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戈尔巴乔夫“人道民主社会主义”.doc
戈尔巴乔夫改革各种问题整理
戈尔巴乔夫改革各种问题整理一、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影响(意义)1.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经济:苏联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步入经济长期衰退的困境。
传统的粗放型经济依靠对资源的无限掠夺和限制消费取得的高增长率,到七十年代中期以后再也无法维持下去。
苏联实行控制消费、高积累的政策,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更大,主要消费品长期短缺、供给不足。
政治:长期以来苏联实行高度集权、一党专政的政治体制,官僚、精英阶层垄断了政权、财富和真理,人民群众被排除在政治决策体系之外,“一切权力归苏维埃”徒有虚名。
干部任命制、职务终身制为形成既得利益集团创造了良好环境,特别是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领导人思想僵化、墨守成规,贻误了发展和改革时机,国内问题堆积如山;普遍存在的信仰危机是苏共提倡“革新了的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的动因;各种改革均未得到人民的认可:苏联从1922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改革,并强调更加发扬党内民主。
然而自1926年斯大林当权以来,形成了高度集中化的政治经济体制,虽然在这种体制下苏联实现了工业化,但到了1950年代,弊端日益暴露,阻碍了苏联的发展。
随后,赫鲁晓夫、布里兹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都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彻底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族际危机:沙皇俄国是靠侵略扩张起家的,这使苏联成为世界上民族最多的国家,民族发展极不平衡,很多民族还处在部落阶段,民族问题长期以来非常尖锐。
对少数民族实行了残酷的种族清洗和种族迁移。
国际危机:苏联深陷阿富汗战争,国际处境十分孤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苏联出于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以非理性方式进行军备竞赛,致使军事开支达到国民收入的四分之一,背上沉重的包袱;1981年里根上台后,一改原先美国的收缩战略,处处以强硬态度回击苏联的扩张,并且宣称进行“星球大战”计划的研究,掀起了新一轮军备竞赛高潮。
而此时内外交困的苏联,再也无力应付,被迫进行全面收缩;面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浪潮和理论革新(东欧国家的改革浪潮和中国的改革势头),作为世界第一号社会主义国家,其领导人上台伊始准备在改革和理论方面有所创新,以示第一大党的风范;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和进步迫使苏联改变思维,跟上人类时代的步伐,戈尔巴乔夫作为新上任的领导人执政的需要。
浅析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浅析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摘要戈尔巴乔夫推行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致使苏联和苏共双双垮台,并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
这一历史教训证明,“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不仅不能用来消除弊病,使得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健康发展,反而使能导致亡党亡国。
对此,我们应该吸取前苏联的教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关键词: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苏联垮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浅析“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1988年苏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上,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这一思想体系,用于指导前苏联的改革。
在这一思想体系的指导下,前苏联从政治、经济到社会,全面陷入危机和动乱,直至苏联和苏共双双垮台。
戈尔巴乔夫这一思想体系给苏联人民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造成了巨大恶果。
在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今天,我们要认识和剖析它的本质,吸取苏联和苏共的教训,防止它的危害。
一、“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特征1987年11月1日,戈尔巴乔夫分别用俄文和英文在苏联两国同时发表的《改革与新思维》一书初步地阐述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观点, 此后他在1988 年6 月苏共19 次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和他1989 年11 月26 日发表在《真理报》上的《社会主义思想与革命性改革》一文使“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充实起来并系统化了。
戈氏1990 年发表在《未来的社会主义》文集中的《未来世界与社会主义》一文和1990 年2 月苏共中央全会通过的向苏共28大提出的苏共中央纲领草案: 《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不仅标志着“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体系的最后完成。
