临出火时,便用瓷器合盖,不令去却烟焰”的火烧附子。

《苏沈良方》中用的附子是“纸裹煨”。

《圣济总录》中附子有“炮裂去皮脐”“烧存性用冷灰焙去火毒”“去皮脐烧令烟尽”“以生姜半两,枣四枚同煮一时辰去皮脐切碎焙干炒”“去皮脐用黄连各半两剉碎同铫子内炒微黄不用黄连”“四两炮裂去皮脐趁热切作片子厚薄如钱用生姜半斤取汁以慢火煮附子令汁尽焙干”“去皮脐切,盐汤浸暴干炒”等用生姜、黄连、盐作辅料的多种炮制品。

《普济方》中新增了“(附子)炮裂,去皮脐,捣,密绢细罗为末”“(附子)大者一枚,去皮脐,切作片,生姜汁一盏、蛤粉同煮,焙干”“(附子)炮去皮,以地黄汁煮,焙干”“(附子)炮制,米醋中浸,再炮,淬三五次,去皮脐”“米泔水一盏,姜半两研,浸三日,次用蛤粉炒制,去皮脐”等炮制品。

金元时期有些医家还提倡用盐水浸后再炮或用童便浸后再煮等,此为后世制盐附子提供了理论依据。

几种药材的炮制改进方法与旧法对比

几种药材的炮制改进方法与旧法对比

几种药材的炮制改进方法与旧法对比加工炮制是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必须与时俱进,及时运用新技术改进以适应实际需求,笔者将收集的几种药材的炮制改进方法及优劣对比列下,以抛砖引玉。

皂角刺习用方法:不切片就进入药房,给药材调配和患者携带造成不便方法。

改进方法:将皂角刺放入一容器中,加入8%~10%药材重量的水,搅拌均匀,闷润过夜。

取下粉碎机的筛网,上紧螺帽,把进料口完全打开,活动电机运转平稳后均匀加入皂角刺。

粉碎完毕应立即将皂角刺饮片晾晒,以免霉变。

好处:饮片为粗绒块,手抓无刺感,便于调配,且吸水性好,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麻黄习用方法:以蜜炙品用得最多,但蜜炙品在贮存过程中,特别是在基层医院贮存条件不高的情况下常易吸湿变潮、超霉变质。

改进方法:每10kg麻黄,用炼蜜2kg,黄酒0.5kg。

用黄酒稀释炼蜜,淋于麻黄段中拌匀,稍闷,用文火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放凉即得。

优点:比传统方法产生霉点的时间更长,更耐于贮存,适于基层医院贮存。

水蛭习用方法:一般用滑石粉烫法炮制,此法炮制的水蛭腥味较浓,入煎剂后产生不快气味,难以服用,且易吸潮回软,进而变质。

改进方法:取水蛭段加黄酒拌匀,闷透,用文火炒至酒吸尽,取出,放入烘箱或烘房内80℃烘至微鼓起,质酥脆时取出,放凉,密封保存。

优点:酒炙后,腥味减弱,便于煎服;水蛭干燥充分,利于粉碎;增强水蛭破血逐瘀通络的功效。

马钱子习用方法:多用砂烫法和烘烤法,由于是手工操作,所以存在效率较低、经验性强等缺点。

改进方法:取出马钱子,适量放入爆米花机内(1/2容量),以中火加热,缓慢匀速旋转,燥米花机(15r/min),加热5min,待气压表指针到152kpa时将马钱子快速减压爆出,冷却后撞去绒长。

优点:爆压法只需掌握压力和时间,加工周期短,操作简单较少受经验的影响,可减轻劳动强度,节约燃料。

钩藤习用方法:没有法定的炮制方法,药典只注明:入煎剂宜后下。

因钩藤为茎木类药材,质地坚硬,后下不宜煎出有效成分,且药材有钩刺,调剂时容易刺手。

附子减毒与增效

附子减毒与增效
目前 我所正启动 四逆汤不同配伍药效学研究 课题 拟从遵循 伤寒论 以生附子配 伍四逆及后世以附片配伍的四逆的药效对比 最终为临床推荐一种 原汁原味 高效安全的 伤 寒论 四逆汤新剂型 以提高中医临床对急危疑难症的救治作出贡献
五 结语 中药附子是一味重要的温里回阳药 历来受古今医家所器重 然而附子的显著疗效又与毒
如前所述 核心是研究一种新的中药附子加工工艺指导生产的附子颗粒 一改以往的反 复浸泡 蒸煮等烦琐工艺 特别是一味追求减毒而导致的有效生物活性大量流失的弊端 创新 工艺加工的附子颗粒 其生物碱含量高出传统工艺附片的总碱含量约 13 倍 双酯生物碱限量 为 药典 规定限量的 0.15%之下 其质量稳定可控 安全有效 从而为临床提供一种新型附 子配方颗粒 特别是以附子为君药 主药 的组复方 经方和验方 的创新研究奠定了科学 性和可操作性 三 创新工艺制作的附子颗粒剂的药效学对比研究
侯世祥认为 ……以损失既有效又有毒的双酯型生物碱含量为代价 能否改变浸出方式 将附子单独浸出 以避免成分损失 [3]
杨明亦认为 由于后世只认识这一点 附子为大毒之品 本经下品药 唯恐中毒而一味强 调解毒 以致于制之太过 药性全失 [4]
目前 已有学者对传统附子加工工艺过度损失有效活性成分导致药效降低的事实认为 附 子在炮制过程中 经过盐水浸泡 煮 漂片 水漂洗 等多个环节之后 其所含生物碱大量流 失 也使毒理性降低……”
安全/有效 药理/药效 中药附子早收载于中医第一部本草—— 神农本草经 著作中 并在中医第一部临床专 著—— 伤寒论 中就记载有以附子为君药的组复方的论述 自东汉追续至今 对以附子 及其组复方的研究可谓代更人续 持续受到关注 对中药附子的药效也公认不讳 附子为温里回阳之要药 具备通行十二经 走而不守 通达表里内外 脏腑经络 皮毛筋骨 等无所不至的功效 以附子为君药的组复方自东汉以来更不胜枚举 就 伤寒论 一书之中 所载方剂 113 方 配有附子立法治病之方就多达 23 首 包括其中三方是方后加减应用的 占方 剂总数的 20.5% 特别是三阴重证出现的危重证情时用以破阴回阳 挽救颓败的四逆辈方剂 至 今仍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然而遗憾的是附子显著的药效与其毒性并存 常为后学者望而怯步 以至这类药方的运用受到了滞碍 一 附子传统加工工艺及药效关系历来受到期学者的关注 鉴于上述 历代医家特别关注中药附子的减毒炮制工艺的研究 如延至今天的川产附子的传 统加工工艺 就是用采收的泥附子 生附子 洗净放于胆巴水 MgCL2 中浸泡 漂洗 煮蒸等 工艺反复多次加工后而成 即市售的川附片 由于传统加工工艺极重视附子毒性的降解 以提 高安全性 却忽视了过度加工所致药物药效降低的一面 所以自古不少学者对上述加工方法提 出了疑义 明.张介宾指出 制之太过则但用附子之名耳 效与不效无以验也 今人只知附子之可畏 而不知太熟之无用也 [1] 清.本草正义 云 附子 市肆中皆是盐制之药 而又浸入水中 去净咸味 实则辛温 气味 即一制于盐之咸 复再制于水之浸 久久炮制 真性几乎尽失……附片二钱尚不如桂枝 三五分之易于桴应 盖真性久已淘汰 所存者寡矣 云南著名中医学家吴佩衡先生也指出 附子一药不在于制透而在于煮透 当前的炮制工艺 有待研究改进 刘成基认为 附子炮制过程 浸 泡 煮等 生物碱 包括毒性生物碱 被破坏流失……

