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吸收光谱法基础知识
原子吸收光谱

8
第三阶段 电热原子吸收光谱仪器的产生 1959年,苏联里沃夫发表了电热原子化技术的第一篇论 文。电热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绝对灵敏度可达到10-12-10-14g, 使原子吸收光谱法向前发展了一步。近年来,塞曼效应和自 吸效应扣除背景技术的发展,使在很高的的背景下亦可顺利 地实现原子吸收测定。
(3) 压力变宽(Pressure effect) 又称为碰撞(Collisional broadening)变宽。它是由于碰撞使激发 态寿命变短所致。外加压力越大,浓度越大,变宽越显著。可分为
a) Lorentz 变宽:待测原子与其它原子之间的碰撞。变宽在10-3nm。
劳伦兹变宽用Δν表示,可表达为 :
单色光谱线很窄才有明显吸收! 若 103 nm 则 I / I 0 1, A 0 无法分析
23
对于分子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测量,入射光是由单 色器色散的光束中用狭缝截取一段波长宽度为0.xnm至1.xnm 的光,这样宽度的光对于宽度为几十nm甚至上百nm的分子带 状光谱来说,是近乎单色了,它们对吸收的测量几乎没有影 响,当然入射光的单色性更差时,就会引起吸收定律的偏离。 而对于原子吸收光谱是宽度很窄的线状光谱来说,如果 还是采用类似分子吸收的方法测量,入射光的波长宽度将比 吸收光的宽度大得许多,原子吸收的光能量只作入射光总能 量的极小部分。这样测量误差所引起的对分析结果影响就很 大。这种关系如下图所示。
33
若吸收线轮廓单纯取决于多普勒变宽,则:
原子吸收光谱法基础知识

原子吸收光谱法根据蒸气相中被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对其原子共振辐射的吸收强度来测定试样中被测元素的含量原子吸收光谱法的优点与不足<1> 检出限低,灵敏度高。
火焰原子吸收法的检出限可达到ppb级,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的检出限可达到10-10-10-14g。
<2> 分析精度好。
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中等和高含量元素的相对标准差可<1%,其准确度已接近于经典化学方法。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的分析精度一般约为3-5%。
<3> 分析速度快。
原子吸收光谱仪在35分钟内,能连续测定50个试样中的6种元素。
<4> 应用范围广。
可测定的元素达70多个,不仅可以测定金属元素,也可以用间接原子吸收法测定非金属元素和有机化合物。
<5> 仪器比较简单,操作方便。
<6>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不足之处是多元素同时测定尚有困难,有相当一些元素的测定灵敏度还不能令人满意。
原子吸收光谱仪由光源、原子化器、分光器、检测系统等几部分组成。
光源的功能是发射被测元素的特征共振辐射。
对光源的基本要求是:1、发射的共振辐射的半宽度要明显小于吸收线的半宽度;2、辐射强度大、背景低,低于特征共振辐射强度的1%;3、稳定性好,30分钟之内漂移不超过1%;噪声小于0.1%;4、使用寿命长于5安培小时。
空心阴极放电灯是能满足上述各项要求的理想的锐线光源,应用最广。
由于原子吸收分析中每测一种元素需换一个灯,很不方便,现亦制成多元素空心阴极灯,但发射强度低于单元素灯,且如果金属组合不当,易产生光谱干扰,因此,使用尚不普遍。
原子化器的功能是提供能量,使试样干燥,蒸发和原子化。
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试样中被测元素的原子化是整个分析过程的关键环节。
实现原子化的方法,最常用的有两种:火焰原子化法:是原子光谱分析中最早使用的原子化方法,至今仍在广泛地被应用;非火焰原子化法,其中应用最广的是石墨炉电热原子化法。
火焰原子化器火焰原子化法中,常用的预混合型原子化器,其结构如图3.7所示。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

局限性:测不同的元素需不同的元 素灯,不能同时测多元素,难熔元 素、非金属元素测定困难。
原子吸收光谱法基本原理
1.原子的能级与跃迁
基态第一激发态,吸收一定频率的辐射能量。 产生共振吸收线(简称共振线) 吸收光谱 激发态基态,发射出一定频率的辐射。 产生共振吸收线(也简称共振线) 发射光谱
原子吸收光谱法基本原理
A kc
原子吸收分光度计
原子吸收分光度计
原子吸收分光度计
光源
原子化器
单色器
检测系统
思考:光学系统(单色器)为什么在原子化器和检 测系统之间?
