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生理

合集下载

血小板的概念

血小板的概念

血小板的概念血小板(platelet)是哺乳动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

它有质膜,没有细胞核结构,一般呈圆形,体积小于红细胞和白细胞。

血小板在长期内被看作是血液中的无功能的细胞碎片。

直到1882年意大利医师J.B.比佐泽罗发现它们在血管损伤后的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才首次提出血小板的命名。

血小板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化组成,在正常血液中有较恒定的数量(如人的血小板数为每立方毫米10~30万),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血小板只存在于哺乳动物血液中。

低等脊椎动物圆口纲有纺锤细胞起凝血作用,鱼纲开始有特定的血栓细胞。

两栖、爬行和鸟纲动物血液中都有血栓细胞,血栓细胞是有细胞核的梭形成椭圆形细胞,功能与血小板相似。

无脊椎动物没有专一的血栓细胞,如软体动物的变形细胞兼有防御和创伤治愈作用。

甲壳动物只有一种血细胞,兼有凝血作用。

血小板为圆盘形,直径1~4微米到7一8微米不等,且个体差异很大(5~12立方微米)。

血小板因能运动和变形,故用一般方法观察时表现为多形态。

血小板结构复杂,简言之,由外向内为3层结构,即由外膜、单元膜及膜下微丝结构组成的外围为第1层;第2层为凝胶层,电镜下见到与周围平行的微丝及微管构造;第3层为微器官层,有线粒体、致密小体、残核等结构。

血小板的生成由骨髓造血组织中的巨核细胞产生。

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在造血组织中经过定向分化形成原始的巨核细胞,又进一步成为成熟的巨核细胞。

成熟的巨核细胞膜表面形成许多凹陷,伸入胞质之中,相邻的凹陷细胞膜在凹陷深部相互融合,使巨核细胞部分胞质与母体分开。

最后这些被细胞膜包围的与巨核细胞胞质分离开的成分脱离巨核细胞,经过骨髓造血组织中的血窦进入血液循环成为血小板。

新生成的血小板先通过脾脏,约有1/3在此贮存。

贮存的血小板可与进入循环血中的血小板自由交换,以维持血中的正常量。

每个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的数量每立方毫米大约200~8000,一般认为血小板的生成受血液中的血小板生成素调节,但其详细过程和机制尚不清楚。

论述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论述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论述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血小板的五个生理功能包括凝血、止血、修补破损的血管、营养和支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液循环。

1、凝血。

当血管遭到破坏时,血小板受到损伤部位激活因素刺激,会释放促使血液凝固的物质,在血管破裂的部位加速形成凝血块,起到凝血的作用。

2、止血。

在血管遭到破坏时,血小板会起到止血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血小板释放的血管收缩物质,比如5-羟色胺、儿茶酚胺等,可以使受损伤的血管不同程度的紧闭,同时血管内的血流量减少,防止血液流失。

3、修补破损的血管。

血小板释放出含有的凝集素,在遇到血液中的凝集源就会结合成凝血素,凝血素在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相结合组成纤维蛋白,纤维蛋白会很快的凝固形成纤维,起到修补破损血管的作用。

4、营养和支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在人体当中血小板具有营养和支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使毛细血管的脆性减少。

5、促进血液循环。

当血管破裂时,血小板会聚集成血小板栓堵住破裂口,同时血小板也会释放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不仅具有收缩血管的作用,也是促进血液凝固的重要因子之一。

血小板生理主题医学知识

血小板生理主题医学知识
(2) 凝血作用 (3) 营养和支持毛细血管,保持血管壁的完 整性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1.粘附(adhesion):与非血小板表面 2.释放(release) 3.聚集(aggregation):与血小板之间 4.收缩(contraction):收缩蛋白 5.吸附(adsorption):凝血因子(I、V、XI、XIII)
Ca2+
GPⅡb/Ⅲa 上的纤维蛋白原受体暴露
纤维蛋白原
致聚剂 生理性:ADP、E、5-HT、组胺、凝血酶、TXA2
病理性:细菌、病毒、免疫复合物、药物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3 生理性止血( hemostasis )
生理性止血 :正常情况下,小血管破损后血液将从 血管流出,但几分钟后出血就自行停止的现象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系统示意图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HK
因子Ⅹ酶
PL
复合物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两种凝血途径的区别
内源性凝血
凝血过程启 动
血管内膜下胶原纤维 或异物激活因子Ⅻ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始
凝血因子存 在部位
全在血浆中
外源性凝血 损伤组织释放出组织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三)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温度 粗糙面:温盐水纱布 凝血因子 Ca2+:柠檬酸钠(消除Ca2+ )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小结:凝血过程的特点
1.凝血因子的活化本质上为蛋白质的有限水解, 许多凝血因子发挥着蛋白酶和底物的双重 作用。