生附子煮散工艺及与传统饮片煎出效果对比研究

生附子煮散工艺及与传统饮片煎出效果对比研究

天然药物化学生附子煮散工艺及与传统饮片煎出效果对比研究邓广海1ꎬ陈丹丹2ꎬ龚又明1ꎬ郑显辉1ꎬ覃军1ꎬ蔡锡潮1ꎬ林华1(1.广东省中医院药学部ꎬ广东广州510120ꎻ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ꎬ广东广州510380)摘要:目的优选生附片煮散工艺ꎬ并与附子传统饮片煎煮液中毒性成分和有效成分进行比较ꎬ探索其 减毒存效 作用机理ꎬ为附子临床应用提供指导原则ꎮ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附子煎煮液中6种单㊁双酯生物碱的质量分数ꎬ并以质量分数和干膏率为评价指标ꎬ考察生附片煮散主要影响因素(粒度㊁浸润时间㊁煎煮时间㊁煎煮次数)ꎬ优选出生附片最佳煮散工艺ꎻ比较生附片煮散饮片和附子传统饮片(生附片和黑顺片)煎煮液中成分溶出差异ꎮ结果生附片最佳煮散工艺为:5~10目生附片煮散饮片加入400mL清水ꎬ浸泡20minꎬ武火煮沸ꎬ文火煎煮30minꎬ滤过ꎬ即得ꎮ生附片中双酯型生物碱质量分数较高ꎬ需要经过60min煎煮后才消失完全ꎻ生附片煮散饮片仅需煎煮30minꎬ其双酯型生物碱就基本消失ꎬ且其单酯型生物碱和干膏率分别是生附片煎煮液的1.63倍和1.26倍ꎬ黑顺片的4.22倍和3.68倍ꎮ结论生附子煮散工艺具有毒性低ꎬ成分溶出高的特点ꎬ且操作简单㊁稳定可控ꎬ是一种较为理想煎煮工艺ꎮ关键词:附子ꎻ煮散ꎻ生物碱ꎻ干膏率ꎻHPLC中图分类号:R282.3㊀文献标志码:A㊀文章编号:2096 ̄3653(2018)03 ̄0271 ̄06DOI:10.16809/j.cnki.2096-3653.2018032301收稿日期:2018 ̄03 ̄23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S2013010014082)作者简介:邓广海(1983 )ꎬ男ꎬ硕士ꎬ主管中药师ꎬ从事中药炮制及中药质量监控研究ꎬ电话:020 ̄81887233ꎬEmail:handsomehai@126.com通信作者:林华(1965 )ꎬ女ꎬ主任中药师ꎬ硕士生导师ꎬ从事中药质量鉴定和品质评价研究ꎬ电话:020 ̄81887233ꎬEmail:lh33895380@163.comꎮ网络出版时间:2018 ̄05 ̄2816:13㊀网络出版地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4.1733.R.20180528.1612.004.htmlStudyontheprocessofboilingpowderofAconiteLateralisRadixandcomparisonondecoctioneffectofpieceswithtraditionalherbalpiecesDENGGuanghai1 CHENDandan2 GONGYouming1 ZHENGXianhui1 QINJun1 CAIXichao1 LINHua1∗1.PharmaceuticalDepartment GuangdongProvincialHospitalofTCM Guangzhou510120 China2.SecondSchoolofClinicalMedicine Guangzhou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 Guangzhou510006 China ∗CorrespondingauthorEmail lh33895380@163.comAbstract ObjectiveTooptimizetheprocessofboilingpowderofShengfupian tocomparethedifferenceofcontentoftoxiccomponentsandactiveingredientsinthedecoctionwithboilingpowderandtraditionalherbalpieces andexploreitsmechanismof"attenuationandeffectiveness" whichwillprovideguidingprinciplesforclinicalapplicationofAconiteLateralisRadix.MethodsHPLCwasusedtodeterminethecontentofsixkindsofalkaloidsofsingle andthecontentofthealkaloidsandyieldofdryextractwereusedasevaluationindexestoinvestigatethethemaininfluencingfactorsofaconitedecoction particlesize infiltrationtime decoctingtime Decoctiontimes andthebestboilingprocesswasoptimized.The㊀广东药科大学学报㊀JournalofGuangdongPharmaceuticalUniversity㊀Jun.2018ꎬ34(3)differenceofcontentofboilingpowderandtraditionalherbalpieceswascompared.ResultsThebestprocessofboilingpowderwasasfollows theparticlesizewas5 ̄10meshes and400mLfreshwaterwasadded soakedfor20min steamedwithhighheat decoctedfor30min filteredandobtained.ThecontentofdiesteralkaloidsinShengfupianwashigher andthediester ̄typealkaloidscompletelydisappearedafter60minboiling andthediester ̄typealkaloidsinthedecoctionpiecesdisappearedonlyafterdecoctingfor30min.Thediester ̄typealkaloidsalmostdisappeared ComparedwithdecoctionofShengfupian.Thecontentofmono ̄alkalinealkaloidsandyieldofdryextractwere1.63and1.26times comparedwithdecoctionofHeishunpian thecontentofmono ̄alkalinealkaloidsandyieldofdryextractwere4.22and3.68times.ConclusionTherewaslowtoxicityandhighdissolutionofcomponentsaboutprocessofboilingpowder whichwasanidealboilingprocessbecauseofitssimplicity stabilityandcontrollability.Keywords AconiteLateralisRadixboilingpowder alkaloid yieldofdryextract HPLC㊀㊀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carmichaeliiDebx.子根的加工品ꎬ具有回阳救逆㊁补火助阳㊁散寒止痛的功效[1]ꎬ广泛应用于各种休克㊁心律失常㊁风湿性关节炎㊁偏头痛等治疗ꎮ临床上附子有生㊁熟之分ꎬ张仲景«伤寒论»所载方剂中附子大多生用[2]ꎬ然而生附子药性峻烈ꎬ毒性较大ꎬ一般需炮制后入药ꎬ如2015年版«中国药典»仅收录了盐附子㊁黑顺片㊁白附片㊁淡附片和炮附片5个品种[1]ꎮ文献研究发现ꎬ附子炮制品如黑顺片经过浸漂㊁蒸煮等繁琐工艺后生物碱成分流失严重ꎬ特别是水溶性生物碱ꎬ如去甲乌药碱㊁氯化掌棍碱㊁去甲猪毛菜碱等ꎬ均具有较好的强心作用[3 ̄4]ꎮ生附片是生附子的主要饮片形式ꎬ能最大限度保留生物碱成分ꎬ经过合理煎煮完全能达到 减毒存效 的目的[5]ꎮ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经典科临床上使用大剂量生附片入药ꎬ取得较好疗效ꎬ却极少出现中毒现象ꎬ可能与其煎煮和配伍密切相关ꎮ中药煮散是将中药材粉碎成粗颗粒或粗粉后ꎬ以水煎煮ꎬ去渣取汁或连同药渣服用的一种用药形式ꎬ能极大提高饮片有效成分溶出ꎬ节省药材资源ꎮ文献研究发现ꎬ中药 煮散 一词始见于唐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ꎬ盛于宋朝ꎬ由于其服用困难和难于辨认等原因ꎬ逐渐被饮片所替代[6]ꎮ随着用药量的逐渐扩大ꎬ传统中药饮片从源头到临床整个体系中存在的质量㊁资源㊁效率等问题逐步显现ꎬ中药煮散饮片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以上问题ꎬ成为当今研究热点之一ꎮ根据本课题组前期研究ꎬ推断生附片煮散饮片通过合理煮散工艺ꎬ有利于加快毒性成分水解和成分溶出ꎬ提高临床疗效ꎮ而目前ꎬ关于生附子精准煮散 减毒存效 相关文献未见报道ꎮ本文将考察生附片煮散工艺的主要影响因素ꎬ为其优选出安全有效的煮散工艺ꎬ并与传统附子饮片(生附片和黑顺片)煎煮液中毒性成分和有效成分进行比较ꎬ探索生附片煮散饮片的科学性ꎬ为附子饮片形态改革提供一种新的思路ꎮ1㊀仪器与试药1200系列高效液相色谱仪(Agilent科技有限公司)ꎻ240型十万分之一电子分析天平(德国赛多利斯集团)ꎻLT ̄BN4532型全自动紫砂锅煲药壶(夏新科技责任有限公司)ꎻRT ̄UF26型粉碎机(台湾荣聪铁工厂)ꎻKQ ̄300VDB型数控超声波清洗器(昆山超声义器有限公司)ꎮ乌头碱㊁次乌头碱㊁新乌头碱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ꎬ批号分别为0720 ̄9807㊁110798 ̄200404㊁799 ̄9403ꎬ质量分数ȡ98%)ꎻ苯甲酰新乌头原碱㊁苯甲酰次乌头原碱㊁苯甲酰乌头原碱对照品(成都瑞芬思生物有限公司ꎬ批号分别为20160419㊁20160842㊁20174572ꎬ质量分数ȡ99.5%)ꎻ生附片(广州市药材公司ꎬ批号YPA7H0001)ꎻ黑顺片(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ꎬ批号170689151)ꎻ生附片煮散饮片由本实验室经生附片粉碎处理制得ꎬ分别为5~10目(2~4mm)㊁10~24目(0.8~2mm)㊁24~65目(0.25~0.8mm)3个粒度ꎻ四氢呋喃㊁乙腈为色谱纯(德国MERCK)ꎬ甲醇㊁盐酸等试剂为分析纯(广州化学试剂厂)ꎬ水为制备超纯水ꎮ2㊀方法与结果2.1㊀质量分数测定方法的建立2.1.1㊀色谱条件[7]㊀色谱柱:迪马kromasilC18色谱柱(250mmˑ4.6mm5μm)ꎻ流动性:以乙腈 ̄四氢呋喃(体积比25ʒ15)为流动性Aꎬ以0.1mol/L醋酸铵(每1000mL溶液中加入醋酸溶液0.5mL)为流动性Bꎬ梯度洗脱(0~15min:16%~19%Aꎻ15~272广东药科大学学报㊀第34卷㊀45min:19%~22%Aꎻ45~60min:22%~35%Aꎻ60~75min:35%A)ꎻ柱温:30ħꎻ流速:0.8mL/minꎻ波长:235nmꎻ进样量:10μLꎮ2.1.2㊀对照品溶液的制备㊀取各对照品适量ꎬ精密称定ꎬ用甲醇液(含0.05%HCl)溶解ꎬ配成苯甲酰新乌头原碱㊁苯甲酰乌头原碱㊁苯甲酰次乌头原碱㊁新乌头碱㊁乌头碱㊁次乌头碱质量浓度分别为39.7㊁31.2㊁32.4㊁22.4㊁15.9㊁21.1μg/mL的混合对照品溶液ꎮ2.1.3㊀供试品溶液的制备2.1.3.1㊀样品供试品溶液的制备㊀取样品粉末(过三号筛)2.0gꎬ精密称定ꎬ置锥形瓶中ꎬ加入异丙醇 ̄乙酸乙酯(体积比1ʒ1)混合溶液50mLꎬ再加入氨试液3mLꎬ摇匀ꎬ静置ꎬ称定质量ꎬ放置过夜ꎬ连续超声(功率250Wꎬ频率40kHz)0.5hꎬ冷却至室温ꎬ称定质量ꎬ用异丙醇 ̄乙酸乙酯(体积比1ʒ1)混合溶液补足减失质量ꎬ过滤ꎬ摇匀ꎬ精密吸取续滤液25mLꎬ38ħ减压回收溶剂至干ꎬ精密加入甲醇(含0.05%HCl)溶液5mL溶解ꎬ摇匀ꎬ滤过ꎬ取续滤液ꎬ即得ꎮ2.1.3.2㊀煎煮液供试品溶液的制备㊀取样品约15gꎬ精密称定ꎬ置于紫砂煲药壶中ꎬ按照传统煎煮方法ꎬ加水400mLꎬ浸泡30minꎬ武火加热ꎬ待煮沸后改为文火煎煮60minꎬ纱布滤过ꎬ加入蒸馏水定容或38ħ减压回流至300mLꎮ精密移取煎煮液4mLꎬ于3000r/min离心10minꎬ将上清液加至已处理好的C18固相萃取小柱上(5mL甲醇活化ꎬ4mL水平衡)ꎬ先用5mL水洗涤ꎬ再用5mL甲醇洗脱ꎬ整个洗脱过程控制流速约为0.5mL/minꎮ收集甲醇洗脱液ꎬ38ħ减压回收蒸干ꎬ精密吸取甲醇(含0.05%HCl)溶液1mL溶解残渣ꎬ滤过ꎬ即得ꎮ2.1.4㊀标准曲线的制备㊀精密吸取混合对照品溶液适量ꎬ注入液相色谱仪中ꎬ测定6种生物碱的峰面积ꎬ结果以峰面积(y)对对照品进样量(x)进行回归ꎬ得标准曲线㊁线性范围及相关系数(R2)ꎬ结果见表1ꎮ2.1.5㊀精密度试验㊀精密吸取混合对照品10μLꎬ按 2.1.1 项下色谱条件重复进样5次ꎬ结果苯甲酰新乌头原碱㊁苯甲酰乌头原碱㊁苯甲酰次乌头原碱㊁新乌头碱㊁次乌头碱㊁乌头碱的峰面积RSD值(n=5)分别为0.88%㊁0.62%㊁0.57%㊁1.07%㊁1.24%㊁1.06%ꎮ2.1.6㊀稳定性试验㊀同一批样品(生附片:批号YPA7H0001)适量ꎬ按 2.1.3.2 项下方法进行提取ꎬ按 2.1.1 项下色谱条件于0㊁4㊁8㊁16㊁24h进样10μLꎬ结果苯甲酰新乌头原碱㊁苯甲酰乌头原碱㊁苯甲酰次乌头原碱㊁新乌头碱㊁次乌头碱㊁乌头碱的峰面积RSD值(n=5)分别为1.56%㊁1.42%㊁1.74%㊁1.23%㊁1.09%㊁1.34%ꎮ表1㊀6种单㊁双酯型生物碱标准曲线建立Table1㊀Thestandardcurvesofsixkindsofmonoanddi ̄esteralkaloids名称线性范围/(μg mL-1)回归方程R2BMA0.0397~0.397y=1496.2x+16.3840.99970.3970~3.970y=1486.9x+16.7540.9999BAC0.0312~0.312y=145216x+10.7840.99970.3120~3.120y=1442.3x+11.8940.9999BHA0.0324~0.324y=1413.2x+11.6470.99980.3240~3.240y=1383.4x+10.7560.9999MA0.0224~0.224y=1564.0x+11.2570.99980.2240~2.240y=1548.7x+12.0750.9999HA0.0159~0.159y=1556.4x+16.8430.99980.1590~1.590y=1578.2x+17.2770.9999AC0.0211~0.211y=1484.4x+6.01470.99970.2110~2.110y=1459.7x+5.34340.9999注:BMA㊁BAC㊁BHA㊁MA㊁HA㊁AC分别表示苯甲酰新乌头原碱㊁苯甲酰乌头原碱㊁苯甲酰次乌头原碱㊁新乌头碱㊁次乌头碱㊁乌头碱ꎬ下同ꎮ2.1.7㊀重复性试验㊀取同一批样品(生附片:批号YPA7H0001)5份ꎬ分别按 2.1.3.2 项下方法进行提取ꎬ按 2.1.1 项下的色谱条件分别进样10μLꎬ由标准曲线计算各成分的质量分数ꎬ结果苯甲酰新乌头原碱㊁苯甲酰乌头原碱㊁苯甲酰次乌头原碱㊁新乌头碱㊁次乌头碱㊁乌头碱质量分数的RSD值(n=5)分别为1.59%㊁1.28%㊁1.07%㊁1.55%㊁1.47%㊁1.08%ꎮ2.1.8㊀加样回收率试验㊀取同一批(生附片:批号YPA7H0001)样品ꎬ精密称定ꎬ按 2.1.3.2 项下方法进行提取ꎬ提取液中加入6种生物碱对照品适量ꎬ按 2.1.1 项下的色谱条件进行测定ꎮ结果苯甲酰新乌头原碱㊁苯甲酰乌头原碱㊁苯甲酰次乌头原碱㊁新乌头碱㊁次乌头碱㊁乌头碱的平均回收率为103.26%㊁102.48%㊁103.18%㊁99.66%㊁98.39%㊁97.63%ꎬRSD值(n=5)分别为2.64%㊁2.55%㊁2.75%㊁2.68%㊁2.47%㊁3.07%ꎮ2.1.9㊀6种生物碱质量分数的测定㊀取样品适量ꎬ精密称定ꎬ按 2.1.3.1 项下供试品制备或 2.1.3.2 项下煎煮液制备方法进行提取ꎬ按 2.1.1 项下的色谱条件测定6种生物碱的质量分数ꎬ色谱图见图1ꎮ372第3期㊀邓广海ꎬ等.生附子煮散工艺及与传统饮片煎出效果对比研究ABC12345632112380604020014010060200250200150100500m A Um A Um A U10203040506070t /m i n1.BMAꎻ2.BACꎻ3.BHAꎻ4.MAꎻ5.HAꎻ6.ACꎮ图1㊀混合对照品(A)㊁黑顺片煎煮液(B)和生附片煮散饮片煎煮液(C)的高效液相色谱图Figure1㊀TheHPLCchromatogramsofreferencesolution(A)ꎬthedecoctionofHeishunpian(B)andthedecoctionofShengfupian(C)2.2㊀干膏率的测定取样品适量ꎬ按 2.1.3.2 项下煎煮液制备方法进行提取得到煎煮液ꎬ精密移取煎煮液25mLꎬ置于已恒定质量的蒸发皿中ꎬ水浴蒸干ꎬ于105ħ干燥3hꎬ迅速置干燥器中冷却30min后ꎬ迅速精密称定质量ꎬ计算干膏率(%)ꎮ2.3㊀生附片煮散工艺的考察对粒度㊁浸泡时间㊁煎煮时间和煎煮次数等因素进行考察ꎬ每个因素设定适当水平ꎬ按 2.1.3.2 项下煎煮液制备方法进行操作ꎬ测定煎煮液中生物碱的质量分数和干膏率(%)ꎬ以此作为评分指标ꎬ按照评分高低ꎬ综合优选工艺参数ꎮ评分原则:双酯型生物碱为毒性成分ꎬ其质量分数越高则评分越低ꎻ单酯型生物碱和干膏率(%)作为药效成分评价指标ꎬ一般情况下其质量分数越高则评分越高ꎮ2.3.1㊀粒度的考察㊀取粒度为5~10目(2~4mm)㊁10~24目(0.8~2mm)㊁24~65目(0.25~0.8mm)3个生附片煮散饮片ꎬ按 2.1.3.2 项下方法进行煎煮与处理ꎬ其中浸泡时间设定为30minꎬ煎煮时间设定为40minꎬ煎煮1次ꎬ然后测定煎煮液中干膏率及其生物碱质量分数ꎬ结果见表2㊁表3ꎮ可见ꎬ3种粒度生附片煮散饮片煎煮40min后ꎬ干膏率和生物碱质量分数均没有显著变化ꎬ随着粒度降低ꎬ煎煮液逐渐出现糊化的情况ꎬ澄明度逐渐降低ꎬ因此ꎬ认为5~10目为最佳粒度ꎮ2.3.2㊀浸泡时间的考察㊀取5~10目(2~4mm)生附片煮散饮片置于紫砂煲药壶中ꎬ加入适量清水盖过药面2~3cmꎬ每隔5min观察饮片浸泡情况ꎮ结果表明ꎬ煮散饮片浸泡20min后水分基本渗透至饮片内部ꎬ达到内无干心效果ꎮ因此ꎬ认为20min为最佳浸泡时间ꎮ表2㊀不同粒度生附片煮散液的干膏率Table2㊀TheyieldofdryextractofdecoctionofShengfupianindifferentparticlesize(n=3)粒度/目干膏率/%澄清度糊化度5~1056.39+++-10~2457.16++-24~6557.44+微有糊化注: +++ 表示澄清度较高ꎻ ++ 表示较为澄清ꎻ - 表示未见明显糊化ꎮ2.3.3㊀煎煮时间的考察㊀取5~10目(2~4mm)生附片煮散饮片适量ꎬ平行称定5份ꎬ分别置于紫砂煎药壶中ꎬ按 