光 源
提供待测元素的特征光谱。获得较高的 灵敏度和准确度。 光源应满足如下要求; (1)能发射待测元素的共振线; (2)能发射锐线; (3)辐射光强度大,稳定性好。
2.元素的特征谱线
(1)各种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外层电子排布不同 基态第一激发态:
跃迁吸收能量不同——具有特征性。
(2)各种元素的基态第一激发态
最易发生,吸收最强,最灵敏线。特征谱线。
(3)利用原子蒸气对特征谱线的吸收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原子吸收光谱法基本原理
从光源发射出具有待测元素特征 谱线的光,通过试样蒸气时,被蒸气 中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所吸收,吸收 的程度与被测元素的含量成正比。故 可根据测得的吸光度,求得试样中被 测元素的含量。
将待测试样在专门的氢化物生成器中产生氢
化物,送入原子化器中检测。
单色器
•作用:将待测元素的吸收线与邻近线分开
•组件:色散元件 ( 棱镜、光栅 ) ,凹凸镜、 狭缝等
检测系统
•作用: 将待测元素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经放大数据处理显示结果。 •组件: 检测器、放大器、对数变换器、显 示记录装置。
第四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

小背景低,适合于许多元素的测定。
贫燃火焰(氧化性):温度较低,有较强的氧化性,有利 于测定易解离,易电离元素,如碱金属和不易氧化的元素 如Ag、Au、Pd等
(5)关于原子化过程: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 例如:某元素的原子化过程:
主反应:MX(l)-脱溶-MX(s)-气化-MX(g)-原
子化-M0(g)+X0(g)
e 2
mc
f k,则
Kn dn k N 即积分吸收与原子密度成正比。
只要把原子吸收峰面积求出,就可以定量,求出待测元
素的浓度。 但是:由于原子吸收线的轮廓很窄,一般在0.00x nm数 量级,需要分辨率极高的分光仪器,很困难的。
结论: (1)如果用连续光源激发,由于入射光被吸收的程度极
(2)放电机理 在两电极间施加电压后,电子从阴极发射,与内充气 体碰撞使其发生电离,电离出带正电荷的气体离子在 电场作用下加速,获得足够的能量,向阴极表面轰击, 轰击阴极表面时, 可将被测元素原子从晶格中轰击出 来, 即谓溅射, 溅射出的原子大量聚集在空心阴极内,
与其它粒子碰撞而被激发, 发射出相应元素的特征谱
率要与吸收线中心频率一致;(2)必须是锐线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很简单,只要用待测元素的材料做成光源,让此材料的元素
产生发射线就可以了。
空心阴极灯
(1)构造
阳极: 钨棒装有钛, 锆, 钽金属作成的阳极,钛, 锆,
钽等可以吸收杂质气体,如氢气,二氧化碳等 阴极: 钨棒作成圆筒形,筒内熔入被测元素(纯金属, 合金或化合物) 管内充气:惰性气体(氩或氖),低压(几百帕)
第四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第一节
原子吸收光谱法知识要点

第十章原子吸收光谱法知识要点1.基本概念及原理原子吸收光谱法是基于测量试样所产生的原子蒸气中基态原子对其特征谱线的吸收,从而定量测定化学元素的方法。
它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测定范围广泛、操作简便和分析速度快的特点。
原子受到外界能量激发时,最外层电子可能跃迁到不同的能级,即不同的激发态。
电子在基态与激发态之间的跃迁称为共振跃迁。
电子吸收能量从基态跃迁到能量最低激发态(第一激发态)时所产生的谱线为主共振吸收线,电子从能量最低激发态跃迁回基态释放能量所产生的谱线为主共振发射线。
二者统称为主共振线,一般是元素的最易发生、吸收最强、最灵敏的谱线。
