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原理 研究生入学笔试 10年回忆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年回忆版:
1.简述平均速度、均方根速度、等效速度和叠加速度的定义、适用范围及相互间关系。
(复试)
2噪声是影响地震的重要因素,请阐述在地震勘探中为了消除噪音所采用的方法技术与原理。
3指出下面地震剖面是什么类型的剖面?得到该地震剖面经历了哪些主要的工作?该地震剖面上包含有哪些地质现象?
答;水平叠加剖面。
包括绕射波、断面波。
有背斜、断层。
为使同相轴形态与地下实际地质现象尽可能的一致需要对剖面作偏移处理。
(大概是一道这样的题)
4 分析说明地震、测井、地质三种资料综合应用的实现思路,并列举三种资料综合应用的具体例子。
5 时间偏移与深度偏移的区别?深度偏移的优势?
6 如何利用地震资料来研究构造、地层和岩性油气藏?
7 分析叠加和多次覆盖对干扰波的压制?
8 还有一个是横向分辨率和纵向分辨率的定量描述,极限。
(第一菲涅尔带)具体怎么说忘了,大概是这样
9 层位标定的题
10 提高分辨率,信噪比,保真度(复试)
11 数据处理流程(复试)
12静校正,包括野外静校正,剩余静校正(复试)
我问了几个人,大题应该差不多了。
有回忆的不大清楚的。
红色的应该就是我们考的。
名词解释我就只记得一个VSP了。
因为当时忘了它的英文怎么写了所以记下了。
整理的题1
一、填空:
1、静校正量只与(检波器的高程)有关,与(炮点、检波器的位置)无关,在讨论检波器组合的基本原理时,通常采用的研究思路是把组合看成一个滤波系统(每个检波器接收)的信号看成是滤波系统的输入,组合的信号看成滤波系统的输出。
2、水平叠加剖面上常出现各种特殊波,如(断面反射波),(绕射波)、(回转波)等,这些波的同相轴形态并不表示真实的地质形态。
3、测定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地震数字处理下册P131)
二、名词解释(英文的先写中文意思)
1、深度偏移
2、剩余时差
3、时间厚度
4、时距曲线
5、视铅直深度
6、视倾角
7、视速度
8、斯奈尔定律
9、EOR(提高采收率)
10、DMO(倾角时差校正)
三、问答
1、简述有限差分法波动方程偏移的基本原理。
(地震数字处理书上有)
2、如何区别叠加剖面和偏移剖面?(以前的答案上有区别,在加上自己的话,如果剖面上有绕射波、回转波、等是水平叠加剖面)
3、试比较视速度、真速度,视倾角、真倾角,真深度、法线深度的大小关系。
(下册我记在课本上的和书的内容P34)
4、简述炸药震源激发岩性的选取原则。
(上册P107)
5、薄层的类型有哪些?如何根据地震资料进行薄层的解释?(薄层、薄互层下册P291-311)
6、简述沉积岩中地震波速度分布的一般规律。
(上册P194)
四、论述
1、如何利用地震资料来研究构造、地层和岩性油气藏?
2、噪声是影响地震的重要因素,请阐述在地震勘探中为了消除噪音所采用的方法技术与原理。
(以前答案上有有效波和干扰波的区别;组合-上册P310;水平叠加-上册P162;多次覆盖)
3、是分析下图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设计处理流程进行进一步的处理,以获得应用于地质解释的地震剖面(地震数字处理P8P14)
4、请分析我国地球物理勘探21世纪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整理的题2
一填空题
1、地震勘探原理可以分为(采集)(处理)(解释)三个阶段。
2、组合的实现方式有(野外检波器组合)、()和()等。
3、地震数据的处理分为()、()和特殊处理,数据的解编又叫做(),是将野外()记录下来的数据按道顺时排列起来。
二名词解释
1、低(降)速带
2、爆炸反射界面模型
3、部分偏移
4、侧面波
5、地震波动力学
6、成像原理
7、等效界面
8、等效速度
9、AVA
10、CDP
三简答题
1、试述直达波、反射波、折射波、面波的时距曲线之间的关系。
2、试述地震组合法压制规则干扰波的方法原理。
3、试述影响反射波振幅的因素。
4、试说明Zoeppritz方程的物理意义。
5、试述一炮地震反射记录会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6、地震波在实际岩层中传播时,其振幅和波形如何变化?
