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的功效与作用

合集下载

生附子的功效与作用

生附子的功效与作用

生附子的功效与作用生附子,又称川附,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它是指囊瓣毛茛科植物川附全草的块茎。

生附子主要产于四川、云南等地,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

下面将详细介绍生附子的功效与作用。

首先,生附子具有暖肾补阳的功效。

《本经》称附子能“温通经脉,止汗液,救中绝之阳。

”中医认为,肾主藏精制血,是生命活动的重要基础。

如果肾阳不足,会出现腰膝酸软、畏寒怕冷、阳痿早泄等症状。

而生附子具有温肾助阳的作用,可补充肾阳,增强人体的阳气,从而改善相应的症状。

临床应用上,生附子主要用于肾阳不足所致的阳痿、遗精、尿频、腰膝酸软等症。

其次,生附子具有温经驱寒的作用。

中医认为,寒邪容易侵袭人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出现腹痛、寒疼、肢冷等症状。

生附子可以温经驱寒,促进气血的流通,改善相应的症状。

临床应用上,生附子主要用于寒凝所致的经闭、胃脘冷痛、寒疝等症。

此外,生附子还具有安胎止血的功效。

中医认为,胎儿在妊娠期间对于患者的生育有重要的影响。

如果出现胎漏、胎动不安、胎胀等症状,需要及时干预。

生附子可以安胎止血,稳定胎气,保护胎儿的健康发育。

临床应用上,生附子主要用于妊娠期出现的胎漏、妊娠剧吐、习惯性流产等症。

此外,生附子还有其他一些功效和作用。

它可以止痛,具有镇痛的作用,适用于各类疼痛症状。

它还可以降低血脂,改善血液循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此外,它还具有抗菌消炎、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对于一些疾病的治疗也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总之,生附子作为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

它可以温肾助阳、温经驱寒、安胎止血等,对于阳痿、遗精、经闭、胃脘冷痛、寒疝等疾病具有较好的效果。

此外,它还具有镇痛、降血脂、抗菌消炎、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生附子毒性较大,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并控制剂量,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附子制的功效与作用

附子制的功效与作用

附子制的功效与作用附子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

在中医学中,附子被广泛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关节疼痛、阳痿早泄等疾病。

附子含有一种叫做毒吐脂的成分,因此质地白一点的就是毒遮体而质地黄一点的就是毒新体。

附子具有温阳散寒、温经止痛、散诸毒、生肌敛疮等功效,下面我将详细介绍附子的功效与作用。

附子的第一个功效是温阳散寒。

在中医学中,阳气被认为是机体的主要活动力,阳气不旺则机体功能受损。

寒邪则会伤及阳气,导致人体感到寒冷、畏寒、肢体冰冷等症状。

而附子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能够温暖身体,散去寒邪,缓解寒冷症状。

附子的第二个功效是温经止痛。

在中医学中,经络是机体内部运行气血的通道,经络受阻则会导致气血不畅,出现各种病症。

附子具有温经止痛的作用,能够疏通经络,促进气血循环,缓解疼痛症状。

例如在治疗风寒感冒时,附子可以通过温经止痛的作用,缓解头痛、身痛、鼻塞等症状。

附子的第三个功效是散诸毒。

在中医学中,毒邪指的是机体内部的各种有害物质,如病毒、细菌等。

毒邪蓄积在体内会导致机体功能紊乱,出现各种病症。

附子具有散诸毒的作用,能够清除体内的毒邪,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

例如在治疗感冒时,附子可以通过散诸毒的作用,清除体内的病毒,缓解发热、咳嗽等症状。

附子的第四个功效是生肌敛疮。

在中医学中,肌肤是人体外部的最外层,是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界面。

肌肤受损则会导致机体易受感染、创伤难以愈合等问题。

附子具有生肌敛疮的作用,能够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加速创面的愈合,改善皮肤病症。

例如在治疗疮疡溃烂时,附子可以通过生肌敛疮的作用,加快创面愈合,减少感染风险。

除了上述几个主要的功效与作用外,附子还具有其他一些辅助的功效。

例如附子具有利水消肿的作用,能够促进机体排尿,减轻组织肿胀。

同时,附子还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能够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缓解炎症症状。

此外,附子还具有祛风除湿的作用,能够缓解风湿性疾病的症状,如关节疼痛、肌肉疼痛等。

总之,附子是一种经过药食两用改良的中药材,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

附子的作用与功效

附子的作用与功效

附子的作用与功效附子(学名: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是毛茛科乌头属植物的通称,是中药材中常见的一种。