2.1.3.2 项下方法进行煎煮与处理ꎬ浸泡时间设定为20minꎬ分别煎煮10㊁20㊁30㊁40㊁50㊁60minꎬ然后测定煎煮液中生物碱和质量分数及其干膏率(%)ꎬ结果见表4ꎮ可见ꎬ随着煎煮时间延长ꎬ煮散液中双酯型生物碱质量分数逐渐降低ꎬ煎煮30min时ꎬ双酯型生物碱基本消失ꎬ单酯型生物碱达到最峰值ꎬ干膏率也接近最大值ꎬ因此ꎬ认为30min为最佳煎煮时间ꎮ表3㊀不同粒度生附片煮散液中生物碱的测定结果Table3㊀TheresultsofalkaloidsdeterminationofShengfupiandecoctionindifferentparticlesize(n=3)w/(mg g-1)粒度/目BMABACBHATotal ̄MOAMAHAACTotal ̄DIA5~101.19330.76121.35783.3123----10~241.19480.76331.35923.3173----24~651.19090.76011.35033.3013----注: - 表示未测得ꎻTotal ̄MOA表示3种单酯型生物碱总量ꎻTotal ̄DIA表示3种双酯型生物碱总量ꎮ下同ꎮ472广东药科大学学报㊀第34卷㊀2.3.4㊀煎煮次数的考察㊀取5~10目(2~4mm)生附片煮散饮片ꎬ平行称定3份ꎬ分别置于紫砂煎药壶中ꎬ加入清水浸泡20minꎬ按 2.1.3.2 项下方法进行煎煮与处理ꎬ分别煎煮1次㊁2次和3次ꎬ煎煮1次者仅用400mL清水煎煮30minꎻ煎煮2次者是在煎煮1次基础上ꎬ药渣加250mL清水再煎煮20minꎬ合并滤液ꎻ煎煮3次者是在煎煮2次基础上ꎬ药渣加250mL清水再煎煮20minꎬ合并滤液ꎬ测定不同煎煮次数生附片煮散液中生物碱质量分数和干膏率(%)ꎬ结果见表5ꎮ可见ꎬ随着煎煮次数增加ꎬ单酯型生物碱质量分数和干膏率有所增加ꎬ但不同煎煮次数的煎煮液中生物碱成分和干膏率均没有显著差异ꎬ从成本和节约时间的角度考虑ꎬ认为最佳的煎煮次数为1次ꎮ综上结果得出生附片煮散的最佳工艺为:5~10目生附片煮散饮片加入清水400mLꎬ浸泡20minꎬ武火煮沸ꎬ文火煎煮30minꎬ滤过ꎬ即得ꎮ2.4㊀生附片煮散饮片与传统饮片煎煮溶出效果比较㊀㊀取5~10目(2~4mm)生附片煮散饮片按照上述最佳工艺进行煎煮ꎬ得到煎煮液ꎻ另取生附片和黑顺片适量ꎬ按 2.1.3.2 项下煎煮液制备方法进行煎煮与处理ꎬ浸泡时间设定为30minꎬ煎煮时间为60minꎬ然后测定煎煮液中生物碱质量分数和干膏率ꎬ结果见表6ꎮ可见ꎬ生附片原饮片中双酯型生物碱质量分数较高ꎬ经过60min煎煮后完全消失ꎻ生附片煮散饮片仅需30min煎煮后ꎬ双酯型生物碱基本消失ꎬ且其单酯型生物碱和干膏率(%)分别是生附片煎煮液1.63倍和1.26倍ꎬ黑顺片的4.22倍和3.68倍ꎮ表4㊀不同煎煮时间生附片煮散饮片中的生物碱质量分数及干膏率Table4㊀ThealkaloidcontentandtheyieldofdryextractofShengfupianboilingpowderindifferentboilingtime(n=3)w/(mg g-1)t/minBMABACBHATotal ̄MOAMAHAACTotal ̄DIA干膏率/%100.62390.48770.72431.83590.39560.51140.45611.363130.25201.19550.82111.27393.29050.18420.32140.15320.658844.65301.30270.84141.53253.6766-0.0091-0.004656.21401.19260.76191.35833.3128----57.44501.11420.68121.22043.0158----58.55600.90760.57471.08362.5659----58.91表5㊀不同煎煮次数生附片煮散饮片中生物碱含量和干膏率Table5㊀ThealkaloidcontentandtheyieldofdryextractofShengfupianboilingpowderindifferentboilingtimes(n=3)w/(mg g-1)煎煮次数BMABACBHATotal ̄MOAMAHAACTotal ̄DIA干膏率/%11.30270.84141.53253.6766-0.0091-0.009156.2121.37420.89171.65373.9196-0.0103-0.010359.4431.39080.89891.65123.9418-0.0086-0.008660.14表6㊀生附片煮散饮片与传统饮片煎出成分和干膏率比较Table6㊀TheComparisonofdissolutioncomponentsandyieldofdryextractwithboilingpowderofShengfupianandtraditionalherbalpieces(n=3)w/(mg g-1)样品BMABACBHATotal ̄MOAMAHAACTotal ̄DIA干膏率/%生附片原饮片0.61690.02630.42191.06730.95571.18121.5283.6649-生附片煮散液1.30300.84221.53183.6770-0.0063-0.006356.26生附片煎煮液0.81320.52790.92122.2623----45.55黑顺片煎煮液0.30250.24540.32260.8705----15.27572第3期㊀邓广海ꎬ等.生附子煮散工艺及与传统饮片煎出效果对比研究3 讨论临床上附子煎煮溶出率低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临床上一般以黑顺片和炮附片入药ꎬ而黑顺片经过繁琐炮制处理后ꎬ生物碱成分流失严重ꎬ而炮附片是黑顺片或白附片经过高温砂炒而成ꎬ成分进一步降解ꎬ导致炮制品本身质量分数偏低ꎻ(2)附子含有丰富的淀粉ꎬ且其片型一般为厚片(2~5mm)ꎬ如果浸泡不充分ꎬ煎煮过程中容易出现表面淀粉糊化形成致密层ꎬ内部成分不容易煎煮出[5ꎬ8 ̄9]ꎮ因此ꎬ临床上某些医生为了发挥附子药性ꎬ常加大用量ꎬ甚至使用生附子入药ꎮ中药煮散饮片既能减少用药量ꎬ节约药材资源ꎬ又能保证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ꎬ在达到相同临床疗效的同时避免浪费ꎬ使中药能物尽其用ꎬ亦可体现中药群煎的用药特点ꎬ且生产工艺简单ꎬ操作性强ꎬ安全性高ꎬ尤其对乌头属类毒性中药饮片片型改革有极大的推广价值ꎬ一方面能降低毒性ꎬ一方面能提高药物溶出成分ꎮ2015年版«中国药典»附子饮片项下双酯型生物碱要求不高于0.01%ꎬ导致市场上附子常存在炮制太过的现象ꎬ如黑顺片等附子炮制品经过一定煎煮后其毒性成分基本消失ꎬ因此临床应用相对安全ꎮ本文研究结果表明ꎬ与传统饮片比较ꎬ生附片精准煮散饮片有利于加快双酯型生物碱水解ꎬ其毒性降低的同时还避免了炮制太过的现象ꎬ其有效成分如单酯型生物碱明显增加ꎬ这可能是附子精准煮散饮片 减毒存效 的作用机理ꎮ然而ꎬ临床上附子煮散工艺除了跟饮片粒度㊁浸泡时间㊁煎煮时间和煎煮次数有关外ꎬ还需考虑医生用药配伍和剂量ꎬ临床研究发现ꎬ甘草㊁干姜等配伍能一定程度上达到减毒的作用[10 ̄11]ꎬ而用药剂量与煎煮液成分浓度往往呈一个正相关ꎬ即剂量越大煎煮液浓度越高ꎬ虽然可以经过合理煎煮达到单㊁双酯型生物碱水解的目的ꎬ但单酯型生物碱本身具有一定稳定性和毒性ꎬ容易出现累积中毒的现象ꎬ因此ꎬ临床上在附子品种和饮片形式选择上应该有所区别ꎬ其用量也应该针对患者需要辩证给付ꎬ且最好配伍使用ꎮ与传统饮片比较ꎬ生附子煮散饮片形态改变较大ꎬ其毒性和疗效还需通过毒理学和药效学的验证ꎬ然后进一步进行临床试验ꎬ整个过程需要大量基础研究和临床数据证明其科学性后方可进行推广ꎮ参考文献:[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ꎬ2015:177 ̄178.[2]张文娴ꎬ贾波.从量效关系探讨李可运用四逆汤的特点[J].中医杂志ꎬ2017ꎬ58(13):1157 ̄1159.[3]叶强ꎬ郭一平ꎬ彭成.炮制方法对附子生物碱类成分的影响[J].华西药学杂志ꎬ2013ꎬ28(3):275 ̄277. [4]吴克红ꎬ唐力英ꎬ王祝举ꎬ等.附子的化学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ꎬ2014ꎬ20(2):212 ̄220. [5]龚又明ꎬ邓广海ꎬ郑显辉ꎬ等.生附子煎煮过程中生物碱含量变化及水解机理[J].中国药业ꎬ2017ꎬ26(4):9 ̄15. [6]陈士林ꎬ黄志海ꎬ丘小惠ꎬ等.中药精准煮散饮片[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ꎬ2016ꎬ18(9):1430 ̄1440. [7]方莉ꎬ林华ꎬ邓广海ꎬ等.正交试验法优选附子高压蒸制工艺[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ꎬ2012ꎬ18(23):20 ̄24. [8]林华ꎬ沈玉巧ꎬ邓广海ꎬ等.煎煮时间及配伍对不同剂量附子煎煮液中生物碱含量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ꎬ2016ꎬ31(1):265 ̄268.[9]林华ꎬ沈玉巧ꎬ邓广海ꎬ等.附子炮制品及其煎煮液6种生物碱的含量测定[J].今日药学ꎬ2014ꎬ24(10):704 ̄707. [10]王律韵ꎬ杨洁红ꎬ张宇燕ꎬ等.附子与甘草配伍减毒增效的物质基础初探[J].中国中医急症ꎬ2011ꎬ20(2):248 ̄250. [11]奚丽君ꎬ陈卫平.附子与干姜配伍增效减毒作用机制研究概述[J].实用中医药杂志ꎬ2008ꎬ24(9):608 ̄610.(责任编辑:陈翔)672广东药科大学学报㊀第34卷㊀。