(1)“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在戈尔巴乔夫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几年的时间里,对其基本内容的提法几经改变,但他所阐述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确实相通的,可以把“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以下几点:1.人道。
它认为, 此前的苏联社会是不人道的“专制极权和行政命令的宫僚体制, ”“背离了欧洲的人道主义传统。
戈尔巴乔夫改革发展模式分析
戈尔巴乔夫改革发展模式分析作者:宋业臻来源:《卷宗》2016年第02期摘要: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直接引发了苏联的解体,其可以视为由一党制转向两党或多党制的改革过程,本文通过研究其改革背景、过程、改革后的政治发展路径,还原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模式的发展路径。
关键字:戈尔巴乔夫改革;政治发展1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分析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的背景主要由勃列日涅夫时期与安德罗波夫时期的苏共执政措施奠定,笔者首先对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措施与形成的制度环境进行分析、整理如下:(一)勃列日涅夫时期的中央权力结构的演化过程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苏联的中央权力结构更加偏向于集体领导制,主要领导人是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三驾马车”,该结构的确立是自1964年12月9日,波德戈尔内当选最高苏维埃主席起正式确立。
而该结构的构成则是由担任第一书记的勃列日涅夫,担任最高苏维埃主席的波德戈尔内和担任部长会议主席的柯西金三人构成。
(二)勃列日涅夫时期干部队伍状况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干部队伍以干部职务终身制为最大特点,具体数据如下:从上述图表可以分析得出,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干部队伍的特点是老龄化严重且由于长期的干部稳定与固化,形成了干部中的特殊利益集团。
(三)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政策勃列日涅夫时期初期的经济政策主要形成于1964年11月16日的中央全会,其内容是:1.农业党组织与工业党组织合并2.撤销地区经济委员会,改为垂直领导据此两条主要措施可以看出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中央机关对于经济事务管理权的收回,即在经济事务管理上进行集权管理,在前述“三驾马车”的中央权力结构破坏之后,更加加强了对于经济事务的“条条专政”与行政命令制,愈发体现了“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情况。
到1972年,苏联经济发生了明显的发展下滑趋势。
在勃列日涅夫逝世后的安德罗波夫时期,即1982年5月中央全会之后,任命安德罗波夫为中央书记主管意识形态工作,在1982年11月10后,勃列日涅夫病逝,安德罗波夫正式继任。
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内容
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内容
戈尔巴乔夫是苏联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他担任苏联总书记期间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被称为戈尔巴乔夫新思维。
这种新思维的内容包括政治改革、经济开放和外交政策的变革。
首先,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旨在实现苏联的民主化和透明化。
他推动了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和组织自由的扩大,允许人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他取消了对政党的垄断,鼓励多党制度的发展,并开展选举活动。
此外,他还推动了苏联议会的改革,增加了议会的权力和独立性,使其成为一个更加有效的决策机构。
其次,戈尔巴乔夫实行了经济开放的政策,试图改革苏联的经济体制。
他引入了市场机制,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并允许私人财产的存在。
他还试图解决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经济差距,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然而,由于改革措施的不成熟和执行的不力,苏联的经济状况并没有实现明显的改善,反而陷入了混乱和不稳定。
最后,戈尔巴乔夫还进行了对外政策的变革,试图改善苏联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他主张减少军备竞赛,降低军事开支,缓和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紧张关系。
他通过签署削减核武器的协议,提出了“全球共同安全”的概念,呼吁各国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然而,尽管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政策获得了一定的国际赞誉,但苏联的内部问题和
经济困境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总的来说,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内容包括政治改革、经济开放和外交政策的变革。