血小板 PPT 课件

血小板 PPT 课件


细胞膜:由蛋白质和脂质组成。
血小板计数方法
计算外周血中血小板的数量(XXX X 10 9 检测原理: 1、显微镜计数法: 电阻抗法
激光流式细胞术法 综合电学和激光流式细胞术法
方法学评价
• 难计数原因: • 1、血小板体积小,易受其他杂物的干扰 • 2、血小板在体外易于黏附、聚集、和变性破坏
普通光镜计数法

巨型血小板:>7.5微摩尔,血小板无
力症,假血友病。
异常血小板>10%有意义。
形态异常

• 血小板颗粒减少:血小板胞质内嗜天青颗粒减少或无 颗粒,胞质灰蓝或淡蓝色
• 血小板卫星现象:血小板黏附、围绕于中性粒细胞 (或偶尔黏附于单核细胞)的现象,有时可见血小板 吞噬现象
• 聚集性和分布异常:血小板聚集、分布状态可间接 反映其功能。聚集功能正常的血小板在非抗凝血外周 血涂片中常可见3-5个聚集成簇或成团。聚集与散在血 小板之比为20:1

• 1黏附功能
血小板功能
• 2聚集功能
• 3释放反应
• 4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包括PAIgG PAIgM PAIgA
• 5血块收缩试验
血小板检验意义
• 参考值(100-300)X10 9/L • (一)生理性 • 晨低午高 • 春低冬高 • 平原低,高原高
• 病理性
血小板检验意义
• PLT减少: <2-5万/微升有出血倾向

显微镜:相差


准确性高,血小板易于识别
血液分析仪法
• 优点:重复性好,适于临床应用。 • 缺点:不能完全将血小板与其他类似大小的物
质完全区别开来,仍需目视显微镜法作校正。 • 物质包括红细胞或白细胞碎片、灰尘等杂物

血小板生理知识

血小板生理知识

血小板生理知识血小板(platelet)哺乳动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

它有质膜,没有细胞核结构,一般呈圆形,体积小于红细胞和白细胞。

血小板在长期内被看作是血液中的无功能的细胞碎片。

直到1882年意大利医师J.B.比佐泽罗发现它们在血管损伤后的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才首次提出血小板的命名。

血小板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化组成,在正常血液中有较恒定的数量(如人的血小板数为每立方毫米10~30万),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血小板只存在于哺乳动物血液中。

低等脊椎动物圆口纲有纺锤细胞起凝血作用,鱼纲开始有特定的血栓细胞。

两栖、爬行和鸟纲动物血液中都有血栓细胞,血栓细胞是有细胞核的梭形成椭圆形细胞,功能与血小板相似。

无脊椎动物没有专一的血栓细胞,如软体动物的变形细胞兼有防御和创伤治愈作用。

甲壳动物只有一种血细胞,兼有凝血作用。

血小板的生成由骨髓造血组织中的巨核细胞产生。

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在造血组织中经过定向分化形成原始的巨核细胞,又进一步成为成熟的巨核细胞。

成熟的巨核细胞膜表面形成许多凹陷,伸入胞质之中,相邻的凹陷细胞膜在凹陷深部相互融合,使巨核细胞部分胞质与母体分开。

最后这些被细胞膜包围的与巨核细胞胞质分离开的成分脱离巨核细胞,经过骨髓造血组织中的血窦进入血液循环成为血小板。

新生成的血小板先通过脾脏,约有1/3在此贮存。

贮存的血小板可与进入循环血中的血小板自由交换,以维持血中的正常量。

每个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的数量每立方毫米大约200~8000,一般认为血小板的生成受血液中的血小板生成素调节,但其详细过程和机制尚不清楚。

血小板寿命约7~14天,每天约更新总量的1/10,衰老的血小板大多在脾脏中被清除。

形态结构循环血中正常状态的血小板呈两面微凹、椭圆形或圆盘形,叫做循环型血小板。

人的血小板平均直径约2~4微米,厚~微米,平均体积7立方微米。

血小板虽无细胞核,但有细胞器,此外,内部还有散在分布的颗粒成分。

血小板生理特性

血小板生理特性

血小板生理特性
血小板(也称作血液小球或红细胞小球)是人体血液中的一种微小的细胞,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人体提供必要的养份和营养,并保证其正常的血液流动。

