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术诚信缺失的应对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学术诚信缺失的应对措施

摘要:文章从学术诚信的内涵及要求着手,分析了学术诚信缺失的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提出了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加强图书馆数字化管理、发挥学术期刊的监督作用和推进学术管理教育体制改革四条措施应对学术诚信缺失问题,并指出学术诚信问题的解决有赖措施的长期执行和推广。

关键词:学术诚信;学术不端;数字化管理;体制改革

一、引言

近年来,各种学术诚信缺失问题层出不穷,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度的焦点。这种学术诚信缺失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抄袭或剽窃他人研究成果;论文东拼西凑,粗制滥造,低水平重复;研究过程中急功近利,伪造数据或改换他人的研究数据;代人撰写论文和请人代写论文;招生工作中进行权钱交易,使学位失真,呈现真的“假文凭”现象;论文写作不规范,署名失真,或赠送署名等。这些学术诚信缺失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学术的自由发展,滋生了腐败的温床,长此下去必将影响国家的长远发展。因此,如何有效制止学术诚信缺题成了摆在广大学者和管理者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学术诚信的内涵及要求

学术诚信有两方面的内涵:在对待科学的态度上和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要求“真”,求“新”,做到“诚”;在对待其他研究者及其成果上要讲“信”,信任他人,讲求信誉、信用。作为两个不同的伦理规范,其内涵和要求是有区别的。“诚”指真实,不自欺,不欺心,主要注重内心的道德修养,侧重个体内心的自我道德操守。“信”则人言也,“人言为信”,是指不欺人,侧重于个体对外在的行为规范的遵守和在与他人交往中应遵循的态度,要求与人交往要讲求信用、信誉,不欺诈。

要做到学术诚信规范中的“诚”,首先要求研究者在科学研究中追求真理,求“真”。要以追求真理为目标,以追求真理为己任,为科学而献身,不要媚俗,阿势趋利。在研究的过程中要立足事实,有理有据;研究的成果要言之有物,不发没有根据的空谈;更不能编造数据,捏造结果。这就要求研究者具有脚踏实地,

吃苦耐劳的精神;具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毅力;具有甘于寂寞,淡泊名利的心态;具有为社会服务,为科技献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科学研究不但要求“真”,而且也要求“新”,如果求“真”是其基本要求,那么求“新”就是其最本质的要求。要做到学术诚信中的“诚”,另一层含义就是在“真”的基础上求“新”,不但要言之有物,而且要言之有新意。这就要求研究者具有对传统和权威的批判及怀疑的勇气,敢于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和新看法;具有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敢于打攻坚战,解决科学难题;具有冒险精神,不怕失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学术诚信中的“信”,就是要求对其他研究者及其成果要信任,在彼此的交往中要讲信用,讲信誉。首先,要求对其他研究者要信任,在此基础上加强团结与合作的精神。当今的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仅靠研究者的单打独斗是很难取得大的成果的,研究者只有相互团结合作,运用集体的智慧才能完成重大科技创新的任务,从而为科技进步和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做出贡献。在学术上独闭自封,搞学术垄断和霸权,彼此之间相互争斗猜疑,互相排挤拆台,也是不道德的,是不利于学术和社会进步的。其次,要求尊重其他劳动者及其劳动成果,讲信用,讲信誉。这是学术界一条基本的道德规范,这既是对其他研究者人格的尊重,也是对他们利益的尊重,缺少了它,基本的学术秩序就无法维持,更不要说学术的发展。作为一个研究者,如果不讲信用,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随意抄袭、剽窃,进行学术欺诈,虽然会一时得逞,名利双收,但迟早会被发现和揭露,遭人唾弃,成为众矢之的。这就要求研究者在研究中要严格遵守学术规范,比如,引用他人的观点和资料一定要加引号,并注明出处,能够不转引的尽量不转引,在研究方法上模仿他人的也要加以说明等[1]。

三、学术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个人原因

(1)学者科学道德滑坡。学术诚信的缺失首先是由一些学者个人道德滑坡所引起的。学术研究既需要智慧的头脑,又需要长久的耐力。然而,近些年来功利主义在高校盛行,一些道德素质差、自律不严的教师为了功名利禄,动摇了教育的道德基础,辱没了学术的纯洁高雅。应对科学道德滑坡问题,我们有必要重新倡导科技工作者道德规范:一、热爱祖国,忠于人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社会主

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二、勇于探索敢于攻坚,不畏艰险,锲而不舍,为追求科学真理而奋斗终身;三、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报告成果,准确无虚假;评定成果,公正无私;四、发扬学术民主,坚持百家争鸣,支持发明创造,鼓励别人超过自己;五、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虚心学习国外新成就,既不夜郎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六、摆正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为祖国多作贡献;七、讲团结,搞协作;挑重担,讲风格[2]。

(2)知识产权观念淡薄。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然而绝大多数知识的传承并不注重知识产权。新中国成立后,走了一段时间的弯路,发表文章不是个人署名,文献引用在一段时期受到限制。长期以来我国对知识产权的认识不够。进入21世纪,高校把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人才的培养作为主要工作,忽视了对科研工作者知识产权观念和科学研究行为规范的教育,更缺乏从娃娃抓起的知识产权教育体系埔1。现已进人大学校园的90后正是缺乏科学研究也有知识产权的意识。由于对知识产权意识薄弱和理解存在误区,很多大学生认为从网上下载的数字资源,经过复制粘贴就成了自己的东西,没有必要加以注释。这种观念急需改变。还有一些学生不知道如何正确利用别人的成果,如何引用别人的观点,这些都是缺乏相关的学术基本规范培训[3]。

(二)社会原因

(1)高校盲目扩招和教师职称评定过于量化。

近年来,许多高校为了扩大影响,不断圈地建校,扩大规模。学生多了,教师就得多,导致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严重匮乏,结果是一个导师带几个甚至是十几个学生旧。如此局面,导师疲于应付,学生缺乏指导,导致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更加泛滥。此外,教师的职称与个人的利益是息息相关的。受职称评定名额的限制,便滋生了学术成果的“量化”问题。当前我国高校职称评定过分注重学术成果的数量,以数量为标准判定高低、优劣,而真正兢兢业业、安于教学工作的教师如果达不到标准,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切身利益[4]。

(2)监管制度缺乏。

当前,我国缺乏专门的高校学术监管机构,导致具体的一些学术诚信问题缺乏缺少行之有效的判定标准,更难以发现一些学术腐败行为。社会出现的大多数学术诚信案件都不是由高校监管部门主动查处的,而是具有相关利益冲突的人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