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修三第1单元教师用书
2020版高考政治必修3 第1单元 单元综合提升(教师用书独具)

单元综合提升(教师用书独具)[网络构建][知识关联]1.共性和个性结合——全面梳理文化的作用(1)一般文化的作用①从实质角度看文化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首先,文化的力量,既影响个人的成长,又影响民族和国家的发展。
②从性质角度看文化作用:不同性质的文化的作用是不同的。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起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起阻碍作用。
③从社会角度看文化作用a.文化对经济的作用。
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给经济以重大影响;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教育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提高文化软实力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b.文化对政治的作用。
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给政治以重大影响;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人们的文化素养影响着人们参与政治生活。
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c.文化对综合国力的作用。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④从个人角度看文化作用a.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b.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c.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d.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具体文化的作用①民族文化的作用:在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政治 第1单元 第1课时 第1框 体味文化同步备课名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特 产 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文化由人所创造,
点 生 并为人所特有;有了人类社会才有了文化,
过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所以纯自然的
程
东西不能成为文化
与 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社
人 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
的 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类
关 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
1.沂蒙精神以及人们通过电影、电视剧等传播沂蒙精 神的活动表明文化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 论、信念……艺术等都属于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 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2.为什么要让更多的年轻人领悟并传承沂蒙精神?
【提示】 沂蒙精神作为优秀文化能够在人们认识世 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让更多的年轻人 领悟并传承沂蒙精神,可以激励和激发人们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斗志。
【提示三】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所在地区的特点来描 述这些文化现象。参与这些文化活动可以振奋精神,使人 心旷神怡,而且我们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也会得到提 高。
【提示四】 例如,文字的发明——记数的发明(如阿 拉伯数字)——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工业革命——1969年 美国阿波罗登月行动——载人航天行动。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 体味文化
(教师用书独具)
●课标要求 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 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课标解读 本标准要求学生了解文化形式、文化现象、文化特 色、文化活动、文化形态、文化性质等概念,理解文化概 念的内涵,认识文化的力量。培养对不同性质的文化现象 进行比较鉴别的能力。 ●落实策略 课前:自主学习,调查搜集。学生阅读教材、搜集校 园文化现象和社会上各种文化现象。课上:教学互动,合 作探究,得出结论。
2019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文档:必修3 第1单元 单元综合提升(教师用书独具) Word版含解析-

单元综合提升(教师用书独具)[络构建][知识关联]1.共性和个性结合——全面梳理文化的作用(1)一般文化的作用①从实质角度看文化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首先,文化的力量,既影响个人的成长,又影响民族和国家的发展。
②从性质角度看文化作用:不同性质的文化的作用是不同的。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起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起阻碍作用。
③从社会角度看文化作用a.文化对经济的作用。
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给经济以重大影响;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教育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提高文化软实力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b.文化对政治的作用。
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给政治以重大影响;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人们的文化素养影响着人们参与政治生活。
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c.文化对综合国力的作用。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④从个人角度看文化作用a.文化对人影响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b.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c.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d.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具体文化的作用①民族文化的作用:在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1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1课 文化与社会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三必修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最新考纲] 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2.文化的形式。
3.文化的社会作用。
4.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5.文化与综合国力。
考点1| 文化的内涵与实质(对应学生用书第137页)全国卷5年1考命题揭秘导航2017·卷Ⅱ·40(2),10分本考点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主要运用文化的特点等分析具体实例,主要结合其他知识考查文化的作用。
复习的重点是对文化特点的细化理解和对文化作用的灵活运用。
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1)文化的内涵a.含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①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b.内容: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②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提醒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2)文化的特点a.从文化与社会的关系看:文化是③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b.从文化与个人的关系看: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④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实践创造和发展获得和享用文化c.从文化与物质的关系看: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⑤物质载体。
2.文化的形式(1)静态形式:包括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2)动态形式:包括各种文化活动,即人们进行文化⑥生产、传播、⑦学习、积累的过程。
3.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作为一种⑧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⑨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解题金手指1知识点“文化的特点〞,用于分析当前的各种文化活动或文化现象。
2知识点“文化的作用〞,用于分析各种不同文化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或者分析人类重视文化建设的原因。
[理解—重点难点探究]文化的概念与特点[问题导引]2017年7月25日,某某市举行“我爱某某文明出行〞宣传活动,进一步打造行人、骑车人文明守法,驾车人文明礼让的道路交通管理“新标杆〞,着力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和城市文明水平。
高中政治《文化与生活》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3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与生活》教师用书前言新编高中思想政治课《文化生活》教材在实验区试用了两年,整体上获得了师生的普遍认同和好评。
这门课程的开设是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难点。
反馈意见表明,教材仍存在诸多问题。
比如,文化味是否不足、文件化语言是否太多?一些基本概念的界定是否不够清晰、不够准确?结构体系是否有些杂乱、不够系统?如何着眼于课程特有的意义和价值,准确把握内容目标的设置?如何着眼于教材特有的编写规范,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如何着眼于教材全新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这里,有些问题的解决尚待教材的进一步完善,有些问题的澄清仍需进一步说明。
鉴于此,我们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重写本书的前言,以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前所未有: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在以往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体系中,没有“文化”专题。
新课程设置《文化生活》模块,主要有两个缘由。
缘由之一。
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是体现思想政治课程性质的根本要求。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条件。
因此,设置专门模块讲授文化建设,是课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与时俱进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必要举措。
缘由之二。
当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文化现象已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他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需求日益强烈,生活中的冲突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在文化层面。
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针对性、有效贯彻“三贴近”原则,以学科课程为载体、较为系统地讲授有关文化生活的内容,势在必行。
可见,《文化生活》课程模块的设置,体现了课程的德育性质和人文价值,凸显了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重要领域的时代意义,增强了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
这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历程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标志性意义。
二、“四不像”:如何认同作为思想政治课的《文化生活》课程在教材编写与试用期间,有一种质疑,称这门课程为“四不像”。
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三)教师用书:第1单元第1课第2框 文化与经济、政治含解析