在进行血液检查时,血小板可以由血细胞计数仪或细胞图像仪直接检测出来,其生理特性如下:
首先,血小板是一种细小的细胞,大小介于7-8微米左右,比普通红细胞小得多。

血小板的形状与红细胞相似,但它的形状并不像红细胞那么圆,而是带有褶皱和凹陷,并常常在外壁有类似多角形的凹槽,这种凹槽称之为“中央槽”,它可以帮助血小板贴合其他细胞表面,从而实现血液凝固。

其次,血小板可以从末梢血中或脾脏中分泌。

从末梢血中获得的血小板,称为血小板前体细胞,它们经历了某种类型的特殊变化,最终到达成熟阶段。

脾脏分泌的血小板称为成熟血小板,它们已经具备完整的功能,可以服务于血液的凝固。

再者,血小板具有高度活性和游离性特点。

血小板在血液中有着更高的活性,这也是它们得以与突变细胞并排分离的原因。

当外来的损伤物质进入血液中时,它们可以与这些损伤物质发生关联并将它们不断地吞噬,从而清除血液中的毒素或病原体,维持血液的正常循环,防止疾病发生。

最后,血小板也有一定的免疫功能,它们可以通过其中编码的细胞因子及其分泌物,从而促进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从而帮助人体免受外来伤害。

总之,血小板具有许多独特的生理特性,它们在人体血液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人体健康的重要保障。

虽然血小板的数量少,但它们却是血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体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捐献单采血小板的基本常识

捐献单采血小板的基本常识

· 科普与经验交流 ·1552020年 第30期持骶前引流管的通畅性,女性病人还需要注意预防盆腔感染。

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观察病人引流液的性质、颜色以及量;引流管需要注意避免扭曲、受压以及阻塞;定时对引流管实施挤压处理,可方便及时发现吻合口瘘以及出血等情况。

如果术后8小时内有200毫升以上的鲜红色血性引流液,则表现骶前发生活动性出血,需要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医生进行处理。

术后72小时渗出液的量会出现明显的减少,如果此时病人的渗出液仍旧较多,并且粘稠、混浊、有臭味,则提示病人可能发生骶前感染,需要进行药敏实验和细菌培养,根据实验室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性抗生素实施治疗,同时利用引流管进行冲洗。

此外,注意保持尿管畅通,引流袋的位置需要在水平面之下,预防尿液反流,并且注意尿液的颜色、量,预防导尿管脱落,会阴部做好护理等。

(三)肠造口护理肠造口是术后护理的重点内容,针对不同的情况实施不同的护理措施。

(1)肠造口皮炎。

使用温水对造瘘口周围进行消洗,并使用凡士林和氧化锌软膏实施保护。

(2)造瘘口出血。

病人普遍在术后的数小时内出现造瘘口出血现象,使用棉球对粘膜进行压迫、对血管进行缝合,达到止血的目的。

(3)肠造口出血坏死。

发生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血供不足,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或遵医嘱采用局部热敷的方式改善血液循环。

(4)造瘘口狭窄。

一般在术后的一周后可以开始对病人实施定期扩肛处理,预防造瘘口的狭窄情况。

(四)并发症护理首先,密切观察病人的肺炎以及肺不张情况。

病人在手术过程中以及手术之后需要使用镇静剂和止痛药,呼吸道的排痰功能被抑制,手术切口疼痛,加上术后病人的胃肠胀气以及长期卧床等因素的影响,影响肺扩张,增加肺炎和肺不张发生的风险。

对此,护理人员需要在术后指导病人尽早进行床上活动,鼓励病人定时翻身,并帮助病人进行深呼吸、扣背等护理操作,定时使用雾化吸入将痰液稀释,并使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血小板生理特性及功能.

血小板生理特性及功能.

职业教育现代宠物技术教学资源库
血小板生理特性及功能
一、血小板形态和数量
血小板是一种无色,呈双面微凸的圆盘状,体积小,无细胞核,有细胞器。

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脱落下来的碎片。

瑞氏染色,血小板周边呈浅蓝色,中央有紫蓝色颗粒。

犬血小板数量为200~500×109/L。

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血小板有粘附、释放及聚集等特性。

(一)粘附:当血管内皮损伤而暴露胶原组织时,立即引起血小板的粘着,这一过程称为血小板粘附。

(二)释放:粘附的血小板开始释放其内容物。

随着血小板形态的变化,血小板细胞膜的脂质双分子层的磷脂分子中的花生四烯酸游离出来,进而受血小板膜上酶的作用,形成血栓素A
等。

可将颗粒中的ADP、5-羟色胺、儿茶酚胺、
2
Ca2+、血小板第3因子(PF3)等活性物质向外释放。

(三)聚集:释放的物质可使血小板彼此之间互相粘附、聚合成团。

二、血小板的功能:
(一)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
(二)参与生理止血全过程
(三)参与凝血
(四)促进和抑制纤维蛋白溶解:血小板释放的5-HT刺激血管内皮释放血管激活物,激活纤溶酶原而使纤维蛋白降解;血小板第6因子(抗纤维蛋白因子,PF6)抑制纤维蛋白溶解。