尽管他的改革措施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内外部的复杂问题,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这也成为了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失败之处。
然而,他的改革思想仍然对苏联及其后续国家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审视戈尔巴乔夫改革
审视戈尔巴乔夫改革一、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不可忽视的客观历史因素苏联的历史遗产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无法回避和必须面对的,这份遗产主要是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这种状况无论是赫鲁晓夫时代,还是勃列日涅夫专政,又或者是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的短暂执政,都是如此。
虽然他们也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所谓的改革,但都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只是在其内部的小修小补,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到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这种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暴露无遗。
所有这些被积累下来的矛盾,都增加了改革的难度,可以说是积重难返。
苏联的改革只有摒弃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才能走上成功之路。
戈尔巴乔夫在一定程度上也认识到这一点,如其制定的经济改革方案就是从体制改革入手的。
但戈尔巴乔夫不清楚应该怎样改变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在应该坚持的社会主义方向上没有坚持,在不应坚持的苏联模式的弊端方面却仍然坚持,在多种因素合力的作用下,导致改革彻底失败的结局。
二、急于求成的激进改革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4月苏共中央召开全会,戈尔巴乔夫立即提出加速战略,次年在苏共二十七大上将其系统化和具体化。
该战略的目标是:到20世纪末的15年内,使苏联的国民收入和工业总产值翻一番,劳动生产率增长1.3~1.5倍,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增加1倍。
该战略将经济增长点放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优先发展机械制造业上,使苏联畸形发展的经济结构不但没有得到调整,反而加重。
据有关资料记载,1987年,苏联重工业比重已由1985年的74.8%上升到75.1%,甚至超过了战时1945年74.9%的最高水平。
这导致苏联国民经济结构的比例与以前一样严重失调,从而违背了国民经济各部类按比例按调发展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的经济规律。
三、新思维的指导思想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戈尔巴乔夫成长在斯大林时期,恐怖的大清洗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阴影,剥夺式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也让他形成阴暗的记忆,他眼见其亲友在剥夺富农期间被契卡镇压。
试析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试析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张捷一、“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戈尔巴乔夫于1985年 3月11日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
一个多月后,他在苏共中央四月全会上提出了需要“继续变化和改革”的问题,这次全会后来被看作是“改革”的起点。
1986年2月召开的苏共二十七大主要讲加速发展经济的战略和社会的进一步民主化,没有对“改革”进行全面的论述。
在之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主要是为“改革”作组织准备和造舆论,还没有拿出全面的计划。
到1987年的苏共中央一月全会,戈尔巴乔夫才对“改革”的内容作了比较具体的说明,在同年六月全会上则着重讲了改革经济管理的问题。
在这期间的多次讲话中,他反复宣扬人道主义思想,提出要把人的利益和人道主义价值放在首位,大讲民主化的重要性,鼓吹多元论,提出“新思维”和“全人类价值优先论”。
1987年底,他在《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中对“改革”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
在1988年6月~7月间召开的苏共第十九次代表会议上,他提出要把苏联社会改建成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社会,指出这样的社会具有以下七个特征:一是“真正的、现实的人道主义制度;二是“有效益的和活跃的经济制度”;三是“社会公正的制度”;四是“具有高度文化素养和道德的制度”;五是“真正民主的政治制度”;六是“各民族真正平等的制度”;七是“渴望和平,渴望加强与社会主义兄弟国家的合作和协作,渴望……与各国人民和各个国家建立正常的和文明的关系的制度”。
于是,其改变苏联社会制度的具体计划开始浮出水面。
在这之后,戈尔巴乔夫在实施上述计划过程中不断加以说明和补充,最后主持制定了一个题为《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草案,交由1990年7月召开的苏共二十八大审议。
草案提出要“坚决抛弃对不同观点和思想的意识形态限制、教条和不容忍态度”,“抛弃与全民和全人类价值观相抵触的简单化的阶级观点”。
草案强调“党的政策的中心是人”,主张“采用有效的计划—市场经济”,“全面实行社会主义民主制和人民自治制度”,“建立新的联邦制”,实行以“新思维”为基础的对外政策,等等。