不同元素的主共振线不相同而各有其特征性,称其为元素的特征谱线。
原子吸收线并不是严格的几何线,而是具有一定宽度和轮廓的谱线。
吸收系数随波长(或频率)的分布曲线称为吸收谱线轮廓,通常用中心频率%和半宽度△v这两个物理量来描述。
中心频率v0是最大吸收系数所对应的频率,其能量等于产生吸收的两量子能级间真实的能量差,而该处的最大吸收系数又称为峰值吸收系数K。
;半宽度△v是指峰值吸收系数一半即K0/2处所对应的频率范围,它用以表征谱线轮廓变宽的程度。
2.要求掌握的重点及难点(1)原子吸收光谱仪的基本结构原子吸收光谱仪分单光束型和双光束型,由光源、原子化系统、分光系统和检测系统四大部分构成。
光源为锐线光源,多用空心阴极灯,要求其能发射待测元素的特征锐线光谱,同时强度要大、稳定性要好、寿命长。
原子化器分为火焰原子化器和非火焰原子化器。
火焰原子化器由雾化器、雾化室和燃烧器等部分组成,火焰原子化系统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准确度和重现性较好,满足大多数元素的测定,应用较为广泛,但其原子化效率低,试样用量大;非火焰原子化器包括石墨炉原子化器,石墨炉原子化器由电源、炉体和石墨管组成,石墨炉原子化器的原子化效率和测定灵敏度比火焰原子化器高得多,试样用量少,特别适合试样量少,又需测定其中痕量元素的情况,但是其精密度不如火焰法,测定速度较火焰法慢,另外装置较复杂、费用较高。
原子吸收光谱法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一、背景知识
• 3)积分吸收与峰值吸收
• (1)积分吸收法。原子吸收是由基态原子对共振线的吸收而得到的。
由于任何谱线都有一定的宽度,所以可将一条原子吸收线,看成是由
若干极为精细的、频率相差甚小的光波所组成。因此,测量气态基态
原子对共振线的吸收应是测量对整个谱线轮廓的吸收。将这条曲线进
• 若半宽度固定时,则峰值吸收系数越大,积分吸收就愈大,即峰值吸 收系数与积分吸收成正比。因此
• 式中,b取决于谱线变宽的原因,将式(2-2)代入式(2-4}可得: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一、背景知识
• 在一定条件下,式中b、△v和 均为常数,则 • 激发态原子数Ni与基态原子数N0,的比值符合波尔兹曼分布定律,即 根据公式可知,当原子化器温度不同时,Ni与N0的比值不同,以表2-1所
• 实际分析时,要求测定的并不是蒸气中的原子浓度,而是被测试样中 某元素的含量,在给定的实验条件下,被测元素的含量。与蒸气相中 原子浓度N之间保持一稳定的比例关系:
• 因此式(2-10)可写作 • 当实验条件一定时,K、σ和L均为常数,式(2-12)可简化为: • 4.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特点 • (1)测定灵敏度高。火焰原子化法的检测限可达每毫升10-6g,无火焰
• 二、员工培训规划的含义及要求
• 员工培训规划在企业培训管理活动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 是在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从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全局出发,根据 企业各种培训资源的配置情况,对计划期内的培训目标、对象和内容 、培训的规模和时间、培训评估的标准、负责培训的机构和人员、培 训师的指派、培训费用的预算等一系列工作所作出的统一安排。
《仪器分析》第十二章_原子吸收光谱法

当采用锐线光源时,测量是在原子吸收线附近一定频 率范围内进行,即
I 0 I d
0
I I 0e
K l
I e
0
K l
d
锐线光源的很小,可以近似用峰值吸收系数K0 来表 示原子对辐射的吸收,因此有吸光度A为:
I0 A lg lg I
质的强谱线。
空心阴极灯光的强度与灯的工作电流有很大关系。增
大灯电流,可以增加发射强度。但是,灯电流过大,会导 致一些不良现象,如阴极溅射增强,产生密度较大的电子 云,灯本身发生自蚀现象;加快内充气体的“消耗”而缩 短寿命;阴极温度过高,使阴极物质熔化;放电不正常,