血小板计数的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的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的临床意义
一、概述
1、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也是血细胞中最小的一种。

血小板具有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的功能和黏附、聚集、释放、促凝和血块收缩功能。

2、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是常用止凝血功能筛查指标之一,临床上常用血液分析仪测定单位体积内全血中血小板的数量,也可用显微镜计数法,流式细胞仪法测定。

二、参考范围
血小板计数参考值:(125~350)×109/L。

三、临床意义
(一)血小板计数生理性变化
1、正常人血小板数量随时间和生理状态的不同而变化,午后略高于早晨;春季较冬季低;平原居民较高原居民低;月经前减低,月经后增高;妊娠中晚期增高,分娩后减低;运动、饱餐后增高,休息后恢复。

2、静脉血血小板计数比毛细血管高10%。

新生儿出生时略低,2周后显著升高,6个月后可达到成人水平。

(二)血小板计数病理性变化
当血小板低于125×109/L时为血小板减低,血小板减低是引起出血常见原因。

当血小板计数超过350×109/L为血小板增多。

1、病理性血小板减少
①生成障碍: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肿瘤、放射性损伤、巨幼细胞贫血等
②破坏过多: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③消耗过多: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④分布异常:脾肿大、血液被稀释等
⑤先天性: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2、病理性血小板增多
①原发性: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②反应性: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急性溶血、肿瘤等
3、其他
外科手术后、脾切除等。

血小板科普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血小板科普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血小板科普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血小板(platelets),也被称为血小板细胞,是一种无色或略微蓝色的非常小的细胞片状结构,具有核心。

它们是人体血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至关重要的生理功能。

血小板从骨髓中产生,而不像其他血细胞那样来自造血干细胞。

血小板在维持正常凝血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当血管受到损伤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在受损血管的表面形成血小板栓。

这种血小板栓可以阻止血液的进一步流失,并启动血液凝固过程。

此外,血小板还能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生长因子和凝血因子,这些物质对血管修复和凝血反应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

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状态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血小板过少(血小板减少症)或功能异常会导致出血倾向,易出现多种出血症状,如皮肤瘀斑、鼻出血或牙龈出血等。

相反,血小板过多(血小板增多症)则容易导致血栓形成,从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了解血小板的定义和功能对于我们认识人体的凝血机制和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

通过血小板科普,不仅能提高个体对自身健康的重视和防范意识,还能为医疗工作者提供参考和指导,从而有效预防和治疗血小板相关的疾病。

虽然我们对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已有一定的了解,但仍然有很多未知的领域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深入探究血小板形成和释放的分子机制,以及血小板与其他凝血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此外,发展新的检测方法和治疗手段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综上所述,血小板科普知识的普及和深入研究对于我们保持健康、预防疾病以及推动医学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和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血小板在人体中的作用,从而为个体和社会的健康福祉做出贡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文的整体架构和各个章节的内容安排,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本文。

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

血液中的血小板功能与重要性

血液中的血小板功能与重要性

血液中的血小板功能与重要性血小板作为血液中的重要成分,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血小板的功能及其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一、血小板的功能:血小板主要有以下几个功能:1. 血小板凝聚: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能够迅速聚集在损伤区域,形成血小板栓,以阻止血流过多流失。

在血小板凝聚过程中,血小板表面的黏附分子起到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与损伤血管壁上的黏附分子结合,促进血小板的聚集。

2. 血小板释放血栓素:血小板通过释放血栓素,能够促进凝血过程中的血栓形成。

血栓素能够引起血管收缩,增加血栓的稳定性,从而有效抑制出血。

3. 血小板调节血管通透性:血小板膜上的载脂蛋白能够促进血小板与内皮细胞的黏附,通过释放促血管生成因子和细胞因子,调节血管通透性。

这对于维护正常的血管生理功能至关重要,因为它能够平衡血管内皮细胞的通透性和抗凝血功能。

4. 血小板参与炎症反应:血小板中富含炎症反应介质,它们能够激活炎症反应,并参与调节炎症过程。

此外,血小板还能够与免疫系统紧密合作,对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

二、血小板在人体中的重要性:血小板在人体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以下是血小板在不同方面的重要作用:1. 凝血功能:血小板是血液凝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能够防止出血,并派上用场于皮肤创伤的恢复。