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1.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
理解文化自身发展的相对独立性.3.理解不同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4.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
5。
运用有关文化发展的知识,说明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性和措施。
重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
难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基础·初探]一、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2.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1)不同的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2)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二、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1)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2)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3)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1)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2)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以推行强权政治。
(3)在当代国际政治斗争中,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是重要内容。
三、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1.地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现状: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在文化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3.我国措施: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全册全套详细教案教学设计附课堂练习题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一、综合解说【地位作用】本单元作为全书的起始,在全书中起着开篇立论和探究导引的作用,后面各单元都是在此基础上展开并进行深入探究的,学好本单元,你就会明确学习本书的意义和方向,从而为本书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有重要影响,通过感受文化,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利用文化塑造人生,增强人的精神内涵和精神力量;进一步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主要内容】本单元阐述了文化与生活的关系,说明文化与经济、政治一起构成了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统阐述了文化的产生和作用。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本单元分为两课: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二课—一文化对人的影响。
第一课又分两个框题.一是体味文化;二是文化与经济、政治。
主要内容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成果,文化对社会具有引导和制约作用;积极的文化生活,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代社会,文化与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第二课也分为两个框题,一是感受文化的影响;二是文化塑造人生。
主要内容包括:文化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对人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文化对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对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的作用;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塑造辉煌人生的作用。
二、知识结构:三、课程标准:1.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1.2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1.3 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四、单元导语:走进社会,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需求日益强烈,文化活动日益丰富。
【高中政治】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3同步教师用书:第1单元 单元复习提升课

单元复习提升课(一)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⑦____________【答案】①相互影响②相互交融③转化④潜移默化⑤深远持久⑥丰富精神世界⑦增强精神力量1.《大道鲁商》是一部跨越人文和经济两个领域的文献纪录片,全景式地展示了鲁商从古到今诚实守信、仁义和气、胸怀天下的优秀品质,揭示了鲁商成功背后的文化内核。
这反映了()A.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B.商业贸易促进文化发展C.文化对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D.鲁商文化是齐鲁文化的全方位展示【解析】本题的题眼是鲁商成功背后的文化内核。
鲁商成功得益于鲁商具有诚信、仁义等优秀品质,说明文化影响经济,先进文化促进经济发展,体现了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故选A项;B项与题意不符,材料没有体现商业贸易对文化发展的意义;C项说法片面,先进文化对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D项错误,鲁商文化只是齐鲁文化的一部分,不是全方位展示。
【答案】 A2.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得到繁荣发展,这不仅改变了每一座城市,更改变了每一个人,百姓生活“更幸福更有尊严”。
这说明()①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③优秀文化能塑造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文化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促进社会发展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本题的题眼是文化不仅改变城市,还改变人。
文化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改变了每一座城市,体现了文化对社会的作用;文化改变了每一个人,体现了优秀文化塑造人生,因此②③符合题意;①错误,文化影响社会,但不是基础;④错误,先进文化才能促进社会发展。
【答案】 C3.某班以“应该‘浅阅读’还是更应该‘深阅读’”为主题举办了辩论会。
小李说:“‘浅阅读’虽具有简单、快捷、生动等特点,但缺乏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叩问心灵的力量。
高中政治 教师用书 应用创新演练 第一单元 第一课 第二框 文化与经济、政治 新人教版必修3