灯光强度不稳定灯。灯电流太小,灯光强低,稳定性和信
(2)峰值吸收 1955年Walsh提出,在温度不太高的稳定火焰情况下,
峰值吸收系数与被测元素的原子浓度也成正比。通常情况下,
吸收轮廓决定于多普勒变宽,吸收系数为
2 ( 0 ) ln 2 D 2
K K 0e
K0 2 D
D 是多普勒 半宽度
K d mc N
于分析化学的原因。
e 2
0
f
m 是电子质量,f是振子强度,即能被入射 辐射激发的每个原子的平均电子数,正比 于原子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概率。
若能测定积分吸收,则可以求出原子浓度。但是,测定谱 线宽度仅仅10-3nm的积分吸收,需要分辨率很高的色散仪器,
难以做到,这也是100多年前发现原子吸收现象却一直未能用
空心阴极灯工作原理:
当正、负两电极间施加适当的直流电压(300V—500V)
时,便开始放电,阴极发射的电子在电场作用下,高速射
原子吸收光谱基础知识

准确性 测量值与真值的接近程度。 重复性 在相同测量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连续多次 测量所得结果之间的一致性
35
杂散光
美国的ASTM 对杂散光定义是: 杂散光既难给出 确切的定义, 又难进行准确的测量。人们常将杂 散光定义为在单色器额定通带之外的透射辐射能 量与总的透射能量之比。 0.0 % 2.0 Stray light Is = * 100 % 0.2 Io 1.0 %
-试液
7-废液 8-雾化室9-空气或N2O
1. 雾化器
是火焰原子化器的核心构件之一,其作用是将试液吸
入并使其雾化。 2. 雾化室 它的作用有三个:a. 使较大雾粒沉降、凝聚从废液
口排出;b. 使雾粒与燃气、助燃气均匀混合形成气溶胶,再进
入火焰原子化;c. “缓冲”稳定混合气气压,产生稳定火焰。 3. 燃烧器 它的作用是产生火焰,使进入火焰的试样气溶胶蒸发
3 塞曼(Zeeman)效应背景校正 :在磁场作用下简
并的谱线发生裂分的现象;
校正原理:原子化器加磁场后,随旋转偏振器的转动, 当平行磁场的偏振光通过火焰时,产生总吸收;当垂直磁 场的偏振光通过火焰时,只产生背景吸收; 见下页图示:
49
塞曼法背景校正
50
背景校正方法的比较
D2 灯方法 自吸收方法 190-900 塞曼方法 190-900
岛津原子吸收产品
岛津 AAS 的历史
年 1968 1970 1971 1973 1975 1976 1979 1983 1987 1988 产品 MAF AA-600 AA-610 AA-650 AA-620 AA-625/630/640 AA-646 AA-670/670G AA-660 AA-680/680G/660G 年 1990 1991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8 2009 产品 SM-30 AA-6501 AA-6701/6601 AA-6200 AA-6800 AA-6650 AA-6300 AA-6300C AA-7000
仪器分析第五章原子吸收光谱法

仪器分析第五章原⼦吸收光谱法第五章原⼦吸收光谱法Chapter FiveAtomic Absorption SpectrumFor Short:AAS第⼀节基本原理⼀、原⼦吸收光谱分析概述1、原⼦吸收光谱的起源18世纪初,⼈们便开始观察和研究原⼦吸收光谱-----太阳光谱中的暗线。
1955年,澳⼤利亚物理学家⽡尔西发表了著名论⽂“原⼦吸收光谱在化学分析中的应⽤”,奠定了原⼦吸收光谱分析法的理论基础。
1955年,原⼦吸收光谱作为⼀种分析⽅法开始应⽤。
并在6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和普及。
2、什么是原⼦吸收光谱?溶液中的⾦属离⼦化合物在⾼温下能够解离成原⼦蒸⽓,两种形态间存在定量关系。
当光源发射出的特征波长光辐射通过原⼦蒸⽓时,原⼦中的外层电⼦吸收能量,特征谱线的光强度减弱。
光强度的变化符合朗伯-⽐⽿定律,进⾏定量分析。