附子炮制的研究进展

附子炮制的研究进展

**(江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南昌……330004)对古代附子炮制的各种方法进行来探索附子炮制后增效减毒的合也为附子新型加工工艺和炮制技术复杂,主要含有乌头类生物碱,黄酮类,多糖等[3],具有强心[4],抗心律失常,提高能量代谢[5],抗炎,镇痛[6]等药理作用。

附子作为常见的有毒药物。

从古至今,使用附子都要经过严格的炮制加工,不同病症搭配不同的辅料,故附子有多种炮制方法。

本文对附子炮制历史沿革和现代附子研究概况进行综述。

1…古代附子炮制沿革附子的炮制方法可分为3种:净制、切制和炮制。

炮制又可分为加辅料制法和不加辅料制法,因附子具有毒性,古代多使用加辅料来炮制附子。

附子净制方法从汉代就已经出现,如《金匮要略方论》中记载“炮去皮”;其后的南北朝时期发展为“用刀刮上孕子,并去底尖”,从宋朝开始就有了比较完善的净制方法,如《图经本草》中的“去须根”,《太平圣惠方》中有“炮裂去皮脐,切四片”“每日早以新汲水浸,日一度换水,浸经七日,去黑皮”的记载,这种水浸漂的净制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切制方法历代主要有切片,切块或研末等,最早是“破八片”,其后发展为“薄切”,除此之外还有切成颗粒的方法,如《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的“削附子作蚕屎大”。

附子的炮制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了详细的记载,如《雷公炮炙论》中记载“夫修事十两,于文武火中炮,令皴坼者去之,用刀刮上孕子,并去底尖,微细劈破,于屋下午地上掘一坑,可深一尺,安于中一宿,至明取出,焙干用。

夫欲炮者,灰火勿用杂木火,只用柳木最妙”。

至唐代以后,各路医家根据不同病症使用不同的辅料炮制附子,故附子的炮制工艺从此丰富了起来,主要记载的方法有蜜制、姜制、甘草制、黑豆汁制等,笔者将这些炮制方法按照年代进行了总结,见表1。

2…现代附子炮制研究概况2.1…炮制方法…现代研究在净制、切制的基础上加辅料进行炮制,本文主要列举了一些常用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附子炮制饮片。