附子体型高大,叶大而厚实,花朵呈蓝色,非常美丽,因而也常被人们种植在庭园中作为观赏植物。

然而,附子并非一般的植物,其所含的有效成分极为丰富,具有非常强的药用价值。

在中医药学中,附子被广泛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

接下来,我将详细介绍一下附子的作用与功效。

附子的主要功效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镇痛作用:附子被称为“天然鸦片”,其所含的生物碱具有很强的镇痛作用。

中医药学认为,附子能够活血化瘀,温经散寒,促进气血运行,从而缓解疼痛症状。

附子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痛经、风湿性关节炎、神经性头痛等疾病。

2. 活血化瘀作用:附子所含的活性成分可激活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促进体内瘀血的排出。

中医药学认为,瘀血是导致各种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附子可以有效改善瘀血状态,加速伤口愈合,治疗疮疖、痈肿等病症。

3. 抗菌作用:附子所含的有效成分具有很强的抗菌作用,可以抑制多种致病菌的生长繁殖,同时还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抵抗力。

因此,附子可以用于感冒、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等疾病的治疗。

4. 镇静安神作用:附子被称为“百年蛇药”,其大剂量可以产生镇静安神的效果,有利于缓解紧张焦虑、失眠多梦等神经系统疾病。

然而,附子的毒性较大,使用时需谨慎,遵医嘱使用。

5. 抗心血管疾病作用:附子具有收缩血管、调节心脏功能的效果,可以用于治疗高血压、心绞痛、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系统疾病。

附子中所含的生物碱可以抑制心肌细胞电活动,减少心脏负担,改善心血管病症状。

6. 抗肿瘤作用:研究发现,附子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促使肿瘤细胞凋亡。

可以说,附子对癌症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但是,附子也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使用时需密切监测。

除了如上所述的主要功效外,附子还具有其他一些辅助治疗作用。

附子的功效与副作用

附子的功效与副作用

附子的功效与副作用附子,又称附子乌头、赤乌、乌头附子等,是中医药中常用的一种药材。

附子既是中药材,也是一种有毒植物。

附子的主要功效有醒脑、舒经、痛经、祛风湿等作用,在临床应用中有一定的疗效。

但是附子的使用也存在一些副作用,需要患者和医生在应用中充分了解和把握。

一、附子的功效中医认为附子的性味为辛、苦、热,归心、肾经,具有温阳、补肾、活血通络等功效。

1. 温阳补虚:附子具有温补阳气的作用,能够增强体内阳气的活力,调节体内阴阳平衡,对阳气不足、寒凝、阳痿、阳不纳气等病症具有一定的疗效。

2. 活血通络:附子能够活血化瘀,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障碍,对于治疗各种疼痛、淤血、瘀血等疾病有一定的效果。

3. 舒经止痛:附子具有舒经活络、止痛的作用,适用于各种虚寒型痛经、风湿痹痛、寒痹等疾病。

4. 祛湿逐水:附子有祛湿作用,能够利尿,对于湿气重、水肿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以上是附子的主要功效,但是附子的使用需要特别注意,因为附子本身带有毒性,用量不当或者使用方法不正确容易出现副作用。

二、附子的副作用附子是一种有毒植物,其有效成分为乌头碱类化合物。

乌头碱是一种高毒物质,对中枢神经和心血管系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1. 中毒反应:因为附子具有毒性,过量使用或使用方法不当会导致中毒反应。

中毒症状包括头晕、心慌、恶心、呕吐、出冷汗、肢体麻木等,甚至出现心律不齐、呼吸困难、昏厥等严重症状。

2.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附子会对心脏和血管产生一定的影响,包括心动过速、心律失常、降低心脏收缩力等。

因此,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孕妇、儿童等人群应慎重使用。

3. 其他副作用:附子还可能引起消化系统的不适,包括口干、嗳气、恶心、呕吐等。

由于附子的刺激性作用,还可能引起口舌疮、口腔溃疡等病症。

因此,在使用附子时,需要患者密切配合医生的指导,严格控制用量和使用时间,以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

三、附子的应用注意事项1. 用量控制:附子作为一种有毒植物,用量需要慎重控制。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禁忌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禁忌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禁忌附子,又称乌附、乌头、乌头附子、乌头枯、扁乌、肥可、溪乌,为毛茛科植物附子的干燥块根。