戈尔巴乔夫民主改革措施评析
戈尔巴乔夫民主改革措施评析众所周知,戈尔巴乔夫的民主改革直接葬送了社会主义制度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苏联的前途。
通过研究戈尔巴乔夫施政期间的一些主要措施来重新bk”iY.苏联解体的过程,重温那段重要的历史瞬间。
标签:“休克疗法”;多党制和总统制;民族问题;苏共二十八大决议1民主改革的“休克疗法”1.1全苏人代会的选举1988年6月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决定:以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并由它选出最高苏维埃。
新选举法规定,人民代表的选举,实行差额制,每一个位置提出多个候选人,选民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决定当选者。
这本身是一种科学合理的选举方式,但是,由于选举办法改变的速度过快,党内外缺乏充分的酝酿、讨论和准备,各级党组织对于选举便放任自流,从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戈尔巴乔夫对这种选举方式看作是对党内官僚阶层的一次重要的政治战役,在这样的思想下,戈尔巴乔夫着重强调选举的“自由性”,各级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都处于盲目被动的状态,参加竞选的人为了能够顺利当选,对其他的竞争对手大肆诋毁,完全演变成了西方式的竞选,而最终当选的人也没有代表广大选民的利益,而这次的选举活动也为后来苏联的解体埋下了伏笔。
1.2全面否定苏共历史1985年4月戈尔巴乔夫上台实行民主改革以来,特别是1987年1月中央全会提出全面推行民主化、公开性之后,一些报刊和学者,越来越积极的提出30年代的所谓“禁忌”问题。
首当其冲的就是斯大林时期的个人崇拜及“政治大清洗”的问题。
并且,由批判斯大林发展到批判列宁、批判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以戈尔巴乔夫和雅科夫列夫为首的苏共领导层对此大力支持。
在这种气氛下,在竞选运动中,那些敢于肆意攻击苏共及苏共历史的人,反倒成为反保守反专制的改革英雄。
与此同时,民主派不仅猛烈地批判过去,而且也开始批判现任领导人,其中就包括大力支持民主运动的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
1.3苏共放弃了对选举的领导权1988年9月,戈尔巴乔夫提出一项“改革苏共中央工作”的方案,在中央成立了意识形态、组织工作、经济、农业、实际问题等专门委员会,每个委员会有一名政治局委员领导,直接向戈尔巴乔夫负责,戈尔巴乔夫还把极力反对激进式民主、主张渐进式政治改革的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利加乔夫调离意识形态委员会。
如何认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与苏联剧变的关系
如何认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与苏联剧变的关系摘要戈尔巴乔夫错误改革的实质,在于执行了一条资本主义化的改革路线。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纲领,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不是导致苏联剧变的直接原因,而是苏联剧变主要的、决定性的因素。
苏联剧变最重要的教训是: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
关键词苏联剧变;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接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继续提出改革的问题。
随后召开的苏共中央四月全会启动了改革。
改革逐渐成为苏联经济、政治与社会生活的主题。
这一过程持续到苏联解体。
期间,戈尔巴乔夫言必称改革。
《改革与新思维》、《社会主义思想与革命性变革》以及《未来世界与社会主义》等著作与文章的发表,标志着改革与“新思维”理论形成。
如何看待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观?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实质是什么?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剧变是什么样的关系,人们的看法至今仍不尽一致,有必要作些探讨。
一、戈尔巴乔夫对改革对象与目标的认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观,按其逻辑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即要回答为什么要改的问题;二是改革的对象与方向,即改什么以及以什么为目标的问题;三是如何改,即要改革的方法、步骤、措施等。
这三个方面相互关联,其中改什么是关键,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成败。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错误主要在于此。
在1987年11月出版的《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中,戈尔巴乔夫系统论述了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他认为,改革不是个别人或一批人心血来潮的结果,而是迫切的需要。
它产生于对革新和加速发展的客观必要性的认识,产生于对苏联社会的深刻了解。
因为国内日益复杂的局势“包藏着发生严重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危机的威胁”,这一局势“使改革成为必要的和不可避免的”。
浅析戈尔巴乔夫“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仅 是提 出要对社 会主 义进行 完善 。但 经 济改革失 败届 ,为转 移矛盾视 线 , 全部归 结于 苏联 政治 、经济体 制上 的 弊病 ,开始 了对 政治 、经济等领 域 的
全面改革 。
的社 会主义 ”代替共产 主义 ,作为党
的奋 斗 目标 ;党 的性 质是 “ 自愿原 否认 阶级性 的存在 ,抹煞两 种社会 制 按
“ 苏维埃 制度 的优越 性 同议会 制度 把