2013高二政治必修3教师用书:应用创新演练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挖掘当地文化资源,推出一系列“文化节”,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同时也扩大了当地影响力,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这表明(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②加快文化发展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③文化发展有助于增强地方综合实力④文化建设应成为当前地方发展的重点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文化节”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说明加快文化发展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②正确。
推出“文化节”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说明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也说明此举有助于增强地方综合实力。
①③正确,④错误,经济建设是我国各项工作的重心,故选A。
答案:A2.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在素质和能力上均有新的突破和提高,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92%以上,其中一半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为代表们更好地履行职责、发挥作用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这表明( )A.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养,就能在政治上大有作为B.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促进个人发展和成长C.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D.人们只有具备更高文化素养,才能参与政治生活解析:材料强调文化素质对人大代表履行职责的影响,这说明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故答案选C项。
A、D两项说法错误,较高的文化素养仅仅是政治作为的条件之一;B 项观点错误,不同性质的文化对个人的发展作用不同,只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能促进个人发展和成长。
答案:C3.漫画《手机信访》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产品②手机信访为公民行使监督权提供了有力保障③在时代发展进程中文化与政治不可再分④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文化与政治日益交融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通过手机短信互访,说明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产品,也体现了文化与政治日益交融。
2013学年高二政治必修3课件(教师用书)4.10.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2)特点:具有 生生不息 、 历久弥新 的品质。
2.道德典范 (1)特点:带着不同时代的印记,并随着时代的发 展而被赋予新的 内涵 。 (2)对我们的要求:培育“四有”公民,要联系新 时期、新阶段的实际,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
(7)“两个树立”: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 共同理想 ,树立正确的 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 观。
看漫画《信任危机》。 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应如 何看待这种现象?
[提示] 漫画反映了旅游业中游客与景点纪念品 经营者之间存在信任危机现象,漫画警示我们在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必须加强以增强诚信意识 为重点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本道德规 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
范的关系 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3.“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国古代“礼义廉耻,国之
四维”的继承和创新,为人们修身养性、转变社会风
气提供了一个非常好和非常具体的价值判断与导向。
这表明
()
①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要求遵循古训 ②弘扬
民族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③中华民族精神深深
技部发表公告称,因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决定撤销“涡
旋压缩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项目所获
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收回奖励证书,追回奖
金。从文化生活角度看,遏制学术不端必须
()
A.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B.优先发展教育
C.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D.推动文化创新
[解析] 学术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是造假者思 想道德修养不高的表现,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思想道德 建设,故选A,B、C、D不符合题意。
近年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必考部分 第1单元 文化与生活 一、文化与社会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3(202

(浙江选考)2018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必考部分第1单元文化与生活一、文化与社会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浙江选考)2018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必考部分第1单元文化与生活一、文化与社会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浙江选考)2018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必考部分第1单元文化与生活一、文化与社会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一、文化与社会[基础知识梳理]1.文化的内涵和特点(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①从文化的产生来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②从文化与人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后天的文化素养,即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③从文化的载体来看,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典型例题讲解][例1](2016年4月浙江高校选考,22)一尊青铜,数行铭文,引发无限遐思:声势浩大的宗庙祭祀,尘土飞扬的战乱杀伐,觥筹交错的节庆盛宴……斑斑铜绿下,一串字符就是一段尘封的历史.这体现了()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②人类创造文化同时也享受文化③文明只有靠文字才能传承④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A[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
高二政治必修3教师用书课件第一单元综合探究及单元归纳

文及 化单 与元 生归 活纳
综合探究 聚焦( jùjiāo)文 化竞争力
知识(zhī shi)必备
探究(tànjiū)提示 问题探究
单元归纳 知识体系构建
单元质量检测
第一页,共24页。
第二页,共24页。
返回
第三页,共24页。
返回
[综合探究(tànjiū)——聚焦文化竞争力]
第十页,共24页。
返回
[教材P24“探究问题”] 今天,中国(zhōnɡ ɡuó)文化为 什么能够在世界各地赢得尊重与喝彩?
提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第一,中国(zhōnɡ ɡuó)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第二,中国(zhōnɡ ɡuó)文化非 常丰富,浩如烟海;第三,中国(zhōnɡ ɡuó)文化具有强大生命 力和渗透力;第四,中国(zhōnɡ ɡuó)文化包含着能够与世界文 化融为一体的因素;第五,中国(zhōnɡ ɡuó)文化具有独特的艺 术魅力,能够吸引世界各国人民;第六,世界各国的华人为中 国(zhōnɡ ɡuó)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条件;第七,亚洲国家特别是 东南亚国家与中国(zhōnɡ ɡuó)文化
No 的传统节日“春节”也跨洋越海。②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
异,文化(wénhuà)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我们必须维护我国的文化(wénhuà)安 全,必须把文化(wénhuà)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Image
第二十四页,共24页。
第四页,共24页。
返回
(1)当今时代,文化在 综合国力(z中ōn的ɡ 地hé位ɡ(udóìwlèìi))竞争
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2)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
【高中政治】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3同步教师用书:期末复习指导(1)