附子以其强大的药效而被广泛应用于中药领域。

它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山西、陕西、甘肃、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河南等地的山区。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非常丰富,但也有一些禁忌需要注意。

一、附子的主要功效与作用1.温阳散寒:附子性温热,味辛辣,具有温阳散寒的功效。

它能够温补元气,逐寒除湿,适用于阳气不足、寒湿内滞所引起的腹痛、水肿、寒疖等症状。

2.活血化瘀:附子的主要成分为乌头碱,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

它能够疏通经络,消散瘀血,适用于血淤内结、瘀血阻滞所引起的疼痛、肿块、瘀斑等症状。

3.祛风除湿:附子可祛风除湿,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痉挛、抽搐等症状。

4.安神定志:附子有镇静安神的作用,能够安抚心神,缓解焦虑、烦躁、失眠等症状。

5.麻木散结:附子能够麻木肌肉,散结止痛。

适用于头风、面疔、牙痛等症状。

6.散寒止痛:附子有散寒止痛的功效,可用于寒性胃痛、寒疝腹痛等症状。

二、附子的禁忌虽然附子具有众多的功效,但由于其毒性较大,应用时需要注意以下禁忌事项:1.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附子属于强烈的药物,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禁用。

因为附子能够温阳散寒,容易引起子宫收缩,从而影响胎儿的发育和哺乳期妇女的乳汁分泌。

2.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肝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忌用:附子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能加重心脏和血管的负荷,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对于高血压、心脏病等患者来说,建议避免使用附子。

3.药物过敏者禁用:对于对附子或附子中的活性成分乌头碱过敏的患者来说,使用附子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因此禁用。

4.近期手术或出血性疾病患者禁用:附子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对于近期手术的患者来说,使用附子可能加重手术部位的出血,影响恢复。

对于出血性疾病患者来说,也应避免使用附子。

5.草药相互作用:附子是一味强烈的药物,与其他草药同时使用时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增加药物的毒性。

附子理中的功效与作用

附子理中的功效与作用

附子理中的功效与作用附子,又叫附片,为马兜铃科植物附子的干燥块根茎,是中医药中常用的一味药材。

附子性温、辛、苦,归肾、心、脾、海底轮经。

附子味辛苦,性温,具有温阳散寒、祛风除湿、化痰止咳等功效。

附子的药效主要来自其中的毒性成分——游离的生物碱,如附子碱、新附子碱、附子伸等。

附子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学中,有着许多重要的功效和作用。

以下将对附子的功效与作用进行详细介绍。

1. 温阳散寒: 附子具有温补阳气、散寒止冷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寒是一种病理因素,可导致气血凝滞、阳气不足等病理变化。

附子可以通过温肾阳、散寒气的作用,改善气血运行,增强体内阳气的生成和运行,消除寒邪,达到温阳散寒的功效。

2. 祛风除湿:附子具有祛风除湿、散邪外感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风湿是一种致病的病理因素,可导致关节疼痛、肌肉酸痛等病症。

附子可以通过祛风湿、活血止痛的作用,排除风湿湿邪,舒筋活络,达到祛风除湿的效果。

3. 化痰止咳:附子具有化痰止咳、平喘降气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痰湿是一种致病的病理因素,可导致咳嗽、气喘等病症。

附子可以通过温阳化痰、开窍醒神的作用,祛除痰湿,平喘止咳,达到化痰止咳的功效。

4. 养心安神: 附子具有养心安神、宁静安定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心是人体的主要脏腑之一,掌管神志,心神安定对于维护健康至关重要。

附子可以通过温煦心阳、宁心安神的作用,舒展心气,安定心神,达到养心安神的功效。

5. 拓扑透疹:附子具有拓扑透疹、溃疡生肌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湿疹、溃疡等皮肤病属于湿邪侵袭皮肤所致。

附子可以通过祛湿透疹、生肌收口的作用,排除湿邪,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达到拓扑透疹的效果。

总的来说,附子具备温阳散寒、祛风除湿、化痰止咳、养心安神、拓扑透疹等多种功效与作用。

然而,附子属于毒性药材,用量需谨慎,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

同时,附子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也需要加强对其生产、加工、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以确保其安全有效的应用。

附子外用的功效与作用

附子外用的功效与作用

附子外用的功效与作用附子,又称砒霜,为乌头科植物乌头的根茎。

在中医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被常用于外用治疗一些皮肤病症。

附子外用的功效与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镇痛作用:附子外用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可用于缓解各种疼痛症状。