它是基于物质所产⽣的原⼦蒸⽓对特征谱线的吸收作⽤来进⾏定量分析的⼀种⽅法。
原⼦与分⼦⼀样,吸收特定能量后,产⽣基态→激发态跃迁;产⽣原⼦吸收光谱,即共振吸收。
原⼦由基态→第⼀激发态的跃迁,最易发⽣。
每种原⼦的核外电⼦能级分布不同,当产⽣由基态→第⼀激发态的跃迁时,吸收特定频率的辐射能量。
⼆、共振线:共振吸收线——电⼦从基态跃迁⾄第⼀激发态所产⽣的吸收谱线称为共振吸收线(简称共振线)。
共振发射线——电⼦从第⼀激发态再跃回基态时,则发射出同样频率的辐射,对应的谱线称为共振发射线(也简称共振线)。
原⼦的共振线的吸收共振线称为元素的特征谱线,因为:各种元素的原⼦结构和外层电⼦排布不同。
所以不同元素的原⼦从基态激发成第⼀激发态(或由第⼀激发态跃回基态)时,吸收(或发射)的能量不同,因此各种元素的共振线各有其特征性。
共振线⼜称为元素的灵敏线,因为:这种从基态到第⼀激发态的跃迁最容易发⽣,因此对⼤多数元素来说,共振线是指元素所有谱线中最灵敏的谱线。
在原⼦吸收光度法中,就是利⽤处于基态的待测原⼦蒸⽓对从光源发射的共振发射线的吸收来进⾏分析的。
第十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

二、原子化系统
作用是将试样中待测元素转变成原子蒸气。 1.火焰原子化法 (1)雾化器:作用是将试样溶液雾化。当助
燃气高速通过时,在毛细管外壁与喷嘴口构 成的环形间隙中,形成负压区,将试样溶液 吸入,并被高速气流分散成气溶胶,在出口 与撞击球碰撞,进一步分散成微米级的细雾。 (2)混合室:作用是将未被细微化的较大雾 滴在混合室内凝结为液珠,沿室壁流入泄漏 管排走;并让气溶胶在室内与燃气充分混匀。
第十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试题
概述 原子吸收法的基本原理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定量分析方法 干扰及其抑制方法 灵敏度与检出限
1
§10-1 概述
一、 原子吸收光谱法
原子吸收光谱是利用待测元素的原子蒸 气中基态原子对特征电磁辐射(共振线)的吸 收来测定的。
式中ν0为谱线中心频率;M 为吸光原子的相对 原子质量;T 为绝对温度。 ΔνD约10-3数量
级,是谱线变宽的主要原因。 3.碰撞变宽(压力变宽) 由于原子相互碰撞使能量发生轻微变化。
劳伦兹变宽ΔνL :待测原子和其他原子碰撞引
起的谱线变宽。
ΔνL约10-3数量级,是碰撞变宽的主要因素。
10
赫鲁兹马克变宽ΔνH :同种原子碰撞引起的
29
二、标准加入法
取若干份体积相同的试液(cX),依次按比 例加入不同量的待测物的标准溶液(cO), 定容后浓度依次为:cX、cX+cO、cX+2cO、 cX+3cO、cX+4cO,分别测得吸光度为:A0、 A1、A2、A3、A4。以A对浓度c做图得一直 线,图中cX点即待测溶液浓度。
30
注意: 1.本法只能消除基体效应带来的干扰,不能消
第5章原子吸收光谱法

解: 设配制的100ml铁样溶液铁的浓度为Cx mg/L
Ax kcX
02:47
Ax s
k
C xVx Vx
CsVs Vs
Ax Cx (Vx Vs ) Axs CxVx CsVs
0.28 Cx (30.00 20.00) 0.61 30.00Cx 20.00 3.12
Cx=0.7905 mg/L
峰值吸收的基本条件是: (1)采用锐线光源,且要求∆ν发<<∆ν吸 (2)光源辐射的中心频率ν0发
与吸收线中心频率ν0吸 重合。
即ν0发=ν0吸
02:47
在这两个基本条件之下,可以证明: A=KN0L
A为吸光度;N0为基态原子数,L为火焰厚度,K 为吸收系数,为一常数值。 由于
N0=N总C 燃烧器长度一定时,L为常数,上式可写作下式
10
100% 0.0019%
0.2687
便用标准加入法时应注意下列几点:
(1)标准曲线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2)被测元索的浓度应在标准曲线线性范围内。 (3)最少应采用四个点来制作外推曲线。 (4)加入标准的量不能过高或过低。
否则直线斜率过大或过小均引起较大误差。这可通过试喷试样溶液和标准 溶液,比较两者的吸光度来判断。