期末复习指导主体一个人1.文化素养: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2.文化对人的影响(1)来源: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4)塑造人生:优秀文化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全面发展。
3.传播中华文化:热情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4.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5.推动文化创新(1)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2)重要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6.文化生活的选择(1)文化需求特点: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
(2)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
7.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1)两个修养的内涵与关系。
(略)(2)要求: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主体二群众1.文化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2.大众文化: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只有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3.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通过开展此活动,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主体三民族1.文化多样性(1)表现: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2021版浙江新高考选考政治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必修3 第一单元 2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1.感受文化影响文化影响人的表现和特点b2.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b 感受文化影响[学生用书P74]1.文化影响面面观(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影响人的表现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2.潜移默化的影响(1)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2)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思想道德素养。
(3)文化对人的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被人们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
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3.深远持久的影响(1)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上,都是深远持久的。
(2)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它们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文化影响人的表现和特点(b)(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各种社会交往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也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
体现各种文化影响的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含义是指每时每刻、不知不觉地受到文化的影响是指经年累月、难以抹去的文化影响角度侧重影响的过程和方式侧重影响的效果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短期内一般不会改变区别要求自觉学习、主动感悟和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自觉抵制低级庸俗文化重视文化因素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自觉树立正确的“三观”联系我们长久地生活在某个文化环境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的过程体现的就是潜移默化的特点。
高二政治必修3教师用书课件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框感受文化影响