除《药典》收载的盐附子、白附片和黑顺片、各地方炮制规范收载的淡附片、黄附片、炮附片,还有樟帮特色炮制方法阴附片和阳附片等,其详细的炮制方法见表2。

附子生用与炮用的药理作用比较

附子生用与炮用的药理作用比较

附子生用与炮用的药理作用比较附子生用与炮用的药理作用比较查—选睦蠡张为亮成都中医药大学【摘要】比较附子不同炮制的毒性和药效,为临床选用附子提供科学依据。

采用离体蛙心法、垂体后叶致心肌缺血法、耐缺氧法、热板法、耳片法、腺体称重法及改寇氏法等观察不同炮制品的药效和毒性。

结果:毒性大小的顺序为生附子> 白附片> 香港炮附子>微波炮附子。

在等同剂量下各炮附子均有强心抗毒作用。

微波炮附子和香港炮附子均具有促进幼鼠腺体发育生长作用,微波炮附子还有抗心肌缺血作用。

结论:炮附子不仅保持了原有药效,且毒性明显降低.还能促进免疫器官的增长。

附子在临床上用于“回阳救逆”,常适用于四肢厥冷、颜面苍白、出冷汗、脉细欲绝等症,其适应症很象是急性心肌梗塞或感染中毒性的“低排高阻型”休克,此时由于循环障碍,势必导致机体缺氧,附子能改善血流动力,以及能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力,对一些重要器官的急性缺血起到保护作用。

因此,常选用附子对动物的强心、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和耐缺氧作用作为附子在心血管系统方面作用的指标。

附子在临床上还用于“祛寒止痛”,适用于风寒湿痹、历节风痛,具有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据报道,附子的“温阳”作用还与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有关。

该研究对附子的各炮制品进行了药理学的比较。

1 实验材料1.1 药液的制备取生附子、白附片、微波炮附子、香港炮附子各500 g ,捣碎,分别装入烧杯中,加蒸馏水 2000 m l,于水浴上加热煮沸2 次,第 1 次 1 h ,第 2 次 0 .5 h,过滤,滤液置冰箱中24 h ,过滤,滤液于水浴上浓缩至2o0 ,浓缩液加入 95%的乙醇 2 500 m l,静置 24 h 过滤液水浴挥去乙醇,再加入蒸馏水配成所需浓度(测 pH = 5.6,供腹腔注射用)。

取各样品500 g,捣碎,分别装入烧杯中,加蒸馏水2000 m l,于水浴上加热煮沸2次,第1次1 h ,第2 次0.5 h ,过滤,滤液浓缩至 200m l,最大浓度500%(供灌服用) 。

附子炮制方法与标准中药饮片炮制

附子炮制方法与标准中药饮片炮制

附子炮制方法与标准中药饮片炮制附子炮制方法与标准【药材来源】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zc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

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成下列品种:①盐附子:选择个大、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过夜,再加食盐,继续浸泡,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盐霜)、体质变硬为止,习称“盐附子”。

②黑顺片: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别洗净,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纵切切成约0.5厘米的厚片,再用水浸漂,用调色液使附片染成浓茶色,取出,蒸到出现油面、光泽后,烘至半干,再晒干或继续烘干,习称“黑顺片”。

③白附片:选择大小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约0.3厘米的厚片,用水浸漂,取出,蒸透,晒至半干,以硫黄熏后晒干,习称“白附片”。

【古代炮制方法】汉代始有火炮法(《玉函》)。

晋代有炒炭(《肘后》)法。

南北朝刘宋时代有用东流水并黑豆浸(《雷公》)的方法。

唐代有蜜涂炙(《千金》)、纸裹煨(《理伤》)的方法。

宋代有水浸(《圣惠方》);生姜煮(《博济》);姜汁淬、醋浸、以大小麦酿曲造醋浸(《证类》);烧灰存性、盐汤浸炒、黄连炒、姜汁煮(《总录》);黑豆煮、盐水浸后炮、醋淬(《三因》);童便浸后煨,作一窍人朱砂,湿面裹煨(《妇人》);童便煮(《痘疹方》);赤小豆煮、生姜米泔浸(《朱氏》);姜炒(《百问》)等炮制方法。

明代增加了煮制,蜜水煮,巴豆煮,防风、盐、黑豆同炒(《普济方》);青盐炒、猪脂煎(《奇效》);童便浸后炮(《理例》);姜汁、盐、甘草、童便同煮(《纲目》);盐、姜汁煮、黄连、甘草、童便煮(《仁术》);童便浸(《禁方》);盐、米泔水煮(《准绳》);麸炒(《保元》);炒制、甘草汤浸炒(《景岳》);醋炙(《济阴》);童便,甘草汤煮(《必读》)等方法。

古今附子炮制方法变革

古今附子炮制方法变革

5ChinaPharmaceuticals2020年6月20日第29卷第12期Vol.29牞No.12牞June20牞2020基金项目:广东省中医药局中医药科研项目犤20191354犦。

第一作者:杨洋,男,硕士研究生,药师,研究方向为临床药学及药代动力学,(电子信箱)734179256@qq.com。

△通信作者:梅全喜,男,主任中药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药学史及广东地产药材研发,(电子信箱)meiquanxi@163.com。

doi:10.3969/j.issn.1006-4931.2020.12.002犤18犦南楠,张甘霖,王笑民.鸡血藤抗肿瘤作用研究现状犤J犦.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8):2563-2566.犤19犦邓博,贾立群,程志强,等.鸡血藤干预奥沙利铂致周围神经毒性的Meta分析犤J犦.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34(1):20-26.犤20犦陈姗姗.黄芪桂枝五物汤防治奥沙利铂周围神经毒性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犤D犦.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8.犤21犦郭征兵.中药地龙的药理作用及活性成分分析犤J犦.当代医学,2017,23(19):199-200.犤22犦周杰,万朝霞,马龙飞,等.穿山甲对晚期原发性肝癌作用机制的研究概述犤J犦.中医药导报,2019,25(18):104-107.牗收稿日期:2020-02-13牘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专论·Monograph古今附子炮制方法变革杨洋1,张书亚2,黄冉1,陈希瑜1,梅全喜1△(1.广东省深圳市宝安纯中医治疗院·金世元国医大师工作室,广东深圳518101;2.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宝安中医院<集团>,广东深圳518000)摘要:目的为开发附子新的炮制方法及规范附子现有炮制方法、炮制流程提供参考。

方法通过查阅文献,简述从古至今附子炮制方法变化的过程及差异。

浅析超微粉碎与常规粉碎白附子中成分比较

浅析超微粉碎与常规粉碎白附子中成分比较
【关键词】超微粉碎常规粉碎白附子成分比较
白附子属于天南星科植物中独角莲的一部分,其属于独角莲的干燥块茎,是比较常用的药物。白附子具有较为明显的定惊搐、祛风痰、解毒、止痛功效[1]。然而,白附子在具有上述临床药效的同时,还具有较强的麻辣刺激性和毒副作用,会对人体的咽喉等部位产生一定刺激。为了更好的寻求消除白附子内麻辣刺激性的方式,特进行本研究,并总结出详细的研究结果如下:
综上所述,超微粉碎技术是现阶段中药领域中常用的药物提取技术,然而,运用、此技术祛除白附子中的麻辣刺激作用,只是研究者在临床实验中的偶然发现,其具体的原理仍在进一步的研究中。
参考文献
[1]程立平,毛淑杰,马志静,等.超微粉碎与常规粉碎白附子中成分比较[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5):15-18.
1.实验材料与仪器
1.1实验材料
本组研究的实验材料为河北安国的白附子药材。白附子饮片包括生品、新品和老品。其中,生品为白附子浸透、切制、晾干所得。新品为经过新工艺,即超微粉碎后所得的白附子。将白附子放置于超微粉碎机中进行粉碎,将白附子原材料粉碎为直径11.85μm、最大的中心直径不超过64μm,90%以上的白附子直径均在28μm以下的白附子新品。运用老法炮制出的白附子简称为老品。按照药典中的相关记载,将白附子洗净,并将大小分开,浸泡,每日为其换水2—3次,待白附子在水中数日之后,如果出现黏沫,则可在为其换水后加入适当白矾,泡制1天之后再次换水,直至品尝微有麻舌感,即可去除。将白矾和生姜品等置入锅内,并加入适当水分,待煮沸之后,将白附子倒入其中共同煮沸,直至无白心后捞出,再将生姜片去除,晾至6—7成干,并制成厚切片、干燥即可。100kg的白附子需要用生姜和白矾各12.5kg。
1.2实验仪器
本研究运用WSC-701超微粉碎仪,GSL101B1激光分布测量仪以及Waters2996PDA检测仪等设备。本研究中运用的试剂为甲醇、高纯水、冰醋酸、甲酸、异丙醇以及石油醚和三氯甲烷等。