史事件 ,是世 界社 会主 义运动 的最大
悲剧 。回顾苏联 解体 的过程 ,反思原
效而 活跃的经济 制度 ” ;第三 , “ 社 的 好 处 结 合 起 来 ” ,实行 “ 权 分 三
会公 正制度 ” ;第四 , “ 具有 高度文
化素养 和道德 的制度 ” ;第五 , “ 真
族 真正平 等的制度 ”。
19 年2 日,在 苏共中央 二月 9 0 月7
来说是 单一 的国家制度模 式 ,完全地 和彻底 地实行联 邦制 ,各加盟共 和国 的主权 具有实 际内容和 各种民族 自治 具有新 的 自主水平 ”。第七 ,放弃 公 有制的主导地位。 在党 的全 国代 表大会 上提 出 ,并
2 人 道 的 、民 主 的社 会 主 .“ 义 ” 的 实 质 是 对 马 列 主 义 的背 叛 ,是改良的资本主义
“ 道 的 、民 主 的社 会 主 义 ” 人
由公 民 的社会 和法 制国家 ”。第二 ,
建 乔 夫的改革 还主要是在 经济领 域 ,仅 党 的改 革 。用 “ 立 人道 的 、民 主
其将经 济领 域改革受 到的阻力 和失败 则联 合苏联公 民 的政 治组织 ” ;党 不 度 的本质 区别 ,放 弃以马列 主义为指
再是 “ 领导 力量”和 “ 核心 ” ,而是 导 ,实施意 识形态 多元化 ,放 弃共产
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几点教训
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几点教训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不成功,但不能由此得出苏联不需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结论。
苏联问题的根源在于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是改革题中应有之义。
但是,戈尔巴乔夫的民主化改革行事匆忙,教条主义地对待列宁,不顾现代政治的发展规律,盲目回归“一切权力归苏维埃”,事实证明行不通。
其教训是深刻的。
1.改革没有从基层做起。
在19世纪后半期,俄国本来已开始了地方自治改革和司法独立化的进程,十月革命打断了这一进程。
戈尔巴乔夫提出要发展人民自治,但他并没有着手做,而直接搞了全国规模的人民代表竞选。
即便人民选举出来的代表能代表选民,但他在2200多名代表中能起多大作用令人怀疑,人民与政权分离的状况靠这种途径是解决不了的。
民主应该从关系民众切身利益之处着手。
2.现代政治是个分工明确的系统,在确定政治改革的目标时应该广泛吸取人类社会成功的经验。
苏联在选择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时,幻想回到十月革命的理想状态去。
他们并未认真研究过十月革命后苏联的体制,没有找到处理党与苏维埃的关系的办法,没有解决官僚主义和以权谋私等问题,正如米格拉尼扬所说:“在我国政治体制中回复到苏维埃代表大会这样的制度,只不过是对我们过去历史的一种浪漫的崇敬罢了”。
虽然戈尔巴乔夫实现了苏联人民代表真正由选举产生,但仅此是不够的,分工不明,职责不清,必然导致混乱。
局势的发展逼迫他们最后走上了总统制之路,人民代表大会重归其立法者的地位,但又出现了共和国民选的小总统们与中央抗衡的局面,最后小总统们把大总统的权力剥夺了,苏联也随之解体。
3.不能把党和人民代表大会对立起来。
苏共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把权力从党转到苏维埃手里。
改变党垄断一切,提高苏维埃的作用是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但两者的权力是不一样的,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内容:1.改革社会主义理论,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众所周知,戈尔巴乔夫是在苏联国内外一片改革呼声中上台的,上台后即着手改革,并特别重视改革理论的建设,极力倡导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为其改革寻求理论基础。
"代替"发达社会主义"的概念,强调"将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的任务转到直接的实际行动方面来,毕竟为时尚早。
" 并阐述了"社会主义人民自治"的理论,以人民自治为中心目标勾画了社会民主化的新蓝图,提出了具体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方案。
应该说,这时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社会发展阶段的1986年在苏共27大上,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以"完善社会主义认识还是比较清醒的,对苏联社会主义历史的评价还是能够一分为二的。
他在庆祝十月革命70周年大会的报告中曾指出,"十月革命做出的社会主义选择是正确的","我们的成就是巨大和无可争辩的","列宁的形象是崇高的,列宁的遗产是创造思想、理论财富和政治上的高瞻远瞩的取之不尽的源泉",他还自豪地回顾了工业化、集体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以及战后经济恢复的巨大成就。
但随着苏联改革的深入,戈尔巴乔夫对苏联历史的评价却越来越偏颇,1987年后,由对斯大林的批判转为对苏联模式的全盘否定。
戈尔巴乔夫称改革在初期"指的只是纠正社会机制的部分扭曲现象,只是完善过去几十年间形成的、已经完全定型的制度的话,那么,现在我们说,必须根本改造我们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
"1988年6月戈尔巴乔夫在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上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概念,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个人所有制以及多种经营形式的基础上实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贯彻按劳分配原则;高度文化素养和道德的制度;实行社会主义人民自治、民主化、开放性和公开性;各民族真正平等制度;实行和平对外政策。
社会主义国家改革走上改旗易帜邪路的一个典型——评戈尔巴乔夫推行的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的改革
作者: 周新城