不都是消极被动 、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
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xu主éx动í接)、受
文化熏陶
的过程。
第二十一页,共55页。
返回
2.深远持久的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是表现在交往方式、
思维(sīwé上i),方还式是表现在生活方式上,都是 深远(sh的ēn。yuǎn)持久
(2)世界观、
3.文化对人的影响(yǐngxiǎng)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 持久的特点。
4.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 标志。
第六页,共55页。
返回
第七页,共55页。
返回
第八页,共55页。
返回
[识记·探究(tànjiū)层级]
1.文化(wénhuà)对人影响的来源
文化(wénhuà)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文定化的(wénhuà)环,境
第二十三页,共55页。
返回
从这个故事入手,谈谈你如何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 [提示] (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jiāowǎng)行为和交 往(jiāowǎng)方式。来自不同国度的人,受各国价值观念、 风俗习惯等文化的影响,其交往(jiāowǎng)方式和行为方式 会有所差别。
第二十四页,共55页。
第三十一页,共55页。
返回
2.“徜徉于山林泉石(quán shí)之间,而尘心渐息;夷犹
于诗书图
画之内,而俗气潜消。”这告诉我们
()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C.要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
D.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十二页,共55页。
返回
解析:文化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不同性质(xìngzhì) 的文化作用不同,C、D错误;“渐”“潜”表明文化对人的 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故选B而不选A。 答案: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纲要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是体现思想政治课程性质的根本要求。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条件。
因此,设置专门模块讲授文化建设,是课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与时俱进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必要举措。
当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文化现象已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他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需求日益强烈,生活中的冲突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在文化层面上。
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针对性,有效贯彻“三贴近”原则,以学科课程为载体、较为系统地讲授有关文化生活的内容,势在必行。
可见,《文化生活》课程模块的设置,体现了课程的德育性质和人文价值,凸显了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重要领域的时代意义,增强了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
这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历程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标志性意义。
学习这门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当前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包括如何进行文化赏析,提高文化修养,理解文化传承、交融和创新的意义,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懂得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道理;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知道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明确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目标和道路;学会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本模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能力发展为主导,关注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使他们能够珍惜中华文化的价值,赏析不同民族文化的精华,辨析当前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思潮,懂得文化传承和文化交融对于文化创新的作用,提高自身的文化理解和鉴别能力,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进一步拓展国际视野、增强开放意识的同时,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本单元共设两课,四个框题和一个综合探究课,共五个新课时。
教材根据唯物史观界定了文化概念的内涵,阐明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强调了文化对国家兴衰和个人成长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在教学时,首先可采用学案导学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探究获取基础知识,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生活中的热点材料,进一步理解文化的内涵,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以及文化对人的影响,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本单元共设三课,六个框题和一个综合探究课,共七个新课时。
教材着眼于对文化传承的理解,阐述了文化传播、文化继承和文化创新三个主题,帮助学生形成有关文化发展的一些规律性认识。
这部分知识理论性、系统性较强,教学时可采用问题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探究文化传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分析辨别能力。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本单元共设两课,四个框题和一个综合探究课,共五个新课时。
教材着眼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阐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帮助学生认识弘扬优秀中华文化、培养民族精神的意义。
这部分知识的重点在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学时应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引导学生去探究,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具体事例理解弘扬民族精神的必要性,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始终。
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本单元共设三课,六个框题和一个综合探究课,共七个新课时。
教材从现实生活中的选择出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主题,着重阐明把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思想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进行这单元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学科内的综合,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政府的文化职能和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一)认真研究文化理论,把握课标的精神实质。
本课程具有综合性特点,教材内容涵盖了许多学科,因此,要自觉地对课标和教材深入研读,深入理解文化理论,全面把握不同的文化形态和文化样式,把握其精神实质。
同时注意借鉴语文、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丰富自身内涵。
(二)要注重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围绕学生关注的文化生活问题组织学习。
生活是学习知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搜集文化现象中所蕴藏的问题,由问题导入,进而引入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
要努力把文化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融入生活主题之中。
(三)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
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必须重视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把“目标—策略—评价”与“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力求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立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
教师要从针对性、启发性、主动性和发展性的方面开启思路,不断创造出多种适宜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教学中不仅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等方式进行直观教学,更要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积极利用网络化教学技术和网络资源,开发和制作教学课件和资料库,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四)倡导开放的评价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物是丰富多样的,也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对事物的评价也应是发展和开放的。
我们提倡在一定的情境中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际生活中评价学生的世界观和生活能力。
生活丰富多彩,评价标准也不可能是僵死的,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不能妄下结论否定学生,要鼓励不同观点和不同结论,通过师生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地认识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提高教学效率。
对学生的评价,要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形成性评价,教师可通过观察学生学习态度和目标、课堂探究表现以及作业的态度与完成情况,结合学生自评和小组成员互评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终结性评价可通过单元测试以及模块测试的情况,对本模块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注】三个学习时间四个方面的评价视各人情况选择打“√”即可,由学习小组长完成。
错误问题反馈、知识方法总结以及体验感悟由个人独立完成。
“小组评议”“老师评价”“自我反馈”根据个人课堂表现填写。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第 1 课时 体 味 文 化1.知识目标:(1)了解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2)懂得文化的内涵,理解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3)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2.能力目标:(1)学会观察文化生活,提高认识和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2)了解文化现象,能够结合当今社会精神的宣传说明文化的精神力量;(3)提高对不同性质的文化现象进行比较鉴别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文化生活,增进学生积极参与文化生活的情感。
1.本节的重点内容:(1)文化的含义和特点;(2)文化的实质。
2.教学建议: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密联系生活,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文化的含义和特点;要强调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而非物质力量。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观察和收集生活中的文化现象,逐步提高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一、文化“万花筒”1.文化现象的一个显著特点:①__________________。
2.文化现象的又一个显著特点:不同区域的文化生活呈现出②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化是什么1.文化概念的内涵:文化是相对于③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④________________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⑤__________________的部分。
2.文化的特性:文化是人类社会⑥________的现象。
3.文化产生的过程: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在社会实践中⑦______________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⑧__________________文化。
4.文化现象的实质:文化现象实质上是⑨____________。
三、文化的力量1.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价值和作用: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②各自特有的色彩 ③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④意识形态性质⑤非意识形态 ⑥特有 ⑦创造和发展 ⑧获得和享用 ⑨精神现象 ⑩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1.什么是文化?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具有什么特点?(1)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2)从文化与人们个体的关系来看,个人的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个人的文化素养都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3)从物质载体与精神文化的关系来看,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
3.文化的力量是什么?(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的影响作用,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历史中。
1.文化是由人创造的,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凡是人创造的现象都是文化现象。
警示:观点错误。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人类社会生活的领域除文化外,还有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因而不能认为凡是人创造的现象都是文化现象。
2.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的。
警示:观点错误。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
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
3.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促进了社会发展。
警示:观点是片面的。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而落后、腐朽的文化则阻碍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