T=2500K时, T=3000K时,
N 2e 1.14 10 j
1.3861.6026231205304035.8091.008109
P0
4
N0
N 2e 5.80 10 j
1.3861.6026231300304035.8091.008109
4
N0
从以上计算可以看出,与基态原子数相比,激发态原子数可忽 略不计。
则:
Nj
第5讲 原子吸收光谱法

00:49:45
三、定量分析方法
1.标准曲线法
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试样,由低到高依次分析, 将获得的吸光度A数据对应于浓度作标准曲线,在相同条件下 测定试样的吸光度A数据,在标准曲线上查出对应的浓度值; 或由标准试样数据获得线性方程, 将测定试样的吸光度A数据带入计算。 注意在高浓度时,标准曲线易发生 弯曲,压力变宽影响所致;
cDL=3SB/Sc
(2)石墨炉法
(单位:μgml-1 )
mDL=3SB/Sm (单位:ng或pg )
SB:标准偏差 Sc(Sm):待测元素的灵敏度,即工作曲线的斜率。
00:49:45
二、测定条件的选择
1.分析线
一般选待测元素的共振线作为分析线,测量高浓度时,
也可选次灵敏线。 2.光谱通带(可调节狭缝宽度改变) 无邻近干扰线(如测碱及碱土金属)时,选较大的通带, 反之(如测过渡及稀土金属),宜选较小通带。
(△λ =10-3,若λ 取600nm,单色器分辨率R =λ /△λ = 6×105 )
解决办法:
00:49:45
提供锐线光源,测定峰值吸收!
2.锐线光源
在原子吸收分析中需要使用锐线 光源,测量谱线的峰值吸收,锐线 光源需要满足的条件: (1)光源的发射线与吸收线的ν0
一致。
(2)发射线的Δν 1/2 小于吸收线 的 Δν1/2。 提供锐线光源的方法:空心阴极灯
(c)火焰温度取决于燃气与助燃气类型,常用空气—乙
炔,最高温度2600K,能测30多种元素。
00:49:45
火焰类型:
化学计量火焰: 温度高,干扰少,稳定,背景低,常用。 富燃火焰: 还原性火焰,燃烧不完全,测定 较易形成难熔氧化物的元素Mo、Cr 稀土等。
07 原子吸收光谱法

ν0
ν
由图可知,原子吸收光谱线有相当窄的频率或波 长范围,即有一定宽度。原子吸收线轮廓以原子吸收谱 线的中心频率(或中心波长)和半宽度 表征。 曲线极大值对应的频率为中心频率(或中心波长)中 心频率由原子能级决定.中心频率所对应的吸收系数为 峰值吸收系数K0 半宽度是峰值吸收系数二分之一处,谱线轮廓之间频 率或波长的范围。其值大约为2×10-3-10-2nm。
第六章
原 子 吸 收 光 谱 法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AAS)
方法简介:血清中铜的测定
光源 —原子化器—分光系统—检测系统—显示 ↑ 样品
AAS是利用吸收的原理进行分析,测定的是气态 基态原子对特征谱线的吸收。
优点:1、选择性好,干扰较小; 2、准确度、灵敏度较高; 3、测定元素范围较广。 缺点: 1、每个元素都要有自已的灯作光源; 2、对某些易形成稳定化合物的元素(P、B、 Nb等)检测能力较差。
火焰原子化器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喷雾器:将试液变成细雾 雾化器:除去大雾滴,与燃气充分混合 燃烧器:干燥、熔化、蒸发、离解(产生大量的基态自由 原子及少量的激发态原子、离子和分子) 火 焰:火焰是试样进行原子化的能源,试液的脱水、蒸 发、热解等都在火焰中进行。 按火焰燃气和助燃气比例的不同,可将火焰分为三类: 化学计量火焰;富燃火焰; 贫燃火焰。
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原子吸收值的测量,是以一 定光强的单色光I0通过原子蒸气,然后测出被吸收后 的光强I,此一吸收过程符合朗伯定律,即
I =
I0e-K
N L
式中K为吸收系数,N为自由原子总数(基态原子数), L为吸收层厚度。
吸光度A可用下式表示
A = -lgI / I0 = K N 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子吸收光谱法