附子炮制的核心原理在于加热水解以减毒增效

附子炮制的核心原理在于加热水解以减毒增效

附子炮制的核心原理在于加热水解以减毒增效未经炮制的药材附子、双酯型生物碱含量普遍高, 酯碱( L ipo- alkaloid) 含量低, 而炮制品双酯型生物碱含量低,酯碱、苯甲酰单酯型生物碱含量增高。

这说明在炮制过程中除了将剧毒性双酯型生物碱 C 14 位上的乙酰基水解, 失去一分子醋酸, 得到相应的苯甲酰单酯型生物碱外, 另一可能是由于脂肪酰基取代了C 8 -OH 上的乙酰基, 生成酯碱。

从而减少毒性的缘故。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生附子主要化学成分是多种生物碱, 其中以乌头碱、次乌头碱、中乌头碱为主,其有强烈毒性, 但对热不稳定, 受热易分解, 加热水解可变为乌头原碱, 毒性只有原来的1/2 000 , 故加热、加水可解其毒。

另外乌头类生物碱 C 8 位上的乙酰基在比较缓和的条件下被脂肪酰基置换, 生成毒性较小的脂型生物碱类。

附子的显著疗效与毒性并存, 为减毒而传承下来的传统炮制工艺使部分有效成分随加工过程同步流失, 势必要进一步筛选优化。

附子的现代炮制由于过度强调其安全性, 加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炮制太过的现象。

大量的古代炮制经验和现代研究表明,附子炮制的关键不在于制透而在于煮透, 即双酯型生物碱遇热水解是附子炮制减毒的重要手段。

综观古今对附子的炮制研究,附子炮制工艺的研究应该从三个方面开展: 首先应整理并优化附子炮制的传统工艺,
确保附子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同时通过研究揭示附子产地加工过程中胆巴的作用原理,科学揭示胆巴对附子加工炮制的作用或副作用; 其次还应开展附子的产地鲜切片研究以及鲜附子的保鲜储存或者储备方法; 最后应深入开展制附子的粉剂、汤剂以及附子颗粒等新型饮片研究, 拓宽附子新的用药形式和药用价值。

对仲景对生附子及古法炮附的重新认识

对仲景对生附子及古法炮附的重新认识

对仲景对生附子及古法炮附的重新认识现代制附子的种类虽繁多,说穿了,除生附子之外,其实均是水火合制法生产的胆巴附子。

按我们两年来在江油实地考察,与亲自实践各种古今炮制工艺的所得,上述各种加工法所生产出来的附子,其药效与炮制意义,均与古代之炮附子正法,相差甚远!今人对制附子的加工,一为取其安全,二为取其有利于保存。

至于其对附子药性的影晌,一般书藉常仅描述为回阳救逆用生附子,补火助阳用制附子。

若按此说,则生附子与制附子之别,只在于药力之峻缓强弱。

我们亲自尝试重现古代工艺后,深感此说不通,因为古法之砂炮与土煨炮附之操作, 其实远较生产生附子费力,而且产量很低,绝非如现代之泡胆巴加工般,可作为解决附子鲜品保存期极短的有效方法。

同时,古法炮附的生产成本很高,如灰土煨法制作炮附的加工成本,约为规范胆巴制附工艺的六倍,而且失败率非常高!故不可能是为了缓和附子峻性而采取的措施!因为既然只要减少生附用量或服前久煎,也可以达到缓和附子药性的效果,那仲景干么要指定患者使用成本特高,需用量大,又无法大量生产的古代炮附呢? 可见,仲景用炮附子,是因为炮附具有不能被生附所取代的特殊药性!此外,如按近代之化学观念,水火合制法的优点之一,在于有助转化乌头碱为低毒之乌头胺,如彻底加热水解达三小时,成品即为极大量服用也不引起麻感与附子化反应之安全制附.但是, 仲景伤寒论之四逆汤,如按汉制度量衡来煎煮原方,即共约65-100g之生附与姜草,以600毫升水煮存240毫升汤药,即使以慢火煎煮,时间亦仅为半小时至四十五分钟左右,乌头碱转化显然不全,服后麻感明显。

故仲景之原意,应为有意把煎煮后之剩余乌头碱浓度,调控在可令患者出现眩暝反应的水平上,才是仲景四逆汤的最佳治疗点。

故此,附子之现代加工,令乌头碱彻底转化,是否适用于所有证型的患者,值得商榷。

以古代加工法而论,灰土裹封附子煨制法的加热时间,达一天以上,乌头碱的转化肯定很彻底。

而砂炒法的乌头碱转化率,则属于可控,这也许便是古代的两种加工法,均各自长期独立存在的原因之其一。

浅谈附子的现代不同炮制与临床药用

浅谈附子的现代不同炮制与临床药用

浅谈附子的现代不同炮制与临床药用
韩飞;陈学忠;韩维超
【期刊名称】《四川中医》
【年(卷),期】1996(14)4
【摘要】历代本草中均载有附子一药,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属下品药.汉代《伤寒论》中首创火炮:“炮去皮,破八片.”此后,各种医籍中皆有附子炮制的丰富记载,皆以减低毒性和提高临床疗效为其目的.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Carmichaeli Debx的侧根.主产于四川,陕西等省.夏秋两季采挖,摘取子根,除去泥沙,须根,习称“泥附子”.再按大小分类,用不同的加工方法炮制成饮片.各种饮片的炮制方法如下:盐附子:选取个大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食用60%胆巴(盐卤)的溶液中,过夜,再加食盐,继续浸泡,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盐霜),质地变硬为止.
【总页数】1页(P24-24)
【关键词】附子;中药炮制;临床应用
【作者】韩飞;陈学忠;韩维超
【作者单位】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临床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2.710.2
【相关文献】
1.附子的不同炮制与药用 [J], 何德立;吕静
2.附子不同炮制品对麻黄细辛附子汤指纹图谱的影响研究 [J], 孙红;韩旭;王冠杰;邱丽丽;李灿;容蓉
3.附子不同炮制品对麻黄细辛附子汤煎剂质量的影响 [J], 柴宁
4.附子不同炮制品的相关差异及临床合理选用探讨 [J], 蓝鲜艳;周畅玓;毛敏;赵引利;赵国英;柳芳
5.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真菌茯苓不同药用部位及中药附子不同炮制品中微量元素的含量 [J], 张彩霞;彭晓霞;陈晖;陈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 3 对垂体 后叶 素所 致急性 心肌缺 血豚 鼠模 型心 率的影 响 ( j±s )
3 讨 论
题组采用新法 ̄ J n - r, 其总碱含量为传统加工品的 1 3 倍。
本 实验 从体 外 血小 板 聚集 、 小 鼠耳廓 微 循 环 和垂 体 后 叶 素所 致 豚 鼠离体 心 脏 缺 血 再 灌 注 三 个 方 面 研 究 新 法 加 工 附
2 . 2 新 法 加工 附子 对小 鼠耳 廓微 血 管 的影 响
所植 化室 提 供 。垂 体 后 叶 素 , 复方丹参 片; 兴 中制 药 厂 , 批
号: 2 0 0 1 1 2 0 9 , 兴 中制药 厂 , 批号 : 2 0 0 2 0 4 0 9 。
1 . 2 动物
参照 文献 取 体 重为 2 5 ±2 g的昆 明种 小 白 鼠 9 0只 . 雌
( P R P ) 及贫 血小 板 血 清 ( P P P ) , 用血小板凝聚仪用 P P P 3 0 0
U L调零 , 在P I 中加 入 3 0 UL药 物 终 浓 度 按 表 内所 列 , 测 其对 A D P和胶 原 所 诱 导 的血 小板 聚 集 的 抑 制 作 用 。结 果 : 附子 具有 抑 制 A D P和 胶 原 诱 导 血 小 板 聚 集 的作 用 , 而 附 片
有。 随机分 成 8 组, 即生理 盐水 对 照组 、 阳性 药物 对 照 组 、 附
3 2 ・
阳性 药 , 用3 . 8 % 的枸 椽 酸 钠 抗 凝 , 离心 制备 富血 小 板 血 清