如有了血小板的存在,我们的身体就能够在受伤时迅速止血。

2. 维护血管健康:血小板能够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一系列生理活性物质,这些物质起着调节血管功能的重要作用。

通过维持血管的正常张力,血小板能够避免血压过高或过低,保护心脑血管健康。

3. 免疫调节:血小板参与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包括早期炎症反应和抗感染过程。

血小板能够通过释放免疫介质、与免疫细胞相互作用等方式,对抗病原体的入侵,维护机体的免疫平衡。

4. 促进组织修复:血小板能够通过释放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促进受损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在创伤愈合过程中,血小板能够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刺激细胞增殖,加速伤口愈合。

血小板病理生理PPT课件

血小板病理生理PPT课件
血小板寿命
在循环血液中的寿命约为 7-10天,衰老的血小板在
脾脏和肝脏中被清除。
血小板生成与调节
血小板生成
由骨髓中的巨核细胞分化 而来,每个巨核细胞可产 生1000-6000个血小板。
血小板调节
受血管壁、内皮下组织、 血浆中的多种生物活性物 质以及神经系统的调节。
血小板寿命
在循环血液中的寿命约为 7-10天,衰老的血小板在
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
提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可能性大,需进 行免疫治疗。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
注意事项和误区提示
01
采血前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波动 ,以免影响血小板计数结果。
02
血小板计数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 ,如采血部位、时间、抗凝剂等 ,需综合分析。
03
血小板功能检查需在专业实验室 进行,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 性。
冠心病
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性增高,易于形成血栓并导致心肌缺血和梗死。
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疾病中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和释放等功能异常,导致脑血管血 栓形成或出血。
肿瘤
某些肿瘤细胞能够诱导血小板活化和聚集,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同时,血小板也参与肿瘤免疫逃逸的过程。
03
常见血小板相关疾病介绍
03
常见血小板相关疾病介绍
血小板相关疾病与治疗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01
定义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以
无明确诱因的孤立性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减少为主要特点。
02 03
病因
ITP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患者对自身血小板抗原的免疫失耐受,产生体液 免疫和细胞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和血小板生成受抑,出现血小板 减少,伴或不伴皮肤黏膜出血的临床表现。

1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过程中的作用

1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过程中的作用
8
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 血液中的一些主要成分
脂质也称为脂肪
由氢元素、碳元素和一些氧元素组成 两种重要的脂质:甘油三酯和胆固醇 功能:形成细胞膜和储存能量 特点:难溶于水
9
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 血液中的一些主要成分
水溶性外壳
磷脂
非 水 溶 性 脂 质
载 脂 蛋 白
4. 血小板及初级止血过程
血小板受体示意图
胶原受体 凝血酶受体 TxA2 受体 ADP 受体
GPⅡb/Ⅲa 受要作用
4. 血小板及初级止血过程
止血过程按下列三个步骤迅速进行,包括: • 血管收缩(血管痉挛) • 血小板团块形成(初级止血) • 血液凝固(次级止血)
18
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4. 血小板及初级止血过程
初级止血步骤3A:
Adhesion Activation 黏附 活化
Aggregation 聚集
条件:血管内皮受损,内皮细胞下的血管壁
成分(如内皮下层)暴露于血流中
Adapted from: Ferguson JJ. The Physiology of Normal Platelet Function. In: Ferguson JJ, Chronos N, Harrington RA (Eds). Antiplatelet Therapy in Clinical Practice. London: Martin Dunitz; 2000: pp.15–35.
4. 血小板及初级止血过程
一些重要的血小板受体及其配体:
P2X1;P2Y1;P2Y12
糖蛋白GPⅡb/ Ⅲa
-- ADP