根据蒸气相中被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对其原子共振辐射的吸收强度来测定试样中被测元素的含量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优点与不足
<1> 检出限低,灵敏度高。
火焰原子吸收法的检出限可达到ppb级,石墨炉原子吸收法
的检出限可达到10-10-10-14g。
<2> 分析精度好。
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中等和高含量元素的相对标准差可<1%,其准
确度已接近于经典化学方法。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的分析精度一般约为3-5%。
<3> 分析速度快。
原子吸收光谱仪在35分钟内,能连续测定50个试样中的6种元素。
<4> 应用范围广。
可测定的元素达70多个,不仅可以测定金属元素,也可以用间接
原子吸收法测定非金属元素和有机化合物。
<5> 仪器比较简单,操作方便。
<6>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不足之处是多元素同时测定尚有困难,有相当一些元素的测
定灵敏度还不能令人满意。
原子吸收光谱仪由光源、原子化器、分光器、检测系统等几部分组成。
光源的功能是发射被测元素的特征共振辐射。
对光源的基本要求是:
1、发射的共振辐射的半宽度要明显小于吸收线的半宽度;
2、辐射强度大、背景低,低于特征共振辐射强度的1%;
3、稳定性好,30分钟之内漂移不超过1%;噪声小于0.1%;
4、使用寿命长于5安培小时。
空心阴极放电灯是能满足上述各项要求的理想的锐线光源,应用最广。
由于原子吸收分析中每测一种元素需换一个灯,很不方便,现亦制成多元素空心阴极灯,但发射强度低于单元素灯,且如果金属组合不当,易产生光谱干扰,因此,使用尚不普遍。
原子化器的功能是提供能量,使试样干燥,蒸发和原子化。
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试样中被测元素的原子化是整个分析过程的关键环节。
实现原子化的方法,最常用的有两种:火焰原子化法:是原子光谱分析中最早使用的原子化方法,至今仍在广泛地被
应用;
非火焰原子化法,其中应用最广的是石墨炉电热原子化法。
火焰原子化器
火焰原子化法中,常用的预混合型原子化器,其结构如图3.7所示。
这种原子化器由雾化器、混合室和燃烧器组成。
雾化器是关键部件,其作用是将试液雾化,使之形成直径为微米级的气溶胶。
混合室的作用是使较大的气溶胶在室内凝聚为大的溶珠沿室壁流入泄液管排走,使进入火焰的气溶胶在混合
室内充分混合均匀以减少它们进入火焰时对火焰的扰动,并让气溶胶在室内部分蒸发脱溶。
燃烧器最常用的是单缝燃烧器,其作用是产生火焰,使进入火焰的气溶胶蒸发和原子化。
因此,原子吸收分析的火焰应有足够高的温度,能有效地蒸发和分解试样,并使被测元素原子化。
此外,火焰应该稳定、背景发射和噪声低、燃烧安全。
原子吸收测定中最常用的火焰是乙炔-空气火焰,此外,应用较多的是氢-空气火焰和乙炔-氧化亚氮高温火焰。
乙炔-空气火焰燃烧稳定,重现性好,噪声低,燃烧速度不是很大,温度足够高(约23000C),对大多数元素有足够的灵敏度。
氢-空气火焰是氧化性火焰,燃烧速度较乙炔-空气火焰高,但温度较低(约20500C),优点是背景发射较弱,透射性能好。
乙炔-氧化亚氮火焰的特点是火焰温度高(约29550C),而燃烧速度并不快,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一种高温火焰,用它可测定70多种元素。
分光器由入射和出射狭缝、反射镜和色散元件组成,其作用是将所需要的共振吸收线分离出来。
分光器的关键部件是色散元件,现在商品仪器都是使用光栅。
原子吸收光谱仪对分光器的分辨率要求不高,曾以能分辨开镍三线Ni230.003、Ni231.603、Ni231.096nm为标准,后采用Mn279.5和279.8nm代替Ni三线来检定分辨率。