维普资讯
第2 5 卷
第3 期
李 立 纪等 : 新 法 ̄ J n - r 附子 与传 统 附片药 效 学的 比较 研究
控制 的方 法 。 1 材料
注: 与N S 组 比较 *P<0 . 0 5 , * *P<0 . 0 1 ; 与 附片 组 比较 #
P<O . 0 5 , # #P<0 . O l 。下 同 。
1 . 1 药物
附子 流浸 膏 ( 1 g / l n I ) , 附片流 浸膏 ( 1 g / l n I ) 由昆 明市 医科
未见 此作 用 。见 表 1 。
表 1 对 血小板 聚集 的抑制 作用 ( ±s )
使用 仍多 有滞 碍 , 这 不 能不说 乃 医林 之 憾 事 。 由于 突 出减 毒 的一 面 , 传统 工 艺操 作 流程 中致 附子有 效 生 物 活 性成 分 的 流
失, 有 学者 统 计 其 生 物 碱 流 失 量 高 达 8 3 %_ 】 ] 。我 所 采 用 定
耳廓毛细血管的开放数 , 与等生药传统加工附片比较差异具

3 3 ・
维普资讯
2 0 0 5年
3月




Ma r c h
2 0 0 5
第2 5 卷
第3 期
HENAN Tl RADI T1 0NAL CHI NES E Ⅳ哐DI Cl NE
子与传 统 加工 附 片对 心血 管 的保 护 作用 。该 实 验 结 果 表 明 新法  ̄ J n - r 附子具 有抑 制 体外 血小 板 聚 集 的作 用 , 而传 统 加 工
附子 为传统 的温里 要 药 , 具 有 回阳救 逆 、 温 中散寒 、 止 痛
等功 效 , 《 伤寒 论》 中 以生 附 子组 成 的 四逆 辈 方对 三 阴 寒 化 的
文章 编号 : 1 0 0 3 —5 0 2 8 ( 2 0 0 5 ) 0 3 —0 0 3 4—0 1
木, 动 不 自如 , 舌苔 滑 腻舌 质 暗边 有瘀 斑 , 脉沉 细无 力 。 实验
室 检 查 :尿 糖 (+ + + + ) , 尿 蛋 白 (一 ) , 空 腹 血 糖
2 0 . 5 m m o t / t . 。西 医诊 为 : 糖 尿 病 合 并 脑 梗 死 。证 属 脾 肾 阳 虚, 气虚 血瘀 , 脉络 痹 阻。 治宜 温 阳益 气 , 化瘀 通 络 。方 用 真 武 汤合 补 阳还 五汤 化裁 , 处方 : 黑附子 1 0 g , 桂枝 1 0 g , 黄 芪 6 0 g , 当归 1 0 g , 川芎 2 0 g , 蜈蚣 2 条, 地龙 1 0 g , 桑枝 3 0 g , 生
5 m i n 时, 在给药 同时 , 给垂 体 后 叶 素 ( 终浓度 为 0 . 0 1 8 u / m 1 ) 造模 , 记录 造模 后 1 m i n 、 5 m i n 、 1 0 r a i n 、 1 5 m i n时 的 心率 、 冠 流量 、 心 肌 收缩 力 。计 算 其 药 后 变 化 百 分 率 。进 行 组 问 比 较 。结 果 : 所 有试 药 对 心 率 均 无 影 响 , 均 有 增 加 冠 脉 流 量 的 作用 , 且 附子 水 溶解 部 分 和 脂 溶 部 分 与 附片 组 比较 , 差 异 具 有 显著 性 , 同时 附子 高 、 中剂 量 组 和 水 溶 部 分 组 具 有 增 加 心
中图 分类 号 : R 2 8 5 . 5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3—5 0 2 8 ( 2 0 0 5 ) 0 3 —0 0 3 2~0 3
中药 附子属 毛茛 科乌头 属 乌头 ( A c o n i t u m C a r mi c h a e l i D e b x ) 的子根 , 为历代 中医学 家推 崇 的温 里 药首 选 药物 , 然 而 附子 良好 的功 效 与 毒 性 并 存 , 常 令 临床 医患 所 畏 惧 。为 此 , 潜 心 于附子 的 减 毒 以追 求 安 全 性 加 工 炮 制 工 艺 延 续 至 今 。 附子炮 制加 工 品附 片 在 中医 临 床 使 用 , 即便 如此 , 临 床 应 用 附 片过程 中 , 乌头 碱 中 毒 患 者仍 累 有发 生 , 附子及其汤方 的
( 1 . 中牟县 第二人 民 医院 , 河南 中牟
2 . 河 南 中医学 院 , 河南 郑州
4 5 1 4 5 0 ;
4 5 0 0 0 8 )
黑, 心 悸气 短 , 心烦眠差 , 腰 膝酸软 , 头晕 耳鸣 , 左 侧 肢 体 麻
关键 词 : 老 年性 糖 尿病 ; 温 阳益 气法 ; 真武汤 中 图分 类号 : I 8 7 . 1 文献 标识 码 : B
李立 纪 , 张风 雷 , 吴荣 祖 , 李 秀芳 , 刘 培儒 , 林 ( 1 . 昆明 市 医学科 学研 究所 , 云南 昆明
关键词: 新 法加 工 附子 ; 血 小板 ; 微 循环 ; 心肌 缺血
青 6 5 0 2 0 0 )
6 5 0 0 1 1 ; 2 . 云 南 中 医学院 , 云 南 昆 明
肌 收缩 力 的作 用 , 结果 见表 3 ~表 5 。
的血 液 , 将 主动 脉 固定 于 灌 流装 置 的 心脏 套 管上 , 用 含 水 氧
的 K —H液 灌 流 , 同 时 用 蛙心 夹 夹 住 心 尖 , 通 过 张 力 换 能 器
输 入 二道 记 录仪 , 稳定 1 0 mi n , 记录棒心率 、 冠流量、 心 肌 收 缩 力 。 由 心 脏 套 管 侧 口注 入 受 试 药 物 , 观察 给药 后 1 m i n 、
时、 控温 、 除杂、 制颗 粒 等 新 的 加 工 工艺 , 使 附 子 减毒 达 到 临
床 应用 安全 , 使等 生药 的 附子 和附 片 总生 物 碱含 量 为 附 片 的
1 3倍 。附 片具有 回阳救 逆 、 温通 血脉 、 散寒 止 痛之 功 , 本实 验
从温 通血 脉 的主要 药效 学 方 面对 新 工 艺 加 工 附 子 与 附 片进 行 比较研 究 。进 一步探 讨 附子 的生 物 活 性成 分 , 及有 效 质 量
Vo 1 . 2 5
No. 3
便而出, 故 尿 浊 如 米 泔。 方 中 附子 、 桂 枝 温 肾 阳助 气 化 ; 黄
温 阳 益 气 法 治 疗 老 年性 糖 尿 病 体 会
张刘 河 。 赵新 广
芪、 白术 、 茯苓 、 泽泻健脾渗湿; 枸杞 子、 白芍 养 阴 和 阳 , 生 姜 辛温 , 既可 助 附 、 桂温 肾化 气 , , 又可助芪、 术 等健 脾 和 胃。诸 药合 用 , 共 奏 助 阳益 气 之 功 , 俟 阳气 回复 , 阴津得生, 烦 渴 可
维普资讯
2 0 0 5年 第2 5卷
3月 第 3期




Ma r c h Vo 1 . 2 5
2 0 0 5 No. 3
HENAN TRADI T1 0NAL CHI NES E ~I I 三 DI CI NE

新法加工附 子与传统 附片药效学 的比较研 究
表 2 对 小鼠 耳廓微 血管 的影 响 ( ±s )
昆 明种小 白鼠 , S D大 鼠, 家兔 , 均 由昆 明动 物 所 提 供 ; 合
格 证 明号 : 云动管 字 9 7 0 。
1 。 3 仪器
血 小板 聚集 仪 , 北 京 普 利 生 仪器 公 司 生产 ; 二 道 生 理 记
收稿 日期 : 2 0 0 5—0 1—0 6
作者 简 介 : 李 中药
师。
2 . 3 对 垂体 后 叶素所 致 急性 心肌 缺血 的影响
参照文 献 取 体 重 2 5 0 ±5 0 g的豚 鼠 9 6只 , 雌 雄 皆
除。
例2 : 赵某 , 女, 6 2 岁, 2 0 0 2年 5月 2日初 诊 。患 糖 尿 病
8 a , 迭经 中西药 治疗 , 病 情 时 轻 时重 。近 日逢 节 因贪 食 含 糖 食品 , 病 势加 剧 , 自觉 神疲 乏 力 , 动则汗出, 口渴 而不欲 饮 , 脘 腹 痞满 , 纳呆 恶 心 , 小便 频数清长 , 大便稀溏 , 体 丰, 面 色 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