作者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出版物刊名: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页码: 15-21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5期
主题词: 社会主义国家 戈尔巴乔夫 改旗易帜 邪路
摘要: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即由马克思主义改为民主社会主义了。
正是在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指导下的改革葬送了苏联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把苏联引上改旗易帜的邪路,从而导致亡党亡国的严重后果。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应该认真研究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改旗易帜的邪路",看看它究竟是什么样的一条道路,并从中吸取教训。
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及评价
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及评价02080148袁建峰戈尔巴乔夫在苏联历史上最后一位最高领导人,在位期间对苏联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政治、经济改革,这也是导致前苏联解题的直接原因。
那么戈尔巴乔夫是如何在他所谓的“新思维”的指导下完成这些举措的,首先我们先从国际大环境来看看苏联在这一时期所面临的问题。
总的环境就是说:内忧外患。
首先,美国最先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一方面要在军备竞赛中取得对苏联的优势,另一方面也是苏联没有精力搞经济建设,旨在经济上打垮苏联。
其次,西欧方面,当时苏联的重兵驻扎使得西欧各国倍感压力和威胁,两者间关系恶化,同时西欧一些国家也布置了巡航导弹,严重威胁了苏联的安全。
此外,由于苏联侵略阿富汗,西方各国和美国对苏联实施了战略禁运,是苏联无法得到西方在经济、技术、农产品等方面的支持。
然后,二战之后,东欧开始出现对苏联的离心倾向。
再者,珍宝岛事件的发生使得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失去了中国这个庞大的战友,中美关系的交好有识得苏联在中苏美三角关系中处于被动的局面。
日本与苏联关于北方四岛的争夺从未得到解决,关系进入冷冻期,与此同时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引起了苏联的不安,最后,苏联的无形的影响力在第三世界中逐渐下降,侵略行为更使得苏联处于孤立状态;此外苏联对于军事基地的开支也是苏联经济的一个大包袱。
苏联的内忧也暴露无遗,首先军备竞赛使得苏联经济结构严重不协调,在重工业上的花费远远超过用于农业和提高人民生化水平方面的支出。
戈尔巴乔夫说过:“正常的情况应该是生产者讨好消费者,而现在消费者却受着生产者的支配。
”很明显当时苏联处于卖方市场,消费品供应严重不足,这与当时苏联之前实行的经济措施和指导方针是分不开的。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戈尔巴乔夫看到了苏联如果要继续走下去,不得不实行新的改革,在经济、政治上都的进行很大的改革。
如何扭转前几位领导人在苏联现行的体制,如何改变苏联当时的孤立无援的状态,戈尔巴乔夫在此时就提出了他的“新思维”,在国内进行改革,同时在外谋求一个良好的环境。
苏共失败的政治教训_兼析戈尔巴乔夫民主社会主义的破产
苏共失败的政治教训)))兼析戈尔巴乔夫民主社会主义的破产张树华内容提要:戈尔巴乔夫鼓吹和推行的/民主社会主义0非但没有给苏联百姓带来真正的/民主和人道0,反而导致亡党亡国,在政治上遭到了彻底的失败。
俄罗斯政治制度并非民主制度;俄罗斯人民需要民主,但掌权者破坏了民主的声誉;当今的/民主政权0与维护多数劳动者权利的/民主0毫无共同之处。
苏联亡党亡国的惨痛教训表明,有些东西对于他人是美酒,但对于自己却可能是致命的毒药。
关键词:戈尔巴乔夫;苏共;民主社会主义;民主人们通常讲的/苏联剧变0实际上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苏联作为一个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统一国家分裂、解体;二是社会主义道路在其首选地)))苏联中断、夭折;三是作为执政时间最长、国际共运中影响最大的共产党)))苏共解散、垮台;四是马克思主义在苏联失去了作为意识形态指导思想的地位。
苏联解体、苏共垮台已经过去了15年之久,剧变本身仍环绕着不少谜团有待探究,发生剧变的原因及其后果仍是一笔不可多得的政治历史和思想理论遗产有待人们去思考、去挖掘。
近年来,国内理论界对于苏共蜕变和苏联演变的原因的分析已经积累了不少深刻而有价值的成果¹。
一些成果明确指出,正是戈尔巴乔夫之流在思想信仰上的背弃、路线道路上的背离和政治上的背叛才是导致苏共垮台和苏联剧变的罪魁祸首。
一些专家在分析总结上世纪末15年间苏联)俄罗斯社会演变的一系列惨痛教训时强调,信仰、方向是灵魂,路线、道路是根本;以背弃、背叛为标志的修正主义路线害死人,以西化、自由化、私有化为标志的资本主义复辟道路坑死人。
一22年前的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
短短6年的之后,曾经执政74年之久的苏联共产党丢掉政权,统一的苏联多民族国家分崩离析,社会主义成果丧失殆尽。
短短6年的时间,戈尔巴乔夫鼓吹和推行的/民主社会主义0非但没有给苏联百姓带来真正的/民主和人道0,反而导致亡党亡国,政治上遭到了彻底的失败。
《前苏联的“民主化”改革剖析》
《前苏联的“民主化”改革剖析》编者按。
202x年5月,《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一书作者之一大卫·科兹访问了中国,并就苏联解体以及苏联存在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作了大量演讲。
在中国,人们对这两个问题似乎有很大的兴趣。
这两个问题构成了该书的主题。
本刊摘发该书关于“民主化”的一章,供读者参阅。
我们知道,在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领导人后不久,公开性政策就开始出台。
此后不久,也就是在xx年中,声势浩大的经济体制改革拉开了序幕。