血小板检查

血小板检查

编辑ppt
9
(二)试剂
1.草酸铵稀释液
草酸铵1.0g, EDTA-Na2 0.012g,蒸馏水 加至100mL。
2.许汝和稀释液(复方尿素稀释液)
尿素10g,枸橼酸钠0.5g,40%甲醛 0.1mL蒸馏水加至100mL。过滤冰箱保 存。
编辑ppt
10
(三)器材
光学显微镜
血球计数板
Hb吸管 试管
采血针等
编辑ppt
29
编辑ppt
30
(二)异常形态
1、大小异常 (1)大血小板:直径4~7μm,巨型血小板直
径>7.5μm。见于ITP、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脾切除等。
(2)小血小板:直径<1.5μm,主要见于缺铁 贫、再障等。
编辑ppt
31
巨大血小板 编辑ppt
32
2.形态异常
(1)幼稚形:颗粒少。 (2)老年形:边缘不规则,颗粒粗,呈
26
形态检查内容
血小板大小
有无巨大血小板或小型血小板
形态
胞质的颜色,颗粒有无、分布、
粗细、空泡
PLT分布
编辑ppt
27
(一)正常形态
1.5~3μm,呈圆形、 椭圆形、逗点形或 不规则形;
胞质呈淡蓝或粉红, 中心有若干细小紫 红色颗粒,无细胞 核
血片上3~5成群。
编辑ppt
28
血小板 (血涂片)
血小板检查
编辑ppt
1
目的要求
掌握 血小板计数的原理、方法、质 量控制、参考值、方法学平价及临床 意义。
重点 血小板计数 难点 血小板形态
编辑ppt
2
一、概述
编辑ppt
3
骨髓 外周血

血小板的趋势

血小板的趋势

血小板的趋势
血小板的趋势可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疾病、药物、营养状态等。

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血小板趋势的情况:
1. 血小板增多:如果出现炎症、感染、疾病或移植术后,血小板可能会增多。

此外,体内可能因出血而被破坏的红细胞也会导致血小板增多。

2. 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可能是由于疾病或某些药物的影响。

例如,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会导致血小板减少。

某些药物,如化疗药物、抗凝药物或药物过敏,也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

3. 血小板波动:血小板水平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波动。

这可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也可能与某些疾病或药物有关。

如果血小板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并且没有其他临床症状,通常不会引起担忧。

总之,血小板的趋势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具体情况需要根据个体的特定情况进行评估。

如果您对自己的血小板有疑问,建议咨询医生进行详细评估和诊断。

人体内血小板的正常值

人体内血小板的正常值

人体内血小板的正常值
血小板是一种细胞片状结构,主要功能是在血液凝固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人体内,血小板的正常值是一个重要的生理指标,也是反映人体健康状态的重要参数之一。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血小板正常值在每立方毫升150-400×10^9之间。

血小板的数量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血小板的数量过低会导致出血的倾向增加,出现瘀斑、鼻衄、牙龈出血等症状。

而如果血小板数量过高,也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因此,了解和监测血小板的正常值是非常重要的。

血小板的正常值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生活习惯、饮食等。

一般来说,儿童的血小板正常值会略高于成人,而女性的血小板正常值也会略高于男性。

此外,长期暴饮暴食、缺乏运动、精神压力过大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对血小板的数量产生一定影响。

为了保持血小板的正常值,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进行调节。

首先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和心态等。

其次是避免暴饮暴食,戒烟限酒,减少压力和焦虑等不利因素。

最后是定期进行体检,监测血小板的数量,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治疗。

总的来说,了解血小板的正常值对维护人体健康非常重要。

通过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监测血小板的数量,我们可以有效预防一
些疾病的发生,保持身体健康。