光栅放置在原子化器之后,以阻止来自原子化器内的所有不需要的辐射进入检测器
3.5.2 分析方法
3.5.2.1 标准曲线法
这是最常用的基本分析方法。
配制一组合适的标准样品,在最佳测定条件下,由低浓度到高浓度依次测定它们的吸光度A,以吸光度A对浓度C作图。
在相同的测定条件下,测定未知样品的吸光度,从A-C标准曲线上用内插法求出未知样品中被测元素的浓度。
3.5.2.2 标准加入法
当无法配制组成匹配的标准样品时,使用标准加入法是合适的。
分取几份等量的被测试样,其中一份不加入被测元素,其余各份试样中分别加入不同已知量C1、C2、C3……Cn的被测元素,然后,在标准测定条件下分别测定它们的吸光度A,绘制吸光度A对被测元素加入量CI的曲线(参见图3.14)。
如果被测试样中不含被测元素,在正确校正背景之后,曲线应通过原点;如果曲线不通过原点,说明含有被测元素,截距所相应的吸光度就是被测元素所引起的效应。
外延曲线与横坐标轴相交,交点至原点的距离所相应的浓度Cx,即为所求的被测元素的含量。
应用标准加入法,一定要彻底校正背景。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依据原子蒸气对特定谱线的吸收进行定量分析。
☐测定对象:金属元素。
原子吸收光谱法特点
☐灵敏度高,检出限低。
☐准确度高。
☐选择性好。
☐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
☐应用广泛。
☐分析不同元素,必须使用不同元素灯。
☐有些元素,如钍、铪、银、钽等的灵敏度比较低。
对于复杂样品需要进行化学预处理
光源(发射特征谱线)→原子化器(试样转化为原子蒸气)→分光系统(分离特征谱线)→检测系统(信号转换、放大、显示)
光源
❑作用:产生原子吸收所需要的特征辐射。
❑要求:光强大;稳定;背景小;寿命长;价格便宜。
❑种类:空心阴极灯、无极放电灯、蒸气放电灯、激光光源灯。
空心阴极灯
原子化系统
☐作用:将试样中待测元素变成气态的基态原子。
☐种类:火焰原子化器;
无火焰原子化器。
火焰原子化器
无火焰(电热)原子化器
分光系统
☐作用:将待测元素的吸收线与邻近线分开。
☐组成:入射狭缝,出射狭缝和色散元件(棱镜或光栅)。
检测系统
❑作用:将吸收信号转变为电信号读出。
❑组成:检测系统由光电元件,放大器和显示装置等。
❑主要部件:光电倍增管。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类型
☐单道单光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单道双光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空心阴极灯作为光源发射的特征谱线通过被测物质的原子蒸气时,原子中的外层电子将选择性地吸收该元素所发射的特征波长的谱线。
这时透过原子蒸气的入射光将减弱,其减弱的程度与蒸气中该元素的浓度成正比,吸光度符合吸收定律: A =lg I 0/I
原子吸收光谱仪的组成:由光源、原子化器、单色器和检测器组成。
空心阴极灯具有发射谱线窄、强度大、稳定等光谱特性,是原子吸收常用的光源。
原子化器是将试样中的待测元素转变成基态原子蒸气。
常用原子化器分为火焰和无火焰两类,无火焰原子化装转置使用最多的是石墨炉,试样在石墨炉管中加热。
使其原子化。
单色器一般使用光栅分光元件,单色器的操作参数主要是光谱通带(指单色器出射光束波长的范围)。
检测系统包括检测器、放大器和读数装置。
检测器常用光电倍增管。
灵敏度和检出限
原子吸收分析的灵敏度指产生1%吸收(或吸光度为0.0044)时水溶液中某元素的浓度,其表达式为
式中:A 为试液的吸光度;c 为试液的浓度(μg /ml)。
在非火焰法(石墨炉)中,常用绝对灵敏度表示。
即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某元素能产生1%吸收时和重量,以g·(1%)-1表示。
其表达式为:
式中V 为试液的体积(ml)。
原子吸收中检测限表达式为
精密度用相对标准偏差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