四问答题
1、试说明三维地震技术在油气勘探和开发阶段的主要优势和具体应用。
2、指出下面地震剖面是什么类型的剖面?得到该地震剖面经历了哪些主要的工作?该地震剖面上包含有哪些地质现象?
3、分析说明平均速度、均方根速度、叠加速度和层速度的定义、适用范围及相互关系。
4、分析说明地震、测井、地质三种资料综合应用的实现思路,并列举三种资料综合应用的具体例子。
整理的题3
整理的题1有错误:填空题的第三个,测定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实验室测定法(2)时距曲线计算法(3)井孔测定方法(4)速度谱方法(5)速度反演方法
叠前叠后偏移下面有答案
异常波:在地震勘探中习惯把绕射波、断面反射波,弯曲界面的反射波称为异常波。
有时也把多次反射波当做一种异常波。
(课本上册p164)
4、时间偏移:(下册P61页)在进行偏移时,认为速度函数实际已知的,速度结构可以简单地表示为旅行时的函数(沿横向不变),进行偏移的一切信息都可以归结为旅行时t的函数,偏移的结果也大多以旅行时为纵坐标数据,这种偏移方法称为时间偏移。
适用于横向变化不大时。
5、叠前偏移:(地震数字处理书P189)把共炮点道集记录或共偏移距道集记录中的反射波归位到产生它们的反射界面上,并使绕射波收敛到产生它的绕射点上,此过程中去掉传播过程中的效应,得到偏移剖面。
6、叠后剖面:(地震数字处理书P189)在水平叠加剖面的基础上进行的,针对水平叠加剖面上存在的倾斜反射层不能正确地归位和绕射波不能完全收敛的问题,采用了爆炸反射面的概念来实现倾斜反射层的正确归位和绕射波的完全收敛。
7、法线平面:
8、法向射线:垂直与反射界面的射线,联系零炮检距剖面与时深转换域剖面的纽带。
9、AVO属性处理中可获得哪些属性?并简述它们的作用。
10、试述地震组合法压制规则干扰波的方法原理。
课本上册P130页
8、试述水平多次叠加法压制多次反射波的方法原理。
课本上册P162页P184页
08年
一.试将不同的准则将地震波分类(至少五种分类)。
10’
二.列举地球物理勘探的不同方法,并说明每种方法的岩石物理基础。
10’
三.给出四种以上的地震速度的定义、特点和各自在地震勘探中的用途。
15’
四.地震采集中的两大技术是什么?给出定义,并说明各自的特点和用途。
15’
五.给出水平叠加和偏移技术的定义,并分析叠加剖面与偏移剖面的异同点。
15’
六.给出垂向分辨率和横向分辨率的一般定义,结合Rayleigh准则和Widess准则以及第一Fresnel 带,定量分析垂向分辨率和横向分辨率,并说明正确偏移成像时横向分辨率的极限。
15’
七.如图所示,有一垂直断层,侧线垂直断棱走向。
在地面O点激发,在OX段接受,写出SR界面的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和R点的绕射波时距曲线方程,画出这两条时距曲线。
说明它们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5’
(第七题)
八.如何利用地震资料来研究构造、地层和岩性油气藏。
15’
九.噪声是影响地震勘探效果的重要因素,总结在地震勘探中为了消除噪声所采用的方法技术及其原理。
20’
十.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地震勘探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前景。
20’
2006 年硕士学位考试
一、 名词解释
CDP ,共深度点(Common Depth Point)
DMO ,倾角时差校正获动校正(Dip MoveOut)
A VO ,振幅随偏移距的变化关系(Amplitude Vary with Offset)
VSP ,垂直地震剖面(Vertical Seismic Profile)
EOR ,提高采收率(Enhance Oil Recovery)
2费马原理:地震波在任意介质中从一点传播到另一点时,沿所需时间最短的路径传播。
费马原理规定了波传播的唯一可实现的路径,不论波正向传播还是逆向传播,必沿同一路径,因而借助于费马原理可说明地震波的可逆性原理的正确性。
惠更斯原理:在弹性介质中,可以把已知t 时刻的同一波前面上的各点看作从该时刻产生子波的新点震源,在经过△t 时间后,这些子波的包络面就是原波前面到t+△t 时刻新的波前。
虚震源原理,
波从O 点射到地层A 点再反射回S 点所走路径,就好像波由O 点的虚点O *直接传到S 点一样
斯奈尔定律,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上下层速度与入射透射角之间存在这样一种关系:
2121sin sin θθ=V V ,波
传播满足这样的一种关系的原理就是费马原理。
采样定理:当采样频率大于信号中最高频率的2倍时,即:fs.max>=2fmax ,则采样之后的数字信号完整地保留了原始信号中的信息,采样定理又称奈奎斯特定理。
3.Dix 公式,是一种实现了用均方根速度求层速度的公式。
Gardner 公式,是一种实现了利用地层纵横波速度求取平均密度的公式。
Wyllie 方程,给出了岩石中的波速和空隙度以及空隙中流体波速、岩石基质波速之间的关系。
Zoeppritz 方程,用位移振幅表示的反射透射系数方程,称为Zoeppritz 方程
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滤波方程,如果输出信号的谱是输入信号的谱与系统的频率特性的乘积,则描述这种关系的方程就是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滤波方程。
二、 简答题
1、有效波与干扰波的主要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分别用什么方法突出有效波而压制干扰波?