希望每个人都能保持血小板的正常值,远离疾病的困扰,享受健康的生活。

血小板的病理生理文档

血小板的病理生理文档
能不清) ①黏附、聚集和释放反应,促进凝血
血小板经脂加氧酶可产生12-HP-ETE和12-HETE 老化血小板易在脾脏、肝脏和肺内被破坏、吞噬。 血小板经脂加氧酶可产生12-HP-ETE和1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HETE
集;与胶原结合
可抑制胶原诱导
的血小板的聚集
血小板的膜糖蛋白
名称
结构
主要功能
三、血小板参与炎症与免疫反应
二、血小板的止血功能
GMP-140 静 息 血 小 板 只 存 维持血小板结构及细胞形态
③具有很强的增高微血管通透性的作用 GMP-140也可能与血小板聚集有关
( 即 P- 选 择 在于颗粒膜上 ①血小板功能:激活剂(PGG2、PGH2、TXA2、PGE2) ;
由 和 亚基以非共价结合形成二聚体
为检测循环中血小 板活化程度的特异 指标
⑵血小板减少:不同原因引起血小板生成减少(骨髓造血功能损伤或抑制)、血小板破坏过多(ITP或TTP)或血小板分布异常(脾功
其他血小板 存 在 于 血 细 能亢进),使循环血小板数明显降低 PDECAM-1 诱导VEC表达ICAM-1
血小板黏附时其细胞形态可发生明显改变。
膜糖蛋白 胞 和 VEC , 属 于 (一) 血小板的初期止血功能 参 与 与 其 他 细 胞 血小板及其主要生理功能
血小板的病理生理文档
概述
血小板及其主要生理功能
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血细胞,平均直 径2~3m,体积为8m3,呈两面微凸的 圆盘状
主要生理功能
① 参与止血 ② 促进凝血 ③ 参与机体的炎症与免疫反应
血小板相关疾病与病理过程
① 血栓栓塞性疾病 ② 出血性疾病 ③ 动脉粥样硬化 ④ 恶性肿瘤
第1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生理性止血过程
1. 血管收缩 损伤刺激;血管壁的损伤 ;血小板释放缩血管物
质 2. 血小板血栓形成
血小板粘附、聚集在血管受损处,形成止血栓(初 步止血) 3. 血液凝固
激活凝血系统,使血浆中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 维蛋白,形成纤维蛋白网加固血小板血栓(有效止 血)
联系:Biblioteka 第一步第二步 第三步 3个过程相继发生并相互重叠,相互促进
2.酶促反应需Ca2+和磷脂参加。
小结:凝血过程的特点
3.凝血因子活化呈瀑布 效应(cascade) 。
血液凝固的瀑布效应
小结:凝血过程的特点
4.维生素K在内、外源性凝血中均有重要作用
5.凝血过程中的正反馈使反应不断加速,但 终产物纤维蛋白有抗凝血作用
(四)血液凝固的控制
1.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 • 屏障作用 • 抗血小板和抗凝血作用
ADP ATP 5-HT Ca2+
β -血小板巨球蛋白 PF4 vWF 纤维蛋白原等
酸性蛋白水解酶 组织水解酶
aggregation
参与成分 机制
相邻的血小板连接
Ca2+
GPⅡb/Ⅲa 上的纤维蛋白原受体暴露
纤维蛋白原
致聚剂 生理性:ADP、E、5-HT、组胺、凝血酶、TXA2
病理性:细菌、病毒、免疫复合物、药物
合成和释放 PGI2、NO 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 TFPI、抗凝血酶Ⅲ TM(凝血酶调节蛋白) 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2.纤维蛋白的吸附,血流的稀释,单核巨噬细胞 的吞噬作用。
(四)血液凝固的控制
3.生理性抗凝物质
(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Ⅲ ),C1抑制物,α1抗胰蛋白酶,α2巨球蛋白
(2)蛋白质C系统:PC,凝血酶调节蛋白,PS,使Ⅷa,Ⅴa灭 活
(3)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体内主要的抗凝物 (4)肝素(heparin):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
血管损伤
暴露血管内皮下胶原
血管收缩
血小板激活
(粘附、聚集、释放)
血小板止血栓
血凝块形成
凝血系统 激活
纤维蛋白 形成
三 止血栓的溶解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1.粘附(adhesion):与非血小板表面 2.释放(release) 3.聚集(aggregation):与血小板之间 4.收缩(contraction):收缩蛋白 5.吸附(adsorption):凝血因子(I、V、XI、XIII)
血小板释放
血小板受到刺激后将贮存在致密体、α-颗粒或溶酶体内的物质排出的现象
(二)血液凝固过程
分为三个步骤: ①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 ②凝血酶原的激活 ③纤维蛋白的生成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 Xa-Va-Ca2+-磷脂
、PL
按X激活途径不同分为:
❖内源性凝血途径 intrinsic pathway:完全依靠血浆内 凝血因子逐步激活Ⅹ因子的凝血过程
❖外源性凝血途径 extrinsic pathway :依靠血管外组 织释放Ⅲ 因子参与激活Ⅹ因子的凝血过程
1.外源性凝血途径在体内生理性凝血反 应的启动中起关键性作用,组织因子 是生理性凝血反应过程的启动物。
2.内源性凝血途径对凝血反应开始后的维持 和巩固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温度 粗糙面:温盐水纱布 凝血因子 Ca2+:柠檬酸钠(消除Ca2+ )
小结:凝血过程的特点
1.凝血因子的活化本质上为蛋白质的有限水解, 许多凝血因子发挥着蛋白酶和底物的双重 作用。
§3 生理性止血( hemostasis )
生理性止血 :正常情况下,小血管破损后血液将从 血管流出,但几分钟后出血就自行停止的现象
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用一个小撞针或注射器刺 破耳垂或指尖使血液流出,然后测定出血延续的时 间 正常值:1-3min 生理意义:反映生理性止血状态,与血小板的数量 和功能密切相关
红细胞凝集(agglutination) : 红细胞聚集成簇现象/ 抗原-抗体反应
• 凝集原(agglutinogen) —— 镶嵌在红细胞膜上的一些糖蛋白,起抗原作用
• 凝集素(agglutinin) —— 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抗体
一、ABO血型系统
2. ABO血型的遗传学特征
激活物
纤溶酶原
纤溶抑制物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 纤溶酶
纤维蛋白 (原)
纤溶抑制物 (α2-抗纤溶酶)
纤维蛋白(原)
降解产物
纤溶过程
组织型
尿激酶型
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溶酶原激活物 激肽释放酶
纤溶酶原 激活物 纤溶酶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纤溶酶原激活物的种类
小结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血型(blood group) : 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 型
(二) Rh血型的特点:
a.人血清中不含抗Rh的天然抗体
当Rh+的RBC进入Rh-的人体内,通过体液性免 疫,产生抗Rh的抗体。
b.抗体为IgG/不完全抗体,能透过胎盘
ABO系统, IgM/完全抗体
(三)临床意义:
1.输血:第一次输血不必考虑Rh血型
第二次输血需考虑Rh 血型是否相同
2.妊娠:Rh- 的母亲
三、血小板生理
▪ 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 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
▪ 数量:(100~300)×109/L ▪ 形态:双面微凸的圆盘状, 体积小,无细胞核,
直径2~3μm ▪ 寿命:平均寿命7~14天 ▪ 破坏:衰老后在脾脏被巨噬细胞吞噬 ▪ 功能 (1) 生理止血
(2) 凝血作用 (3) 营养和支持毛细血管,保持血管壁的完 整性
控制红细胞上抗原的基因,属等位基因
A、B 基因/显性; O 基因/隐性
血型 基因型 凝集原 凝集素
A AA / AO
A
抗B
B
BB / BO
B
抗A
AB
AB
A+B