最后,作为苏联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三部分的政治制度的民主化也开始启动。
尽管在xx年之初,戈尔巴乔夫就开始强调民主化,但是,直到xx年中,对苏联的政治制度产生实质性影响的重大举措才开始实施,实质性的变化到xx年才开始出现。
毫无疑问,苏联政治制度的民主化,是戈尔巴乔夫议事日程中最具风险的部分。
如果领导者能牢牢把握政治权力,言论自由往往是可以受到限制或者甚至是可以取消的,经济体制的改革也是可以修正甚至逆转的。
可是,政治制度的彻底民主化,却可能大大削弱领导者手中的权力,甚至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真正的民主化,可能会使权力从戈尔巴乔夫及其幕僚手中转移到其他一些持不同政见的集团手中。
为什么戈尔巴乔夫会采取这样一种冒险的做法呢。
显然,领导层是基于这样三个理由的:首先,戈尔巴乔夫及其幕僚认为,只有通过民主化,才能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戈尔巴乔夫注意到,民主的缺乏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最大的障碍。
他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只有通过发展民主的各种形式,通过自治的扩大,才能在生产、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和其他一切社会领域中取得成功。
其次,xx年领导层推进民主化进程有一个更为实际的原因。
因为部分官僚机构已经成为了经济和社会改革的阻力,所以戈尔巴乔夫得出结论,民主化是消除这种阻力、推进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将会使每一个苏联公民受益,他们是克服这场改革的阻力的生力军。
民主化会使劳动群众行动起来,清除经济和社会改革的阻力。
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教训
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教训左凤荣摘要:苏联问题的根子在政治体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苏联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苏联改革政治体制的核心是解决公民与政权分离的问题,消除经济改革的障碍机制。
但是,在选择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上,戈尔巴乔夫不切实际地试图恢复列宁所提出的“一切权力归苏维埃”,想通过全民选举苏维埃代表来实现公民与政权的结合,实践的结果证明在现代条件下这么做行不通。
这一选举导致了苏联的政治过热和混乱,更使苏共威信丧失,难以控制局面,最后不得不实行总统制。
匆忙推行的总统制仍难以挽回局面,反而促进了民族分离主义的发展,最后使苏联倾倒,苏共失去了政权。
关键词: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苏维埃;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中图分类号:D1; 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574 (2011)01-0003-19作者简介: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北京100091)。
基金项目:20世纪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研究(02JAZJD710005)的阶段性成果。
苏联亡党亡国,在一些人看来,是戈尔巴乔夫过早推行政治体制改革所致。
这一观点值得商榷。
斯大林模式下的政治体制弊端越来越明显,改革这一体制,实现政治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改革经济体制的前提条件。
对苏联而言,早就应该改变原来体制中政权与人民分离、官员与普通民众权利不平等的现实,实现人民的国家由人民管理的目标。
但是,戈尔巴乔夫所选择的以“一切权力归苏维埃”为目标的改革,一步到位地实行全民选举人民代表,实际上未能解决人民与政权分离的问题。
这一方针选择犯了战略性错误。
一、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弊端日显,急需改革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促进了单一所有制结构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这种所有制结构和管理经济的方法保障了各级官员对国家财富的支配权,他们是这一体制最大的受益者。
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时,如果不改变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改革难以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1988年他开始认为,如果脱离政治改革,经济领域就不可能出现大的变革。
于是苏共第十九次代表会议决定把“改革”的重点转移到政治改革上。
苏共第十九次代表会议后,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专门委员会按照“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要求,拟订了政治改革办法,立即付诸实施。
在之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主要是为“改革”作组织准备和造舆论,还没有拿出全面的计划。
到1987年的苏共中央一月全会,戈尔巴乔夫才对“改革”的内容作了比较具体的说明,在同年六月全会上则着重讲了改革经济管理的问题。
在这期间的多次讲话中,他反复宣扬人道主义思想,提出要把人的利益和人道主义价值放在首位,大讲民主化的重要性,鼓吹多元论,提出“新思维”和“全人类价值优先论”。
他认为两个党“可以构成民主竞争的局面,在这条道路上,它们会自我更新,通过民主选举互换执政地位”。
这大概是雅科夫列夫吸取美国的“先进经验”实行多党制的一种设想。
据他说,戈尔巴乔夫对他信中提出的这个问题虽然感兴趣,但不强烈,认为“这些想法为时过早了些”。
后来戈尔巴乔夫承认自己说过”暂时还早”的话,并且说“我们还要走得很远”。