答:有效波与干扰波的主要差异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1) 传播方向上的不同,使用组合法突出有效波而压制面波;(2) 频谱上的差异,使用滤波方法突出有效波而压制干扰波;(3) 剩余时差上的不同,采用多次覆盖和水平叠加技术来突出有效波而压制多次波;(4) 遵循的统计规律不同,组合与多次覆盖方法对随机干扰有一定的压制作用。
2、给出垂直分辨率和水平分辨率的定义及影响分辨率的主要因素。
答:垂直分辨率是指在地震剖面上能区分相邻地层的最小间距;水平分辨率是指在地震剖面上能区分相邻两个地质体的最小间距。
影响分辨率的主要因素包括:子波的频率成分;子波的带宽或延续时间;子波的相位特征;信噪比;偏移成像的精度;地层的吸收作用;表层影响等。
3、水平叠加剖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通常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答:水平叠加剖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倾斜界面的同相轴向界面的下倾方向偏移;绕射波没有收敛;回转波没有归位;侧面波无法在二维偏移中准确归位;界面倾斜时没有实现真正的共反射点叠加。
通常采用偏移处理来解决上述问题。
4、从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综合图上可得到哪四种记录?分析说明共炮点和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的异同点。
答:从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综合图上可得到共炮点、共中心点、共接收点和共偏移距四种记录。
共炮点和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的异同点包括:两者的反射波时距曲线都是双曲线;不同之处:公式中t0的含义不同、反映的界面段长度不同、曲线的极小点位置不同。
三、1.简述平均速度、均方根速度、等效速度和叠加速度的定义、适用范围及相互间关系。
答:平均速度-在水平层状介质中,波沿直线传播所走过的总路程与总时间之比,用于时深转换;均方根速度-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地当作双曲线所求出的波速;适用于偏移距不等于0的情况;等效速度-倾斜界面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用水平界面来替代所对应的速度;适用于倾斜界面均匀覆盖介质的情况;叠加速度-对共反射点道集上的某个同相轴利用双曲线公式使用一系列不同速度计算各道的动校正量,做动校正后再计算其叠加能量或相似系数,其中某个Vi的叠加能量或相似系数最大,即为该同相轴的叠加速度。
几种速度间的关系:(1) 平均速度Vav与均方根速度Vr的关系为:Vav≤Vr;V av适用于x=0的自激自收情形,主要用于时深转换和叠后偏移,而Vr适用于x≠0的情形;从计算公式上看,层间旅行时大的地层中速度对V av影响大,而层速度大的对Vr影响大,Vr还考虑了层状介质的射线偏折效应。
(2) 均方根速度Vr与叠加速度Vs的关系为:水平层状介质时,V s=V r;倾斜均匀介质时,V s=Vφ,Vφ为等效速度,V r=V s cosφ。
(3) 均方根速度与层速度Vn的关系为:利用Dix公式由均方根速度换算层速度。
2、时间-振幅解释量板是在研究调谐厚度时引入的一种图板。
它是利用合成记录作出的视厚度(最大波峰与最大波谷之间的差值)与实际厚度生成的曲线和相对振幅与实际厚度作出的曲线。
相对振幅曲线的特点是:厚度很大时,相对振幅是常数。
随着厚度的减小,相对振幅先增加到一个极大值,然后以接近线性的方式减小到零。
而极大振幅对应的实际厚度约等于四分之一波长,即调谐厚度。
因此这种图板可以用来确定储层厚度。
但是在制作合成记录时我们所用的子波很难选取准确,同时在估计薄层的顶底反射系数时容易出现不精确,因此这种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