O
OO

抗A+抗B
二、Rh血型系统 (一) Rh血型抗原:人类RBC膜上有D、E、 C、 c、 e五种抗原,以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
分型:Rh+:有D抗原为Rh阳性 Rh-:无D抗原为Rh阴性
①若输过Rh+血,怀孕后其孕儿为Rh+ 者,孕 妇的抗Rh+ 的抗体,可通过胎盘导致胎儿溶 血。
②第一次孕儿为Rh+ ,胎儿的RBC因某种原因 (如胎盘绒毛脱落)进入母体,或分娩时进行胎 盘剥离过程中血液挤入母体,孕妇体内产生抗 Rh+的抗体。
第二次妊娠时,孕妇体内的抗Rh+的抗体, 通过胎盘 ,导致胎儿溶血。
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系统示意图
HK
因子Ⅹ酶
PL
复合物
两种凝血途径的区别
内源性凝血
凝血过程启 动
血管内膜下胶原纤维 或异物激活因子Ⅻ开 始
凝血因子存 在部位
全在血浆中
外源性凝血 损伤组织释放出组织
因子Ⅲ开始
存在组织和血浆中
参与凝血酶 数量


凝血过程 时间长短,
速度
约需数分钟 较慢
约数秒钟 较快
体内生理性凝血机制
二 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
定义: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 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 状态的过程
实质: 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 蛋白原变成不溶性的纤 维蛋白的过程
(一)凝血因子
1. 定义: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
14 种
PK(前激肽释放酶)
HK(高分子激肽原)
2. 凝血因子的特点
三 输血的原则
同型输血 交叉配血 成份输血
供血者 直接配血(主侧) RBC + 间接配血(次侧) 血清 + 输血原则
受血者 血清 → RBC →
结果 - - +• + -+-+ 可 慎少 不 不
结论:供血者RBC不被受血者血浆所凝集为原则
① 除Ⅳ因子(钙离子)外,其余的凝血因子均 为蛋白质
② 因子 Ⅱ、Ⅶ 、Ⅸ、Ⅹ、Ⅺ、Ⅻ 、 XIII 和PK 都是丝氨酸蛋白酶,通常以无活性酶原形式 存在。被激活的因子,右下角标a ,如Ⅱa
③ 除Ⅲ存在于组织中外,均在血浆内,多在肝 内合成;
2.凝血因子的特点
④ 依赖VitK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 ⑤ Ⅲ, Ca2+,V,Ⅷ,HK是辅因子。 ⑥因子Ⅷ为抗血友病因子,缺乏时凝血缓慢。
纤维蛋白溶解(纤溶,fibrinolysis):纤维蛋白被分解 液化的过程
意义:防止血液在血管内凝固,保持血液的液体状态 组成: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纤溶酶原,plasminogen)
纤溶酶(plasmin) 纤溶酶原激活物(plasminogen activator) 纤溶抑制物
两个阶段:
1.纤溶酶原的激活 2.纤维蛋白的降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