中医认为,附子能够温经止痛,舒筋活络,其特定成分可以减轻或消除皮肤的疼痛感。

因此,附子外用可以有效缓解疼痛引起的不适和痛苦,如风湿性疼痛、筋骨疼痛等。

二、消肿作用:附子外用还具有消肿利湿的功效,可以帮助人们缓解面部、四肢、关节等部位的水肿问题。

这主要是因为乌头中的活性成分能够加速淋巴液的流动,改善局部循环,有助于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达到消肿的作用。

三、止痒作用:附子外用对于一些皮肤病引起的瘙痒问题也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附子中的一些成分可以抑制瘙痒反应的发生,进而减轻或消除病患者的瘙痒感。

因此,附子外用可以用于治疗湿疹、荨麻疹、白癜风等皮肤病引起的瘙痒症状。

四、抗菌作用:附子中的成分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可以抑制细菌、真菌的生长繁殖,对一些皮肤病引起的细菌感染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临床研究发现,附子外用对治疗真菌感染的效果较好,可用于治疗癣疮、脚气等疾病。

五、促进伤口愈合:附子外用还具有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在中医药理论中,附子具有温通经络、舒筋活络的功效,能够促进血液的循环,改善局部的氧气供应。

同时,附子中的一些活性成分还具有创伤修复的能力,有助于伤口的修复和愈合。

六、提高皮肤免疫力:附子外用还能通过活化表皮细胞,增强皮肤免疫力。

附子中的一些成分可以刺激皮肤产生更多的抗体和细胞因子,提高皮肤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增加皮肤的免疫功能。

因此,附子外用可以帮助改善皮肤的耐受性,预防一些皮肤病的发生和恶化。

七、抗衰老作用:附子外用还具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可以减少或延缓皮肤老化。

附子中的一些成分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能,可以中和自由基的活性,减少自由基对皮肤的损伤。

此外,附子还能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和分泌,增加皮肤的弹性和紧致度,有助于预防皮肤松弛、皱纹等老化现象的发生。

附子作用与功效

附子作用与功效

附子作用与功效附子,又名附子、附子、辛附,是我国常见的中药材之一,属于多年生小灌木植物。

附子的主要功效是温阳散寒、祛风除湿、止痛止痉等,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附子的作用与功效,以及其适应症、用法用量和禁忌事项等内容。

一、附子的药理作用1. 温阳散寒:附子能够发散温热,增加机体的体温,对于阳气不足、寒冷症状明显的患者有很好的疗效。

例如,对于寒冷体质者出现腹痛、腹泻、寒症等症状时,可以使用附子进行调理。

2. 祛风除湿:附子具有祛风湿、活血化瘀的作用,对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痛、筋骨疼痛等症状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3. 止痛止痉:附子含有一定的药物成分,可以缓解疼痛和痉挛症状。

例如,对于疼痛剧烈的胃痛、腹痛等症状,可以使用附子进行止痛。

4. 抗炎抗肿瘤:附子具有一定的抗炎和抗肿瘤作用,对于一些炎症和肿瘤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二、附子的主要功效1. 温肾助阳:附子有温肾助阳的作用,对于阳气不足、肾阳虚寒引起的病症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例如,对于肾阳虚引起的男性阳萎、性功能减退等症状,可以使用附子进行治疗。

2. 驱寒散寒:附子能够驱散体内的寒气,对于寒冷引起的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例如,对于寒性脚气、寒冷性腹泻等症状,可以使用附子进行治疗。

3. 祛风除湿:附子有祛风湿、活血化瘀的作用,对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痛、筋骨疼痛等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4. 止痛止痉:附子含有一定的镇痛和镇静作用的药物成分,对于疼痛和痉挛症状有很好的止痛和镇痉作用。

例如,对于疼痛剧烈的胃痛、腹痛、痛经等症状,可以使用附子进行治疗。

5. 散结消肿:附子能够活血化瘀,对于一些结节和肿块有一定的溶解和消除作用。

例如,对于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等病症,可以使用附子进行治疗。

三、附子的适应症1. 寒滞:a. 寒病:寒冷引起的症状,如寒性腹泻、腹痛等。

b. 寒性症状:寒冷引起的各种疾病的症状,如寒性气管炎、寒性关节炎等。

c. 寒痹:由寒湿阻滞而引起的关节和筋骨疼痛,如寒湿痹痛、寒风痹痛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子【名称】 : 附子/附片/黑附子【分类】 : 温里药 -- 不分类【功用】 : 回阳救逆,温补脾肾,散寒止痛。