抽象人道主义认为,人的本性是独立不羁和不受任何社会关系制约的,他们向往绝对的自由和民主,因此作为理想的社会主义社会应该符合人的这一本性,尊重人的多பைடு நூலகம்的思想,满足人的多元的需要和利益。
根据这一观点,“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首先提出实行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反对意识形态的所谓“垄断”,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地位。
试析戈尔巴乔夫“人道民主社会主义”
试析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张捷
一、“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戈尔巴乔夫于1985年3月11日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
一个多月后,他在苏共中央四月全会上提出了需要“继续变化和改革”的问题,这次全会后来被看作是“改革”的起点。
1986年2月召开的苏共二十七大主要讲加速发展经济的战略和社会的进一步民主化,没有对“改革”进行全面的论述。
它宣扬“人是万物的尺度”,把社会主义说成是符合抽象的“人性”和“一切人”的利益的“人道的”制度,否认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否定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反对在任何情况下使用任何暴力,这就从根本上背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从抽象人道主义的观点出发,提出所谓的“多元化”理论作为其重要的思想原则。
草案强调“党的政策的中心是人”,主张“采用有效的计划市场经济”,“全面实行社会主义民主制和人民自治制度”,“建立新的联邦制”,实行以“新思维”为基础的对外政策,等等。
最后二十八大经过讨论通过了这个文件,不过将其称为“纲领性声明”。
综上所述,可以对戈尔巴乔夫提出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如下概括的说明“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是抽象人道主义。
因此,在着手进行政治改革时,如同雷日科夫所说的那样,他们决定“把苏共闹个天翻地覆”。
他们歪曲和篡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建党学说,改变党的性质和奋斗目标,放弃党的领导地位,纵容甚至认可分裂党的活动,最后达到搞垮党的目的。
根据雅科夫列夫自述,他曾经在1985年底上书戈尔巴乔夫,说明把苏共分为两个党的必要性。
1987年底,他在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中对“改革”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
在1988年6月~7月间召开的苏共第十九次代表会议上,他提出要把苏联社会改建成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社会,指出这样的社会具有以下七个特征一是“真正的、现实的人道主义制度;二是“有效益的和活跃的经济制度”;三是“社会公正的制度”;四是“具有高度文化素养和道德的制度”;五是“真正民主的政治制度”;六是“各民族真正平等的制度”;七是“渴望和平,渴望加强与社会主义兄弟国家的合作和协作,渴望与各国人民和各个国家建立正常的和文明的关系的制度”。
由此可见,戈尔巴乔夫也早就有拆散统一的党的想法。
他先是鼓吹意识形态多元化,搞乱全党的思想,使党内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出现分歧。
“全人类价值优先论”是“新思维”的核心内容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最高准则,要求在它的指导下“逐步实现非军事化和使国际关系人道主义化”,实际上是要求实行一条投降主义的外交路线。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与第二国际老修正主义者的社会民主主义和现代修正主义者赫鲁晓夫的思想观点有着继承性联系。
关于这一点后面还要讲到。
于是,其改变苏联社会制度的具体计划开始浮出水面。
在这之后,戈尔巴乔夫在实施上述计划过程中不断加以说明和补充,最后主持制定了一个题为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草案,交由1990年7月召开的苏共二十八大审议。
草案提出要“坚决抛弃对不同观点和思想的意识形态限制、教条和不容忍态度”,“抛弃与全民和全人类价值观相抵触的简单化的阶级观点”。
1990年3月再次修改宪法,设立总统职位,选举戈尔巴乔夫为苏联总统。
从苏维埃制度建立以来,共产党一直处于领导地位,这一点载入了苏联宪法。
苏联宪法第6条规定,苏联共产党是苏联社会的领导力量和指导力量,是苏联社会政治制度以及一切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的核心。
戈尔巴乔夫及其同伙们懂得,要改变这个制度,首先必须改造这个党。
与此同时,主张实行政治多元化,借口反对一党专政,取消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搞多党制和议会民主制。
在经济方面也实行多元化,改变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结构,肯定私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搞所谓的“混合经济”作为向私有制的过渡。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根据抽象人道主义得出的又一个重要观点是所谓“全人类价值优先论”。
根据这个理论在核武器时代,人类争取活下去的问题是一个应当优先考虑的问题,其他利益应当服从于这一全人类利益。
首先抓住原有的政治体制中党政职能不分、社会主义民主发扬得不够的问题,提出了“一切权力归苏维埃”的口号。
通过修改宪法,改变原有的权力结构,确定人民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由大会选出的最高苏维埃为常设的国家权力机关。
同时,改革选举制度,实行所谓的“自由选举”,还搞三权分立和权力下放。
就这样,逐渐实现了由苏维埃制度向议会制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