大辛大热,温阳逐寒。

【性味】 : 大辛. 大热。

有毒【归经】 : 心、脾、肾. 【用法用量】 : 一钱至三钱,一般认为最好先煎。

【使用注意】 : 【药名及炮制】 : 制附子、黑附块、熟附子、淡附片(为乌头块根,经 巴水(即盐卤)浸后供药用再用清水漂清后用豆腐同煮,然后去豆腐,乾燥。

(外地因炮制方法不同而有熟附片、黄附块、明附块等区别,现上海地区不再区分。

)生附子、咸附子(为乌头块根,经 巴水梫制,洗净后,切片晒干供应药用。

生附子毒性较熟附片为强,须严格控制使用,一般只供外用。

)【方例】 : 四逆汤《伤寒论》:附子、干姜、甘草治疗寒少阳病,阴寒内盛,阳气欲脱,而有腹痛下利,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

【中毒与处理】乌头碱对各种神精末稍及中枢先兴奋后麻痹。

致死量:乌头酊2毫升,乌头碱2毫克。

状症:先有唇舌发麻、恶心,手足发麻,继之运动不一、呕吐、心慌、面白、肤冷、胸闷、烦燥、痛觉减退、心跳慢弱、血压下降、呼吸缓慢、吞咽困难、言语障碍、呼吸中枢抑制。

间有抽搐,急性心原性脑缺血综合证。

可能突然而死亡。

处理:高锰酸钾洗胃,保暖,注射较大剂量的阿托品。

麻痹重者给兴奋剂、吸气、人工呼吸、输液。

休克可用正肾上素、【应用】 : 1.用于厥逆亡阳、脉微欲绝等症。

附子辛烈而热,主要用于冷汗自出、四肢厥逆、脉微弱,或因大汗、大吐、大逆的6,常配合人参、干姜、炙甘草等品同用。

如果冷汗淋漓、亡阳厥逆者,用附子、人参外,须再加龙骨、牡蛎等固涩敛汗药;如果大出血后引手足厥冷、汗出脉微,可以用参、附、龙、牡配合麦冬、五味子等同用,以回阳救阴。

2.用于肾阳不足、畏寒肢冷,脾阳不振、腹痛、便溏等症。

附子弁铊m补元阳,益火之源,凡肾阳不足、命火衰微、畏寒肢冷、阳萎、尿频之症,皆可应用,多配伍肉桂、熟地、菟丝子、山萸肉等同用;如脾阳不振、脘腹冷痛、大便溏泄之症,又可用附子配合益气温脾的的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等药同用。

3.用于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等症。

附子药性温热,能祛除寒湿,因此对风湿痹痛属于寒气偏胜者,有良好的散寒止痛作用,常与桂枝等品合用。

【附子的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

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
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踒躄拘挛,阳萎,宫冷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1)回阳救逆:有较强之回阳作用。

用于畏寒、肢冷、脉微欲绝之虚脱,常配伍人参,或干姜、甘草)。

(2)补益阳气:附子辛热,其性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经,故凡阳气不足之证均可用之,尤能补益肾阳。

补肾阳常配肉桂。

(3)祛寒止痛:本品大热,祛寒力强,故能治寒邪内侵之胃腹疼痛、泄泻,以及寒湿阻络之痹痛。

①《本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②《别录》:脚疼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强阴,又堕眙,为百药长。

③《本草拾遗》:醋浸削如小指,纳耳中,去聋。

去皮炮令坼,以蜜涂上炙之,令蜜入内,含之,勿咽其汁,主喉痹。

④《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去脏腑沉寒;补助阳气不足,温热脾胃。

⑤李杲:除脏腑沉寒,三阴厥逆,湿淫腹痛,胃寒蛔动;治经闭;补虚散壅。

⑥王好古: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

⑦《纲目》:治三阴伤寒,阴毒寒疝,中寒中风,痰厥气厥,柔痓癫痫,小儿慢惊,风湿麻痹,肿满脚气,
头风,肾厥头痛,暴泻脱阳,久痢脾泄,寒疟瘴气,久病呕哕,反胃噎膈,痈疽不敛,久漏冷疮。

合葱涕,塞耳治聋。

⑧《本草备要》:补肾命火,逐风寒湿。

⑨《本草从新》:治痘疮灰白,一切沉寒痼冷之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